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二)讲授新知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三、课后作业及评价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要紧缘故。

学习目标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缘故。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缘故。

4.依照案例,分析归纳阻碍人口迁移的要紧因素,阻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要紧类型 2.人口迁移的意义 3.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4.相关网站:5.生活体会: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缘故。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迁移(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依照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缘故,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缘故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要紧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缘故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阻碍,归纳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评判建议: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缘故,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依照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淌的方向、缘故。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1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1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前迁移的主要类型4.我国的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4.学生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争议性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公开课教案-《人口的空间变化》

公开课教案-《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学时)2.1.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在不同时期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意义;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意义和影响。

2、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结合相关人口迁移图,探究在不同时期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意义。

2、学会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意义和影响。

4、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2.1.2重点、难点理解在不同时期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意义;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意义和影响。

2.1.3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投放三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电视剧剧照,很多同学都看过或听说过,得知这些人背井离乡的迁往他乡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人口的空间变化,确切的说就是人口迁移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学习目标。

《活动1》请同组或同桌之间核对课前留的预习作业导学案内容,夯实基础,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共享,教师提问,检测学生预习效果。

1、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具备的三个条件、分类。

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空间位移: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判断某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3.理解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3.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第一节: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40分钟)1.教师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趋势图,向学生传达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2.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不均等问题;3.通过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分布图,帮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模式。

第二节: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40分钟)1.教师介绍人口分布的主要模式,如集聚分布、离散分布和线状分布,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释;2.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让学生感受不同模式的人口分布;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各种人口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第三节: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40分钟)1.教师通过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外流的案例,向学生介绍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2.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城市或农村地区,调查并分析该地区人口流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学生展示调查结果,并讨论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利弊。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2.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个人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制作调查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一步研究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人口流动实验,观察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空间的变化。

2.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doc

2.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doc

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的信息。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加深记忆。

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人口迁移特点。

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材第9页的活动1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也可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2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人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

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2可根据教材图1.9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过程与路线。

根据课件展示的资料,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案例3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1、活动2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信息。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形成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全面认识。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我国人口分布图,并撰写一篇关于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小论文。
2.作业要求:明确论文主题,论述人口空间变化的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影响,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讲授新知
1.课件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
2.教师讲解:介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特点,如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等。
3.案例分析:分析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
4.知识拓展: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是全球性问题。
本案例以生活情境导入,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共1课时。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空间变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人口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人口空间变化”为主线,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1.2.1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1.2.1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学生回顾新知并齐声回答,填写学案
强化知识要点,提高课堂效率
过渡
把知识点过渡到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图片展示《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三部电视剧海报并介绍相关知识背景
学生仔细读图
利用丰富的相关电视剧图片激发学生思维,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教授新课
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
学生合作学习,结合动画展示、地图等思考、讨论并问答问题
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印象;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知识小结
比对并识记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填写表格:对比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原因和特点
学生回顾新知并齐声回答,填写学案
课堂检测及家庭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
典型例题讲练
自主探究学习,并回答问题
节约板书、绘图、重复讲解时间,打造高效课堂;用生活化的图文资料使枯燥课堂趣味化
课 题
1.2人口的空间变化(第1课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学案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5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3)了解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运用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调查了解当地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

2. 难点: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人口空间变化对环境资源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 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 调查法: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

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

第2课时:人口迁移的原因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人口迁移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等。

第3课时: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1. 导入新课:展示城市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城市人口分布的成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第4课时: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如人口迁移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等。

第5课时: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设计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口的迁移【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人口迁移”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该强调材料的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高中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通过联系身边的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运用恰当的材料帮助学生分析中国庞大的人口迁移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再加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易接受。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讲练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案例分析有利于加强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1.能正确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2.分析人口迁移在中国带来的影响。

【难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相关解答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发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第1课时【导入】(图片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共鸣,进而思考“人都去哪里了”。

通过给出沈阳15年来人口数量变化的大数据,让学生领会人口变化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人从哪里来”。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和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1.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2.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三、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五、课时安排建议用时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材料导入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至2014年深圳市总人口1077.89万,其中户籍人口332.21万,外来人口745.68万,占总人口的69.2%。

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生回答师总结:人口增长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还包括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讲授新课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断人口迁移的条件: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居住地时间:时间持续性(永久性或长期性,一般在1年以上)空间移位: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区分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作人口迁移;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作人口流动。

2.分类1)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城市→城市(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5.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的信息。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加深记忆。

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人口迁移特点。

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材第9页的活动1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也可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2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人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

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2可根据教材图1.9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过程与路线。

根据课件展示的资料,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案例3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1、活动2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信息。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

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移(板书) 师: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说一说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l、2、3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英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苏联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活动探究)学生填下表: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
二战前①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本主义发展
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
线开辟
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从已开发国家到未
开发地区
①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非洲
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

①从发展中国家到发
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
动工人增加(外籍工
人)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

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师: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师: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与探究
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①计划经济体制
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
织地进行
①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
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
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①内地——沿海
②山区——平原
③贫困地区——发达地区、“民工流
动”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那么这种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呢?
生: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活动与探究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
家庭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

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

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等。

(本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入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

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关于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错误的是…………………………………………()
A.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B.由人口稠密的国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
C.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D.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
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太大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3.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A.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多为非自发性迁移
B.迁移的主流是学习和分配工作
C.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多为迁入地区
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4.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伯明翰、大庆、攀枝花都是经济因素吸引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B.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人口迁移的规模
C.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
D.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答案:1.C 2.C 3.CD 4.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