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https://img.taocdn.com/s3/m/2c3dde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7.png)
边疆地区的荒凉
诗人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荒 凉景象,反映了中国地域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历史背景的穿插
抗日战争的艰辛
诗中穿插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战争给中国人民 带来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诗人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表达了对新中国 的向往和期望。
“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与批判
要点一
反映当时社会的苦难和黑暗
诗人通过描述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和不公,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要点二
批判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诗人通过描写手掌的残损,暗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 人民的摧残和伤害,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批判。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珍惜和平与稳定
以手掌的残损与土地的被侵略相 对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采用象征手法,使诗歌寓意深刻 ,富有哲理
语言风格
运用现代白话文,使诗歌通俗易懂,贴近人民 融入古典诗词的韵味,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采用意象派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03
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01
02
03
儒家思想的影响
作品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坚 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 深切关注和责任感。
影响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深 切关注
激发爱国热情,表现 抗击侵略的决心
通过手掌的残损与土 地的被侵略,象征祖 国的伤痛和悲愤
艺术特色
运用通感修辞,将视觉形象转化 为触觉感知,使诗歌更具感官冲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4b6c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5.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 1942 年 7 月 3 日写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线索,展开了对祖国山河的抚摸与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诗歌开篇,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去摸索祖国的大地,呈现出一幅满目疮痍的景象。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直接描绘出祖国大地在侵略者铁蹄下的惨状。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诗人回忆起家乡曾经的美好,“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与现实中“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家乡遭受的破坏和如今的凄凉。
接着,诗人的笔触从北方的长白山、黄河,到南方的江南水田、岭南荔枝花,再到南海,展现出祖国大地的广阔。
然而,所到之处尽是苦难与荒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些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给祖国带来的伤痛。
但诗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痛苦和绝望之中,诗的后半部分出现了转折。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dff6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3.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言人的手掌,是我们常用的部位之一,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然而,有些人却只能使用残缺不全的手掌。
他们面对着种种困难与挑战,但却以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战胜一切。
这篇文章将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我所见到的一个人从残损的手掌中汲取力量的故事。
故事背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杰克的年轻人。
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一次严重的意外导致了他右手的残缺。
他失去了大部分的手指,只剩下一只残疾的手掌。
这个事实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杰克选择了积极面对这个困境。
孤立无援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杰克感到非常孤立无援。
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地参与各种活动,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便捷地完成日常任务。
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而这种彻底的孤独感让他感到绝望。
接受挑战然而,杰克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并决定积极地面对挑战。
他意识到他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待问题和困难的态度。
重新学习杰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使用他的残损手掌。
他找到了各种方法和技巧,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握笔、打字等。
尽管他进行学习的速度很慢,但他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克服心理障碍除了身体上的困难,杰克还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
他需要克服自卑和无助的情绪,重新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他逐渐找回了自己的勇气和自尊。
他学会了坚持并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汲取力量多年后,杰克不仅用残损的手掌完成了许多日常任务,还成功地找到工作并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
他的手虽然残缺,但他却用它拍摄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照片。
通过摄影,他让人们看到残缺中的美丽,感受到坚持不懈的力量。
结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杰克一样,勇敢地面对并坚持下去。
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残损的手掌并没有阻止杰克追求自己的梦想,它反而成为了他的力量源泉。
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相信自己,总会找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e1cff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b.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
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
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
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
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41d41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c.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摘要: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诗歌背景2.作者简介二、诗歌内容分析1.我用残损的手掌2.摸索这广大的土地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4.那一角只是血和泥5.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三、诗歌主题与意义1.反映战争对人类的破坏2.强调家乡情怀与民族精神四、诗歌朗诵技巧与建议1.情感把握2.语速控制3.声音变化与表现力正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描绘战争残酷,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沉眷恋之情的诗歌。
作者通过具象的描绘,反映出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摧残。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著名诗人洛夫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饱受战乱之苦,人民流离失所。
这首诗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对家乡深厚感情的作品。
二、诗歌内容分析诗中,作者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表现出在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遭受巨大破坏,曾经熟悉的家乡变得面目全非。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一幅战争废墟的景象,表达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与无助。
在诗的结尾,作者将目光转向“这一片湖”,渴望找到家乡的影子,抒发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三、诗歌主题与意义《我用残损的手掌》以战争为背景,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诗中强调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民族精神,唤起了人们在战争年代对和平与家园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意识,传递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家乡的深情。
四、诗歌朗诵技巧与建议在朗诵这首诗时,首先要把握住诗歌的情感,通过对战争、家乡等主题的理解,传递出作者的感慨与哀伤。
其次,要注意语速的控制,适时调整语速以表现诗歌的节奏感。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eaa165852458fb770b566c.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58765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6.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摘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着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赤子之心..关键词: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爱国情怀(一)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诗歌第一部分情感基调比较低沉;开篇“残损”一词便引人思考;为何手掌是残损的;是受了什么伤害吗;以及为何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残损”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后半部分的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埋下了伏笔..“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视线由近及远;作者仅仅用了平常的“灰烬”、“血”和“泥”三个平常的意象;便形象地描绘出了遭受苦难后的家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园遭受灾难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于侵略者深深的憎恨;“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是”一次表达出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家乡以前湖堤之上繁花如锦、嫩柳芬芳的美好与现在仅存“荇藻和水的微凉”以及灰烬、血和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加深化了作者的痛与恨;“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新生的禾苗”、“那么细”、“那么软”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河山的爱怜之情;“......”;省略号虽然没有一个字;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现在却只有蓬蒿;令人痛惜..“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却“寂寞”而“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洋本应活跃着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但却不见一叶扁舟;唯余一片苦水;暗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闲情赏花;无余力捕鱼;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遭受苦难的悲痛与爱怜之情..诗歌第二部分情感变得明朗起来;作者“无形的手掌”掠过大地;沾染了血和灰;“只有那遥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作者摸索到了“解放区”那遥远的一角;作者情绪陡然一变;变得激动和亢奋;因为那里“温暖、明朗、坚固而又蓬勃生春”;诗人感受到了他渴慕已久的“爱”和“希望”;就像“爱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充满温暖与生机;作者将那遥远的一角誉为“太阳”和“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手掌中的力量”喻示着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不屈不挠;我们是外来侵略者无法侵犯的民族;终有一天;我们的民族会看到胜利的曙光..“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两个比喻;体现了中国人民不会甘愿受敌人屈辱;将仇恨化为力量对日寇进行强烈地反击..留下无比坚定的必胜之心;只有打败日本法西斯;我们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此句与祖国人民产生了共鸣;它道出了每个中国人的赤子爱国情怀..(三)总结这首诗虚实结合;运用对比手法是最大的特色;将美好的回忆与支离破碎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对祖国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心..整首诗的基调由消极晦暗转向积极希望;表现了作者对于新中国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祝愿;真挚的爱国爱民情感穿梭于全诗;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意象与诗人情绪的完美地融为一体;诗歌前半部分气氛深沉、低落;诗歌后半部分高亢、激动;情感起伏波动;全诗荡气回肠;衬托出了诗人由担忧转变成对祖国取得胜利的信念之坚定;全诗将诗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在一起吗;体现了诗人拳拳爱国爱民之心;令人动容。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艺术手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b368e8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9.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艺术手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其艺术手法如下:
1.比喻:诗人用“无形的手掌”比喻自己的思绪、意念和切肤的感受,
以此展开想象。
2.暗示:诗中通过“彻骨”、“苦水”等词暗示沦陷区人民的灾难与痛
苦,同时以“太阳”、“春”等词暗喻辽远一角的温暖、明朗与生机
勃勃。
3.对比:诗中对比手法明显,如同一地区沦陷前后的情景对照,
以及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
4.夸张:运用触觉代视觉,进而代替整个感觉,以此代替最细微
的情感体验。
5.虚拟:诗人想象祖国广阔土地仿佛就在眼前,不仅看到它的形
状、颜色,而且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
6.细节描绘:诗人对现实事物进行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如堤上的
繁花、嫩柳、长白山的雪峰、夹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
这些细节描绘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综上所述,《我用残损的手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切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dbaf7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d.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https://img.taocdn.com/s3/m/a931bd0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8.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尊敬的听众们,今天我将为大家朗诵一篇题为《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残疾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他用残损的手掌创造美好的故事。
以下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的朗诵稿:我用残损的手掌,书写着自己的生命。
它们没有完美的指尖,没有灵活的关节,但它们却充满了力量和坚韧。
每一天,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握住笔,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用的,但我用它们书写着我的梦想和希望。
每一次的握笔,都是我对生活的坚持和勇气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弹奏着美妙的旋律。
它们没有完美的指法,没有灵巧的动作,但它们却能奏出动人的音符。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触摸琴键,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弹奏乐曲的,但我用它们演奏着我的心声和情感。
每一次的弹奏,都是我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绘制着绚丽的画卷。
它们没有完美的笔触,没有精确的线条,但它们却能勾勒出美丽的图景。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挥动画笔,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魔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创作艺术作品的,但我用它们描绘着我的想象和创意。
每一次的绘画,都是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世界的温暖。
它们没有完美的触感,没有敏锐的感知,但它们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触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体验世界的,但我用它们感知着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每一次的触摸,都是我对生命的感恩和珍视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它们没有完美的外表,没有无所不能的能力,但它们却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天,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去感受世界,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成就大事的,但我用它们创造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次的付出,都是我对生命的回馈和奉献的证明。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朗诵,我希望通过这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能够启发大家珍惜生命,发掘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好。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59843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e.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为你敲响生命的钟;
我用残损的手掌,
照亮漆黑的夜空。
在这片纷繁的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
而我选择把它接受,
化作希望的种子。
尽管手掌上的伤痕深深刻在,
但我依然坚定地往前走;
尽管一切看似艰难困苦,
但我永远不会放弃追求。
每一次握紧你的手,
我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每一次拥抱你的瞬间,
我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演奏生命之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
书写坚强的力量。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而我选择用自己的残损,点亮生命的轨迹。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为爱和希望鼓掌;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编织美丽人生的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2b89455022aaea988f0f31.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orG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前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课文赏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
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
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
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__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__戴望舒](https://img.taocdn.com/s3/m/2d5d7a47ad02de80d4d8402b.png)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 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 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 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 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 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 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无形的手掌”比喻诗人的 思绪。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 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 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 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 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 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 处境。
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 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 “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把诗人对 “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唤起 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 与爱和一切希望”,
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 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 在。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戴望舒(1905-1源自50) 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 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 调比较低沉。 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 《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 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 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 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 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 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 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 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 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我用残损的手掌2015邱素珍
![我用残损的手掌2015邱素珍](https://img.taocdn.com/s3/m/a96091c858f5f61fb736669c.png)
“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和三 个“那里”指什么地方?
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辽远的一角 —完整 解放区
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生春 柔发
永恒的中国 因为只有那里 是太阳,是春
残损的手轻抚
手中乳
比 喻
作者如何“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触觉 诗人在狱中的想象 触摸家乡 嗅觉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
春色正好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感觉
诗人看到破碎的山河感到心寒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戴望舒及其全家福
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 家。因其著名诗作《雨卷》 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 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 人。早期诗作凄婉朦胧, 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 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 忆》、《望舒草》、《灾 难的岁月》等诗集。
写作背景
海水的咸涩味,作者称之为“苦水”,实则 是作者内心的映照。这是一种味觉的描写方法。
北方—中原—江南—岭南—南海
雪峰 冷 得 刺 骨 黄河 水 夹 泥 沙 水田 荔枝花 蓬 蒿
渔船
苦 水
憔 悴
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 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 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雪峰、水夹 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作 者还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在 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 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a18bd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c.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赏析范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可以想见,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有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理场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人运用了象征义,“放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不仅写实,它还是一种意象。
戴望舒几次谈到过中国的疆土,就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残损”一词,饱含血泪,既有自己深受摧残的痛苦,也有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对亿万同胞惨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对苦难祖国命运的深沉思考正是这一切,转化为一种不能自已的内驱力,使诗人强忍肉体与心灵的创痛,写出了这首传业佳作。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中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经验,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这各种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3255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f.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在人们眼中,手掌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身体组织之一,然而对于我来说,手掌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的手掌自幼时就残缺不全,这也给我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困难。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双残损的手掌,我才学会了如何用心感受生活、激励自己向前奋进。
记得在我还是个幼儿园的小孩时,每当老师在班级里进行手工活动时,我总是感到沮丧而无能为力。
其他小朋友轻松地用手掌握起颜料、剪刀和画笔,而我却只能用残缺的手指去尝试。
不幸的是,我常常在努力的过程中失败,甚至受伤。
这些挫折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和不自信。
然而,岁月的流转并没有击垮我,反而磨练了我的毅力和创造力。
我目睹了一位手残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观点。
这位艺术家告诉我:“手掌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你的内心和你对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看到了用残损的手掌创造美的可能性。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声音和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拿起了琴弦,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我用残损的手掌挥动着画笔,在画布上勾勒出惊艳的色彩。
我用残损的手掌握着麦克风,为人们朗诵那些温暖和激励着人心的文字。
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艰辛的挑战,但我不曾退缩。
逆境锻炼了我的毅力,也让我更加勇敢面对困难。
我学会了用内心的力量去感受音乐的韵律,用眼睛去触摸艺术的灵感。
尽管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完美地运用手掌,但我始终相信,美丽和才华并不仅仅取决于身体的完整性,而是源于内心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的丰富性。
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自信而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我的残损手掌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好的朋友和最真实的伙伴。
正是因为有了它,我才从容面对生活的坎坷与挑战,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拥抱每一个新的开始。
生活中的残缺并不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而是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
无论是身体的残缺还是其他形式的缺失,我们都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和勇气去面对。
正如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用心去感受、去创造、去奋斗。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98afba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5.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的课文中读到的一首现代诗歌,由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强烈的节奏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描绘出了一位身处困境中的诗
人,尽管他的手掌已经残损,但他依然用它去摸索、去感受那广大的土地。
这种情感与意境的结合,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忧虑。
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他描绘
了祖国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人民所受的苦难与痛苦。
这些描绘让我深感震撼,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破坏。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即使身处困境,他也坚信只有祖国才能带来光明和新生,他呼吁人们要有责任感,积极向上。
这种信念和希望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诗人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反复和排比等手法强化了情感。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充满情感、思考和艺术魅力的诗篇。
它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坚韧追求。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复习: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习情况展示:(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二、知识讲解考点1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考点2背景介绍《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6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的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考点3诗歌内容鉴赏1.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3.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考点4深入赏析理解艺术形象(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加粗字体注音锦幛荇藻蓬蒿【答案】(zhàng) (xìng zǎo) (péng hāo) 【解析】学习本诗要掌握的新词。
【例题2】【题干】解释下列词语憔悴(qiáo cuì)蝼蚁(lóu yǐ)【答案】: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解析】学习本诗,要理解这两个词的本意及在文章中的深意。
【例题3】【题干】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2)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3) 那里是太阳,是春天。
【答案】(1) (明喻,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新生活。
)(2) (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3) (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解析】认真品位句子,不难得出其修辞手法,并结合全诗进行理解其寓意。
四、课堂运用【基础】1. 理解“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答案】“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
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解析】通读全诗,重点把握题干中所提到的文字,扣字眼,品味其感情色彩。
2. 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答案】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解析】:本句是本诗的诗眼,通过该句升华了主题。
【巩固】1.诗中哪些词语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解析】找出这些描述性的词语,并结合诗的上下文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2. 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答案】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
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
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
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解析】结合全诗结构分析,注意其描写。
【拔高】1.写解放区的景象的句子是哪些,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答案】写解放区的景象的句子是“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婴孩手中乳。
”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
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选用的美好、富有生机的景象,选用词语多为积极的、暖色调的,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解析】本题进行全诗分析法即可。
2. 下列词汇中,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用来显示敌占区沦亡景象的有()A.“灰烬”B.“奇异的芬芳”C.“那么细,那么软”D.“血和灰.阴暗”E.“没有渔船”【答案】ADE【解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难得出。
课程小结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课后作业【基础】1.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答案】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解析】本诗整体意象的体会以及深层次情感变化的把握,结合时代背景做出解答。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答案】这里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坚信她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和苏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解析】体会意象本身的特点,并结合诗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巩固】1. 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说,写沦陷区的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写解放区的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前后从形成明显的对比。
【解析】通过词汇的运用对比表达解放区的美好和沦陷区的破败。
2.诗人是用什么线索把广泛的描写对象贯穿起来的?【答案】手掌的渐次的不同感受。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具体内容的考察,在学过诗歌后,本题并不难回答。
【拔高】1.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答案】思念是一枚凝聚着深情的邮票,是一封散发这温馨的信笺,是一轮弯弯的月亮,是一首皎洁的诗。
当轮船的汽笛拉响,当火车的汽笛长鸣,当汽车的轮子转动,当飞机冲出跑到跑道腾空而起时,思念便开始了。
思念可以让你流泪,思念也可以让你含笑,正是在无尽的思念中,我们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解析】自行发挥。
2. 请用“/”给下列诗句按意义划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