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1.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和特征。

3.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教学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入新课】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视频展示,创设问题情境,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一、大起大落的经济现象(一)概况:【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120-121,完成表格(设计意图)阅读课本,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张謇“实业救国”1.梳理介绍张謇包含籍贯、身份、提出口号、创办企业2.史料展示:张謇为何要弃官设厂?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在日记上逐条记下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且注明:“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张謇全集》材料二: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二十四年(1898),洋纱平均每年从华北四口输入315278担,从长江中上游七口输入211935担,分别占华北华中两大市场的93.7%和86.4% 。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八单元第25课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八单元第25课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25课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个性普遍突出、惯于表象思维的特点,但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从我们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而且在前一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有对下一课再进行学习的渴望,鉴于本课内容生动性故事多、照片插图多,我们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将其串在本课的主线上,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本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内容,主要侧重对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知识进行了解。

本课一方面起到了总结近代中国政治背景的作用,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为下一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具有朴素的爱憎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插入与教材相关的现实素材或相应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视频、图片能描述张謇兴办实业的事迹。

2.通过列表用关键词概括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并分析出中国民族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和特征。

3.能举例说出我国近代交通方面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发展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怎样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任务1观看视频,阅读课文,讲一讲张謇实业救国的故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内容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交通通讯的发展、教育科技的进步等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图片,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2.视频资料:准备相关教学视频,用于展示和讲解。

3.PPT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什么情况?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八单元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八单元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这两个子目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有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本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的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因此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著名企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与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

(时空观念)3.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唯物史观)4.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书目)《张謇传》。

2.影视作品:(纪录片)《卢作孚》。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期间,中国社会政权更替,在这100多年中,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

2.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近代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学习任务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萌芽阶段教师活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八单元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八单元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再度受挫一战后内忧外患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概括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集中在轻工业部分,重工业基础薄弱;
③地区分布不均衡。

3.中国民族实业家
教师展示以张謇、侯德榜、荣氏兄弟为例的中国民族实业家,弘扬实业家艰苦创业、敢拼敢干、不畏艰险、爱国的精神。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展示近代郑州人民生活各方面变化材料,带领学生完成阿豫生活变化的“拼图”。

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近代中国交通、通信方式、衣食住行的变化发展,以及詹天佑、冯如的贡献。

教师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四、课堂小结
五、情感升华、评价反馈
孟晚舟有言:“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顾身。


实业家精神从近代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将实业家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请你以企业家的身份,写一写:作为一名企业家,应该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50字左右)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辩、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和处理相关历史数据,从各种形式的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表述,培养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著条原因的讨论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用多体手段,展不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性和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张香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明确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代价的,要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謇兴办实业和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习俗对社会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这一年本来不是科考之年,但为了迎接穗太后的六十大寿,于是破例举行了恩科取士,42岁的张赛在这次会试当中金榜题名,科场上26年的蹉跎,终于获得了大魁天下的殊荣。

但是在《马关条约)订后,他放弃高官厚,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举措在当时轰动时,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能获得成功吗?(二)、讲授新课: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萌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 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时空观念:能够将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能够对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2.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参。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近代中国的老照片,如上海外滩的洋楼、老式的火车、穿着旗袍的女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照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方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新课教学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介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包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等。

2.讲述张謇等民族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展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创业精神。

3.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包括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黄金时代和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发展。

4.引导学生讨论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如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设计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萧条的原因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面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张謇兴办实业和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艰难的历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火车、轮船、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旗袍、中山装是怎样出现并风靡一时的?(二)、新课讲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含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产生: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3、张謇与大生纱厂: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外国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jian)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大生纱厂1899年5月建成,有原始资本445100两。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图表、数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史料阅读能力;通过联想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企业家在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兴办实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时代英雄;以其实业救国、造福人民的精神激励后世。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本课内容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学习难度较高,如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

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产生的历史背景;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六、教学资源(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南京博物院民国馆;(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中社会政权的更替,这100多年中经济和社会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新课讲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想一想: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与什么有关?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什么有关?当国外机器已经轰鸣数十年,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又与什么有关?你能总结一下,经济发展往往与哪些因素有关吗?思考:近代的中国有什么特点?结合近代社会的特点,能预测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顺利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关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内容学习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状况是怎样的?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在怎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或历史条件产生的?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怎样的特点?请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折线图,提问: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根据折线图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何时起步?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能够促使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呢?请学生阅读材料,分析,1895-1912年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前一个阶段发展更为迅速,是怎样的历史条件促使它初步发展呢?《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统编版(2024)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25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内容。

(一)教材地位本课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上承中国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下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受中国人民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二)教材内容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介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近代交通通信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方面。

(三)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全貌。

2.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和史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根据2022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兴起的背景、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如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3.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4.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民不懈努力和探索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主要围绕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展开。

本节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商业发展等,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等。

本课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和生活变化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和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难点:对具体经济政策和生活变化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钻研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25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媒体报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认识改革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资料,如新闻报道、人物访谈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改革开放前的jpg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教案年级学科课题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周次
课时课型
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

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双边活动
一、导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如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授: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名词解释: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1.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
原因:洋务运动的刺
2.发展
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
表现: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再度受挫(萧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结局和影响;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分析不同时期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掌握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情况;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张謇创办实业的历程,引导学生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学生自主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在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使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实业家张謇;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原因。

【新课导入】《大染坊》是一部反映中国民族企业自强不息的电视剧。

通过陈寿亭这样一位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工业家,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智慧、民间文化、民间生存哲学,书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的发展历程,透视了一代中国人“强国梦”的诞生与破灭。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状况。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师投影素材并展示大生纱厂的图片:大生纱厂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

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它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是张謇,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课标要求】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掌握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培养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养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并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
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
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
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6.教师展示材料:《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一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小。

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总体发展滞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等。

教师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诞生起就深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造就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特点。

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教师讲述: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飞跃离不开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英国和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之后又出现了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侵略也大量传入中国,包括火车和轮船在内的近代化的产物也进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和旧式帆船。

2.教师引导: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说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回答:新式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

学生回答: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3.教师过渡: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剪发辫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易服饰穿中山装、西服、旗袍成为时尚
改礼节废除跪拜礼,代之简单的鞠躬、握
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
代之以“先生”称呼。

习洋俗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
布在沿海流行,时装,烫发流行
5.教师出示:《中山装》、《旗袍》
讲述:中山装和旗袍是民国时期主要服装,人们穿着中山装尽显男人本身,身穿旗袍展现女性窈窕身姿,将女人的妩媚典雅、山水韵律尽情体现,在绚丽的色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课堂总结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和外国侵略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其发展历程可谓艰难曲折。

既经历了一战期间的黄金时代的喜悦,也遭遇了凋谢萎缩的苦楚,在此期间涌现出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等著名爱国实业家,积极创办企业,实业救国,爱国之情令人感动。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在交通通信、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总体而言,这种变化是不平衡的,呈现出明显的差别。

【板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产生萌芽
2.发展
3.“短暂的春天”
4.再度受挫
三、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
2.社会习俗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经济内容,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初中的学生对此兴趣不大。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材料选取的趣味性,增加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重点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社会生活变化这一主题中,生活性浓厚,增加学生讲解的环节,同时以课件、视频资料的配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
注重让困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