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问题探讨
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问题探讨
信 息网 络各 自为政 , 互不 兼容 大部分 只 能发布 文字信 息
量 迭到 11 吨 形成踌 省区的 成规模 的 亿 大宗粮食物流 约为 8 0 1 O万吨。从 粮食储 存设施来看 .全国现 有6万多个 粮库 。 能 从事 粮食 流通 的 为 31 7 5个 。总 仓 容 2 23 4 9 6 万吨 .其中有效 仓容 2 7 6万吨 . 40 简易仓窖 1 3 6 8万吨 如此大 的流量 .流 通 的速 度和效 益就 威为粮 食流 通的 关 键 问题
食 消费量 为 4 3 0万 吨 .粮 食实 物流通 85
右 其 他地 区的散 粮运输 比例 更低。 食 粮 的集 装箱 运输 仅有 少部 分地 区和 企业 在 尝试 . 还没有 形成较 大规 模 粮 食物流 的
信息 化水 平较 低 .粮食 网上 交易 鼍 占粮
我国 鞭食 供应 链整 合现 状分 析
省. 占全 国的 6 %;拥有 L 8新型散 装 74 1
I 一)我圆粮食流通量走 (
根据国家粮食局对全 国粮食流通的调
们的 4 % 由于 此原 因 .我 国粮价 高干 0 美国 1 %一 3 % . 响了 0 0 影 国际市场 上的 竞争 力 ,从而影 响到 我国 粮食 的进 出 口 格局 。
维普资讯
我国粮食供应链 整合问题探讨
● 杜文 龙 ( 国社 会科 学 院 财 贸所 北 京 10 3 中 86 0
( )流通成 本高 :
一謇 一一 t拳史通琏 时我 孵粮 .流通 i t
基拳情巩 的奢柄 .认 琦我 阚粮 禽袖 j 盘 和俄瘴健建雄存在 基础 谩箍建 谩不足, 洪藏 幂完善 .牲赍供 虚幢 节点分瓤 哥 阗迥 ,犍出了硅廊妻盎政黑、地 j和扳 l I 【 臀方面裳挥主丰柞用.盎背蒲配置, 凳 奎槛 和凡 才蹙 谴哥 方面椒粗 实行市 栅 舷峨 慕,柙 叠 要 } 中 孟蠢盼止粮 管流通 申此府和市曲飕夷 灵. 差■一:挑食 供虚链
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问题研究
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问题研究我国是人口大国,河南是粮食大省,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下,粮食产业发展稳步前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消费升级,粮食产业不仅要让人们吃好、吃饱,还要满足更多个性化的要求。
不仅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更多的休闲观光等高层次的需求。
豫东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其中商丘市小麦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1/6,本文通过对本地区小麦产业“三链同构”情况进行调研,对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有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形成了“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商丘粮食产业发展模式,希望能够为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1 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域,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大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粮食产量每年超过500亿公斤,特别是小麦产量每年全国排名第一,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30%左右,粮油和花生等产量也是全国领先。
可见,河南省粮食生产优势突出,在馒头、水饺、方便面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武汉捐赠的农产品达130吨,保障了武汉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是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当前大环境下,河南应该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走出一条粮食产业发展特色之路,促进该地区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该地区的粮食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 粮食供求不平衡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化竞争,国内外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粮食进出口贸易增加。
这对于粮食生产和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国际粮食贸易形势变化明显,部分粮食品种进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重点问题,个别地区出现农产品销售停滞,导致物资供求失衡,同时导致粮食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吉林省近年来大力推行粮食绿色供应链,建立起了一套以农产品种植、生产、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供应链体系。
然而,粮食绿色供应链在运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析和解决。
首先,粮食绿色供应链的种植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吉林省农业生产主要以化肥、农药为主,农药残留和化肥过度使用导致了农产品安全问题。
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备的农业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
此外,加强良种繁育、大力开展绿色防治技术推广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其次,粮食绿色供应链的生产环节存在生产成本的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季节的不确定性和价格波动性,给生产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运营压力。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建立起农产品市场化补贴体系、完善农村信贷机制、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运营风险。
接下来,粮食绿色供应链的流通环节存在市场挤压的问题。
农产品市场供给过剩,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较高。
此外,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不充分,配送效率低,使得农产品配送成本较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品质档次,适当减少中间环节,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措施。
最后,在粮食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和监督环节,存在着人员素质问题。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作效率和运作速度。
因此,必须加强对生产和流通环节所有相关企业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完善制度,规范运作。
综上所述,健全粮食绿色供应链对于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要深入调研实际,总结经验,切实加强落实,确保粮食绿色供应链在进一步推动生产现代化、完善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还需要吸取全国其他粮食生产区的先进经验,加强政策协调和交流合作,共同增强粮食生产管理和监督的效果,推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合理组成及粮库设施评述
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合理组成及粮库设施评述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
我国的粮食,除少数由农场生产外,大部分由农民生产。
农民在生产的粮食中,留下自用粮和种子粮后,上交的公粮出售的定购粮和多余的粮食进入流通领域,业内人士通常称这些粮食为商品粮。
商品粮经不同的粮食商业企业采购、储存、运输、加工后变成米、面配送销售给居民,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从而走完粮食供应链的全过程。
有的还要经过再运输、再储存、再加工,变成可以直接食用的面包、糕点、馒头、方便面等再配送销售给居民,粮食供应链就更长一些。
业内人士常提到的粮食流通问题,主要是指商品粮自采购至加工前的过程中问题。
自古至今,各层政府都十分重视粮食问题。
而政府关心的粮食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能提供多少商品粮和商品粮如何及时从产地调配到销区。
本文讨论的粮食供应链问题,就是指后一个问题。
1、我国粮食供应链的现状和问题从1953年到1993年,我国粮食供应链中的粮食,除少量由集体或个体粮食商业企业经营外,90%以上由国有粮食商业企业经营,体现了计划经济的性质。
粮食的所有权归各级粮食局。
粮食物流过程为农民储粮房运输收纳库(粮管所粮库)运输中转库(部、省、市、县属粮库)运输加工厂原料库。
由于当时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各级粮食行政机关,承担了粮食流通企业的职能,粮食行政机关下设的粮库,承担了粮食流通中的物流业务。
而粮食行政机关和企业的设置与粮食生产销费的经济区划不完全相符,因此按照行政管理的办法组织粮食的流通,使粮食供应链中常常出现多次装卸,迂回运输等现象,物流成本加大。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粮食流通量中,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的比例下降至50%。
个体或集体粮食商业企业,自主经营粮食的供应,按照经济规律,自发的压缩物流成本,摸索最佳的供应链途径。
国有粮食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正在逐步改革。
各级粮库粮管所都承担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责任,各自成为一个经济实体,从事粮食购销活动。
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研究报告
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旨在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供应链整合的意义供应链整合对于农产品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整合供应链,可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透明和有效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提高生产利用率,并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优质。
其次,供应链整合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整合供应链,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加工和品牌化销售,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并推动农产品行业转型升级。
最后,供应链整合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在整合供应链的过程中,需要各类从业人员参与,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地区与城市的互补与联动。
二、供应链整合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生产环节的农民与销售环节的商家之间信息流通有限,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了供应链的整合和协同。
其次,农产品供应链的农民数量庞大、分散和缺乏统一管理,导致供应链的脆弱性增加。
这使得供应链整合难度增加,且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最后,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中涉及多个环节和各类参与者,需要协调和合作的难度较大。
特别是农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需要解决不同行业间的利益冲突和合作机制的构建问题。
三、提高供应链整合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效果,需要重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环节之间信息的共享和流通。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并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水平,减少质量安全问题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
再次,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
通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供应链整合和品牌效应的发挥。
5-12.2 粮食供应链集成问题及对策
与下游加工企业 • 如果订单制定不完善,或者订单违约成本低,
订单实施问题
加工企业面对利益,可能会违约
2. 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粮食供应链问题
第一,与上下游合作关系不稳定。
粮食供应链成员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粮食加工企业与粮食 生产者的交易价格随行就市,粮食生产者的原粮销售主要受粮食价 格影响,粮食加工企业采购原粮成本较高,没有稳定的供给对象。
学习要求
1. 了解粮食供应链集成存在的问题 3. 探究粮食供应链集成的对策
与粮食经销商的契约激励。通过契约等形式建立价格补偿和风 险共担的协调机制,确定最优的订购批发价格。
➢ 优化供应及销售渠道。
向上游集成,自建种植基地 转化销售渠道:“B2B”、“C2F”
3. 粮食处理中心治理原粮供应链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 向上游纵向一体化模式。
• 向上游集成的事后不协商
和
协商模式。
• 向上游集成的事前协商模式。
4.粮食物流中心进行粮食供应链集成管理
• 大米从稻谷生产、仓储、采购、运输、稻谷加工成 糙米这一阶段,到这一阶段的初级产品及流程的需
标准化策略 求是共性的,在此阶段可以实施标准化策略。
延迟策略
• 从加工到最后形成消费者需求的大米及配送到消费 者手里,将体现大米的个性需求,此阶段可以实施 延迟策略。
12.2 粮食供应ຫໍສະໝຸດ 集成问题及对策主要内容 ➢ 粮食供应链集成的问题 ➢ 粮食供应链集成的对策
一、粮食供应链集成的问题
核心主体:农业合作组织
问 题
核心主体:大型粮食加工企业
核心主体:粮食处理中心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和质量一直受到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运行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存在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现状及原因1. 粮食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吉林省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农药残留超标、化肥过度施用、地下水超采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在粮食的运输、储存和销售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仓储设施不足、粮食滞销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粮食质量下降和浪费。
3. 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政府在粮食绿色供应链上的管理和监督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监管不严、执法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存在漏洞,从而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从而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二、存在的挑战1.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由于粮食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这是当前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2. 粮食运输和储存问题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一些不法商家存在漏洞,这也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以上这些挑战给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相关部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解决方案1.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对农业生产环节加强监管,促进绿色农业生产,避免农药残留、化肥过度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加大对粮食物流环节的投入,提升运输和储存设施,减少粮食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
3. 完善政府监管和执法体系建立健全的政府监管和执法体系,对粮食相关的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保障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四、结语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对粮食全产业链的监管,推动绿色农业生产,提升粮食运输和储存设施,健全政府监管和执法体系,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保障粮食的质量和安全,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农业供应链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中国农业供应链的现状与改进策略一、引言农业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包括农业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
农业供应链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中国农业供应链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来提升效率和质量。
二、现状分析2.1 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薄弱环节在中国的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存在着生产和销售之间的薄弱环节。
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中,往往存在中间环节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不规范经营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同时也容易出现价格波动和质量问题。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关注。
农业供应链中的质量控制环节不健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安全隐患,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也制约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3 农产品溯源系统不完善农产品溯源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中国农产品溯源系统还不够完善。
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风险难以追溯等问题,使得消费者无法准确了解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也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改进策略3.1 推进农业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加强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共享和传递,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通过信息化手段,供应链各环节可以及时共享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2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和追溯机制。
加强对农业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监管,严格把控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况,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3 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农业生产者与加工企业、销售渠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形成良好的农业供应链合作关系。
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
粮食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供应链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粮食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研究对于提高粮食供应链效率、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粮食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包括规划物流网络、优化运输管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和强化供应链协同管理等方面。
一、规划物流网络构建高效的物流网络是粮食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首要任务。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物流网络,可以达到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
首先,企业应当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确定最佳物流节点的选址。
其次,考虑到粮食易损性和保鲜周期,建议在物流网络中设置中转仓库,以减少粮食损耗和质量下降。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物流监控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粮食安全运输。
二、优化运输管理运输环节是粮食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
为了优化运输管理,企业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优化运输路径,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和路线,以减少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
其次,建立健全的运输计划,合理安排运输车辆和司机,提高运输效率。
此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运输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如交通拥堵、天气突变等,积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粮食运输安全。
三、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在粮食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
首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粮食流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清晰了解到货源和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决策。
其次,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为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此外,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追溯系统,可以实现对粮食流通全过程的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和安全。
四、强化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是粮食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中,不仅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还要求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
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摘要:粮食供应链整合是主导企业对粮食供应链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与分化的动态过程。
为获取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我国粮食企业供应链整合不应局限于企业或供应链的内部整合,而应侧重于主导企业供应链与合作企业供应链的交互整合。
文章基于跨国粮商、中粮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实践,引入主链、副链等新概念从一个全新视角对粮食供应链整合进行细分,并比较分析了链内整合、链间整合和交互整合的范围、条件和特点,最后提出一个概念框架阐释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运作机理以及整合过程、整合程度与整合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粮食供应链的构建及其运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供应链整合;交互整合;整合过程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4)01-0005-08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和外资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加速进入,粮食行业出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程度不断加强的条件下,粮食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粮食供应链与粮食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面对高度复杂和剧烈变动的外部环境,进行规模重组、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整合已成为粮食企业发展与成长的一种趋势。
例如,艾德蒙(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和安德森(Anderson)等粮食企业不仅已形成农场一中转库一港口一出口的粮食供应链,而且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和联盟等手段不断实施供应链整合(Supply Chain Integration),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粮食巨头。
例如,嘉吉在全球67个国家拥有16万个雇员,年销售额1200多亿美元;邦吉在全球32个国家拥有近3万个员工,年销售额达500多亿美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型粮食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往往大而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
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成为确保食品供应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意义、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意义粮食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保障粮食供应安全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民生福祉至关重要。
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从粮食生产、采购、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直至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它能够帮助粮食企业实现产品的高效流转、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和卫生。
二、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1. 信息不对称:粮食物流涉及多个环节,不同环节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存在问题。
例如,种植者无法准确掌握市场需求,而粮食加工企业也难以及时了解供应情况,导致供需失衡。
2. 运输成本高:由于我国粮食生产分布广泛,运输距离长,运输中的损耗和浪费较为严重。
同时,粮食运输通常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这也增加了运输成本。
3. 风险管理不足:自然灾害、疫情爆发等不可预测的风险对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带来挑战。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一旦遇到问题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
三、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应对策略1. 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共享。
通过共享信息,种植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而粮食加工企业也能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2. 优化运输模式与设备:采用创新的运输方式,如铁路、水路等与道路相结合,减少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
同时,研发更高效、更环保的粮食运输设备,提高物流效率。
3.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警、应急处理机制等。
及时应对自然灾害、疫情爆发等风险,保障粮食供应链的稳定。
四、结语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保障食品供应安全的关键环节。
面临信息不对称、运输成本高和风险管理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优化运输模式与设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随着粮油市场的不断发展,吉林省的粮食绿色供应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粮食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基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粮食供应网络,其目标是优化各环节的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从而降低粮食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和质量,推动粮食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探析。
首先,吉林省粮食生产环节存在着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农药的问题。
这不仅存在着对环境的损害,对人们的健康也造成了威胁,导致粮食质量下降。
其次,由于物流环节的问题,如运输、存储等问题,导致货物受损、变质和质量下降,这直接影响了粮食的质量。
其次,吉林省粮食加工环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粉尘和噪音污染问题,这些污染物质对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不小的危害。
同时,一些粮食加工企业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完善的环保设备和管理机制,这也加剧了粮食加工环节的环境污染问题。
再次,吉林省粮食销售环节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监管机制,一些企业存在着非法操纵市场价格等行为,也存在着售假、假冒伪劣等行为,影响了粮食质量和销售市场的信誉。
最后,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营和管理机制亟待改善。
在实际的运行中,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不同,信息共享不足,监管措施不完善,这都影响着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和监管,推广使用绿色无害农药、化肥等产品,加强有机农业的推广,鼓励实行有机种植等绿色生产方式。
其次,在物流环节中,要完善仓储设施,加强运输车辆的保养和管理,提高物流的效率和可靠性,从而减少货物的受损和浪费。
再次,加强粮食加工企业的环保管理工作,完善环保设备和管理机制,加强环保监管和考核,推广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实现粮食加工的环保和绿色化。
最后,在销售环节中,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公平竞争制度,提高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增强市场的信誉和消费者的信任。
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困境与突破
三、分析问题
1、信息不透明:在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 生产者、供应商、零售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难以有 效匹配。
2、价格不透明: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公开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 农产品价格容易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
3、效率低下: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多、流程长,导致物流损耗大、配送 效率低,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 产、流通和销售各环节信息的有效对接,提高供应链的协同运作能力。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某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存在衔接不够紧密、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信息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 应的优化策略与建议,为提高该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提 供了参考。
3、建立质量监管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通过全流程监控确保农 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五、案例分析
以某农业产业园为例,该产业园引入了数字化改造和供应链协同创新理念, 推动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农业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数 据,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了生产者和供应商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的成本控制研究:如何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 成本,是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的重要问题。学者们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价值 链分析等方法,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
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的模式研究:如何构建适合国情的农产品供应链 物流整合模式,是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的关键问题。学者们通过对比分析国内 外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的成功案例,提出了相应的模式和建议。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分析入手,探讨该问题所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运行问题分析1.粮食标准不一致各地对于粮食质量的标准不一致,导致了粮食绿色供应链运行时的协同问题。
由于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标准的不一致问题,因此在供应链中协同作业往往面临非常大的难度。
2.产地信息不透明粮食产地信息不透明是影响粮食绿色供应链运行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些不正规的粮食生产企业而言,他们会采用一些非法手段欺骗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当消费者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时,难免会被这些不正规的企业所误导。
3.行业监管不足尽管在近年来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了不少,然而在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监管不足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不良企业往往会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但是在整个产业链中,监管手段的可靠性并没有完全得到保证。
二、解决方案1.推进标准化工作各地应该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粮食生产的标准化工作。
同时,在推进标准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于标准化的监管力度,确保标准的执行力。
2.加强消费者教育为了保证粮食的绿色供应,消费者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宣传营销、媒体报道等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去了解企业的信誉度,从而增强消费者信心,更有利于粮食绿色供应链的长期发展。
3.完善监管体系为了确保粮食绿色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部门的建设。
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于企业的监管力度,全面提升监管手段的可靠性。
总之,吉林省的粮食绿色供应链运行所存在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的解决,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同时也需要企业方面能够积极响应并采取改进措施,保证各个环节间的协同作业。
一旦以上工作做好,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推动粮食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链重构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供应链也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亟需进行重构和升级,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分析当前,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供应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存在大量浪费和缺失。
其次,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率不高,导致农产品供需量不平衡,价格波动大。
再者,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农产品的附加值。
综合来看,目前农产品供应链在高效性、节约性和质量性等方面都有待提升。
二、农产品供应链重构的现实意义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通过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提高粮食、蔬菜、水果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再者,农产品供应链重构有助于解决农产品产地销路不畅的问题,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确保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三、农产品供应链重构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农产品供应链重构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重构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坚持市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实现供需匹配。
其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浪费。
再者,要注重创新发展,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流通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综合来看,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应该秉持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四、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在进行农产品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提高耕作技术和种植品质,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加强是农产品供应链重构的基础,只有保障了供应链上游的供应稳定和质量可控,才能确保整个供应链的畅通和稳定。
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影响机制及推进策略研究
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影响机制及推进策略研究1.引言1.1 概述我国的粮食稳定安全供给一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供给的影响机制以及推进策略成为了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国际贸易与合作的增加,全球供应链重构已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粮食供应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供给的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为此,本文将分析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对我国粮食供给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
首先,我将概述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介绍其发展现状和趋势。
其次,将深入探讨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供给的影响,包括在粮食产量、贸易结构和价格波动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
最后,将提出一些推进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策略,包括加强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改善粮食贸易和物流环境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对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供给影响机制及推进策略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促进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食品安全挑战,为构建食品安全强国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影响机制及推进策略的研究:引言部分(Chapter 1):在引言中,我们将对本文的背景和研究目的进行概述,并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Chapter 2):正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我们将研究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影响机制;第二部分则将重点探讨推进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策略。
2.1 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影响机制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探讨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供给的影响。
通过分析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等方面的影响机制,我们将揭示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所产生的影响。
试论完善我国粮食供应链的若干对策
试论完善我国粮食供应链的若干对策摘要:我国现行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存在若干不足,如成本高、储备体系不健全、调控能力不强等。
随着国内外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变化,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
在健全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储备粮吞吐机制和粮食风险基金的运行机制,以应对国内外粮食市场的风险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关键词:供应链;储备调节制度;粮食市场;粮食安全在2008年7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刚刚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保证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供应、粮食爱护等提出了九大举措。
这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变化,采取的必要措施。
当前的中心工作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粮食供应链。
一、国内外粮食供应链的变化1.我国粮食供应链形势并不乐观(1)自然灾害依然是影响我国粮食供应链的重要因素。
粮食由于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时常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病、虫等因素也经常影响农作物。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旱、雹、虫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
(2)我国粮食种植面积锐减。
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结果显示,历年耕地面积共计减少49681.78公顷。
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减至18.26亿亩。
江苏、浙江等粮食产区,工业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
(3)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
在粮食产区,种经济作物获利远远大于种粮。
另外,外出打工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
再加上种粮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 低。
2.国际市场粮食供应链动荡不安一方面,不利的天气条件导致许多国家收成减少。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增加生物燃料产量,也提高了对粮食的需求。
特别是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生产,约占2006年至2007年全球玉米消费增长量的3/4。
目前,国际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
3.粮食走私日益严重由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尽管我国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已经对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稻米等粮食作物的出口加征5%~25%不等的出口税,但是价格仍然远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
粮食企业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措施建议
粮食企业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措施建议粮食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供应链管理问题:供应链管理是粮食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农产品多样化、季节性以及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供应链的协调和管理变得复杂。
企业常常面临原料供应不稳定、库存管理不当等问题,导致生产计划的延迟和不准确。
2. 品质安全问题: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粮食企业需要面对诸多品质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产品质量问题等。
企业需要加强品质管理,建立健全的品质控制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合格。
3. 产品创新与差异化问题: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粮食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和差异化,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但由于技术和人才的限制,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差异化能力相对不足。
4. 资金压力:粮食企业在生产、仓储、物流等方面需占用大量资金。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等投入。
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
5. 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受季节性、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企业在生产和市场定位时需要面临较大的风险。
措施建议:1.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强与农户和种植基地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仓储和物流的全程可视化管理;优化库存管理,减少库存积压与滞销。
2. 强化品质安全控制:加强原料采购的检验和质量管控,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和合规;加大投入,完善检测设备和技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和法规;建立健全的追溯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
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和水平。
4. 拓宽资金渠道:积极寻找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资金融资渠道;优化企业内部资金流动,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共享经济模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释放资金压力。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
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的运行问题探析随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吉林省近年来开始建设粮食绿色供应链,并正在逐步推动其运行。
然而,在运行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首先,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成本偏高的问题。
绿色供应链的建设需要从生产、采购、运输、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对能源、环境、生态等因素进行考虑,对商家和生产者的要求也更高,其建设和运行成本要比传统供应链昂贵。
在此情况下,单纯依赖绿色供应链经营往往难以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也难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粮食绿色供应链在品质上仍然存在差距,质量把关不到位。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了粮食安全的监管和管理,建立了全程追溯体系,但还难以避免低质低价粮食加入绿色供应链的情况。
同时,绿色粮食的品质水平也相对偏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绿色、有机食材的需求。
对于商家和生产者来说,仅仅靠口号式的疯狂营销,是难以长久存活在市场上的。
最后,吉林省粮食绿色供应链在营销和宣传方面存在着部分薄弱。
虽然绿色供应链在粮食领域的建设和运行已经逐步开展,但消费者对于其了解和认知程度仍然偏低。
同时,部分绿色粮食与其他普通粮食的价格差异不大,难以吸引大众选择。
在宣传与营销方面,吉林省的绿色供应链还需要加大力度,更好地将资讯传达给消费者。
针对以上问题,吉林省需要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铺平绿色供应链运行的道路。
商家和生产者需要加强互动,优化产业链,提升创新意识,从而降低绿色供应链运行的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整体效益。
同时,粮食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违规产品进行严厉的打击与处罚。
最后,吉林省应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扩大绿色粮食的知名度,与消费者进行更多的互动,增加消费者选择和认识绿色粮食的渠道,引导消费者更加健康地饮食。
只有这样,粮食绿色供应链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吉林省的粮食产业持久、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问题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流通基本情况的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物流和供应链建设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法规不完善、粮食供应链节点分散等问题,提出了政府要在政策、规划和投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资源配置、资金投入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积极实行市场化政策,同时要注意防止粮食流通中政府和市场双失灵。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的根本问题(一)我国粮食流通量大根据国家粮食局对全国粮食流通的调查分析,2003年、2004年全国粮食流通量分别约为1.7亿吨、1.95亿吨,2015年预计粮食流量为2.4亿吨。
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和新疆四个粮食主产区。
其中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粮食年生产能力稳定在7500万吨左右,年粮食调出量在2500—3000万吨。
河南省也能够调出较大数量商品粮。
目前的粮食主销区中,广东、浙江、福建和上海粮食缺口较大。
广东、浙江两省2003年合计粮食调入量约在3000万吨。
根据有关资料,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为43065万吨,粮食消费量为48350万吨,粮食实物流通量达到1.1亿吨。
形成跨省区的成规模的大宗粮食物流约为8100万吨。
从粮食储存设施来看,全国现有6万多个粮库,能从事粮食流通的为31275个,总仓容29364万吨,其中有效仓容24706万吨,简易仓容1638万吨。
如此大的流量,流通的速度和效益就成为粮食流通的关键问题。
(二)流通成本高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流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我国东北玉米到达湛江的价格为每吨1349元,其中吉林省玉米批发价格为940元,运费为203元,储存费用和车板前费用为206元,累计发生流通成本409元,占价格的30%。
美国玉米2000年最高价每吨94美元,折合人民币780元,跨洋远来运抵我国湛江的价格为1221元,其中物流成本为441元,占价格的36%,如果按照每公里的物流成本远远低于我们,大约只相当于我们的40%。
由于此原因,我国粮价高于美国10%—30%,影响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我国粮食的进出口格局。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粮食供应链模式,没有把粮食产业的全部节点和粮食生产的所有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改造,生产、储存、运输、消费未形成完整统一链条。
形成这样一个粮食供应链来处理和解决粮食流通体制的问题,是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的一个战略问题。
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现状分析(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能力不足根据国际粮食产业和流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我国粮食产业和流通的需求,我国粮食流通已经能够通过水路、铁路、公路等运输基本满足粮食从产区向消费地域的输送,我国粮食供应链对粮食流通的贡献目标,应该是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向保证安全和品质方向发展,即在大力发展散装粮食流动的同时,逐步发展粮食集装箱运输。
我国粮食流通的总体运输和储存能力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是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的缺口,主要是散粮物流的专用设施设备少,如专用的汽车、车皮及与之配套的散粮装卸的设施,与粮食物流总量相比还有很大不足,粮库的平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与整体实现粮食供应链整合还有较大的距离。
我国1978年以前建成的粮食仓库占有效仓容的20.2%,这些粮库多数设施简陋陈旧,在全部库容中,约有86.9%的是平方仓,基本不能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
从粮食运输来看,我国粮食“四散”还仅限于在很小的范围内,全国现有粮食专用运输汽车1.1万辆,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占全国的67.4%;拥有L18新型散装粮食专用车皮4000多辆,全部在东北地区,其余大部分为传统的麻袋和其他包装运输。
目前粮食运输处于公路、铁路、水路各种运输并举,散装运输刚起步,仅有东北地区占全部粮食运输的40%左右,其他地区的散粮运输比例更低。
粮食的集装箱运输仅有少部分地区和企业在尝试,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
粮食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粮食网上交易量占粮食流通总量的比例非常小,诸多的粮食信息网络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大部分只能发布文字信息。
虽然粮食的储存、运输能力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联合国项目的四个粮食流通走廊建立以来,更是飞跃性质的变化,但是“北粮南运”、“北出南进”以及“西粮东进”的战略性粮食流动还受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很大制约,粮食运输周期长,成本居高不下,粮食物流的效益不高,专业化不强,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二)粮食流通的宏观环境有待改善粮食流通体制经过几次的改革也逐步走向市场化,中储、中谷、吉粮以及北良等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的规模和粮食储运水平都飞速提高,代表了我国粮食企业和粮食流通行业的发展方向。
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区,很多传统的粮食储运实体,在设施设备性能没有变化,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运输与储存的水平和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都挂牌称现代粮食物流企业,而实际上,除了一些大型粮食物流企业以外,其他绝大多数,无论从制度和观念上,还是从设备配套水平,信息处理能力上,都还不具备现代物流的基本条件,这主要和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和决策者的认识和观念有关系。
没有全行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没有粮食产业链条所有节点的牢固衔接,就难以实现粮食物流行业的根本性进步。
除了从业人员的认识因素外,和国家政策也有一定的关联,国家粮食局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几次出台政策文件强调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但是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难以从宏观上推动行业整体进步,尤其是没有和政策配套的一系列法规用来规范市场化的粮食流通,没有能够跨系统和行业的操作规范来约束粮食供应链中从生产一直到消费的所有环节。
总的来看,粮食流通的宏观环境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是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三)粮食供应链不完整上文谈到了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情况和政策及环境,这些客观的和外部的因素都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起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其落脚点还是供应链问题,在这里,我们称之为粮食供应链。
粮食供应链是指粮食的生产、储存、运输、流通加工、消费等所有节点形成的一条完整的链条。
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节点都对其他的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
比如包装这样一个包含在生产或者流通加工过程中的小的二级节点,其要满足储存和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与生产和加工密不可分,而储存、运输等这样的大的节点既要完全考虑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等特点,同时必须要满足消费的需求,正是因为这些从粮食的生产规划布局、具体组织一直到最后粮食被作为口粮、饲料粮或者被作为工业原料消费这些节点和每一个环节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必须从头到尾把他们连成一个链条,作为一个系统的问题来考虑。
粮食供应链的研究,一是要把所有的节点同样重要看待,即使在生产节点,也必须要对生产的组织、成本、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做多方面的分析,尤其是对生产的主体农民,以及农民赖以生存的农村和农业,要重视对其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
二是要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一并进行研究,信息流的研究要不仅针对信息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还要重视研究其对供应链的全部节点和整个过程中的作用。
粮食供应链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要追求粮食在物流过程中的效益,而且要研究粮食在供应链所有节点上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决策,以追求整体的和宏观的效益和效率。
粮食供应链的各个节点涉及到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传统社会行业。
这些行业和具有市场独立主体行为能力的企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的客观条件都有很大不同,行业、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对粮食供应链认识程度也不同,决定了他们对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积极性和所持态度有很大不同决定了不同产业节点从主观和客观上都不能行动一致,从而不能形成统一链条或者链条形成后难以有效运作。
在我国,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是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但就流通而言,粮食的经营企业和运力的掌握,海运运力和铁路运力也是分开经营和管理的,各环节、各行业和部门有自己的利益和出发点,各个节点的分散将使粮食物流难以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影响着粮食流通的效率。
(四)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根本条件还是决策层、管理层对粮食供应链的科学认识,对世界粮食流通的先进做法及我们的差距的紧迫感和现实把握。
没有政策的引导理论研究往往难有发展的空间,所以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往往滞后于现实政策。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但是目前的成果,尤其是可操作性的、系统的成果还不多,在宏观的粮食物流和供应链体系的战略规划和区域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上,中观的粮食企业管理研究上,微观的粮食物流关键技术和信息业务平台研究和开发上,都有比较大的空间。
全国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粮食物流的智力资源,这对粮食物流和供应链的建设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建设紧缺的,但是目前各区域对智力资源的利用还不平衡,从承担此类研究任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和发布研究任务的粮食企业和部门在全国的分布来看,沿海地区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地区。
由此可见,智力资源的利用是不平衡的,而且从利用的方式来看,多是民间联系,私下合作,基本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不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因此粮食供应链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应用理论完善和智力资源的充分配置问题。
我国粮食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一)政府主导发挥政府在我国粮食供应链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政策、供应链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公共平台建设以及主导企业建设的投资上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宏观的,指导性的,可以采用政策调节、资本调节和发展规划的主导作用等方法,而不能用行政的手段直接去干涉。
1.政策主导。
政府应主要出台两类政策,一是粮食物流的基本规范,包括粮食储、装、运、卸、包装等各个环节不同方式下的基本要素的规范,让粮食物流操作上有据可依。
二是粮食物流发展的方向性政策,在收费、价格补贴、优惠政策等方面有针对性调整粮食流量、流向和流速,把政策对粮食物流的调节发挥到最大程度,使粮食物流在政府的规范下运行。
以粮食企业改革为例,应出台极为优惠的政策鼓励传统大型粮食企业进行设施改造,整合管理体系和流程,使之加快向现代化粮食流通企业的转变,给予新投资金以一定的利润空间,也可以吸引非国有经济实体投资粮食流通行业,以民营促进粮食流通的发展,通过政策措施,加快粮食流通企业现代化设施设备的改造,以解决前期投入的问题。
2.规划主导。
粮食部门和龙头企业应根据国家粮食流通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未来粮食物流的发展方向、主要流通方式、投资方向和方式、设施建设布局以及粮食流通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整体规划,以主导粮食物流的正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