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联合强化修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环芳烃(PAHs)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修复技术,以其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特点,逐渐成为PAHs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修复PAHs污染土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原理、固定化材料的选择与制备、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概述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修复技术,近年来在环境科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该技术通过将游离的微生物细胞或酶固定在特定的载体上,形成固定化微生物,使其能够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高效、稳定的生物催化或生物降解。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不仅提高了微生物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还有效地解决了游离微生物难以在复杂环境中存活和发挥作用的问题。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核心在于选择合适的固定化方法和载体。

常见的固定化方法包括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和共价结合法等。

载体材料则多种多样,如硅胶、海藻酸钠、活性炭、聚氨酯泡沫等。

这些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固定化微生物的活性、稳定性和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在PAHs(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PAH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能够降解PAHs的微生物固定在土壤中,提高其在污染环境中的存活率和降解效率。

这些固定化微生物能够利用PAHs作为碳源和能源,通过生物降解过程将PAHs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从而实现对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还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

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相比,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不需要引入外部能源和化学试剂,减少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多环芳烃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修复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修复研究进展
r ve e i w
多环芳烃 ( oy yl rmai h d oab n , P lc ci ao t y rcr o s 简称 P c c AHs 是指 由两个 或两个 以上 的高温 获得 的苯环 以直 )
链状 、 状或簇 状 排列 中性 或非极 性有 机 化 合物 |. AHs是 c、 化 合物 的 不充 分燃 烧 |和高 温 裂解 的 副产 角 1P ] H 2 品, 因此 , 只要 燃烧 有机 质 , 有 P 就 AHs 生. 民供 暖 、 产 居 焚化 、 内燃 发 动机 和 工业 活动 , 焦碳 生 产 油的精 练 、 如
关 键 词 : 环境科学 ; 土壤一植物系统 ; 多环芳烃 ; 微生物; 修复 ; 酶; 综述
中 图 分 类 号 : X 30 2 . 5 5 ; 6 5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Re e r h Pr g e s o l c c i o a i y 0 a b s s a c o r s f Po y y lc Ar m tc H dr c r On ’Re e m dy
摘 要 :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 污染物. 综合评述 l土壤一植物系统中多环芳烃的含量 , r 阐述 了多环芳烃污染
土壤 的植 物 修 复 、 生 物 修 复 和植 物 一 微 生 物 联 合修 复 的机 理 及 酶 与 多环 芳 烃 的 相 关性 , 出了 今 后研 究 需 重 视 的 问题 . 微 提
i oi— a y t m n a S l Pl ntS s e
ZH U n,TI N —un,Y A N e — e,LI N G io C i Fa A Da l W nd A X a — U ,ZH EN G e W i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低挥发性和难降解性,对环境及生物造成较大的危害。

研究发现高效降解PAHs的微生物对于环境污染修复和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对近年来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不同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在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方面,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PAHs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酶的作用将PAHs氧化分解为较小的化合物。

氧化酶是最关键的降解酶,如环氧化酶、苯并三环二酮酶等。

还有一些微生物通过羧化酶、脱氢酶等酶来降解PAHs。

微生物降解PAHs还涉及到一系列辅助因子,包括细胞表面(如外膜)、细胞中质子梯度、底物生物可及性等。

这些辅助因子对于微生物降解PAHs的效率和速率具有重要影响。

然后,本文介绍了影响微生物降解PAHs的因素。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对PAHs 降解的效果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细菌和真菌是降解PAHs的主要微生物。

一些微生物在降解PAHs时还需要其他细菌的合作作用,例如多菌种共培养。

土壤的pH值和温度也对微生物降解PAHs的效率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较高的pH值和温度有利于微生物降解PAHs。

还有一些土壤成分对微生物降解PAHs有抑制作用,如有机质的含量、金属离子的存在等。

本文总结了一些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有研究发现一些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细菌和真菌,如PAHs降解能力极强的海洋细菌和真菌。

还有研究发现一些微生物在PAHs降解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这将对环境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研究如何降低中间产物的毒性,提高PAHs降解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PAHs降解的效率和安全性,以实现环境污染的有效修复和保护。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进展与工程应用现状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进展与工程应用现状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12 期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进展与工程应用现状房晓宇,卢滇楠,刘铮(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对于污染物的不当处理会导致土壤污染,威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重金属污染物价态或者降低其生物可利用度而降低其危害。

伴随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土壤生物修复技术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污染耕地和污染工业场地的修复。

本文从污染物质的转化与利用角度,概述了土壤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及其所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进展。

重点综述了生物修复菌株的筛选、土壤微生态分析、生物修复过程强化三方面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在加油站、废弃化工厂的生物修复及秸秆还田中的工程实施案例,分析了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和降解菌剂性能强化等,讨论了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污染土壤;土壤生物修复;废弃秸秆中图分类号:TQ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12-6498-09Recent advance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soil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FANG Xiaoyu ,LU Diannan ,LIU Zheng(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Abstract: Soil contamination is often caused by the in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s andmunicipal sewage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environment, food and ecology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ciety. Bioremediation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 to dissociate organic compounds, detoxifying heavy metal ions or reducing their bioavailability. The advancement of biotechnology has empowered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bioremediation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contaminated farmland and wasted plant site. This review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ioremediation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three major types of soil contaminant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was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taminate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technical advancement in the selection and screening of degradation microorganisms,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for assessing microbiological ecology as well as novel bioaugmentation principles were detailed. The applications of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 stations, abandoned plants and straw mulching were describe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assessment of soil remediation outcome, form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degrading microbial consortia wereoutlined, as well as the prospects of soil remediation techniques.Keywords: contaminated soil; soil bioremediation; straw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0046收稿日期:2023-01-10;修改稿日期:2023-02-20。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城市化的进程,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含量逐渐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研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机制及其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环境污染领域的热点。

多环芳烃是一类由两个或以上苯环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具有稳定性、难降解和毒性大的特点。

传统的多环芳烃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方法,如土壤挖掘、氧化还原等。

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二次污染等问题,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比之下,微生物降解是一种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环芳烃的治理。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重要的多环芳烃降解能力来源。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具有多环芳烃降解能力被发现和应用。

常见的多环芳烃降解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芳香类微生物门(Actinobacteria、Firmicutes等),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

脱氧核糖核酸(DNA)技术的应用使得一些深海细菌和土壤细菌被发现具有降解多环芳烃的潜力。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机理主要包括吸附、生物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

多环芳烃分子进入微生物细胞内,通过细胞表面的吸附作用,实现与微生物细胞的接触。

然后,微生物通过内外源酶的作用,将多环芳烃分解为低分子量物质(如酚、酸、醛等),以供细胞能量代谢。

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过氧化氢等氧化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与多环芳烃分子发生反应,最终降解为无毒的物质。

1.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和应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加速了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和增强这些菌株的降解效能,提高了降解率和速度。

2. 降解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多环芳烃降解菌基因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揭示了多环芳烃降解的分子机制,为优化微生物降解技术和降解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微生物修复机理,加强微生物与物理、化学等修复手段 的结合,同时注重开发高效、稳定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提高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 稳定性。此外,加强实验室与实际应用的衔接,开展更多工程实例验证,有助于 推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发展。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 壤的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具有致癌性和基因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 泛存在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土壤是PAHs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因此,修复PAHs污 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修复技术, 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将介绍固定化微生物 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生物修复技术得到了广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基因 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修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中,基因工程、生物传感器、植物修复和微生物联合应用等方面是研究的前沿 和热点。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例如,基因 工程菌的稳定性、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植物修复的效率以及微生物联合应用的 效果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研究现状
微生物修复技术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接种微生物、促进微生物和生物反应器三 大类。接种微生物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具有分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促进 其生长繁殖,从而实现污染物降解。促进微生物则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 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著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
生物反应器是将污染土壤置于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实现污染物 降解,同时对降解产物进行回收和利用。这些方法在重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污染 土壤修复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土壤和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土壤和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2 能 够 降 解 多环 芳 烃 的微 生 物
进 入 自然 界 中的 多 环 芳 烃 有 很 多 种 可 能 的 归 宿 ,例 如挥 发 、光氧 化 、化学 氧 化 、生物 积 累 、土
或簇 状排 列 的稠 环化 合 物 【,是 有机 物 不完 全燃 烧 】 J 或 高 温裂 解 的副产 物 。广泛 存 在于 石油 、煤 炭 中 , 具有 潜在 的致 畸 l 生、致 瘤 l 生和基 因毒 性 ,且其 毒性 随着 P AHs苯 环 的增 加 而增 加 【,其 中 的苯并 芘是 2 J 已知 的具有 极 强致 癌性 的有 机 化合 物 【。由于 这类 3 J 化合 物具 有极 低 的水溶 性 ,在 环境 中很 难消 除 ,因 此 ,P s被美 国环 保 局和 欧共 体 同 时确定 为 必须 AH 要 首先控 制 的污染 物 ,并 把其 中的 1 6种 化合 物作
Tecn 等人 在 15 rcai J 4年从 土壤 中分离 并鉴 定 9 出一 株能 降 解萘 的细 菌 ,在 此 后 的半个 世 纪里 ,陆 续 有 数 以百 计 的属 于不 同菌属 的 P Hs降解 菌从 不 A 同 的环境 中被分 离和 鉴定 【 ( 1 。虽 然人 们从 环 9 表 ) 】 境 中发现 的 P AHs 降解 菌几 乎在 各个 菌 属 中都有 分 布 ,但 是 目前 的 研 究 表 明 ,不 同 的 细 菌 对 不 同 的 P AHs的降 解能 力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别 ,假 单 胞菌 是 目前 发 现 的降 解 菌 种 类 最 多 、降 解 范 围 最 广 的 菌 属 ,已发现 的假 单胞 菌 可 以降 解几乎 所 有 的 四环 以
下 的 P s AH 。
然 界 中这 类 化合 物 存在 着 生 物 降解 、 解 、 作用 水 光 裂 解 等 消除 方式 , 得环 境 中的 P 使 AHs 量 始 终有 含 个 动态 的平衡 , 而保 持 在一 个 较 低 的浓 度 水平 从

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环境中新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危害正逐步显现,新污染物的治理也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土壤环境;污染物;治理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尾矿堆积、废气废水、重金属累积、农药以及空气污染等都会损坏土壤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土壤污染的种类1.1有机物有机物污染也是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当下随着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缺乏合理性。

而农药和化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过量的有机物进入土壤中没有被农作物吸收而造成土壤污染。

除此之外,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排入土壤中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当前我国重工业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工厂附近出现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给工厂周围的土地造成巨大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土地的重复利用。

1.2放射性元素相较于其他污染来说,放射性元素污染对人体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当下放射性元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各国都不断加大对核反应堆的应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核反应堆相对来说较为节能高效,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发生核泄漏问题,会给周围居民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其中日本的福岛核辐射问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一旦土壤被放射性元素所污染,核辐射的衰减可能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再次使用。

2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展望2.1微生物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镉是一种有毒重金属,且具有流动迁移性强的特点。

工业废物的排放、大气沉降、污水灌溉以及长期施用磷肥等活动都导致了自然界中镉的积累。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毒性和环境持久性,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微生物降解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且环境友好的降解PAHs的方法。

本文将对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微生物降解PAHs是一种涉及微生物代谢和转化的生物降解过程。

这些PAHs降解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丁酸杆菌属、桿菌屬、水維生菌屬等。

这些菌利用PAHs作为其碳源和能量来源,通过酶的作用将PAHs降解为较简单的化合物,最终转化为CO2和H2O。

微生物降解PAHs的途径主要包括氧化降解和还原降解两种。

氧化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将PAHs氧化为较低毒性和较易降解的化合物。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酶的参与,其中包括氧化酶、去氢酶、羟化酶等。

氧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毒性,因此在更高级的微生物群落中会被进一步降解。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PAHs降解菌的基因,成功构建了一些功能性基因组和表达系统。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降解PAHs的微生物菌株和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微生物降解PAHs的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PAHs的降解速率较慢,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有时仍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PAHs降解菌的筛选和培养过程较为困难,特定条件和营养物质的要求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

PAHs的污染程度和土壤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微生物降解的效果。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降解PAHs的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寻找更多的高效PAHs降解菌株、研究降解菌的降解途径和酶活性,以及开发新的生物修复技术等。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降解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并为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e v r n n n o e h z r u nfo f o h i . P yo e d ai n t eu eo l n s o et a me t f o tmi a e n i n n , n i me t d p s a a d t h ma m d c a n o a o r o h tr me i t , h s f a t r h r t n n a n t de vr me t o p f t e oc o h sb e e e o e u ig rc n e r , i hi loa ge n tc n l g t o e t r f c iea d ie p n iec e n po o tmia e a e n d v l p d d r e e t as wh c a s r e e h o o wi p t n i f e t n x e sv l a u f n a n t d n y s y h l a oe v n c o l s i Ma y r s a c e a ef u dt a ln sc n e h n e t er mo a f AHsi o l T e me h n s o h t rme it n i cu e h i . n e e r h sh v o n t a t a n a c e v l h p h oP n s i h c a i . m f yo e d ai n l d st e d - p o r c f c f l nsa d t emir b a e r d t n i h hz s h r . n e ef in yo h t r me it n i a e td b n n i n n e t e t a t n c o il g a a i nt er i p e e A dt f ce c f yo e d a i f ce yma ye vr me - e op h d o o h i p o s o t l a tr . h s e iw e e l e e s r e i go ln p ce , e d ai nme h n s a di f e c co , n u a co T i v e g n r i s h c e n n f a t e i s rme it c a i f s r a z t p s o m n l n ef tr a ds mma ie e a p i a nu a s rz s h p l — t c t n n s a c c i v me t f h tr me it n a o n b a n c n a n td s i yp lc c i a o t y r c r n . i s dr e r h a h e e n s yo e da i t me a d a r d o o tmi ae o l b oy y l r ma i h d a b s o a e op o h o s c c o o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摘要: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易吸附于固体颗粒表面和有机腐殖质,化学结构稳定,能长期存在于自然环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其降解机理为:土壤微生物在代谢活动过程中能够产生酶来实现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细菌主要通过产生双加氧酶来催化多环芳烃的加氧反应,而真菌可以通过分泌木质素降解酶系或单加氧酶来氧化多环芳烃,两种途径均是首先通过降低多环芳烃的稳定性,使之容易被进一步降解。

文章简要介绍了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影响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因素,列举了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多环芳烃;土壤污染;微生物降解;降解机理;微生物修复1引言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是指由2 个或2 个以上的苯环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强烈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特性。

土壤中的PAHs以4 ~6 环的PAHs 为主[1]。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PAHs 的主要来源。

由于人类对化石产品的不断开发利用,PAHs 持续向环境中排放,高温过程形成的PAHs 大都排放到大气中,随着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等循环而不断扩散,空气、土壤及水体甚至南极、高山冰川等都受到PAHs 的污染。

PAHs 和其他固体颗粒物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干、湿沉降转入湖泊、海洋,最终主要在沉积物、有机物质和生物体中累积,对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2]。

我国是一个PAHs 污染特别严重的国家,也是PAHs 排放量大的国家。

据估算,中国PAHs 的年排放总量超过25 000 t,城市平均排放密度为158 kg·km-2,局部乡村地区排放密度高达479 kg·km-2[3]。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由于其具有持久性、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寻找高效的降解PAHs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降解方式,已经被广泛用于处理PAHs污染。

研究表明,许多微生物能够利用PAHs作为碳源和能源,通过代谢途径将其降解为无害的产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和古菌等不同类群,具有不同的降解能力和机制。

细菌是最常见的PAHs降解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广泛分布。

许多细菌展示了高效、特异性和全降解PAHs的能力。

立克次氏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常见的PAHs降解菌属。

立克次氏菌属细菌通过芳香降解途径将PAHs降解为中间代谢产物,然后进一步释放二氧化碳和水。

芽孢杆菌属细菌则通过芳香降解和侧链降解途径将PAHs降解为中间代谢产物,并最终将其降解为无害的产物。

真菌也被发现具有降解PAHs的能力。

白腐真菌如白腐菌属(Phanerochaete)和白蚁真菌属(Termitomyces)被广泛用于处理PAHs污染。

这些真菌通过产生特殊的酶如多酚氧化酶和酪氨酸酮酸酶来降解PAHs。

这些酶能够氧化PAHs的结构,从而使其更易降解。

真菌还能与其他微生物如细菌共同协同降解PAHs。

古菌是一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也被发现具有降解PAHs的能力。

许多热古菌如硫黄杜氏菌属(Sulfolobus)和盐古菌如卡氏古菌属(Haloarcula)都能够降解PAHs。

这些古菌通过产生特殊的酶如黄酮环酸脱氢酶和环丙烷脱氢酶来降解PAHs。

古菌能够在高温、高压和高盐等极端环境下生存,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微生物降解PAHs具有许多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PAHs具有高毒性和低生物可降解性,需要更高效和选择性的降解菌株。

PAHs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高的毒性和生物累积性,需要进一步探究处理方法。

土壤中多环芳烃富集特征及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中多环芳烃富集特征及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中多环芳烃富集特征及修复研究进展作者:郭伟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6期[摘要]介绍了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来源、在土壤中的迁移、富集特点,并对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联合修复三种技术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今后土壤中多环芳烃研究方向。

[关键词]土壤多环芳烃富集修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温获得的苯环以直链状、角状或簇状排列中性或非极性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它具有强致癌、致畸、致突变性。

自从Blumer在土壤中第一次发现PAHs以来,PAHs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

共轭体系使PAHS具有低溶解性和较强的憎水性,能强烈地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土壤已成为PAH的重要归宿,承担着其90%以上的环境负荷。

PAHs进入土壤后可通过挥发、迁移以及食物链等进入其它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风险。

因此,PAHs在土壤中的存在及其环境行为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1PAHs来源分析美国环保署(USEPA)优先污染监测物中包括16种PAHs(萘、苊、苊烯、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 2, 3-cd)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芘),我国国家环保局第一批公布的68种优先污染物中,PAHs有7种。

这些多环芳烃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

天然源包括陆地和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森林、草原的天然火灾,火山活动;人为源主要是各种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木材、纸以及其他含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或在还原气氛下热解形成的有机物。

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多环芳烃是环境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环芳烃进入到环境中。

近年来,已有较多关于PAHs来源的报道,并且不同层次土壤多环芳烃来源迥异。

不同环数PAHs相对丰度可以反映其来源,通常4环及4环以上PAHs主要来源于高温燃烧,而2环和3环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类污染。

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生 态 环 境 2 0 , 61: 1・2 0 7 l()2 62 2
Ec l g n n io me t o o ya d E v r n n
ht:w w.ec. m t / w j sio p/ e c
Emale i r esi o — i dt @jec. m : o c
土 壤 多环 芳烃 污 染 根 际修 复 研 究 进 展
谢产物进行跟踪与风险评价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流 。 关键词 :根际 ;多环芳烃 ( AH ) P s ;根际修复 ;土壤 中图分类号 :X 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l 7 .1 5( 0 7)0 .2 60 6 22 7 2 0 10 1.7
多环芳 烃 ( oyy l rmai h do ab n , p lc c cao t y rcro s i c
高酥 油 草 (etc rniae) 复 老 化 杂 芬 油 污 F s a au dnca修 u 染 土壤 中多环 芳烃 的 能力 。研 究表 明 ,3 月后 , 6个
高酥油草根际土壤三环 P H 苊 、芴 、菲 ) 均 A s( 平 s 荧 蒽 、 (
芘 、屈 )平 均浓 度在 整个 试验 3 6个 月 中 比非 根 际 土壤低 1% ̄ 0 0 2 %。Ls ie等[ t 4 1 用盆栽试验研究夏豌
素方 而的研究 进展作 了较 系统 的综述 ,并分别分析 了单作体 系 、 混作体 系 、多进程根际修复系统和接种植物生长促进菌根 际
修 复系统 对土壤 多环芳烃 的修 复效 果。指 出根 际环境对 P Hs A 的修复主要有 3种机制 :根系直接吸收和代谢 P Hs A ;植物根 系释放酶 和分泌物去除 P Hs 增加根际微生物数 量 , A , 提高其活性 , 化微 生物群体降解 P s 并讨论 了影响根际修 复 P s 强 AH 。 AH 的环境 因素如植物 、 土壤类型 、P H 理 化性 质 、 As 菌根真菌 以及 表面活性 剂等。植物一 表而活性剂结合 的根际修复技术 、 AH P s 胁迫下根 际的动态调节过程 、 运用分 子生物学技术并结 合植 物根分泌物的特异性筛选高效修复植物 以及植物富集 的 P s AH 代

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及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及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及修复研究进展杨悦锁;陈煜;李盼盼;武宇辉;赵传起【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目前,仅对某单一污染物的研究已经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多种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是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其复合污染的情况在环境中广泛存在,而且二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复合污染的修复难度.土壤和地下水是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主要富集场所,同时也是生物生存的重要依托,一旦被污染将严重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对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来源、分布、迁移、转化及其生态毒性进行了介绍,简要概括了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修复方法,并对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The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is gradually improved as bette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re achieved. Previous study on single contaminants was no longer adequate in coping with the increasing occurrences of complex environmental co-contaminations, which have been addressed more and more. Heavy metals (HMs)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ubiquitous contaminants in the environment, whose co-contaminations are frequently detected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s have often made the remediation problematic. Soil and groundwater, the major bio-habitats, are the venues where such co-contaminations of HMs and PAHs occur. The co-contaminations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will seriously threaten human and other ecological health. This paper hence reviews the source, distribution, mig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co-toxicity of the co-contaminations of HMs and PAHs. It also briefly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ntaminants and potentia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of the co-contaminations. The perspectiv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uch co-contamina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upon the literature review.【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7(068)006【总页数】14页(P2219-2232)【关键词】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降解;修复;相互作用【作者】杨悦锁;陈煜;李盼盼;武宇辉;赵传起【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 130021;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44;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 130021;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复合污染是指生态系统中多种化学污染物同时存在,且各污染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或反应,从而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及毒性的污染现象[1]。

多环芳烃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危害。

近年来,PAHs 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本文将对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其来源、分布、危害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1.来源多环芳烃的来源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自然来源主要包括森林火灾、微生物合成等。

人为来源主要包括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尾气排放、工业生产等。

其中,人为来源是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大。

2.分布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分布广泛,大气、土壤、水体中均存在其踪迹。

在大气中,多环芳烃主要存在于颗粒物和气相中,土壤中则主要以残渣和有机质的形式存在,而在水体中,它主要存在于水相中。

3.危害多环芳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均具有较大的危害。

对人体而言,多环芳烃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可引起皮肤癌、肺癌等多种癌症。

对环境而言,多环芳烃可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研究方法目前,针对多环芳烃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样品采集、前处理、仪器分析和数据解析等步骤。

其中,样品采集主要包括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样品的采集。

前处理主要包括样品萃取、富集、分离等步骤,以便于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则主要采用色谱、质谱等联用技术,对样品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数据解析则是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评估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和危害程度。

三、结论多环芳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分布广泛,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较大的危害。

目前,针对多环芳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多环芳烃的转化、迁移、归宿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健康和人类安全。

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烹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

其中,多环芳烃(PAHs)的产生及控制是烹饪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现状及发展趋势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现状及发展趋势

多环芳 烃 ( AH ) P s 是指 2个及 2个 以上 的苯环 结合 在

起 的一类 化合物 , 主要 来源 于人类生产 活动 和能 源利用
效 地提 高植 物修 复的效率 , 要通过 耐污染物 植物 的筛选 需
和驯化 , 选择适 宜 的植 物种类 。
过程 , 以及 石油及石 油 化工 产 品 的生 产 过程 , 环 境 中 在
收 、 化 或 分 解 , 从 环 境 中去 除 , 少 其 对 环 境 的 危 转 并 减
害 。土 壤生物修 复技术 , 括植物修 复 、 包 微生 物修复 、 生 物联合 修复等技 术 , 在进人 2 世 纪后得 到 了快速 发展 , 1 成 为绿色 环境修复 技术之 一 。
1 1 植 物修复技 术 . 植 物 修 复 ( h t e da o ) p y rmeit n 技术 是 o i
子的调控 等方 面。
物 修复成 为 目前最 有前 景 的多 环芳 烃 污染 土壤修 复途 径
之 一。
微生 物修 复中可 以用 来接 种 的微 生 物从 其 来 源可 分 为土 著微生 物 、 来微 生 物 和基 因工程 菌 ; 微 生物 种类 外 从
1 多环芳烃 污染 土壤生 物修 复技术 的研究现 状

要: 近年来土壤 有机 污染 日益严重 , 如何 高效修 复土壤 中多环 芳烃 污染迫在眉睫 。生物修 复相对 于物 理修 复和
化 学修 复具 有 诸 多优 点 , 费用 低 、 果 好 、 会 产 生二 次 污 染等 。 简要 阐 述 了 多环 芳 烃 生物 修 复 的研 究 现 状 和 存 在 如 效 不 问题 , 对其 发 展 前 景 作 了展 望 。 并 关键词 : 多环 芳烃 ; 土壤 ; 染 ; 物修 复 污 生 中图 分 类 号 S 5. 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7 3 (0 0 1 6 0 0 7— 7 1 2 1 )3— 6— 2

植物-_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植物-_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项目(20220621 23);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YQKF202107)。

通讯作者:谢贵林,200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物理专业,现在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地面建设工作。

通信地址: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横街99号世茂大厦,610051。

E mail:xglin@petrochina.com.cn。

DOI:10.3969/j.issn.1005 3158.2024.02.001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谢贵林1 金文辉1 黄涛1 曹文波1 周烁名1 汪墨轩1 汪钰翠2 王兵2 任宏洋2(1.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摘 要 石油烃污染引发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各种修复技术当中,植物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以成本低、修复效果好、二次污染少等优点得到广泛重视。

文章以植物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为中心,阐述了内生菌 植物联合修复和植物 根际微生物联合修复两种典型的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以及最新的应用进展,并总结了当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的不足,以期为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内生菌;根际微生物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3158(2024)02 0001 06犃犚犲狏犻犲狑狅狀狋犺犲犘狉狅犵狉犲狊狊狅犳犘犾犪狀狋 犿犻犮狉狅犫犻狅狋犪犆狅犿犫犻狀犪狋犻狅狀犻狀犚犲狆犪犻狉犻狀犵犘犲狋狉狅犾犲狌犿犎狔犱狉狅犮犪狉犫狅狀犆狅狀狋犪犿犻狀犪狋犲犱犛狅犻犾XieGuilin1 JinWenhui1 HuangTao1 CaoWenbo1 ZhouShuoming1 WangMoxuan1WangYucui2 WangBing2 RenHongyang2(1.犛犻犮犺狌犪狀犆犺犪狀犵狀犻狀犵犖犪狋狌狉犪犾犌犪狊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犆狅.,犔狋犱.;2.犆狅犾犾犲犵犲狅犳犆犺犲犿犻狊狋狉狔犪狀犱犆犺犲犿犻犮犪犾犈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犛狅狌狋犺狑犲狊狋犘犲狋狉狅犾犲狌犿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犃犅犛犜犚犃犆犜 Petroleumhydrocarboncontaminationhasledtoseveresoilpollutionissues.Amongvariousremediationtechniques,theplant microbecombinedremediationtechnologyhasgarneredwidespreadattentionduetoitsadvantagessuchaslowcost,effectiveremediation,andminimalsecondarypollution.Centeredontheplant microbecombinedremediationtechnology,thisarticleelaboratesontheprinciplesandrecentadvancementsintwotypicalcombinedremediationtechniques:endophyticbacteria plantcombinedremediationandplant rhizospheremicrobecombinedremediation.Furthermore,itsummarizesthecurrentdeficienciesinresearchonplant microbecombinedremediationtechnology,aiming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bioremediationofpetroleumhydrocarbon contaminatedsoil.犓犈犢犠犗犚犇犛 petroleumhydrocarbon contaminated;soil;plant microbialremediation;endophytes;rhizospheremicroorganisms0 引 言在石油开采、运输以及加工过程中引发了众多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的土壤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解读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解读

Page
9
Page
10
3.2 厌氧降解 厌氧微生物可以利用硝酸盐、硫酸盐、铁、锰和二氧化碳等作 为其电子受体,将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更小的组分,往往以二氧化碳 和甲烷作为最终产物。 与好氧降解相比,PAHs 的厌氧降解进程较慢。当PAHs 浓度 偏高时,PAHs 的厌氧降解明显被抑制。厌氧降解一般对低环多环 芳烃的讲解效率比较高。
Page
13
4.2 氧
无论是真菌还是细菌在好氧代谢多环芳烃时,氧是微生物进行 好氧代谢的重要物质条件。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中的氧源主要有O2和 H2O2等。环境中氧的含量充足与否对多环芳烃的好氧降解有着重要 的影响。
Page
14
4.3 温度
温度是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中细菌和真菌 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98~303 K。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对PAHs 的降解有着明显的差异,低温条件下微生物活性会受到抑制,致使 微生物对 PAHs 的降解能力下降;高温条件下酶会因结构被破坏而 失去活性、微生物存活率降低,也会使微生物对PAHs 的降解能力 下降。 温度除了影响微生物活性之外,还会引起土壤中氧的含量和 PAHs 性质的变化,间接对PAHs的降解产生影响。
由2 个或2 个以上的苯环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具有 强烈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特性。土壤中的PAHs以4 ~ 6 环的PAHs 为主。化石燃料的燃烧是PAHs 的主要来源。 由于人类对化石产品的不断开发利用,PAHs 持续向环境中排 放,高温过程形成的PAHs 大都排放到大气中,随着大气环流、海 洋环流等循环而不断扩散,空气、土壤及水体甚至南极、高山冰川 等都受到PAHs 的污染。PAHs 和其他固体颗粒物、胶体等结合在 一起,通过干、湿沉降转入湖泊、海洋,最终主要在沉积物、有机 物质和生物体中累积,对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3卷 第3期V ol. 53,No. 3May ,20162016年5月土 壤 学 报ACTA PEDOLOGICA SINICADOI:10.11766/trxb201511300474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联合强化修复研究进展*倪 妮1,2 宋 洋1 王 芳1 卞永荣1 蒋 新1†(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 要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有毒有机污染物。

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领域中,运用一些生物化学的方式来强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可以有效缩短生物修复的时间,大大提高修复效率,最具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以植物-微生物、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两种生物联合修复方式为对象,结合各自的特点、机理和实例,推断了其修复机制的内在原因,总结了影响土壤中PAHs降解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的浓度水平、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外源添加降解菌和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菌属或土壤动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和部分环境因素等);同时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强化生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技术原理、应用成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不同情况下制约PAHs强化降解进程的潜在限制因子(包括:表面活性剂和固定化微生物的添加量、不同表面活性剂的适度混合、载体材料的性质、固定化方式的选取、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等);并强调在进行强化修复的过程中,要注重现场应用和安全性评价,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强化修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土壤;多环芳烃;生物联合修复;强化技术;表面活性剂;固定化微生物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稠环排列的方式组成,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惰性较强、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点。

它主要来自于污水灌溉、农作物秸秆的焚烧、石油开采、石油加工以及工业活动中化工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高温热解[1-2]。

PAHs作为一种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会优先分配到非水相体系,因此,土壤成为其最主要的环境介质之一[3]。

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转化、降解等环境行为深刻影响着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浓度与形态,进而决定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严重性[4-6]。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PAHs污染已成为人类亟需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相较于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两种方式,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具有经济环保、可用于大面积污染治理、二次污染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植物、动物、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7]。

但是,由于土壤中的PAHs生物有效性低、缺乏PAHs降解菌、部分外源添加的高效降解菌或土壤动物难以适应存活等因素的限制,单纯的某一种方式很难一步到位彻底修复PAHs污染土壤[8-9]。

目前,生物联合修复成为研究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领域中的热点。

利用植物的自身特性,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专性降解菌以及土壤动物等的协同作用对PAHs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并加之以一些生物化学强化措施,可以有效缩短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时间,大大提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4CB441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277148,41301240)共同资助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973”Program)(No. 2014CB441105)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s. 21277148,41301240)†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jiangxin@作者简介:倪 妮(1991—),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与污染控制。

E-mail:nni@ 收稿日期:2015-11-3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6-01-10562土 壤 学 报53卷修复效率[10]。

为此,本文综述了植物-微生物、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等生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强化生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植物间作、套作等不同种植方式相比单作,对促进根际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消减较为有力[11]。

在一定条件下,同一环境中的几种微生物或是土壤动物联合代谢有机污染物相比单一微生物或是土壤动物的作用,效果也更为显著[12]。

同时,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之间存在着诸多交互作用,三者优势的有机结合能够保障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土壤动物修复技术充分发挥各自优点,从而达到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最佳组合效果。

1.1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机理及影响因素在PAHs污染土壤中种植植物,依靠植物自身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分解与蒸腾作用很小,贡献仅为0.24%[8,13-15]。

与单独使用PAHs修复植物或其专性降解菌相比,将二者联合起来能够展现出高效的协同修复效果。

有研究表明,同时加入紫茉莉和降解菌ZQ5使得土壤中的芘降解81.1%,是单独加入紫茉莉修复效果的1.98倍,是单独加入微生物ZQ5修复效果的1.39倍[16]。

在灭菌后的土壤中种植苏丹草,菲的去除率仅有5.7%,而苏丹草-土著微生物联合去除率高达68.9%[17]。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主要是依靠植物的根系、根系分泌物共同促进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8]。

植物发达的根系部分在提供微生物生长表面积的同时,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降解环境。

大量的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的根冠细胞可以加速土壤的生化反应,植物根系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如有机酸等,可以改变土壤的pH等[12]。

分泌的营养物质,如糖类、醇、蛋白质等,可增加根际、专性降解菌等功能微生物的群落数量,提高其活性,改变其种群结构以及促进共代谢作用[19]。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发现,紫花苜蓿-菌根真菌-两种降解菌(芽孢杆菌和黄杆菌)处理时,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

这说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丰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PAHs的降解效率[20]。

此外,植物根际分泌物能够将土壤中锁定的PAHs从土壤表面分离开来,进而便于微生物和植物对老化的PAHs 进行有效的降解[21]。

反之,根际微生物的存在和活动也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部分根际微生物虽然不能专性降解PAHs,但在加强高羊茅对污染环境的抗逆性中仍扮演重要角 色[22]。

不同的人为因素与环境因子均会改变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从而影响到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过程和效率[23]。

污染土壤中P A H s的浓度水平越高,毒性越大,土著微生物活性越小[24],加入的专性降解菌、菌根真菌等微生物的活性也会受到抑制,导致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的方式对低浓度污染土壤修复的能力要高于高浓度污染土壤[16]。

此外,随着苯环数量的增加和由线性排列向非线性排列的转变,PAHs的疏水性、亲脂性及其稳定性越来越强,危害性也就越大。

袁馨等[24]研究发现,种植苏丹草60 d后,土壤中菲、芘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较对照1(无植物,不加0.1%NaN3)高 55.58%、50.71%,较对照2(无植物,加0.1% NaN3)高72.71%、66.57%。

其中,芘的降解率始终低于菲的降解率。

接种AM真菌的黑麦草种植实验结果显示,距离根表越近,低环PAHs含量越低,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19]。

同样,外源添加降解菌的数量也会影响PAHs 的降解率。

实验初始阶段,较高的接菌量能得到较高的降解率,相对于低接菌量有明显优势,但随修复时间的变化,接菌量的多少对降解率的影响逐渐变小,甚至无影响[16]。

微生物菌属之间可能存在的种间竞争直接影响降解菌对PAHs的降解效果,是保证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效率的关键因素。

紫花苜蓿-菌根真菌-两种降解菌(芽孢杆菌和黄杆菌)处理实验中,在DGGE谱图上,仅检测到芽孢杆菌属微生物,并未检测到黄杆菌,这可能是由于黄杆菌在土著微生物群落中本来就不是优势菌群,受到来自土壤土著微生物的竞争,无法在土壤中有效定殖存活[20]。

根系分泌物的种类不同,对P A H s降解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Rentz等[25]通过模拟土壤根际环境,在LB培养基中添加杂交杨树、杂交柳树、燕麦、桑橙、白桑、红桑、近心形破布木等八种植物563倪 妮等: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联合强化修复研究进展3期的根系提取物和分泌物。

发现其中添加桑橙、杂交柳树、近心形破布木、白桑的处理中,根系分泌物可以作为苯并[a]芘的共代谢底物,促进其降解,去除率达到15%~20%,近似琥珀酸盐培养基质的降解效果。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营养成分以及共代谢底物等外界环境因子的作用在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时不容忽视。

不同的学者在各自添加菌根真菌的实验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张晶认为菌根真菌通过影响根段长度、植物水分含量、根内氧化还原酶活性、根系分泌物组成和含量等途径改变了紫花苜蓿对PAHs的吸收与混合菌剂对PAHs的降解,同时促进根际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增加,进一步提高了PAHs 的生物降解速率[21]。

而Joner等[26]却观察到相反的现象与结论,认为菌根真菌Suillus bovinus(本身具有分解多环芳烃的能力)的共生会与土壤中降解多环芳烃的部分土著细菌竞争环境中的碳、氮、磷等养分,从而降低PAHs的降解效果。

在营养耗竭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施肥等农艺措施向土壤中外加所需养分,以保证协同作用的顺利进行。

Huang等[22]在PAHs污染农田土壤上开展了土地翻耕-接种PAHs专性降解菌-撒播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前处理为浸泡于三种混合根际微生物悬浮液)的多程序连续修复工程,历时4个月。

在前两步中,缺乏共代谢底物和营养物质耗竭成为主要的限制因子。

但在第90天至120天,也就是植物生长明显、根系分泌物大量出现的时段内,土壤中部分高环PAHs的去除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由于PAHs类污染物组成复杂,土壤种类亦多种多样,所以现有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还有待完善,仍需进一步去筛选和优化抗逆性植物。

此外,从PAHs高污染土壤或底泥中分离出高效降解微生物,采用16S rRNA和PCR-DGGE等分子生物技术对降解菌和微生物功能种群开展分子生态学研究,也将促进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水平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