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防控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防控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银行信用风险逐渐成为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债务人可能无法按照约定的还款期限和金额偿还债务,从而导致银行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
为了防范和管理银行信用风险,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合理定价和选择借贷项目、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等。
一、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在处理信用风险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管理责任、完备的制度和规范、科学的评估和识别手段等。
首先,银行应该明确信用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
其次,银行需要制定出一系列明确的制度和管理规范,包括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和信用风险分析报告等,以确保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最后,银行应该采用科学的评估和识别手段,例如依靠内部评级模型和外部评级机构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确定借贷行为的风险程度。
二、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为了有效管理信用风险,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力度。
内部控制是指银行通过建立和执行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以确保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合规性,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首先,银行需要加强对内部业务流程的管控,确保各项业务操作符合风险管理要求,并对风险点进行有效管控。
其次,银行应加强对于员工行为的监管,包括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此外,银行还需加大对外部风险的监管力度,例如通过与监管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借款人的监测和风险管理。
三、合理定价和选择借贷项目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所处行业的风险情况,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并选择符合风险承受能力的借贷项目。
首先,银行需要对借款人进行准确的信用评估和定级,以评估其还款能力和借款风险,并据此进行定价。
其次,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选择适合的借贷项目,并对于高风险借款项目进行限额控制和分散投资。
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预测、评估和管理借款人或机构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风险。
银行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以确保银行的资产安全和业务稳定。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一、贷款前的尽职调查在银行发放贷款之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银行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
尽职调查包括审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历史等信息。
银行可以通过借款人提供的财务报表、纳税记录、银行流水等文件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此外,银行还可以进行面谈和访问,与借款人了解其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
二、制定贷款标准和评估模型银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贷款标准和评估模型,以便评估每个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水平。
这些标准和模型可以基于借款人的财务信息、行业情况、担保物品等因素,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估。
通过建立贷款标准和评估模型,银行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等。
风险管理体系旨在确保银行能够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信用风险。
同时,风险管理体系还需要包括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以便银行可以及时了解风险的发展和变化。
四、分散风险和建立担保措施为了降低信用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分散风险和建立担保措施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分散风险可以通过分散贷款组合、在不同行业和地区进行贷款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银行还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物品或第三方担保,以提高贷款的安全性。
五、进行风险监测和应对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风险监测和应对。
监测可以通过关注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行业动态等来实现。
如果发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出现变化或违约风险增加,银行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贷款、调整利率或提供额外担保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于有效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银行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和实施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信用风险评估和测量商业银行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测量,例如通过制定信用评级系统、建立风险模型等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控制信用风险。
3. 信用风险监测和报告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对信用风险进行跟踪和监控,并向内外部相关方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用风险报告。
4. 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例如制定信贷政策和流程、设立信贷委员会等,以确保信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5. 信用风险应急预案商业银行应制定信用风险应急预案,以便在信用风险暴露的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降低承担信用风险的风险水平,保护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
2. 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声誉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声誉,增强客户信任和市场认可度,为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促进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避免信用危机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4. 保护银行业的合法权益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合规经营,防范信贷违约风险,确保资金安全,避免造成不良资产和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它指的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实体可能无法按时履约或无法按约定偿还债务所带来的风险。
银行作为主要债权人,必须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以保障其自身的安全与稳定。
本文将介绍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及其方法。
一、信用风险的定义及特点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违约或其他相关实体无法履约带来的损失风险。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不确定性: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无法完全预测和避免。
2. 多样性:信用风险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债权人和借款人,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多个领域。
3. 累积性:一旦发生信用违约,其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信贷债权,可能导致信用链条断裂。
二、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银行在面对信用风险时,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 信用风险评估:银行需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评估其还款能力和意愿。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财务分析、行业调研、担保物评估等。
2. 信用风险控制:通过制定信用政策和授信限额,银行可以控制单个借款人和相关群体的信用风险。
同时,对高风险借款人采取限制措施,如增加利率、要求提供担保等。
3. 信用风险监测: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借款人的还款情况和相关市场动态。
可以采用借款人征信报告、保证人监控等手段进行监测。
4. 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银行可以利用不同的金融工具来管理信用风险,比如信用衍生品、远期信用担保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银行进行风险对冲和分散化。
5. 风险准备金的建立:银行应根据风险水平和法规要求,合理设立风险准备金,以弥补因信用违约所导致的损失。
这可以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挑战和应对信用风险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银行需要积极应对:1. 不对称信息:银行作为债权人,常常无法获取完整的借款人信息,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因此,银行应尽量加强内部和外部信息共享,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平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平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平安银行为例,详细解析其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平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概述平安银行作为我国知名的商业银行,始终将信贷风险管理视为核心业务之一。
其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贷政策与流程:明确信贷业务的目标、原则、范围、审批流程等,确保信贷业务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2.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对信贷业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3.信贷风险控制与缓释: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信贷风险,保障银行资产安全。
4.信贷风险监测与报告:对信贷业务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按要求报告。
5.信贷风险应对与处置:针对出现的信贷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置,降低风险损失。
二、平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体措施1.客户准入与尽职调查:对客户进行严格的准入审查,开展尽职调查,确保客户具备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2.信贷审批与授信管理:建立完善的信贷审批流程,实行分级授权,确保信贷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可控。
3.信贷担保与抵押:要求客户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或抵押,降低信贷风险。
4.信贷利率与费用:根据客户信用等级、贷款期限等因素,合理确定信贷利率和费用,确保信贷业务的盈利性。
5.贷后管理与风险监测:对贷款进行持续跟踪,关注客户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6.风险预警与应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制定应对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三、平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效通过实施严格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平安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效:1.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2.信贷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3.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平安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在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范本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保护银行资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商业银行。
第三条银行风险管理应遵循风险预防为主、风险控制为辅的原则,建立全面、动态、持续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条银行风险管理应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方面。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五条银行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审议银行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
第六条银行应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
第七条银行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向董事会报告。
第八条银行应设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第三章风险管理策略第九条银行应根据各类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和风险应对等。
第十条银行应建立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机制,确定银行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
第十一条银行应建立风险分散机制,避免因单一风险事件导致银行经营无法持续。
第四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十二条银行应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及时发现银行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十三条银行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十四条银行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第五章风险控制与监测第十五条银行应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评估出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第十六条银行应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对银行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风险变化。
第十七条银行应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情况。
第六章风险应对与处置第十八条银行应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应对预案。
第十九条银行应建立风险处置机制,对发生的风险及时进行处置,减轻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制度一、银行风险管理概述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广泛、资金规模庞大,其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
这些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重的叠加和交织的。
如果银行不能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将会导致其资产严重损失,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银行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内控措施和管理机制,全面识别、监测和控制各类风险,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
二、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要素1. 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总纲和指导原则,其制定应该可行性强、操作性强、贯彻性强。
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风险偏好,明确风险的承受能力和管理思路,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并结合整体风险管理框架,制定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
2.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银行应当建立起清晰、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确保风险管理职责和管理层级的明确,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切实发挥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作用,强化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
3. 风险管理流程和控制措施银行应当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控制措施,包括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五大环节。
在识别风险方面,应当建立起健全的风险分类体系和评估模型,科学合理地识别银行所面临的各类风险,确保全面了解风险的来源和本质。
在评估风险方面,应当建立起风险定价、风险量化和风险评级等系统,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价,为风险的监测和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在监测风险方面,应当建立起实时监控和报警机制,及时掌握风险变化的动态,确保主动应对风险事件。
在控制风险方面,应当建立起风险隔离和风险分散的控制措施,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暴露度,提高风险的控制能力。
在报告风险方面,应当建立起全面、及时、准确的风险报告机制,保证银行内外部对风险的了解和透明度,提高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4.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银行应当建立起高效、安全、可靠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的全面、正确认识,为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应对提供有效支持。
银行工作中的信用风险管理要点
银行工作中的信用风险管理要点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也日益增加。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本金或利息的可能性。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需要有效管理信用风险,以确保其业务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银行工作中的信用风险管理要点。
首先,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这包括明确的组织结构、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
银行应设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并监测和评估风险暴露。
此外,银行还应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监督和审查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其次,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
风险评估是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以确定其信用风险水平。
银行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财务报表、信用历史和行为数据等信息,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分类。
监测风险是指对已发放贷款和债务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暴露。
银行可以利用风险监测系统和指标,对不同借款人的还款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
第三,银行应采取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设置贷款利率、担保要求和还款期限等方式,来控制和规范借款人的行为。
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多元化贷款组合和风险转移工具,来分散和减轻信用风险。
例如,银行可以将一部分贷款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以分散风险。
此外,银行还可以购买信用保险或设立信用衍生品来对冲信用风险。
最后,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监管。
内部控制是指银行内部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流程,以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估。
合规监管是指银行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业务的合法性和稳健性。
银行应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
综上所述,银行工作中的信用风险管理是确保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包括组织结构、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尽职免责制度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尽职免责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本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促进信贷人员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履职尽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XXX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XXX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信用风险尽职免责是指在信用业务操作全过程中,对已出现信用风险业务的各岗位责任人员是否按规定履行各自岗位应尽的职责,根据其尽职的情况,给予免除全部或部分信用风险责任,包括行政处分、考核扣减分、经济处罚责任等。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信用业务责任人是指参与信用业务的受理调查、审查、审批、放款与贷后管理等各环节的所有人员。
第四条信用风险免责范围为根据《**信用风险责任制度》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管理办法》所认定的信用风险责任。
第二章信用营业尽职请求第五条调查人员尽职请求:主办调查人员尽职要求:(一)按规定受理借款申请和调查借款人、担保人和其他还款任务人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等,收集、整理、补充信息资料,收集的信息资料需完整、有效、真实;(二)对借款用途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初审,对借款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品行、经营管理状况、资产负债(含或有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及保证人、出质人、抵(质)押物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核实;(三)根据调查核实情况对借款人、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偿债能力、经营效益及贷款的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示贷款风险程度;(五)严厉执行贷后检查制度,对贷款用途实施监督检查,检查贷款用途是否真实、正当,是否符合贷款商定;采用现场实地检查,按规定的频率和内容对借款人或首要负责人的品行、资产负债(含或有负债)、经营效益等进行检查,提示对贷款偿还的负面影响程度;对利钱逾期的客户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贷后检查,有需要的可于次月由征信体系通过贷后管理用途查询其负债变革情况;(六)定期、不定期的对保证人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核实保证人的财务和经营情况等确认保证能力;(七)定期、不定期地检查抵(质)押物,核实抵(质)押物真实、完整,确认抵(质)押物担保足值、有效;(八)根据检查分析结果,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制度进行贷款风险分类初分;如发现贷款潜在风险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九)将检查、分析、分类、风险预警等形成检查报告上报;(十)上报不良信用营业处置方案,并抓紧落实已批复的处置方案。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导致金融危机和金融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以保护其资产和经营稳定。
本文将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分类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债务人或对手方无法按照合约条款或约定的义务履行,导致银行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集中风险两个方面。
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履行合约义务,如逾期未还本息、无力偿还欠款等。
而集中风险是指银行在一些特定行业或地区集中投放资金,一旦该行业或地区出现问题,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
二、信用风险的分类根据信用风险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信用风险:指银行直接与借款人或对手方发生信贷关系而导致的风险。
例如,银行向企业、个人发放贷款或提供保函、保证等担保。
2. 场外信用风险:指银行在场外衍生品交易中面临的信用风险。
场外衍生品交易包括利率互换、远期外汇合约等。
银行作为交易对手方,会面临对方无法履约的风险。
3. 间接信用风险:指银行由于间接受托或其他渠道,向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导致的风险。
例如,银行向其他银行提供拆借资金,一旦对方无法偿还,银行将面临损失。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为了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建立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确保信用风险能够得到有效识别、测量和监控。
此外,银行还应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负责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2. 严格的客户准入标准: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应严格审核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
对于高风险客户,应采取严格的审查程序或要求提供担保物。
3. 多元化的信贷业务布局:为了降低信用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信贷业务布局来分散风险。
例如,将贷款投放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客户,避免单一业务存在集中风险。
银行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办法模版
x银行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X银行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防止因信用风险暴露过度集中导致极端情况下形成重大损失,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X银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X银行是指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及其附属机构。
总行是指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
附属机构是指根据X银行并表管理规定,应当纳入并表管理的除本行以外的所有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用集中度风险,是指因单个信用风险暴露或信用风险暴露组合分散不充分,可能给X银行带来重大损失或导致X银行风险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风险。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是指通过信用集中度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报告和处置等手段,防范和化解信用集中度风险的过程。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X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各类表内外信贷及非信贷资产和业务,包括全部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资产。
(一)信贷资产包括一般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买入返售非金融机构资产、透支和垫款等表内信贷资产,以及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和贷款承诺等表外信贷资产。
(二)非信贷资产和业务包括存放同业、拆放同业、买入返售金融机构资产、各类投资、应收类资产、衍生产品、承担信用风险的销售与购买协议、资产证券化产品和理财融资等我行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
第六条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合规性原则: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各项要求符合监管规定,相应要求不低于监管标准。
(二)重要性原则:重点关注风险程度高、影响大的信用集中度风险维度。
(三)渐进性原则:结合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提升情况,持续提高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四)审慎性原则:难以准确判断风险程度时,通过压力测试考虑极端情况下的可能损失。
第七条X银行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应涵盖的维度包括但不限于: 交易对手或借款人、地区、行业、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表外项目。
(一)交易对手或借款人集中风险。
对同一交易对手、借款人或由多个交易对手、借款人组成的同一集团具有较高的风险暴露而产生的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信用风险管理,确保表内外信贷业务及资金业务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构建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依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及《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明确了本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责划分、控制要求、控制流程等内容。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第二章职责与权限第五条董事会信用风险管理职责:(一)负责审批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等;(二)负责确定本行可以承受的总体信用风险水平;(三)负责督促高管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信用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四)负责监控和评价信用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管层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第六条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信用风险管理主要职责如下:(一)负责拟定具体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二)负责审核需董事会审议的重大信用风险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监督有关部门信用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三)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宜。
第七条监事会信用风险管理职责:(一)负责与董事会及风险和关联交易等专门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全面了解本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跟踪监督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为完善内部控制所做的相关工作,检查和调研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等行为。
(二)负责处理好与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扩展对信用风险管理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对本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状况进行监督评价。
第八条行长及高级管理层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责:(一)负责执行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二)负责组织制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三)负责了解风险水平和管理状况,并确保本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的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管理原则 (2)第三章职责与分工 (3)第四章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6)第五章信用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8)第六章信用风险的报告 (10)第七章附则 (1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和健全X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并降低信用风险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以及《XXX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总行及分支行所有部门和岗位,用于涉及信用风险的各项业务管理,并由全体人员执行。
第三条本制度相关的名词解释如下: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本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管理:指对信用风险进行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或化解、报告的过程。
损失:指对本行的资产价值、财务状况、声誉、客户或员工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四条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更高的风险后调整收益:(一)提高资产健全性,以特定的借款人、企业集团、行业、地区、产品等类似的风险特征对信用风险进行分类并管理,防止信用风险向某一方面偏重,把信用风险可能导致的非预期损失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内。
(二)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管理因交易对手不履行债务而导致的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
第五条本办法管理对象主要是计量信用风险暴露项目,即各项贷款、银行承兑汇票、拆放同业和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同业、银行账户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不可撤销承诺及或有负债。
第六条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一)全面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覆盖本行涉及信用风险的各项业务和各相关机构;(二)及时调整。
信用风险管理与本行面临内外部环境相适应,根据经营战略、理念、外部经济、政治及监管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三)成本与收益匹配。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是指银行为规避和控制各类风险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其目的是保障银行的资金安全、经营稳健和健康发展。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有效应对这些风险,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理念是全面风险管理和综合风险控制。
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对各种风险的全面覆盖,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确保风险防范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综合风险控制强调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各类风险进行综合考量和统一管理,确保风险防范的协同性和一致性。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风险测量和评估、风险监控和报告、风险内控和风险应急处置等。
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权责和责任分工。
2. 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包括风险管理政策、风险定价政策、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等,确保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
3. 风险测量和评估:包括风险测量模型、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为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风险监控和报告:包括风险监控指标、风险监控系统和风险监控报告制度,确保对各类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和控制。
5. 风险内控和风险应急处置:包括风险内控制度、风险内部审计和风险应急预案,确保对各类风险进行内部自审和应急处置。
三、银行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1. 信用风险管理:包括建立信贷风险评估模型、严格执行信贷审批程序、建立风险衡量和评价机制等,确保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
2. 市场风险管理:包括建立风险管理限额、制定市场风险管控政策、建立市场风险敞口监测体系等,确保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3. 操作风险管理:包括制定操作风险防范制度、建立操作风险事件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等,确保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处置。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概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是指商业银行为规避信用风险、保持资金安全性并提高借贷效益而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操作流程。
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借款人未能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所造成的潜在损失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持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以及客户信心的维护至关重要。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明确相关职责和权限,并确保制度的执行。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商业银行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 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引:商业银行发布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引,明确借贷政策、风险评估标准、授信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3. 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评估体系、审查与批准流程、风险管控机制等。
4. 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构建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和方法,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控与报告机制。
流程及操作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涵盖了信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测和应对等环节。
具体的流程如下:1. 信用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进行借贷决策之前,会对借款人进行信用风险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担保品质量、行业风险等因素。
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借贷决策的结果。
2. 信用风险控制:商业银行通过设定授信额度、约定还款条件、要求提供担保等方式来控制信用风险。
控制的目的是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幅度。
3. 信用风险监测:商业银行通过建立风险监控系统,定期对信用风险进行监测。
监测的内容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记录、经营状况、市场变化等因素。
如发现风险异常,则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处置。
4. 信用风险应对: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发生后,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这包括与借款人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求解决方案,并根据风险情况进行适当的催收和追偿行动。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吸收储户存款、进行贷款投资和提供支付结算等重要职能。
然而,由于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这给银行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稳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业务过程中,由于债务人(借款人)无法或者不愿意按照约定的条件和期限归还债务而造成的损失风险,这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银行的贷款业务以及担保、投资、融资等金融业务都存在信用风险,一旦发生违约或无法按时偿还债务,银行将承担经济损失。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用风险评估与控制: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须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了解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
通过评估借款人的职业、收入、财务状况、还款能力等因素,银行可以判断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控制贷款金额和利率。
此外,银行还需要建立合理的信用担保制度,通过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物(如房产、车辆等),降低信用风险。
2.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借款人的还款情况和信用状况。
一旦发现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或信用状况恶化的情况,银行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要求借款人提供额外的担保物、调整贷款利率等,以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
3. 信用风险控制措施: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控制措施体系,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合规性审查等方面。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信用委员会、制定信用政策和流程、加强内部培训等措施,提高员工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银行还需要制定信用风险的防范和处置策略,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4. 资本充足性管理:为了应对信用风险,银行需要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性。
通过合理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可以确保在面临信用风险时有足够的资本储备来弥补损失。
同时,银行还需要建立风险权重体系,对不同类别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资本充足率。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1. 引言信用风险是指因债务人或交易对手不履行其约定的支付或履约义务,从而导致债权人或交易对手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为了有效管理信用风险,保护机构的利益,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目的、范围和内容,以及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2. 目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明确机构管理信用风险的原则、政策和程序,确保机构能够及时发现、评估和控制信用风险,降低风险损失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机构可以更好地管理信用风险,增强其稳定性和竞争力。
3. 范围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的业务和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贷款、证券投资、衍生品交易、担保、信用卡业务等各类信用风险暴露。
4. 内容4.1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组织架构应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责任。
4.2 信用风险评估和度量制定信用风险评估和度量方法,对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进行评级,确定风险暴露的程度。
评估和度量方法应包括定量和定性分析,综合考虑债务人的财务状况、行业前景、市场情况等因素。
4.3 信用政策和风险限额制定信用政策,明确各类业务的授信标准和风险容忍度。
设定风险限额,并进行监控和控制,确保风险暴露在可控范围内。
4.4 信用风险监测和报告建立信用风险监测和报告体系,定期对风险暴露进行监测和报告,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
监测和报告内容应包括风险敞口、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4.5 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采用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辅助风险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
包括但不限于信用担保、追踪系统、风险模型和应急计划等。
5. 重要性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对机构的稳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机构降低违约和损失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增强市场声誉和客户信任,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实体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之一,指因债务人违约或未按时履约而导致债权人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为了规避和管理信用风险,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应包括风险评估和测量方法。
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来确定贷款额度和利率水平。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指标来测量信用风险水平,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
其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包括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
金融机构和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监测部门,负责监控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制度还应规定对风险监测结果进行报告,包括风险水平、风险分布、风险集中度等指标的报告,以供管理层进行决策。
第三,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应明确风险控制措施和责任分工。
制度应明确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面对不同信用风险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包括拒绝授信、提高贷款利率、要求提供担保等。
同时,应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风险控制中的职责和权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四,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包括风险应对和补救措施。
当客户违约或出现其他信用风险情况时,制度应规定金融机构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包括追索担保物、启动风险补偿机制等。
此外,制度还应规定金融机构和企业与外部风险补偿机构的合作方式,以减少风险损失。
最后,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还应规定内部控制和审计机制。
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控制、交易审批、核查机制等。
同时,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评估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不合规问题。
总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金融机构和企业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保护金融与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预防和控制信用风险,保障其经营健康和利润稳定。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是银行为管理和控制风险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机制。
其目的是确保银行在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能够有效地识别、测量、监管和控制风险。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风险管理策略:银行需要制定整体的风险管理策略,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2.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银行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等,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3. 风险识别与评估:银行需要制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流程和方法,并定期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
4. 风险监控与控制:银行要建立风险监控和控制的机制,包括制定风险限额和监测指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
5. 风险报告与沟通:银行需要及时向内外部相关方进行风险报告和沟通,确保信息的透明和及时性。
6. 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银行需要掌握和运用各类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如风险模型、风险指标、控制手段等。
7. 风险管理培训与考核:银行要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提
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考核制度。
总之,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是银行为管理和控制风险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机制,旨在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流程和工具,对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测量、监管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银行风险管理部第一章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第一条评估对象信用风险评估对象风险Exposure,按以下内容分类:1.、政府及银行风险Exposure;2.专业贷款风险Exposure:项目融资风险Exposure,产生收入的房地产(Income-producing Real Estate),高波动性商业房地产(High Volatilit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Object finance(物品融资)3.零售Exposure:适用信用评价模型对象以外的及房地产担保贷款,个人贷款。
4.股票Exposure:非交易账户中的股票投资风险。
第二条信用风险评估办法针对各个Exposure的信用风险按照以下方法计算。
信用风险量= Exposure×风险权重×8%第三条具体管理办法根据每年初制定的业务经营计划,核算总信用风险量,并分配给各业务部门。
若超过事先目标量,则责令要求停止发放新增贷款(各类贷款)等,以便在合理的额度范围内管理信用风险。
第四条、政府及银行业Exposure的风险权重1.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权重,根据OECD国家信用等级或者外部信用评价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而认定。
但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Exposure或筹措资金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的Exposure的风险权重,规定为0%。
2.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占50%以上股份或者政府虽然占有少于50%的股份,但由政府制定预算及享受政府的财政或税务方面优惠的机关,适用与政府相同的风险权重。
3.由政府实施监督,享受财政或者税务方面优惠的其他公共机关,适用50%风险权重。
4.银行业Exposure风险权重,根据所属国家中央政府信用等级或者OECD国家信用等级如下而定。
5.Exposure的权重根据我行(或者信用评价机构)的信用等级,按下图所示内容来制定。
Exposure风险权重不能低于所属国家的风险权重。
第五条零售风险Exposure的风险权重对于个人和(总资产少于人民币700万元,总授信额少于人民币350万元的)的Exposure,若满足以下条件,则适用75%的风险权重。
其他和个人适用100%的风险权重。
1.非有价证券;2.对于个别债务人的Exposure总额少于人民币700万元;3.个别债务人的Exposure总额少于所有零售Exposure的0.2%。
第六条居住用房地产担保贷款的风险权重居住用房地产(所有或者租赁)作为全额抵押的Exposure权重为35%。
全额被抵押担保的Exposure是指该Exposure中,鉴定价格(考虑评估机构鉴定的价格或者历史事例的鉴定价格)乘以担保认定比率(60%)之后的金额再扣除优先清偿金额范围以内的金额。
第七条商业用不动产Exposure的风险权重对于建筑用土地、非农地、非居住用房地产设定抵押而全额被担保的Exposure权重为,无此担保时的风险权重和100%当中取小的值。
全额被抵押担保的Exposure是指该Exposure中,鉴定价格乘以担保认定比率(50%)之后的金额再扣除优先清偿金额范围以内的金额。
但对于特殊融资(PF,OF,CF,IPRE,HVCRE),根据外部评估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适用以下风险权重。
第八条逾期Exposure的风险权重尽管满足第一条至第八条,但逾期90天以上的风险Exposure根据第一条至第五条或者第十条的规定,适用风险权重为150%的Exposure,按下表认定。
但该Exposure以应收账款或者抵押形式被担保,呆账损失准备金计提比例为15%以上20%以下时的风险权重定为100%。
第九条高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非挂牌上市股票、股权证券(除根据第五条规定的公共机关及适用20%权重的)的风险权重适用150%。
第十条其他Exposure的风险权重其他Exposure按照以下表的内容规定,若不属于下表的Exposure权重适用100%。
其他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风险权重第十一条表外科目Exposure表外科目的Exposure,与相关交易金额乘以下表中对定的信用折算率来核算。
第十二条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评估进行期货、swap、option或者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按照以下方式计算。
原协议期限在5个营业日以内的外汇交易可以不计算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依照现行Exposure方式的Exposure×交易对方风险权重×8%第十三条依照现在Exposure的Exposure依照现行Exposure方式的Exposure的计算,按照以下公式中A和B和合计数计算Exposure。
依照现行Exposure方式的Exposure =重置成本(A) + 补充项目(B)A.以下金额中的一种1)将衍生产品交易作出市价估值而计算出来的重置成本(关联协议的评价损益)的金额2)法律上有效的两者之间netting协议项下的交易,是纯重置成本(netting后关联协议的评价损益)金额,此时,不低于0。
B.以下金额中的一种1)将衍生产品交易按照以下表(1)和表(2)规定的信用风险权重,乘以该交易的协议金额得出来的金额(以下称补充项目)。
衍生产品交易(除信用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权重信用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权重第十四条金融资产担保的信用风险的缓释:下列金融资产担保的交易对方风险权重可按下列方法适用。
1.现金及本行活期、定期存款(包括转让性存款证明、其他类似产品)、以现金筹措的信用联系债券的风险权重为0%。
2.黄金的风险权重为0%。
3.由中国政府或国内地方自治团体发行的人民币标准的债券,国际结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欧洲中央银行或国际开发银行发行的债券的风险权重适用发行机关的风险权重标准。
4.对于有信用评级的外部信用评价机关的债券,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风险权重适用发行机关的风险权重标准。
1)由中央政府及与中央政府同等认定的公共机关发行的债券,标准信用等级为BB-以上的。
2)为包括银行、证券公司的其他发行机构,标准信用等级为BBB- 或A-3/P-3以上的。
第十五条担保信用风险的缓释担保人及担保销售者仅限于符合下列条件者,风险权重适用担保人及担保销售者的风险权重。
1.相比交易对方适用较低风险权重的中央政府(包括BIS, IMF, ECB, EC)、公共机关、银行、证券公司,综合金融公司。
2.拥有标准信用等级 A-以上信用等级者。
第二章Total Exposure限额管理第十六条对Total Exposure进行计量,存款、有价证券、贷款、信托收益凭证,以余额(循环额度贷款时,以额度金额为准)为基准,对Exposure进行计算,但同时考虑以下事项:1.计算银行业的Exposure时,Call Loan等的计算基准应遵循<附表1>中的规定2.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余额的50%,应包含在相应购买的Total Exposure管理范围中。
3.金融衍生产品的Total Exposure,根据新巴塞尔协议中反映的“衍生商品信用折算比率”Current Exposure计算方式来计算。
第十七条以下项目不包含在计算对象中:1.现金,在我行设定质押的存款2.银监会规定的风险权重低于20%的机关3.同业存放第十八条Total Exposure管理对象包括:1.Total Exposure为人民币1亿元以上的个人或法人。
但不包括以下:1)针对本行的子公司及中国政策性银行的信贷;2)银监会规定的风险加权值在10%以下的机关3)银监会规定的,针对中央政府投资的公用债券的风险权重为50%2.非居民应是Total Exposure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以及50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或法人。
第十九条负责Total Exposure管理的部门及具体业务如下:1.信贷管理部负责居民、非居民以及其他国家的Total Exposure限额设定标准及根据此标准设定的限额管理;2.风险管理部统管各部门的限额分配,确认是否限额内运用等Total Exposure综合管理,并对Total Exposure标准及其设置进行Review,并定期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条Total Exposure限额的有效期限为最长一年,但必要时,及时有效期内也可重新设定额度。
第二十一条对于非Total Exposure管理对象的借款人,信用授信额度的设定与管理应遵循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对于Total Exposure限额的事后管理当超过Total Exposure限额的情况下,不能提供新增贷款(包括展期),但以下情况例外:1.借款人面临重组,包括法庭管理、和解、私下和解的情况下2.超过部分已经过信贷委员会批准的,3.以信用证方式买入的出口汇票4.短期买卖股票以及收益证券内构成投资组合的股票5.因实施贴现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而使出票人及收购汇票的Total Exposure超过既定限额第二十三条 Total Exposure限额超过风险管理部门分配的Total Exposure限额时,需要将超过限额的理由,以及解决方案等文件上报信贷委员会。
但是,即使不进行新增贷款,对符合以下情况的超限额借款人,也应向风险管理部部长报告超过限额的理由。
1.限额管理对象借款人需要重新设定限度的情况2.由于汇率变动而使贷款余额增加的情况第三章危机情况分析及管理第二十四条根据《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本行采用的压力测试方法为情景测试,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五条情景设置1.为了分析信用风险的危机情况而进行的情景设置,是针对本行资产分配的损失的情景,应考虑以下事项:1)为了设置符合国内情况的情景,反应历史相关经验或者面临类似经济状况的国家的一些经验。
2)充分考虑本行的资产分配情况。
3)应考虑担保物的贬值等信用价值损失事件情况后设置。
2.针对信用风险的情景设置应考虑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1)国内及国际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2)房地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向下波动;3)贷款质量恶化;4)授信较为集中的和同业交易对手出现支付困难;5)其他对银行信用风险带来重大影响的情况。
第二十六条危机状况预计损失对于危机状况的预计损失,按照第二十五条所设置的情景为基准,按以下方法预计。
1.对于信用风险的危机状况损失,根据预计破产率(PD)、破产时损失率(LGD)、破产时的Exposure(EAD)的情景来预测。
2.无法预测内部危险因素(PD,LGD,EAD)时,可参考信任度高的机构公布的类似宏观经济材料,根据贷款五级分类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情况,预测信用风险损失。
第二十七条资本合理性评估1.危机状况分析时需实施对资本的合理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