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7739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所提出的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的“因材施教”主张改变以往教育“批量生产”的弊端,通过了解学生的特性,使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学习。

3.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有教无类”打破文化垄断,让平民百姓可以接受学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人可以受益,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4.百家争鸣:是指(前770 -前476 )(前475-前221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达到空前活跃的状态,产生了大量有思想的理念,同时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

5.学而优则仕: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

鼓励更多的寒门子弟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一官半职。但同时也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

6.积微见着:知识是不断积累的。才性虽低,锲而不舍,也可以成绩卓着。

纠正学子一跃而就的错误思想,培养学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7.兼陈中衡:具体说就是“兼陈万物中悬衡焉”,“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

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有时也简称为“兼权”。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要教导人们辩证的学习。

8.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注重后天的教育,认为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性”指先天素质,“习”即习染。

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0.性善论:是一种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之本性趋向善,行善比作恶要容易。

教育以巩固善性和预防“恶”性的沾染为主。

11.性恶论:是对人性的一种看法。主张人之本性趋向恶,作恶比向善要容易。

“性恶论”否定了先天道德论,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进步意义,在教育理论上也有更积极的意义。

12.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强调教育要不折不扣地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施教。

13.焚书坑儒:是从公元开始的焚毁五经、活埋儒士的事件。

严重摧残了古代的文化教育,对于一般的学校教育采取了错误的全盘否定的态度,扼杀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教育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思想。

使教育在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使儒学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实施方面都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