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九册第六课教案

合集下载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教案主题: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3. 通过诗词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诗词全文及其注释。

3. 与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诗词朗诵或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诗吗?它出自哪位诗人之手?【讲授新课】1. 简介诗人刘禹锡: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作品及文学地位。

2. 解读诗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分析诗词韵律:讲解诗句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课堂互动】1. 学生朗读: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诗句,注意指导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分享自己的理解。

【巩固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句内容,填空完成句子。

2. 选择题:请根据诗句的意义,选择正确的答案。

【课堂小结】1. 回顾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强调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课后作业】1. 背诵诗句。

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义和背后文化内涵的短文。

六、教学扩展1. 相关诗词:介绍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主题或风格相近的诗词,如李白的《庐山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2. 文化背景:讲解诗句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天气、自然景观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七、课堂练习义的理解和诗词韵律的把握。

2. 创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的主题和风格,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感受诗词创作的乐趣。

二年级国学第6课《乐殊贵贱》教案

二年级国学第6课《乐殊贵贱》教案

第6课:乐殊贵贱(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日积月累”——《八佾舞于庭》二、教学目标:1.了解“佾”的含义,知道“八佾”、“六佾”、“四佾”的区别。

2.理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

3.初步感知古代具有严格等级的礼乐制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佾”的含义,知道“八佾”、“六佾”、“四佾”的区别。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古代具有严格等级的礼乐制度。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截取古装剧中宫女跳舞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

2.从这段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简单说一说。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3.过渡:同学们,在古代,跳舞的人数是有规定的。

64人的舞乐队被称作八佾。

边说边板书:八佾。

范读,齐读。

4.关于“八佾”还有一个故事呢。

板书完整:八佾舞于庭。

范读,齐读。

二、学习新知1.了解“诸侯”、“大夫”等官名。

2.认识主人公孔子。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小结补充,让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有个基本了解,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3.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第一自然段。

4.提出问题:孔子知道大夫在家里使用了“八佾”后,心情怎么样?(愤怒)5激励朗读,谁能够愤怒地读一读孔子说的话?6.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

7.指名学生交流,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说理解。

教师小结句意。

8.提出质疑:孔子为什么如此生气?9.学生自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0.结合“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理解“深恶痛绝”。

11.四人小组讨论:孔子为什么如此生气?12.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13.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回答:(1)佾指的是什么?包括哪几种?(2)“八佾”、“六佾”、“四佾”的区别是什么?三、小结回顾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课外补充古代舞乐的其他知识。

第6课:乐殊贵贱(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千字文》选段:《乐殊贵贱》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睦”“傅”“箴”“恻”“沛”等字。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词鉴赏与生活哲理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生活哲理,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变幻莫测。

三、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与翻译。

2. 诗词的韵律、意境及表达技巧。

3. 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教学难点:1. 诗词中特殊字词的解读。

2. 诗词意境的理解与体会。

3. 将诗词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诗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与诗词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准备诗词鉴赏的相关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日出日落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原文展示:展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

3. 字词解释与翻译: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及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5. 生活哲理探讨: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生活哲理,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变幻莫测。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鉴赏方法及生活哲理的启示。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背诵情况。

2. 评价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生活哲理探讨中的参与度及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类似风格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学习。

2.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等,进行跨学科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他们在诗词鉴赏和生活哲理探讨方面的感悟。

2. 针对学生的反馈,给予及时的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国学教学设计第六课

国学教学设计第六课

国学教学设计第六课太保营小学国学教学设计课题第六课《弟子规》精选佳句(四)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1、使学生明白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慌乱教学目标2、使学生明白不要去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慌乱2、使学生明白不要去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教法、学法演示法、对比法、打比方、多种形式的诵读、讨论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小朋友:「匆匆忙忙的写考卷,还是从从容容的写容易把题精读课文,教师讲解文字含义,目答对呢」,所以许多事情都不能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解决疑问,激发就不容易出错。

求知欲。

当我们遇到事情时,不要看轻自己的能耐,还没做就先举白旗,但是也不能马马虎虎随便应付,还是要认真的做好每一个细节。

(二)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斗闹场」是指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

小朋友:「你们认为举实例,引起学生的共鸣。

那些地方是斗闹场」,记得前一阵子有一则新闻,有一位年青人在网吧玩电脑,结果被一位陌生人枪杀,后来才发现杀错人了,他要杀的人原来是在隔壁,你们说冤枉不冤枉呢其实一点不冤枉,今天他不要去这个场所,就不会有这个意外发生了。

「邪」是不正,「僻」是怪僻,邪恶不正当,不合正道的事情,我们不要去问,小朋友:「不可以问,那可以听吗,可以看吗,」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用本(三)复习课内容约束自己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行为。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於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补充故事李世民军营夜哭唐太宗年轻时候随父亲李渊南征北讨,一次战役中父亲因通过讲故事使学战争失利决定退回太原,李世民劝谏父亲军队不可后退,否则生明白本课的主要内容。

士兵会四处逃散,敌军也会乘机攻击。

李渊不采纳儿子的建议,当天晚上李世民在军营外面大哭,李渊出去探看,李世民做最后一次的劝谏,并且分析利害得失,李渊终於接受儿子的进谏,停止撤军的行动。

【欧美思寒暑假特训幼小衔接】国学特训 第6课时 教案

【欧美思寒暑假特训幼小衔接】国学特训 第6课时 教案
教学重点: 巩固记忆
教学执行: 回家指读今天所学内容一遍,背诵一遍。将背诵的视频发到班级群里。
第六部分 家长沟通重点说明 1、总结本堂课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 事生。 教学目标:
诵读目标:能够了解本部分的意思,并能够用多种诵读方式学会诵读。 行为目标:学会照顾身边生病的人。 技能目标:学会怎么去照顾身边的人。 2、点评本节课课堂中的孩子表现,和家长注意沟通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掌握情况,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
引导方式:你生病了,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总结:我们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端药、在床边、拿药、送水、咳嗽时给父母拍拍背;唱歌给奶奶解闷;盖 被子等好好照顾父母;保持房间安静,自己玩玩具,让父母好好休息)弟子规是怎么告诉我们的: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2、诵读原文:教师带读2-3遍 教学执行: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引出经典原文。 引导方式:古人是怎么孝顺父母的呢?我们现在更要孝顺我们的长辈了,你想为长辈做点什么? 总结:平时我们可以多去看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陪他们说说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爸爸妈妈、爷爷 奶奶、姥姥姥爷擦擦桌子、扫扫地、叠叠衣服)弟子规是怎么告诉我们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 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诵读原文:教师带读2-3遍 备注: 原文: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 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 应该戒绝酒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国学第九册第六课《相反相成》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国学第九册第六课《相反相成》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6课:课题相反相成第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
第6课中汉字家族,日积月累局部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汉字“目〞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目〞的应用。

2.学生举例汉字中带“目〞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3.了解《道旁苦李》原来的故事以及其中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目〞的字形演变。

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目〞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齐读古文《相反相成》。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
1.师板书“目〞。

2.师述汉字“目〞的结构,及各局部的含义。

“目〞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横着的眼睛,小篆字形将眼睛竖了起来。

它本来的意思就是眼睛。

3.大屏幕演示“目〞从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并让生用纸笔尝试写画古文字。

4.举出偏旁“目〞的常用汉字。

如“相、省、眨、盯、看、眯、盹〞。

5.学生举例其他“目〞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三〕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道旁苦李》,了解大概的故事。

2.师简要介绍故事的大意。

3.了解“道旁苦李〞的寓意。

4.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的经历。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摘要:
1.国学第九册1-16 课内容概述
2.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课程的拼音学习
4.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国学第九册1-16 课内容概述】
国学第九册1-16 课内容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经典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是一套全面、系统的国学教材。

这一册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这一册的课程主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以及古代诗词、散文名篇。

课程的特点在于注重原文的解读,让学生了解经典的原义,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国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的拼音学习】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课程提供了拼音注音,帮助学生准确地发音和阅读。

此外,课程还附有详细的注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

【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国学第九册1-16 课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国学知识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国学第九册内容

国学第九册内容

国学第九册内容国学第九册是中国古代国学经典之一,内容涵盖了诸多文化艺术、哲学思想、政治理论、礼仪教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以常见的主要篇章作为内容简要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国学第九册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论述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文章,即《尧舜论》。

这篇文章主要以中国古代伟大的帝王—尧舜为例,通过描述尧舜的治理之道,阐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

其中,强调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即国家权力应当为民众所用,孔子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出了“君子”的高尚德性与为民着想的立场。

在《周公解梦》中,它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记载梦境解释的著作,被誉为“梦的百科全书”。

它通过记录大量的梦境和梦境的解释,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梦境的深度思考和研究。

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梦境的重视和解读。

《管子·权修》是国学第九册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学著作之一。

它提出了“以势为本”的政治理念,强调了在政治斗争中,重要的是掌握权力和控制势力。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和王朝更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它还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方法,对于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一个重要的篇章是《礼记·中庸》,它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一本著作。

《中庸》被誉为“一切圣人之道的归宿”,被列为二十一篇礼记学的首篇。

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遵循自然规律,保持适度和平衡的原则。

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礼仪仪式都有重要的影响。

除了以上几篇,国学第九册还包括许多其他重要的文章,如《韩非子·五蠹》、《阴符经》、《孟子·尽心下》等。

这些文章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学、伦理学、礼仪学、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国学第九册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礼仪教化等方面。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第一课:《《论语》选读》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论语》的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论语》中的部分内容,对其中的道德和品德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用简单朗读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论语》经典的思想。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其作者孔子。

2. 老师以“学而时习之”、“仁者不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录为例,进行解读和讲解。

3.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学习其中的思想和道德。

4. 教师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孔子的思想。

5. 课堂小结,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诗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一些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古代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过程:1. 老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 教师选取《离骚》、《江南好》等名篇进行讲解和解读。

3. 让学生欣赏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学生模仿古代诗歌的形式,课堂上进行创作。

5.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

第三课:《范仲淹的词》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生平和词作,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范仲淹的词的意境和音乐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朗读和解读范仲淹的词。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他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巨匠。

2. 老师选取《钗头凤》、《青玉案》等范仲淹的经典词作进行讲解。

3. 让学生逐句理解范仲淹的词,领会其中的情感和音乐感。

4. 学生模仿范仲淹的词风格,进行词作创作。

5. 课堂上进行范仲淹词的朗诵,让学生能够感受词的美感。

结语: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初步了解,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六年级国学第6课《范蠡浮海》教案

六年级国学第6课《范蠡浮海》教案

第6课:范蠡浮海(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六课《范蠡浮海》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通过日积月累简单了解范蠡。

2. 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教学难点: 注意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板书:范蠡,可以出示他的图片。

2.同学们说说对他有什么了解?3. 教师借助日积月累介绍范蠡。

4.简单说说范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范蠡有关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正确,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对于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集中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停顿。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范读时的停顿。

5.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第6课:范蠡浮海(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六课《范蠡浮海》第二课时课文二、教学目标:1.古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范蠡浮海”这个故事。

2.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范蠡浮海”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范蠡浮海》,齐读课题。

2.齐读课文。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范蠡浮海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那就要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一读译文部分,理解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意思?2.学生自主学习。

3.在了解课文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4.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经过,你能试着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吗?6.学生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7.指名学生到班级复述故事。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东边日出》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诗文内容讲解:讲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的背景、意义和诗句的含义。

2. 诗句背诵: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强记忆和理解。

3.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等方式引入诗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背诵:引导学生逐句背诵诗文,加强记忆和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文情感体验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

2. 诗句背诵:检查学生对诗句的背诵情况和理解程度。

3. 情感体验作文: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诗文情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准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原文材料。

2. 相关图片或故事:准备与诗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故事材料。

3. 作文纸张:准备作文纸张供学生写作。

八、教学时间:45分钟九、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诗人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诗人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知识竞赛或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十、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背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让学生理解和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章节名称:第二章《西边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的后半部分。

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第五、第六课

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第五、第六课

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第五、第六课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

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

”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

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

翠馆对红楼。

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虎类狗,蚁如牛。

列辟pi对诸侯。

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

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列辟对诸侯。

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教案概述《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教学对象:小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古诗的解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意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准备:1. 古诗文本《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古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引导学生读题。

1.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背景介绍2.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3. 诗句解析3.1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2 学生跟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 诗意感悟4.1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

5. 情感体会5.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5.2 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背诵练习6.1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句,巩固记忆。

6.2 学生个人练习背诵,相互检查。

三、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写一篇简短的作文,描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思考。

五、课后拓展1. 教师推荐给学生其他刘禹锡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

3.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模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风格。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背诵和作文的质量来进行。

国学教案(1-18课)

国学教案(1-18课)

国学教案(1-18课)1、《笠翁对韵》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的:培养对国学的喜爱。

初步了解《笠翁对韵》的内涵及其朗朗上口的感觉。

学会背诵经典内容。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多媒体播放《笠翁对韵》,让学生谈感觉并交流。

今天我们要研究《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2、教师解释含义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学生一同说文意并交流。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举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方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收集春联。

板书设计:《笠翁对韵》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二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12、小儿语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在熟读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言行。

教学办法:朗读法、解释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1、多媒体播放《小儿语》,激起学生兴趣。

.2、揭示课题并简介研究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告捷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扣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开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授《小儿语》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3、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方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三、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做?《小儿语》可以告诉我们。

三年级国学第6课《治国》教案

三年级国学第6课《治国》教案

第6课:治国(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第6课:治国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该怎样“齐家”。

那么,古人是如何“治国”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治国》(二)新授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一读,请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

(师评价)3.师带读,读出一字一句的韵律美。

4.指名读,相机正音。

第6课:治国(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6课:治国二、教学目标: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巩固朗读。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教学难点: 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巩固课文朗读。

师领读全文。

2.指导课文的押韵、停顿之处,再次领读课文。

(二)文意感知1.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2.请学生自由读25页的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3.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絜矩之道”?4.“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一句中,“出”、“入”该怎么理解?第6课:治国(第三课时)一、教材内容:第6课:治国二、教学目标:1、知道“絜矩之道”“德本财末”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2、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上对下的表率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知道“絜矩之道”“德本财末”两个词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 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上对下的表率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1.指名读短文。

感知短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二)讨论交流1.课文的主题是“治国”,课文中表现的是如何“治国”的?第一段指出,治国要奉行絜矩之道;第二段指出,治国要以德为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道与规律第6课相反相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2.熟读成诵。

3.重点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等词句。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简介
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章《功成弗居》。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3.学生练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重点字词解释
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3.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单单从文字上面是没办法解读的。

因为一般我们都主张明辨是非、好坏、善恶,但是这里的经文怎么说:『知道美,会是一种恶事呢?』为什么说:『知道善,也是一种坏事呢?』最主要是老子深观整个宇宙人生的实相,万事万物本来就是一体没分别,但是众生却一定要用『自我』划分开来,然后就界定出:我要的,就是美、就是善、就是好。

『自我』所不要的、不喜欢的,就界定为丑的、恶的、坏的,这些都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所区分的。

你认为大花漂亮、小花很丑,当走过路边看到小花,于是根本就不理一眼。

如果是一朵漂亮的玫瑰花,于是就很赞叹它,甚至想要摘回家、藏为私有。

我们的心是常常这样:看到好的,就
要抓;看到不好的,根本就不理睬。

人类就把它贴上标签-认定这个才是美的、那个是丑的。

我们的心就不单纯了,我们的心就渐渐的丑陋了,所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不是不知道好坏、善恶的『善』,而是你都从『自我』去界定。

符合我们自我的意思,就认为他是善的;不符合我们自我的意思,就认为他是恶的,就是『斯不善矣』。

因为你的内心是从贪、瞋出发,你的内心也是丑陋、充满着贪瞋的,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善的,不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恶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相对论』。

相对而论,当你树立出一个『对的』,同时『错的』也就被划分出来;当你树立出一个『大的』,则『小的』就被划分出来;把自己标榜为『圣人』,认为跟自己境界不相符合的人,就贬为『凡夫』。

『有无相生』如果树立一个『有』出来,『无』就被标立、划分出来;如果你树立一个『难』,另一个『容易的』就会有对称出来。

就好像:你认为白天是美的,在这个当下你喜欢白天的美,同时就已经认为黑夜、晚上是丑的,是不喜欢晚上的。

如果你有树立一个『喜欢的』出来,另外一个『不喜欢的』,就独立出来了,就是『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人类一界定出一个『高』,然后另外一个『低』就被标示出来。

我们现在用三条线,比较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如果没有比较,就没办法说它是长、是短。

现在甲这一条线、乙这一条线,刚才单独甲这一条线的时候,我们没办法比较是长、是短,现在跟乙这一条线比较起来,就可以很明显的认为甲这一条线是比较
长,乙这一条线是比较短。

你界定一个『前』,一个『后』就分别出来,这些人围成一个圈圈,本来大家都是平等的存在,当『1』标榜出来,『2』就站在后面,我『1』在最前面,所以我就是老大,变成你这个『2』是在后面。

『2』呢?跟『3』比起来,『3』是站在我后面,变成我在前面,你一比、一比,结果比到最后,变成『1』是在『12』的后面。

如果要这样比较,都是没完没了的。

比到比你大的,就成为心目中的偶像,就不断的要去追;比到比你贫穷的、比你不好的,就认为不要跟这种人厮混,就要赶快逃,你的心都无法安然自在。

这个前后都是因为有对比、有比较才会这样,如果能够超越这些比较心,没有前、没有后,大家的立足点完全都平等。

一栋楼房十二层楼,当我站在十二楼就已经非常高,于是就认为楼层比你下面的,都是比较低、比较矮、比较下。

但是没多久,旁边盖一栋三十六层楼的,你就变成比较矮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处心积虑的在那里比较、比较,是没完没了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本来就没事啦!『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行『不言』之教』就是以身教为主,再来『不言』,能够超越语言、文字。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去看到整个大自然、法界所展现出来的现象,天、地就好像是我们的父母亲,真实的存在也是这样,不断一直在养育着我们,地球如此无条件、无所求的,承载一切众生、养育一切众生。

太阳也是如此普照着我们,所有人类生命的总能源都是来自于太阳,但是我们却没有去感恩过太阳,所以『万物作焉而不辞』。

地球、太阳、地、水、火、风,如此默默在养育我们一切众生,而且不辞辛劳。

从有天、地以来,地球默默的承载、默默的播种、默默的养育这些众生,太阳每天日出、日落,不断地阳光普照,把能源输送到地球来养育众生,『万物作焉而不辞』就是不辞辛劳。

然后『生而不有』养育一切众生,但是又不去主宰、不占为己有。

只有天、地、大自然展现出『生而不有』的精神,我们一般父母亲生了小孩子之后,就会认为『小孩子是我的,是我的心肝宝贝,我的、我的…』那个我、我所就会抓得很紧。

但是不管是你的小孩或是你,或是你的父母亲、你的祖先,全部都是法界、大自然的子女,整个大自然如此在养育着我们,但是『生而不有』,不会去占据你、不会去抓取你、不会去主宰你,让你自由自在的活着。

『为而不恃』对众生这么多的贡献,每分每秒都有『地、水、火、风』的养育,但是从来太阳不会去跟你炫耀『我功劳多么大、我多么伟大、我对你们多么重要…』从来没有。

从小到现在,太阳有没有跟你们炫耀自己很伟大?地球有没有跟你们炫耀自己很伟大?真正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是整个法界,从来不会跟你居功。

所以,真正对我们最重要的,却都是默默在奉献、默默在承担、默默的在做,我们能不能去感受?能不能去体会?
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样的精神?有时候想想看,假如我们就像大地这样任众生踩踏、承载着众生、养育着众生,众生不但没有感恩你,还不断破坏你、踩踏你,甚而还吐痰、大小便…这样在蹂躏你,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到没有瞋心、没有怨尤?这些都在宣说整个法界的无我、无私,但是人类常常站在『自我』的优越感,认为我们人类才是有情众生,山河大地是无情的、哪有什么重要,人类都站在我慢的立场轻视其它的,包括我们真正的天地父母,也都是如此在践踏、轻视他们。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整个法界大自然一直默默在养育众生,但是『夫唯弗居』从来不居功、不炫耀。

『是以不去』是跟『世间法』做对比,一般众生如果做了一件事有所成之后,就沾沾自喜,期求外界的标榜、表扬,但是纵使你的功绩、功劳再大,都会像昙花一现。

另外,有人就会在背后开始:有人羡慕你,就会有人嫉妒你;有人把你树立一个功绩,有人就会设法去除,世间人就是如此。

但是如果真的体会天地默默奉献的精神,就会
默默的去做,觉得该做就去做,不居功、也不炫耀,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
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
『是以不去』你的生命才会超越时空,真正发挥意义出来。

四、熟读成诵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五、自由学习
1.汉字家族
2.日积月累
3.古诗撷英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