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原文

合集下载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盛开一季的莲花,出现在水波荡漾之间,与鱼戏水是一道美景。

鲤鱼惊蓮,飞起数百尺,忽闻岸上踏歌声。

一只鲤鱼惊动了静谧的水面,纵身而起,却听到了岸上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蓮花百倍清。

桃花潭水深千尺,然而比不上莲花清澈的百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蓮花处,留住了他的影。

在千百次的寻找中,终于在莲花处发现了他的身影。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谁会想起西风的凉香,漫天萧瑟的黄叶,独自闷在闭紧的窗户里。

不管船行到水尽头,莲在其中,一般清秀,与荷争艳。

即使船行到水尽头,莲花也犹如清秀的佳人,美艳迷人,与荷花争奇斗艳。

复恐轻舟已过万,只影向疏林暮。

再次担心轻盈的船只已经穿越万水千山,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倩影,在疏林中逐渐消逝。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该是绿意盎然,但红花却瘦弱无力。

思量半日也无情,不到莲峰不语情。

仔细思考许久,难以言表,只有在莲峰静静凝视,才能感受到深深的思恋之情。

使用词语解释:1.采:指采摘,摘下莲花。

2.田田:形容莲叶茂盛,一片片盖住水面。

3.鲤鱼: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特别喜欢在莲花池里游动。

4.惊莲:指鱼在莲花池里游动时,用脂肪快速地跃出水面,俗称“跑莲花”。

5.岸:池塘上的岸边,也指围绕池塘的地方。

6.踏歌:散步时行进的节奏和节拍。

7.桃花潭:指的是一个湖泊的名字,山水优美,景色如诗如画。

8.千尺:表示深度非常深的数量级,即深过千尺。

9.百倍清:指的是莲花的水质是桃花潭水质的百倍之多,特别清澈。

10.千百度:形容寻找的次数非常多。

11.留住:在诗中表示他留住了美好的回忆。

12.莲峰:池塘里莲花逐渐堆积成山后形成的高地,也指池塘中旁边的山丘。

13.不语情:指莲花在沉默中表达出来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爱莲说
周敦颐〔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邓韶玉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导语:俗话说“学以致⽤”,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的好坏,都在作⽂中体现出来。

以下是整理的七年级语⽂爱莲说原⽂及翻译原⽂,仅供⼤家参考。

【原⽂】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
⽔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值得喜爱的⾮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们⾮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在清⽔⾥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枝蔓,不长枝节,⾹⽓远播,更加清⾹,笔直地洁净地⽴在那⾥,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样的⼈还有什么⼈呢?对于牡丹的爱好,⼈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小编寄语: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爱莲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篇爱莲说翻译,对文章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余著《爱莲说》作。

爱莲者,莫知其苦者;苦莲者,莫知其乐者。

且夫水中草木之花,兔走鱼潜者,亦已知之。

鸟之将卵,患其强于巢;蜉蝣之将身,薄于长辛。

龙泉之下,亦有玉。

熊掌可食,而不可夺于人。

蜀之麻石,贵于他石,而不可夺于市。

白璧无瑕,大郅之璞,握而掩之者,不可得见。

吾老陋之庠,殽于大费。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其容止之盛也。

况修短合璧、琼瑶之瓜,闺阃之供,有缺而无盈,不生知之者,我甚痛焉。

赏析: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诗文。

他通过莲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的对应,深入思考了人生的价值观和境界。

文中一开始就提到了爱莲者和苦莲者,将莲花的两种状态进行了对比。

爱莲者是指欣赏莲花的美好,但却不了解它的苦难;苦莲者则指莲花在水中的生存环境艰苦,但又没有人理解它的快乐。

这种对比是对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片面和局限性进行的揭示。

人们通常只能从表面看到事物的美好,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事物背后的辛酸。

通过引用水中的草木花卉、兔子和鱼的游动来进一步加强这种意义。

这些都是平常的景象,人们常常忽视,但周敦颐想通过这些例子来告诉人们,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体味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无价之宝的可贵之处。

比如龙泉之下的玉、熊掌、蜀的麻石等等,虽然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

而后面提到的白璧无瑕、大郅之璞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种价值只有在真正了解它们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比喻都是在阐述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最后,作者谈到了自己老陋的庠序文学以及古圣人的容止之盛,以此衬托了修短合璧、琼瑶之瓜等的美好。

他故意将自己与圣人进行对比,暗示了自己的无知和功力的不足。

同时,通过表达对美和价值的向往,呼吁人们要在追寻美好、追求价值的路上不断努力,不要沉迷于表面的虚荣和片刻的享受,要懂得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并从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爱莲说》原文及注解

《爱莲说》原文及注解

《爱莲说》宋·周敦颐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爱莲说宋代: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是由唐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如下:爱莲说白居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室内有人如在山水之间,即使房屋狭小卑陋,只要有仙人居住其中,它的名声就因此提升;同样,水并不一定很深,只要有龙隐居其中,它就被认为是神灵之所在。

这个房屋虽然简陋,但却有我心灵的馨香。

青苔爬满了门前的石阶,绿草也长进了窗帘的间隙。

在这里可以与贤人谈笑,往来的人没有一个是庸俗之辈。

我可以奏起简朴的琴声,阅读经典之书。

这里没有刺耳的丝竹声,没有繁重的文书劳累。

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孔子曾问道:有什么地方是陋室呢?翻译如下:爱莲说山不必高耸,只要有仙人居住其中,这个地方就会名声大噪。

水也不必太深,只要有龙隐居其中,它就会变得灵气十足。

这个房子虽然简陋,但是里面有我优秀的品德散发出来的芬芳。

石阶上的青苔呈现出一片绿意,绿草穿过窗帘扩散出一片青色。

我可以与贤人谈心,没有无知俗人的打扰。

在这里我可以弹奏素雅的琴声、阅读金经。

没有嘈杂的丝竹声音,没有繁琐的文书事务。

像南阳的诸葛庐,像西蜀的子云亭,孔子曾经说过:有什么地方是陋室呢?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山水如画的意境,并通过对于陋室的赞美,表达了“外表虽陋,内心却有优秀品德”的理念。

作者通过借景抒发情怀,曲折描绘了一个宁静、幽雅且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强调了品德人才的重要性。

全诗以平仄对偶的七律形式构成,既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又表达了对于虚实之间、表面与内心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

通过以陋室比喻贤人身处世俗寻求真善美的现实情境,突出了唐代文化中的功利和功名冲突。

整首诗情意绵绵、寓意深刻,是一首意境优美、富有哲理的佳作。

爱 莲 说原文及翻译

爱  莲  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原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

周敦颐爱莲说课文原文

周敦颐爱莲说课文原文

周敦颐爱莲说课文原文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哲学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爱莲说》。

这篇文章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是《爱莲说》的课文原文:爱莲说余杭州人也,家在西湖之滨,家贫,无田产,父母且丧,贫不能自存,然犹有叔父,为余计日可图,盖亦无他法也。

每以乞丐形于市,余常蹴然而归,言家贫,乞食,人莫之与,独一人予余糟糠,余因得活。

叔父死,无所从归,亦无可如何之策,因自度西湖之滨,有荷花田甚佳,亦可卖钱,乃自以为得计,遂往花田中,以卖荷花为业。

余年十七,时值盛夏,荷花已开,花田中百花争艳,而荷花独秀,独异于众花。

余每日早起,身披蓑衣,手持篙船,往花田中摘荷花。

摘花之时,余常为花中之蜂所螫,虽痛,而余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因为蜂螫之痛,使我更加珍惜荷花的美丽和芬芳。

余每摘一朵荷花,便将其插于篙船之上,篙船上的荷花越来越多,而余的心情也越来越愉悦。

每当篙船上的荷花已满,余便将其摆放在船头,然后继续摘花。

篙船上的荷花,有红的、白的、粉的,有大的、小的、娇的,它们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每当夕阳西下,余便将篙船上的荷花摆放在家门前,让人们欣赏。

人们看到这些美丽的荷花,都赞叹不已,纷纷称赞余的荷花摆得好。

而我则默默地欣赏着这些荷花,心中充满了对荷花的爱和对生活的感激。

荷花,它生长在污泥之中,却不染一丝尘埃;它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却不因风雨而凋谢。

荷花的美丽和坚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人生如同荷花,我们也要在逆境中坚强不屈,要在困难中追求美丽。

正如周敦颐所说:“吾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荷花的美丽和纯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通过摘荷花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我们的出身和境遇,而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美的追求。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心去追求美丽,我们就能够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

爱莲说 (原文 翻译 注释)

爱莲说 (原文 翻译 注释)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可:值得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涟:水清而有微波。

妖:美丽而不端庄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宋·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à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罗岩(今江西赣州于都县)时创作的,有诗刻石。

爱莲说:出自《周濂溪集(周元公集)》。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皇帝所赐的称号)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可:值得。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独:只,唯独。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蕃(fán):多。

予: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谓“李唐”。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此为意译,只直译为:不牵牵连连,不支枝节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清芬。

远:形容词做动词,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竖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亵(xiè)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但似乎最近重庆市教委认定为前一种解释)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当然
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则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不庄重地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就)很多了。

句子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自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是冠通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支枝节节,香气越是离得远越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能去靠近地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
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噫!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