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上《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 》教案
【精】《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观察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领土完整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海陆变迁的概念。
2.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2. 运用地图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观察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地图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的海陆分布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如黄河改道、南海争议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领土完整。
5. 实践活动:学生利用地图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观察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影响,强调关注国家领土完整。
7. 课后作业:学生绘制一幅我国海陆变迁的思维导图,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对海陆变迁影响的认识。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思维导图等。
3. 评价内容:a. 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
b. 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
c. 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关注和认识。
七、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介绍全球其他国家的海陆变迁实例,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孟加拉国的海岸线变化等。
2. 拓展目的: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是全球性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拓展方式:网络搜索、文献阅读、小组分享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2.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能够初步认识海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教学生认识海陆资源分布与利用;•能够初步表述相关海洋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1 什么是海陆比例?1.2 海陆比例的历史变迁第二课时2.1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与过程2.2 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四、教学策略1.项目式教学教师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课堂展示,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并解决问题。
2.情境式教学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海洋进行想象,能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3.案例式教学通过海洋活动痕迹和历史文化案例,增加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海洋知识。
五、教学手段和教具1.多媒体教学法,导入视频、图片等情境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2.本课教学将用到地球仪、碟式图、海陆比例图等教具。
六、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言,活跃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学习知识,并通过互动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2.班级小组活动,课上分为小组讨论展示,教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进行小组内部评估。
七、教学反思本次地理课教学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基本需求,通过项目、情境和案例教学法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任务。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章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海陆变迁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针对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语言,降低学习难度。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著名的海陆变迁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海陆变迁主题的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过程及影响,撰写研究报告。
3.课后习题:完成课本后的习题,巩固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地理手抄报:以“海陆变迁”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实例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初一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初一地理教课设计《海陆的变迁》教课目的:1.目标:海陆的变迁(1)原由:地壳的改动和海平面的起落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理论依照: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2.思想目标:培育追求真谛的勇气和研究精神3.要点、难点:认识大陆漂移和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看法并能解说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散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教课协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表示草图” ( 不画板块界限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洁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教课:发问学生活动、议论、剖析再解说、总结、概括法教课过程设计: (1 课时 )一、第 1 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现没有画出板块界限的“六大板块表示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地点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地点( 目的:为下边解说新课确立基础)二、解说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发问:同学们此刻看到的大海、陆地从古到现在都是这个样子? 都是处于这个地点 ?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议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 一种说法是会不停变迁教师解说:同学们的议论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早在20 世纪上半叶时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好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活动:看图 2.10 “喜马拉雅山上的大海化石”、图 2.11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古迹”和图 2.12 “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议论再由解说“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涨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初中地理而是不停变迁的板书:一、沧海桑田发问:大海、陆地是怎样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资料”:“有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展现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察看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 2.14 图“莫非是偶合 ?”、图 2.16 “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像性” 和图 2.17“大海、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散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色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能够符合在一“就仿佛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本来的地点而到达此刻地点上”教师概括、总结:这类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第一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假如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能够拼合成一个整体并且就仿佛一张扯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队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世证明这一看法学生活动:①把学生疏组每组一套协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②竞赛:一组能最快地把相符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 2.15 ──大陆的漂移 2 亿年前的大陆→6500 万年前的大陆→此刻的大陆活动目的:一方面培育学生认真察看的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发现的愉悦和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迪学生研究发现的从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照的是可信的思虑:终究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要点和难点看法抽象为切合七年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采纳互动的教课方式加深理解提升教课成效活动:①把学生疏两组每组拿一套协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洁净的细沙和泥糊”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平均地涂上有必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使劲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察看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平均地涂上有必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使劲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订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察看泥沙的运动观看图 1 图 2活动结束:学生剖析议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由①第一组议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试用这一原理解说课文活动中图 2.20“东非大裂谷”和图 2.21 “红海的形成表示图” ( 从陆地到大海 ) 的现象教师总结、概括: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停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 ( 东非大裂谷 ) →大陆解体 ( 亚非大陆分别 ) →新的大海出现 ( 红海 ) →新的大洋形成 ( 大西洋)②第二组议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说课文活动中图 2.22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 2.24 “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表示图”( 从大海到陆地 ) 的现象教师总结、概括: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凑近古地中海不停减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持续凑近互相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停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联合古地中海消逝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凑近 ( 古地中海减小 ) →持续挤压凑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 (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 →板块叠加联合( 古地中海消逝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看法转变为详细的着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育学生能力展现小黑板:“六大板块表示草图”把板块界限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解说六大板块的名称(板书 )1. 全世界大概可分为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停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课后作业: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互相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 ( 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绘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说这一现象课后提升:思虑1.据丈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 0.33cm~1.27cm 的速度上涨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能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证据。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吗?请用一个词概括。
(3)学生回答:不均匀。
2.学习新课(1)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①提问:什么是海陆变迁?②学生回答: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形态和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2)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①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自然原因。
②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③学生回答:填海造陆、开采地下水等。
(3)展示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①展示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的实例。
②展示地质学家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证据。
③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归纳海陆变迁的特点。
(4)讲解海陆变迁的影响①介绍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②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影响?③学生回答: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等。
3.巩固新课(1)课堂提问:请同学们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关注海陆变迁,学会应对其带来的影响。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绘制一幅海陆变迁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例、分析证据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1.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
1.3理解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2.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1.2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
1.3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2.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过程。
2.2海陆变迁的证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海陆变迁现象。
2.知识讲解2.1教师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即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相互转换。
2.2教师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迁等。
2.3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如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历史记载等。
3.案例分析3.1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荷兰围海造陆、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填海造陆等。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4.实践活动4.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防止海岸线侵蚀、如何合理利用沿海资源等。
4.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5.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梳理海陆变迁的原因、证据和实例。
2.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如何合理利用沿海资源?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海陆变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2.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可能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
七(上)海陆变迁教案(公开课)
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例认识海陆变迁现象。
4.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
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进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
2. 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 分析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黄河三角洲的演变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海陆变迁实例,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5.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补充。
6. 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加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适当调整,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原理,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 活动设计:a. 利用地球科学原理图解,向学生解释板块构造理论及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将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科学理论,认识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好奇心。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地图来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模型等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模型,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资源:地图、实例、视频等。
2.教学模型: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模型。
3.教学课件: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呈现海陆变迁的现象,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上册地理 海陆的变迁 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说教材课标海陆变迁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重在进行科学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由于学生难以举出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中对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出示海陆变迁的例证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2、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魏格纳,认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提出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魏格纳和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四、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五、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让学生先讲讲)关于沧海桑田有一个成语故事,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可见海陆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今天我们来研究和探讨海陆变迁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板书 1、沧海桑田的含义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7图"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精品教案通用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海陆变迁》的内容。
具体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板块构造学说及其与海陆变迁的关系;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形成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
2.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认识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分析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形成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形图、海陆变迁动画、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海陆变迁资料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提出问题:“为什么海陆会有变迁?”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3. 知识讲解:(1)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解释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2)实例分析:以我国青藏高原为例,讲解其形成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4. 随堂练习:发放海陆变迁资料卡片,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其他地形区的形成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分析方法和答题技巧。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变迁概念、原因、实例2. 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关系(2)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形成与海陆变迁关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
(2)解释板块构造学说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分析我国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掌握较好,但在分析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关系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2.了解海洋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并掌握海洋区域的名称和特点。
3.了解陆地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并掌握陆地区域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2.海洋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3.陆地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2.了解海洋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3.了解陆地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讨论法。
3.分组活动。
五、教学步骤1.引入(15分钟)1.老师用世界地图或仪器仪表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引出海陆分布的问题。
2.老师介绍地球板块运动的特点,诱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2.讲授(30分钟)1.老师讲解海洋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重点介绍海洋区域的名称和特点。
2.老师讲解陆地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重点介绍陆地区域的名称和特点。
3.讨论(30分钟)1.学生自由讨论海陆分布的影响因素和海陆变迁的规律,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做出评价和点拨。
4.分组活动(45分钟)1.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自己所选定的海洋或陆地区域,分析它们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2.组长代表对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和展示。
5.拓展(15分钟)1.老师准备虚拟实境或网站,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探索各个海洋和陆地区域,并给出自己的评论和建议。
2.学生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做出个人思考和感想。
六、教学评价1.考核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参与分组活动的效果和成果。
3.评价学生在拓展环节中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并结合实际进行延伸。
2.教师要注意掌握分组讨论的时机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3.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拉近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海陆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说,形成地理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用较厚的纸剪好七大洲轮廓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第1)
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拼出世界轮廓略图。
复习导入: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及名称,洲界线。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知识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大家先不忙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讲一个神话故事:在久远的古时候,世界是漆黑一团,混浊一片,没有日月星辰,也没有山川江河,更没有万物生灵。
整个宇宙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大气球。
传说,在这个“大气球”里却睡着一个神人,他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名叫盘古。
盘古也不知睡了多少时候,终于醒了,他觉得在这个漆黑一团的混沌世界中憋的十分难受,就大发神威,用一把大斧把“大气球”劈开了。
这个举动就叫做“开天辟地”。
这个故事是人们用丰富的想象编造出来的,但是同学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编故事的人认为天地的过去和现在是一样的吗?
生:略。
师:以这个人的观点来看的话,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
生:略。
师:那你是怎么认为的?
生:略。
师: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一定要有证据。
现在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生:略。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探究一海陆的变迁
多媒体展示
1、变迁实例
生: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并且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知道海洋和陆地并不是固定的,它们时刻变迁着。
师:现实生活中还有海陆变迁的例子吗?
生:交流展示
承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2、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生: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师:刚才三种情况的海陆变迁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呢?
生:第一幅主要是地壳运动,第二幅主要是海平面上升,第三幅主要是人类活动。
师:我们的祖先有一个成语描述了海陆变迁的情形,有谁知道这个成语?请同学们说
出。
生:沧海桑田
师多媒体展示大陆轮廓
师:现在我想测一测班上的同学有没有当科学家的潜质。
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世界略图,观察这些大陆轮廓有什么特点?
生:略。
师:你们也发现了这些大陆可以拼合。
真棒!我现在请同学上台来把这几块大陆拼合在一起!
探究二海陆变迁的理论依据
1、大陆漂移
(1)、大陆漂移说是国科学家,提出。
生:展示交流
师:看书P51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回答问题: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呢?
生:略。
师:大陆能够拼合只是我们直观的感受,有没有什么科学证据来证明这些大陆原来连在一起呢?看图3-2-3 3-2-4
生:略。
(2)大陆漂移的观点
师: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的假说内容是什么呢?
生:齐读P50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理论依据
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师提问,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生:大西洋、美洲和欧非亚洲分离形成的,太平洋越来越小。
承接:是什么力量在让大陆漂移,海陆变迁呢?
是板块运动,下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拓展知识: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你能解释吗?
生:分组讨论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生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
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
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否在运动呢?你们能感觉到大地的运动吗?”;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然而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