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生态研究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而传统生态民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生态民俗是一种源自古代社会的特有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并延续至今,并通过代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一种文化财富。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它们通过传统习俗、民间信仰和自然环境的交融,构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生态民俗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态度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厚的感情,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繁衍生息,使得人们对自然界有着特殊的感知和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习俗和民俗活动便自然而然地与环境相关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现象。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有许多民俗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如以恭贺节日和丰收的庆祝活动,祈雨祈晴的仪式,以及对山水、风俗、植物和动物等自然元素的崇敬和祭祀活动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也激励着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在现今的社会中,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当今社会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之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为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传统生态民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渠道,传统生态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传统生态文化提供了可能。
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也积极地加入到了传统生态文化建设的行列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来推动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很多地方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基金,用于扶持和支持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

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摘要:在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下,近年来民间艺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应。
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均掀起了申请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热潮。
本文试图从民俗学的视角来研究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泥咕咕的生存发展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保护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泥咕咕;杨玘屯村;庙会;传承人;生态保护一、泥咕咕及其文化内涵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泥塑艺术品的统称,早期人们制作的传统泥塑因其尾部有孔,因其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咕咕”的声响,人们俗称“泥咕咕”。
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它的题材内容有人物、动物、神兽等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
由于泥咕咕史料记载有限,在走访泥咕咕的集中产地“杨玘屯”村时,对于泥咕咕的历史渊源,通过求教民间老艺人,得出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关于杨玘屯村村名的由来,据说是当年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一员叫杨玘的大将在此地屯过兵,并且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和战马,他们随手用当地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后来这门手艺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此说法的真实性,需要经过史料和大量学术性的分析,但是从民间艺人那里看到的众多“骑马人”和“战马”类型的泥咕咕,或许老百姓的说法值得探讨。
任何一项技术必定与某一种环境的因素相互影响。
虽然在很多生态系统中,人尽管是重要的因素,但是相似的技术用于不同的环境,也会导致不相同的文化效应。
由于水源、土壤、地势等各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所以我们实际上不可能抽象的谈论技术;确切的说,我们必须经常考虑到技术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有条件的相互关系。
以泥咕咕而言,据传说已经传承了近1400多年,小小的泥塑依靠特有的泥土资源优势世代相传,除了与杨玘屯村特有的民俗传统相关外,更重要的是泥咕咕对人们的生存价值需要,它还与浚县古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

文化 与 文化 建 设
民间 原 生 态 文 化 的传 承保 护 与 开发 利 用 研 究
以“ 三省 坡 ” 族 文化 旅 游 为例 侗
龚 璇 湖北武汉 407) 30 4
(中南 民族 大 学经 济 学 院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湘黔桂“ 三省坡” 侗族原生 态文化的资源优势 , 认为进行旅 游开发是 对原生 态文化 传承保护 的合理有效 办法, 并
【 关键词 】 原生态文化 ; 传承保护 ; f 用 开发i , 1 加大对民族民间原生态文 化的保护 , 我国保护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是 文化遗产 的一项重大举措。国 家《 十一五 ” “ 时期文化 发展规 划纲要 》
指出 , 我国将建立 1 国家级民族 民间文化 生态保 护区 , 非物质文 0个 对 化遗产内容丰富、 较为集 中的区域 , 实施整体性保护 。位 于湘黔桂三省
表 1 湘 黔桂 三省 坡 侗 族 原 生 态 文 化 被 列 入 国 家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名 录 的保 护 项 目
序 l 2 3 4
5
侗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定位来对这 些文化遗 产进行旅游 开发 , 样既促 这 进 了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 又使这些 原生态文化 遗产保 护的投 入有 了保障 , 可谓一举两得。
二 、 理 开 发 利 用是 对原 生态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保 护 的最 好 方 式 合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 断加快和 工业 化的逐 步推进 , 侗族独 特的民
族文化 , 有的精神物质 以及民族气质 , 独 正受各种外来文化特别 是汉文 侗族人民在 其历史 长河 中创造 了辉 煌灿烂 的 民族传统 文 化。目 化的强烈; 击与影响 , 三省坡原 生态文化遗产 的保护 迫在眉 睫。但 中 对 前, 三省坡区域 内被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的文化遗 产包 括侗 是该如何实施更加有 效地保护措施 呢?笔者认 为最好 的方式就 是 : 开 族大歌、 侗族 鼓楼 、 侗族风雨桥 、 侗戏 、 侗锦、 侗族 芦笙 等。震惊法 国巴 发利用。旅游产业化是较 为有效 的开发利用方 式。旅游业作 为“ 烟 无 黎和维也纳音乐大厅的多声 部侗族大 歌在贵州 黎平 、 江、 从 榕江 、 广西 工业 、 朝阳工业 ” 在国民经济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 , 尤其对许多 三江和湖南通道等地厂为流 行 , 歌中央 电视台的 侗族假声 高腔 琵琶 放 民族 地区而言, 往往起着经济支柱的作 用。 歌、 哆也等歌舞也都发源和盛行 于这一带 ; 西三江 程阳风 雨桥、 团 广 芭 1旅 游 开发 带 来 的资 金 是 对 原 生 态 文化 保 护 的保 障 、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摆手舞与土家族人民生活
01
宗教祭祀
摆手舞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宗教祭祀功能,是土家族人
民祈求平安、丰收和幸福的重要仪式。
02节庆活动Fra bibliotek摆手舞在土家族人民的节庆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土家族的
社巴节、舍巴节等,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跳摆手舞欢庆佳节。
03
社交娱乐
摆手舞还是土家族人民社交娱乐的重要形式,通过跳摆手舞,人们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族摆手 舞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诸多挑战,亟待进行深入的文化生态 研究和传承探索。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文化内涵、价值与传 承现状,探究其传承发展的途径和对策,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 产做出贡献。
研究方法
摆手舞的文化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恩施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山地环境 和河流环境,为摆手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社会文化背景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摆手舞作为土家族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化空间
摆手舞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摆手堂和摆手歌场,这些场所是摆手舞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 载体。
土家族摆手舞传承方式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摆手舞,需要不断地创新传承方式。例如,可以通过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比赛和交流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摆 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与传承的未来展望
加强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需要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这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来实现。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生态研究

通过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技术, 创造出更具创意 和艺术价值的作
品。
数字化技术有助 于推动关中民间 工艺美术产业的 升级转型,实现 传统工艺与现代 科技的有机结合, 提高产业的竞争 力和市场价值。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在文旅融合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机遇:文旅融合为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传播平 台,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关中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工艺美术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 建立关中民间工艺美术保护基地,集中展示和传承优秀传统工艺 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关中民间工艺美术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路径与模式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价值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关中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的瑰 宝,也是历史的见证。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审美上,还体现在文化传承、 历史研究等方面。
合作:加强国际 合作,推动关中 民间工艺美术的 国际化进程,可 以通过举办展览、 学术交流等方式, 促进文化交流和 互学互鉴,提高 关中民间工艺美 术的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策略:政府和社
会应该加强对关 中民间工艺美术 的宣传和推广, 鼓励和支持工艺 美术从业者积极 参与国际交流与 合作,提高其国
际竞争力和影响 力。
关中民间工艺美 术文化生态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晋北道情戏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晋北道情戏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晋北地区指山西省北部地区,包括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吕梁市等市。
晋北地区传统文化丰富,其中情戏是其中的瑰宝之一。
情戏又称为“儿女情”,是一种民间舞蹈,源自北方农村。
情戏多以表达农民们自困苦生活中寻求一份浪漫情感为背景,表现男女之间成熟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具有文化特色与地域性的民间表演艺术。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表演艺术逐渐被淡忘。
二、研究意义晋北地区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之一。
而作为晋北地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情戏是研究晋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情戏的研究有利于:1. 了解晋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历史,挖掘和传承民间的文化艺术。
2. 深入研究情戏所表现的人生、情感、生活和价值观,探讨情戏表达的文化内涵。
3. 分析情戏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探究情戏的艺术形式、音乐形式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及传承。
三、研究内容通过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拟探讨以下内容:1. 情戏的历史渊源及产生背景2. 情戏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3. 情戏的音乐类型及其特点4. 情戏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5. 情戏与晋北地区民间文化的关系,情戏的传承和保护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历史、文化及民间艺术方面的资料及文献,了解情戏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
2. 案例研究法:选取晋北地区的几个代表性情戏,对其表演形式、音乐类型等进行现场考察。
3.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情戏在各地传承情况,从而研究情戏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的实施,预期获得如下成果:1. 对情戏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音乐类型、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从而精确了解情戏的表现形式、艺术特点和文化底蕴。
2. 为晋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和借鉴。
3. 通过研究情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研究计划1. 前期调查(1个月):搜集情戏文献资料,了解晋北地区的情戏表演情况,建立情戏表演艺术的数据底库。
探究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及生态传播路径

探究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及生态传播路径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民间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非遗项目的一种,成都的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态传播路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本文将从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定义、特点、艺术魅力和生态传播路径等方面展开探究,为读者揭开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神秘面纱。
一、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定义成都非遗“民间文学”是指成都地区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传承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包括成语谚语、传统歌谣、童谣儿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它源远流长,承载着成都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成都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特色,展现了成都人民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智慧,成为了成都非遗文化的瑰宝。
二、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特点1. 语言地方特色浓厚。
成都民间文学多采用方言进行创作和表达,如四川话、成都话等。
这样不仅增加了作品的鲜明地方特色,更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生百态。
2. 传承创新并重。
成都民间文学既传承了古代文学的精髓,同时也注重将其融入当代文化和生活之中,创作出许多新颖的文学作品,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3. 表现形式多样。
成都民间文学涵盖了成语谚语、歌谣童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不论是口头传承还是书面创作,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三、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1. 艺术形式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成都民间文学以其生动丰富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2. 文化情感的传承和交流。
成都民间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通过文字传承下来的故事和传说,使当代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
3. 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成都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都县周覃镇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传承的文化生态研究

赖 以 生存 的 文 化 生 态环 境 。
[ 关键词 ] 周覃镇 ; 布依族 ; 铜鼓刷把舞 ; 文化 生态 周覃镇位 于贵 州三 都县南 部 , 据 三都 县城 5 O公 里 。周 覃 镇布依族人 口 占全镇 人 口总 数 的一半 以上 。周 覃镇 布依
于周覃镇 布依族 铜 鼓刷 把 舞较 少 关 注 , 目前 的文献 资料 有 1 9 9 1年出版的《 中 国民族 民间舞 蹈集 成 ・ 贵 州省 黔南 布 依 族苗族 自治州 卷》 , 用 民间故事记 述周 覃镇 布依 族铜 鼓刷 把 舞的起源 , 书 中附有布依族铜鼓 刷把舞 的节奏谱 和基本舞 蹈 动作 。论文类有谢传 红的《 三都县周覃 镇新合村 铜鼓刷把 舞
族 的 村 寨 多是 建在 平 坝 、 河谷 这些依山傍水之处 , 有“ 布 依 水
本文 以周覃镇 布依 族铜 鼓刷 把舞 的历 史 与现状 为研 究 对象 , 从 文化生态 的角 度阐释该地布依 族铜鼓刷 把舞 的 自然 与社会生态环境 。本文 以实地考察 为基础 , 力求 展示周 覃镇
乡” 之称 。这些 同寨而 居 的布 依族 , 大多是 几个 家族 或几 个 姓氏、 数十户或数 百户。周覃镇就是 由周姓和覃 姓两大 布依
社 区中任何 与习俗相关 的活动都 成 为 民众 交流 信息 与释 放 生活压力 的场 所。平 日里 忙于 生计 的人们 是不 会想 到需 要
一
[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黔南 民族师范学 院地方特色项 目( q n s y 2 0 1 3 t 0 7 ) 。
现代化背景下陈仓血社火衰落及“活”的生态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陈仓血社火衰落及“活”的生态研究陈仓血社火是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陈仓血社火的传承和发展遭遇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导致其衰落和消亡的风险日益加大。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化背景下陈仓血社火衰落及“活”的生态,以期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现代化对陈仓血社火的影响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陈仓血社火的传承和发展中,现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问题。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度不高,对于陈仓血社火的传承缺乏兴趣和热情,导致其后继乏力。
3. 社会维稳和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陈仓血社火的一些危险和不安全的表演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被限制和禁止,使其传承面临更大的难度和压力。
陈仓血社火是一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活”包括了表演者、观众、场地、器材等多个方面,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态系统。
破解陈仓血社火传承和发展之路,必须对其“活”的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1. 表演者生态陈仓血社火表演者是陈仓血社火活动的核心力量,其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表演者队伍的培养和持续发展。
目前,由于一些原因,表演者队伍的规模和质量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意识提高。
加强对陈仓血社火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陈仓血社火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人们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2) 培训和传承。
积极对陈仓血社火表演者进行培训和传承,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加强队伍建设,扩大队伍规模,确保表演者人才多元化、层次分明。
(3) 福利保障。
加强对陈仓血社火表演者的“福利”保障,提高其收入和待遇,使其在表演中更加专注和热情,增强其传承意愿和持续发展意识。
浅谈我区文化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以曾都区非遗保护为例

浅谈我区文化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以曾都区非遗保护为例文化生态是指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生活和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体,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非物质的艺术表现形式。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会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如:端午节。
到了过节那天,人们从早晨起来采艾草、洗粽叶、包粽子、煮鸡(鸭)蛋、赛龙舟。
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东西,它不用政府组织,也不能重新打造。
一、我区文化生态资源保存现状近年来,我区本着“保护为主、活态传承、合理利用、重视发展”为总体思路。
对曾都区所有文化生态资源进行了普查。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涉及十大类共计5696项:民间文学类5424项,(其中故事173首,歌谣206首,谚语1980条,歇后语1520条,俗语1545条);传统音乐类159项,(其中民歌137首,器乐曲16首,曲艺音乐6首);传统舞蹈15项;传统戏剧2项;传统美术10项;民俗25项;传统技艺14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7项;传统曲艺10项;传统医药20项。
二、我区在文化生态资源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收集,组织逐级申报。
从2000年以来,组织群艺馆非遗工作人员和乡镇文化干部对各乡镇文化生态资源逐村入户走访和普查摸底,对资源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状态、传承现状等进行搜集、编撰。
印刷出版了《随州民歌》、《随州花鼓戏音乐集成》、《韵山祭祀歌》、《随州民间歌谣》、《随州民间谚语》等书籍,汇编了《乐都风物》。
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申报曾都区级非遗名录37个;随州市级名录23个;湖北省级名录4个;国家级名录2个。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摘要】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结合传统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旅游形式,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民俗文化的特点与意义、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民俗文化保护措施、文化传承与教育以及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强调了保护民俗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还分析了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紧密关联,提出了促进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展望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强调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促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保护、传承、特点、意义、关系、保护措施、文化传承、教育、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责任、使命。
1. 引言1.1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述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和旅游体验的全新旅游模式。
它以传统的民俗文化为载体,结合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融入当地民俗文化、感受自然环境的体验机会。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在这个模式下,游客不仅能够欣赏美景,还能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参与各种传统活动,与当地人民亲密互动,体验到真实的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生态环境友好、参与度高等特点,是一种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模式。
1.2 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的传统和记忆。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能得到尊重和传承。
文化保护与传承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文化保护与传承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促使不同民族之间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
非遗视野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非遗视野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索美超摘 要:临县伞头秧歌是广泛流传在山西临县、柳林、方山等吕梁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受到普遍关注。
而当下临县伞头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危机,亟需保护。
因此,本文从非遗的视角出发,对作为非遗的临县伞头秧歌进行文化生态学研究,揭示文化生态对其源起和发展的影响,为当下临县伞头秧歌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可行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临县伞头秧歌;非遗;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索美超(1986-),男,博士,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2018至2019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非遗视野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SKLZDKT2018092)。
伞头秧歌是广泛流传在山西西北临县、离石、柳林、方山等吕梁地区的民间歌舞艺术,因起源和盛行于临县,故称临县伞头秧歌。
其发端可追溯至古代的祭歌和民间的迎神赛会活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今天临县伞头秧歌的歌舞样态。
2008年临县伞头秧歌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成为关注的热点,为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明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1]可见,临县伞头秧歌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在临县传衍已久,并且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伞头秧歌在临县源起并可以长足发展,是与临县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因此,本文从非遗的视角出发,对作为非遗的临县伞头秧歌进行文化生态学研究,揭示文化生态对其源起和发展的影响,为当下临县伞头秧歌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可行的策略和路径。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1. 引言1.1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概述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传统生态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民间习俗和文化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建设则是指在当代社会推动传统生态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化体系。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生态民俗通过丰富多彩的仪式、节日和习俗,传承着人类与自然相融合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
这些传统生态民俗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当今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而生态文化建设则倡导通过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科技创新等手段,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传统生态民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担当着传承文化、宣传环保、引领绿色生活的重要角色,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在当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传统生态民俗的传承需要生态文化建设的支持和保护,而生态文化建设又需要传统生态民俗的传统智慧和文化底蕴来强化其内在基础。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的互补、互动、共生,为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传统生态民俗的特点与作用传统生态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并代代相传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生态民俗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生态民俗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亲近和交流。
在传统的生态文化中,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万物有灵的观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自然环境保持密切联系。
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人们学会了适应环境,保护环境,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传统生态民俗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团结。
黔东北土家族民间文学的生态观探析

文化视点黔东北土家族民间文学的生态观探析田 淼【摘 要】黔东北地区位于我国贵州省东北部乌江的中下游,聚居着众多的土家族,有着大量的体现生态意识的民族民间文化,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关键词】黔东北土家族 民间文学 生态观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黔东北土家族人民经过日积月累的劳作和智慧的凝聚,创造了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独具生态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
一、黔东北土家族文化简介黔东北土家族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人口数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
土家族经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现已沉淀了大量的传统民间文化,对现代土家人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个民族要想永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民族精神,而一个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少不了优秀的本民族文化。
黔东北土家族的健康发展需要土家人高度关注本民族的文化,将本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土家族发展初期是靠着口口相传的方式来推广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土家族通过文字的手段为我们保留了宝贵的财富,比如,傩祭、傩戏、傩舞、土家花灯、土家吊脚楼群、土家特色服饰等,这些民间文化在全国民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黔东北土家族民间文学的生态观(一)“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的观念最初是庄子提出,后来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黔东北土家族流传的神话中充分突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比如土家人津津乐道的神话《卵玉射日月》,故事是这样描述的:卵玉是蛋生的。
在远古时代,世界被一片黑烟笼罩,天地不分,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死气沉沉。
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将黑烟吹散,一朵白云从远处慢慢飘来,白云上有一枚蛋。
蛋白是天,蛋黄是地。
蛋壳破碎,一位姑娘从蛋里面出来,这位姑娘就是卵玉,是土家民族一直供奉的远古祖先。
由于卵玉喝的是老虎的乳汁,吃的是铁铝锭,因此她比常人更有力气。
后来,卵玉长大了,她看见天和地粘连在一起,于是用箭将天地射开。
从此后,有了天地之分,万物苏醒。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生态民俗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和保护传统生态文化。
传统生态民俗是指在特定地域和社会群体中世代传承、并通过日常生活、节庆仪式、聚会活动等方式来维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复合性文化现象。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它不仅是生态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传统生态民俗的内涵、生态文化的意义和建设意识以及保护传统生态民俗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生态民俗的内涵传统生态民俗是一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观念和民俗习俗。
传统生态民俗包括了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和资源利用相关的各种传统风俗、习惯、技艺和文化活动。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依靠土地生产,世代相传的种植、耕作、收获、庆祝等一系列行为,形成了诸多民俗习惯,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节气习俗;而在渔猎社会中,则形成了众多与捕鱼、狩猎有关的民俗传统。
这些生态民俗传承了人们与自然相处的传统智慧和生态观念,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生态民俗凝结了智慧和心血,是人们与自然相处的文化载体,承载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期待和祈愿。
传统生态民俗通过乡土地方的传统节庆、宗教仪式、社区活动、家庭聚会等形式进行传承,融入民间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支撑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维系。
二、生态文化的意义和建设意识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创造的、并体现在社会文化中的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文化。
生态文化建设是指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通过传承、创新和发展生态文化遗产,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生态民俗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载体,保护和弘扬传统生态民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试论民间艺术生态环境中文化馆可发挥的作用

试论民间艺术生态环境中文化馆可发挥的作用民间艺术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民间艺术生存的原理如同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文化生态学”概念,让人们认清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它所生存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馆承担着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的职责,本文从民间艺术和其生存环境关系的视角切入,阐述文化馆在民间艺术生态环境中可发挥的作用。
标签:民间艺术文化生态文化馆作用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是民间群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民间艺术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二、文化生态学根据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理论,人类学的生态研究可以分决定论和互动论。
决定论又分为文化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决定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最终决定了其现有的生态样式”;而环境决定论则认为一个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使该地区形成起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互动论则认为文化与环境起到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人们的生活被自然地理环境主导时,那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辽阔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等,这些文化因素又开始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秦始皇主旨建造的都江堰,灵渠等又连接各种江河流域,使得自然环境又发生了变化。
可以把互动论看作是介于环境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之间的一个理论,文化生态学正是基于这种互动论而产生的。
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

2
3
以下是一些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表 现
【1】
节气时令
节气时令
1
节气时令 2
3
节气时令是古代中国根据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 关注和适应
比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诗,就反映了古人 对四季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观察和理解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老师和一起成长的同学,是你们在我的 大学生涯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老师,
感谢您的耐心指导,您辛苦了!
3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文化价值, 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传统艺术中的生态元素
传统艺术中的生态元素
1
传统艺术中也有很多生态元素
2
比如,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 式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环境的描 绘和模仿
3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自然的 敬畏和尊重,也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 了生态文化的信息
【8】
环保仪式和习俗
环保仪式和习俗
1
在传统民俗中,有很多环 保的仪式和习俗
2
比如,一些地区在特定的 日子里会举行祭祀山神、 水神等活动,以祈求自然
环境的和谐稳定
3
此外,还有一些习俗,如" 植树节"、"环保日"等,都 是传统民俗中环保意识的
体现
【9】
传统医药中的生态观
传统医药中的生态观
比如,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认为人的身体和
伐等习俗,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放生"仪式,以表 达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黔东南生态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生态旅游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而出现的。
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旅游词汇。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齐头并进。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是可持续理念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 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赏自然景观的旅行,而且强调观光景点不应该受到损失的影响。
它被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导向,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众教育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旅游活动。
.一、生态旅游的出现人类文明史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逐步发展过程。
当前,我们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工业文明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金融危机。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生态文明的理念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文明。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发展理念。
旅游业作为现代文明之一,也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也应运而生。
2. 黔东南迷人生态旅游黔东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单元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A级旅游景区等。
随着黔东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地位和品味也不断提升。
不断改进。
“完美假期——深情黔东南”旅游线路被央视评为全国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黔东南首府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雷山被CCTV评为中国十大旅游线路之一,世界上最好玩的地方之一;肇兴侗寨被国家地理和中国旅游时尚评为全球33个最迷人的目的地;黎平被中国地理评为最美肇兴侗寨被评为中国六大古镇之一;岜沙苗寨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被网友评选为人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
挖掘民族民间生态文化的和谐智慧基因

:
文 兜l 艺/ 研, 1
挖掘民 族民间 生态文 和 慧 化的 谐智 基因
●吴鹏 毅
l j I
[ 摘
要] 广西 1 2个世居 民族创造 出独特 的八桂文化 , 中“ 其 关注 / 尊重文化差异, 强调 ‘ 契约 ’ ‘ 、 邀约 ’ 行为 , 立 确
主体 间性 对话模 式” 是一种和谐 文化 的基 因密码 , 是一种文化 自觉。 这种 高度的文化 自觉 , 在传 统社会 文 化体 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挖掘 民族 民间生 态文化和谐智慧基 因, 当下建设公 共文化服务体 系、 对 开展非
一
语 言学家亦通 过考据认 为 :广西 / ( 壮族 ) 于古越 属 人 文化分布的三个 中心之一 ,即 “ 南越 ” “ 、 西瓯骆 越 ” 古 越人 是 现在 的壮 、 、 、 佬 等 民族 的先 ; 侗 水 仫 民。@若根 据地理传 播论分 析 , 这甚 至影响及部 分
苗瑶语族 民族 , 生了相互之 间的文化涵化 。因而 产 说 ,广西境 内包 括壮侗 语族 民族 和苗瑶 语族 民族
广 西民族 民间文化资 源丰富 ,呈 现出多元 化 、
多样性 生态结 构秩 序 。广西 地处 中 国云贵高 原南
① 文化空 间 , 9 年 1 月 , 1 8 9 1 联合 国科教 文组织通过 的《 类 口头和非物质 遗产代表 作条例》 人 中对“ 文化 空 间” 了界定 : 作 个 集中 了民间和 传统文化 活动 的地点 ,……这 一时 间和地点 的存 在取 决于按 传统 方式进行 的文化 活动 本身的存 在 ”“ , 是指传统 的或民 间的文化 表达形 式规律 性地进行 的地方或 一 系列地方” 援 引 自王文章主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化生态研究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Steward,1902—1972),他是20世纪中期著名的新进化论人类学家。
早在20年代,生态学在人类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已为斯图尔德所表述,1955年他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倡导成立专门的学科,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
”(1)斯图尔德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理解到环境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其中包含着“辩证的相互作用……或谓反馈或互为因果性。
”斯图尔德“生态学观点的两个基本思想是互为因果概念中固有的,即:一是环境和文化皆非‘既定的’,而是互相界定的;二是环境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不但仅是限制或选择。
同时还必须牢记,在反馈关系中环境和文化的相对影响是不同等的。
”(2)所以,文化和环境有时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不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文化生态学是建立在“环境适合”这个基础之上的,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各种生物体都有自己的位置,彼此相互制约组成一条生物链,并保持生态平衡,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物种的生存也要受到威胁,文化生态学就用这种相近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文化的创造、发展和变异。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这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群落。
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
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共存关系。
”(3)这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不但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文化的创造。
文化生态学虽然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基础和方法论,但因为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把文化放到整个环境中去,来考察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异的过程,即人如何适合环境,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某种文化类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受到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自然环境和物质活动单方面的产物。
自然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活动,同时社会文化的宗教信仰、价值观点、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又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另外,因为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等也为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所以文化生态学主张从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作用及相互关系来研究不同社会、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态和模式。
由此来看,文化生态学是一种综合、整体、全面、动态的社会文化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某一项内容或某一方面,只有把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够说明环境因素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才能够说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
”(4)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先生为我们列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以说明文化生态学研究中文化受自然环境以及各种文化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在这个模式图中,从人类社会依次往外推,各种文化因素相隔越近,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越直接;反过来,从自然环境往里推,文化因素相隔越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就越密切,相互影响也越大。
所以,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点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
它不只讲自然生态,而且讲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
”(5)能够看出,文化生态学依据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来解释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是一种联系的、综合的观点,是对文化的整合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特别在现实的情景下,文化生态学理论对现代文化的反思有助于人类、自然及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取决于很多不同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种族社会、经济技术各种综合因素都对艺术的创造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既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独自影响艺术的创造,艺术作为社会的产物,它的文化生态是完整的,因素是综合的。
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ArnoldHaus-er,?—1978)以前将影响艺术创造的因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静止或相对静止的因素;另一类是文化的、社会的、可变的因素,这两类因素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影响同样重要。
“如果我们过度强调自然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把文化结构的产生看成了‘神秘的自然过程’。
假使我们过度强调意识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会创造出某种没有内容的怪物来。
”(22)他指出,艺术创造活动的所有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都是在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中发生作用的,而不是依赖于部分“独立的变项”和“不变项”,它是相互依赖的变项之间互动的结果。
我们认为,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来解释自身的创造、发展与传承是一种更宽泛的研究视角。
民间艺术的存有、发展与自然环境、价值观点、信仰观点、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以及经济技术形式等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这些因素既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和背景条件,它影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同时这些因素也是民间艺术体现的重要内容,民间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这些综合因素有所影响,而这些综合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整体。
丹纳以自然界的生物现象来讲述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生物规律有相似之处是有一定道理的,之所以不能直接转借,是因为文化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虽然人类与动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又同时是社会化的产物,自然生物世界与人文社会世界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而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转化不同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消亡。
丹纳所说的环境也并非全面的,而我们所探讨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同时还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
对于传统民间艺术来说,因为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和经济技术条件,文化艺术创造活动对自然的依赖是显著的,环境因素对艺术创造的影响也是强烈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民间艺术创造的影响也在减弱,这也是历史的现实,但这种变化以及对自然界的控制,对艺术的生存和自然的影响是否是一种进步和必然是既令人深思又需要即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
民间艺术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但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
民间文化的造物观点、价值观点、信仰观点、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以及对自然的理解都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存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文化的规约。
民间艺术的性质和特征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一定水准上解释了民间文化的性质、特征。
那么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就是对民间文化的研究,而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反过来更有助于我们从民间艺术的基础或本质上来理解民间艺术,二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对民间艺术文化基础和本质的研究,不但能够更深入、更本质地把握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和发展脉搏,而且能够更为全面、整体、系统地理解民间艺术的存有形态和发展方向,因为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背景和生态基础。
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是民间艺术得以健全生存的基础,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则意味着民间艺术生存环境的失落。
探讨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不但能够更全面整体地理解民间文化,协调民间文化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谋求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对民间艺术来说,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能够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和传承基因。
民间艺术的历史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传承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与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相吻合的各种丰富多彩、形制各异的民间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体现了民众智慧的民居及相关建筑,反映民间信仰观点、价值观点的祭祀供奉神像及其用品,具有实用功能和社会意义、文化内涵的各种民族民间服装鞋帽及其装饰,还有审美意识强、文化功能突出的剪纸、年画、皮影等等,莫不是民间文化肥沃土地上结出的果实,而各种民间艺术品类及其内涵的衰微或演变,正是因为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演化或转变。
我们不能一味地为民间文化的现实境遇吟唱挽歌,而更应该考量民间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变化与民间社会、自然环境及民众自身之间的整体关系,以把握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变化中的协调性。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理解民间艺术创造的文化生态基础,从而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这才是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的民间艺术研究。
对于民间艺术来说,文化生态论不但是一种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它能够协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现实社会背景下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状况。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它不但仅缘自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理论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现实境遇的理解与理性思考。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巨大进步,人类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环境问题又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由此,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不但超越了传统自然生态学的内容,拓宽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而且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或结合,产生了诸多边缘性或综合性的学科,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
从自然界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空气污染、草原沙化、臭氧层空洞、地球升温、植物变异、动物濒危、洪水泛滥等自然生态的恶化和灾难,到人类情感的疏离冷漠、心理的障碍、伦理道德的变异、精神的空虚、物欲横流、文化粗俗、浮夸功利等人文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的失衡和无序,人类不但呼唤自然生态的伦理观,同时也呼唤文化生态的健全,人们既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危机,也在感受精神的危机。
对于中国民间艺术来说,品类的消失、技艺的失传、功能的庸俗、内涵的肤浅也同样像自然生态一样,在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要留住传统的艺术,就要守护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准确对待民间文化的传统,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
我们只有在重视自然生态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重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兼顾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主体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才是完整、健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中,健全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使民间艺术合理传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艺术乃至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果说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的失衡与自然生态被破坏是表面现象的相似,那么民间文化生态的内部结构及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也同样说明了文化生态研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