《短文两篇》重点句翻译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汇总

短文两篇汇总

《短文两篇》文言文知识汇总材料《黄鹤楼》一、重要字词的读音隅(yú)费祎(yī)憩(qì)遂(suì)茏苁(lóng zōng )巍峨(wēi’é)倚(yǐ)闼(tà)坐窥(kuī)井邑(yì)荆吴(jīng)檐(yán)二、重要字词解释1.重点实词州.城西南隅.(鄂州)(角落)费祎登仙..(成仙)尝驾..黄鹤(曾经)(乘、骑)返憩于此...(休息)(在)(这里)遂以名..(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楼(于是)(用)(命名)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山川胜迹)(最好的事物,最美的地方)其耸构巍峨.....(那)(矗立的楼宇)(高大雄伟的样子)高标巃嵸...(靠着)(银河)..(高耸的样子)上倚河汉重檐翼...馆(两层屋檐)(鸟的翅膀,指古代建筑的飞檐)俯.拍云烟(低下头)四闼霞敞...(看)(城乡)下临.江流(靠近)...(门)(高大宽敞)坐窥井邑2.重点虚词于:返憩于此到之:事列《神仙》之传助词,不译形胜之最的以:遂以名楼用3.词类活用1)遂以名楼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2)形胜之最最:形容词用作名词,最好的事物,最美的地方三、特殊句式①遂以名楼。

省略句“遂以(之)名楼”,省略了宾语。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③有黄鹤楼者。

固定句式“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四、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黄鹤楼》首先交代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特色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⑤夕日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⑦五色交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辉映。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④月色入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⑤念.无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古今异义,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睡,卧。

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自:①自康乐以来:自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

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寻:①寻张怀民:寻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③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怡情yíqíng :使心情愉快。

2.练达 liàn dá: 干练通达。

3.枝节zhījié: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4.统筹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5.藻饰zǎo shì: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6.狡黠jiǎo xiá: 狡猾;诡诈。

7.诘难 jiénàn : 诘问,为难8.涉猎shèliè: 1.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

2.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9.聪颖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10.滞碍zhìài : 不通畅。

11.要诀yào jué: 关键的窍门。

12.劝诫quàn jiè: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13.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4.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15.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6.诸如此类zhūrúcǐ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17.吹毛求疵chuīmáo qiúcī: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18.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zìdà: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19.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读书总有好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苏版初二上册(02022部编版)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苏版初二上册(02022部编版)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苏版初二上册(02022部编版)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画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确实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宏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那个地点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域。

那个地点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那个地点指观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课文明白得性默写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出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往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往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那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doc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doc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XX大学生实习报告总结3000字社会实践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

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

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

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打一份工,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翻译文言句子(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翻译文言句子(解析版)

17、《短文两篇》——群文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必备技能——翻译文言句子课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在中考中常以翻译句子的形式被考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

学习时应准确翻译这些句子。

【考点解读】翻译文言句子,几乎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①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②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句式较特殊的句子;③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考查形式主要是: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或: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技法点拨】文言句子的翻译通常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一般情况下都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文言文翻译要符合“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翻译文言句子的具体方法如下:1.对。

就是对译,逐字对照翻译。

2.换。

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通假后的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翻译为“出名,有名”。

3.留。

即保留,凡是国号、庙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可保留,不必翻译。

如“南阳诸葛庐”中的地名“南阳”,“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人名“陶渊明”,等等。

4.删。

指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并没有实际意义,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5.补。

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补上。

《短文两篇》翻译译文

《短文两篇》翻译译文

《短文》翻译译文
《短文两篇》翻译译文
《短文两篇》翻译译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

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哪一家的女儿。

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有廉耻的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更何况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来牟取私利而玷污自己的品行呢!”乐羊子听后非常惭愧,就把拾到的金子扔到野外,并且到远方寻师求学去了。

过了一年(羊子)回来了,妻子跪起身子问他回来的原因,羊子说:“出门久了心里想念,没有什么特殊的事。

”妻子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布机前,说:“这织物从养蚕纺丝开始,在织布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以至成寸,一寸一寸地不断积累,于是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剪断这织物,就将前功尽弃,荒废了时光。

你做学问,应当‘每天学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以便成就你的美好品德;如果中途回来,跟割断这织物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
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于是七年都没有回来。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

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

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

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考点】〔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

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

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以下是《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一、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一、爱莲说水上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普遍喜爱牡丹。

我却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部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二、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屋子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译文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译文

《短文两篇》译文班级姓名学号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lóng zōng,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于园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子。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葆生的叔父在瓜州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象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狮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课文翻译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课文翻译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
弈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湖心亭看雪》句子翻译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的美丽,是古往今来闲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流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的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将要落山,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确实是人间天堂。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谢灵运以来,没有能再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户,高兴地走出去。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一起交谈取乐的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共同走在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充满庭院,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