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批评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的语言交流,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文学发展的同时,文学批评也逐渐形成,并且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阶段:《诗经》时期的文艺批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被誉为“乐府之宝”、“文学瑰宝”,在我国古代文学史和文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诗经》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重要的文艺批评著作。

《诗经》的注释和解释是古代的文艺批评活动。

在《诗经》时期,文艺批评的重点主要是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解释。

它不仅针对于诗歌,也包括了乐曲、舞蹈和礼仪。

《诗经》的注释者和解释者对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有着深刻的发现和研究。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的说明,它不仅仅是解释了关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还对于乐曲的演奏方式和民歌的传承方式做了详细的说明,这种注释方式在古代文学批评中非常常见。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的文艺批评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文艺批评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

在唐宋时期,文艺批评主要是分析和评价诗歌,涉及到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了小说和戏曲等各类文学作品。

在唐代,文艺批评的代表性作品是《全唐诗》的注释和评价。

《全唐诗》编选出了诗歌的优秀作品并进行了分类。

注释者不仅对于诗歌的字句用法进行了详细解析,更重要的是对于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宋代的文艺批评则更注重对于诗歌的创作和修辞手法的研究。

在宋代,文艺批评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学理论著作,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评价。

例如唐宋八大家对于诗歌鉴赏和价值的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艺批评的发展。

第三阶段:元明清时期的文艺批评元明清时期的文艺批评,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元代,文艺批评对于诗歌的创作和诗人的形象刻画更为注重。

古代文学批评史

古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史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

万章下》。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

★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

《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

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

★《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

该《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

《毛诗序》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批评论文:《修竹篇序》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见到东方虬《咏孤桐篇》之后写的诗篇。

其短序虽是对东方虬诗歌的评论、赞赏,但实则是陈子昂提倡文风、诗风改革的一篇宣言,其理论主张有:★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怎样理解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最高较系统地提出对词体艺术特征的认识,词“别是一家”说,是《词论》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的表现。

文学批评的历史

文学批评的历史

分析哲学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 “家族相似”理论 “语词即用法”的观点
维 特 根 斯 坦
现象学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胡 塞 尔
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
现象学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理解的历史性 理解的语言性
海 德 格 尔
唐宋时期
“论诗”:《戏为六绝句》、《解闷》、 论诗” 戏为六绝句》 解闷》 论诗
《调张籍》、《荐士》、《二十四诗品》; 调张籍》 荐士》 二十四诗品》 《论诗三十首》、《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论诗三十首》 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 诗话 《六一诗话》 欧阳修)
明清时期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
[英]约翰逊:《〈莎士比亚戏 约翰逊:《〈莎士比亚戏 剧集〉序言》 诗人传》 剧集〉序言》、《诗人传》 莱辛: 汉堡剧评》 [德]莱辛:《汉堡剧评》、 拉奥孔》 《拉奥孔》 [德]施莱格尔兄弟:“生产性” 施莱格尔兄弟: 生产性” 的批评观
19世纪的欧洲文学批评 19世纪的欧洲文学批评
先秦两汉时期
《诗经》评论:《毛诗》与《诗 诗经》评论: 毛诗》 谱序》 谱序》 《离骚》评论:奠定了“风骚并 离骚》评论:奠定了“ 重”的文学典范,从人品与文品 的文学典范, 两个角度评论文学的整体观念。 两个角度评论文学的整体观念。 汉赋评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丕: 论文》 曹丕:《典论 · 论文》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 萧统:《文选》 萧统: 文选》 钟嵘: 诗品》 钟嵘:《诗品》 刘勰: 文心雕龙》 刘勰:《文心雕龙》
一、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 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文学批评史是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一下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古希腊,最早被称为“修辞学”。

修辞学家主要负责研究作家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比如说,如何用语言来说服、感动或者娱乐读者。

希腊著名的修辞学家有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和长博斯。

在中国,文学批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朝,就有许多文学批评文献,比如说《论语》、《史记》和《汉书》等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文学现象,也表达了当时学者对文学的审美观点和评价标准。

二、中世纪文学批评中世纪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欧洲,由于宗教之故,其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宗教有关。

此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乔叟。

但丁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进行批评,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道德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乔叟则致力于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分类。

三、近现代文学批评近现代文学批评主要产生于18世纪。

这时,文学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领域,并且开始重视美学的问题。

这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聚焦于诗歌和小说的分析,同时也开始对文学的历史作出重要的贡献。

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歌德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到了19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开始进入了主流文化领域。

当时的文学批评标志是现实主义运动的兴起,如法国的多的梅和俄国的托尔斯泰。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作品的实际影响和社会意义方面。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一段多样性和分支的时期。

各种批评学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史学等相继涌现。

这些不同的学派,各自有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结语:总而言之,文学批评史所记录的是文学批评发展的演变和变革。

文学批评的历史沿袭,包括了文学批评家的思路、原则、方法和技术的演变,这些历史发展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孟子万章下〕 • 重视环境支配的力量 • 孟子: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孟
子·告子章句下? •
庄子
“大美〞 与“朴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 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 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 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 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 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 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 论。
礼记・乐记
• 诗经的“诗言志〞 • 定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 气从之。〔礼记・乐记・乐象〕 • 功能:政治与教化的作用
——?孟子·万章下?
(3)、“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善于把握他人的言论〕,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文本内体会 •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
之。」〔孟子万章上〕 • 主观的体会,直探诗人之志,把自己置身于诗境里去体会。 • 知人论世:文本外体会 • 知人-「听其言,读其文,因以窥其心而知其人。」 • 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
• 纵观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展历史 , 显然存在着中国 古代至近代 和从古希腊、古罗马至近代欧洲的东 西两大思想文化体系 , 它们都蕴含丰富的文学理 论遗产。由于长期以来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以 及我们自身研究的缺乏 , 多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理 论可谓 " 养在深闺人未识 ", 是一座有待深人开 掘的理论宝库。因此 , 对它的进一步深入研, 也 就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 , 丰富世界文 论宝库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形态文学理论 体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书目:《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张少康、刘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二、三、四),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注重对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礼记》等,这些书籍都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1.儒家文学批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思想主要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道德的价值,能够教育人们。

例如,孔子提倡的"君子居而不精舍,动而思之"的观点,强调了作品要具有启迪人心的作用。

2.墨家文学批评思想墨家文学批评思想注重作品的技艺。

墨家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完美的结构和技巧,并强调文学批评应该有系统性。

3.道家文学批评思想道家文学批评思想主张作品应该具有自然的表达。

道家认为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应该是自然流露。

三、古代文学批评的传承古代文学批评的思想在后世批评家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主张文学应该讲究气韵和词章之美。

书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明代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注重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价。

明代批评家王韬的《文心雕龙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清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实际观察和分析。

文学批评家纪昀的《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集小说创作、评价于一体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学批评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形态的不断改变,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现代文学批评在西方的影响下进入中国,形成了独立的批评体系。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摘要:一、引言1.文学批评史的背景和意义2.第一篇文学专论的重要性二、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概述1.古代文学批评1.先秦诸子2.汉魏六朝3.唐宋时期2.现代文学批评1.五四运动时期2.建国后三、第一篇文学专论的内容与影响1.《文心雕龙》1.作者及背景2.主要内容3.影响及意义2.《诗品》1.作者及背景2.主要内容3.影响及意义四、当代文学批评的展望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讨3.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正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文学批评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诸子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述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独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

唐宋时期,文学批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评作品问世。

进入现代,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批评的革新,建国后的文学批评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这些文学批评作品中,第一篇文学专论为《文心雕龙》和《诗品》。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瑰宝,作者刘勰在书中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这部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批评之批评,理论之理论”。

《诗品》则是南朝梁代钟嵘所著的一部诗评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合现代元素,力求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发掘古代文学批评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需要面对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借鉴外国文学批评方法,同时关注本土文学的特点和传统。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总之,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74页文档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74页文档资料
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诗经》、《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 观诗知政说; 赋诗言志。
二、观志和观风
从作诗、献诗、赋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 美刺;从诵诗、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 志”、“知志”和“观风”。《左传·襄公 二十九年》有一段吴季札在鲁观周乐的记 载,描绘很具体,写季札依次听取了诗三 百篇的各个部分,一一作了评论,从诗乐 的特点来探讨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 表现了“陈诗观风”的特色。这是孔孟之 前很具体的文艺(文学和音乐)批评。
一、孔子的文学观
5、孔子的其他文艺观。 孔子关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有一些言论,
如: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
鞟。(《论语·颜渊》) 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 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最早的“文”的概念之本义,大约就是 后来《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 象交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作文字 以后。 《诗经》中有文学评论的诗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是用作歌,将母来念。”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这些都是“诗言志”、“诗缘情”的发端。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著作不仅揭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以下将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批评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巨著,作者刘勰。

全书共五十篇,涉及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文体的起源、发展、特点、功能等。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

同时,他还对文学创作中的风格、意境、情感表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风骨”等重要概念。

《文心雕龙》不仅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诗品》《诗品》是南朝钟嵘所著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主要对汉魏至齐梁时期的五言诗进行品评。

钟嵘在书中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位诗人的作品进行点评,既有整体评价,也有具体诗篇的分析。

他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特质,强调诗歌的“吟咏情性”功能。

《诗品》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诗歌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展示了钟嵘独特的诗歌审美观和批评方法。

三、《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所著的一部诗话著作,主要探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问题。

严羽在书中提出了“妙悟”说和“兴趣”说,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美,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艺术境界。

《沧浪诗话》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古代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原诗》《原诗》是清代叶燮所著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主要探讨诗歌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叶燮在书中提出了“理、事、情”三位一体的诗歌创作观,认为诗歌应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

他还对诗歌的风格、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才、胆、识、力”四要素说。

《原诗》对清代诗歌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灵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灵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启示,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灵感来源:
1.批评方法与理论: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涵盖了各种批评方法和理论的探讨。

从传统的文体批评、典籍注释到诗歌评选、文辞悉测,这些批评方法和理论提供了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思路和思维框架。

2.文学审美观念:古代文学批评史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审美观念与标准。

从古代经典的章法说、六艺说到唐宋之际的文史合一、儒家文化的影响等,这些审美观念为研究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提供了启示。

3.文学创作与传统: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关于文学创作与传统的讨论也是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

例如,古代文论中关于古文与白话文、古诗与新诗的争议,对于我们理解文学传统的演变和创新有着指导意义。

4.文学与社会、文化: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涉及了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通过研究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看法,可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对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对当代社会文化与文学关系的启示。

5.文学批评方法的现代应用:古代文学批评史提供了多种批评方法和理论,其中一些方法和思想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例如,批评家对于文本解读的方法,注重文本的详细分析与阐释,可以为现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启示。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的框架和思路。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批评方法与理论、文学审美观念、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灵感,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研究和创作视野。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古代文学批评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批判的一种活动。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的诞生之初。

在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通过文人的评论、赞美和批判来进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在古代,文人们经常进行文学创作和评论的交流。

他们通过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评论和批评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例如,唐代文学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一部集文学批评和创作指导于一体的重要著作。

这部书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总结了古代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等方面。

文学理论主要研究文学的本质、形式和功能等问题,文学评论主要研究具体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文学史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些研究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

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例如,中国宋代文学批评家苏轼以其独特的文学见解和批评方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等重要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批评流派和学派。

这些流派和学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和方法的批评,丰富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

例如,中国明代的“诗评派”和清代的“小说评点派”等,都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流派和学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批评,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不仅在中国有所体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应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一,名词解释1,四声八病:诗歌声律术语。

四声,汉语字音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由南朝沈约、周顒提出。

周撰《四声切韵》,沈撰《四声谱》,为专门阐述汉语四声的早期论著(今均佚)。

八病,律诗中运用四声不当而出现的八种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据传由沈约、王融、谢脁创议提出。

四声八病说的提出,引起时人和后人对诗歌声律长久而广泛的讨论,促使作家更加自觉地注意诗歌声律,为五言诗向格律严整的律诗过渡奠定了基础,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声八病亦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在当时即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诗品》)、“作诗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均是对此一学说的批评。

2,“风骨”说:南朝梁刘勰有关艺术感染力的理论。

语见《文心雕龙·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原,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倩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风”、“骨”或“风骨”,原均系品评人物之词,多指人的精神气度,即基于仪表而又超乎形迹的一种风度、神采。

用之论文,则众释纷纭。

稍后于《文心雕龙》的《魏书·祖莹传》视风骨为风格,有“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之说。

近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则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范文澜在为“风骨”作注时进一步指出: “辞之端直者谓之辞,而肥辞繁杂亦谓辞。

惟前者始得风骨之称,肥辞不与焉。

”今人多认为, “风”应指作品思想内容给予读者的教育作用, “骨”则指完善的文句在读者身上所唤起的力量。

“风骨”合称,即指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风骨说”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新发展。

刘勰之后,受这一理论指导,总结魏晋文学而提出的“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等,不仅成为促进诗歌健康发展的有力口号,而且成为历代作家反对轻艳绮靡文风的战斗旗帜。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也称中国文论史,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观照和研究中国文
学的一种历史分析学科。

以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检验、比较、忆起
不同时期的文学评论,以分析文学发展为主要内容。

它从古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几
千年的历史。

中国先秦文学批评史,始于先秦时代,以颜渊、叔齐、苏秦为代表。

他们宣扬道德教诲,体现古代文化的精神,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国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他们指出文学
及文人应具备仁义、智慧等道德素养,不仅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讲求必须正直,还重视文艺
本身的品位美学。

中国秦汉文学批评史,魏晋文学批评史,以及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史,进入了系统评
论的发展阶段。

它们把艺术理论表达的更加系统,普遍的观念及艺术理论也得到了深入的
研究。

其中,晁错的《错语》,殷鉴的《礼赞》,王勃的《乐府集註》,嵇康的《兰若词赋》,杨婉清的《歌行联珠》等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经过历史上洪泛的新的文学学派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如批判现实主义、新月会和唐人等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评论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形成了有社会意义的文学观念,把文学创作
从文艺本质的审美感受视野拓展到文化社会现象范畴,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提供了
重要支撑。

(除参考资料外,未经校对。


参考资料:
[1] 王金业,张又禹编《中国文学评论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 李思光《中国文学批评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批评史(上)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1.殷璠“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

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3.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

他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一、明清文学理论批评常识1、明初研究唐诗的专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一书中,承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余绪,确立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2、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李梦阳还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

3、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文学流派是唐宋派,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家文钞》,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4、王士祯是继钱谦益、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以标举“神韵说”著名。

并编选了《唐贤三昧集》。

5、清代乾隆年间主盟诗坛的是沈德潜,他以格调说风靡一时。

6、翁方纲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他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7、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对立。

8、袁枚《随园诗话》的诗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性灵”,并由此引申出了要求抒写真情,表现个性,提倡独创,化工自然,天才灵感等一系列的文学创作思想。

9、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其得名是由于它的三位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10、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

11、姚鼐在方苞“义法说”论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义理、考证、文章”的统一。

12、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13、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夔与张炎的词风。

14、嘉庆以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之说。

15、李梦阳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16、王世贞著有《艺苑卮言》,他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17、公安派以袁宏道为首,他字中郎,曾问学李贽。

18、王夫之在钟嵘“即目所见”的“直寻”说基础上,提出了即景会心的“现量”说。

19、“现量”本是佛家因明术语,王夫之借用作对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生成进行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史
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

万章下》。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
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

★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

《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

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

★《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

该《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

《毛诗序》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批评论文:
《修竹篇序》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见到东方虬《咏孤桐篇》之后写的诗篇。

其短序虽是对东方虬诗歌的评论、赞赏,但实则是陈子昂提倡文风、诗风改革的一篇宣言,其理论主张有:
★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
怎样理解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最高较系统地提出对词体艺术特征的认识,词“别是一家”说,是《词论》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的表现。

★元好问标举“杜诗学”的依据:
虽然《杜诗学》一书早已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但作者论诗以杜为宗标志着“杜诗学”的创立,是杜诗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2、文学批评繁荣的表现。

(1)文学观念日趋明确。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旗帜。

《文选》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并重。

《诗品》亦有相同标准。

(2)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理论批评与专论、专著大量涌现。

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大量文学批评名著问世。

(3)文学术语、文学概念的产生。

如风骨、气韵、气象、格、气格、意境、体气、体性、体势、兴趣、意兴、形似、神似、言意等概念。

(4)对文学的规律、性质与体裁的研究,对作家、作品的研究。

魏晋六朝标举“诗缘情”,注重刻画个人内心世界,侧重艺术规律的探讨,反对共性扼杀个性,充分表现个性。

魏晋多名士。

(5)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提出了绮丽、绮靡、浏亮、四声、用事、对偶等概念。

(6)对文体有了新的认识。

一填空题:
1、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古代批评论秦汉与春秋战国
1、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2、荀子的《乐论》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3、荀子《解蔽》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4、《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5、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序》
6、东汉前期在儒家文艺思想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的文艺思潮,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

王充《论衡》一书突出地体现了真善美相结合的文艺观和美学观。

7、曹丕的《典论·论文》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艺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8、陆机的《文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9、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即是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

10、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有沈约、谢眺、王融、周顒等。

11、“兴、观、群、怨”。

“兴”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

“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1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刘勰概述
1、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50篇,可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及二十篇文体论,下篇包括二十篇创作论及五篇批评论发展论等。

刘勰的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故提
出“文以明道”说。

关于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刘勰提出著名的“六观”说: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刘的一些观点
1、神思认为艺术思维是“神与物游”,即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
2、隐秀隐,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
3、风骨“风骨”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4、通变
标准类型
1、《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即“八体”,是指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褥、壮丽、新奇、轻靡
2、《熔裁》篇中说“草创鸿笔,先标三准”,“三准”是指: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

写出下列话语的提出者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司空图)
唐代批评论
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白居易提出的关于诗文价值的主张。

2、高棅的《唐诗品彙》以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研究唐诗,并继承严羽以盛唐为法的思想。

3、“前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徐祯卿的《谈艺录》;“后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谢榛的《四溟诗话》、王世贞的《艺苑卮言》。

4、前后七子的共同诗文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种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李贽、公安“三袁”等。

6、“唐宋八大家”一说出自茅坤的《八大家文钞》
7、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他们的诗学主张是幽深孤峭。

明代
1、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代表人物有李贽、叶昼、冯梦龙
2、徐渭写了有关南戏的专门理论批评著作《南词叙录》
3、吴江派和临川派论争的焦点是戏曲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主张重音律;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主张重意趣
4、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这就是吕天成的《曲品》;王骥德的《曲律》
5、用连线标出下列著作的作者
《诗品》[南朝] 庾肩吾
《词品》[南朝]谢赫
《曲品》[南朝]钟嵘
《书品》[明]杨慎
《古画品录》[明]吕天成
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思想
1、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思想直接交流和融会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和王国维。

3、梁启超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文是《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
4、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密不可分。

5、王国维最有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其核心理论是“境界”说。

王国维深入钻研过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特别爱好康德和叔本华的著作,并对中西学术的不同认真地作过
对照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