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的名词解释
创伤性的名词解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涉及创伤的名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记忆、创伤治疗等等。
这些名词虽然简短,却蕴含着相当的深度和复杂性。
本文将解释并探讨这些创伤性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涵义。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缩写为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了严重创伤事件而产生的精神疾病。
这些创伤事件可能包括战争、自然灾害、暴力犯罪等。
PTSD会导致人们长期遭受来自过去创伤事件的回忆、恐惧和挫败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交生活、工作能力和日常功能。
该病症通常会导致人们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噩梦、回避刺激、情绪波动、易兴奋、易怒等症状。
二、创伤记忆创伤记忆是人类在遭遇到创伤性事件后形成的持久、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当人们经历严重创伤时,大脑会记录下这些创伤的细节和情感体验,并将其固定在记忆中。
这些创伤记忆可能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得人们难以克服过去的创伤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
创伤记忆的存在对个体来说常常是痛苦的,因为它们会不断重播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对其行为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三、创伤治疗创伤治疗是帮助个体克服创伤后心理问题的过程。
创伤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因创伤事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创伤治疗方法通常根据个体的需求和情况而定,包括心理教育、心理诊断、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通过创伤治疗,个体可以逐渐改变对于创伤事件的解读和应对方式,减轻心理压力,重建自我认同和健康生活。
四、创伤的影响创伤事件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除了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痛苦,还会给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交功能带来影响。
长期遭受创伤事件的回忆和恐惧可能导致失眠、身体疲惫、免疫力下降等身体问题。
同时,创伤也会对个体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患者常常会由于回避创伤相关的话题而与他人疏远。
总结:创伤性名词的解释和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创伤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广泛和复杂。
关于创伤性事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作文
关于创伤性事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儿童就像一朵朵娇嫩的花朵,需要阳光、雨露和温暖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然而,有时候一些创伤性事件,就如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给这些花朵带来难以承受的伤害,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事,那是在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夏日午后。
小区里的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在花园里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小区。
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明明,他有着明亮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特别活泼可爱,是大家的开心果。
那天,明明和几个小伙伴在滑梯上玩耍。
突然,一个不小心,明明从滑梯上摔了下来。
这一摔可不轻,他的膝盖和手肘都擦破了皮,鲜血直流。
周围的小朋友们都吓坏了,有的开始哭,有的赶紧跑去找大人。
明明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吓得脸色苍白,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当他的妈妈赶到时,明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妈妈不放手。
妈妈一边安慰他,一边带他去了社区的诊所处理伤口。
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意外,伤口好了,一切也就过去了。
但接下来的日子里,明明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那个总是第一个冲向滑梯的明明,现在远远看到滑梯就会停下脚步,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犹豫。
以前他和小伙伴们玩耍时总是充满活力,大声欢笑,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角落里。
在学校里,明明也变得很不一样。
以前他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现在却总是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的眼睛。
老师提问时,他也会紧张得瑟瑟发抖,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以前他很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现在却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去动物园。
小朋友们都兴奋极了,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可明明却一脸的忧愁,紧紧地跟在老师身边,不敢离开半步。
当大家来到猛兽区,看到狮子和老虎时,其他小朋友都兴奋地尖叫起来,只有明明吓得脸色发青,浑身颤抖。
老师发现了明明的异常,关切地问他怎么了。
明明小声地说:“我害怕,我怕它们会跑出来咬我。
”明明的妈妈也发现了孩子的变化,心里非常着急。
创伤性应激障碍辅导案例
创伤性应激障碍辅导案例作者:朱慧斌魏梓畅来源:《速读·上旬》2021年第12期◆摘要:2021年2月25日,春季学期返校的第一天,A宿舍的三位学生前来办公室找笔者,从他们的眼神中,笔者能感觉到他们的疑惑和焦虑。
其实,他们的到来笔者并不意外,因为就在上个月,他们的舍友晓天(化名),已经于寒假的第五天在家中自杀身亡。
事情应回溯到2021年1月,正值学校寒假假期的第五天,晚上11点40分辅导员老师接到了晓天家长发来的短信息,短信息告知:学生在家意外身亡。
辅导员随即与家长通话,询问具体情况。
晓天妈妈对儿子未留下只字片语的突然离世感到诧异,因为在她的心里,儿子一直是一个有点腼腆,爱弹吉他的小伙子,跟周围的同学、朋友都相处甚好,所以,晓天妈妈表示已报警,事件已由XXXX公安分局立案调查,同时希望书院辅导员也能提供一些线索。
笔者立即将晓天身亡的噩耗上报书院领导,同时在做好保密工作的情况下,询问了晓天周围的室友和同学,大家均表示晓天寒假离校前未見异常。
晓天的三位室友一见到笔者,就连忙问起晓天怎么还不回校,晓天的床位怎么收拾得如此干净,晓天是休学或是发生什么事了吗?……面对这三位室友的一连串问题,笔者早有心理准备,将他们带到了书院的心理咨询室,小心翼翼地将晓天已经离世的噩耗告知他们。
一开始,他们都表示怀疑,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嚎啕大哭。
其中一位室友情绪非常激动,嘴里一直反复嘟囔着:“怎么可能,绝对不可能,我们是有约定的,我们约定还没有完成”。
至此,笔者意识到,这三个大男生已经遭遇了自杀事件后心理创伤,急需做好心理危机干预。
◆关键词:创伤性;意外身亡;危机干预一、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晓天同学所在的A宿舍,室友之间相处的非常融洽。
在朝夕相处的两年里,他们的关系已胜似亲兄弟。
突然得知“兄弟”离世消息后,室友不能自已,嚎啕大哭,反复确认事情是否是真实的?由于其中一个同学情绪过于悲伤,第一次谈话终止。
三位同学约定第二天再找辅导员老师。
创伤性经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创伤性经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创伤性经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创伤性经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暴力事件、丧失亲人等。
这些经历往往对个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可能引发多种心理问题,甚至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首先,创伤性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研究发现,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
这些疾病会给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加重情绪压力,降低生活质量。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加深负面心理状态。
其次,创伤性经历还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往往对他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心理,这会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
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封闭和孤立,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长期下来,这种社交困难可能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疏离,失去了一部分重要的支持系统。
除了直接的心理影响外,创伤性经历还可能通过生理途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创伤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失调等疾病的风险。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还可能会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等身体症状,进一步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虽然创伤性经历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个体并非注定会陷入消极的状态。
研究发现,一些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心理韧性,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韧性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创伤,从而缓解了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
一定程度上,它们的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因此,对于那些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来说,及早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信息上的帮助和物质上的援助,帮助他们渡过困境;而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个体重新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治疗-眼动治疗
神经生理的有关研究
PET 显示实验组的右脑的情绪中枢被激活(杏仁核、岛状结构、颞叶中部、右侧视皮质),左脑的语言中枢(布洛卡区)活跃性下降。
在重新体验创伤的时候,情绪中枢活跃而语言中枢被抑制。
解释了“创伤后的暂时性失语”以及“创伤后无法做到完整地叙述创伤过程”的现象。
心理干预的特殊性
02
创伤的脑神经生理变化:
创伤事件发生时,大量的负性情绪信息涌人右脑,右脑来不及处理,负性情绪信息就呈碎片状储存在右脑中。
02
2
治疗过程:
边重复体验着创伤,边进行未完成的大脑两侧的信息加工过程。
2
创伤的记忆层面: 我们对待创伤的记忆,从来都不是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我们会从表象(常能看到创伤画面)、情绪体验(常能体验到创伤时的情绪)、身体感觉(能体验到创伤时的躯体感觉)以及认知(在体验创伤情景时,常常自我否定)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去感知它。虽然我们知道(意识层面)创伤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觉还记忆犹新。
防御性的遗忘:
警觉心增高:
防御性的遗忘或警觉
急性应激反应发生于创伤后的1~2天。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后的1~6个月内,但也都提到了会有延迟反应。
01
在临床中发现,有时症状是在事件发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出现。
02
时间的界定
01
在创伤学中把心理创伤分为
02
创伤I型 创伤Ⅱ型
01
来访者会从一个画面联想到另外的一幅幅画面,虽然画面不同,但是这些画面的心理元素是相同的,比如,都反映了“男性权威逼迫下做某事”的主题,这说明大脑内部在进行自动加工过程。而这种由来访者自动加工过程产生出的变化往往会带给来访者彻底的变化,类似催眠治疗,与其他疗法相比,经常是事毕功倍,效果神奇。
集体创伤介绍
集体创伤指的是一群人共同经历的创伤性事件。
它可能只涉及一小群人,如一个家庭,也可能涉及整个人类社会。
影响群体的创伤性事件可能包括飞机失事、自然灾害、大规模枪击、饥荒、战争或流行病。
众所周知的集体创伤包括南京大屠杀、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以及我们目前正经历着的、疫情造成的持续性集体创伤等。
创伤如何影响心理健康有些创伤是个人经历,如一场死里逃生的意外可能只有当事人受到影响。
创伤经历可造成生理、心理、关系、信仰,乃至社会层面上的各种反应。
有些人从创伤事件中幸存下来后可能相对无恙,另一些人却可能会被创伤事件永远改变。
对创伤经历不同强度的应激反应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以前的创伤史、当前的压力源、心理弹性的水平,以及可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多少。
创伤情境可能会削弱一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
个体可能会觉得他们的生命失去了意义,并无法像从前一样在日常中体验到快乐。
有时,创伤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个体可能会在刚开始的几天或几周内反复经历压力、焦虑或失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可能会有所消减。
不仅如此,创伤性事件也可以是一次成长的机会——研究者称之为创伤后成长。
大部分研究通常集中在创伤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积极或消极后果,但有些个体同时拥有两方面的体验。
比如,他们可能有难以集中注意力、回避和闪回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却也可能报告说获得了更高的自尊和更积极的人际关系。
对于集体创伤而言,有时,整个群体或社会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但一些研究发现,共同的伤痛有时候可以帮助一些群体提高凝聚力。
比如,在一项实验里,一组实验志愿者被要求完成诱发疼痛的任务,例如将双手浸没在冰冷的水中等;另一组的任务则不会引起疼痛,比如把手放在温水中等。
疼痛组的志愿者与没有经历疼痛的组相比,报告出的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更高。
后续研究表明,疼痛的经历还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度。
现实生活中,每一次大地震、大海啸等自然灾害之后,各地群众无私的利他主义、携手共进、相互扶持无异于也是凝聚力和积极的社会信念的体现。
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及防范
心理技术与应用㊀2019ꎬVol.7ꎬNo.4ꎬ249-256Psychology:TechniquesandApplications249㊀㊀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 飞行员心理援助远程音乐放松系统的开发 (SYJS201701)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奖励补助及培育建设项目(2015SZSj-32)㊀通讯作者:李苗ꎬE ̄mail:limiao@snnu.edu.cn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及防范兰继军㊀李苗㊀李莉(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ꎬ西安710062)摘㊀要㊀创伤性事件是具有突发性㊁高破坏性㊁不可控性㊁且会对个体带来巨大压力的事件ꎮ对创伤性事件重复性的㊁片面夸大破坏性的新闻报道会给公众带来创伤性体验ꎬ影响其主观幸福感ꎬ进而可能导致部分个体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方式ꎬ以此抵御相关的新闻报道ꎮ为有效防范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ꎬ减少不当报道对于创伤性事件非直接受害者的消极影响ꎬ本文全面梳理了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可能会给公众带来的消极影响ꎬ并提出新闻媒体工作者需利用新闻报道的框架效应㊁采用建设性新闻传播方式给社会大众带去体现心理关怀的新闻报道ꎬ以彰显人文主义精神ꎬ从而营造积极㊁健康㊁正能量的新闻报道氛围ꎮ关键词㊀创伤性事件ꎻ新闻报道ꎻ心理关怀ꎻ人文主义ꎻ心理创伤分类号㊀B849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4.0061㊀引言创伤性事件(traumaticevents)因其突发性㊁不可控性㊁破坏性和反常性ꎬ一般会对社会及个体带来巨大压力(Baumꎬ1991ꎻNorrisꎬ1992)ꎮ无论是地震㊁海啸等自然灾害ꎬ抑或是感染性疾病的传播㊁恐怖主义袭击等社会灾害都可称为创伤性事件ꎮ它们发生于人类日常生活范围之外ꎬ但是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ꎬ给直接面临创伤性事件的公众带去绝望无助㊁身体残疾甚至是死亡(McFarlaneꎬ&deGirolamoꎬ1996)ꎮ对创伤性事件进行新闻报道ꎬ让社会大众了解事实和真相ꎬ是新闻报道工作者们的责任与义务ꎮ同时ꎬ也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ꎬ即新闻报道存在一定的影响力ꎻ也就是说ꎬ新闻报道传递的信息ꎬ会产生影响公众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力(孙成武ꎬ2010)ꎮ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影响力ꎬ表现在会对公众思想㊁行为产生消极影响(Schroederꎬ&Pennington-Grayꎬ2015)ꎮ 媒体抑郁论 就曾指出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对公众产生的消极影响(Boukesꎬ&Vliegenthartꎬ2018)ꎮ关于新闻报道影响力的研究由来已久(Alt ̄heideꎬ1985)ꎮ在二十世纪初ꎬ对电视新闻㊁广播新闻以及报纸的影响力研究就已经出现(CurranꎬSmithꎬ&Wingateꎬ1987)ꎬ也有相关理论解释了新闻报道在社会中的作用ꎮ比如ꎬ皮下注射论ꎬ该理论认为新闻报道具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ꎬ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会引起公众的剧烈反应ꎬ就像子弹击中躯体㊁药剂注入皮肤一样ꎬ可以引起剧烈的直接反应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与意见ꎬ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DeFleurꎬ&Ball-Rokeachꎬ1989)ꎮ随着时间的推移ꎬ由于公众受教育水平的㊀250㊀心理技术与应用7卷提升和其他相关社会力量的影响ꎬ加上新闻报道的信誉和权威逐渐丧失ꎬ新闻报道影响力出现不断降低的趋势(Kiousisꎬ2001ꎻSilverstoneꎬ2006)ꎬ但是这种影响力并没有消亡ꎮ比如ꎬ有研究指出ꎬ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ꎬ公众可以即时了解到创伤性事件的发生ꎬ这也使得创伤性事件的负面影响不仅局限于直接受害者ꎬ对非直接受害者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DougallꎬHaywardꎬ&Baumꎬ2005ꎻSlovicꎬ&Weberꎬ2011)ꎬ接触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的非直接受害者被称为 二次受害者 (Shoshaniꎬ&Sloneꎬ2008)ꎮ本文研究对象即为二次受害者 ꎬ他们并没有亲身经历创伤性事件ꎬ但是通过接触相关新闻报道受到了创伤性事件的影响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交媒体的发展ꎬ社交媒体具有多样化㊁高互动性的特点(LotanꎬGraeffꎬAnannyꎬGaffneyꎬPearceꎬ&Boydꎬ2011)ꎬ使得社交媒体在创伤性事件的传播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SchroederꎬPennington-GrayꎬDono ̄hoeꎬ&Kiousisꎬ2013)ꎬ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ꎬ也进一步扩大了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对非直接受害者的影响(LinꎬSpenceꎬSell ̄nowꎬ&Lachlanꎬ2016)ꎮ互联网时代ꎬ公众在新闻事件中有更高的参与度与互动性ꎬ这使得新闻报道对公众的影响加大ꎮ因此ꎬ对非直接受害者来说ꎬ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进一步扩大ꎮ孙成武(2010)㊁Schroeder等(2015)研究均指出ꎬ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ꎬ影响非直接受害者的思想㊁行为和反应ꎻ经过社交媒体传播的加剧ꎬ进一步扩大创伤性事件的社会影响ꎮ以往研究均是基于某一创伤性事件ꎬ探讨新闻报道的影响力ꎬ以及新闻报道带给非直接受害群体的消极影响ꎮ这些研究缺乏理论性概括ꎬ且未能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ꎮ为此ꎬ本研究全面梳理了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可能给公众带来的消极影响ꎬ并提出新闻媒体工作者需利用新闻报道的框架效应㊁采用建设性新闻传播方式ꎬ给社会大众带去体现心理关怀的新闻报道ꎬ以降低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给公众造成的心理创伤ꎬ增加公众积极的情感体验ꎬ为营造积极向上㊁充满正能量的新时代新闻报道氛围贡献力量ꎮ2㊀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2 1㊀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引发公众负性情绪大量研究表明ꎬ社会大众接触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之后ꎬ会产生大量恐惧㊁焦虑等负性情绪以及其他心理困扰ꎮ比如ꎬ一项对比利时电视新闻的调查中显示ꎬ犯罪是新闻报道最关注的话题(占比18%)ꎬ另外还包括战争等灾难性事件(Strömbäckꎬ&Shehataꎬ2010)ꎻ同样ꎬ美国新闻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包括战争㊁恐怖主义和地区冲突(Maierꎬ2010)ꎬ这些新闻报道关注的内容均属于创伤性事件(Damstraꎬ&Boukesꎬ2017)ꎮ新闻报道旨在公正客观地传播事件ꎬ以起到警醒公众的作用ꎬ但是ꎬ也会引发公众消极的情绪体验(Millerꎬ&Leshnerꎬ2007ꎻUnzꎬSchwabꎬ&Winterhoff-Spurkꎬ2008)ꎮ还有研究指出ꎬ 911 事件之后ꎬ通过新闻了解到该事件的群体ꎬ会产生对恐怖主义袭击的恐惧(MarshallꎬBryantꎬAmselꎬSuhꎬCookꎬ&Neriaꎬ2007)ꎻ此外ꎬ在德国㊁意大利等非北美洲的群体中ꎬ也产生了类似的结果(Noelle-Neumannꎬ2002)ꎮMarshall等(2007)指出ꎬ公众接触恐怖主义袭击等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后ꎬ其心理调适能力受到影响ꎬ进而产生高水平的恐惧㊁焦虑情绪ꎬ以及较高水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Hansenꎬ2009)ꎮ例如ꎬ在以色列恐怖袭击发生后ꎬ更高频率接触此次恐怖袭击新闻报道的大学生们会产生更高的压力情绪和应激反应(Ben-ZurꎬGilꎬ&Shamshinsꎬ2012)ꎮBoukes等(2018)发现当新闻报道内容为负性或令人不安的创伤性事件时ꎬ会增加公众的无助感ꎮ国内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研究也表明ꎬ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消极情绪ꎮ比如ꎬ对2015年天津8 12爆炸事件相关新闻报道的研究指出ꎬ接触该事件的新闻报道的公众产生了大量负性情绪ꎬ如愤怒㊁失望等(高云涛ꎬ霍倩倩ꎬ㊀4期兰继军㊀李苗等: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及防范251㊀陈宏玉ꎬ胡恒德ꎬ朱霞ꎬ2018)ꎮ一项追踪研究表明ꎬ长期接触2008年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个体ꎬ即使地震已经过去很久ꎬ仍会产生明显的创伤性情绪体验以及应激障碍(Yeungꎬetal.ꎬ2016)ꎮ此外ꎬ在实验条件下ꎬ让被试观看一些创伤性事件(比如飞机坠毁)的新闻报道ꎬ会产生大量诸如恐惧㊁愤怒㊁悲伤以及厌恶的消极情绪(UnzꎬSchwabꎬ&Winterhoff-Spurkꎬ2008)ꎮ如果儿童青少年长期接触包括犯罪㊁骚乱㊁暴力等负面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KleemansꎬHendriksVette ̄henꎬBeentjesꎬ&Eisingaꎬ2012)ꎬ可能会引发短期或长期的负面情绪反应(BuijzenꎬWalmavanderMolenꎬ&Sondijꎬ2007ꎻRiddleꎬCantorꎬByrneꎬ&Moyer-Guséꎬ2012)ꎮ2 2㊀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降低公众的幸福感Boukes等(2018)指出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影响公众的心理幸福感ꎮ可能的原因主要有:(1)过分关注痛苦和消极面ꎬ导致公众的快乐体验降低ꎬ消极情绪增加(Deciꎬ&Ryanꎬ2008)ꎻ(2)新闻报道的原则是公正客观(Tuchmanꎬ1972)ꎬ使得公众认为新闻报道持有中立立场ꎬ不会给所报道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ꎬ不会提供某一价值偏向ꎬ所以ꎬ许多新闻消费者在阅读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时容易产生无助感(Woodstockꎬ2014)ꎬ进而降低幸福感ꎻ(3)娱乐性新闻能分散公众的日常关注点(Boczkowskiꎬ&Mitchelsteinꎬ2010)ꎬ而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不仅不能分散公众的关注点ꎬ相反地给公众带来了难以接受㊁难以转移的关注焦点(BoukesꎬBoomgaardenꎬMoormanꎬ&deVreeseꎬ2015)ꎮ因此ꎬ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ꎬ会干扰个体积极㊁健康㊁阳光的心理状态ꎬ进一步降低个体的心理资本(ReineckeꎬKlattꎬ&Krämerꎬ2011)ꎬ甚至给个体成长㊁工作绩效带来消极影响ꎬ进而会对公众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ꎮ2 3㊀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增加风险知觉与认知偏差㊀㊀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致使公众产生消极情绪ꎬ增加其风险知觉(KellerꎬSiegristꎬ&Gutscherꎬ2006)ꎬ使其产生认知偏差ꎬ进而引发逃避式的自我防御行为ꎮ有研究调查新闻报道消费流量降低的原因发现ꎬ面对创伤性事件的新闻ꎬ观众更加倾向于提前结束新闻阅读ꎬ造成新闻报道消费的降低(McIntyreꎬ2015)ꎮWoodstock等(2014)将这类人群称之为 新闻抵制者 ꎮ高云涛等(2018)对天津8 12爆炸事故的新闻报道研究发现ꎬ信息的传播会造成人们行为意图的改变ꎬ会促使人们主动远离易燃易爆的物品ꎮ另外ꎬ在天津8 12爆炸事故传播的过程中ꎬ产生出水源污染以及有毒气体释放的衍生信息ꎬ使得公众产生认知偏差ꎬ促使市民产生非理性购买行为ꎬ比如大量购买矿泉水以及防毒口罩ꎮ在风险研究领域ꎬSlovic等(2011)将这类影响称作 社会风险放大 ꎮ也就是说ꎬ社会风险不仅限于风险事件或事故本身ꎬ新闻媒体的不当报道ꎬ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风险ꎬ导致社会范围内的涟漪效应ꎮ3㊀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如何防范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3 1㊀适当运用新闻报道的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是探析新闻报道内容最常用的方法之一ꎬ是研究新闻媒体面对创伤性新闻报道的可行路径(李梦龙ꎬ2014)ꎬ适当运用新闻报道框架效应ꎬ可以有效防范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ꎮ简单来说ꎬ新闻框架就是新闻报道时观点㊁角度的选择及组织方式(Gamsonꎬ&Modiglianiꎬ1989ꎻScheufeleꎬ1999)ꎮ在新闻框架内ꎬ通过强调某一方面的事实ꎬ能对公众如何加工这一事件产生巨大影响ꎬ这就是所谓的框架效应(Shenꎬ2004)ꎮ例如ꎬ在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ꎬ突出强调救援㊁善后工作ꎬ能显著降低公众的恐惧等消极情绪(Balzarottiꎬ&Ciceriꎬ2014)ꎻ所有针对卡特里娜飓风㊁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新闻报道ꎬ当主要关注点在幸存者的画面以及相关的救援工作时(Borahꎬ2009)ꎬ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的消极影响显著降低ꎮ可见ꎬ不同的新闻关注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ꎬ甚至改变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及认知(NelsonꎬOxleyꎬ&Clawsonꎬ1997)ꎮ研究证明ꎬ新闻框架可以产生认知传导效应(Igartuaꎬ㊀252㊀心理技术与应用7卷Moral-Toranzoꎬ&Fernándezꎬ2011)ꎬ即不同的新闻框架会对公众的情绪㊁认知以及信仰产生不同的影响ꎮ所以如何改善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对公众的负面影响?新闻传播者们需要在关注新闻事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ꎬ利用新闻的框架效应ꎬ向公众传递创伤性事件的积极面ꎬ以改善公众对创伤性事件产生的负性情绪㊁降低风险知觉㊁改变公众消极的自我防御方式ꎮ3 2㊀新闻内容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ꎬ选取体现人文关怀的新闻内容能有效防范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ꎮ创伤性事件是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题材ꎬ以至于新闻工作者们争相关注创伤性事件的消极内容ꎮ在这种情况下ꎬ给公众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ꎬ所以需要新闻报道工作者们转换视角ꎬ不要将新闻消费流量作为单一的价值追求ꎮ新的时代ꎬ需要将新闻的人文主义作为追求的目标ꎬ营造一种体现人文主义关怀的新闻工作氛围ꎮ比如ꎬ当播报地震灾害时ꎬ记者们可能会以死亡人数㊁房屋倒塌画面来显示地震灾害的破坏性ꎬ会播报地震每年发生的频率㊁破坏程度以引起公众的警觉ꎬ促使他们防患于未然ꎬ可这会给公众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ꎮ因此ꎬ在报道类似新闻时ꎬ可以适当提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逐年下降㊁政府抗震救灾能力和民众自助能力逐渐增强等客观事实ꎬ以注入心理正能量ꎬ提高政府公信力ꎬ降低社会恐慌ꎬ维护社会稳定ꎮ一项眼动实验发现ꎬ相对于新闻报道中的消极图片ꎬ公众对新闻报道中的积极图片有更多的关注ꎬ且转发分享的意识更加强烈(KeibꎬEspinaꎬLeeꎬWojdynskiꎬChoiꎬ&Bangꎬ2018)ꎮ新闻报道中ꎬ消极图片会促使公众产生更多的恐惧性情绪反应ꎬ进而影响其行为方式(PowellꎬBoomgaardenꎬDeSwertꎬ&deVreeseꎬ2015)ꎮKeib等(2018)指出ꎬ图片的选取以及图片的呈现方式会对新闻消费者的认知过程㊁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继续阅读的动机产生影响ꎮ足以可见ꎬ在新闻报道中ꎬ不同的图片会造成不同的影响ꎮ因此ꎬ在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ꎬ更加需要新闻媒体工作者们选取适当的图片(比如创伤性事件中较为积极的图片)进行新闻报道ꎬ以增强公众的信心ꎬ彰显人文主义关怀ꎮ3 3㊀新闻报道可提出建设性措施新闻报道可以采用建设性新闻传播方式ꎬ以减轻公众面对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时的心理创伤ꎮ建设性新闻传播方式ꎬ即积极寻求面对创伤性事件的解决措施ꎬ帮助公众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Ben ̄eschꎬ1998)ꎮ新闻报道向公众传递积极的应对方式ꎬ能让公众知觉到自身的应对能力ꎬ帮助公众提高积极体验ꎬ提高自我控制感ꎮBalzarotti等(2014)认为公众知觉到创伤性事件威胁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创伤性事件与个体的相关性㊁个体的应对方式以及事件本身的特性(包括事件突发性㊁不悦度以及发生原因等)ꎮ其中ꎬ个体拥有积极的应对方式能降低其对创伤性事件威胁性评估水平ꎮ由此可见ꎬ新闻报道在社会范围内传播创伤性事件的应对措施ꎬ提供一定的针对性解决办法ꎬ可以让公众知觉到自己在面对创伤性事件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ꎬ从而降低负面影响ꎮ这种建设性新闻传播方式不仅会给公众带来更加 健康 的新闻ꎬ也更有利于营造 健康 的新闻环境ꎮ4㊀总结与展望4 1㊀总结创伤性事件随时随地可能发生ꎬ且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ꎬ是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材料ꎬ对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的研究ꎬ也是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领域ꎮ以往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1)专注于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影响力研究ꎬ孙成武(2010)㊁Schroeder等(2015)以及其他研究均致力于探讨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对公众产生的影响ꎬ指出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促使公众产生认知偏差以及消极情绪ꎬ使公众产生心理创伤ꎻ(2)基于某一特定的创伤性事件ꎬ探讨该事件新闻报道过程对公众产生的影响ꎬ比如ꎬMarshall等(2007)以 911 事件为例㊁高云涛(2015)以天津8 12爆炸事故为例ꎬ记录新闻报道过程中ꎬ公众的认知㊁情绪以及行为反应ꎻ(3)基于实验情境探㊀4期兰继军㊀李苗等: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及防范253㊀讨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对公众的影响ꎬ比如UnzꎬSchwab等(2008)的研究ꎮ通过梳理发现ꎬ以往研究的内容主要以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带给公众的心理创伤为主ꎬ但是缺乏全面的概括ꎮ同时ꎬ以往的研究中ꎬ较少关注到如何防范接触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后心理创伤的产生ꎬ本文基于相关理论ꎬ提出了相关建议ꎬ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ꎮ此外ꎬ新闻材料的不同呈现方式㊁以及新闻材料的性质对公众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ꎮ比如ꎬKeib等(2018)的研究指出ꎬ在新闻报道中ꎬ不同的呈现方式(图片或是文字)㊁以及图片性质(积极或是消极)均会对公众的注意㊁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ꎮ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ꎬ图片㊁文字㊁或者是视频等不同的呈现方式ꎬ对公众产生的消极影响必然也会存在差异ꎬ但在现阶段ꎬ针对这一方向的研究仍很薄弱ꎬ需要引起重视ꎮ4 2㊀展望4 2 1㊀关注新闻报道呈现方式的影响的差异Keib等(2018)认为新闻报道中ꎬ使用图片与否以及图片的性质(积极或者消极)会影响到公众对新闻内容的注意偏向㊁选择以及分享ꎮ此外ꎬ调查报纸㊁电视两类新闻报道时发现ꎬ消极的新闻报道呈现方式是影响公众新闻阅读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ꎮ(Montoyaꎬ&Hayesꎬ2017)ꎮ新闻报道以消极方式呈现ꎬ会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知觉加工ꎬ进而促使公众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ꎮ最终ꎬ会形成应对不同新闻报道呈现方式的不同的习惯性行为反应(Nabiꎬ2003)ꎮ因此ꎬ在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ꎬ公众对不同的新闻呈现方式的偏好ꎬ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差异ꎬ对于不同的创伤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如个体事件和社会事件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ꎬ公众是否存在不同的期待等ꎬ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地探讨ꎬ以便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指导ꎮ4 2 2㊀关注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心理需求在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ꎬ一方面ꎬ公众需要简洁明了㊁直接明确的信息(李莎莎ꎬ郎劲松ꎬ2018)ꎻ另一方面ꎬBoukes等(2018)认为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广泛且持久ꎬ其新闻报道会给公众带来一定心理创伤ꎬBalzarotti等(2014)指出ꎬ在新闻报道中提出针对创伤性事件应对措施的报道时ꎬ公众会对其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偏好ꎬ这也是公众心理需求的体现ꎮ因此ꎬ新闻报道工作者需要明确公众对创伤性事件的信息需求ꎬ在报道创伤性事件基本客观事实的同时ꎬ要兼顾可能会给公众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ꎬ注重人文主义关怀ꎮ此外ꎬ未来有关新闻报道的研究ꎬ需要关注公众面临创伤性事件时的心理承受度ꎬ明确公众对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方式㊁内容的心理偏好ꎬ积极做好有关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的理论性研究ꎬ为新闻报道的实践工作做出更好的指导ꎮ此外ꎬ李莎莎等(2018)研究指出ꎬ新闻报道行业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形成了移动化㊁碎片化和浏览性阅读习惯ꎬ与传统的新闻阅读习惯存在差异ꎮ在新时代ꎬ公众对新闻呈现方式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ꎬ如何获取新时代下公众阅读新闻报道的新习惯㊁新方式ꎬ如何让新时代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符合公众的心理需求ꎬ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领域ꎮ4 2 3㊀关注新时代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ꎬ新闻报道出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新闻呈现方式 数据新闻ꎬ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挖掘ꎬ摸索大数据掩藏的新闻内容ꎬ并通过静态图表㊁多媒体交互手段视觉化呈现新闻内容(贺晓娇ꎬ2018)ꎮ贺晓娇(2018)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ꎬ以数据可视化呈现新闻的方式逐渐会取代传统新闻报道的文字叙事方式ꎮ在创伤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ꎬ采用数据新闻的方式ꎬ利用网络界面㊁人机交互㊁视觉体验㊁美工设计等技术让数据可视化ꎬ虽有助于使创伤性事件本身事实全面化ꎬ但在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过多地呈现数据可能会给公众带来消极影响ꎮ因此ꎬ在新时代创伤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ꎬ可视化数据的呈现会给公众带来怎样的影响ꎬ如何降低这种影响是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ꎮ同时ꎬ新闻报道中数据呈现的方式会影响到公众的阅读体验ꎬ这涉及到了新闻报道中的用户体验问题ꎬ㊀254㊀心理技术与应用7卷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着重关注的方向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ꎬ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ꎮ比如ꎬ九寨沟地震时的新闻报道中ꎬ出现了 机器人撰稿 直播 形式呈现现场状况以及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王珏殷ꎬ2017)ꎮ机器人撰稿与传统以人为主的撰稿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撰稿方式能更好地应对新闻报道的突发状况ꎬ更多体现出主观能动性ꎻ而新的报道方式基于设定的程序完成新闻报道ꎬ可能不够灵活ꎮ因此ꎬ未来研究需要比较两种传播方式的差异ꎮ探讨在创伤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ꎬ哪种方式能更多考虑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心理需求ꎬ彰显人文主义精神ꎬ是传播心理学领域需要积极探索的方向ꎮ参考文献高云涛ꎬ霍倩倩ꎬ陈宏玉ꎬ胡恒德ꎬ朱霞(2018).天津8 12爆炸事故信息传播的受众特征与心理影响效应.职业与健康ꎬ34(9)ꎬ1217-1222.贺晓娇(2018).数据可视化在科技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新闻世界ꎬ(10)ꎬ42-44.李梦龙(2014).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以«中国青年报»对 汶川地震 雅安地震 两次灾难性新闻报道为例.出版广角ꎬ6(17)ꎬ59-61.李莎莎ꎬ郎劲松(2018).全景呈现: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路径与策略 以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传媒ꎬ(19)ꎬ55-57.孙成武(2010).电视新闻报道增强影响力浅议.新闻传播ꎬ2ꎬ17-18.王珏殷(2017).效率㊁真相与融合:九寨沟地震事件新媒体报道形式创新之管窥.视听ꎬ10(68)ꎬ116-117.AldheideꎬD.L.(1985).Mediapower.BeverlyHillsꎬCA:Sage.BalzarottiꎬS.ꎬ&CiceriꎬR.(2014).NewsReportsofCatas ̄trophesandViewers Fear:ThreatAppraisalofPositivelyVersusNegativelyFramedEvents.MediaPsychologyꎬ17(4)ꎬ357-377.BaumꎬA.(1991).Toxinsꎬtechnologyꎬandnaturaldisasters.InA.Monat&R.S.Lazarus(Eds.)ꎬStressandcoping:Ananthology(pp.97-139).NewYorkꎬNY:ColumbiaUniversityPress.BeneschꎬS.(1998).Theriseofsolutionsjournalism.Co ̄lumbiaJournalismReviewꎬ36(6)ꎬ36-39.Ben-ZurꎬH.ꎬGilꎬS.ꎬ&ShamshinsꎬY.(2012).Therela ̄tionshipbetweenexposuretoterrorthroughthemediaꎬcopingstrategiesandresourcesꎬanddistressandsecondarytraumatiz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StressManagementꎬ19(19)ꎬ132-150.BoczkowskiꎬP.J.ꎬ&MitchelsteinꎬE.(2010).Isthereagapbetweenthenewschoicesofjournalistsandconsumers?Arelationalanddynamicapproach.TheInter ̄nationalJournalofPress/Politicsꎬ15(4)ꎬ420-440.BorahꎬP.(2009).Comparingvisualframinginnewspapers:HurricaneKatrinaversustsunami.NewspaperResearchJournalꎬ30(1)ꎬ50-57.BoukesꎬM.ꎬBoomgaardenꎬH.G.ꎬMoormanꎬM.ꎬ&deVreeseꎬC.H.(2015).Atodds:Laughingandthinking?theappreciationꎬprocessingꎬandpersuasivenessofpoliticalsatire.JournalofCommunicationꎬ65(5)ꎬ721-744.BoukesꎬM.ꎬ&VliegenthartꎬR.(2018).NewsConsumptionandItsUnpleasantSideEffectStudyingtheEffectofHardandSoftNewsExposureonMentalWell-BeingOverTime.JournalofMediaPsychologyꎬ29(3)ꎬ137-147.BuijzenꎬM.ꎬWalmavanderMolenꎬJ.H.ꎬ&SondijꎬP. (2007).Parentalmediationofchildren semotionalre ̄sponsestoaviolentnewsevent.CommunicationResearchꎬ34(2)ꎬ212-230.CurranꎬJ.ꎬA.SmithꎬP.Wingate(Eds.).(1987).Impactsandinfluences:Essaysonmediapowerinthetwentiethcentury.LondonꎬUK:Meuthuen.DamstraꎬA.ꎬ&BoukesꎬM.(2017).Theeconomyꎬthenewsꎬandthepublic.ICA s67thAnnualConferenceꎬSanDiego(CA).DeciꎬE.L.ꎬ&RyanꎬR.M.(2008).Hedoniaꎬeudaimoniaꎬandwell-being:Anintroduction.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ꎬ9(1)ꎬ1-11.DeFleurꎬM.L.ꎬ&Ball-RokeachꎬS.J.(1989).Theoriesofmasscommunication.NewYorkꎬNY:Longman.DougallꎬA.l.HaywardꎬM.C.ꎬ&BaumꎬA.(2005).Mediaexposuretobioterrorism:Stressandtheanthraxat ̄tacks.Psychiatryꎬ68ꎬ28-42.GamsonꎬW.A.ꎬ&ModiglianiꎬA.(1989).Mediadiscourseandpublicopiniononnuclearpower:Aconstructionistap ̄proach.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ꎬ95ꎬ1-37.HansenꎬK.F.(2009).Approachingdoomsday:HowSARSwaspresentedintheNorwegianmedia.JournalofRiskResearchꎬ12(3-4)ꎬ345-360.IgartuaꎬJ.J.ꎬMoral-ToranzoꎬF.ꎬ&FernándezꎬI. (2011).Cognitiveꎬattitudinalꎬandemotionaleffectsofnewsframeandgroupcuesꎬonprocessingnewsaboutim ̄㊀4期兰继军㊀李苗等: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及防范255㊀migration.JournalofMediaPsychologyꎬ23(4)ꎬ174-185.KeibꎬK.ꎬEspinaꎬC.ꎬLeeꎬYI.ꎬWojdynskiꎬBW.ꎬChoiꎬD.ꎬ&BangꎬH.(2018).PictureThis:TheInfluenceofEmotionallyValencedImagesꎬOnAttentionꎬSelectionꎬandSharingofSocialMediaNews.MediaPsychologyꎬ21(2)ꎬ202-221.KellerꎬC.ꎬSiegristꎬM.ꎬ&GutscherꎬH.(2006).Theroleoftheaffectandavailabilityheuristicsinriskcommunica ̄tion.RiskAnalysisꎬ26(3)ꎬ631-639.KiousisꎬS.(2001).Publictrustormistrust?Perceptionsofmediacredibilityintheinformationage.MassCommunica ̄tion&Societyꎬ4(4)ꎬ381-403.KleemansꎬM.ꎬHendriksVettehenꎬP.G.J.ꎬBeentjesꎬJ.W.J.ꎬ&EisingaꎬR.(2012).Theinfluenceofageandgenderonpreferencesfornegativecontentandtabloidpackagingintelevisionnewsstories.CommunicationRe ̄searchꎬ39(5)ꎬ679-697.LinꎬX.ꎬSpenceꎬP.R.ꎬSellnowꎬT.L.ꎬ&LachlanꎬK.A. (2016).Crisiscommunicationꎬlearningandresponding:Bestpracticesinsocialmedia.ComputersinHumanBe ̄haviorꎬ65ꎬ601-605.LotanG.ꎬGraeffE.ꎬAnannyM.ꎬGaffneyD.ꎬPearceI.ꎬ&BoydD.(2011).TherevolutionswereTweeted:Informa ̄tionflowsduringthe2011tunisianandegyptianrevolu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ꎬ5(5)ꎬ1375-1405.MaierꎬS.(2010).Allthenewsfittopost?comparingnewscontentonthewebtonewspapersꎬtelevisionꎬandradio.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ꎬ87(3-4)ꎬ548-562.MarshallꎬR.D.ꎬBryantꎬR.A.ꎬAmselꎬL.ꎬSuhꎬE.J.ꎬCookꎬJ.M.ꎬ&NeriaꎬY.(2007).Thepsychologyofon ̄goingthreat:RelativeriskappraisalꎬtheSeptember11at ̄tacksꎬandterrorism-relatedfears.AmericanPsychologistꎬ62ꎬ304-316.McFarlaneꎬA.C.ꎬ&deGirolamoꎬG.(1996).Thenatureoftraumaticstressorsandtheepidemiologyofposttraumaticreactions.InB.A.vanderKolkꎬA.C.McFarlaneꎬ&L.Weisaeth(Eds.)ꎬTraumaticstress:Theoverwhelmingexperienceonmindꎬbodyꎬandsociety(pp.129-154).NewYorkꎬNY:Guilford.McIntyreꎬK.E.(2015).Constructivejournalism:Theeffectsofpositiveemotionsandsolutioninformationinnewsstories.Doctoraldissertation.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ꎬChapelHillꎬNC.MillerꎬA.ꎬ&LeshnerꎬG.(2007).HowviewersprocessliveꎬbreakingꎬandemotionalTVnews.MediaPsychologyꎬ10(1)ꎬ23-40.MontoyaꎬA.K.ꎬ&HayesꎬA.F.(2017).Twoconditionwithin-participantstatisticalmediationanalysis:Apath-analyticframework.PsychologicalMethodsꎬ22(1)ꎬ6-27.NabiꎬR.L.(2003).Exploringtheframingeffectsofemo ̄tion:Dodiscreteemotionsdifferentiallyinfluenceinforma ̄tionaccessibilityꎬinformationseekingꎬandpolicyprefer ̄ence?CommunicationResearchꎬ30ꎬ224-247.NelsonꎬT.E.ꎬOxleyꎬZ.M.ꎬ&ClawsonꎬR.A.(1997).Towardapsychologyofframingeffects.PoliticalBehaviorꎬ19(3)ꎬ221-246.Noelle-NeumannꎬE.(2002).TerrorinAmerica:Assess ̄mentsoftheattacksandtheirimpactinGermany.Interna ̄tionalJournalofPublicOpinionResearchꎬ14(1)ꎬ93-98.NorrisꎬF.H.(1992).Epidemiologyoftrauma:Frequencyandimpactofdifferentpotentiallytraumaticeventsondif ̄ferentdemographicgroup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 ̄icalPsychologyꎬ60(3)ꎬ409-418.PowellꎬT.E.ꎬBoomgaardenꎬH.G.ꎬDeSwertꎬK.ꎬ&DeVreeseꎬC.H.(2015).Aclearerpicture:Thecontributionofvisualsandtexttoframingeffects.JournalofCommunicationꎬ65ꎬ997-1017.ReineckeꎬL.ꎬKlattꎬJ.ꎬ&KrämerꎬN.C.(2011).Enter ̄tainingmediauseandthesatisfactionofrecoveryneeds:Recoveryoutcomesassociatedwiththeuseofinteractiveandnoninteractiveentertainingmedia.MediaPsychologyꎬ14(2)ꎬ192-215.RiddleꎬK.ꎬCantorꎬJ.ꎬByrneꎬS.ꎬ&Moyer-GuséꎬE. (2012). Peoplekillingpeopleonthenews :Youngchildren sdescriptionsoffrighteningtelevisionnewscontent.CommunicationQuarterlyꎬ60(2)ꎬ278-294.ScheufeleꎬD.(1999).Framingasatheoryofmediaeffects.JournalofCommunicationꎬ49ꎬ103-122.SchroederꎬA.ꎬPennington-GrayꎬL.ꎬDonohoeꎬH.ꎬ&KiousisꎬS.(2013).Usingsocialmediaintimesofcrisis.JournalofTravel&TourismMarketingꎬ30(1-2)ꎬ126-143.SchroederꎬA.ꎬ&Pennington-GrayꎬL.(2015).TheRoleofSocialMediainInternationalTourist sDecisionMaking.JournalofTravelResearchꎬ54(5)ꎬ584-595.ShenꎬF.(2004).Effectsofnewsframesandschemasonindividual sissueinterpretationsandattitudes.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ꎬ81(2)ꎬ400-416.ShoshaniꎬA.ꎬ&SloneꎬM.(2008).Thedramaofmedia㊀256㊀心理技术与应用7卷coverageofterrorism:Emotionalandattitudinalimpactontheaudience.StudiesinConflict&Terrorismꎬ31(7)ꎬ627-640.SilverstoneꎬR.(2006).Domesticatingdomestication.Re ̄flectionsonthelifeofaconcept.InDomesticationofmediaandtechnologyꎬed.T.BerkerꎬM.HartmannꎬY.PunieꎬandK.Wardꎬ229-48.LondonꎬUK:OpenUni ̄versityPress.SlovicꎬP.ꎬ&WeberꎬE.U.(2011).Perceptionofriskposedbyextremeevents.InJ.S.ApplegateꎬJ.G.LaitosꎬJ.M.Gabaꎬ&N.M.Sachs(Eds.)ꎬRegulationoftoxicsubstancesandhazardouswaste(2nded.).NewYorkꎬNY:FoundationPress.StrömbäckꎬJ.ꎬ&ShehataꎬA.(2010).Mediamalaiseoravirtuouscircle?Exploringthecausalrelationshipsbetweennewsmediaexposureꎬpoliticalnewsattentionandpoliticalinterest.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Researchꎬ49(5)ꎬ575-597.TuchmanꎬG.(1972).Objectivityasstrategicritual:Anex ̄aminationofnewsmen snotionsofobjectivit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ꎬ77(4)ꎬ660-679.UnzꎬD.C.ꎬSchwabꎬF.ꎬ&Winterhoff-SpurkꎬP.(2008).TVnews thedailyhorror?EmotionaleffectsofviolentTVnews.JournalofMediaPsychology:TheoriesꎬMethodsꎬandApplicationsꎬ20(4)ꎬ141-155.WoodstockꎬL.(2014).Thenews-democracynarrativeandtheunexpectedbenefitsoflimitednewsconsumption:Thecaseofnewsresisters.Journalismꎬ15(7)ꎬ834-849.YeungꎬNelsonC.Y.ꎬLauꎬJosephT.F.ꎬYuNancyX.N.ꎬZhangJ.P.ꎬXuZ.N....LuiꎬWacyW.S.(2016).MediaExposureRelatedtothe2008SichuanEarthquakePredictedProbablePTSDAmongChineseAdolescentsinKunmingꎬChina:ALongitudinalStudy.PsychologicalTrauma:TheoryꎬResearchꎬPracticeꎬandPolicyꎬ10(2)ꎬ253-262.TheOccurrenceandPreventionofPublicPsychologicalTraumainTraumaticEventsNewsReportsLANJijunꎻLIMiaoꎻLILi(SchoolofPsychologyꎬShanxiNormalUniversityꎻShanxi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BehaviorandCognitiveNeuroscienceꎬXi an710062ꎬChina)AbstractTraumaticeventsareeventsthataresuddenꎬhighlydestructiveꎬuncontrollableꎬandputenormouspressureonindividuals.Repetitiveꎬone-sidedanddestructivenewsreportsontraumaticeventscanbringtraumaticexperiencestothepublicandaffecttheirsubjectivewell-beingꎬwhichmayencouragesomeindividualstoadoptnegativeself-defensemethodstodefendagainstrelevantnewsreports.Inordertoeffectivelypreventtheoccurrenceofpublicpsy ̄chologicaltraumaandreducethenegativeimpactofinappropriatereportsonindirectvictimsoftraumaticeventsꎬthispapercomprehensivelycombsthenegativeimpactthatnewsreportsoftraumaticeventsmaybringtothepublicꎬandproposesthatnewsmediaworkersneedtousetheframeeffectsofnewsreportsandadoptconstructivenewscommunicationmethodstobringthepublicnewsreportswithpsychologicalcareandthespiritofhumanism.Thusꎬitcancreateapositiveꎬhealthyatmosphereofnewsreports.Keywords:traumaticeventsꎻnewsreportsꎻpsychologicalcareꎻhumanisticꎻpsychologicaltrauma。
14伤痛之后——一例创伤性应激障碍治疗的案例报告-佩塔斯珂·卡拉克
伤痛之后——一例创伤性应激障碍治疗的案例报告佩塔斯珂·卡拉克森( Petruska Clarkson,1947— )女,博士,教授。
1947年10月31日出生在南非,1977年去欧洲,后来在英国定居。
她先后获得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与治疗、治疗关系研究的博士,是多所大学与机构的荣誉教授和访问教授。
卡拉克森是一位有特许资格的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家、开业的精神治疗医师和督导。
她成功地培训和督导精神治疗医师、临床心理学家已经有三十多年。
近来她主要从事精神分析、原型心理治疗、咨询心理学、团体治疗、心理治疗理论的整合、心理治疗的跨文化研究。
卡拉克森接受了十年的精神分析训练、十五年荣格式分析训练、二十五年以人为中心疗法训练、二十五年危机干预训练、二十二年的相互作用分析训练和存在主义疗法、格式塔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个人结构疗法、团体与家庭治疗、心理剧疗法、创造性艺术疗法、性的治疗、整合心理治疗、催眠疗法的训练。
她发展了荣格式分析、以人为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相互作用分析治疗的整合心理治疗,得到国际上的重视与尊敬,被英国心理学界鉴定为高级的临床心理学家。
她已经在专业领域中发表了200篇文章(已被翻译成23种语言),并且在许多国家和城市(例如,佛罗伦萨、罗马、米兰、布鲁塞尔、阿利坎锲特、斯德哥尔摩等)的心理学会议上发表演说或专题报告。
卡拉克森1974年创立了马塔尼亚心理治疗训练机构,是马塔尼亚心理治疗培训机构的创立者和指导者。
她是欧洲整合心理治疗学会的奠基人,并担任过会长,英国整合心理治疗机构的奠基人并担任过主席,英国格式塔心理治疗训练机构的合作奠基人并担任过主席,英国团体治疗协会理事,英国精神治疗医师协会的理事,英国咨询协会咨询心理学文凭考试部主席。
她还担任过国际相互作用分析协会委员会的理事,是一位国际相互作用分析协会的临床训练和督导的相互作用分析家,并获得1990年欧洲协会相互作用分析奖。
本案例在编译时略有删节,文中的标题为译者所加。
意外伤害案例
意外伤害案例
在我们生活中,意外伤害案例时有发生,这些案例往往给受害者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真实的意外伤害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警惕,避免类似的意外事件再次发生。
案例一,交通事故。
小明是一名大学生,某天他骑着自行车去上课的途中,不慎被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撞倒,导致严重的头部受伤。
经过紧急抢救,小明虽然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
这起交通事故给小明和他的家人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也给肇事司机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谴责。
案例二,工地意外。
张师傅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某天在工地上作业时,不慎从高处摔落,导致腰部严重受伤。
由于工地管理不善,缺乏安全设施和规范操作,这起意外事故给张师傅带来了长期的康复和医疗费用,也给他的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案例三,食品中毒。
王女士带着家人去一家餐馆就餐,不料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导致全家人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
这起意外事件不仅给王女士一家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也给餐馆的声誉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以上这些案例并非孤例,在我们周围,类似的意外伤害案例时有发生。
为了避免这些意外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安全意识,注意自我保护和他人安全,同时,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场所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总之,意外伤害案例给受害者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加强安全意识,预
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减少意外伤害案例而努力。
教育改造案例分析:找回曾经的自己-——一例因创伤性应激障碍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
【罪犯基本情况】(一)基本信息贺某,男,38岁,湖北十堰人,初中文化程度,2020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因给妻子信件中流露自杀倾向,且对他人进行攻击,被监狱列为重大危险犯。
(二)家庭情况贺某在煤矿打过工,后做生意、娶妻生子,家庭幸福。
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村人,弟弟当过兵,复员回来后在贺某支助下成家立业,开始关系融洽,后来因合伙盖房子,父亲和弟弟不愿意出钱而引起家庭矛盾,于是贺某单独在外盖了房。
(三)犯罪情况因为家庭纠纷请村支书来协调,在此过程中,其弟弟突然拿砖头砸向贺某的头部,造成贺某受伤,俩人发生争斗,贺某发现打不过就跑,其父亲帮着弟弟追赶着打贺某,贺某捡起一根棍子打向其父亲,造成其父亲受伤,在医院治疗未醒,而贺某被抓后不久,其父亲死亡,被判十年。
(四)现实改造表现贺某入狱后不认罪、不服判,认为自己导致父亲死亡属正当防卫,是弟弟害自己,因此复仇心理特别强烈,坚持申诉,改造消极,情绪低落,有时哭泣。
在车间劳动时,有人经过自己位置就认为是要袭击自己,就进行反击,一有动静就扭头。
生产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受到民警的批评教育时,则出现惊恐状、不说话等异常症状。
两眼呆滞,平时不和他人交流。
在与家人的信中说要申诉,觉得活着没意义。
(五)综合评估通过摄入性谈话、心理测试、贺某的自述以及其异常行为表现,结合其案情事实,心理咨询师诊断贺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在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亲人的突然丧失等意外事故后,出现的应激相关障碍。
主要表现为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以及回避或麻木症状。
贺某出现警觉性增高、不愿意说话、睡眠不好、麻木等符合该症状。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一)教育矫治中的难点和优势分析1、改造难点:在遭遇父亲死亡的重大事件后,贺某心理状态产生严重的失调,愧疚、自责、无助、绝望、麻木,害怕受攻击、指责,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警觉性很强,会不由自主地再现与案发现场有关的情境,极易产生攻击性、自伤或自杀等极端的想法和行为,同时伴随抑郁症状,这种体验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已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范畴,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改造生活2、改造中存在的优势:贺某恶习程度不深,能够吃苦耐劳,冲动之下犯罪,家庭支持尚好,如果异常心理得到矫治,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心理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心理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心理状态上出现的异常或困扰,可能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等方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
1. 心理压力:个体由于环境、工作、学业等因素积累的压力,导致焦虑、紧张、疲劳等心理问题。
2. 情绪障碍:指个体情绪的异常变化,如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影响了个体的情绪状态和日常生活的问题。
3. 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这些疾病可能引发个体思维、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严重问题。
4. 心理创伤:个体经历了重大生活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导致心理受创和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
5. 成长与适应问题:指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在人际关系、学业、职业发展等生活阶段中遇到的适应困难和个人成长问题。
6. 上瘾与依赖问题:个体对某种物质或行为形成依赖,如药物成瘾、赌博成瘾等。
7. 多重人格问题:指个体出现意识或个体认同的改变,表现为多重人格或分裂意识等问题。
8. 性心理问题:指与性行为、性偏好、性身份等相关的心理问
题,如性欲亢进、性厌恶等。
以上仅是心理问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实际上心理问题种类繁多,每个个体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个体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帮助。
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案例
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案例1、案例介绍:张某,女,28岁,山西人,大连市某杀人游戏吧工作人员。
张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源于距咨询日期半年前的一次暴力袭击,受袭击后面部青肿、眼底出血,1个月后身体基本康复。
但随后出现PTSD 的躯体反应,距咨询日期一个月症状变得严重。
来访者自诉极端的不安全感:1)不敢出门怕有人害自己,即便在家也担心有人会找到自己报复,一点声响也会被吓到;2)经常会想起经历的暴力事件,极度恐惧;3)有时会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浑身冷汗、瘫软在沙发上不能动弹、有濒死的感觉,大约持续半小时左右;4)头痛、失眠、没有食欲,睡眠过程中有事件的闪回,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5)经常在夜里惊醒,老公一翻身,床板一摇动,她就会惊醒并迅速跑出房间,以为又出事了;6)从前非常亲密的朋友,现在也觉得很陌生;7)当咨询师试图了解其这段经历时,来访者面露恐惧,眼睛失神;来访者曾通过法律手段将袭击者告上法庭并得到了相应赔偿,但也因此而害怕袭击者会再次施暴。
来访者已经不能在原单位工作,也不敢出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紊乱。
《暴力袭击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个案报告》夏岩宾2、分析显然这个案例中所描述的该警察所患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案例所述当张某在突发灾难事件发生的后一个月,出现由于此事件导致的个体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并且其中以再度体验创伤为主要病症,伴随着情绪的易激惹和剧烈的回避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张某的正常生活。
其临床特点:(1)闯入性症状:1)张某无法控制的以各种形式重新回忆此段暴力袭击的经历,并且由这段回忆引发张某强烈的恐惧心理,就好像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一样。
(短暂“重演”性发作)2)张某在睡眠过程中经常出现事件的闪回、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梦魇形式的表现)(2)回避症状:1)张某在暴力袭击发生的一个月后不敢出门怕有人害自己,即便在家也担心有人会找到自己报复,一点声响也会被吓到。
创伤事件——精选推荐
创伤事件——自杀防治一、什么是创伤事件创伤事件:会造成创伤心理的事件,就是创伤事件。
创伤事件不以严重性。
急迫性或大小来区别,而是以是否造成创伤心理为依靠。
创伤事件的种类三种:1 不可能解决的事情2 可以解决的事件,但是资源不足。
虽然只要补充资源即可,但资源系统已经封闭。
3 不论可不可以解决,碰都不能碰的事件。
二创伤事件的反应历程1 否认期:否认事件发生的真实性拒绝相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 自怜期:质疑事件怎么发生在他身边的人身上……3 羔羊期:开始追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真相,努力去追查是谁害的?该谁负责?4 求助期:开始面对创伤事件发生后现实的世界,许多的人事物,都必须处置补救或重建……5 创伤期:放弃求助之人,进入创伤期。
开始关注自己,极端或异常的动机情绪生理行为与行为状态.三介入的技术 P13四六大连带关系1生命连带关系 2 生理连带关系 3 心理连带关系 4 生活连带关系5 经济连带关系6 社会连带关系自杀未遂未遂介入技术:1 禁忌1)质问原因事理: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吗?2)怀疑言语事件真假:真的吗?3)判读是非对错:这样子对吗/4)否定其动机与情绪的价值:这样子想且这样子哭,有用吗?5) 劝阻其动机和情绪:不要想了,不要哭了。
2 技术1 接受与肯定:接受其负向情绪,为其找出正向动机,并肯定其正向价值关联。
2 支持与认同:支持其负向动机,为其找出关联事件,并认同其不得不的,必然的心理历程。
3 关怀与慰藉:关怀遭受负向动机与情绪迫害的这个人,强烈表达彼此间坚定的心理。
生活与社会连带关系,温言软语说尽好话来安慰他,表达相伴相随的情谊。
4 创伤心理指数:协助当事人对其创伤事件造成的影响,执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创伤心理指数,再以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逐次减少其创伤种类与创伤指数。
5 重见标出模型:观察临床症状,衡量内外表出模型,重建内外表出模型,治疗临床症状。
创伤生理的种类:P301 成人成人的创伤心理反应,除了不同的习惯性的心身症状倾向之外,还会出现以下共同的反应方式:1 肩膀硬。
克服创伤性记忆重现心理治疗与情绪管理
克服创伤性记忆重现心理治疗与情绪管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创伤性事件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而持久的记忆。
这些创伤性记忆有时会不受控制地重现,给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极大的困扰。
无论是经历过严重的自然灾害、暴力袭击、交通事故,还是童年时期的虐待、忽视等,都可能成为创伤的源头。
当这些创伤性记忆反复出现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抑郁,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因此,了解如何克服创伤性记忆重现,并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恢复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创伤性记忆重现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当我们遭遇创伤性事件时,大脑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这些经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信息。
这些记忆往往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如相似的场景、声音、气味等,或者当我们处于压力、疲劳、情绪低落时,就可能被触发,重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心理治疗是帮助我们克服创伤性记忆重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创伤带来的情绪反应。
例如,当创伤性记忆重现时,患者可能会有“我永远无法摆脱这段痛苦”的想法,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认识到这种想法的不合理性,并鼓励他们用更积极、现实的想法来替代,比如“虽然这段经历很痛苦,但我可以逐渐学会应对它,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EMDR)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一边回忆创伤性事件,一边跟随治疗师的手指移动眼球。
这种方式被认为可以帮助大脑重新处理创伤记忆,减轻其带来的痛苦和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如精神分析疗法、人际治疗等,都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除了心理治疗,情绪管理也是克服创伤性记忆重现的关键。
当创伤性记忆重现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会变得非常强烈,如恐惧、愤怒、悲伤等。
学会有效地应对这些情绪,是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
抑郁症的原因揭秘背后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抑郁症的原因揭秘背后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严重程度可因人而异。
近年来,抑郁症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对其原因的广泛关注。
在揭秘抑郁症背后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长期或重复出现的心境低落、情感消沉、兴趣丧失和自我评价下降的心理障碍。
虽然抑郁症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的因素都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因素:1.心理创伤:长期暴露在创伤性的事件中,如虐待、性侵犯或者严重的生活变故,可能导致心理创伤,进而引发抑郁症。
2.负性情绪:抑郁症与负性情绪密切相关。
长期的焦虑、失望、沮丧等负性情绪的积累,久而久之可能演变为抑郁症。
3.自我价值感降低:自卑、自责、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影响。
这些个体常常对自己要求过高,对自己的不足过于强调。
生理因素:1.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郁症患者会出现神经递质不平衡的情况,导致情绪的异常波动。
2.基因遗传:研究发现,抑郁症在一些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率。
一些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变异可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3.脑区结构和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的脑部扫描结果表明,他们的脑区结构和功能可能与健康个体有所不同,包括前额叶皮质的萎缩和杏仁核的功能异常。
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的互动:心理和生理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相互作用。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创伤可引起患者体内的生理变化,进而导致神经递质不平衡和脑部结构功能异常。
相反,神经递质不平衡和脑部结构功能异常也会增加个体对负性情绪的敏感性,加重抑郁症的症状。
为了揭秘抑郁症背后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研究人员利用脑成像技术对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个体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活动模式和神经递质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此外,心理因素的作用也被证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心理创伤对患者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理因素。
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
三十六、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行为界定1.导致家庭不稳定或分裂的大事发生(天灾、犯罪、失业,等等)。
2.当某家庭成员的角色发生改变时,带来家庭内的不平衡,家庭更容易产生分裂(如,有一个子女也做了父母)。
3.与家庭成员有了疏离感,导致家庭成员间疏远。
4.有家庭成员产生了无助感和无望感。
长期目标1.直接面对发生的重大事件,接受已发生的变化,找到新的应对方法。
2.解决家庭内由于某重大事件带来的尖锐矛盾。
3.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更加齐心协力找出解决方法。
4.重新恢复健康的、适当的家庭角色分配。
短期目标1.确定影响家庭的特殊重大事件是什么。
(1)2.详尽描述重大事件对每个人和整个家庭产生的影响。
(2)3.描述应对事件的方法。
(3)4.描述自从突发事件出现后家庭成员的情绪、思想、行为特点。
(4、5、6)5.表达对危机的可能解释,并列出在应对过程中会出现的变化。
(7、8、9、10)6.实施更恰当的策略来应对突发事件。
(11、12)7.承认并停止拒绝和否认,确定可能的应对策略。
(13、14、15)8.每个家庭成员确定自己处于应对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16、17、18)9.明确由于应对方式和应对能力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19、20、21、22)10.明确突发事件带来的角色变化,讲述如何才能使家庭恢复平衡。
(23、24)11.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活动,增加凝聚力。
(25、26)12.确定一些会阻碍家庭团结和凝聚的担心。
(27、28)13.确定必须取得的短期和长期变化,以此解决矛盾,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29、30、31)14.采取行为、认知策略来预防生活中变化的事件对今后产生的压力。
(32)15.参加社区支持组织,以帮助解决危机。
(33)16.承认有时有些事情会超出他们可控的范围,他们只需有效地应对就可以了。
(34、35)治疗性干预1.允许每个家庭成员对发生的重大事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释。
2.帮助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情感,探讨他们对事件的不同理解,以及重大事件是如何对他们各自产生不同影响的(如,列出变化,绘画,写日记和作诗)。
急性应激障碍案例
案例一:女孩C,近来在家里不开心,前两天自杀过,妈妈让她来咨询。
原因是爸爸在外做生意,经常不回家,一次偶然性在发现爸爸的手机中有一个女人,是爸爸的情人,无法接受。
故意在爸爸面前抽烟,还割过手腕。
爸爸根本不理睬,前天跳到河浜里,要自杀。
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可能属于急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精神问题、人格问题或抑郁症)。
由于发现父亲外遇的突发事件,出现强烈的精神性运动兴奋,其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如本案例中的自杀行为等等,通常情况下急性应激障碍愈后较好。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一定的同感,发现父亲的外遇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
然后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了解事实,尤其是验证其发现的女人是父亲情人的具体依据,比如什么样的女人照片,有没有暧昧的文字?有其他证据佐证该情况否?以及母亲对此的态度等等。
另外可以适当了解一下来访者的家庭背景,以寻找父亲可能出现外遇的客观原因。
在此基础上,询问其通过割腕、在爸爸面前抽烟等行为的具体目的,是向父亲示威?还是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其回心转意?并质疑其行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之后再选择跳河的原因?又是否达到了目的?并通过之前了解的家庭背景原因分析父亲不理睬的原因?妈妈让她来咨询,本身说明至少她能够保持冷静的态度。
那么来访者本人面对这些状况又应当如何应对?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来访者本人对于父亲过分依赖,害怕失去父亲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给予同感。
案例二:某男D,37岁,76(当时为7-8岁)年唐山大地震,亲人全部遇难,被叔叔婶婶接到上海。
大地震的印象极深,地震时看到亲人的死亡,极其悲惨,从此经常做噩梦,梦中几乎都是妈妈来接自己,跑上去妈妈有不见了,眼前一片空白,惊醒后一身冷汗。
到医院就医,吃过药,效果不大。
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属于创伤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情感性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神经症等等),由于亲历大地震中亲人死亡的突发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困扰,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噩梦(病理性重现),并产生心悸、出冷汗等躯体化症状,继而影响正常社会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
行为界定
1.导致家庭不稳定或分裂的大事发生(天灾、犯罪、失业,等等)。
2.当某家庭成员的角色发生改变时,带来家庭内的不平衡,家庭更容易产生分裂(如,有一个子女也做了父母)。
3.与家庭成员有了疏离感,导致家庭成员间疏远。
4.有家庭成员产生了无助感和无望感。
长期目标
1.直接面对发生的重大事件,接受已发生的变化,找到新的应对方法。
2.解决家庭内由于某重大事件带来的尖锐矛盾。
3.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更加齐心协力找出解决方法。
4.重新恢复健康的、适当的家庭角色分配。
短期目标
1.确定影响家庭的特殊重大事件是什么。
(1)
2.详尽描述重大事件对每个人和整个家庭产生的影响。
(2)
3.描述应对事件的方法。
(3)
4.描述自从突发事件出现后家庭成员的情绪、思想、行为特点。
(4、5、6)
5.表达对危机的可能解释,并列出在应对过程中会出现的变化。
(7、8、9、10)
6.实施更恰当的策略来应对突发事件。
(11、12)
7.承认并停止拒绝和否认,确定可能的应对策略。
(13、14、15)
8.每个家庭成员确定自己处于应对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16、17、18)
9.明确由于应对方式和应对能力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19、20、21、22)
10.明确突发事件带来的角色变化,讲述如何才能使家庭恢复平衡。
(23、24)
11.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活动,增加凝聚力。
(25、26)
12.确定一些会阻碍家庭团结和凝聚的担心。
(27、28)
13.确定必须取得的短期和长期变化,以此解决矛盾,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29、30、31)
14.采取行为、认知策略来预防生活中变化的事件对今后产生的压力。
(32)
15.参加社区支持组织,以帮助解决危机。
(33)
16.承认有时有些事情会超出他们可控的范围,他们只需有效地应对就可以了。
(34、35)治疗性干预
1.允许每个家庭成员对发生的重大事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释。
2.帮助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情感,探讨他们对事件的不同理解,以及重大事件是如何对他们各自产生不同影响的(如,列出变化,绘画,写日记和作诗)。
3.可以使用由McCubbin和Thompson合编的《用于研究和临床的家庭评价工具》的家庭生活事件和变化调查工具,来对家庭成员在突发事件出现后的应对行为进行评估。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使用图画故事、游戏作为评估工具。
4.鼓励家庭成员说出由于突发事件而导致的自己情绪、思想、行为上的变化。
5.如果突发事件是一个重大的灾难事件(地震,强奸/谋杀,抢劫,等等),则要在创伤后应激反应框架下进行总结,评估出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的症状,或强烈的应激反应。
6.如果应激反应很严重,要建议家庭成员去做个别治疗(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等等),并与进行治疗的专业人士保持接触。
7.提醒家庭成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会有很大的不同。
向家庭成员澄清先前已存在的一些东西,会使他们偏向于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应对突发事件。
8.就如何改变家庭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进行讨论。
9.家庭成员集体讨论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是如何使用了不同的应对行为的。
10.建议进行一些练习,来帮助家庭成员以不同观点看待突发事件,并做出更恰当的应对(如,让他们改编故事,描述他们本可以采取的更适合的应对方式)。
11.使用角色扮演或模仿技术来教授家庭成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新方法(如,看到挑战而不是挫败,齐心协力渡过难关,依赖精神来源)。
12.帮助家庭成员调整应对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更能发挥自己的,不仅对自己有好处,也对整个家庭有利的方法。
13.帮助家庭成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否认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种防御性的应对策略。
使用对质技术或隐喻技术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
14.使每个家庭成员确定可以降低否认的行为。
15.帮助家庭成员在战胜否认和适应家庭现实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和鼓励。
16.通过面谈或问卷调查(如,由Prochaska等人合编的《健康心理学》一书中的变化阶段调查问卷)来评估每个家庭成员现在的适应能力。
17.把评估结果告诉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对结果进行讨论。
18.解释他们的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如何影响他们应对突发危机的方式的。
19.让家庭成员详细叙述由突发危机带给家庭的冲突,并说出自己对此的感受。
20.为了减少家庭内的紧张气氛,教授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
参阅《家庭改变》(Fassler,Lash 和Lvers合著)。
或者参阅第二章“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和第九章“儿童与父母的冲突”。
21.找出潜在的由突发事件带来的可能影响冲突的因素(如,嫉妒,偏袒,等等)。
22.指明导致矛盾的潜在动力,并让家庭成员想办法加以解决。
23.明确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讨论他们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如,一个孩子怎么就成为了父亲/母亲)。
24.讨论突发事件对每个家庭成员角色的影响,以及重新确定角色可以怎样减少家庭内部的紧张和压力。
25.考虑使用一些增强凝聚力的策略(如,为某项任务而共同工作的集体或家庭活动)。
26.强化如下的观念:家庭集体活动越多,越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相互交往质量和之间的凝聚感。
27.讲出一些潜在的害怕、担心(如,“如果我和你太接近,你将会限制我或使我失去自由”),这些东西的存在会影响亲密与凝聚力。
28.帮助家庭成员通过正规担心以及考虑可能的行为来消除对凝聚力的害怕,(如,“我仍然是家庭的一份子,而且可以保持自主性和个人独特性”),以帮助家庭成员重建信任。
29.让家庭成员使用由DeShazer著的《短期治疗中的问题解决》一书中的奇迹问题来提问题:“如果明天一起床,奇迹发生了,你们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那你是怎么知道它消失的?”
30.讨论对于这些奇迹问题的回答,来确定家庭冲突解决后的变化。
31.和家庭成员一起讨论,并列出会促进以及妨碍解决冲突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
32.教授专门的减缓压力的技巧和方法(如,深呼吸,积极的肌肉放松,认知重构,等等)来作为危机应对策略。
参阅《认知治疗实践》中的“家庭治疗:干预指导”(Dattilio)或《认知行为矫正》(Meichenbaum)等书。
33.帮助家庭成员确定其他社会支持组织来帮他们齐心协力地应对危机。
34.当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问题时,告诉家庭成员不要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必须相互支持,然后决定他们将如何最有效地应对不能改变的问题。
35.让家庭成员想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形,分享他们有关如何解决未来生活变化的想法。
诊断建议
轴Ⅰ: 309.24 焦虑性适应障碍
309.0 抑郁心境型适应障碍
309.28 混合性焦虑抑郁适应障碍 296.x 重度抑郁症
V61.1 配偶关系问题
V61.2 亲子关系问题
轴Ⅱ: 301.5 表演性人格障碍
301.82 回避性人格障碍
301.6 依赖性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