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1.1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5、地球的模型是 地球仪 ,地球的自转轴叫 地轴 ,
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 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 的点叫 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北点,另一点叫 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南 点。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四个阶段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1:天圆地方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 推测:“地球” 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 片,确证: 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 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形状:
球 体
地球是一个两 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 道
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活动题:
1、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你感 悟到了什么?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 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 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概念: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 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 模型——地球仪。 2、作用: 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 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 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3、地球仪的构成:
北极 地轴 经线 纬线 赤道 地轴、南 北极和经 纬网并非 地球本身 所有,而 是人们为 更好地研 究地球假 想的。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为什么? 因为地表不是平的,而是球形的
认识地球的四个阶段
认识地球的四个阶段
地球是地球系统中的第三颗行星,被认为是最大的行星。
尽管古
代中国科学家的观测,把它的形状确定为球体,但直到17世纪,人们
才真正意识到它的多样性和非凡性。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地球经历了
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时候,它6,000多年前被认为是一个平面存在。
古埃及人认为地球是由四大河流环绕着的,埃及文明的中心是地球的
中心。
另一方面,希腊人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球体,相信它是以自转的
方式运转的。
第二个阶段是古罗马时期,这时受到了希腊人的影响,把地球看
作是一个球体,但它仍然被看作是无边无际的,相当于天空。
第三个阶段是中世纪,这时侯地球被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只有在
地球上才能发生重要的事情。
同时,中世纪也发展出了几种地图,用
于绘制地球上的许多地方。
最后一个阶段是17世纪,把认识地球放上一个全新的水平。
这时,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理论将地球的形状确定为球体,他们的实践也
启发了其他科学家们去探索地球。
因此,从古老的观念到科学的认知,认识地球的过程持续了许多年,其中的四个重要阶段是古时候、古罗马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
每
个阶段都推动了人们对地球的理解,也开启了新的时期地球科学发展。
没有这些里程碑式的科技突破,人们就无法领会到地球上的多样性,
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地球的许多有趣特性。
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写出自己的感悟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探索的历程。
在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这是一种直观而原始的认知。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并非平面,而是一个球体。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观念的一次革新。
一、从古代到中世纪:平面观念的形成和限制在古代文明中,人们观察周围世界的方式是极其直观的,他们经常感受到地面的平坦,所以他们并不怀疑地球是否是一块巨大的平面。
这种平面观念的形成和限制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然而,随着探索和交流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法仅仅用平面观念来解释。
当船只追随地平线航行时,它们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之下。
这一现象表明地球并非平坦,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弯曲。
二、地中海文明与近代探索:球体观念的诞生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是地球形状认知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在这个地区,人们开始使用天文观测仪器,例如纬度仪和六分仪,来测量星体的位置。
通过这些仪器的使用,人们发现星体的高度会随着观测者的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这一现象表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而不是平面。
在中世纪,随着欧洲的探险家们勇敢地踏上了远航,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哥伦布的航海便是一次对平面观念的颠覆。
当他第一次抵达新大陆时,他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大大超出了古代人们设想的界限。
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还为未来的探索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探索与科学发展:加深认识和个人感悟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地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观测和证据,从而加深了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个人而言,在整个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通过探险与实践,人类在摸索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努力解决问题,完成认知的升级。
这种持续探索的精神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和希望。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最大周长(赤道)约4万km ,表面积约5.1亿km 2。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的。
(4)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三、纬线、纬度a、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纬度: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
那么,北极为90°N(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
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1-2 地球基本知识_形状和运动
5 季节的划分
西方天文学: 春分到夏至为春季, 夏至到秋分为夏季, 秋分到冬至为秋季, 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我国还将黄道全圈按15°划分,得到 24个间距,称为二十四节气。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 度的变化
①
②
③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 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 节 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3.1 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本身的旋转。旋转轴是地轴, 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 自转方向:在北半球看起来呈逆时针方向 (南半球反之),人们把这个方向称为向 东。
1 地球自转的证明:
最雄辩和直观的证据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 在巴黎进行的“傅科摆”试验。
恒星年(365日6时9分9.5秒):地球连续两次 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 所需的时间。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连续两次 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 个焦点之一上。地球轨道偏心率约为0.017或 1/60。
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 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 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地球大小相关的参数
地球赤道半径a:6,378,140±5米; 极半径c: 6,356,755±5米; 总面积: 5.1×108平方公里; 总体积: 10820×108立方公里 (10833×108立方公里); 总质量: 5.98×1027克 (6.588×1027克); 地球的经线周长: 40,008,548米; 赤道周长: 40,076,604米; 实际运用中,常常把与地球体积相等的正球体半 径作为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110米。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复习要点梳理5
地球上的陆地表面是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 共同构成。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500m以上)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500m以下)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 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 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 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 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 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 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如同竹筷般地发生断裂或错 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结构
震
中
震中距
地震的预防
震源
发生地震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 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
世界上地震主要分布区
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区
复习要点梳理4
1915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创立了“大陆漂移说”。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 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 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 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 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 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 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 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 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 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 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 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比较不同纬线的长度和不同经线的长度,你发现 了什么不?同纬线,若纬度不同,其长度也不同,以赤道最大,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a 、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 、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 、纬度: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 ”和“S ”表示。
那么,北极为90°N (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 (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 。
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一、人们对地球形状的错误认识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普遍存在一些错误观念。
例如,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因为他们只能看到水平的地平线,而没有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还有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盘,或者是一个长方形。
这些错误观念主要是基于人们有限的观察和经验,缺乏科学的证据和研究。
二、地理探索与地球形状的认识随着地理探索的深入,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逐渐得到提升。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并给出了一些证据,如船远离海岸时,首先看不到海岸线,然后船的桅杆也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地球不可能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进一步支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三、地理测量与地球形状的进一步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17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通过对地球的测量和计算,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的观点。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半径要略大于极半径,即地球的形状更接近于一个扁球体。
四、现代科学与地球形状的确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进一步确证和完善。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引力测量的进展,使得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精确。
通过使用卫星技术和重力测量等现代科学手段,科学家们能够精确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即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但与拉普拉斯的略扁球体观点相比,差别非常微小。
五、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意义正确认识地球形状对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球的形状决定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气候分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地球的形状对于航海、导航和航空等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活动需要准确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此外,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六、总结从古代的错误观念到现代科学的确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持续不断的过程。
202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同步培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填图绘图】·在图中描出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
·在图中方框内的横线上填出地球仪各部分的名称。
2.作用: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由于地球是球体,所以要想看得更远,就得站得更高。
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最大周长令人惊,坐地日行八万里。
(1)地球的半径是6 371千米。
( ×)(2)因为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仪也是不规则的球体。
( ×)主题认识地球的形状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距离2米左右。
如图所示:问题1.甲不动,眼睛保持与木板等高,乙将竖直铅笔由D向C缓慢移动,甲观察到:随着铅笔位置的变化,其长度不变(改变/不变)。
问题2.用篮球代替木板,当竖直的铅笔由A向B缓慢滑动时,会发现铅笔的长度将会逐渐变短(长/短),直至铅笔上(上/下)端消失;当竖直的铅笔由B向A缓慢滑动时,铅笔长度发生的变化是逐渐变长(长/短);随着位置的移动先出现铅笔的上(上/下)端,后出现铅笔的下(上/下)端。
1.下列能正确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是(B)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在古代,人类凭直觉得出“天圆地方”的结论;后来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能够直观地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简单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大地不是平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人造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球体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卡西尼认为地球是个长球体18世纪法国科学家测量出地球为扁球体现在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6755米,扁率为1/298.2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4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4点一、古代观测与推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始于古代。
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哲学家和学者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太阳和月亮等天体运动,推测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
例如,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一个球体,他认为球体是最完美的形状。
此外,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也通过观测日偏食现象,得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
这些观测和推测虽然不够准确,但为后来对地球形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航海和探险的发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地理探索,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形状。
15世纪时,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探险发现了新大陆,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地球并非平面,而是一个球体。
这些航海家通过观察船只航行的方向和星星的位置等现象,发现了地球的曲率和球面特征。
这些探险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实。
三、科学观测和实验证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进行地球形状的观测和实验。
17世纪时,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吕梭通过在不同地点的山上测量地球表面的曲率,证明了地球的球形。
之后,18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内维尔·马斯克林通过观测月亮的引力对地球的影响,计算出了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进一步确认了地球的球形。
此外,20世纪的航天技术和卫星观测使人们能够从太空中直接观察到地球的形状,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
四、现代测量和地球科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全面。
地球科学领域的测量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地球形状的信息。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测高和地震波传播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测量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的弯曲程度和地壳的变形等。
这些测量和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并非完全的球体,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其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
总结起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古代观测与推测、航海和探险的发现、科学观测和实验证据以及现代测量和地球科学研究等阶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限时:10分钟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1-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是站得越高,看得 越远,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 气候有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地形有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地形有关。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7-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图中③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极 半径,④所代表的地 理事物名称是 赤道 半径。实际上③的长度 小于 (大 于/小于)④的长度,因为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 不规则球体。 (3)⑤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赤道 ,长约 4万 千米。
4.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下列关于地球仪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地球仪是地球的真实写照 B.地球仪不能反映地球的大概形状 C.地球仪便于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D.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转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旋转轴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5-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识点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地球仪的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
缩小 ,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就是地球仪。 5.地球仪的作用。 (1)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 符号 和文字来表示陆 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 位置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主要知识点: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①天圆地方②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从人造卫星照片上看,地球是一个球体。
(3、4过程为科学认证)地球真实精确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生活中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有:①在海边看远处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杆,再看到船身;②站得高看得远;③月食现象。
最科学的证据: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大小:地球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某人“坐地日行八万里”此人位于赤道3、用对比的方法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4、(1)0º经线和1800经线只有一条。
其中,我们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称为0º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2)经线圈特点:①相加等于180;②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0和180度除外)。
5、地球的最南端是南极,纬度 90 0 S,最北端是北极,纬度90 0 N,南北纬23.50分别叫南北回归线,南北纬66.50分别叫南北极圈。
6、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四面都朝南方向,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四面都是朝北方向,在北极点上盖房子,他的窗都朝南方向。
7、低纬度范围0º~ 30 º,中纬度范围30º~ 60 º,高纬度范围60º~ 90 º。
8、五带的纬度范围:热带 00----23.260 南温带 23.260 S ---66.340 S 北温带 23.260 N ---66.340 N北寒带 66.34 0 N ----900 N 南寒带 66.340 S ----900 S二、重点地图1判断点所在的纬度和经度方法1.写出各点所在的纬度和经度A 南纬200 , 西经1200B 北纬500 , 西经600C 南纬400 , 西经750D 南纬200 , 00E 北纬800 , 东经750F 北纬100 ,东经750G 北纬400 , 东经1200 H 南纬800 , 东经600(1)圈度数,(2)画箭头(箭头指向度数变大的方向)(3)标方向2.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 0º 、180º 经线。
2.1.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课件(共27张PPT).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为什么站得越高, 看得越远?
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个弧形。
为什么月食时, 地球的影子是 弧形?
课堂练习
1.图中①②③为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简图。下 列排序正确的是( D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课堂练习
2.下列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正确的是( C ) A.表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B.平均直径约6371千米 C.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D.平均半径约5.1亿千米
因为
地球表面积 ≈ 7.28 ×1010 个足球场的总面积
地球最大周长 4万 千米
操场跑道一圈 400 米
因为
地球最大周长 ≈ 10 0000 圈操场跑道总长
探究新知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人类认识到地球的真实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代,中国人探索天与地的关系。
认为天是圆形 的,像一个半 球体的罩子盖
课堂练习
3.下列说法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B ) A.地球的卫星照片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登高望远 D.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
课堂练习
4.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 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B )
A.地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等人根据月食时地球落在月球 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现象,推测地球为球体。
月食
月食是太阳光被地球的影子所遮蔽,所以从影子的形状看, 是一个圆弧状,从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首次完成了绕地球 一周的环球航行。
阅读地图, 说出麦哲伦环球 航行的路线。
从古到今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古代中国人提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天圆地方说”。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身上,乌龟蹲在蛇身上,太阳在上方旋转。
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他认为天体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海边发现远处行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桅杆,再出现船身,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根据落在月球上的地球的影子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历经3年完成了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地球。
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登上太空,亲眼看到了地球的样子。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在黑板上板书5.1*1015平方米,体现数据之大。
(教师打趣道:51后带十四个零,如果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多好啊!)
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展示纸条道具
(纸条的长度为6.4厘米,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该纸条的一亿倍。
)
3.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问:拿姚明的身高来做参考系,姚明的身高为2.29米,问多少个姚明首尾相连平躺着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稍微给学生一点时间动手计算一下,但不点名提问。
)
答案:约17,467,249个。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认识地球 第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PPT
经,以西是
5、 习惯上,用
和____
组
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6、 从东西半球划分看位100W的各地,
属于 半球;位于1800经线的各地,
属于
半球;位于1700E的各地,属
于 半球;位于400W经线的各地,属
于 半球。
7、 在地球仪上,顺着 方向,围绕地 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请描述:通过观 察人造卫星拍摄 的地球照片,说 说从太空看到的 地球面貌是怎样 的?
经过现代科技 测量知道,地 球是一个两极 稍扁、赤道略 鼓的球体。
2、 地球的大小
6378千米 赤道半径
6357千米 极半径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分略扁的椭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
•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 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 球模型——地球仪
C. A.
D.
B.
四、经线和纬线
项目 形状
延伸方向
长度分布
标度范围
纬线
划分度数的起点
度数值变化规律
度数表示方法
半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线
)
经线
项目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
半圆
延伸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分布
标度范围
赤道最长,向两 极渐短
00——900
一样长
00——1800
划分度数的起点 度数值变化规律
度数表示方法
赤道(00 纬线) 赤道向两极渐大
如图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标上的不同的度数,就是 纬度。 特点:赤道为00,南北南极为900、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 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度数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 增) 例:A点纬度写作:200N 读作:北纬20度 B点纬度写作:400S 读作:南纬40度 注:几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23.50N)南回归线(23.50S) 北极圈(66.50N)南极圈(66.50S) 以上四条纬线在图上用虚线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简单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大地不是平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人造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球体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卡西尼认为地球是个长球体18世纪法国科学家测量出地球为扁球体现在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6755米,扁率为1/298.2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当初人们确认地球的形状为圆球形,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第一级近似。
到18 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
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转而成的球体。
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
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
后来通过重力测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状,这是第三级近似。
大地水准体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海面上的重力位各处都是相等的,即海面在重力作用下是一个等位面,把这个等位面延伸通过大陆,就形成一个封闭曲面,这个曲面叫大地水准面。
由于地球表面有71%为海洋所占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地水准面代表了地球的形状,而且这个面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面。
但它仍然是介于旋转椭球体和地球真实形状之间的一个中间形态。
近年来,由于人造卫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关于地球形状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数据。
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大地水准面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而是有地方隆起,有地方凹陷,相差可达100m以上;(2)地球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而是近似椭圆形,长轴指向西经20°和东经160°方向,长短轴之差为430m;(3)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从包含南北极的垂直于赤道平面的纵剖面来看,其形状与标准椭球体相比较,位于南极的南极大陆比基准面凹进24m;而位于北极的没有大陆的北冰洋却高出基准面14m。
同时,从赤道到南纬60°之间高出基准面,而从赤道到北纬45°之间低于基准面。
用夸大了的比例尺来看,这一形状是一个近似“梨”的形状。
这一认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地球认识的一个新阶段。
这种认识说明地球的形状及反映这种形状的内部物质状态还未达到稳定平衡状态。
当然,今后卫星测量还必须结合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天文测量等综合手段,才能获得进一步精确的数据。
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趣谈山东郓城第一中学地理组刘海荣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但得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而质朴的观念来解释的。
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
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公元前3世纪,球形大地的观念就已经产生,但这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人们对此并没形成共识。
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进一步证实地球确实是个球体。
从此,人们才一把我们居住的“大地”称为“地球”。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是人类最终证实地球是个大圆球的里程碑。
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一个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然而又不被人们真正认识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上面刻着一行寓意深刻的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
大地是圆球形状,到了16世纪,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了。
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没有终止。
地球是个怎样的球体呢,是浑圆体还是椭圆体,是扁球体还是长球体,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于17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从这个理论出发,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只能是一个两极压缩,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样的扁球体。
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随纬度的增加而变短,赤道的半径最长,极半径最短。
法国天文学家里希尔在南美洲进行天文观测时发现,摆钟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摆动的,在法国巴黎和在南美洲摆动的周期不同。
他认为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并进而说明地面重力变化的情况。
他的推测与牛顿的理论完全吻合,里希尔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结论。
可是当时的巴黎科学院的权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会有变化的客观事实。
在地球形状上,反对牛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巴黎科学院所属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父子。
他们曾对从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尔刻之间的子午线进行过很不精确的弧度测量。
他们的测量结果与里希尔的结论完全相反。
因而伏尔泰在文章里说:“关于地球的形状,在伦敦认为是个桔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一个西瓜。
”到了18世纪30年代,关于地扁和地长的争论更加激化。
法国巴黎科学院分为两派,拥护牛顿在理论上确定的扁球学说的人,在科学院内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为了解决这个争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再一次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
一个队到北纬66度的拉普兰地区,另一队远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鲁地区(南纬2度)。
这是18世纪科学史上一大壮举。
南美远征队经过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
这次精密的子午线测量结果一公布,便轰动了巴黎科学院,也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因为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牛顿的扁球说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为此伏尔泰风趣地写道:两个远征队用最雄辩的事实,“终于把两极和卡西尼都一起压下去了”。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千米),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千米,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的。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地球概貌等知识后,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是对于地球的直观感受和间接资料实际上是通过不同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获得的。
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为主线索展开,经历“平面→凸面→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认识,体验认识过程,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书本和笔作为模拟实验的材料,大大简化了实验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b)知道不同时期人们对地球有不同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由直观感觉到理性模拟实证,逐渐认识地球的形状。
学习认识事物的两种视角。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假设与实证。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出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1、2)与资料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根据学生资料搜集情况,以及分析资料的能力来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