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油画技法

合集下载

古典油画间接画法

古典油画间接画法

欧洲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一般是指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的初期到19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阶段的写实画风,这是欧洲持续时间最长的主流绘画风格。

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总体上以严谨的写实造型为主,色彩上强调固有色,使用的主要技法是古典多层透明画法和多层混合画法。

古典间接画法又称多层透明画法,历史悠久,是欧洲传统绘画的古老方法。

欧洲丹陪拉绘画技法和早期油画普遍采用这种绘画方法。

它是利用树脂光油的透明性和干燥速度快的优点,把一层颜色单独罩染在另一层颜色上,下层颜色与上层颜色通过光线折射的物理混合产生另外一种颜色,使我们看到的颜色其实是一种视觉上的混合,犹如多层有色的透明玻璃叠放在一起。

所以欧洲古典间接画法指的是作画过程中造型也色彩相分离。

早期油画透明技法是单线勾勒轮廓定稿后,用单色塑造明暗关系,再用简单的透明颜色平涂罩染,这也是最基本的间接画法,后来随着明暗关系和造型技术的进步和成熟,逐渐发展成为用单一颜色做完整素描,最后罩染一遍或多遍透明颜色的绘画技法。

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强调再现和造型的写实性和严谨性,无论是一次还是多次的色彩罩染都要服从于形体和造型。

透明画法的最大特点是把型的塑造和色的罩染相分离,这样就可以从容地集中精力把造型解决好后在考虑色彩问题。

因此创作的稿子造型要准确、肯定、严谨,避免罩染时再去修改形体。

油画间接画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提白罩染法和塑造罩染法。

提白罩染法是在画面定稿后作一中间色层,中间色层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处理,并在中间层上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白色从画面的亮部画起进行提白塑造形体。

形体要尽量保证暗部的透明性,根据需要暗部可以适当加深。

提亮完成的画面黑白层次要强烈一些,整体效果要完整,待干后,用半透明或透明色在型体上进行罩染。

这样丰富的画面形体和统一的色彩关系才产生了间接画法特有的质感和和谐的美感,透明、含蓄、晶莹,作画过程中提白是为了造型,罩染是为了解决色彩。

这种方法是不透明色的提白与透明色的罩染交替进行的,从而获得造型和色彩的严谨与深入。

(干货)超级详细的古典油画技法,必看

(干货)超级详细的古典油画技法,必看

(干货)超级详细的古典油画技法,必看
《圣马修的负责人》20×19.5cm 1660年
作者:伦勃朗
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
古典油画技法
整体概括为七种不同的绘画方式
第一种
线稿+黑白+固有色
第二种
线稿+固有色
第三种
线稿+素描+底色+黑白+固有色
第四种
线稿+底色+褐色底稿+黑白+固有色
第五种
线稿+褐色底稿+固有色
第六种
底色+线稿+黑白+固有色
第七种
底色+线稿+褐色底稿+固有色
不理解?
没关系
接着往下看
胚布(亚麻)
第一种
线稿+黑白+固有色
案例一
①画家:岛村信之先生




第二种
线稿+固有色
案例一
作者:弗朗索瓦热拉尔(底稿)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底稿)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底稿线稿+固有色)作者:雅克·路易·大卫(底稿线稿+固有色)作者:雅克·路易·大卫(底稿线稿+固有色)。

古典油画技法与绘画技巧

古典油画技法与绘画技巧

古典油画技法与绘画技巧油画是一种传统绘画的形式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也是颇为久远的,而对于古典油画来说,更是长期扎根于人类的绘画史上,而对于古典油画的技法,更是有不少了,我们先现在就来看一下。

古典油画欣赏一、古典油画技法:透明覆色法1、在细棉布或细麻布上用“油画底料”做底子,干透后再做一次,干透后磨去凸起的颗粒待用;2、用铅笔仔细起稿,应详尽、准确;3、用熟褐、培恩灰、锌白调成淡灰色勾轮廓,待干透;4、用熟褐、培恩灰、生赭、锌白调成渐变色阶,画成一幅素描状的单色画,如同发黄的老照片,待干透后,用沙皮磨去凸起部分;5、用去色调色油(整瓶油看上去不发黄,无色透明)调制油画色,至透明状。

分层给单色画上色,一层干透后,磨平,再上一层,由暗至明,层层渲染。

犹如给黑白照片上色。

也可每次上色后用油画刀砑光,直至出现镜面效果;6、全部干透后(一般6个月)上“上光油”,干透后再上一次。

现在也有人用直接画法画出仿古典的效果,较为省时省力。

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调色油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

必须在每一层干透后进行下一层上色,由于每层的颜色都较稀薄,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变化微妙的色调。

例如在深红的色层上涂罩稳重的蓝色,就会产生蓝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丰富效果,这往往是调色板上无法调出的色调。

这种画法适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厚实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到肌肤表皮之下流动着血液。

它的缺点是色域较窄,制作过程工细,完成作品的时间长,不易于表达画家即时的艺术创作情感。

二、古典油画技法:不透明覆色法,也称多层次着色法作画时先用单色画出形体大貌,然后用颜色多层次塑造,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调子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盖或留,形成色块对比。

由于厚薄不一,显出色彩的丰富韵意与肌理。

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画法没有严格的区别,画家经常在一幅油画画作中综合运用。

表现处在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时,用透明覆色法可以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不透明覆色法则易于塑造处在暗部以外的形体,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上)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上)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上)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一般指历史上从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初期起到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阶段的写实绘画风格,这是西方油画最重要和持续时间最长的绘画主流风格。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总体上以严谨的写实造型为主,在色彩上强调同有色,使用的主要技法是透明画法和多层混合技法。

然而这一时期的古典写实绘画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变化,很难简单地用一种风格或技法来概括,如佛拉芒画派、威尼斯绘画、鲁本斯、安格尔、库尔贝等虽然都属写实风格,但其中差异是很大的。

油画:玛利亚·波提纳利,画家:汉斯·梅姆林早期的油画透明技法是单线勾勒轮廓和简单的明暗加上透明色平涂罩色,这也是最基本的间接画法,后来随着明暗和造型等绘画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用线条和明暗作完整的单色素描,最后罩上一遍或多遍透明颜色的技法。

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创作强调再现和造型的写实性,无论一次还是多层的色彩罩染都要服从于形体和造型,而透明画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把形的塑造与色的渲染分开,这样就可以在从容地集中精力把造型解决好后再考虑色彩问题。

因此创作稿子的造型要准确、肯定、充分,一般在上布前应有比较具体的素描准备稿子并应把形的问题解决好,尽量避免罩色时再去调整修改,留下后患。

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创作—般都使用白色或浅色的优质细纹油画布,白色的底子可以使光线通过透明的颜色层透射到画布后利用底子的亮度将色彩折射出来,产生具有深度的、表面透明光亮如玻璃釉色般的色彩效果。

无论是胶粉底子或油性底子,画布的底子涂层都要处理得平整。

用木炭在画布上起稿后可用定画液将稿子固定,然后用墨水、坦培拉颜色或丙烯颜料进一步定稿勾勒轮廓,轮廓的形要画得肯定、具体,因为在后面的罩色阶段基本小再对形作大的改动。

这一步的造型的准确才能保证后面罩色的成功,必要时应用坦培拉乳剂白色修改形。

应注意的是在油性底子上作画时不能用坦培拉乳液进行底层塑造而应用偏“瘦”的油性颜料作画以保证颜料层次间的肥瘦关系。

古典油画技法提白罩染步骤图】

古典油画技法提白罩染步骤图】

古典油画技法提白罩染步骤图】1.起稿起稿阶段分两个步骤。

(1-)用木炭条起稿a.直接在画布底子上起稿。

尽量准确地造型,减少在画布上的擦改以免损伤底子。

起稿时以线条为主,只要明确形象的轮廓及重要结构线就行了。

完成后用软布轻掸去多余的碳粉只留下淡淡的线稿不致于污染颜色。

b.用转印的方法起稿。

先在与画布等大的纸上画出详尽的素描稿,然后用刺孔扑粉法,色粉转印法等方式把稿子转印画底子上。

这种方法可以让画家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构图和形象刻画等问题。

(2-)墨汁定稿用少量的水稀释中国墨汁,使墨线淡一些,用尖头毛笔或小号笔蘸墨汁按木炭条草稿勾勒,使画面形象更加明确并固定下来。

中国墨汁性能稳定,附着力强,气味好且无毒,是很好的油画定稿材料。

2.着色前的准备用宽笔蘸媒介剂或者乳液快速刷画布一遍,紧接着用软布或海棉擦一遍画布,将多余的媒介剂吸去,只留薄薄的一层吸附于底子之上。

第一层的媒介剂含油量应该少些。

作画要坚持“肥盖瘦”的原则,即各层的含油量由下至上递增。

媒介剂中松节油的含量可以从底层的3份至最后一层的一份。

这一层的目的是作为底子与颜色之间的介质,媒介剂既被底子吸收又与画在其上的颜料牢牢结合。

3.罩染基底色用媒介剂调和土红油画颜料,用宽笔刷上画布。

颜料的量要适中,使画面有一个半透明又沉着的效果,必须透出墨稿,如果颜色太重,要用海绵或软布快速吸去。

这一层的作用在于使画面得到一个稳定沉着的中间调子。

底层画色调并不透明,并且应该比透明色层浅淡,随后罩染的透明色层将逐渐的加深画面的色调,因为透明色层薄罩染后底层素描仍会透出,不会变动造型。

半透明的土红色经常被古代大师有目的地作为画面色彩留到完成阶段。

4.提白(传统上称为“灰色法”。

灰色可以是黑白调和成的浅灰,也可以是赭石和白调和的灰,或土绿和白调和得灰。

先用这些浅灰把素描关系和必要细节充分表达出来)趁土红未干,用乳液调制白色,用较宽的笔从形象的受光部开始下笔,将亮部画成白色的效果。

经典古典油画的作画技法陈述,为你揭开奇迹的秘密你也能画好油画

经典古典油画的作画技法陈述,为你揭开奇迹的秘密你也能画好油画

经典古典油画的作画技法陈述,为你揭开奇迹的秘密你也能画好油画古典油画的作画程序较为严格,一般都会先在纸上确定一张油画的素描线稿,然后同比例放大到油画布上,之后再在有色的画底上用浅色颜料塑造出完整充分的素描关系,干透后再在上面进行透明罩染。

尽管17世纪后许多画家开始作画时使用了一些类似今天用颜色去直接塑造形体的技法,但是直到19世纪前在欧洲油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这种透明画法。

不论是格列柯、鲁本斯、伦勃朗等所创作的那些写意倾向很明显的巍巍大作,还是文艺复兴早期北欧画家的那些精雕细刻的作品都是如此。

我们在这里将从古代文献上了解到的几位有代表性的古典油画大师的作画程序作一个大致的介绍,他们是凡·艾克、达·芬奇、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

了解一下他们所使用的油画技法的异同之处,对我们去探索古典油画的奥妙是大有益处的。

凡·艾克是公认的古典油画的奠基人。

他所发明的油画技法对后来油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严格地说,我们在前面古典油画的材料的制作方法一节中所介绍的那一整套,基本上都没有超出他的贡献。

早期的油画还是保留了许多脱胎自坦培拉的痕迹,许多油画作品本身就是用坦培拉作底后完成的。

凡·艾克的油画多是画在木板上的,将麻布贴在刷过6遍胶的木板上,然后用白垩粉调胶均匀地涂在画布上。

将素描稿仔细地透在画底上,然后用软毛笔调和坦培拉作出精确的素描关系。

用熟油、松节油和媒介剂调色由浅入深地上色。

待单色稿干透后涂一层发光剂使白垩底子不致吸油。

上第一遍颜色时每种颜色均应加少许白粉,然后在上第二遍色时,所调入的白粉应相应少一些,使画面的色彩逐步产生透明的感觉和鲜明的色相。

进行透明罩染,达到油画最终的效果。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与科学的巨匠,他将艺术与自然科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示出他跨越各个领域的非凡才能。

达·芬奇在作画前先在木板上刷一层平滑光洁的石膏与胶的调料,待石膏底干后用一种接近皮肤的颜色起稿。

古典油画技法

古典油画技法

古典油画技法底做好后放置3天,就可以绘制油画了,第一步是放样,方法有多种,如扑粉法,硫酸纸转印法,投影仪投影法等等,不过我还是觉得九宫格放****更好。

方法是找一块1mm厚度大小适中的有机玻璃,用铁笔在上面划上0.5cm见方的格子,将其放在样稿上,看样稿占据多少格子,然后用4B铅笔在画布上画上相同的格子,铅笔线条一定要轻,以刚刚可以看到为准,因为铅笔线条重了会和油画颜料发生化学反应的。

然后用木炭条逐格放样,完成后用毛笔沾墨汁再描绘一遍,类似中国白描。

然后用吹气球(摄影用品商店有卖)吹掉木炭灰,切勿用手或毛刷掸,会污损画面的。

当线稿干透后,可以用一份亚麻仁油+2份松节油,调和油画颜料(根据所表现对象的色调)将画面罩染一层。

切勿使用单一的亚麻仁油或松节油。

等色层干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在进入下一步工作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制作几种媒介1、纤维素胶液2、乳液3玛蒂树脂或达玛树脂媒介剂。

下面分别介绍.....纤维素胶液:取一份纤维素粉+25倍水搅拌后放置8-24小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邮局用的浆糊,只是比浆糊稀得多)达玛光油:把达玛树脂研磨成粉状,倒入干燥的容器里,再倒入2倍松节油,容器口加盖封好,只需放2-3天,待达玛树脂完全融化后,把杂质过滤后即可使用。

乳液的制作:纤维素胶液一份+亚麻仁油半份+达玛光油半份充分搅拌,然后加入3份水(根据需要酌量添加)达玛树脂媒介剂:达玛光油一份+熟核桃油或熟亚麻仁油一份搅拌,不要搅动次数过多,要象磨墨一样,(磨墨如病夫)用白乳液调和钛白粉,用以提亮画面亮部。

画法是用笔沾上这种白色涂于画面亮部,用另一支干净的笔将形体上接近明暗交界处的白色向明暗交界处方向轻轻抹去,目的是为了使亮面白色接近明暗交界处的明度与亮部其他地方有所区别,使亮部产生变化。

学习油画建议大家多看安格尔,鲁本斯、凡.爱克等大师的油画。

另外国内靳尚谊、郭润文、杨飞云等的作品也是很好的学习范例。

亮部白色干透后,用油画刀把白色全部刮一遍,然后全画面再薄薄罩染一层带透明色的媒介剂。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下)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下)

后期的古典写实油画较少使用单纯的透明罩色技法,一般是与多层混合技法结合起来使用。

传统混合技法即多层技法,指在单纯透明技法基础上用坦培拉材料进行底层塑造和透明油色罩染结合、反复交替进行的技法,也属于间接画法。

混合技法与透明技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在一个中间色调的半透明底子上开始作画的,用坦培拉白色作形体塑造和透明油色罩染反复交替的方法进行,形成比单纯透明画法更为丰富厚实的形体与色彩关系。

由于画布的有色底子,底色与透明油色的交互作用产生出微妙的中间“灰”色,与受光部响亮的透明色及暗部浓厚肯定的调子产生了对比。

制作半透明有色底了的方法是在定稿了根据画面色调在润色光油中加入颜色如,浅赭色或土绿色等来罩出一个中间层次调子,形成一个浅浅的半透明底色,但这层颜色不能厚,透过半透明的颜色层应能看得出下面的画稿。

然后趁湿时用坦培拉白色从受光部开始提亮,对形体进行塑造,用扇形笔将白色按形体结构向中间层次过渡。

如果不用坦培拉白色颜料作底层塑造而改用油性颜料的话,即使是快干并偏瘦的颜料,底层色的干燥时间也会比较长。

传统的技法在这一步用排线方法逐次进行以形成明确的层次。

当底层造型部分色彩干后,再用透明媒介剂调和油画色均匀地罩上颜色。

由于混合技法底子的中间层次为浅灰色,所以在罩色时要充分估计到,罩色后色相和明度的变化。

用坦培拉白色塑造形体和以透明油色罩色这两个步骤往往要反复交替进行,直到呈现预期的形体和色彩效果为止。

要注意的是,用坦培拉白色提亮可在湿的底色上画,而以透明色罩染则一定要等底色干透。

油画:穿棉衣的男子,画家:提香以透明技法或多层混合技法为主的古典写实风格油画创作具有透明性好、色彩鲜亮和层次感强的特点,但缺点是由于形与色分开处理,两者容易出现不够协调的问题。

而由于色彩以固有色为主,相对会比较单调,颜色也不如直接画法那样厚实。

另外古典透明技法制作过程较长,容易注重制作程序而忽视画面节奏的联系和画家情绪表达的问题。

现代油画创作中的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中透明画法大多与混合技法结合起来运用,也有比较多地采用直接画法先局部完成,然后再用透明技法进行罩染和润色。

油画人物古典画法7层

油画人物古典画法7层
明暗卡分为20个色阶,色底相当于4。
用赭石按水彩意识描绘,保持透明。先前抹的{精炼亚麻油},可以保持画面一天的湿润,因此要从最重要的细节开始。当天结速前,用干布将布面低洼处多余的油擦掉。第二天继续时,再用{油湿润}需要作画的局部。
将明暗的准确性留给下一步。
画笔:Kolinsky (尖头的)笔用来描绘,平头干笔用来调整;比较大的软笔用来扫匀。
最后调整,需要画的范围减少了,暗部因该在之前已经完成。
不断扫平的技法和所受的阳光都会使色层变得透明,并减弱色彩,因此每层需要增加颜色的饱和度。。。。。。
色层3-完成(比较局部,没有算作第八层):
第13-15集。
最后的高光和细节。
头发:不要去画每一根头发。。。。。。
待干6个月
在上色底之前,先用手在画面上抹一层{精炼亚麻油},再用布擦干(为增强画底和色层的粘附力)。
色底:用{达玛树脂和松节油}2:8媒介剂,调和铅白、土黄、煤黑、普蓝、深褐(必需包括所有颜色)。用硬刷子将色底刷入画底的表面,再用软刷子扫平。待干7天。
*第一层:赭石底1
再抹一层油,然后用刀片刮去落尘和遗留的笔毛。
上光油:{达玛树脂和松节油}1:2。
-----------------------------------
锌白是最透明的颜料,钛白不透明
每一个步骤都是完整的,可以给人看的。
安格尔:最初的东西本身应包括最后的东西。
待干一周。
第三层:赭石底3:
从第4集开始
用最小的笔刻划细节。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画出阴影---交响乐的低音部分。古代大师在这一步将暗部画到不需要再画的程度。
完成明暗色凋。为将最亮的部分留给脸,把衣服画暗了。

古典油画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典油画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典油画知识点归纳总结古典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古典油画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于人物、风景和静物等不同题材的创作和描绘。

本文将对古典油画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一些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典油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油画古典油画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开始使用油画技术进行绘画创作。

他们发明了用油彩在画布上进行创作的方法,这一技术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2. 古典油画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油画技术很快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荷兰、法国等国家的画家们也开始使用油画进行创作。

荷兰画家伦勃朗、弗兰德斯学派的代表人物皮特·布吕盖尔等人,对古典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典油画的发展趋势古典油画在欧洲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写实主义、再到浪漫主义的变革。

画家们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宗教和神话题材,转而关注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情感表达。

这一时期的古典油画作品更加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呈现出更加生动的艺术风格。

二、古典油画的技术和特点归纳1. 古典油画的绘画技法古典油画使用了多种复杂的绘画技法,包括明暗对比的处理、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画家们通过这些技法,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2. 古典油画的色彩运用古典油画在色彩运用上非常注重明暗对比和冷暖色的配合,以及色彩的柔和过渡和层次感的处理。

画家们通过对色彩的运用,达到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最大化。

3. 古典油画的题材和风格古典油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等。

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表现人物和景物的内在气质和情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三、古典油画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幅作品不仅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极具表现力,更表现了达芬奇对人物情感和内在气质的深刻理解。

【干货】超写实静物古典油画技法教程

【干货】超写实静物古典油画技法教程

【干货】超写实静物古典油画技法教程→公开课←油画课∥ 素描课∥ 水彩课∥ 书法课∥ 国画课技法绘画步骤实物照片首先面对摆好的砂物,要反复勾画一些小稿,用来推敲物体的位置。

因为这种画的底子很细,画面颜色很薄.不宜作大的改动。

所以,要在画正式稿前确定好构图位置。

1.起稿的方法:①在图画纸上起稿:取一张与画布等大的薄图画纸,将其覆盖在画布表面,用铅笔起出单线稿。

然后,将图画纸的背面涂上炭粉或有色粉笔,将其拷贝到画布表面。

此时还可以根据构图需要,在画布表面挪动草稿调整上下、左右的位置,达到构图满意后再拷贝。

用油画颜料中的土红色和钻蓝色调和成一种棕色,用尖头油画笔勾线定稿。

再使用扁头油画笔确立单色的素描关系。

此时要在熟油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松节油作调和油(目的是挥发得快)。

②直接在画布上起稿:在确定好构图后,直接用铅笔在画布表面起稿,可以用橡皮作小的修改。

但必须做到勾画准确,忌大涂大改。

否则,会使画布上变得杂乱无章,增加往下画的难度。

然后用油画颜料中的土红色和钻蓝色调和成一种棕色,用尖头油画笔勾线定稿。

再使用扁头油画笔确定单色的素描关系。

2.铺大体明暗关系(铺第一遍色):用中型扁头笔薄薄地铺第一遍色,如感到汕画色比较干,可以用熟油与松节油混合的调和油调色(比例为1:1)。

从暗面开始铺色至亮面,颜色可单纯些,色相的变化不要太多,要注重大的整体感,大的明暗关系。

这一遍色由于铺得薄,所以颜料不能完全覆盖住灰色底子,整个画面显得灰蒙蒙的,效果为暗面不暗,亮而不亮。

但是,这种效果在这一阶段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3.调整关系(铺第二遍色):第一遍色铺完后,需要放置一至两天再开始画。

画以前.要在画面整体刷一遍媒介剂。

目的是使颜料易于附着于画面,两遍油画颜料的色层结合得更加紧密。

方法为:找个洁净的小容器,挤上媒介剂,然后用松节油进行稀释(媒介剂与松节油的比例为1:5)。

将画面平放,用小板刷蘸稀释后的媒介剂整体的刷一遍画面。

等待几分钟以后,松节油挥发掉了,画面摸上去有一种枯手的感觉,这时就可以铺第二遍颜色了。

西方古典油画技法详解

西方古典油画技法详解

《莱尔马公爵骑马像》
普拉多博物馆。画家还籍此一睹西班牙皇室收藏,其中就包括提 香·韦切利奥的大批油画。
人物简介
1605年底鲁本斯再访罗马,计划在此停留3年。他被委托为罗马的新 堂(又名小谷圣母教堂)的主祭坛创作祭坛画,这对于外邦人是极高 的荣誉。在其第一稿中容纳了圣母、圣子、圣额我略以及诸位圣人, 然而细致的人物刻画因为教堂不佳的采光而失去了光彩,画家又以3幅 石板绘画代替,原稿现存法国格勒诺布尔的博物馆。在1608年10月祭 坛揭幕之前,传来母亲病重的噩耗,鲁本斯立即启程返回安特卫普, 未料此后再也不曾踏上意大利的土地。
人物生平——晚年生活
1630至1640年,他已进入老年,因患风湿病而手指成为畸形,但仍 坚持作画。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笔更加奔放自如, 虽然画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学生来协助完成,但他亲手制作的那 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53岁时又与一位16 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然过着幸福生活。海伦娜也成 为多幅鲁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儿,包括了《海伦娜在花园里》 、
鲁本斯时期的艺术-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建筑
鲁本斯时期的艺术-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具体表现
(1)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 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 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 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 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2)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 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 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 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 术形式融为一体。

古典油画技法

古典油画技法

古典油画技法实用古典油画技法常看到网友询问古典油画技法,好多网友苦于无法进入正规院校油画系系统学习古典油画,好多古典油画技法书籍写得又过于繁琐,不太适合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学习和练习,本人有鉴于此,根据本人的实践,及请教一些职业画家,总结出一套简化的古典油画技法有些材料在保证作品工艺质量的前提下介绍一些代用品,便于初学者尽快上手,不为材料所累。

也许这种简化的技法会被一些严谨的画家誉为旁门左道,但我的想法是便于普及,由于自身水平所限,肯定会有许多谬误,还望各位批评指正,探讨交流。

谢谢大家~1 绘制油画首先要制作画框及绷布,这一点古典油画和直接画法相同,不再讲了,油画技法书上都有。

画布的选择: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亚麻布,雨麻布最好,画布的经纬线要整齐匀称,不能有漏织及过大的线头....。

切忌选用成品画布,上面的底料成分不明,会渗油,龟裂及变色。

(不过画行画是可以用的)绷好画布以后就要开始做底,做底一般来说有两种,油底和胶底,胶底不太适合绘制古典油画,油底是最理想的,但油底制作工艺复杂,做好的底要半年以后才可绘制油画,周期较长,也不适合初学者,这里介绍一种方便可行的做底方法,油底和胶底的有点全有,而且方便。

2 这种底就是丙稀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绷好的画布上刷上一遍乳胶,乳胶中不要加水,(乳胶一定要正牌的)一定要刷匀,不能有厚薄,刷完后晾干,切忌日晒及暖风机~乳胶干透后用细砂纸打磨平整。

打磨完成后用丙稀白大量,丙稀嘿少量,水调和成浓牛奶状刷一遍,干透后再用砂纸打磨,再用此法刷两遍,第三遍打磨完成后最后再刷两遍,记住,这两遍不要用砂纸打磨。

到此,丙稀底已制作完成。

是不是比较简单,不过这种底成本较高。

写到此大家是否有兴趣再看了,请给我一点鼓励,否则我就没有信心再胡扯下去啦。

3 底做好后放置3天,就可以绘制油画了,第一步是放样,方法有多种,如扑粉法,硫酸纸转印法,投影仪投影法等等,不过我还是觉得九宫格放大法更好。

古典油画技法

古典油画技法

古典油画技法(姜中立)古典油画技法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普遍运用的油画制作方法,它与印象派之后的油画直接法所不同的就是它的间接表现过程。

这种方法是通过透明或不透明色层与透明色层之间的多次重叠来完成造型和色彩上的深入。

它不是一次性的直接调色作画,而是多次的、间接性叠加完成的技法,这种方法表现出来的画面,精致、含蓄、内敛、深入、丰富。

这种传统的技法从油画诞生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成为这段时期的主要油画技法。

古典油画技法是丰富的,当时艺术家之间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今天,留存下来有关传统古典油画技法的文献是有限的,因此,现代人对古典油画技法的解读也是各有不同,下面是我11年前做的古典油画技法(提白罩染法)的教学演示。

材料准备:1.画布:动物胶制作的画布2.媒介:鸡蛋乳液(全蛋、达玛树脂光油、亚麻油)、三合油(亚麻油、达玛树脂光油、松节油)3.画笔:鬃毛扁笔、扇形笔、箭头笔4.颜色:油画色、白颜料粉作画步骤:小越像布面油画 60cmx50cm 1999 姜中立(完成图)(步骤一)木炭起稿,墨线定稿。

三合油调油画色(透明、不加白)刷画布。

(步骤二)鸡蛋乳液调白颜料粉(形成速干白颜料)在底层未干时提亮部,用干净笔扫开亮部至暗部处的笔触以形成灰部,暗部用半透明色刻画。

(步骤三)继续调整亮部、暗部关系。

(步骤四)提白颜色干后,三合油调油画色(不加白)形成透明色进行罩染,染后用扇形笔柔扫。

暗部用半透明色刻画。

(步骤五)趁罩染色还湿时,鸡蛋乳液调白颜料粉继续提脸和衣服亮部。

提后用干净笔调整笔触虚实。

暗部应为半透明色塑造。

(步骤六)继续罩染、提白,深入刻画形体。

罩染步骤要等提白的颜色干了进行,提白步骤要在罩染颜色湿时进行。

最后以直接法刻画细节和修正局部问题至完成。

古典油画透明技法

古典油画透明技法

古典油画透明技法古典油画透明技法(教学设计)教学⽬的:1.使学⽣了解古典油画透明技法的⽅法与地位作⽤2.使学⽣了解古典油画透明技法中使⽤的材料分类与区别3.使学⽣初步掌握古典油画透明技法的绘制步骤及其在油画临摹与写⽣当中的⽅法运⽤。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油画透明技法的制作步骤教学时间20分钟教学过程导语: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油画的相关概念,材料介绍,技法介绍等,包括古典油画技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古典油画技法,想必⼤家都有⼀定了解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样来画古典油画静物,如何使⽤这古典油画透明技法。

这是油画最传统的技法,也是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技法。

⼀、古典油画透明技法:古典法是最早留下来被认为正宗典范的技法。

它的表现形式有⼆:⼀是层层罩染,⼆是直接铺⾊。

它们的共同点是注重对象描绘的精确性和⽴体感;造型严谨,⽤⾊单纯,刻画细腻,讲求滋润和柔和。

(以宾卡斯的古典油画透明技法为例)⼆、作品赏析:凡爱克: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物,改进丹培拉乳剂材料的⽅法,⽤油代替。

《阿诺尔芬尼夫妇像》空间,光线,细节,质感都有⾼超的把握。

伦勃朗:制造出各种对⽐效果,从透明与不透明,明与暗,清晰边缘与模糊云状边缘,⼀直到冷暖⾊对⽐。

上光着⾊与薄涂覆盖可以交替进⾏,亮厚暗薄。

三、技法步骤1、做框做底(胶底,油底)2、起稿定稿3、着⾊准备,罩基底⾊(达玛上光油∶亚⿇仁油∶松节油=1∶1∶3)4、提⽩(向暗部过渡,制造飞⽩效果显出中间⾊调,此时画⾯的明暗对⽐应概括、强烈)5、罩染(提⽩与第三步的釉染反复进⾏,直到造型与⾊彩完美结合为⽌。

6、上光四、作业布置临摹⼀张40×50cm左右⼤⼩的古典油画静物,要求掌握材料选择与技法步骤的运⽤。

古典油画直接画法授课教案15世纪古典画家在处理花草时,往往采⽤直接画法,17世纪⼀些画家则开始更多地使⽤局部直接画法来描绘⼈物。

如委拉斯贵⽀后期作品的⼈物与服装善⽤透明画法与直接画法的混合技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 古典油画技法2012-07-25古典油画技法1——起形(转载)在谈到制作程序时,我们不得不首先强调制作程序是就每个艺术家自己的目的、愿望和习惯、方法而论的,所以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法则,我们只能依据整个传统油画时期最普遍而具代表性的技法来获得一个规律性的理解和体验。

我们不可能罗列全部古典艺术家的技法,而只能将他们技法中的共通而具有实质意义的东西阐释出来,供大家借鉴。

特别是在制作程序上各个艺术家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但作为整个传统古典油画这一个体系来讲,统观起来也有其大致的共通点,所以,在此只能将其简单地概括如下。

用线启形是自古以来画家在绘画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普遍方法。

自原始绘画以来,用线造型便成为人们对复杂形体进行概括的有效之法,因为线条是形体边界的表示,它能分割不同形状的面积,也能表现各体积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获得人们在形体认识上感性和理性的认同。

因此不管油画最终效果在层次上、色阶上多么复杂,线条在最初阶段的提炼和概括却至关重要,它首先表现为对大的构图的设置,其次则是对各部分形体的定位与描绘。

因此,构图与大形的编排在这一阶段必须基本确立,而在后阶段很少进行改动,这是传统油画在启形上严谨的表现,所以要求最初的启形必须严格而考虑周全。

我们可以从古典大师们的素描看出他们对形体的概括和表现,更可以看出他们的素描是直接为油画启形而服务的,而不是作为独立审美价值而存在。

那时的素描大都以线为主,而很少有色调层次,除边线的穿插表现形体外,便是以转折或明暗交界线来简练地表示画面中的体积和光影关系。

这种简练的线描形式更适于层次复杂、细节丰富的油画在最初阶段的简练启形。

古代画家多半是直接先用纸画素描,再用纸背涂木炭或色粉将素描拷贝到做好底子的画布上去。

这种方法适于造型上非常严谨的风格的画家,不仅能稳妥地获得准确的造型,而且又不至于像在画布上直接素描那样伤害画布表面。

也有在画布上直接用丹配拉或松节油和颜料画出素描关系的方法,不过最普遍的还是先用色粉或木炭拷贝形后再用丹配拉或松节油调颜料画出单色的薄油效果。

启形的目的当然是为作品奠定一个形的基础,为了达到准确而精细的最后效果,启形必须严格而清晰地交待出形体在素描上的基本内容,这一程序往往决定着后来深入刻画的成功。

但在传统油画中也有的画家打形时只画大的关系、大的气势,用线松动,有的近似潦草,而将准确具体的东西留在后阶段来逐步进行,这样往往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

不过这两种方法与后期制作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在铺色阶段以局部逐个进行的话,则最好先将形用线描绘得充分而准确,但如果是铺色时是以整体进行的方法,则最好是用灵活而不太审慎的用线方式打形。

第一遍铺色的主要目的是简练地画出大的色彩区域、大的形体关系,以及为后来的肌理、色层打下好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大的形体关系是指概括而整体地对待画面中的各个形体,省去在素描意义上小的细节和小的变化,减少明暗层次,甚至可以将体积、起伏归纳为大面积的平面化效果而进行概括。

大的色彩区域是指将色彩的各种细小的变化简化为基本的固有色倾向,而色彩的冷暖变化和固有色细节等都尽量概括到大的固有色里。

古典油画技法2——塑造从肌理上讲这第一遍铺色应尽量含蓄、厚薄均匀、衔接自然,而不应该将最后效果的肌理强弱对比过早显示出来,如果已画出的,可用扇形笔柔化或用画刀去除,为后来真正的塑造作准备。

从色层上讲这层颜色应尽量比最后效果粉一些、灰一些,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将色彩的纯度和对比画到最后的效果,这样可以给后来的罩染留有余地。

而且这层色应尽量少用调色油,应以松节油为主或加很少的调色油薄薄地画出每个色域,最好不漏过每一个部分,包括暗部在内也要用这种含粉而少调色油的色层垫底,因为含粉多而少油色层有好的吸收性,罩上的纯色尽管含油重也不会发粘,而且与底色层综合后能恰当地获得纯度上的分寸以及色相的准确度。

塑造是指在第一遍铺色的大致平面效果上用笔触进行由大到小的体积建立,目的是使形体和色彩逐渐明晰、实在。

由于第一遍色很可能将启形的线条几乎覆盖掉,这便需要我们用具有一定色彩差别的重色重新勾画,确定形体的轮廓与结构,同时,从暗部画向亮部的逐渐塑造。

具体地讲,塑造阶段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当然是由平面感向体积感渐近,完成素描上的任务;第二,从肌理上讲可以逐步建立差距;即将肌理的强弱与体积起伏的强弱统一起来,呈现出肌量明显的部分也是形体的高点或强点部分;第三,在色彩上可以通过塑造形体的笔触变化来同时顾及色彩的变化。

塑造是循序渐进的,不要一开始便想出最后效果,把最强劲的笔触表现出来,而应每画一遍都得考虑到下一遍的顺利进行,因为从肌理和颜料的附着上讲,肌理过早定型后不利于后阶段的修正,而且开始的颜料层过厚形成坚固光滑的结膜,不利于后阶段色层的附着,所以塑造必须是由薄到厚地逐层进行,同时在用油上仍然必须遵守“肥盖瘦”的原则,让含调色油多的色层留在以后的透明罩染上。

塑造必须有的放矢,而不应满篇厚涂。

必须做到对形体的强弱、肌理的强弱、暗部亮部的对比等有相当的把握和考虑才能进行。

比如应控制厚色的相对范围,切不可将塑造的范围任意扩大,而造成肌理和体感的混乱。

一般来说是抓住高点或亮部尽量进行笔触塑造,而对待暗部和中间层次则应柔和且注意衔接,色层的厚度上也应相对薄一些。

当然塑造的笔触也是相对的,在有的画家那里笔触的强弱差距是很大的,而另一些画家则喜欢将差距控制在微妙的跨度之间。

但总的来说都是缺不了塑造这一阶段的,不然就不能产生油画特有的表现形体的那种实在感。

在塑造这一阶段的色彩相对第一遍铺色时,纯度上应高一些,但也不能一下子达到最后效果,同样要为罩染留有余地,相对第一遍色时,在色相上就可以从大到小地寻求变化和特征了。

其中包括亮部和暗部的冷暖变化及固有色的色相变化。

加上塑造中笔触的变化,在这时色彩的差异感便逐渐显示出来了。

古典油画技法3——罩染在传统古典油画技法中,罩染和塑造是交替进行、互为补充的,这使得油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如果没有含粉厚色的基础,纯粹的罩染是不可能传达出色彩在纯度上的层次,因为只用透明色是无法表现出各种程度的灰色变化的,更无法表现出肌理上的差异感。

相反只有如直接画法的塑造又不可能获得在色彩上既透明又具有灰色在纯度上的灵活性,而且也不能形成色层的丰富感,更不能获得氛围上整体笼罩感。

在传统油画的制作过程中,总是以塑造来完成建立形体、坚实形体、突出肌理的任务。

另一方面又总是以透明或半透明罩染来平衡和协调形色的大关系,体现微妙的形色、肌理、层次上的变化。

这两方面的不断补充和调整便形成了传统油画那实在、丰富、细腻、润泽、透明的完满品质。

罩染是指用调色油或媒介剂稀释颜料来进行透明或半透明薄染的方法。

它是传统油画技法中最重要而特殊的一种技法,它直接将油画形色中既润泽又透明的特性和优点显示出来,成为后人在技法上一直追寻和研究的课题。

没有透明罩染便没有古典油画中的素描层次、肌理层次、色层层次、冷暖层次。

我们知道古代油画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次覆盖、罩染达到最后效果。

塑造是传统油画重要的基础步骤,那么罩染即是对这一基础逐步推进的手段。

首先它可以逐渐加强明暗对比,其次可以加强色彩的饱和度,另外可以同时使某些部分在形色上统一、柔和,最后还可以达到强化肌理的作用(即将偏深的透明色积染在偏亮的肌理沟缝之中,使肌理明显)。

半透明罩染则是对透明罩染的一种修正与补充,在多次罩染中,因油积过重,有时会显得色彩焦灼(即过分饱和),这时可以用含粉的半透明罩染给予弥补(半透明色是指含有粉质的颜料的稀释色),这样既达到罩染的目的,又不至让一些含蓄的灰色失去魅力,同时也起到协调与柔和之作用。

但是一切罩染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遵守“肥盖瘦”的总体原则,每次罩染都应在较为吸油的基础上进行(这与底子有关),渐渐达到结上一层带光泽的膜,而不能在已经很光亮或发粘的基础上不断地再罩染,否则便会带来许多后患,如永远粘手、日久不牢而氧化等。

所以罩染的技法要求很高,罩染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必须在层层瘦底塑造的基础上逐渐肥化才能获得一层自然而坚固的膜。

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开始阶段尽量少用调色油(用在松节油中逐渐加调色油的方法),这样才能给后阶段创造条件,以达到油色最好的结膜为目的。

每次罩染之间不必等它过干,只要运用软毛笔,而且底子的吸收性适当,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间隔时间大概在两天左右,太短会造成油重的积弊,太长而干透后反而影响日后的附着力。

不过这种等干的时间还得根据气候的情况而定。

考虑到颜料层的耐久性,罩染的油料不能仅用亚麻油或核桃油,尽管它在运笔上的舒适和流畅是无可替代的,也免不了天长日久后的氧化。

所以古代艺术家往往加入一些树脂光油,如玛蒂光油、达玛光油,因为树脂是较耐氧化的。

另外还有一种称为媒介剂的东西,是由一种加黄铅并熬炼的熟油与玛蒂光油1:1混合后形成的膏状透明物,用以罩染不会滴淌,但其干涩程度不宜于整体进行的画法或画大画,只适宜局部进行的画法或小画的操作。

总的来说罩染与塑造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罩染固然容易出效果,但它也是冒险的,不能过分依赖它,因为油的含量过多毕竟不是好事,会造成日后的变黄、氧化等。

如掌握得当却能丰富和统一画面效果,同时达到很好的耐久的结膜结果。

再塑造是指在每次罩染后再进行形体和肌理的塑造,特别是针对一些高点及亮部应进行反复罩染后的反复塑造,这样更能增强形体、肌理及色层的丰富感厚重感,也便于更充分地刻画物象的细节和色彩的细节。

再塑造中的一些干皴笔法还能表现出一些细腻的中间灰色,有的把它称为“视觉灰色”,这又是罩染或直接画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罩染还分局部罩染和全面罩染,局部罩染适宜刻画细部,全面罩染则有利于画面的整体关系及整体表面光泽的均匀一致。

反之局部罩染过多则会影响这种关系。

在我们用反复覆盖、多次罩染进行对物象的塑造、刻画中,免不了会产生对整体关系和气氛的忽视,从形体和色彩上或是肌理和色层上都会顾了局部而失去了整体的关系。

这时需要我们用含油量相对浓稠的透明色对整个画面进行全面的罩染,色彩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对总的色调的需要来考虑。

这样便可以获得一种浑厚、圆润的形体感;一种谐和、明澈的色彩气息;一种亚光而润泽的表面油层;各种丰富的肌理和色层都被笼罩于其中,产生出一种凝重而浑朴的艺术感染力.古典油画技法4——传统古典油画中的几大基本准则(转载)传统技法的基本准则是根据传统大师们在技法上的共同特点及审美标准,并针对其特殊效果而总结出的有益于技法的全面实施的具体原则,其中涉及制作程序、作品的耐久性以及形、色、肌理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原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清楚而简括地掌握古典油画的技法要领,更有效而深入地体验其技法与审美之间密切的联系。

我们可以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体会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