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四、流行病学
登革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发病患者的主要临床 表现有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登 革热以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性肿胀、渗透性增强 、皮肤轻微出血的病理变化为主,与病毒感染的直接作用 和免疫病理损伤作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痛 和骨、关节酸痛,伴有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 轻度减少。登革出血热、登革热-休克综合症多发生于再 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抗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 婴儿,病死率高。登革出血热的病情较重,伴有明显的皮 肤和粘膜的出血症状,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显著;登革 热-休克综合征除上述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血 压降低和休克等。
二、结构形态大小
这些蛋白是以多聚蛋白形式进行翻译合成后,由宿主 蛋白酶切割而形成的。C蛋白构成核衣壳,富含精氨 酸、赖氨酸。PrM蛋白在病毒成熟时,经酶裂解形成 膜蛋白M后,固定于病毒包膜内层。E蛋白是病毒包 膜的主要糖蛋白,与病毒的细胞嗜性、红细胞凝集以 及诱导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等有关 。非结构蛋白NS1功能不清。NS2a和NS2b可能参与 多聚蛋白的水解过程。NS3可能是在细胞液中起作用 的病毒蛋白酶。NS4a和NS4b可能与RNA复制有关 。NS5是病毒编码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致病机理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三、致病机理
经动物猴实验,以登革病毒作初次感染,
发现病毒在病毒血症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组
P
织,以后迅速扩展至全身淋巴组织,病毒 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白细胞等组织细
胞中复制,并再次进入血循环中,与抗体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第二次感染时,组
二、结构形态大小
重重包被的外壳使得登革 热病毒更难感染细胞。但 病毒可以跨越这个屏障: 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 诱骗”到脂囊泡中后,病 毒膨胀,挣裂其蛋白盔甲 ,这样病毒的脂膜就可与 细胞的脂囊泡结合,释放 出病毒,病毒得以在细胞 内增殖。
图1 登革病毒结构
二、结构形态大小
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约含有11000个核苷酸, MW为4.2×106。其5′端为I型帽子结构,3′端缺 乏poly(A)尾,基因组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编 码区。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其5′端1/4编 码病毒3个结构蛋白(C、PrM和E),3′端3/4编 码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 、NS4a、NS4b和NS5)。
登革病毒
专业:xx

分类学地位


wk.baidu.com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流行病学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分类学地位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一、分类学地位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属于黄病毒科黄 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亚群,形态结构与乙 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 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 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其中2型传 播最广泛,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与乙 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病 毒在蚊体内以及白纹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 胞)、猴肾、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殖, 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织细胞中的病毒量比初次感染时明显增多,
如将登革病毒抗体注入猴体内后,再以登
革病毒攻击,其病毒量比对照组猴(注射
无登革病毒抗体的猴)高51倍。同时也发
现有登革病毒抗体者的白细胞培养病毒,
其白细胞内病毒复制的阳性率比无抗体者
的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上实验证明病毒繁
殖明显增加的原因与抗体存在有关。
三、致病机理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结构形态大小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二、结构形态大小
登革热病毒为大小约50nm的有包膜病毒。 4℃冰箱中可保存数星期,用冰冻干燥法可以保存
数年。对紫外线比较敏感,数分钟就可灭活。 登革热病毒是一个多层次、足球状的结构,缺少
许多人类病毒独有的长尖凸出。与其它病毒一样 ,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包被在蛋白质外壳中,周 围环绕着一层脂膜。但异常的是,登革热病毒的 基因组依次被90张盔甲状的蛋白质外壳紧紧包被 。
三、致病机理
含有登革病毒的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 到全身,成为免疫反应的靶细胞,由活性T细胞激活单核细胞,释放 各种化学介质,激活的T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这些生 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DIC形成 ,导致出血和休克。患者血中组胺增高,组胺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 通透性,Ⅰ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登革病毒抗原与有Fc受体和病毒受 体的血小板相结合,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产生 血小板聚集、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 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免疫 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 Ⅲ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血清学研究证实,登革病毒表面存在原封不动种不同的抗源决定簇, 即群特异性决定簇和型特异性决定簇,群特异性决定簇为黄病毒(包 括登革病毒在内)所共有,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 强作用,称增强性抗体,型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 作用,称中和抗体,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对异型病毒也 有一定中和能力。二次感染时,如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而中和 抗体活性强,足以中和入侵病毒,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患者可不 发病,反之,体内增强性抗体活性强,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 ,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 制。称抗体信赖性感染增强现象(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有人发现Ⅱ型登革 病毒株有多个与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有关的抗源决定簇,而其他 型病毒株则无这种增强性抗原决定簇,故Ⅱ型登革病毒比其他型病毒 易引起登革出血热。
四、流行病学
2014年8月26日,多米尼加公共卫生部证实,登革热和 基孔肯雅热疫情正在多米尼加各地蔓延,现已发现登革热 和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近50万例,其中54人不治身亡。 多米尼加公共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说,现已确认6975例登 革热感染病例,其中48人死亡;2014年4月暴发的基孔 肯雅热疫情蔓延更为迅猛,迄今已报告42.94万例基孔 肯雅热疑似病例,其中6人死亡。多米尼加的登革热尤其 是基孔肯雅热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政府有关部门正严 密监控疫情蔓延情况,并积极采取清除蚊虫滋生地、喷洒 药物等防控措施,以遏制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进一步 蔓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