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骨显像PPT课件

合集下载

核素骨显像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核素骨显像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以25~30cm/min的速度,从头到足一次 连续摄取获取全身骨骼显像图
12
四.显像方法
2.局部骨显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2~4h, 用配有高分辨率准直器的探头对准可疑
病变部位进行显像, 局部显像的体位可依据所检病变部位而
定。
13
四.显像方法
3.断层骨显像
静脉注射99mTc—MDP 740MBq一925MBq(20mCi 一25mCi)后2h一3h进行检查。病人仰卧断层床上, 探头围绕受检部位旋转3600,每60采集1帧,每 帧约20s一40s,共60帧。最后由计算机重建和处 理成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含密质骨较多的骨干放射性较稀疏。
儿童和青少年属于骨质生长活跃期骨影普遍 较成人增浓。
17
五.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前位影像:可见颅骨、颈椎、 胸骨、胸锁关节、肩峰、髂嵴、 股骨粗隆、膝关节、踝关节均 呈对称性显示,以胸骨及胸锁 关节显示清晰。
18
五.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后位影像:能清晰显示颅骨、 双肩、肩胛下角、后肋、颈椎、 胸椎、腰椎、骶骨和股骨头。 由于生理性弯曲,胸椎段显示 更为清晰。双侧骶髂关节和坐 骨由于重力作用出现影迹增浓 征像。肾脏显影比前位明显。
24
五.图像分析
异常表现
4、骨外软组织病变摄取显像剂所致异常 影像
5、 “闪烁”现象 (flare phenomenon):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 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 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
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5
六.适应证
1.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2.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3.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诊断细小骨骨折及压缩性骨折 5.代谢性骨病及骨关节疾病的诊断 6.骨髓炎的诊断及与蜂窝组织炎的鉴别 7.移植骨存活的监测等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原理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分布与骨骼的 形态和代谢状态密切相关,通过 显像设备可获得骨骼的形态和功 能信息。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核医学骨显像技术经历了从早期的X 线骨显像到现代的SPECT/CT、 PET/CT等技术的发展过程。
现状
目前,SPECT/CT和PET/CT等技术已 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骨骼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
06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及未来 发展趋势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优点 高灵敏度:核医学骨显像能够检测到早期、微小的骨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全身性检查:可对全身骨骼进行一次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多发病灶。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 定量分析:通过半定量或定量分析,可评估病变的严重程 度和病程进展。
骨小梁结构发生改变,如骨质 疏松、骨坏死等,对诊断骨骼
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骨皮质异常
骨皮质发生改变,如骨折、骨 肿瘤等,对诊断骨骼疾病具有
重要价值。
关节间隙异常
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如关节炎 、关节损伤等,对诊断关节疾
病具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与临床意义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进行比较,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优化检查流程:通过改进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降低检查时间和辐射 剂量,提高患者舒适度。
04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核医学骨显像等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的政 策支持力度,推动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则骨等。
骨小梁结构
清晰显示骨小梁的分布 和密度,反映骨小梁的
生理状态。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与X线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早期发现骨肿 瘤、炎症等病变,而X线检查可能
难以发现。
与CT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显示骨骼的血液 供应和功能状态,而CT检查主要 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
与MRI检查比较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显示骨骼的病变 范围和程度,而MRI检查对软组织 的显示更为敏感。
04
核医学骨显像在临床诊断中的 应用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分析
• 无辐射:与X线相比,核医学骨显像检查过程中患者接受 的辐射量较少。
核医学骨显像的优缺点分析
01
缺点
02
03
04
价格昂贵:核医学骨显像检查 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
广泛应用。
有一定放射性:尽管辐射量较 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放射性
,需要特殊防护。
对设备和人员要求高:核医学 骨显像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 ,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原理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被骨骼 吸收后,在体外通过γ闪烁照相机 等设备进行显像,从而反映骨骼 的代谢和形态变化。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核医学骨显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 开始发展,经历了多代技术更新和改 进,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核医学骨显像 在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面得 到了显著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更加准 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骨质疏松症评估
骨质疏松症诊断
核医学骨显像能够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范围,通过观察骨骼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 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治疗评估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监测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效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05

【核医学 课件 PPT】骨 骼 显 像

【核医学 课件 PPT】骨 骼 显 像
第八章骨 骼 显 像
Skeletal imaging
骨的结构与组成 羟基磷(膦)灰石
第一节 骨关节显像原理与方法 一、原理磷(膦)酸盐类显像剂与骨骼羟基磷 灰石晶体结合 影响因素1.局部血流量
2.骨骼无机盐代谢和成骨活跃程度 3.交感神经状态
2.显像剂 (1)99mTc标记的磷酸盐(P-O-P)(PYP) 膦酸盐(P-C-P)(MDP) (2)氟-18(18F)NaF (3)锶-85(85Sr)Srcl (4)铼-188/186(188/186Re)
融合图
18F-FDG 和99Tcm-MDP比较
断层显像 解剖定位 特异性 摄取组织 病理过程 成骨性破坏 溶骨性破环 骨外肿瘤 易漏诊部位 受治疗的影响
FDG 全部 困难 较高 肿瘤组织 早期骨髓受累 灵敏度较低 灵敏度较高 可见 颅骨和四肢 较明显
MDP 有时 容易 较低 成骨反应活跃区 已经发生成骨反应 灵敏度较高 灵敏度较低 大部分不能探及 小的溶骨性病变 有时(闪耀现象)
3.方法:
(1)动态显像 a.血流相:较大血管的灌注和通畅情况 b.血池相:反映软组织的血液分布 c.延迟相:反映骨骼的代谢活性
(2)静态显像 (3)全身骨显像 (4)骨断层显像与CT融合显像
图像分析
正常图像 1.血流相:显像剂同时到达两侧分布 对称 2.血池相:反映软组织内的血运,及 所查骨骼有无充血显像 3.延迟相:全身骨骼影像
临床好转 摄取暂时增高 5)代谢性骨病 广泛增高
骨骼显像
影响因素 饮水情况 肾功能 显像剂的质量 污染、伪影
骨骼显像
临床应用 1.早期诊断恶性转移性骨肿瘤 首选方法 较X线提前3~6个月发现病灶 中轴骨、肋骨、骨盆 前列腺癌、乳癌、肺癌

核医学全身骨显像骨显像PPT课件

核医学全身骨显像骨显像PPT课件

a b
Photopenic artefacts on bone scintigraphy. The arrows
c
demonstrate artifact due to (a) pacemaker, (b) belt, (c and d )
hip and knee prostheses .
d
异常影像及其临床意义
血池显像:继血流相后于1~4min期间,以 500~100K/帧计数采集图像。
延迟显像: 全身显像、局部静态显像、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显像。
显像方法
四.全身显像 准直器与能窗放置同三相骨显像,矩阵256X1024,
病人平卧,探头或显像床的行进速度因放射性活度、探 头灵敏度而定,以影像能清晰分辨骨骼(尤其是各椎体 间)为准。 五.局部骨、关节平面与断层显像
正常影像
四、正常变异
颅骨缝和枕骨粗隆有时可显影。 三角肌粗隆。约7%的三角肌在近端肱骨上的附
着处显 影,可不对称。 竖脊肌附着部。约7%的骶棘肌在脊柱的附着部
可表现为垂直线样放射性增高。 颈下部。由于颈椎前凸或甲状软骨摄取99mTc-
MDP而在前位颈下部出现放射性增高。 脊柱融合不良可出现局部透光区。
病人准备
无需特殊准备,疼痛而不能平卧者,予以 阵痛药物;
显像时,除去身上的金属异物。 延迟显像,注射药物后嘱患者多饮水、多
小便,避免放射性污染;2~6小时进行显像; 检查前排空膀胱,必要时进行导尿。
显像方法
二.三相骨显像
血流显像:用64X64矩阵,弹丸式注射显 像剂,立即按每2~3s一帧采集20帧,序排 显示及20帧叠加显示。
双肾及膀胱生理性显影。
成人正常静态影像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

《医学课件》核医学骨显像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核医学骨显像简介•核医学骨显像技术•核医学骨显像的临床应用•核医学骨显像的优势与不足•核医学骨显像未来发展趋势•总结01核医学骨显像简介1核医学骨显像是什么?23核医学骨显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检测骨骼系统是否存在异常的技术。

核医学骨显像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位置、结构及功能,并反映其病变情况。

核医学骨显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中。

核医学骨显像的原理核医学骨显像利用的是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分布的原理。

示踪剂(如99mTc-MDP)被引入体内后,迅速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离子交换,以高亲和性牢固结合在晶体上,从而在X线或γ照相下形成显像。

通过显像,可以观察到骨骼的形态、位置、结构及功能,并反映其病变情况。

核医学骨显像的应用范围核医学骨显像主要用于诊断各种骨骼疾病,如骨折、骨髓炎、骨髓水肿等。

核医学骨显像还可以辅助判断骨折愈合程度、愈合时间及预后情况。

核医学骨显像还可以检测恶性肿瘤骨转移,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核医学骨显像还可以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及程度,指导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预防。

02核医学骨显像技术核素骨显像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利用骨组织中钙、骨盐等成分对放射性核素的特异性摄取,通过γ照相机或SPECT进行全身或局部骨显像。

核医学骨显像技术种类骨闪烁显像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含放射性核素的骨吸收剂,利用X射线探测器或γ照相机探测放射性核素在骨组织中的分布,显示病变部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骨显像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等示踪剂,利用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对葡萄糖的特异性摄取,进行全身或局部骨显像。

双能X线骨显像技术利用X线管产生两种不同能量的X线,通过测量两种能量下穿透人体的X线强度,计算出人体内不同组织的原子序数分布,从而得到骨骼影像。

双能X线骨显像技术可以消除体内其他组织的干扰,提高骨骼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对骨折、骨肿瘤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核医学骨骼系统》ppt课件

《核医学骨骼系统》ppt课件
• 前列腺癌是独一最先发生骨转移而非内脏转移的实体肿瘤,骨转移发生率达65%- 75%。
• 在初次确诊中, 就有10%~20%的患者发生骨转移。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经常无任 何临床病症,最常见的也是最早的临床表现是骨骼疼痛, 一旦出现骨痛, 前列腺癌大 多数已开展到了晚期。而特异性骨转移又是前列腺癌主要的致死缘由。
4岁
9岁
14岁
常见伪像
注射点
• 男,58岁 • 肺癌
异常图像
1. 放射性异常浓聚
异常表现: 放射性异常
浓聚
2 放射性缺损
异常表现:放射性缺损
前位
后位
多发性骨髓瘤骨显像病例
3 放射性浓聚+缺损
异常表现:放射性浓聚 + 缺损
“炸面圈〞征〔doughnut sign〕 左:胸骨肿瘤 右:左股骨头坏死位
4 超级骨显像
前列腺癌 广泛骨转移 呈超级影像 经X线检查证明
异常表现:超级骨显像〔super scan)
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5、闪烁景象
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 疗后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像剂浓聚 较治疗前更明显,而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的 好转,再经过一段时间后,骨骼病灶的显像 剂浓聚又会衰退。
肿瘤骨转 移?OR骨 质疏松...
我全身 都疼
显像原理 骨显像剂 显像方法 图像分析 临床运用
骨骼系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核医学科 沈影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显像原理 •临床运用
一、骨 显 像 原 理
(1) 骨组织的化学成分
•水50 •有机物(骨胶原等) 12.4 •无机物(羟基磷灰石)21.85 •脂肪15.75
断层骨显像改善病变定位

骨显像【核医学科】 ppt课件

骨显像【核医学科】  ppt课件

2. 影响骨组织浓聚显像剂的因素
骨的代谢:骨质代谢的活跃程度。
骨生成的快慢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破骨
大于成骨时放射性浓聚减低。
血流供应:增加或阻断;药物。
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时可使毛细血
管关闭而间接影响血流。
ppt课件 13
五、显像方法
ppt课件
14
1. 骨显像剂及代谢
99mTc
- MDP(亚甲基二膦酸盐)
构变化不如X线精细准确。
ppt课件 8
四、骨显像原理
ppt课件
9
1. 骨显像原理
将趋骨性显像剂引入体内,随血流
到达全身骨骼,与羟基磷灰石晶体和有
机质结合而沉积于骨内。用显像仪器于
体外探测显像剂在体内的分布,从而显 示全身骨骼的形态、血供和代谢情况。
ppt课件 10
当骨骼发生病理改变时(如肿瘤、 炎症、骨折等),导致血供、代谢和成 骨溶骨过程变化,在相应部位显像剂聚
ppt课件 24
脊柱畸形
重叠效应?
ppt课件
斜位鉴别
25
肋骨单发、肾积水、污染、漏出
ppt课件
26
七、异常骨影像
(静态平面显像)
ppt课件
27
1. 异常影像分析要素(判别要领):
1)骨架结构不完整或形态异常。 2)与对侧或邻近正常骨对比,放射性
分布不均匀或不对称,呈现局部或
弥漫性放射性增高(热区)或降低
ppt课件 58
多发性骨髓瘤 ppt课件
59
ppt课件 左胫骨近端骨肉瘤
60
左股骨上端骨肉瘤:侵犯同侧髋臼
ppt课件
61
2)良性肿瘤:
骨样骨瘤、骨巨细胞瘤、纤维 性骨结构不良、骨软骨瘤、成软骨

全身骨显像-PPT

全身骨显像-PPT

骨关节显像(方法)
❖ 显像方法
❖ 99mTcO4- :口服KCLO4封闭甲状腺 静注显像

局部 全身 动态显像
❖ 99mTc-MDP:同静态骨显像
❖骨、关节显像图像分析
全身骨显像(SPECT正常图象)
❖ 分五区 ❖ 颅骨 ❖ 胸部 ❖ 椎体 ❖ 骨盆 ❖ 四肢
各关节处放射 性聚集高于邻 骨组织。内部 放射性分布匀 称,松质骨摄 取较多,密质 骨较少.
胃显影对结 果的影响
尿液显影对结果 的影响
导尿管影像
骨、关节显像临床应用
二、原发骨肿瘤(Primary bone tumor )
❖ 初步鉴别良恶性 ❖ 判定疗效
骨肉瘤(Osteoid sarcoma)
治疗前
治疗后
骨肉瘤
治疗前
治疗后
尤文氏肉瘤
右侧肱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
血流相肿瘤 区放射性明显浓聚
动态骨显像(方法)
❖ 显像剂:99mTc-MDP
动态骨显像(方法)
❖ 显像方法
❖ 探头包括病变及对侧 ❖ 血流相 1桢/3S 20桢 ❖ 血池相 1桢/1~2min 5桢 ❖ 延迟相 静态显像 ❖ 24小时 静态显像
三时相显像 四时相显像
动态骨显像(方法)
图像处理 计算机处理,利用感兴趣区(ROI)记数,
全身骨显像(原理)
❖ PET代谢显像 ❖ 18F-FDG能反映体内葡萄糖利用状况。绝大
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代谢特点,因此, 肿瘤细胞内可积聚大量18F-FDG,经PET显像 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及肿 瘤内的放射性分布。
全身骨显像(原理)
❖ PET骨显像 ❖ 18F-NaF中的18F离子可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

mcMD全身骨显像骨显像核医学四川大学ppt课件

mcMD全身骨显像骨显像核医学四川大学ppt课件

2019/9/4
12
血流相:右股骨远端放射性增高。
2019/9/4
13
血池相:右股骨远端骨摄取增强。
2019/9/4
14
静态显像(2像(4h):右股骨远端骨摄取增强。
2019/9/4
16
显像方法
四、针孔准直器局部骨显像
针孔准直器具有影像放大同时保持高分辨率的特点, 适用于小骨和关节显像,尤其用于小儿。需调节准直器 与体表的距离,使拟显像的部位包括在视野中。
2019/9/4
8
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核素
不同骨显像剂的特性
物理半衰期 衰变方式
主要光子的能量 (keV)
剂量(mCi)
Sr-85
65d
电子俘获
514
0.1~0.25
Sr-87m
2.8hr
同质异能跃迁
388
3~10
F-18
1.8hr
正电子
511
3~10
Tc-99m MDP 6hr
同质异能跃迁
140
20~30
2019/9/4
19
SPECT/CT融合显像
将SPECT的功能图像和CT的解剖图像的空 间位置/坐标配准后进行叠加, 使融合影像获 得增量的互补信息。融合显像的优势是同机 采集、 定位精确,明显改善了对骨骼病变的 检出率及鉴别诊断能力,降低了骨显像诊断 骨转移的假阳性,提高了诊断特异性。
2019/9/4
18
显像方法
七、SPECT/CT融合显像 SPECT的图像缺乏精确的解剖定位,CT影像的分辨 率高,可发现精细的解剖结构变化,并完成定位。 SPECT/CT由SPECT和CT结合而成,两者轴心一致, 共用一个扫描床,这样就使得在一次检查中可以获得 同一部位的功能图像和解剖图像,进而实现图像的融 合。还可为SPECT提供衰减和散射校正数据,提高 SPECT图像的视觉质量和定量准确性。

核医学骨显像医学PPT课件

核医学骨显像医学PPT课件

ANT
POST
左股下端骨纤维肉瘤-骨显像呈“炸面圈”征
24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4. 骨外组织放射性浓聚
– 生理情况下,显像剂经泌尿系统排 泄,故肾脏和膀胱显影。 – 病理情况下,骨外组织摄取骨显像 剂可见于心包钙化或心瓣膜病、急 性心肌梗塞、畸胎瘤、包囊虫病、 乳腺炎症或乳腺癌、原发骨肿瘤肺 转移灶、脑膜瘤或子宫肌瘤钙化、
骨 断 层 显 像
12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SPECT/CT图 像融合显像
13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四、骨显像的正常影像
• 静态骨显像
–全身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呈 均匀性、对称性分布。由于各 部位骨骼的结构、血流情况和 代谢活性不同,使得骨显像剂 沉积的量也不一,扁平骨、大 关节和骨骺端放射性浓聚高于 长骨骨干。
6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亲骨性好 •血液清除快
理想的骨显像剂
•骨/非骨组织比值高
•有效半衰期短 •r射线的能量适中等。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骨显像剂:99mTc-MDP
7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三、显像方法
骨动态显像 骨静态显像
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全身骨显像、局部骨显像
4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影响骨组织 摄取显像剂 的因素
局部血流灌注量 无机盐代谢速度 成骨细胞活跃程度
5
第一节 骨显像的原理、方法和图像分析
二、显像剂 • 骨示踪剂研发历程
20世纪三十年代:32P
20世纪40年代:45Ca、89Sr
20世纪50年代:85S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融合的目的
与CT等解剖学成像方法相比,核医学显像在良恶性 病变的鉴别、肿瘤的分期以及放射和化学治疗效果的监 测等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不能提供详 细的解剖定位信息仍然是妨碍核医学显像在临床广泛应
用的一个很大的缺憾。
图像融合就是不同图像之间的空间配准和叠加。
这些图像经过必要的变换处理,使它们的空间位置、空间 坐标达到匹配,叠加后获得互补信息。
名称 99m锝 (99mTc)
T1/2 6.02小时
32磷 (32P)
14.3天 113m铟 (113mIn)
1.6小时
51铬 (51Cr )
27天
125碘 (125I)
60天
18氟 (18F)
110min 67镓 (67Ga)
78小时
11
0% 4% 20%
76%
天然辐射 医疗照射 核爆 核电等
• 在各种放射诊疗中,X线诊疗、直线加速器放疗造成的人工辐射占90~95%,
2
核医学
核医学的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所
发出的射线进行疾病诊断、治 疗或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3
放射免疫分析 免疫放射分析 受体分析
4
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放射核素 引入人体
参与人体 新陈代谢
特定脏器 组织中聚集
以图像形式显示 (功能性显像)
放射性活度 分布的外部测量
核素数量少
半衰期短
灵敏度高
16
临床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其他临床检查项目比较 核医学检查中脑、骨、心脏显像检查给药剂
量较大,所受的有效剂量当量超过5.0 mSv,其 余有效剂量当量均较低。
X线检查仅有少数部位的摄片检查所受辐射剂 量略低于核医学检查,大多数检查均远远高于核 医学检查。
17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仪(ECT)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仪(SPECT)
25
a-b 图 99mTc-MDP ECT骨扫 描 显示左侧髂骨病变,骨代谢 轻度增高 c图 18F-NaF PET图示左侧髂 骨代谢 明显增高 d.e图 为18F-NaF PET-CT横断 位显示 左侧髂骨病变
显而易见,18F-NaF PET-CT 骨显像 效果更好,灵敏度更高。
26
临床适应症
2、PET显像的特点 (1)采用电子准直 (2)活体生化显像 (3)定量 (4)高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率 (5)全身三位显像
19
g (511 keV) b+ + e- g (511 keV)
Detector 1
Detector 2
20
医学影像融合技术
21
P. Brueghel
解剖显像
功能成像 22
18F-NaF PET/CT骨显像的临床适应症包括: (1)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及转移灶治疗随访 ;(2)原发性骨肿瘤诊断、转移与复发诊断 ;(3)不明原因骨痛筛查;(4)骨髓炎早期 诊断;(5)创伤与隐匿性骨折诊断;(6)代 谢性骨病诊断;(7)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 ;(8)移植骨活性评价;(9)关节炎的诊断 ;(10)骨坏死的早期诊断;(11)人工关节 置换后随访;(12)骨折愈合评价;(13)骨活 组织检查定位。
23
L2
男,63岁,肺癌术后1月余,腰痛约20天。 术后病理诊断:肿瘤骨转移。
24
常规ECT骨扫描与18F-NaF PET/CT
骨显像比较
虽然99Tcm标记的99Tcm-MDP(亚甲基二磷酸盐)核 素骨显像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评价骨转移的检查手 段,但18F-NaF PET/CT骨显像优势更为明显,其表 现为(1)灵敏度高:18F-NaF是一种正电子并用于 探测骨骼病变的高灵敏亲骨性PET显像剂,因18 FNaF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很低,其在骨的摄取是 99Tcm-MDP的2倍且血液清除快,因此较99Tcm-MDP 显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2)空间分辨率高: PET/CT机器的分辨率为0.5cm,而SPECT/CT机器的 分辨率为1cm,从硬件上保证了PET/CT比SPECT/CT 图像分辨率高。
ECT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摄影仪(PET)
18
1、PET显像的基本原理 正电子是一种放射性核素发射出来的带正电荷的电子
( β+ ),他在介质中运行极短的距离,即与邻近的普通电子 结合而消失,其质量转化为一对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光子, 这一过程称为湮灭辐射。
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引入人体内,所发射的正电子形成的 成对光子射至体外,由正电子探测器采集,经计算机重建而 成图像,显示正电子核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称为正电子显 像。
其中核医学诊疗所造成的人工辐射仅占5~10%。
12
放射性核素显像安全吗?
13
核医学检查患者安全管理
核医学检查都属于正规的医疗照射,是医院里 的常规医疗检查项目。 从帮助患者获得明确的诊断目的来讲,其检查 中受到的少许内外照射,对患者的健康不会产 生影响。
14
PET/CT一次全身检查的辐射剂量大概为7.5mSv左 右(5.0-10.2),该剂量远低于辐射确定性效应 的剂量阈值,是十分安全的检查。
5
放射性核素的生产方式
医用放射性核素都是通过人工核反应来制备 的简单化合物,通常由
①反应堆 (Reactor) ②加速器 (Accelerator) ③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Generator)
三种途径生产。
6
反应堆
裂变产物、分离纯化 133Xe、131I等
(生产丰中子放射性核素,多 伴有β衰变,不利于制备诊 断用放射性核素)
7
加速器 15O、18F等
(生产短寿命的乏中子放射 性核素)
8
发生器(“母牛”)
“从长半衰期核素的衰变 产物中得到短半衰期核素 的装置”
99mMo-99mTc(钼-锝) 113Sn-113In(锡-铟)
9
α、β、γ射线穿透能力
10
常用的放射性பைடு நூலகம்素的T1/2
名称 131碘 (131I)
T1/2 8.04天
核医学及全身骨扫描
省中心医院
1
影像医学四大影像技术
四大影像技术 (1) 以X线断层摄影(X-CT)技术 (2)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3) 超声成像技术 (4)核医学成像技术
核医学成像是以核素示踪技术为基础,以放射性浓度为重 建变量,以组织吸收功能的差异为依据。 四者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相互印证、相互协作。
PET/CT是非常安全的现代分子影像检查手段,虽 然有一定辐射,但对于有适应证患者接受检查的 受益明显大于辐射风险,使患者获得挽救生命的 机会。
误解:全身检查一次PET/CT,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所吸收的辐射!!! 也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的第二天在福岛站了一天。(危言耸听)
15
药物的安全性 核医学科诊断用放射性核素多属短半衰期或小 剂量,衰变快、辐射剂量小,对患者自身、周 围人群及环境影响极小,无须对患者进行防护 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