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第10课苗圃里的蒲公英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宽知识渠道,培养探究能力

——《苗圃里的蒲公英》(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研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苗圃里的蒲公英》是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到苗圃去》的第4课。学生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知道了植物有哪些繁殖方式,经历了关于人工繁殖的探究活动,了解了扦插、靠接、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这时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自然界中野生植物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繁殖的”疑问,这样就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

课文分四个部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苗圃是繁殖植物幼苗的地方,可是在苗圃里,除了人工繁殖的植物幼苗外,还有些不是人工繁殖的植物,这些植物怎么会长在这里?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兴趣。

2、研究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经历三个探究活动:一是吹蒲公英果实,测量果实飞行距离,知道蒲公英果实飞行能力较强这一事实;二是观察蒲公英果实的结构,了解蒲公英飞行能力强的原因;三是综合分析蒲公英的繁殖特点。

3、认识其他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4、收集更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

在认真学习教材及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我确定了下列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1、知道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知道蒲公英是通过飞行来传播种子的。

3、认识到蒲公英的果实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由于结构上类似于降落伞,便于随风飘落。

4、通过图片观察,了解植物种子除借助风力飞行进行传播以外的其它五种传播方式。

5、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根据数据对蒲公英果实飞行能力进行

定量分析。

6、能借助放大镜等工具对蒲公英果实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结构上的特点,并联系对比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7、能进行数据记载和观察记载工作。

8、能采用多种形式收集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

重难点是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分析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能力,知道蒲公英是借助风力飞行来传播种子的。能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知道植物种子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本课要求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探究蒲公英是怎样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第二课时重点探究其他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二、为学生提供实验、分析、阅读、观察平台,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感知、体验科学知识。

在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吹蒲公英种子的实验和观察蒲公英种子的结构,知道了蒲公英是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那么其他植物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呢?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他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兴趣,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受时间、季节、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让学生对所有的植物种子进行观察、分析,因此,在课前,我收集了很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和图片,在学生阅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后,再看我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交流、讨论,就能了解其他五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一)设问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第二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然后问学生知道其它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吗?这样很自然导入了新课,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后,相机呈现出本节课的探究目标:

1、了解植物种子有哪些传播方式。

2、搜集更多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并交流。

这样学生有探究欲望,又有明确的探究目标,他们阅读、观察、

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实效性强,目标就容易达成。

(三)阅读、观察、交流、讨论,感悟科学知识。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能最佳地领会、理解和记住他所感受的一切。所以呈现目标后,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猜猜这些植物种子是怎样传播的,然后分组进行讨论交流,一是交流图片上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二是交流自己收集的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初步感知其它植物种子的五种传播方式。

(四)交流点拨、补充资料、归纳总结:

在学生阅读、观察,小组交流讨论后,让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阅读观察、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点拨,出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植物种子的六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并知道一些植物种子是用什么方式传播的。比如,生长在南方的椰子,对我们这里的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从网上收集了椰子种子传播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椰子种子的外观,而且知道了椰子种子的传播方式。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五)练测反馈,拓展延伸:

本节课的练习是:1、练习册第一题:填空。2、阅读植物种子传播的相关书籍,搜集植物种子传播方式资料并和同学们交流、分享。这样就把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交流、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三、课后反思

1、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科学知识。

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收集植物种子传播资料的任务,开课时,我创设问题情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观察文中的插图,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了解植物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学生通过交流分享,知道了更多植物种子传播的知识,同时,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展示,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交流分享、点拨小结、深化知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时,我在巡回观察中发现各组学生收集资料的渠道不一样,内容也有差别,于是在全班交流时,我让学生充分发言,和同学们分享自己收集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了解更多植物种子传播的知识。如通过交流学生们都知道了睡莲、棱角也是利用水力传播的;樱桃、桔子通过动物吞吃来传播。在学生交流时我相机出示图片、点拨,开启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认识。如当学生知道了黄豆是自已弹射传播的,我适时追问,想想看还有哪些你们认识的植物会用这种方式传播?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豆类的种子的传播方式都是一样的。当学生交流说樱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