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导课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导课的基本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科学教学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实现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要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要特别讲究讲授新课前的导课方法,因为一个完美的导入不仅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而且能让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导课方法。

一、情境再现式导课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所选择的作为引领探究活动的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经常见到的。如动物、植物、水、石头、土壤、光、天气、食物、空气、电等,学生都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和了解,只是没有有计划地观察、实验、了解,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无明确目标而经历的一些体验与发现。因此,在教学中就有必要将生活中某一典型情境截取到课堂中来,或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真实的生活情境,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如三年级下册《跷跷板》一课是依据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以玩跷跷为切入点编写的,我们教学中不可能将跷跷板搬入课堂真刀真枪地玩,而是出示一支点燃了的蜡烛跷跷板替代真跷跷板展示其上下跷动的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现象交流式导课

大自然中草木鸟兽、风云雨露、山石金属等生物与物质的变化现象千奇百怪,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奥秘,对天生具好奇心的小学生而言,具有独特的诱惑力。我们在导课时引导学生交流各种自然现象,既可以将科学问题有效引出,又有利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有效建构。

例如,在教学《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时,我们首先通过讲牛顿的故事引出苹果落地的现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有哪些像苹果一样落地的现象”的问题自主交流,多种现象的分析为下一步的“讨论猜想,得出结论”创造了条件,学生在这样的导课过程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小手如林,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先后说出了诸如“把足球踢起来,足球会往下落,”、“拧灯泡,一不小心灯泡落到地上”、“下雨时,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向远处扔石头,它会落到地上”、“喝水时,一不小心水会流下来,落到地上”等现象。

三、情趣化游戏导课

学生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此时思维活跃敏捷,也易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他心灵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这是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富有儿童化情趣的游戏便成为科学教学导课的重要方式,这种导课方式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在“玩”中提出问题,并能够将问题表达出来,从而激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乐于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四、实物展示式导课

实物展示式导课法就是通过展示或介绍典型的实物材料,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在观察中把握实物的特征或特点,进而将探究活动向深层次挖掘,例如我在导入四年级《木头》一课导入时,我让各小组学生

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木头或木制品的特点,在交流当中,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形成了对木头特点的初步认知,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为下一环节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对木头特点的猜想做好了铺垫。

五、课件介绍式导课

课件介绍式导课就是把科学教学中一些接受性学习的不易在课堂中呈现的知识、事件以教学课件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学习或补充以抽象而不易具体观察的现象,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将创设的教学资源以形象化的手段予以呈现。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我在导课时播放了著名影片中的泰坦尼克号轮船撞冰山下沉的惨烈场面,将全体同学置身于撞船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沉船上升,积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起了思维上的互动,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迎刃而解。再如在教学《保护土壤》一课时,我们利用课件介绍了草场过度放牧、北京的沙尘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沙漠面积扩大、乱倒垃圾、大面积喷施农药等场面,使学生对我国土壤遭受破坏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护土之情,为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创造了条件。

六、实验探究式导课

实验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实验探究式导课则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的形式,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观察、实验、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它是什么》一课导入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辩认物体的生活经验,我出示了一杯白糖水、让学生猜它是什么?由于它是透明无色的,所以学生激烈的争论说它可能是白酒、可乐、水、盐水等,而后学生提示用鼻子闻、舌头尝的方法辩认,结果辩认出是白糖水,教师板书辩方法为“眼看、鼻闻、舌尝”。以上导课方式不仅调取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掌握了利用感官辩认物体的方法,而且为下一环节小组自主辩认物体、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作好了铺垫,使探究活动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道程序。导入是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务必悉心研究教材内容特点,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生产、生活、自然之间的关联,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确保每节课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新课导入的目的就是要设置出最佳效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课题产生疑问和悬念,发生兴趣,从而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热情和猎获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成为他们主动持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内在动力。总之,从课堂效果看,导入的目的就是:动之以情,激之以疑,发之以愤,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非要学好”。

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久的兴趣和求知欲”。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那如何进行有效的导入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观法

就是采用各种直观手段,将新课题内容生动具体而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用直观法导入新课形式多种多样,可用演示实验,也可用植物标本或模型等,还可将新课程内容编成谜语、智力思考讨论题,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导入新课。无论是实验的新奇现象,还是教具的生动形象,亦无论是谜语优美意境,还是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等,都能马上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兴趣,激发疑问,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暗示法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时,总要把本质部分遮盖起来,只露现象,使学生产生兴趣,引起关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强烈悬念及要求解决问题的高涨热情。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猜想对了或经过种种验证解决了问题时,就得到了一种巨大的精神收获和美的享受而特别高兴。这种导入方法的优点主要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疑问、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引起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透过实物表象看其本质的良好习惯。

三、类比法

科学课教学中,用类比推理方法引入新课,也是以旧拓新的一种常用方法。运用类比引入新课,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知识发展和迁移的目的。

四、设疑法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伊始如能恰当地运用设疑,必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关于科学课的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不胜枚举,但是,只有在正确认识导入新课的意义、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实验器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经过教师认真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科学课教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实现对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为全面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