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doc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介绍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介绍园林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介绍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一、主景与配景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
突出主景的方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
2.轴线对称法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4.构图重心法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
5.园中之园法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
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
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
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
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
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借景的类型有:1.远借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造园手法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1. 借景手法:利用周围自然山水或建筑环境,将其融入园林中,营造出与外界相连贯的景观效果。
2. 运用对称和平衡:古典园林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通过布局、景点的设置等手法来营造整体的和谐感。
3. 利用空间层次:通过设置不同的景点和元素,创造出层次感和深度感,让人在园林中有流动的视觉体验。
4. 突出虚实结合:在园林中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利用假山、水池等来营造幻化之境,给人以意境和想象的空间。
5. 打造意境和氛围: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种特定的意境和氛围,通过植物、建筑、水景等的组合和精心的设计来展现特定的文化内涵。
6. 引导人流和视线:通过步道、廊道、窗户等设置,引导游客的行走路径和视线,使他们能够逐步欣赏到不同景观,并有所体验和感受。
7. 利用水景: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水池、流水、喷泉等来增加园林的动感和灵动感。
8. 精心布置庭院:庭院是古典园林中的核心区域,通常会设置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以打造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
9. 运用植物装饰:古典园林注重对植物的选择和摆放,通过花草树木的组合和养护,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10. 利用建筑元素:在园林中运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如亭、阁、桥等,以增加园林的文化气息和观赏价值。
这些手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简答题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简答题摘要: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2.轴线对称法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4.借景手法三、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四、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正文: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及特点,并探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主要包括: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通过升高或降低主峰的高度,使主景在景观中更加突出。
客山则需奔趋,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主峰,以及四周环绕的客山。
2.轴线对称法: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在园林布局中,通过轴线的设置,使景物在空间上形成对称的关系。
如颐和园昆明湖与玉泉山的关系。
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称为动势向心法,即将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例如,通过设置屏障、曲径通幽等方式,把美好的风景营造出一种神秘感,使人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4.借景手法:借助园外景象,将不属于本园的景观借用成为本园的景观一部分。
如颐和园借西山、玉泉山之景,拙政园借北寺塔之景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包括: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强调山水构图、讲究诗情画意等。
在古典园林中,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富有诗意、情景交融的景观效果。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和特点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现代设计师可以借鉴古典园林的布局、手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景观相结合,打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如上海世博园区的江南园林、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山水园林等,都是将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和特点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抑景:即通过营造景观层次、虚实对比和引导视线等手法,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使景致更具深邃感和美感。
添景:在景观中增加元素,以丰富景致内容,如山石、植物、建筑等,使景致更加丰富多彩。
夹景:通过设置屏障或引导视线,使观景者在一定角度和距离内欣赏景观,突出景观的主体和重点。
对景:通过合理布局景观元素,使一处景致与另一处景致相互呼应,形成对景关系,增强景观的整体感和协调性。
框景:利用门洞、窗洞、柱框等框架结构,将一处景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营造出更加集中、聚焦的视觉效果。
漏景:通过设置漏窗、漏墙等手段,使观景者在透过漏窗、漏墙欣赏景观时,感受到若隐若现、朦胧的美感。
借景:利用借景手法将园外的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借入园中,扩大园林视野,丰富园内景观内容。
障景:通过设置屏障或利用山石、植物等元素,将观景视线遮挡或引导到特定方向,以控制观景效果,达到欲扬先抑、增加景深等目的。
藏景:将景观隐藏起来,不直接展示给观众,而是通过暗示、引导等方式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增加景观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透景:通过设置开放式的园墙、花架等元素,使园内外的景观相互渗透,增强景观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这些手法各有特色,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设计意图。
同时,这些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和场地条件进行灵活运用和发展创新。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
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为模板,遵循自然的和谐美景,融合了山水、花草、石灰、木料等形态和色彩的构成,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景。
古典园林的建造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要的造园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细部设计手法。
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地形进行细部设计,使空间的宽阔感和紧凑感得以调节,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例如沟溝穿梭、石头堆积、植物组合等,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气氛。
二是营造景观特色的手法。
其主要是以“四合院”“池塘”以及“山石花草”等为基础,结合植物、石头、木料、砖瓦等材料,营造出造景的特色。
三是水泥制作手法。
这类手法主要是利用水泥,将池水、湖水、池塘等打造成错落有致的美境。
水泥的形态结构有楼梯形、两层坡形、三层坡形等,其设计可以形成大型的小型水景,营造出壮观的景致。
四是结构组织手法。
这类手法是将古典园林中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组织,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如,布局乱调、木栅格格、四仙桩、亭台楼阁等,都是古典园林中著名的结构组织手法。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造园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细部设计手法、营造景观特色手法、水泥制作手法以及结构组织手法。
整个园林由这些手法有机结合而成,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美景。
- 1 -。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其造园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与人工融合的空间感。
常见的布局方式包括回字型、中轴线型、开放通透型等。
古典园林以空间层次的设置来表现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常见的手法包括景观与空间的错落有致、主次之间的转化与呼应等。
2. 山水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手法,并将之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布局中。
在布局中,工程师会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建造山体,以形成宜人的景观。
并通过人工的山体塑造手法,如山体开凿、石头堆砌等,使其与周围的景物相协调,形成山水画般的景观。
3. 溪流与湖泊: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园林中营造氛围和增加景观层次感的重要手段。
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水体有溪流和湖泊。
溪流常以弯曲的形态蜿蜒穿行于园林中,配以小桥、感澜、石峰等景观,增添了园林的浪漫情调。
湖泊常常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配以亭台楼阁、绿树花丛等,营造出宁静、开阔的美景。
4. 四季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四季景观的呈现。
通过引入不同的植物、花卉和树木,以及景观灯光设计,使园林在不同季节都能散发出不同的美感。
春季以花卉盛开、鸟语花香的景象为主,夏季注重荫凉和水域的清凉感,秋季以红叶和果实的丰收为主,冬季则以落叶和空寂的景象为特色。
5. 巧用亭、台、楼、阁: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建筑物包括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物常常与山水、花木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亭、台、楼、阁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单层的亭子、高耸的楼阁等。
它们作为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不仅为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同时也是园林景观中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通过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山水结合、溪流与湖泊、四季景观以及巧用亭、台、楼、阁等手法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打造出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独特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园林绿化技术与艺术设计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优美的景色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造园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造景艺术手法使园林具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使游览者在游园时享受到了美景与身心的愉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建筑方面的宝贵遗产与旅游资源,也为后人建造园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尤其是苏州,许多私家园林至今仍保留着。
从时间上讲,明清时期古典园林的兴盛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皇家园林,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
作为古典园林大师,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挡景、隔景、动景等方式,使有限的空间有无限的风景,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也为我们后代建设园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建筑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受中国古典建筑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因此,古典园林在建园时,不急功近利地与自然竞争,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辅以人工亭和亭台,通过借景、屏障景观、分隔景观等丰富园林内部景观,动景等景观创作手法,渗透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和人文理念,创造了良好的意境。
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些艺术特征,尽管经历了数百年和数千年的风雨,古典园林仍然是人们向往的天堂。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纵观古典园林的建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园丁们通常使用几种固定的方式来加深古典园林的景致。
几种常见的绿化技术包括借用、阻塞、分离、移动等。
(一借景古典园林的空间通常很窄。
有时设计过多的景观会使空间更加狭窄和压抑,而借用景观可以巧妙地避免这种缺陷,丰富景观层次。
所谓借景,就是通过一定的叠加和引入,将不属于公园的风景组合到公园中,以弥补古典园林小空间的不足,通过引入其他景观,使园林更丰富、更迷人。
中国古典园林的八种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八种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八种构景手法:
(1)抑景,将美景先加遮挡,使美景欲扬先抑,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添景,在远景与近景之间添加过渡景,使景色更具层次美。
(3)夹景,通过两侧用不醒目的建筑物或树木花卉遮蔽起来,把游人的视线引向远方的风景点。
(4)对景,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是美景,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也是美景的构景方法。
(5)框景,用门、窗、洞或乔木树枝合成的景框围成美景的构景方法。
(6)漏景,通过漏窗使游人观赏到美景的构景方法。
(7)借景,将园外景观从视觉上与园内景观交融的构景方法。
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
(8)移景,即在园中仿建美好景物。
中国古典园林之构景手法
目录 古典
CONTENTS
一、抑景 二、夹景 三、添景 四、对景
五、框景 六、漏景 七、借景 八、障景Fra bibliotek一、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 蓄,所以园林造景也不会一 走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 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 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 抑”。抑景又有山抑、树抑、 曲抑之分。
二、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如果视线 的两侧大而无挡,就显得单调乏 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 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 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 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 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便是夹景。
三、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等,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 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就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 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作添景。
感谢观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园林巧于因借”
近借:苏州沧浪亭不用围墙用假山,巧借了园外的流水
仰借:借空中的飞鸟
俯借:借池塘中的鱼
应时而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
八、障景
任何园林中,总有一些不足之处,或者是必须遮 挡之物。用山、石、花木加以掩盖和处理,也可以形 成一种美景,这叫障景。
上海豫园鱼乐 榭有一上实下空的 墙,遮挡了原来流 水较近的短处,产 生了源远流长的效 果,这是障景的神 来之笔。
四、对景
在园林中,从甲风景 点可观赏乙风景点,从乙 风景点可观赏甲风景点 的构景方法,叫对景。
杭州西湖北面的保俶塔,与南面重建的雷峰塔,就是一组绝妙的对景。
五、框景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手法:主景与配景、抑景与扬景、实景与虚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仰景、内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特点:1)主景与配景主景升高,能使背景简化,也突出了主景。
2)抑景与扬景在入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从而达到开阔园林空间。
3)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合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实现前设障碍,左右夹峙为夹景,四方围框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在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前景与背景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是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从或者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
6)俯景与仰景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俯视或仰视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借景能增加层次扩大空间感,丰富园景,增加变化,且不费分文。
园内景物也可以相互因借,实质为园内外和园内各空间景观的相互渗透或互为对景和相互烘托的关系。
8)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的景观。
在配置中,可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渐过渡等不同的配植方式,实现园林景观的色彩构图。
在同一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因此,采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来弥补木本花卉花期较短的缺陷等,可以延长景观的观赏期,表现花木的季相变化。
名句赏析~~~~~不限主题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____佚名《越人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是园林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园林建筑学的阴阳思想,材料的节省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内拱造园法:是以拱形山水为中心,造假山植树,以拱形结构为主,形成天然而古朴的景色。
二、多岛式造园法:是将建筑与园林分割成多个岛屿,每个岛屿上都有花园、树木和水池等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三、水陆对衡法:是将水陆结合,使水陆的比例合理,突出水陆对立的特性,形成柔和的水陆园林效果。
四、攀式造园法:是把建筑物层层堆叠,以形成悬崖峭壁的攀式建筑,有利于保护景观,形成壮观的风景。
五、雕塑造园法:是将雕塑运用于园林设计,使建筑雕塑和植物结合,形成富有艺术感的园林美景。
六、庭院造园法:是将建筑物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庭院,以平实的结构、植物布置和多种装饰形成清新的环境。
以上便是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的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施工技术、园林景观设计、空间结构、艺术布局,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园林艺术瑰宝。
- 1 -。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中国,园林建筑是皇帝与贵族展示财富、体现地位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造园技巧的运用是非常精湛的,古代建筑师们善于运用自然的优势,将自然景观和建筑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个龙蟠虎跃、独具韵味的古典园林。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造景手法主要包括山水景观、水景、建筑和植物等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手法的特点。
一、山水景观山水景观的构造主要是依托于山、水、石、洞、林等自然景观,运用园林建筑奇巧的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幅自然山水的美好景色,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不忘归途。
古代中国的设计师们在造山水景观时,善于运用「比心法」、「半山法」、「山在水中法」、「曲径通幽法」、「水逆山坡法」、「对险峰峦法」等手法,以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更具有奇妙的美感。
二、水景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在建造水景方面的技巧也是相当地高超。
古代设计师们善于运用奇怪的建筑形式,将水景与建筑物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古代中国的水景主要包括池泉、瀑布、水幕、流水、喷泉等。
而在造水景的手法上,设计师们更是精于世故,运用巨石、石桥、假山、荷花等,将自然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沉浸在这幅美景之中。
三、建筑园林建筑是整个园林的灵魂和核心,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园林建筑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例如,设计师可以在园林建筑上刻意刻画龙、麒麟、凤凰等神兽,或者将字、诗、画作等文学艺术元素融于建筑设计之中。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高超建筑技艺和丰富文化内涵。
四、植物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在选植方面也相当讲究。
古代设计师们不仅在造园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植物的功能,而且还要考虑到植物的形态和颜色等因素,以保证植物的全貌与园林的整体设计相得益彰,相互协调。
在盆景和花卉种植方面,中国的造园师们使用了许多技巧和方法,例如在适当的地方种上适合观赏的花卉、栽种适合园林建筑的盆景等。
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
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与自然融合的艺术空间。
下面将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透视效果。
通过构建主次分明的景观空间,使人们在游览中逐渐感受到不同景观的层层递进,从而产生出虚实结合的美感。
在造园过程中,常常通过布局主体建筑物和相应景观的位置和大小,使景观空间具有透视效果,增强了空间的深远感和广阔感。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园林的疏密有致。
在园林造景中,不同的景点应有所呼应,形成疏密有致的布局。
一般来说,景点之间的距离会根据其重要性和特点而有所调整,从而形成前后呼应、左右相对的美感。
同时,古典园林还常常利用树木、花草和奇石等元素来增加景观的疏密感,使景点之间形成相互衬托、形成对比的效果。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园林中水的运用。
水被视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乡意识"。
在园林中,常常通过修建池塘、小溪和水榭等水景来展现水的韵味和美感。
水景可以增加园林空间的变化和动感,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园林的视觉效果。
在园林的设计中,常常通过设计建筑物、围墙、拱门和廊桥等元素来制造窗口和小框架,引导游客观赏景点。
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安排,能够锁定景点和构建出迷人的画面,同时提供了不同角度和视角的游览选择。
最后,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园林的意境和意义。
园林被广泛认为是以人为本的艺术空间,通过设计和营造特定的景观,表达出主人的情感和理想。
园林中的建筑物、装饰品和自然景观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整体。
同时,古典园林也注重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体现,通过它们来展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多样而独特,注重层次感、透视效果、空间布局、水景运用、视觉效果和意境体现等方面。
这些手段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美丽和富有艺术气息的游览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 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以山水诗、山水画为蓝本,利用自然山水风景造园,注重表现自然美,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2. 破园林边界规则、寻求自然的意趣:不使园林产生生硬的90°转角,以山石与绿化作为高墙的掩映,使墙的视觉边界感受减弱,打破围墙的封闭感。
3. 构架真山真水的意境:在把握自然山水之美的组合规则的基础上进行造园,以获得真山真水的意境。
此外,还有多种具体的造园手法,如点景、障景、借景、框景、隔景、透景、夹景、藏景、漏景等。
这些手法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使得园林景色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层次和变化。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简答题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简答题摘要: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1.主景与配景2.借景3.对景4.缀景5.点景6.障景7.主景升高或降低法8.轴线对称法9.动势向心法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与价值正文: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造景手法丰富多样,注重表现自然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中国古典园林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景观。
古典园林的布局灵活多变,注重表现自然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1.主景与配景主景是园林中起主导作用的景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寓意。
配景则是用来衬托主景的景物,使主景更加突出。
2.借景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使园林空间得以扩展,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
3.对景对景是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使景物呈现出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
4.缀景缀景是对园林内的景观特点的一个概括,通过山、石、花草等来美化场景,起到点题的作用。
5.点景点景是通过设置屏障,不让人一眼看穿,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效果,使景观更具神秘感。
6.障景障景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不属于本园的景观借用而成为本园的景观一部分,增强了园林的艺术效果。
7.主景升高或降低法通过主峰升高或降低,以及客山的奔趋,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8.轴线对称法轴线对称法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使景物呈现出平衡、稳定的感觉。
9.动势向心法动势向心法是将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使景观更具动感。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和审美观念,为世界园林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浅析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总述培根说:“园林景观是人类一切乐章中最纯洁的艺术”。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或经过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和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建筑综合艺术。
欣赏、学习、研究园林,应抓住园林建筑的艺术特点,把握园林景观常见的构景类型和常用的构景手法,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表现自然之美,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园林的构景类型和手段很多,但无论是庄严雄浑、风格粗犷的北方园林,还是明媚秀丽、淡雅朴素的江南园林,或是畅朗玲珑、简洁轻盈的岭南园林,在微观处理中, 构景基本手法有借景、添景、框景、漏景、对景、抑景、障景等,其手法因园林性质、规模,因地而宜、因时而宜。
自然的动人之处, 在于变化与不可重复性。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通过向自然学习,利用各种构景的方法,使得园内景物虚实相生, 真正达到了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我们小组主要以框景、借景、障景这三者为例来总结分析这三种造景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应用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这三种造景手法的一些优秀案例,最后我们小组对在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三种造景手法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部分框景一、释义:1、概念:框景是在园林中用门、窗、树木、山洞等来框取另一个空间的优美景色。
主要目的是把人的视线引到景框之内,故称框景。
2、典籍解说:《园冶》中说“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
3、使用原理和意义效果:框景利用“佳则收之,俗则屏之”[2]的手法,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范围之内,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展现景观的目的。
在古典园林中,主要是通过“框”来观“景”,人们不是直面景物本身,而是通过“框”来进行构景认知,实现具有自然美、建筑美、意境美的艺术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
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
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二、点石成景艺术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
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
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
这样,粉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
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瘦;芭蕉点石,则宜顽。
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
在河流溪涧,林下花径,山脚山坡,池畔水际,散点数石,或断或续,或横卧或直立,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
不同的石种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为了表达春天的意境,常用竹子,配置竖瘦的石笋,青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在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
夏天的意境,则多用玲珑四通的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清流环绕、山顶乔木繁荫、盘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
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其色苍古之貌,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
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的北恻,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
厅堂前后叠筑假山,旨在点缀,贵在玲珑生趣,切记滋蔓芜杂。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厅山》中写道:“或有嘉树,梢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的变化。
玲珑剔透的山石,混合自然,容易构成苍凉廊落、古朴清矿、妙极自然的特点,在配以得体的竹木,使得“片石多致、寸石生情”,既有绿意,又有情趣。
三、独石构峰艺术独石构峰之石,大多采用玲珑剔透、完整一块的太湖石,并需具备透、漏、瘦、皱、清、丑、顽、拙等特点。
由于其体积硕大、因而不易觅得,需要用巨金购的。
园主往往把它冠以美名、筑以华屋,并视作压园珍宝。
上海豫园有块仅次于苏州留园冠云峰的巨石——玉玲珑,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玉玲珑高5.1米,宽2米,重5000多千克,上下都是空洞,赛似人工雕刻。
亭亭玉立,石显青黝色,犹如一支生长千年的灵之草,堪称天工奇石。
旱地堆筑假山艺术(一)园中高山的堆叠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
如萃赏楼前后的假山,均有陡直的峭壁,高耸挺拔。
所用石材大小相同,叠砌得凸凹交错,形象自然,且有绝壁之感。
(二)壁的堆叠峭壁上端做成悬崖式。
这是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耸秀亭檐下的悬崖,既有挑出数尺的惊险之景,崖边立有石栏杆,近栏俯视,如临深渊,颇为险峻。
(三)峦的叠筑叠筑多采用山峦连绵起伏的手法。
峦与峰又往往结合使用,以增加起伏之感。
“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园冶》)。
这样,即可避免呆板整齐之忌。
(四)山峦起伏的表现用突起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以加强整个山势的起伏变化,园中除了山顶多用石峰以外山腰、山脚、厅前、道旁等处,也多散置石峰。
有的采用整块耸立的巨石,有的用几块湖石联缀而成。
(五)虚实配合,相反相成,互为益彰如古华轩东侧的假山,中间做出卷洞,包以湖石,设以米红卷门,开门如洞窟,具神秘感这种上台下洞的处理,也属虚实结合的形式。
这也符合计成所主张的造洞原则:“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园冶》卷三《掇山·洞》)(六)山体幽静深邃的表现在峭壁夹峙的中间堆出峡谷,给假山以幽静深邃。
如延趣楼前与延棋门里各有一条极狭的山谷,仅60厘米宽,只能侧身通行。
虽非主要山道,但在叠山艺术中却增添了宽狭、主次、虚实等情趣的变化,丰富了山林的造型。
五、依水堆筑假山艺术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的假山,因为“水令人远,石令人古”,两者在性格上是一刚一柔、一静一动,起到了相映成趣的效果。
《园冶》一书里,多次谈到这一点:“假山依水为妙。
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
若大若小,更有妙境。
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
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又提到:“掇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苏州狮子林,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以洞壑盘旋出入的奇巧取胜,素有假山王国之誉。
园中的假山,大多依水而筑。
堆叠假山之所以“依水为妙”,被视为“园中第一胜”,正如郭熙所言:“水者,天地之血也”;“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山“无水则不媚”。
【(1)立地合宜,造山得体在一个园址上,采用哪些山水地貌组合单元,都必须结合相地、选址,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山的体量、石质和造型等均应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例如,一座大中型园林可造游览之山,庭园多造观赏的小山。
(2)山水依存,相得益彰水无山不流,山无水不活,山水结合可以取得刚柔共济、动静交呈的效果,避免“枯山”一座,形成山环水抱之势。
苏州环秀山庄,山峦起伏,构成主体;弯月形水池环抱山体西、南两面,一条幽谷山涧,贯穿山体,再入池尾,是山水结合成功的佳例。
(3)巧于因借,混假于真按照环境条件,因势利导,依境造山。
如无锡的寄畅园,借九龙山、惠山于园内,在真山前面造假山,竟如一脉相贯,取得“真假难辨”的效果。
(4)宾主分明,“三远”变化假山的布局应主次分明,互相呼应。
先定主峰的位置和体量,后定次峰和配峰。
主峰高耸、浑厚,客山拱伏、奔趋,这是构图的基本规律。
画山有所谓“三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不是以奇异的峰石取胜,而是从整体着眼,巧妙地运用了三远变化,在有限的地盘上,叠出逼似自然的山石林泉。
(5)远观山势,近看石质这里所说的“势”,是指山水的轮廓、组合和所体现的态势。
“质”指的是石质、石性、石纹、石理。
叠山所用的石材、石质、石性须一致;叠时对准纹路,要做到理通纹顺。
好比山水画中,要讲究“皴法”一样,使叠成的假山,符合自然之理,做假成真。
(6)树石相生,未山先麓石为山之骨,树为山之衣。
没有树的山缺乏生机,给人以“童山”、“枯山”的感觉。
叠石造山中有句行话“看山先看脚”,意思是看一个叠山作品,不是先看山堆叠如何,而是先看山脚是否处理得当,若要山巍,则需脚远,可见山脚造型处理的重要性。
(7)寓情于石,情景交融叠山往往运用象形、比拟和激发联想的手法创造意境,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即是寓四时景色于一园的。
春山选用石笋与修竹象征“雨后春笋”;夏山选用灰白色太湖石叠石,并结合荷、山洞和树荫,用以体现夏景;秋山选用富于秋色的黄石,以象征“重九登高”的民情风俗;冬山选用宣石和腊梅,石面洁白耀目,如皑皑白雪,加以墙面风洞之寒风呼啸,冬意更浓。
冬山与春山,仅一墙之隔,墙开透窗,可望春山,有“冬去春来”之意。
可见,该园的叠山耐人寻味,立意不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