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产性支出、生活性支出与储蓄的结构分析
农民收支结构对收入与消费的影响——兼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的对策
地 区
家庭经 营 活消费 生 20 09正 农民人均 支出占总 出占纯 支 纯收入 支 出的 收入的 比重 比重 ( ) 元 ( ) % ( ) %
57.1 2.5 O5 O 5 9 5 3 .6 2 . 4 O5 2 7 6 6 . 96
地 区
家庭经 营 生活消费 2 0 年 09 农 民人均 支出占总 支 出占纯 纯收入 支 出的 收入的 比重 比重 ( ) 元 ( ) % ( ) %
7 . 75 7 . 85
黑龙江省 河j 省
5 O .6 4 .2 2 67 4 9 5 4 .7 3 .4 l 96 3 9
8 . 15 6. 5O
山西省
4 4 . 24 1
2 .O 2 1
8. 19 7 . 05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 4 4 . 3 3. 6 0 8 3 O 3
8 . 12 7. 6O
北京 市 16 85 1. 4 l6 .9 57 浙 江 省 1o 73 2 J 6 O 0. 1 25
江 西 省 湖 北 省
广 西 壮族 自治 区 3 8 . 4 3 . 0 9 0 4 6 o 4 .5 6 8
7 . 新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 3 8 . 40 83 1
对 提高 的省 份 , 费倾 向就会 下 降 : 如 河北 省农 民 消 例 收 入处 于 中等水平 , 其 消 费 倾 向几 乎 处 于 全 国最 但 低水 平 。 中等 以上收 入 的省 市 ( 曲线 的 中段 ) 随 收 , 入提 高 而消 费支 出 比重 略 有提 高 , 正相关 性 ; 了 呈 到
反趋 势 , : 即 经营支 出 比重 越 低 , 应 的 消 费倾 向越 相
势。 消 费支 出的 u型 曲线 呈 现 的特 征是 : 收 入居 低
农户融资状况及融资需求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农户融资状况及融资需求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周泽炯;杨勇【摘要】以安徽110个样本农户融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户融资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发现农户在融资时更倾向于选择私人借贷,且非生产性的融资占比接近50%;运用Normal-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融资需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家庭年收入、家庭总资产以及贷款利率因素对农户融资需求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农户重大数额的生活费支出、扩大投资的意向对农户融资需求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农户融资政策的宣传力度;放宽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约束;促进农户融资需求向生产性融资转变.【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5【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农户融资;金融市场;Normal-Probit模型【作者】周泽炯;杨勇【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5近年来,中央多次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要求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降低“三农”金融服务成本。
同时,鼓励引导和规范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及移动金融服务,推动“三农”金融服务现代化,使农民能享受更高效、低成本金融服务。
安徽颁布的“一号文件”,在秉承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也着重强调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户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了解农户融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对发展农村金融有着重要意义。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上世纪就发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很多问题,农户的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1-2];熊学萍等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制度特点是重城市、轻农村的,这一制度安排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户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3];徐璋勇和王红莉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严重滞后,且存在各类问题,应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4] ;韩喜平和金运认为,应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进行创新,从而破解农户“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5];丁志国等认为,农村金融作为特殊重要的金融服务类别,其发展的好坏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6]。
唐宋农户生产、生活资料消费
唐宋农户生产、生活资料消费汇报人:日期:•唐宋时期农户的生产活动•唐宋时期农户的生活资料消费•唐宋时期农户的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唐宋时期农户的消费趋势及影响•唐宋时期农户消费对现代消费的启示目录01唐宋时期农户的生产活动唐代开始出现曲辕犁,即“一牛挽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宋代开始引入占城稻,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生产耕种方式唐宋时期重视水利建设,包括官修水利和民间自发的水利工程,如陂、塘、渠等。
水利建设唐宋时期主要农作物有稻、麦、豆等,同时经济作物如茶、丝、棉等也有一定发展。
作物种植唐宋时期林业生产逐渐受到重视,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开发加速,尤以江南地区的开发最为显著。
林业生产唐宋时期渔业生产方式逐渐多样化,包括浅海养殖、内河捕捞等。
渔业生产林业与渔业生产唐宋时期的纺织业逐渐发达,丝织品和棉织品成为主要的手工业产品。
纺织业陶瓷业冶铁业唐宋时期的陶瓷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唐宋时期的冶铁业逐渐发展,铁器成为主要的手工业产品之一。
03手工业生产020102唐宋时期农户的生活资料消费蔬菜消费唐宋时期,农户的蔬菜消费也比较丰富,包括豆类、萝卜、白菜等。
这些蔬菜为农户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元素,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谷物消费唐宋时期,农户的食物消费以谷物为主,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
谷物是农户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基础。
肉类消费唐宋时期,农户的肉类消费以牛、羊、猪肉为主。
这些肉类为农户提供了高蛋白和热量,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耐力。
食物消费唐宋时期,农户的衣物消费以棉衣为主。
棉衣具有保暖和耐穿的特点,是当时农民的主要衣物之一。
棉衣消费衣物消费唐宋时期,农户的布衣消费也比较普遍。
布衣具有透气和舒适的特点,适合农民在夏季穿着。
布衣消费唐宋时期,农户的鞋帽消费以草鞋和布帽为主。
草鞋和布帽具有经济实惠和实用的特点,适合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和佩戴。
鞋帽消费茅屋消费唐宋时期,农户的住房消费以茅屋为主。
茅屋具有简单、实用和经济的优点,适合农民在农村居住。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作者:王璐吴忠军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2期【摘要】促进民族地区农民稳步增收,破解经济新常态以来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困境,是现阶段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情况及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作者】王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湖北武汉,430074。
吴忠军,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
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169-0008一、研究背景(一)背景分析农民增收难,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更难。
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全面脱贫成为现阶段我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进行战略部署,都反映出我国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扩宽农户增收渠道的急迫性。
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因此,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如何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俨然成为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及全面脱贫致富的关键。
[1](二)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农民的收入指农民一年内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总和。
农民可持续增收指农村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相关技术,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获得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农村生产性支出、生活性支出与储蓄的结构分析
内容 摘 要 :本 文根 据 河 南 省 农 村 居 民 的 收 入 和 支 出数 据 , 对 农 村 生 产 性 支 出、 生 活 性 支 出和 储 蓄 的 结 构 进 行 分
析, 并利用E L E S 模型对2 0 0 0 — 2 0 1 0 年 河
05 o
O8 8 03 9
07 8
09 2 06 2
0
O0 8 03 8
的上升 ,衣着 、家庭设备 、
用 品及服务 类 、医疗保 健 和服务 微降 ,而文化 、教 育 、娱 乐用 品及服务 有近 4 % 的降幅。
注:以个人生产性 支出和消费支出均以上为基数,利用 E X C E L 计算得 出,数据参见表 1 。
型 最 小二 乘 法 “ 三化 ”
裕 ;低 于 3 0 % 为最 富裕 。从 图 1中 的消
费 支 出结 构 来 看 ,食 品
表 1 农村 居 民边 际 个人 生 产 性 支 出倾 向 、边 际 消费 性 支 出倾 向 、 边 际 支 出倾 向和 边 际储 蓄 倾 向
收入增加值 边际个人生产性 边际消费性 边际支出倾向 边际储 蓄倾向
资本性支 出的比率 。边 际个人 生产性支出 倾 向 =个人 生产性支 出增加 值 / 收 入增加
值 ,边际支 出倾 向 =边际个人生产性支出
农 村 生 产 性 支 出 、 生 活 性 支 出
与 储 蓄 的 结 构 分 析
河 南漯 河 4 6 2 0 0 2)
倾 向 +边际消费性支出倾 向 ,可计算边际
根据联合 国粮农组织标准 ,恩格尔系
数在 5 9 % 以上 为贫 困 ; 5 0 %一 5 9 % 为温 饱; 4 0 %一 5 0 % 为小康 ;3 0 %一 4 0 % 为富
第29讲,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实务
第二节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实务知识点1: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是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中的基础。
它是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及生产要素的统计,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和基本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构成。
农村基本情况统计一般采取全面调查的统计方法,以村为起报单位。
指标解释:(1)汇总农户数:农户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常住户。
汇总农户数是指参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具有明确权利、义务的家庭户数。
不包括在乡村地区内的国家所有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2)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面积,即农林牧渔用地面积。
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水面(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
(3)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田地。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4)汇总劳动力数:指汇总人口中在劳动年龄内(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人口总数。
在劳动年龄以外,能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并能顶劳动力使用的成员,也应统计在内;在劳动年龄之内,不能经常参加劳动的,则不应统计在内。
(5)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指年内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本乡镇内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
包括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
(6)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年度内离开本乡镇到外地从业全年累计达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7)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在外出劳动力中,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6个月的劳动力数量。
(8)农户分类: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非农户农村基层组织统计指标的实际应用:每个劳动力平均负荷人口=汇总人口数÷汇总劳动力数(上式中“汇总劳动力数”包括外出劳动力)每个劳动力创造的总(净收入)=总(净)收入÷汇总劳动力数外出务工农民所占比重=外出务工劳动力数÷汇总劳动力总数某类型农用地比重=该类型农用地面积÷农用地总面积例题1:在农村集体经济统计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指标是指年度内离开本乡镇到外地从业,全年累计达()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摘要:贵州是我国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
本文从贫困问题现状出发,从自然因素、社会和人口因素以及产业结构的角度对贫困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贫困;扶贫;产业结构一、贵州省贫困现状分析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对贵州农村贫困现状的表现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贵州省贫困问题,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与全国相比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贫困覆盖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有83个,占全省县级总数的94.3%。
扶贫开发范围具体包括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涉及到除了贵阳市以外的8个市、州、地区。
其中,50县占全省县数比例为58.6%,国土面积占66%,耕地面积占59.4%,人口占52.1%,是全国农村贫困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2011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4%,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50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85%。
50县中最高收入县(独山县)与最低收入县(望谟县)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距是1256元,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差距大。
(二)致贫返贫成因复杂,扶贫难度大贵州省95%左右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6个县(区、市)。
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区域自然和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扶贫投入水平低且与需求矛盾大、致贫因素复杂,并且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的返贫压力大。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制约了贵州省扶贫开发的进程,扶贫工作难度增大。
对财政支出分类的理解
对财政支出分类的理解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主要有: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必要调控的支出等。
财政支出分类是将财政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以便准确反映和科学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
分类方法及意义如下:一、按支出用途分类按支出用途分类,是我国迄今为止的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理论。
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意义:这种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其它各种分类的基础。
二、按费用类别分类费用类别的“类”,系指国家职能的分别,所以,按费用类别所做的分类,又可称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
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意义:(1)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能够明白地揭示国家执行了怎样一些职能以及侧重于哪些职能;(2)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作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作横向分析,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的概念、特点及功能: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财政学期末考试大题
二、简答题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其经济意义为①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 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想交换, 在这里, 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 因而, 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 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是间接的。
2、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 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此, 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效益是软的。
3、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 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4、财政分配的特点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②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 主要是剩余产品M。
③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④财政分配的形式与一定的经济形态相联系⑤财政分配的过程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收入来实现3.税收的三个特征①强制性: 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 通常颁布法令实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它是税收的前提, 解决征之有保的问题②无偿性: 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 税款及为国家所有, 既不需要偿还, 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它是税收的核心, 解决征之有用的问题。
③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 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它是税收的限度, 解决征之有限的问题。
税收的三个特征--“三性”, 是统一的整体, 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性。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税收, 否则就不是税收。
4.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相比, 有自身显著的特点:①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 作为商品生产者, 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 而且, 他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
财政学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习题集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一、单项选择题1.从最终需要的角度考察,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 )A.私人个别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B.人类生存需要和人类发展需要C.生活需要和建设需要D.政府需要和企业需要2.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的基本职责A.政府B.企业C.市场D.社会团体3.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A.非排他性和竞争性B.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排他性和竞争性D.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4.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 ) A.排他性B.分割性C.市场性D.社会性5.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特征,即其边际成本(),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
A.大于零B.等于零C.小于零D.无法确定6.()是保证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A.收费B.税收C.罚款D.公债7.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的是()A.垄断B.外部效应C.收入分配不公D.产品供不应求二、判断题1.社会的公共需要是是指全社会私人个别需要的数量集合。
2.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3.市场可以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
4.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5.社会公共需要无法通过市场满足,必须由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来满足。
6.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必须与之等价交换。
7.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在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的时候,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8.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9.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10.公共物品的享用和私人物品一样也可以分割和量化。
1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指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
12.经济学里所谓的“免费搭车”现象,是指消费者都不愿花钱购买公共物品,而是期望别人去购买,自己可以从中受益.三、名词解释1.外部效应 2.公共物品 3.公共需要 4.非排他性 5.非竞争性 6.资源配置 7.财政四、简答题1.试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财政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财政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B、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C、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D、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小正确答案:C2、虽然基础设施类型多样,但从消费属性看,更多的基础设施属于( )。
A、公共产品B、中间产品C、私人产品D、混合产品正确答案:D3、不会引起代际之间收入再分配的社会保障资金运筹方式是()。
A、现收现付制B、部分基金制C、完全基金制D、以上三种方式都不是正确答案:C4、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和众多需求者的市场类型是( )。
A、完全垄断市场B、寡头垄断市场C、完全竞争市场D、垄断竞争市场正确答案:A5、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 )的财政政策。
A、相机抉择B、稳健C、宽松D、自动稳定正确答案:A6、党的哪一次会议提出“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
”()。
A、十八届三中全会B、十九大C、十七大D、十八大正确答案:A7、从2006年起,我国改进国债管理办法,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采取()方式管理国债发行活动。
A、赤字额B、国债余额C、国债还本付息额D、国债年度发行额正确答案:B8、公债的发型方式不包括()。
A、公卖发B、包销法C、公募法D、抽签法正确答案:D9、按照欧盟国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入围限制标准”,适度赤字水平的参考值是赤字率不超过()。
A、1%B、2%C、4%D、3%正确答案:D10、目前,我国增值税的分成比例为()。
A、中央25%,地方75%B、中央60%,地方40%C、中央40%,地方60%D、中央50%,地方50%正确答案:D11、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被称作()。
A、小口径政府收入B、中口径政府收入C、大口径政府收入D、全口径政府收入E、宽口径政府收入正确答案:A12、“三公”消费属于()支出。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因此,科学有效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概念、特点、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农村经济财务管理是指对农村经济资源和资金的合理运用和管理,以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有:1、强调效益导向: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农村经济财务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财务管理,以确保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3、结合农村实际: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计划和政策。
4、涉及面广:农村经济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对农业生产的财务管理,还包括对农民收入、支出、储蓄、投资等方面的管理。
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生产资金的运用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3、促进投资:通过积极的财务管理,吸引社会资本和外来投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4、加强财务监管: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财务监管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资金的监管和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确保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3、拓宽资金渠道:通过与银行、金融机构等合作,拓宽资金来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4、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财务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1、资金匮乏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来源匮乏,导致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缺乏有效支持。
中国消费结构分析
中国消费结构分析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本文阐述了城镇与农村消费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并着重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费;城乡;结构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不断运动的统一。
消费具体表现为消费数量、消费增长速度、消费结构等。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是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
消费结构是消费的核心内容,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84年。
这一时期消费结构的特征是食品消费比重很高。
1981年的食品消费结构达到56.6%,1983年达到59.2%。
这一时期,由于食品消费居高不下,使得其他消费项目的比重无法提高。
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交通通讯消费、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和杂项商品服务分别下降0.5%、0.04%、0.04%、1.35%和0.33%。
1981~1983年随着收入的提高,食品消费比重不降反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水平还很低,部分居民还处于贫困状况。
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
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两大特征:1、食品消费比重下降到一个新的水平。
1985年城镇居民消费比重从上年的57.97%,下降到53.31%,已经接近联合国规定的温饱和小康的临界点50%;2、消费结构发展出现波动。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从1985年开始,经济高速增长,1988年由于经济过热,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开始进行治理整顿,经济迅速降温。
1991年经济开始复苏,1992年经济重新迅速增长。
第三阶段为1993~1998年。
1993年我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很快又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
财政学-判断题
财政学判断习题集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三、判断1、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2、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3、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5、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竞争性上。
6、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7、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8、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9、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的,因而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是矛盾的。
第2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三、判断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2、公共物品的享用和私人物品一样也可以分割和量化。
3、搭便车的问题是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生产的原因之一,是无法解决的。
4、在环保问题上,比如土地使用、动物保护等领域,界定明晰的产权都可以解决公共物品问题。
5、私人提供也不等于私人生产,私人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也可以由公共部门来生产。
6、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低;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高。
7、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
8、公共选择是指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9、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共选择”和“公共选择理论”是相同的概念。
第3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三、判断1、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生产性支出、生活性支出与储蓄的结构分析作者:董理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15期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数据,对农村生产性支出、生活性支出和储蓄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ELES模型对2000-201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针对农村居民的支出方向和消费趋势提出建议。
关键词:支出倾向消费结构 ELES模型最小二乘法“三化”农村家庭支出结构现状(一)家庭支出额稳定增长且存款率保持高位稳定近年来,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是不断增加的,支出的数额也在增加,但农民家庭人均储蓄率却从10.79%上升到21%左右。
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90年的10.08%下降到2002年的1.98%,其后有所上升,但一直维持在2.25%-4.14%之间。
从1990-2002年存款利率的下调并没有改变储蓄率的上升趋势。
(二)支出结构缓慢改变在家庭支出中,生活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的比率逐年增加,经营性支出增长逐年减少。
经营性支出占收入比率在1995年达到23.94%后开始下降,而就在2004年河南省开始推行农机补贴政策,农机补贴推动了2004-2006年的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支出和固定资产支出所占比率,分别在23%和3%以上运行,近几年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维持在27%和3%左右。
而生活消费支出比率从除2004、2005、2006三年略有下降外,一直处于缓慢上升过程中。
转移性支出的增加,与近几年农村子女上大学和亲友探访的消费水平提升有关。
(三)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 50%-59%为温饱; 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从图1中的消费支出结构来看,食品类所占比重有明显下降,从2000年占总支出的49.72%下降到37.24%,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刚刚处于富裕水平。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呈微降趋势,同时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都有5%左右的上升,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类呈微升趋势,其他商品和服务微降,而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有近4%的降幅。
农村支出结构变化分析(一)生产性支出与储蓄变化分析农村居民是一个消费和经营的综合体,可将农村居民的支出划分为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生产性支出包括经营性支出、固定资产支出、税费支出、财产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包括:生活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本文引入边际生产性支出倾向,计算出每增加1单位的收入用于资本性支出的比率。
边际个人生产性支出倾向=个人生产性支出增加值/收入增加值,边际支出倾向=边际个人生产性支出倾向+边际消费性支出倾向,可计算边际收入、边际储蓄、边际生产性支出和边际消费性支出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增加的收入更多被用于生活性消费,特别是新增收入预期明显时,消费支出倾向更明显。
从2005-2009年生活消费倾向均大于0.5,说明用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补偿性支出增多。
农村居民边际储蓄呈边际递增,且与利率没有明显的关系。
在2003年收入增加值为负值,但边际储蓄倾向为1.92,但利率仅为1.98%,在2007年利率为4.15%时,边际储蓄倾向为0.22。
其中用于消费倾向就有0.66%,储蓄率及边际储蓄倾向都不是特别高,但有增加的趋势。
储蓄倾向的增加有三种可能:一是为了以后增加生产,这部分储蓄将转化为资本;二是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不明确,对未来支出防范的一种表现;三是为消费结构的转变做前期积累。
(二)利用ELES模型进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是由经济学家Lunch(1973)在计量经济学家R-Stone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经济学研究模型。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
1.模型的建立。
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I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可以用模型表示为:Vi=PiQi+βi(Y-V0)(1)其中,Vi是对第I类商品的消费支出,Pi和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βi 为边际消费倾向,V0为基本需求总支出,Y为收入水平。
该模型即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
如果样本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则设:αi=PiQi-βi V0 (2)则模型(1)可以表示为:Vi=αi +βi Y (3)对公式(2)两端求和得:V0=Σαi /(1-Σβi)(4)由公式(2)也可以得出:PiQi=αi +βi V0 (i=1,2,3,...n)(5)运用ELES模型的优势可以发现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进行消费结构分析,较恩格尔函数模型及其它模型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直接运用截面资料进行参数估计,还可以用来进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基本需求分析。
2.数据来源。
按照国家的统计分类,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品分为八大类: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杂项。
ELES模型分析的数据取自2000-2010年按收入等级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数据,其中横截面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
3.数据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中的最小二乘法(OLS),对2000-2011年的11个样本,8项消费项目作回归,α、β、R-squared、Adjusted R-squared和t-Statistic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当收入变动百分之一而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弹性公式E=β×(X/Y)计算,这里X和Y用均值替代。
应用于本实例中,在EVIEWS命令窗口中输入scalar ct01=eq01clothing.@coefs(2)*@mean(income)/@mean(clothing)得出衣着类的需求弹性,依照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消费类各项的弹性,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在交通和通讯类、医疗保健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服务类及衣着类的需求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富有弹性。
食品、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以及其它商品和服务低于1,说明缺乏弹性。
结论及政策建议(一)结论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生产性支出约占收入的25%,消费性支出约占52%,储蓄约占23%左右;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收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有了一定的改善,恩格尔系数为37.2%,属于刚进入富裕阶段,食品支出增长缓慢,占消费支出比例下降,其它消费逐步活跃,居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转向享受型;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居住等富于弹性,说明有市场空间,文化、教育、娱乐用品虽属于较弱弹性,应是供给不足所致。
(二)对“三化”政策实施的建议1.促进城镇化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形成和完善。
河南省农村居民居住支出持续增加,政府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升消费环境。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旧房翻新的农村居民就近归入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的小区,将旧宅基地进行流转,以节约用地。
加强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消费结构的升级作基础性的工作。
2.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投入效益。
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支出占了收入的四分之一,农资价格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较大,要加强农资管理和支农补贴。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另一方面要严格管控农资的质量。
对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大型机械、种子等必需的生产资料要扩大补贴范围和额度,减轻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负担,同时稳定或逐步提高小麦、大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购价格,使农民在农业投入上更加合理。
3.加快工业化步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
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在向城市居民逐步靠拢,食品、交通、通讯、家用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都依赖于工业产品数量的日益增多和种类的丰富,加大中部产业对东部产业承接的力度,选择有利于民生的工业产业“落地”并发展,既满足了居民日常消费所需并提高生活水平又促进了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水平。
4.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提升生活质量。
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和娱乐项目的支出力度,使农村基础教育在量和质这两方面都有所改善,针对特别薄弱的农村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教育要加强政府的支出和管理力度。
加强农村的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建立适应本省省情的社会保障和养老机制。
5.明确消费预期,适应减少储蓄比率。
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多还是依赖于第一产业,受人均耕地的限制,储蓄不可能大幅度的投入到扩大生产经营活动中。
储蓄还是用在防范未来不确定的支出和消费升级上,因此政府应明确未来消费的大致额度,如高等教育、养老、子女婚嫁等,使农民有明确的消费预期。
参考文献:1.郭亚军,郑少锋.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4)2.殷善福.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1)3.李伯兴,王业斌.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确保经济稳定增长[J].生产力研究,2010(7)4.张飞.后危机时代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9)5.苗亚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决策与信息,2009(7)6.秦伟良,徐佳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面板数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