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及概述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 德三育,称体、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严复提出的通过发展体、智、德三育来达到自强保种、 救亡图存目的的尚力思想,是在中国遭遇空前的民族 危机之时,并且对西方和日本强大的历史原因进行思 考之后的产物。它对20世纪最初20年的中国社会和中 国体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小 结:
清末明初时期,许多人仁志士,胸怀救国图存 的大志,纷纷学习西方国家的体育教育思想, 并将之介绍到中国,所以,出现了许多关注西 方体育思想的学者。
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自然体育理论:
美国学者托马斯· 伍德、赫塞林顿提出的新体育认 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 意 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 段。教育既不是为身体,也不是只为精神,而是要发 展因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人类的一切能力。体育应该包 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 育四个方面。
德绍学校:
约· 伯· 巴塞多,洛克和卢梭体育思想的实现者,他于 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的博爱学校。学校每年 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 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 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 和德国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 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 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 教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在中国有了较大发展, 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外国传教士将西方体育传到了中国。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造成了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
一、现代体育地向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
n),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physicaleducad。
nandsp。
n)。
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
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
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在彼特拉克和薄伽邱等人笔下,充满了对新人和人的现世生活的热情讴歌。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拉斐尔等人用他们那神奇般的手,将人体的健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们对大师们的杰作、也对健康美丽的人体和人的创造力不可遏制地燃烧起热情向往的火。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口向。
宗教改革的先锋马丁·路德第一个喊出了“依靠信仰可以获救”而无须教会作为中介的口号,并且公开宣称“人是一种特殊的被造物,是为了分享神性和不死而被创造出来的,因为人是比天地间所有一切东西更好一些的一种被创造物。
”加尔文继承了路德的“信仰自由”的学说,鼓励信徒用勇敢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信仰。
宗教改革者被称为新教徒以区别于天主教徒。
新教各教派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而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丁·路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以及“具备世俗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人”;他指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基督徒的天职之一”。
人教版教材培训资料3 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现代体 育思想 先声
军国民 体育思想
清末-1919年
军国民 体育思想
清末-1919年
产生原因
• 严复优胜劣汰,自强保种之说 尚武思想 • 20世纪初 尚武思潮 军国民教育思想(更具理论色彩) • 封建统治者、维新派人士以及民主革命人士等,都大力提倡军国民教育 • 军国民教育思想迅速成为主导学校体育的
各种体育教学思想并不是随意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有一定的 理论基础。体育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哲学、教育学、心 理学等作为其理论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学思想, 才能够正确的指引体育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纵观体育教 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自然主义 体育思想是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作为其理论基础。
命”开始了,十年动 乱,把辛辛苦苦建树 起来的学校体育教学 体系全部破坏,许多
学校被迫停止了体育
课
苏联模式
体育思想
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
产生 原因
体质教育思想
1977年80年代中期
1979年扬州会议确立增强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质教学思
想以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学校体育的判断标准,强调对人体的生物学改
到了运动特征后的喜悦。
多元思想 并存
• 竞技体育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竞技能力,以提高运动技术的竞技项 目教学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思想。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发现和培养 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发展体育事业做出 贡献的新要求
• 成功体育
成功体育是在成功教育的思想启迪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 想。成功体育思想实质强调了体育学科在培养合格人才 方面的重要作用
3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嬗变
知识 的 结构组 织好 教材 ,使学 生掌握 学科 着眼 于儿 童认 知 结构 的扩展 ,以促进 其认
证 、 客观地 认识 和分 析 学校体 育 指导 思想 较盛 行 的 自 主 义 、终身 体育 、快 乐 体育 的基 本结 构 ,是 教学 活动 的核 心 ;教学应 然 的全面 落实 展开 与提 高 。 数论 述和 实验 集 中在 课堂 教学 方面 ,对 学 知能 力 的发展 等 。结构 主义 教育 理论 影 响
“ 改革 开 放 是决 定 当代 中 国命 运 的关
以及 强调教 师 、组织 方法 、教材 的理 念极
国学者布 鲁纳 系 统阐 述 了结构 主义 教育 理
键 抉 择 ,是发 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实现 大 地挫 伤 了学生 主动 参 与体育 锻 炼 的兴趣 论 。 们 的基 本 观 点 是 :儿 童 的认 知 发 他 中 华 民族 伟 大 复 兴 的 必 由之 路 ” 对 改 和积 极 性 ,严重 影 响和制 约 了学 校体 育 的 展是 有 阶段 的 ,意义 化 的条件 是认 知发美等 国对 运 动乐趣 问题 的 研 究深 入到 对运 动乐 趣 的 内容 与 结构 、运
动 乐趣 的评 价 、影 响运动 乐趣 的 因素 、运 动 乐趣 与体 育课 程 的设计 等 问题 。
说 。其特 点是 :注 重体 育 教学过 程 中精神
和 道 德 品 质 的培 养 ; 教 学 中重 视 基 本 素
校体 育 思想和 体 育课 程理 论涉 及较 少 ,但 了许 多体 育家 。
1 2 0世 纪 8 0年 代 我 国 学 校 体 育思 想 发 展 与变 化
它对 我 国学校 体 育的 规范 化和 科学 化体 系 22 快 乐体 育论 . 的建 立 与 发 展 ,起 到 了 极大 地 推 动 作用 , 使我 国 的学校 体育 工 作从建 立健 全 组织领 “ 快乐 体 育 ”是 2 世 纪 7 O o年代 以来 兴起 的 一 种 体 育 流 派 , 它 来 源 于 自然 体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重要事件 主要思想
重要事件
新中国成立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
基本观点 主要特征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基本观点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主要是竞技体育思想,体育教学以技术教学为主,追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技术,注重教师、教材以及课堂为中心。
(1) 特征: ① 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② 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③ 注重老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④ 课程结构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⑤ 教学原则和方法基本采用了凯洛夫的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五大教学原则。
代表人物
伍德和赫塞林顿 高尔霍夫尔
特点
自然体育思想是20世纪前、中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思想。
二、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思想发 展的新趋势 1.动因 2.重大事件 3.特点
动 因
信息社会的到来 教育改革
重大事件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
(2) 高尔霍夫尔的学校体育改革 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夫尔设计了一种较为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实践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 他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生理学规律,符合学生需要的主张;建立了以保健和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要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性。
一 、原始社会的学校体育
一方面:在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也就没有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也就没有学校体育。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劳动技能的传授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即体育。
二 、 奴隶社会的学校体育
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学最新精品课件-第一讲-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近代学校体育——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伟大旗手卢梭, 巨著《爱弥儿》“教育和体 育紧密结合, 要求受教育者身心两健”。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 和谐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宾塞, 《论教育》“健康教育是一切教 育活动的基础”。
国外近代学校体育——产生
18世纪泛爱主义教育人士开 始将新兴的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 付诸实施。第一所泛爱主义学校 (博爱学校)由德国教育家巴泽 多在德绍创办。到19世纪初期, 欧美各国也先后把体操规定为中 小学必修课程, 并颁布了许多关 于学校体育的法案, 标志着学校 体育体制的确立。
国外现代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01 注重发展体育的“育人”功能 02 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03
体育课程管理呈现约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
04
学校体育将进一步与竞技体育、社区体育相融合
05
体质测试标准日益完善与科学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 历史沿革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清朝末年的学校体育: 1.洋务运动引入了西方 近代学校体育; 2.教会学校和基督青年 会萌发了现代学校体育; 3.《奏定学堂章程》颁 布与实施诞生了制度化
学校体育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体育思想的指导, 因此重点介绍了对我国学校体育每个阶段发展影响较大 的典型思想,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的脉络与前因后果。
思考题
1.从国内外学校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谈谈影响学校体育 发展的因素? 2.请你总结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特征? 3.你认为当代学校体育应以什么思想为指导,为什么?
01 体质教育思想
体质教育思想主张体育是发展身体的教育, 建设身体的教育, 完 善身体的教育, 增强体质的教育, 它应直接接解决身体发展问题。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王兵体育教育二班 201005034054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贴别是学校体育的显示需要和条件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发展新趋势。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
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实际开设的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由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有关的学堂、少数新军和军事工业中,因而它未能对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之变。
康有为、梁启操、严复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保种。
严复在1895年1月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他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
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嬗变
多元化的体育活动
全面育人体育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体 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游泳等,以满足学 生不同的兴趣需求。
强调评价与反馈
全面育人体育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体育活动的评 价与反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体育技能和 素质。
05
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挑战
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
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体操”教育思想,到近代的“体育”教育思想 和现代的“健康”教育思想,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 变。
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践
在实践中,不同教育思想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 式,例如“体操”教育思想强调规范和纪律,而“体育” 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嬗 变
2023-11-12
contents
目录
• 体育教育思想概述 • 传统体育教育思想 • 现代体育教育思想 • 新时代体育教育思想 • 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挑战
01
体育教育思想概述
体育教育思想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体育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育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 法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是指导人们开展体育教育实践 的理论基础。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总结词
培养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详细描述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 在校园内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毕业后也能继续保持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04
新时代体育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思想
强调全面发展
也不断发生变化。
浅析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
为学生将来的生活 内容 , 让学生体验运动过程中的 乐趣 , 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 自觉主动性的体育 教学思想体系。快乐体育思想 以情感教学人手 , 强 调乐学、 好学 , 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④ 以“ 健 康第一”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更加 关注 学生 在健 身 中 的学习兴 趣 、 情感转 移 、 主动思考 与创新意识 的培养 , 体现了以“ 社会适应、 生理 、 心 理” 的三维健康 观 , 加大 了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的 灵 活性 和选 择性 , 课 程 分 五 个 学 习领 域 目标并 根 将
版社 ,94:13 . 19 3 -3
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 的习惯。具体操作过程 中, 让 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的 “ 三基” 与科学锻炼 的理论 和方法有机地结合。终生体育教育思想下的学校体
[] 王华倬 . 5 中国近现代 体育课 程史论 [ . M]北京 : 教 高等
想。 1 2 自然 主义教 育思 想 .
1 2 1 自然主 义教 育思 想 内容及 社会 背景 . .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强调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
1 近代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1 1 军国 民主义 教育 思想 . 1 1 1 军 国民主 义教 育思 想 内容及 社会 背 景 . .
手段 的教育 , 动要 注意适 应生 理和心 里 的需 要 , 运 反
段 , 能 同时存在 多种 教 育思想 , 可 它们或 多或少 的都
①“ 体质 教 育 ” 想 是 针 对 我 国广 大 青 少 年 学 思 生体 质普 遍 下 降 的状 况 而 提 出 , 是 以 “ 强 学 生 它 增
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
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六艺教育中的学校体育元素及特色。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起步:体育课程的确立与变化;课外体育的形式与内容;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变化;学校体育思想的转变。
我国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的学段结构:不同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不同阶段学校体育的注意事项。
学校体育的功能形态: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派生功能、代偿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实现:功能取向的确立;功能行动的发生;功能效应的产生;功能效应的延伸。
三、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在体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文化发展的作用。
学校体育目标体系与实现:目标的结构体系;确定目标的依据;目标定位。
四、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性质;基本概念。
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内容;课程编制实施建议。
体育课程的编制和资源开发:编制的总体要求;注意事项。
五、体育教学要素、过程与原则体育教学的要素构成:构成要素;要素的相互关系。
体育教学的过程特征:阶段结构;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
体育教学的原则体系:基本原则、依据及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六、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体育教学目标:目标的作用;目标体系;目标的制定。
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定义;特征;选配原则。
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点。
七、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体育教学设计: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实施:体育课的组织;体育课的密度;体育课的负荷。
体育教学评价:评价种类与流程;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 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三、20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
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 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尔霍夫尔的自然体育思想对欧 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 结二
在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先是效法日本,然后借 鉴美国,尔后学习前苏联,军国民主义、自然主义 和主智主义先后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主流。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出现了多元 化的态势,新世纪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显示了某 些后工业社会体育课程的特征。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健 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课程目 标逐渐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 经验相联系,教学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具有激励 和发展功能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得到运用。
•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 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性和 可观测的学习目标;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 内容的可选择性;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 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小 结一
古代东西方各民族有着不同形式的身体活动与体育活动。 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现代学校体育 的基础,17至18世纪学校体育的教育化和18世纪至19世纪中 期学校体育的课程化之后,学校体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科学体育课程及科学体育思想逐渐占据 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 息社会和终生学习型社会转型,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 的要求。中国的学校体育是19世纪后期开始逐渐从西方传入 的,1904年确立了体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的地位。
第一章 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 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 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 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 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 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 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 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 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1、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帝国不断入侵, 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 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统治阶级中的 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 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 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 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 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 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 体操和游戏等。并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 种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 课程和体育活动。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 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 忽视的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用先进, 科学的观点论述体育的思想也陆续出现。其中 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 即为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体育之研究》一文。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 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 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 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 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 此之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 代表性。
特别是1951年 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 的决 定”,1953年毛泽东同志又将“身体 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更强调了增 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对纠正轻视学校体 育,忽视学生健康的状况起了重要 作用。
中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传承和演变
赖学校体育 事业发展所取得 的成就 , 体育事业发展遭到严重 摧残。 校体 育思 想又被重新提起 , 代表人物有 毛振明 、 胡小明 、 刘 绍曾 、 单
3 、 畸 形发 展 时期 5 、 科 学发 展 时期
所谓科学发展时期就是 2 O 世纪 9 O 年代中期以来 ,我 国现存体 育思想科学体系形成时期 , 这一时期的体育思想非常活跃 , 奥运争光 计划 、 全面健身计划 、 体育改革计划 、 体育法制化 、 体育产业化 等等思 “ 健康第 一” 的体育 思想最初 提 出者是 毛泽东 , 主要是 针对学
2 、 奠定 发 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期
社会 后 , 国 民身体 素质下降 , 加上 日本体 育课程 是兵式操 训练 , 机
械被动 . 快乐体育思想 迎合 终身体育需要 发展起来 。 快 乐体育思想
主要是受 到 日本的影响 , 也包含着对我 国以往 枯燥体育 奠定发展时期分位两个 阶段 , 前一个 阶段是 中小学学校体育的 引入我 国 , 初步探索时期 . 这个 阶段主要是建 立在对 旧中国学校体育和西方学 教学 的反思。快乐体育思想 主要就是指学校体育要 以学生的身体 校体育批判 的基础上 . 按 照苏联模式来发 展学校体育 的 . 对于应该 发展 为基础 , 通过 组织教学 , 让 学生快乐运动 , 促进身心发展 , 它在
健 身 休 闲
Fi t n es s And L ei s u r e
中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的传承和演变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演进.doc22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演进前言: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就像这段历史一样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在这样一段历史中慢慢地成长起来。
从一开始的体操课到现在的体育课,学校体育思想和历史一样艰难地前进着。
每次变化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向前。
但经过一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轮廓已逐渐清晰起来。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开始用枪炮不断地侵略我国,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育上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和科学,兴办“西学”。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壬子癸丑学制”、军国民教育思想。
五四运动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植入。
自然体育指导思想传入军国民教育思想开始衰退,壬戌学制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学校体育推行的是一种战时体育思想,主张国术、军事、体育三为一体,实际上推进的是一种民主主义体育思想。
解放后,50年代一开始是学习苏联,推行的主要是一种主智主义体育思想。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试图建立自己的体育教学体系,但刚一起步,很快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在文革期间,曾出现过“劳动代替体育”和“军事代替体育”的思潮。
学校体育思想混乱。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学生体质严重下降,体质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到了80年代,由于“三维体育观”的问世,体质教育思想受到严峻的考验。
进入90年代,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学生不只是单纯地在学校进行锻炼。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到“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不仅影响着学生也带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使学生体育呈现多元化。
逐步出现了兴趣体育、快乐体育、能力体育、主动体育、和谐体育、终生体育。
现在的体育指导思想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单一体育思想,而是结合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在内的一种全面的思想,不再只是过去那种单纯的借鉴,虽然最终还是要走上学习-模仿-借鉴-融合的道路,但是从理论上联系了实际。
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思想演变1.学校体育思想的解读学校体育思想是指导学校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务必端正殷实。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 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 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 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 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 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 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 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 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 年【劳卫制】发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 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 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 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 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 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式;(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反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2.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促进智力发展;(2)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3)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增强进取心;(4)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完善人格。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其发展研究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其发展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清末民初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强调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科学性,并强调体育运动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重点是身体锻炼,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
到20世纪初,学校体育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强调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思想进一步发展,强调体育运动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迅速,学校体育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注重体育运动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学校体育思想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强调体育教育应该结合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人格。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早期的学校体育发展重点是身体锻炼,注重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随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也逐渐转向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迅速,学校体育设施得到了大大改善,学校体育教学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学校体育也开始注重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与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
目前,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仍在不断推进,正在加强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设施建设,并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的改变。
近代以来,中国的政策对学校体育的支持和鼓励一直在不断提高。
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学校体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此外,学校体育发展还受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0/31
1
内容提要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过程 “健康第一”思想下的应处之道
2018/10/31
2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史者,记事也。 历史是人类社会走过足迹,它凝结着人们 的智慧,记录了探索的艰辛;足迹有直有 曲,有深有浅;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 有教训;这一切的一切,既是我们的财富 又是我们的包袱。
15
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形成时期
“所谓尚武者何也?东西各国,全民皆兵”。 因而中国“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 军国民主义,俾儿童熟见而习闻之”。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2018/10/31
16
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形成时期
“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 利主义者,肠胃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 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身;美育者, 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 用也,附连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此即五者不可偏废”。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是生命和 生活;体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形态,一种 生活方式;体育应该发展社会生活中所需 要的娱乐活动的技巧和对娱乐活动的态 度。”
32
2018/10/31
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三,自然体育取代非自然体育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推崇自然性体育活动, 认为“形式化的体操和体育,是教育中 的畸形现象,”认为体操违背了人的本 性,是人为非自然性的东西。
——威廉士.体育组织与管理[M].见《大百科全书》,1922
2018/10/31
33
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四,体育要顺应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
“本能是身体各种活动的原动力”,所以 体育活动必须适应儿童的兴趣和本能的冲动, 以他们为中心,强调运动一定要适应生理和 心理的需要。
——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北京:勤奋书局,1933.
2018/10/31
34
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自然体育思想在我国的影响:
(1)积极的:提高了体育的地位,促进了人们对 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法的研究。 (2)消极的:助长了“放羊式”教学、忽视了改 善或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任务。
2018/10/31 35
(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学校 体育思想(1949年—1976年)
2018/10/31 18
《改革学校体育案》的主要内容:
1、减少兵操时间(增加体育时间,实行20分 钟课间操及课外活动); 2、增加体育经费; 3、注意师范学校体育(教材要适于小学,注 意体育教法,注意生理卫生与体育原理,学 习体育检查与矫正法,应地方需要可设体育 科等);
2018/10/31 19
3
2018/10/31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
(唐太宗-李世民)
2018/10/31
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无论厚古 薄今或厚今薄古,虽取舍之差,然史为今 用。 学历史,厚古薄今;用历史,厚今薄古。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英国)
体质教育思想时期
1979年在扬州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 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 1983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 生工作会议” 都确立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学校体 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以学生体质是否 增强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标准。
40
2018/10/31
体育课能否增强学生体质?
增强体质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营养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等
2018/10/31 38
(五)新时期学校体育思想(1977年以后)
1、体质教育思想时期(1977年—80年代中 期)
“一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搞得好不好, 最根本的一条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 强”。
——《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 工作的意见》1978.1
2018/10/31 39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2018/10/31
17
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形成时期
2、兵式体操的没落与《壬戍学制》的颁布
从1904年兵式体操被正式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必 修课开始,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兵操 在中国的学校推行了近20年。 1919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的第五次会 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近鉴世界大势,军 国民主义已不合教育之潮流,故对学校体育应加 以改革。”由此通过了《改革学校体育案》。
2018/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1
41
2、多种学校体育思想共存时期 (80年代中期—1999年)
“快乐体育思想” “成功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 “全面发展体育思想” “主动体育思想” “技术健身论” 思想等
42
2018/10/31
2018/10/31
24
“土洋体育”之争
同年8月7日和16日《大公报》两度发表社 论,批评中国多年来学习西方体育不得要 领,西方近代体育(包括参加远东运动会 和奥运会)不符合中国国情,明确提出 “中国体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脱离‘洋体育’ 提倡‘土体育’,从中国文化之丰富遗产 中,觅取中国独有的体育之道”的观点。
1、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时期 “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 理论上以“劳动卫国”为目的,促进学生生 长发育,增强体质; 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及对学生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基本任务; 教材内容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主。
2018/10/31 36
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时期
12
2018/10/31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4年)
“今天下之士,所抵掌奋谈,为保国强种之本者, 非学堂也哉。”
“中国所以以四万万之众,而受辱于外国,以酿 成亡国亡种之祸者,弱积所致也。” ——蔡元培
2018/10/31
13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4年)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3年)
2、 “强种保国”体育思想与兵操的实施
废科举,兴学堂,培养西艺人才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 兵操被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
2018/10/31
11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3年)
“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 壮国民之体魄”。 ——《奏定学堂章程》 这种施教方针,彻底冲破了我国传统教 育重智轻体的束缚,开创了我国以官方 文件的形式,设置体操课的先例。
2018/10/31
25
“土洋体育”之争
提倡“土体育”的观点认为:
“卫国自产,为‘土体育’之目的;却病 延年,锻炼筋骨则‘土体育’之内容。此 道诚大兴,虽孤立于奥林匹克之外,可以 无愧矣”。 提出“今后体育应以国术为宗,以外来体 育为辅。”——《大公报》
26
2018/10/31
“土洋体育”之争
2018/10/31
时间范围
1840年——1919年 1919年——1949年 1949年——1976年 1977年以后
8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蒙时期(1840年—1904年)
1、“洋务运动”与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救亡图存,富国强兵” 引进西方兵操,训练新式军队
兵操在学校体育中被彻底废止,中国学校体 育从此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2018/10/31
23
(三)“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的 学校体育思想(1919年—1949年)
1、“土洋体育”之争
1932年7月,北平《世界时报》发表社论, 呼吁改革体育,提出“须寓体育于劳动 之中”揭开了一轮以“土洋体育”为论 题的学术之争的序幕。
1. 2. 3. 4. 5.
6.
7.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谋求个性的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2
2018/10/31
兵式体操的没落与《壬戍学制》的颁布
《壬戍学制》和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 程标准纲要》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 为“体育科”。
第一,体育即教育
“体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我们不是锻炼肌 肉以增强他们的力量,而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教 育人,附带的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其目的是在 社会中的一个人,而不是他的肌肉。”
——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北京:勤奋书局,1933.
2018/10/31
31
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二,体育即生活
坚持“洋体育”的观点认为:
“学术无国界,体育何分洋土?体育如有 教育意义,不分洋土,自当采而行之;其 不善者,立应淘汰,亦无顾虑洋土。”
——天津《体育周报》
2018/10/31
27
“土洋体育”之争
第三中观点认为: 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都是错误的;
提倡“洋体育”的人,注意到了体育的时 间性,却忽视了体育的空间性,适合西方 社会的体育,决不会完全适合于中国,盲 目采用“洋体育”很难使我国体育走上新 途径;
2018/10/31
5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表1-1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
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