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TI的设立看中国翻译学学科的发展
浅谈翻译学学科建设:加强翻译专业的理论建设
浅谈翻译学学科建设:加强翻译专业的理论建设" 论文关键词:翻译学学科专业理论建设专业课程设置论文摘要:翻译专业各类学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巩固了翻译学独立的学科地位,同时也凸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译教育的理论建设必须加快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要尽快转变学科理念,提高翻译批评的理论含量,搞好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材建设工作。
随着国际间交流日趋频繁,翻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愈加息息相关,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关注。
继2040年部分外语院校开始设置翻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又批准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课程…。
也就是说,翻译作为独立学科进一步得到确认。
翻译学在我国虽说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翻译院系将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翻译专业本科也会在全国高校中普及。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加快翻译专业理论建设的步伐,以便使新建的翻译专业在理论与应用方面不仅只有其名还要确有其实。
翻译作为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与以往仅作为外语一项技能和一个方向的教学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
新增的翻译专业,硕士、本科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建设等,这些问题迫在眉睫,需要上升到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我国的翻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要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抓好翻译学的学科建设。
除了体系机构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学科理论建设。
就翻译教学来说,就是要从翻译教学理论出发,认真学习研究国际翻译教学的经验,分析国内翻译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科理念,开展积极的理论批评,研究适用于新形势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才能进一步巩固并继续提升翻译学的学科地位;才有可能从宏观上描述和解释翻译活动的过程,从微观上指导翻译的具体实践;才有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翻译专业的人才。
应当承认,当前我国在翻译专业教育理论建设方面与西方①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有助于学科发展。
论我国翻译学的建构与发展历程
论我国翻译学的建构与发展历程徐多毅;刘宏锦【摘要】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nslatology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being subordinated in linguistics to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rom then on, translatology has stepped into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rocess, being conformed and innovat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我国翻译学科的建构和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属语言学的隶属阶段,到翻译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过程。
此后,翻译学融合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与创新,进入学科融合发展的过程。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9)001【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翻译学;学科;建构;发展历程【作者】徐多毅;刘宏锦【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安徽工业大学行政服务中心,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翻译活动由来已久。
它与人类文化、思想交流密切相关,其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不可低估。
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国著名学者谭载喜指出:人们历来轻视翻译,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更加缺乏活动阵地。
尽管翻译活动是一项古老而又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长期缓慢发展。
人们很少把翻译活动看作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
我国现代的一些学者诸如林纾、严复等人虽然对翻译有着精辟的理论见解,但他们谁也没有把翻译研究当做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此可见,这些研究者都没有把翻译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加以系统的研究。
尽管如此,人们对翻译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过。
早在20世纪50年代,董秋斯先生就在《中国翻译》(当时称《翻译通讯》)上发表了关于“翻译理论建设”的文章,明确地主张建立翻译学,并论述了研究翻译理论是非常必要的,这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发展的开端。
翻译硕士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翻译硕士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摘要]文章从分析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入手,围绕MTI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目标,分析了目前中国高校MTI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高校MTI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MTI教育应该与翻译产业紧密结合,才能促进翻译硕士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硕士培养目标现状翻译产业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入学率逐年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科分类也更加科学合理和细化。
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受到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2007年教育部提出,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与此同时教育部授权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招收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如今招收MTI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所有这些举措为我国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翻译硕士(MTI)翻译硕士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招生对象一般为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获得者,当然也鼓励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
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初试与复试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通常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
为翻译硕士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
而且毕业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
中国翻译教学发展与改革研究
3、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 践活动、实习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4、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翻译学科应积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计算机科 学、人工智能等,推动翻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 合型翻译人才。
5、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高校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的翻译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中国翻译学科与国际接轨。
虽然中国翻译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 不够灵活,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培养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设置:增加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知识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和视野。同时,应注重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翻译实践与课外翻译实践 相结合。
3、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中国的翻译学科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的结合,不断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二、中国翻译专业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外语 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等。然而,翻译专业的现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由于翻译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然而, 目前中国翻译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在中国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不断增长,同时也推动了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的快速发展。本次演示将对中国翻 译学科与翻译专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翻译学科的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翻译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在21世 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翻译学科在中国得到了 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高校大多开设了翻译相关专业,涵盖了笔译、口译、机 器翻译等多个领域。
国内近十年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综述作者:崔红丽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从学科发展、教学、问题和策略三个方面对研究进行归类汇总,以期对相关学者以启示。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科发展;MTI教学;问题和策略翻译硕士专业是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2007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
截止到2016年5月,全国已有206所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①,涵盖多个语种。
近十年来,翻译硕士专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对MTI学科发展研究国内学者早期主要关注MTI的学科发展和建设方面。
2006年,仲伟合通过分析当时国内翻译学科的发展状况,首次提出了设置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②。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相关通知③使这一提议成为现实。
2008年,我国开始招收MTI专业学生。
在发展初期,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翻译专业的区别受到了广泛关注。
董洪学&韩大伟④探讨了MTI与传统学术型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之间的共核和差异性问题。
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各高校的MTI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观念不清晰,和传统学术型专业硕士的界限和培养目标差异不明确等突出⑤。
另外,专业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也是研究热点。
参照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王京平提出了MT课程框架的四要素:培养职业翻译、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技能意识和训练、语际翻译是跨文化行为⑥。
对MTI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如校企合作、职业化培养、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
二、对MTI的教学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MTI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翻译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翻译。
1.翻译教学方面。
学者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模式以及翻译素养等方面。
翻译理论在翻译硕士专业中的功能一直存在分歧。
基于此分歧和对中外翻译理论课程的研究,廖七一提出了翻译理论的四个基本模块⑦,并指出翻译理论不但指导着翻译实践,也是现代译员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特色化发展探索
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特色化发展探索摘要: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具体应体现在招生特色化、课程设置特色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特色化发展一、工科类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的背景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个在高校设置翻译硕士专业的决议,随后成立了一个全国翻译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
翻译硕士专业的设立,是我国对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标志着我国外语专业硕士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截止2010年9月,我国先后共有三个批次、158所高校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这些高校按办学性质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综合类大学、外语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工科类大学及其他类型的大学。
笔者对前述三批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大学及其分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 1 我国前三批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大学及其分类比较各个类别大学在三个批次中所占比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第一批、第二批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中,综合类、外语类及师范类大学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工科类大学只有两家。
但从第三批次的统计数据来看,工科类大学所占比例已增至31.4%,并且成为增加最快的一个类别。
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教育主管部门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一个战略性调整。
工科类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有以下两个深刻的背景:1.工科类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是我国翻译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学位设置方案中有如下的规定:翻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要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高级翻译人才的需要。
招生对象一般应是学士学位获得者,并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
可见,翻译硕士专业强调其“专业性”和“跨学科”性。
工科类大学开办翻译硕士专业,其本身就体现了二者的结合。
2.工科类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是我国翻译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对高端科技翻译人才有很大的需求。
国内翻译教材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1-2010的统计分析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10 Oct. 2012
国内翻译教材研究现状与思考
— ——基于 15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1-2010)的统计分析
0
0
0
0
0
0
0
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0
0
0
0
0
0
1
0
0
0
1
外语研究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0
0
0
0
0
0
1
0
0
0
1
山东外语教学
0
0
0
0
0
0
0
0
1
1
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0
0
0
0
0
0
0
1
0
0
1
总计
1
2
7
4
1
4
8
2
6
5
40
比 例 (%)
2.5 5.0 17.5 10.0 2.5 10.0 20.0 5.0 15.0 12.5 100
图 1 2001-2010 年国内翻译教材研究发展趋势
图 1 显示了近 10 年翻译教材研究成果的整体 趋势。 从整体来看,教材研究在整个翻译教学研究 领域比较滞后。 15 种核心期刊全年发刊总量加起 来不超过 8 篇, 除 2003、2007、2009 年全年发文量 突破 6 篇, 其他年份则寥寥无几。 从历时角度看,
翻译硕士(MTI)专业设置现状引发的思考
翻译硕士(MTI)专业设置现状引发的思考摘要:目前,翻译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深刻影响到翻译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教学体制。
各高校试点培养单位应以翻译专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链为办学契机,狠抓师资建设、课程制定和现场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规划和设置,突出学位教育的知识实践性和质量经济性,以期促进MTI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翻译行业的发展和需求,树立翻译职业的形象品牌。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产业化;技能化;职业化一、MTI专业设置现状透析2009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翻译硕士教育与产业研讨会”强调指出,要把翻译教育与翻译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次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学位探讨研究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大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针对翻译硕士专业应用与翻译技术产业需求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沟通和激烈的讨论。
这是一次全新意义的翻译研讨大会,挣脱了以往文学翻译理论占据中心议题的研讨格局。
目前,迅猛发展的翻译产业对高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渴求、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翻译教育改革的热切呼唤都迫切需求现代软件技术对翻译活动的全面介入,以弥补刚刚起步的MTI学位教育与翻译市场需要日益多样化的“逆差”之势。
一直以来,笔者对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的学科建设颇感兴趣,也甚为关怀,虽然认识到翻译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日益市场化、信息化和技能化的翻译人才塑造也早有耳闻,但将翻译教育与翻译产业真正联系在一起详加思考和研讨还是第一次。
近几年来,中国翻译产业发展论坛曾召开过多次有关翻译产业、翻译服务与翻译教育技术的学术会议。
多年来学术、科研界都有一个保守、顽固的看法,那就是一个学者应该远离市场。
当“翻译市场”、“翻译技术”在翻译教育界的呼声频率越来越高时,新形势下的翻译师资队伍由衷地发出一系列的困惑:翻译市场究竟能不能与翻译教育合二为一;翻译实践到底需不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翻译教育的培养结构有无必要进行分级变革;翻译硕士的未来教育究竟应走哪条路。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作者:刘春梅来源:《新智慧·上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从2007年到201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立已有十年,其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翻译硕士培养这一中心,通过分析现今中国翻译硕士培养的现状,探讨出我国翻译硕士培养存在的弊端,如: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的偏离、教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翻译硕士生导师的不专业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以解决现阶段翻译硕士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翻译硕士培养现状弊端解决方案一、引言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翻译硕士培养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快速。
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7年1月批准设立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开始到2017年,翻译硕士培养这一宏大工程已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
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国现共有MTI学位点215个,截至2017年1月,全国MTI累计招生44111人,累计向社会输出2.7万余名毕业生。
从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的需求量就逐年增多,“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之后,翻译更是显得举足轻重。
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正是恰逢其时,极大地满足了国家在各方面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十年间,不管在人才培养,教学的改良与创新,还是在人才输送上,我们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是值得庆贺,也值得发扬的。
在这第二个十年的伊始阶段,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收获累累硕果,同样也要看到未来道路上阻碍,也就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的偏离黄友义在他的论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划时代的改革,前程似锦的未来》中提到,翻译硕士专业的鲜明特点就是:与行业接轨,与行业结合。
现今设立有翻译专业的大学、翻译专业硕士点和翻译培训机构越来越多,中低端翻译人员数不胜数,但是社会高端翻译人才却严重缺乏,完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应用型专业性人才则提倡术业有专攻,要求翻译人员既要百事通晓,又要有一门专长。
我国MTI(翻译硕士专业)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MTI(翻译硕士专业)建设的回顾与反思翻译硕士专业,简称MTI(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于2007年成为我国20个专业学位之一。
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MTI从最初的15所到今天的215所,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这同时也让MTI的整体发展喜忧参半。
从回顾MTI建设和发展的十年中的得失入手,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三个方面探寻我国在“翻译专业人才”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徘徊不前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标签:MTI;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和近年“一带一路”倡仪的实施,我国越来越亟须具有专业能力的翻译人才。
在此社会背景下,我国的MTI翻译硕士成为我国国务院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第18种专业学位,于2007年3月开始学位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MTI专业正式诞生。
但是,近年随着各高校MTI专业学位授予点的迅速增多,对MTI专业发展也出现了褒贬不一,喜忧参半的声音。
MTI专业发展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进一步稳步发展成为各高校外语专业,以及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MTI(翻译硕士专业)建设十年回顾我国翻译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自2006年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首批3所高校试办翻译专业本科(BTI)作为我国翻译专业的起点,到2007年以北大、上外、复旦为代表的首批15所高校的翻译硕士(MTI)至今只有十余年的历史。
在我国专业硕士学位建设中翻译硕士专业可以说成长是最快的,2011年对翻译专业更是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具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在2011年由40所迅速跃升为159所。
十年间翻译专业学位建设不断取得成绩,截至2017年现在全国已有152所高校设置了翻译专业本科(BTI),215所高校開设翻译专业硕士(MTI)。
自2010年起,曾经分为全日制和在职两种类型的MTI,逐步取消在职硕士,全部改为统一的全日制。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发展趋势与要求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以期为相关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首先回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国内外翻译硕士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完善化等方面。
文章还将深入探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具体要求,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跨学科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翻译硕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翻译硕士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
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历史回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翻译行业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为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着手建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在初期阶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和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为主。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
这促使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上的不断创新。
进入新世纪,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始注重与国际接轨,引入了更多的国际标准和规范。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等新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这使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近年来,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不仅在教学质量和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从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看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
从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看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摘要】本文拟从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着手,对未来理论体系的构建、继承以及借鉴作出简要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自汉唐以来便开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众多优秀的翻译家总结、提炼了很多精辟的翻译理论,只有把这些理论和实践与西方的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真正展现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关键词】翻译理论体系;系统性;继承性;借鉴性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翻译历史,最早的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周代。
从有翻译活动开始,人们就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种种翻译思想或方法,这些思想包括对翻译性质、原则的认识,翻译的技巧等等,几乎涉及了翻译领域的方方面面,为建立系统的现代翻译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开始于东汉的佛经翻译,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基础上,当时许多优秀的译者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东晋的释道安首先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提出译文要贴切原文,是直译理论的代表。
到了唐代,玄奘认为佛经的翻译标准是“既需求真,又需喻俗”,求真就是要紧贴文本,忠实传达文本的原义,而喻俗则是要考虑到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实际上,从玄奘开始,中国的翻译理论已经提出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翻译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到了清朝末年,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成为了中国翻译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之后,中国译者对“信达雅”的讨论就从未终止过。
“五四”运动之后,由于当时的学者提出文字革命,倡导大家使用白话文,这股潮流也影响到了译界。
胡适发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号召,主张译文使用白话。
瞿秋白更明确地指出:“翻译——除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翻译活动担负着引进新思想、创新中国古老文字的重要使命,严复提出的“雅”的标准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是信与达仍然是非常贴切的翻译标准。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介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迎来大好发展机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是2007年1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是我国目前20个专业学位之一。
“翻译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中国经济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而衍生出的新二级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语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其中一些也成为了优秀的翻译人才。
但是,现行的外语人才MA即“文学硕士”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偏重翻译的学术性,对翻译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重视不够。
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侧重语言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并不是针对从事翻译实践领域的专业翻译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对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因此,根据专业学位强调实践性、应用性、专业化的特点、理念与模式来培养翻译高层次人才就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007年首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MTI试点教学单位共计15所,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
2009年,又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苏州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延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25所高校通过初审进入复审程序,上报国务院学位办成为新增MTI试点教学单位。
理工类院校翻译硕士(MTI)教育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102021No.11许志钰(1996-),男,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2耿殿磊(1967-),男,山东淄博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理工类院校翻译硕士(MTI )教育的优势、问题及对策许志钰1耿殿磊2(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翻译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大量理工类院校设置了翻译硕士(MTI)专业,以培养专业型翻译硕士为目的,向社会输送各行业急需的专业翻译人才。
此文从专业特色、实习基地情况、专业建设力度、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理工类院校在翻译硕士教育方面的优势与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翻译硕士(MTI)教育;优势;问题;对策1.引言当今社会,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为打破各国之间的交流障碍,翻译作为一种消除语言障碍的工具,其作用越发重要。
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自2007年以来,我国众多高校陆续设置了翻译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简称MTI )专业学位以培养社会急需的翻译人才。
目前,我国已有200余所高校获得了翻译硕士学位的招生资格,其中理工类院校所占比例最大,此类院校设置翻译硕士学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虽然理工类院校翻译硕士学位的设置起步较晚,但在专业特色方面优势明显,符合当今翻译市场专业化的需求,这是此类院校翻译硕士学位兴起的主要原因。
理工类院校翻译硕士的发展逐步得到重视,反映出市场对掌握理工类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同时也给理工类院校施加了压力。
这些高校要想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翻译硕士教育体系。
本文旨在讨论理工类院校翻译硕士教育中的优势与问题,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理工类高校翻译硕士教育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7年1月召开的 第23次会议上以全票通过设立 “翻译硕 士专业学位”(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ting,MTI)
什么是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 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旨在针对 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 专业人才。
• 翻译教学目标则是建立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之上 的职业翻译技能训练。翻译教学从职业需求出发,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尤其是国际 政治、经济、法律等)和翻译技能训练(包括翻译职 业知识)。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的说明
• 2.教学内容。外语学习主要训练学生学习语音、语 法、词法、句法等语言基本知识,基本不涉及语言的 转换机制,而只是用单一语言去听说和表达。这也就 是为什么一个能讲外语的人,虽然能流利地用外语表 达其本人的思想,但不一定能胜任翻译工作的原因。
• 关于课程设置。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 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分。
• 1.必修课:
• (1)公共必修课:
• ①政治理论
3分
• ②中国语言文化 3分
• (2)专业必修课:
• ①翻译概论
2分
• ②交替传译
2分
• ③笔译理论与技巧 2分
• (3)方向必修课:
• ①口译方向:
• 专题口译
• 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 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 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 四、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 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
• 八、教学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 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 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 翻译实务。
• 九、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 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 十、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 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 等形式。
专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 级,但大多只设置硕士一级。
专业学位
1991年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 2006 16 种专业硕士学位 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为培养特
定职业高层专门人才而设置
பைடு நூலக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 一、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 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 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 (8)模拟会议传译 2分
• (9)视 译
2分
• (10)商务口译
2分
• (11)法庭口译
2分
• (12)外交口译
2分
• (13)经贸翻译
2分
• (14)法律翻译
2分
• (15)科技翻译
2分
• (16)传媒翻译
2分
• (17)计算机辅助翻译 2分
• (18)中国典籍外译 2分
• 3.实习
2分
• 关于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 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1.项目: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 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 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2.实验报告: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 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 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3.研究论文:学生在 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 15000字(以上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 十一、课程考试合格、完成规定的翻译实务并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 十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翻译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 十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的说明
• 一、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 必要性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的说明
• (三)我国现行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偏 重于学术训练,不利于高级翻译人才的 培养。
• 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外语教学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 段等方面有根本不同。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的说明
• 1.教学目标。外语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 际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 这里的“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手段,目 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语法、词汇,或用来检 查学生外语理解和表达水平,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 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
• 翻译教学则主要是训练学生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 和百科知识对原语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并用另一种语 言将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这些专门训练包括:译前 准备、笔记方法、分析方法、记忆方法、表达方法、 术语库的建立等等。双语转换机制还涉及到语言心理 学、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的说明
• (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 对外文化、经济交流合作的迅速发展, 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 日益迫切。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的说明
• (二)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具 有特殊性。
• 翻译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 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翻译人才 的思维模式与一般外语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别, 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过去往往把外语专 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 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 懂外语,不等于是合格的翻译人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 五、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 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
• 六、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初试与复 试相结合的办法。
• 七、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 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 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4分
• 同声传译
4分
• ②笔译方向:
• 文学翻译
2分
• 非文学翻译 2分
• 2.选修课(其中1-7至少选择两门):
• (1)第二外国语 2分
• (2)中外翻译简史 2分
• (3)翻译批评与赏析 2分
• (4)跨文化交际 2分
• (5)中外语言比较 2分
• (6)文体概论
2分
• (7)国际政治与经济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