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根遗传分析
现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

小结:
一、果蝇的眼色实验
二、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 三、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练习
某种植物的紫花(G)对白花(g)为显性,高茎(H)对矮 茎(h)为显性,用高茎紫花植株与矮茎白花植株杂交,其子代 植株中高茎紫花:矮茎白花=1:1.则亲本高茎紫花植株的这两对等
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图可能是( A )
说
问题的假说
2.提出假说
3.演绎推理
演 绎 法
依据假说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推理结论
4.实验验证 5.理论
理论
假说: 1.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
长翅(V)对残翅(v)为隐性
2.控制灰身的基因(B)和控制长翅的基因(V) 位 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控制黑身的基因(b)和控制残翅的基因(v) 共同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
P
×
测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交
F1
×
实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验
二
F2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测 交 F1 实 验
F2
二
灰身长翅
×
黑身残翅
小组活动二
讨论:为什么测交后 代出现了新的表现型
交叉互换
BB
bb
BB
发生交叉互换
bb
VV
配子
B
BV
V
v
v
b
bv
v
V
v
V
v
配子
BB
BV Bv
V
v
bb
bV bv
Vv
测 交 F1 实 验
P×
F1
×
P XWXW × XwY
遗
配子 XW
摩尔根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

摩尔根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摩尔根测定是通过观察基因在杂交个体的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来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及距离的方法。
Morgan's determination is a method of inferring the order and distance of genes on chromosomes by observing therelative positions of genes on hybrid individuals' chromosomes.这一方法是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在果蝇上首次提出的。
摩尔根测定依赖于重组频率的测定,从而推断基因之间的距离。
This method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omas Hunt Morgan in Drosophila. Morgan's determination reli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to infer the distance between genes.基因的距离越远,重组频率越高;反之,基因的距离越近,重组频率越低。
通过测定不同基因之间的重组频率,可以推断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between genes, the higher the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conversely, the closer the distance between genes, the lower the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By measuring the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between different genes, their positions on the chromosome can be inferred.摩尔根测定对于研究基因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遗传基因理论的创立者——摩尔根

1910年,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创立了染色体——遗传基因理论,由此细胞遗传学有了坚实的基础。
1866年,就在孟德尔发表豌豆遗传论文那年,摩尔根出生了。他的父亲担任过美国驻外领事,家庭生活十分优裕。青少年时代,摩尔根喜欢游历自然风光,在游历中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从而使他后来走上了探索生物奥秘之路。1886年20岁时,摩尔根考入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主要研究生物形态学。他比较了四种水中无脊椎动物的形态变化,确实了它们的种属,写出了《论海蜂蛛》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是生物学上一项重大的发现,但摩尔根并没有因此肯定染色体就是遗传因子,他在继续进行新的实验以证实这一关系。1910年,摩尔根对他饲养的一群野种红眼果蝇进行了放射性照射,结果在子一代中获得了一只白眼雄果蝇。用这一只白眼雄果蝇与一群正常红眼雌果蝇交配,所生第一代雌雄果蝇均为红眼;他让这些第一代杂种杂交,生出的第二代果蝇白眼性状只在雄性中出现了。摩尔根又使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红果蝇杂交,所生第一代果蝇凡是雌性概为红眼,凡是雄性概为白眼。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摩尔根联想到了果蝇的性别遗传机理,从而看到了白眼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和决定性别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果蝇的白眼性状只遗传给雄性,说明白眼性状是由性染色体传递遗传的,这叫做“伴性遗传”。
1900年春天,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柯伦斯和奥地利的皇歇马克通过实验,各自得出了和当年孟德尔豌豆遗传机理一样的结论。他们为发表论文查阅过去的文献时,都发现了孟德尔那尘封土埋的论文。惊叹之余,他们在各自的论文中,都把发现生物遗传机理的荣誉让给孟德尔,并把各自的工作说成是对孟理论的证实。从而,蒙在孟德尔论文上的尘土被拂去了,珍珠重新放射出了光辉。这不仅使孟德尔的大名立即传遍的世界,而且使他奠基的遗传学象一株新笋一样拔地而起。
遗传定律

3.灰免和白兔杂交,子一代全是灰色,子 一代相互交配,子二代中灰兔、黑免和白 兔的比例为9 兔的比例为9︰3︰4,这种现象 A 性状的多基因决定 B 不完全显性 C 基因的多效性 D 上位效应 5.人类的ABO血型遗传属于 .人类的ABO血型遗传属于 A 共显性遗传 B 完全显性遗传 C 镶嵌显性遗传 D 不完全显性遗传
一.连锁交换定律
摩尔根根据大量实验结果, 提出连锁交换定 摩尔根根据大量实验结果, 即遗传的第三定律: 律,即遗传的第三定律: 处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 遗传时, 遗传时,联合在一起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 的频率
连锁群 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 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座位上。同一条 染色体上彼此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一个连 锁群。 在遗传学上,凡是充分研究过的生物种, 连锁群的数目都等于单倍体染色体数。
细胞质和遗传
一.母性影响 又称为母性效应 又称为母性效应(maternal effect):由于母 母性效应( effect) 本基因型的影响, 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型与母本表型 相同的现象。 相同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 产生的原因:母体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 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实质:母性影响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 实质:母性影响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 十分相似而已。 十分相似而已。
重组发生在 sc-ec scec-cv ec-
sc-cv sc-
√ √ 7.6% 9.7%
√ √ 17.3%
练习:三个突变基因:ec 练习:三个突变基因:ec 棘眼,ct截翅 ,cv缺横脉都是 棘眼,ct截翅 ,cv缺横脉都是 X连锁遗传的,把棘眼,截 连锁遗传的, 翅果蝇与缺横脉果蝇杂交, 翅果蝇与缺横脉果蝇杂交, 得到三杂合体ec 得到三杂合体ec ct +/+ + cv(基因次序未定) .将三杂 cv(基因次序未定) 合雌蝇与三隐性雄果蝇交 配,得后代有8 配,得后代有8中表型: 求三个突变基因的连锁图
摩尔根实验过程及结论

摩尔根实验过程及结论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那个特别有名的摩尔根实验!摩尔根啊,那可是遗传学领域的一位超级大功臣呢!摩尔根选用了果蝇来做实验,你说这果蝇小小的,咋就这么重要呢?就好比咱生活里那些看着不起眼的东西,有时候却能起大作用,果蝇就是这样。
他先观察果蝇的各种性状,嘿,这就像咱观察身边人的特点一样。
然后呢,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白眼果蝇,这可是个关键发现呀!他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果蝇繁殖,仔细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表现。
这就好像咱过日子,每天都得记着点啥,不然咋知道日子是咋过的呢。
摩尔根就这么一点点地研究,一点点地探索。
他可不是随便弄弄哦,那是非常认真、非常专注的。
你想想看,要是他不认真,能发现那些重要的结论吗?肯定不能啊!就像咱做事情,不认真能做好吗?那肯定不行呀!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摩尔根得出了重要的结论。
他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而且还搞清楚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这可真是太了不起了!这就好比咱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突然找到了那盏明灯,一下子就把路给照亮了。
你说这发现重要不重要?那简直太重要了!这为遗传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像给一座大楼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一样。
咱得好好感谢摩尔根呀,他的实验让我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后咱再看到那些小小的果蝇,可不能小瞧它们了哦,它们可是为科学做出过大贡献的呢!这摩尔根实验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遗传学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基因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探索。
所以啊,咱可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小小的实验,说不定它就能带来巨大的突破呢!就像摩尔根的实验一样,看似普通,实则意义非凡。
难道不是吗?。
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摩尔根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实验,通过观察昆虫的变异现象,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摩尔根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一、实验过程摩尔根的实验是在果蝇上进行的,他选择了一种名为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果蝇进行实验。
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育纯合系:首先,摩尔根培养了一系列纯合系的果蝇,即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
这些纯合系在各个性状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翅膀的形状、颜色等。
2. 交配配对:摩尔根将具有不同性状的纯合系果蝇进行交叉配对,得到了杂合子代。
这些杂合子代在基因型上具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3. 观察后代:摩尔根观察了大量的后代果蝇,并记录了它们在各个性状上的表现。
4. 统计数据:根据观察到的后代果蝇的表现,摩尔根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各个性状的遗传比例。
二、实验结论摩尔根的实验结果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1. 性状的遗传:摩尔根观察到,某些性状在杂合子代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翅膀形状的实验中,摩尔根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翅膀形状:长翅和短翅。
这说明了某些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并且遵循一定的遗传规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摩尔根发现,某些性状在杂合子代中只表现出一种形态,而另一种形态则被隐性基因所控制。
例如,在翅膀颜色的实验中,摩尔根发现红色翅膀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而白色翅膀则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3. 基因的连锁:摩尔根还观察到,某些性状之间存在着连锁现象,即它们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并且在遗传过程中常常一起遗传。
这个发现为后来的染色体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4. 遗传比例:通过统计分析,摩尔根计算出了各个性状的遗传比例。
这些比例可以用来预测后代的表现,并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摩尔根的实验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理解遗传规律、预测后代表现以及改良物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项实验的结果也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影响了整个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摩尔根与 遗传学

在孟德尔的成果获得承认后,整个生物界都知道,是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即后来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进一步清楚界定所提出的基因,决定了生物的遗传。
但是,基因究竟在细胞内的什么地方?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对象,把基因与染色体确定无疑地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染色体?白眼果蝇的故事 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白眼基因在X 染色体上第一只白眼果蝇摩尔根的思想曲线 摩尔根生平 摩尔根的初期思想基因连锁图染色体的变化什么是染色体?不幸的孟德尔最终幸运地得到了承认,被追认为遗传学之父。
现在,整个生物界都知道,是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即后来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进一步清楚界定所提出的基因,决定了生物的遗传。
但是,基因或遗传因子究竟在细胞内的什么地方?这是遗传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早在1883年,鲁克斯(W ·Roux )就观察到细胞核内能被染色的丝状体。
1888年,沃尔德耶(W ·Waldeyer )称这种丝状体为“染色体”(chromosome ),并猜测染色体与遗传有关。
1902年,博韦里(T ·Boveri )和萨顿(W ·S ·Sutton )指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平行:两者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的;成对的染色体或遗传因子在细胞减数分裂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不同对的染色体或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因而,博韦里和萨顿认为,染色体很可能是遗传因子的载体。
这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假说,但假说仍然需要科学实验的证实,这一科学历史使命落到了摩尔根(H ·Morgan )的肩上。
在讲摩尔根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认识染色体,了解一下现代关于染色体超微结构的概念。
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和5种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
核小体是染色体结构的最基本单位。
核小体的核心是由4种组蛋白(H 2A 、H 2B 、H 3和H 4)各两个分子构成的扁球状8聚体。
遗传基因理论的创立者——摩尔根[资料]
![遗传基因理论的创立者——摩尔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1c2a19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c.png)
遗传基因理论的创立者——摩尔根遗传基因理论的创立者——摩尔根1910年,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创立了染色体——遗传基因理论,由此细胞遗传学有了坚实的基础。
1866年,就在孟德尔发表豌豆遗传论文那年,摩尔根出生了。
他的父亲担任过美国驻外领事,家庭生活十分优裕。
青少年时代,摩尔根喜欢游历自然风光,在游历中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从而使他后来走上了探索生物奥秘之路。
1886年20岁时,摩尔根考入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主要研究生物形态学。
他比较了四种水中无脊椎动物的形态变化,确实了它们的种属,写出了《论海蜂蛛》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1900年春天,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柯伦斯和奥地利的皇歇马克通过实验,各自得出了和当年孟德尔豌豆遗传机理一样的结论。
他们为发表论文查阅过去的文献时,都发现了孟德尔那尘封土埋的论文。
惊叹之余,他们在各自的论文中,都把发现生物遗传机理的荣誉让给孟德尔,并把各自的工作说成是对孟理论的证实。
从而,蒙在孟德尔论文上的尘土被拂去了,珍珠重新放射出了光辉。
这不仅使孟德尔的大名立即传遍的世界,而且使他奠基的遗传学象一株新笋一样拔地而起。
此前,细胞学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这时遗传学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从施莱登和许旺创立细胞学之后,人们接连发现了细胞里的原生质,发现了体积约为细胞十分之一的细胞核,发现一切细胞都是细胞分裂自生的。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又发现,用碱性莱胺染料可把透明的细胞核内的微粒状物质染色,观察细胞分裂全过程。
他用这种方法看到了细胞分裂的“电影”:先把微粒状的染色质聚成丝状,再把这丝状物分成数目相同的两半,形成两个细胞核,生成两个细胞。
因此,弗莱明把细胞分裂叫做有丝分裂。
1888年,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把弗莱明的染色质叫做“染色体”,一直使用至今。
人们还发现,每种动植物的细胞里都有特定数目的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之前,染色体数目先增加一倍,因而分裂后的细胞能形成和母细胞数目一样多的染色体。
摩尔根的试验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他发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的一致性,所以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但是类比推理的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接下来,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供了证据。
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果蝇是一种昆虫,有体小、繁殖快、生育力强、饲养容易等优点。
1909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
摩尔根首先做了实验一:P 红眼(雌)×白眼(雄)↓红眼(雌、雄)F1↓F雌雄交配1红眼(雌、雄)白眼(雄)F23/4 1/4从实验一中,不难看出F1中,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而F2中红眼和白眼数量之比为3:1,这也是符合遗传分离规律的,也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来控制。
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总与性别相关联。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摩尔根认为,既然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在20世纪初期,生物学家对于果蝇的性染色体有了一定的了解。
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一些。
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区段: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
(如下图)。
在雌果蝇中,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在雄果蝇中,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那果蝇的眼色基因到底在哪里呢?是在Ⅰ、Ⅱ、Ⅲ中哪个区段上呢?教材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他认为: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由X染色体所携带,Y染色体上不带有白眼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
之后摩尔根用这个假设合理的解释了他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即实验一。
后来通过测交实验进行了验证。
摩尔根遗传学第三定律

摩尔根遗传学第三定律
摩尔根遗传学的第三定律是指"连锁互换现象的频率与基因间距离成正比",这一定律是由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在20世纪初提出的。
该定律描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以及基因间的连锁互换现象。
根据摩尔根的实验观察,他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与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连锁互换现象之间存在关联。
具体而言,较为靠近的基因之间发生连锁互换的概率较低,而较远的基因之间发生连锁互换的概率较高。
这一定律的重要性在于为遗传学家提供了一种估计基因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测量连锁互换事件的频率,可以推断出基因之间的距离。
这为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遗传连锁关系的研究。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摩尔根遗传学的第三定律是基于摩尔根的实验观察和推理而提出的经验规律,并非绝对准确。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之间的连锁互换事件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研究中需要谨慎应用并结合其他遗传学方法和技术进行验证。
摩尔根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

摩尔根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摩尔根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摩尔根测定是一种用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它是由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于1911年首次提出的。
摩尔根测定在遗传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理解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摩尔根测定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基因在重组过程中的频率来确定基因的相对位置。
在染色体的重组过程中,亲本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交换,形成新的染色体组合。
通过分析重组体的频率,可以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为了进行摩尔根测定,首先需要选取适当的实验材料。
一般来说,实验材料应具备易于培养和观察的特点。
常用的实验材料包括果蝇、小鼠等。
接下来,需要进行交叉实验,通过交叉实验可以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后代。
然后,观察后代的表型,根据表型的分离情况来推断基因的相对位置。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摩尔根测定通常采用三点交叉实验。
三点交叉实验是指选取三对相互连锁的基因进行交叉,通过观察后代的表型来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在交叉实验中,通过选取适当的交叉配对,可以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后代。
然后,观察后代的表型分离情况,根据表型的分离情况可以推断基因的相对位置。
摩尔根测定中,基因的相对位置是通过计算重组频率来确定的。
重组频率是指两个基因之间发生重组的概率,它可以用来衡量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
重组频率越高,说明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对位置越靠近染色体的两端;重组频率越低,说明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对位置越靠近染色体的中央。
为了计算重组频率,需要根据交叉实验的结果统计出各个基因型的后代数量。
然后,通过计算不同基因型的后代比例来计算重组频率。
重组频率的计算公式为:重组频率=重组体数/总后代数。
根据重组频率的计算结果,可以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摩尔根测定常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
遗传连锁图是用来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图表。
摩尔根运用 假说演绎法 遗传基因 定律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遗传基因定律摩尔根是一位重要的遗传学家,他以他的假设演绎法和遗传基因定律为人所熟知。
通过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学和生物学的重要概念。
假设演绎法是摩尔根在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该方法基于对问题的假设进行实验推理和验证。
他认为通过推理和验证来证明一个假设是否成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遗传现象。
遗传基因定律是摩尔根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法则。
他发现,基因的传递遵循一定的规律。
例如,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定律中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表明每个生物个体都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并且在生殖过程中会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说明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摩尔根的研究不仅验证了以上定律,还发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发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且染色体在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发现对解释遗传过程和遗传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摩尔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遗传基因的重要性。
遗传基因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性状和特征,对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遗传基因的变异和传递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阐释生物界的多样性。
此外,摩尔根的工作也为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遗传基因的定律和原理,科学家们可以对基因进行编辑和调控,从而改变生物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这对人类、农业和医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了解摩尔根的假设演绎法和遗传基因定律,对我们研究生物学和遗传学非常重要。
通过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现象,预测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并为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摩尔根实验的深度解析

回顾: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1.发现实验现象2.做出假说3.演绎推理和实验验证4.重要成就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1928年,摩尔根在总结对果蝇20余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遗传学专著《基因论》。
摩尔根由于在染色体遗传理论上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以遗传学领域的贡献而获得这一奖项的科学家。
疑惑1:为什么摩尔根直接假定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摩尔根在布林马尔的同事Stevens曾研究过多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摩尔根等人从她那里得到的认识是雌果蝇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果蝇只有一条不成对的X染色体,摩尔根等人因而误以为果蝇是类似于蚜虫的性别决定,雌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仅有一条X染色体,而无Y染色体。
即,XO型性别决定。
这与果蝇的XY型性别决定异乎寻常地契合,不得不佩服摩尔根的运气。
摩尔根团队后来才意识到正常雄果蝇中存在Y染色体,但是Y染色体并不决定果蝇的性别,而是赋予雄果蝇以育性(即含一条X染色体不含Y染色体的雄果蝇是不育的)。
在本世纪之初,经过一系列遗传学实验结果证明了“果蝇的性别由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份数的比率(X:A)决定”这一重大发现。
X是指X染色体的份数,A是指常染色体的份数。
由X:A信号启动的果蝇性别决定复杂而又精确,这里不做过多说明。
疑惑1:为什么摩尔根直接假定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人、果蝇、蚜虫常见性染色体组成的比较,如表所示:XY XX XO XXX XXY XYY人雄性可育雌性可育雌性不育超雌可育雄性可育超雄不育蚜虫——雌性可育雄性可育——————果蝇雄性可育雌性可育雄性不育胚胎致死雌性可育雄性可育鉴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摩尔根把基因假定在X染色体上也就不奇怪了。
疑惑2:即便Y 染色体上含它的等位基因,上述实验现象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摩尔根的果蝇遗传研究

摩尔根的果蝇遗传研究冯永康(四川省特级教师,业余科学史研究者)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是第一位以遗传学成就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
在孟德尔遗传学向分子遗传学发展的过程中,摩尔根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摩尔根的科学生涯经历了对孟德尔遗传学从“拥护—反对—继承并发展”的3个阶段。
这种转变,来自于他对白眼雄果蝇的发现与研究。
1.白眼果蝇的发现与基因定位1910年5月,摩尔根从他的“蝇室”果蝇饲养瓶中观察到一种奇怪的变异。
他发现了在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里,有一只长有白眼而不是正常红眼的雄果蝇。
白眼突变雄果蝇的发现,使摩尔根立刻认识到这只白眼雄果蝇的巨大价值。
从此,他将研究的兴趣从进化转移到遗传的研究中。
摩尔根利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
通过杂交实验所进行的眼色遗传分析表明,白眼雄蝇与红眼果蝇杂交,子一代全是红眼果蝇。
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结果呈现孟德尔式的性状分离,其中红眼果蝇2688只,白眼果蝇728只,两者比率约为3.4:1。
但在子二代,约占1/4的白眼果蝇则全是雄性个性。
正是这后一结果(白眼果蝇全是雄性),引起了他的思考。
他认为:如果假定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带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那么实验结果就能得到完满的解释。
红眼基因(+)是显性,带有红眼基因的X染色体用X+表示;白眼基因(w)是隐性,带有白眼基因的X染色体用Xw表示。
基因型为XwY的雄果蝇,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隐性基因得以表现,所以是白眼果蝇。
当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雌果蝇X+X+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Xw和X+Y,即雌雄果蝇都为红色复眼,且雌果蝇是杂合体。
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结果是在子二代中有3/4是红眼果蝇,1/4是白眼果蝇。
雌果蝇全为红色复眼,但其中有一半是纯合体,另一半为杂合体。
雄果蝇则红眼、白眼各占一半。
这样,摩尔根第一次把一个具体的基因(白眼基因)定位于一个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上,开辟了一条遗传学和细胞学紧密结合的研究道路。
摩尔根遗传规律

摩尔根遗传规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摩尔根遗传规律呀!
你说这遗传规律,就像是大自然给生命设定的一套奇妙规则。
摩尔根就像个超级侦探,一点点把这些隐藏的秘密给挖了出来。
咱就说啊,基因就像是生命的小密码,决定着我们的各种特征。
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研究,那可是发现了大宝藏!就好比我们玩游戏,要找到通关的秘诀一样。
果蝇虽小,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摩尔根看着这些小家伙一代一代地繁衍,就慢慢搞清楚了基因是怎么传递和组合的。
这就好像我们搭积木,不同的积木组合起来会有不同的形状,基因也是这样决定着生物的模样和特性。
你想想看,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得像爸爸,有的像妈妈呢?这就是遗传规律在起作用啊!摩尔根发现的这些规律,不就像是给我们解释了这个神奇现象的原因嘛。
就拿眼睛颜色来说吧,为啥有的人是黑眼睛,有的人是蓝眼睛呢?这背后都是基因在捣鬼呢!摩尔根的研究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
而且啊,这遗传规律可不光是在生物界重要,对我们人类自己也有很大的意义呀!比如说一些疾病,如果我们知道了它们的遗传规律,不就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了吗?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
再想想,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遗传规律,那以后是不是可以按照我们的想法去设计一些生物呢?哇,那可真是太神奇了!这就好像我们是生命的设计师一样。
摩尔根遗传规律就像是一把打开生命奥秘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看到生命背后那些神奇的运作方式。
我们能不好好研究它吗?这可是关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啊!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小的基因和遗传规律,它们里面蕴含的可是大大的学问呢!。
摩尔根与遗传的第三定律

2
连锁交换定律:
同一连锁群的基因,亲组型在后代中的频率大于重 组型的频率
重组型的出现是由于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局部交换的结果。
重组频率的大小与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关。
3
摩尔根等人用纯种灰身长翅果蝇与纯种 黑身残翅果蝇交配,他们看到子一代(F1) 都是灰身长翅的,由此可以推出,果蝇的灰 身(B)对黑身(b)是显性;长翅(V)对残 翅(v)是显性。所以,纯种灰身长翅果蝇的 基因型与纯种黑身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应该分 别是(BBVV)和(bbvv)。F1的基因型应该 是(BbVv)。
6
雄 果 蝇 的 连 锁 遗 传
7
连 锁 遗 传 的 细 胞 学 基 础
8
(二)雌果蝇的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交换已被广 泛的事实证明。一般认为减数分裂时见到 的同源染色体交叉现象,可以作为基因交 换的细胞学证据。
9
果 蝇 体 色 和 翅 的 遗 传 不 完 全 连 锁
生交换,那么它将产生BV、bv、Bv、bV
四种配子。
13
4、如果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单交 换),该交换只涉及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姊 妹染色单体,那么,F1每个发生交换的性母 细胞将只会产生一半重组型配予,另一半是 亲本型配子。但是交换是较少发生的事件, 进行减数分裂的全部性母细胞,不可能都发 生完全相同的交换重组过程。因此F1产生的 配子总数中,大部分(例中为84%)是两种 亲型配子,少部分(例中为16%)为两种重 组型配子。也就是说,连锁状态的两对基因 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总是少于亲型配子, 即少于配子总数的二分之一。
12
3、在减数分裂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为了解释这些重组型,摩尔根提出在减数分裂 中,F1雌蝇的两条染色体间出现基因交换。而雄蝇 由于是半合子,在非同源的X和Y染色体间不出现遗 传交换。 摩尔根进一步将他的研究推进到包括其他的性 连锁的性状上去。
25
摩尔根推测,控制眼色和体色性状的基因连锁得 更紧密,它们重组被分开的频率比眼色和翅形的频 率小,摩尔根小组做了大量的杂交工作, 结论总是相同,在每种情况下,亲本型出现的频率 高而重组型出现的频率低。几乎所得到的两个亲本 类型的数目是相等的,同样所得到的两重组类型间 的数目也相等。 摩尔根的一般结论是:在减数分裂期间,一些基因 的等位基因一起分配,因为在相同的染色体上它们 彼此靠得近,在染色体上两个基因靠得越近,在减 数分裂时期,它们更有可能保持在一起,即: 靠得越近的两个基因,它们之间重组发生得越少。
12
X染色体失活始于X染色体上的XIC基因座的启动。在X失活中,两个非 编码基因,Xist和它的反义转录产物Tsix扮演了重要角色。Tsix在保留 活性的染色体上表达,而表达Xist的X染色体则失活。 Xist基因的产物是一个从X失活中心转录出来的17Kb的未翻译的核RNA 。XistRNA顺式包裹表达它的染色体并引发快速基因沉默。
19
(2)当F1雌蝇和黑体残翅的雄蝇测交时,后 代出现了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体长翅和 黑体残翅4种类型,但比例却是:
20
第二种方式的测交,后代出现数目不等的4种表型,其 中亲本的类型远远多于新类型。摩尔根称这种连锁方式 为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是指某种个体 的连锁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 单体间发生了互换的连锁遗传。 果蝇中的雄蝇和家蚕中的雌蚕为完全连锁,染色体间 没有交换。
15
重组子(合)/重组型(recombinant /recombinant type): 表现为非亲本等位基因组合的子代。 例:AB和ab亲本杂交,亲本型的子代是:AB和ab 重组合的子代是:Ab和aB 产生重组子(重组合)的过程叫做: 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 当做遗传分析时,两个基因的重组值<50%时,这两个基因就 被认为是连锁的。 在F2中:亲组合>>重组合 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并在遗传上表现连锁与交 换的现象——连锁法则(遗传学第三定律)
4
莱昂假说(Lyon hypothesis)
1962年英国学者Mary Lyon 提出莱昂假说(Lyon hypothesis) ,也称为有活性的单个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dosage compensation)和形成性染色质体的X染色体失活假说,其主要 内容是: ①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在遗 传上有活性,另一条无活性。由于X连锁基因得到剂量补偿,雌 性XX和雄性XY具有相同的有效基因产物。 ②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受精卵发育到胚胎早期,女性的两条 X染色体在分化的各类细胞中,其中的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 在某些细胞中父源的X染色体失活;而另一些细胞是母源的X染 色体失活。
取自基因型GdAGdB杂合妇女的皮肤细胞原始培养物,测定G6PD酶活性,电泳图 谱上出现A、B两种条带。进一步检测单个细胞的培养物时(克隆培养),它们 或者完全表现为A型条带,或者完全为B型条带。
8
细胞学的研究发现,性染色质体的数目正好是X染色 体数目(n)减1,即n-1。 这是因为正常雌性细胞中的2个X染色体中的1个在遗 传上是失活的,并在间期形成Barr小体。 所以:巴氏小体的数目=X染色体数-1 在女性中,1个X染色体的浓缩过程称为X失活(Xinactivation)。因为这种X染色体在代谢上是失活的 ,所以不能产生mRNA;而其DNA的复制也较其他染色体 为迟。
5
③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如人类X染色体随机失活 发生在胚胎发育第16天,合子细胞增殖到5 000~6 000 个细胞时期。在小鼠中4~6天的胚胎中X染色体随机失活 。某一个细胞的一条X染色体一旦失活,由这个祖先细胞 分裂的所有后代细胞中的该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 ④杂合体雌性在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嵌合体(mosaic) ,即某些细胞中来自父方的伴性基因表达,某些细胞中 来自母方的伴性基因表达,这两类细胞随机地相嵌存在 于某些组织中,毛皮颜色的随机嵌合性特别引人注目。
18
对于这个结果,摩尔根假定基因B和Vg同处于 一条染色体上,基因b和vg同处于同源染色体的另 一成员上。他将这种处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时较多地联系在一起的现象称为连锁(linkage)。 对于上述第一种测交结果摩尔根称完全连锁( complete linkage) 完全连锁:是指杂种个体在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非 姊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的连锁遗传。
5 遗传的第三定律
1
5.1剂量补偿效应及其分子机制
5.1.1性染色质体 性染色质体(sex-chromatin body)
Barr body)
又名巴氏小体(
1949年,M.L.Barr发现雌猫神经元间期核中有一个染色很 深的染色质小体,而雄猫中没有。此后在人类大部分正常女性 表皮、口腔颊膜、羊水等细胞的间期核中也找到一个特征性的 、浓缩的染色质小体。由于其与性别及X染色体数目有关,所 以称为性染色质体。
23
5.4所示F1果蝇自交
得到F2果蝇2441只,F1×F1相当于做测交,因为 F1雄蝇产生的带X配子具两个基因的隐性等位基因, Y配子上没有带所研究基因的等位基因。 F2在两种性别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 亲本型:祖母的突变性状白眼小翅或祖父野生型 红 眼长翅; 也观察到很大数目的: 非亲本型(重组型):白眼正常翅,红眼小翅。 在2441只果蝇中,有900只(或36.9%)为重组型
6
Lyon假说的证据之一是雌性杂合体玳瑁猫(calico cat)的毛皮上有黑色和黄色随机嵌的斑块
图5-8 玳瑁猫及其X染色体失活模式 (引自G riffiths等,2005)(a)玳 瑁猫(b)X染色体失活模式
7
Lyon假说最有力的证据是对不同个体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型电泳的研究结 果
11
(2)在哺乳动物X染色体上存在一个特异性失活位 点,即X失活中心(X inactivation center ,XIC) 。在Xq13,大约在一个450 kb的克隆区域中包含了所 有的XIC,在XIC内鉴定出了一个新的基因XIST(X inactive specific transcript,X染色体失活特异 转录物) 一般认为在X-失活中心开始,朝两个方向扩展。 研究表明,当使一条X染色体失活时,有一专一表达 的独特形式,而一条有活性的X染色体没被表达。 XIST的表达产物是一顺式作用的核RNA,而不编码生 成蛋白质。
3
哺乳动物
剂量补偿效应有3种不同的机制:
①在哺乳类(包括人类)中雌性XX中的 随机的一条X染色体失活,在雄性XY中单 条X染色体保持活性。在有袋动物中,总 是从父本遗传下来的X染色体被失活。 ②在果蝇中,雌性中的两条X染色体都有 活性,而在雄性XY或XO中唯一的一条X染 色体超活性 ③线虫(C.elegans)的剂量补偿机制是 在XX个体为雌雄同体,两条X染色的连锁 基因的转录活性同时减弱,使之处于低活 性状态,即每条X染色体基因的表达水平 是单条X染色体(雄性中)的表达水平的 一半,以便实现与雄性(XO)个体的,只 具一条X染色体上连锁基因活性的剂量补 偿。
5.2.1果蝇的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1)基本概念:
������ 连锁(Linkage):某些基因由于它们位于相同的染色体上 ,在一起遗传。这些在相同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连锁。决定 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相同的染色体上称为连锁基因(Linked Genes)。 ������ 连锁群(Linkage group):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全部基 因称作一个连锁群。对于某一生物而言,连锁群的数目应该等 于染色体的对数。连锁基因属于同一个连锁群。 ������ 亲代组合(parental combination):表现为亲本等位基 因组合的子代。
27
Morgan和E.cattell(1912年) 用 crossing-over (交换)这一术语来描述由于染 色体相互交换的过程产生连锁基因间的重组合. Crossing-over的基本概念: 1 、一个交叉是同源染色体对间正在发生物理互换 的地方,即:它是交换(crossing-over)的位点(site) 2 、交换 ( crossing-over ) 是在同源染色体相应的染 色体片段相互交换的实际过程,该过程包括对称的 断裂和重接。 3 、交换既是原核生物也是真核生物中导致连锁基 因间遗传重组的产生的事情。
21
5.3.1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在同一染色体上连锁的基因,为什么会在其 测交后代中出现一定频率的重组? 即:形成新组合的机制是什么? Janssens于1909年提出了交叉型假说( chiasmatype hypothesis); H.C reighton和B.M cClintock1931年用玉 米的具有特殊结构的第9号染色体设计了著名的 实验为Janssens的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细胞遗 传学证据。
26
摩尔根也假设杂交F2表型的产生与减数分裂期交 叉形成(Chiasma formation)的联系, 早在1909年,F.Janssens已经描述蝾螈lamander 减数分裂前期I染色体的交叉(细胞学上可观察到的同 源染色体间的相互交换),Janssens认为(但没有 证明)交叉可能是父本和母本同源染色体的物理交换 位点。 摩尔根假设:相同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出现部分 连锁是由于减数分裂期交叉使它们彼此物理上的分开。
22
(1)摩尔根果蝇连锁实验
通常我们用遗传符号表示在相同染色体上的 基因。例:ab/ab代表基因a和基因b在相同的 染色体上,用这个系统,在雌蝇上X-连锁的 基因可以用一根或二根线表示:例wm/wm或 wm//wm 雄蝇的X-连锁表示为wm/↾ ,而↾代表Y染色 体,摩尔根用白眼小翅雌蝇(wm/wm)与野 生型雄蝇(W+m+/↾)进行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