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马原考试重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将马原的核心知识点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的存在。
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的发展是连续的、循环的和递进的。
辩证法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对矛盾、变化和发展的全面把握。
辩证关系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量变质变三个方面。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原的重要内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还强调,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只有在与物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
四、实践的决定地位是马原的重要原则。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马原认为,实践是辩证的、历史的和社会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自然和社会。
实践不仅决定着人的认识,更决定着人的存在。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原的基本观点。
马原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化和消亡、社会形态的更替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对马原的简答记忆口诀的1200字以上的回答。
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原重点大题汇总解析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1)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人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 简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4.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着重抓住主要矛盾;研究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 方法论: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以及事物变化的根源与动力。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者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斗争。
三、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1.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2. 客观性:是指事物和现象在存在上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
3. 主观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判断等活动的特点。
4. 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既强调客观规律性,又强调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改造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准绳。
2.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五、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1.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2.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力。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消费资料和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篇1: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原知识点总结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能够积极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物质性活动);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社会的历史的活动)3、实践的具体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调整和处理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的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4、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对象: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工具和手段,以及使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1)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把认识看做是咸鱼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吱声的,是内心自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7、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人的知识看作是对外部事物的被动反映。
它是不科学的(研究认识没有实践,研究认识没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态反映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8、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反映特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篇2: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内容和形式原理:(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的范畴。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篇: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二篇:《马原》教学重点绪论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P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发挥)P8-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P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P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第一章P27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P28哲学的基本问题P30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定义。
P3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质。
唯物论包括自然界的唯物论和社会的唯物论两个方面。
1. 自然界的唯物论自然界的唯物论强调物质的本原性和绝对性,认为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关于物质世界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这是自然界唯物论的核心思想。
2. 社会的唯物论社会的唯物论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劳动为原理,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认识论。
从而形成社会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社会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社会实践的唯一的转移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直接决定人的观念和认识。
这就坚定了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法的转化规律。
1. 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着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达尔政策直接引向格局、认识问题的联系性观点。
2. 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面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它们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对立统一观察辩证,抓住事物发展矛盾的矛盾性,就能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
3. 辩证法的转化规律辩证法的转化规律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旧的转变为新的,由量变转变为质变,由低级阶段转变为高级阶段。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事物转化规律的实质,从整体和全面的高度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主要包括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两个方面。
1. 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的发展规律。
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有着一定规律性的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关系形式变化规律,社会历史发展不等,不可逆。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考研马原复习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考研马原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马原,取得好成绩。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包括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重要观点。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第一,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在考研中,要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非常重要。
在考研中,要深刻理解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非常重要,也是考研马原中的重点内容。
五、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考研中,要理解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把握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深刻理解共产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结,以上就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为考研政治的复习提供帮助。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认识,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作为考研综合科目的一部分,是考生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马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繁杂,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也较多。
下面我将对考研马原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统一与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多样和多变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论基础,它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改造社会的方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一定规律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3.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的两个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对于物质和意识的看法。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而唯心论则相反,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由意识创造的。
第二部分:社会发展与阶级斗争1.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原始公社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直至共产主义的过程。
2.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推动。
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3.社会形态过渡:社会形态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通常会伴随着激烈的斗争和矛盾。
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
第三部分: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1.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个别性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即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也承认一定范围内的私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以保证多样性的发展。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总结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总结1. 一元函数的连续性与可导性一元函数在某点连续的条件是函数在该点的左极限等于右极限,并且函数值等于极限值。
函数在某点可导的条件是函数在该点的左导数等于右导数,并且函数在该点存在切线。
一元函数的常见连续性定理有:•零点定理:若函数在区间[a, b]上连续,且f(a)和f(b)异号,则在该区间内至少存在一个实数x0,使得f(x0) = 0。
•介值定理:若函数在区间[a, b]上连续,且k为f(a)与f(b)之间的任意实数,那么在该区间内至少存在一个实数x0,使得f(x0) = k。
•最大值定理:若函数在闭区间[a, b]上连续,那么该函数在该区间上至少存在一个最大值。
•达布定理:若函数在闭区间[a, b]上连续,那么该函数在该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能够取到。
2.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导数多元函数的偏导数是指在某一坐标轴上,将其他自变量视为常量,计算函数对于该坐标轴上的自变量的导数。
多元函数的全导数是指将所有坐标轴上的偏导数组合成一个向量形式的导数。
多元函数的常见求导规则有:•常数法则:若c为常数,f为多元函数,则对于任意自变量xi,有∂(cf)/∂xi = cf’。
•加法法则:若f和g为多元函数,则对于任意自变量xi,有∂(f +g)/∂xi = ∂f/∂xi + ∂g/∂xi。
•乘法法则:若f和g为多元函数,则对于任意自变量xi,有∂(fg)/∂xi = g∂f/∂xi + f∂g/∂xi。
•链式法则:若z = f(x, y)和x = g(u, v)、y = h(u, v)为多元函数,则对于任意自变量ui和vi,有∂z/∂ui = (∂f/∂x)(∂x/∂ui) + (∂f/∂y)(∂y/∂ui),同理可得对于∂z/∂vi的表达式。
3. 微分和积分中值定理微分中值定理是微积分中的基本定理之一,与导数和函数的连续性相关。
根据微分中值定理,如果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内连续,并且在这个区间内可导,那么在该区间内至少存在一个点,这个点的斜率等于这个函数的平均斜率。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考点1、哲学的含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整个世界——哲学局部世界——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内容及意义:A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存在与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形态(1)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理念、绝对精神、天命观、理气说B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感知、意志、心(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五行说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即物质和意识。
一元论不一定正确,但二元论是错误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不是实物5、物质与运动(1)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A区别: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联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动中有静6、物质运动的时空属性(1)时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B特点: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特点:三维性(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B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4)爱因斯坦的相对性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7、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是错误的8、意识(1)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前提——遵守客观规律、途径——参与实践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手段二、辩证法1、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一、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尼古拉·布哈林曾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个观点毕竟是简单易懂,一诏破千愚”。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的一大飞越,它使历史的科学性大大加强,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预见的。
人们在实践中探索,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可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而无需盲目地按照偶然的、非必然的方式行事。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规律法则无从掩盖。
”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为人们认识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指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因此,俄国革命家列宁在分析俄国社会矛盾时,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泉”,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性,为社会的变革提出了理论依据。
4、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还引起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
它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的观念是由物质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的。
这就反驳了那种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唯心主义观点,促使人们正视社会的实际情况,去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变革。
5、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的规定性和意识的规定性。
马克思曾指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也就是说,社会的变革要靠人们的行动去推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准确把握社会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马原考试重点总结绪论一: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 ___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 ___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十: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 ___。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 ___主体,是 ___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