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多角度、多层次地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

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1.朗读诗歌

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

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3.体会情感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

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预习提纲

(1)课前收集、查阅了解与鲁迅相关的信息资料,并结合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了解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2)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多媒体课件

3.课文录音视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

3.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回忆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万分,便于11月1日写了这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指名读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富有哲理且浅显易懂的名言,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介绍鲁迅先生虽逝世的时间很长,但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随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很快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一)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课件出示:

听完录音,思考: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听后感受。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_______”画出来。(2)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两种人的?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画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读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其他学生评议。

(三)再读诗歌。

1.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

朗读要求:

1.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2.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3.男女生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2.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3.学生初读,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4.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

俗话说:“书读百遍,而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只

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领悟诗中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本环节采用了多种方式的对比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感,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领悟。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小组合作议一议。

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点评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预设1:诗的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后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预设2:采用对比手法,每一小节一反一正的对比,使正反两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预设3:诗歌赞颂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2.解析诗中重、难点词句。

(1)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分别指哪些人呢?联系所学和实际生活,说一说,两个“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呢?

预设:前一种人指坏人,如:小偷、强盗、骗子。后一种人指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军人、警察、科学家。

教师指导: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派,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行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