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课件--伤寒副伤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人发现
1、发热病人监测 在流行早期,对原因不明 的发热3天以上的病人和伤寒疑似病人进行登 记,采集血液或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和血清学 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伤寒病人。
2、重点人群监测 包括:密切接触者、伤寒 恢复期病人、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医疗卫生 人员、粪管人员、清洁工人等,重点人员以 病原菌培养检验为主,必要时结合采用血清 学方法进行监测。
2、重大疫情报告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条例》对伤寒疫情的分级如下:
在县(市、区)范围,如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 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为严重重大疫情;如一 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为 较严重重大疫情;重大疫情采用分级管理。
重大疫情发生后,所在单位和个人以及收治 病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必须以最快联系方式报 告当地卫生防病机构,最迟不得超过6小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或接到有关重大疫 情报告后,应立即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上级疾 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最迟不 得超过6小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重大疫 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行 政部门;发生重大疫情由省卫生厅向卫生部和 省政府报告。
伤寒杆菌 伤寒、副伤寒杆菌 伤寒、副伤寒,以 甲型副伤寒为主。 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 甲型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 伤寒杆菌 甲型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
2004、2005慈溪市伤寒发病时间分布
25
20
15
10
5
0
1月
3月
5月
7月
9月
2005年 2004年
2004、2005慈溪市副伤寒发病时间分布
基层防保工作者在伤寒副伤寒 防制工作中的主要作用与职责
1、疾病的监控和预警 开展网络监控和院内主动搜索,出现情况及
时报告。
2、出现散发病人时的疫情处置 (48小时内)对病家及污染过的环境进行消毒 对病人开展个案调查,并将个案调查表及时 上报到市CDC,做好病人的隔离工作。
3、出现疫情后开展初步的原因分析,协调医院、 政府、群众,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疾 病的各项防治工作 。
② 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 脾肿大。
③ 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 减少或消失。
2)确诊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 一者即可确诊。
① 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 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②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0”抗 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凝 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4、疫情结束后做好回顾和总结工作,并提 出下一步工作思路。
病原学
伤寒、副伤寒甲、乙、丙均为沙门氏菌属, 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1~3m,宽约0.4~0.9m, 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或 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 温度为37℃,pH为6.8~7.8。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③ 伤寒在临床上以多系统症状 和体征群为特征,在诊断时,应注 意到这个群体综合分析。其中,除 持续发热外,消化系统的症状和肝 脾肿大(尤其是脾肿大)应特别注 意,在轻症化的病人中,中枢神经 系统的症状往往较轻或缺如,不应 作为重点来强调。
④ 血常规化验中,白血球总数下降不 是特异性的,有些伤寒确病人而白血球 总数不下降、有的正常,甚至升高。应 该理解成,末梢白血球减少对诊断有参 考价值,而末梢白血球数的升高,也不 说明就不是伤寒,特别是,嗜酸性白细 胞数的减少和消失对伤寒的诊断来说意 义是大的,甚至认为这是伤寒的具有特 征性表现之一。
肠 道 病 变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要的传染源。 病人从潜伏期即可从粪便排菌,一 般从病程第一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 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其以病程的第 2~4周内传染性最大。少数病人可成为长 期或终生带菌者。
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病原体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
便排出后,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可造成直接 传播。
2、时间分布
季节:终年可见,以夏秋季居多。宁 波地区季节分布有2-5月春季高峰和7-9月 秋季高峰的特征。
宁波地区1988-2003年的16年间共出现 三次高强度流行峰,即1990、1993、2000 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5.64/10万、 26.80/10万、21.38/10万。
发病率/10万
伤寒、副伤寒
背景
什么是伤寒、副伤寒
伤寒(Typhoid)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及甲、乙、丙 型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 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 等。
副伤寒与伤寒有什么不同?
副伤寒是由甲、 乙、 丙型副伤寒杆菌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这三个型与伤寒杆菌 同属于沙门氏菌属,因此在临床上看成 同一类传染病,副伤寒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等方面与伤寒很相似,但在症状上, 副伤寒的病程较短,症状较轻,并发症 少,预后也较好。
二、核实诊断
1、个例调查和暴发疫情调查 个例病人核实:接到疫情后,首先要核实诊 断,通过询问病人和查看临床诊治记录,根据 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诊治检查记录,结合 流行病学资料,予以确诊,并做好个案调查记 录。 伤寒、副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 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 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 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 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 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 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 万。
伤寒副伤寒是我国法定为乙类传 染病,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 之一。
慈溪地处沿海,河道和水井较多, 且群众有生食海鲜的习惯,是伤 寒副伤寒高发的地区。所以伤寒 副伤寒一直是我市卫生部门重点 控制的疾病之一。
1996
1998 1999 2000 2000
2001
2003
地点
江北区某专科学校 镇海城关镇
奉化某镇 鄞县某镇 宁波五区、鄞县、 奉化 江北区某厂 江东某厂 慈溪某镇某乡 余姚市某镇
暴发 时间 12 2月
7~8月 12~1 4-5月
8-9月 2-3月 6-11月 3`5
发病 人数 20 22
48 143 1875
2、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6001—1995)对 伤寒、副伤寒诊断作出明确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1)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下 列之一者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 持续性高热: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可 在5-7天内达40-41℃及以上,发热前可有畏 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一般为时1-2周。
25 20 15 10
5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2005年 2004年
3、人群分布
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儿童及青壮年 居多,暴发疫情中也以青壮年居多。
伤寒副伤寒 的预防和控制
一、发现和报告
通过有效的伤寒监测系统和疫情分 析,是及早发现伤寒副伤寒病人和伤寒 副伤寒暴发疫情的主要途径。
2.86 0.21 0.076
15.14 10.37 1.71 0.50
3.7
0.078 3.4 0.76 0.17
23 13.41
水型,渠水作生活用水 食源性,与生食毛蚶有关。 食源性,与生食毛蚶有关。
水型,自备水源被粪便污染 食源性,与食堂熟食有关。 水型,自备水源被粪便污染 水型,自备水源被粪便污染 所致。 水型,自备水源被粪便污染 所致。 食源性,与市销熟食有关。 水型, 井水被污染 水型,饮用河、沟水 食源性,与生食毛蚶等海水 产有关 食源性,满月酒聚餐 水型,自备水源被粪便污染
3)对诊断标准的说明以及在应用中 应注意的问题。
① 伤寒是常见的传染病,因此,流行病学资 料在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流行地区 (伤寒、副伤寒)如有持续一周以上发热不退的 病人,则一定要想到伤寒的诊断,即使不是伤寒 流行地区,如在一个局部地区(一个村、乡、镇、 街道、单位等)在一个月内,有多数(十几例到 几十例)持续一周以上“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 出现时,也应先想到伤寒的诊断。当前,临床医 师在传染病诊断时忽略流行病学资料的情况还十 分普遍,应引起重视。
⑤ 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的最直接, 最可靠的根据。伤寒的细菌培养,不同 病程的不同样品的培养阳性率也不同, 一般来说,骨髓、血培养以病程第1-2周 阳性率最高,达80-90%,大便培养以第 3-4周阳性率较高,可达80%,尿培养也 以第3-4周阳性率较高,可达25%。
⑥什么是肥达氏反应
肥达氏反应是诊断伤寒病时,抽病人血所做的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也是帮助确诊伤寒或副伤 寒比较简便而可靠的方法之一,试验中所用的 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 O抗原及鞭毛 H抗原以及 副伤寒的甲、乙、 丙鞭毛抗原,用凝集的方法 来测量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随着 体内抗体的增长,一般病后第2 周出现阳性反 应,但有些婴幼儿常常呈现阴性,或凝集效价 始终不高,但也不能根据这一试验就排除本病。
(二)疫情报告
伤寒和副伤寒属于《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规定责任报告人发 现伤寒和副伤寒病人,城市应在6小时内, 农村在1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疫情报告
在实践工作中,在一个局部地区,举例如一个村、 单位等,在一个月内发现3例及以上病例,即为伤寒局 部暴发疫情。应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县(市)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发病人数、年龄、病人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病原因、采 取性别和职业分布措施,现况及趋势等。
43 42 200 153
鄞县某镇某厂
10~11 20
余姚市某镇 余姚市某校 奉化某镇某村 北仑区某镇
奉化某镇某村 宁海县某镇
8`9
117
10`11 37
8`9
25
11~01 83 年1月
8月
23
6月
87
罹患率 (%)
3.07
主要传播途径
水型,自备水源 食源性,南街菜场牡蛎
暴发菌型
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
生存能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 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 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 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 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 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伤寒副伤寒的病理变化
其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 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典型伤寒病 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 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 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 发症。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年份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宁波市1988-200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时间分布
宁波地区1983-2003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一览表
年份
1983 1987 1988 88`89 1990
1992 1995 1995 1995
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遍布于全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多见。饮食饮水条件差的地区 可引起流行。我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 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 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
宁波地区属高发病地区,1988-2003年16 年间累计报告15711例,发病率波动在 6.78~65.64/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 18.89/10万。
② 持续发热,这一点是必须强调的 症状,从发病机理上看,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 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伤寒杆菌 在肝、脾、胆囊、骨髓等大量繁殖,再次入血, 产生第二次菌血症时,释放大量内毒素,因此, 持续较长时间发热是肯定的。当然,由于现在 伤寒的轻症状和症状多样化的发展,典型的高 热不十分强调(轻症化病人中,体温大多数在 38℃左右),但持续一周左右的热程,这一点 是千万不可忽视的,应在诊断中充分考虑到 。
间接传播:经过手和苍蝇、蟑螂等间接 污染水源和食物等可造成间接传播。
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也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 起本病的暴发和流行,而散发病例一般以日 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 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潜伏期
伤寒:潜伏期为1-3周,平均10天。 副伤寒:潜伏期为8-10天,有时短至 3-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