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岩类定名总结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与定名
岩石类型
超基性岩类
基性岩类
中性岩类
酸性岩类
SiO2含量
主要矿物
喷出 岩
浅成 岩
深成 岩
岩流、岩被、 斑状或隐晶质 结构,气孔、 杏仁、流纹构
造
斑状、细粒或 隐晶质结构
全晶质、粗粒 或似斑状结构
<45% 橄榄石、辉石
科马提岩
少见 橄榄岩、辉石
岩
45%~52%
52%~65%
>65%
拉长石、辉 石、少量角
沉积岩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按照其成因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其 中原生色又可划分为继承色和自生色。
继承色与碎屑成分的颜色有关,如富含浅肉红色长石 的砂岩呈浅肉红色,富含暗色岩屑的砂岩呈暗灰色等。
自生色主要是受碎屑岩中的自生矿物颜色影响,如铁 质胶结的碎屑岩呈褐红色,富含海绿石的砂岩呈绿色 等。
3、碎屑岩的成分及百分含量
– 根据碎屑岩的粒度,应尽可能地鉴定矿物碎屑的成分并分别估计 百分含量。粗碎屑岩应尽可能地鉴定碎屑成分并分别估计百分含 量。在粒度比较细的碎屑岩中,粗略地估计以某种矿物碎屑为主 就可以。而在中碎屑岩中,除分别估计矿物碎屑外,对于岩屑能 区分是硅质岩屑还是非硅质岩屑。
碎屑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闪石
中长石、角闪石、 黑云母
钾长石、钠长 石、石英、黑
云母
玄武岩 安山岩(粗面岩) 流纹岩
辉绿岩 辉长岩
闪长玢岩 闪长岩
花岗斑岩 花岗岩
火成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手标本描述内容及程序如下:
1、颜色及色率。 2、岩石结构的综合描述和命名,根据结晶程度、 自形程度、相对粒度和绝对粒度等方面的性质加以 综合命名。 3、岩石构造命名及其特征简述(对较特殊的构造 要详细描述其特征)。 4、岩石的矿物成分特点及其百分含量:包括矿物 学特证,矿物的外部结构特点。 5、次生变化及其它; 6、正确定名。
三大岩类岩石定名与描述(详细版)
三大岩类岩石定名与描述(详细版)目录侵入岩 (1)花岗闪长岩类 (1)1、细粒花岗闪长岩 (1)2、中细粒花岗闪长岩 (1)3、细中粒花岗闪长岩 (1)4、中粒花岗闪长岩 (1)5、粗中粒花岗闪长岩 (2)6、中粗粒花岗闪长岩 (2)7、粗粒花岗闪长岩 (2)8、中细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2)9、细中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2)10、粗中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2)11、中粗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3)12、微细粒斑状花岗闪长岩 (3)13、花岗闪长斑岩 (3)英云闪长岩类 (3)1、细粒英云闪长岩 (3)2、中细粒英云闪长岩 (3)3、细中粒英云闪长岩 (4)4、中粒英云闪长岩 (4)5、粗中粒英云闪长岩 (4)6、中粗粒英云闪长岩 (4)7、粗粒英云闪长岩 (4)8、中细粒似斑状英云闪长岩 (4)9、细中粒似斑状英云闪长岩 (5)10、粗中粒似斑状英云闪长岩 (5)11、中粗粒似斑状英云闪长岩 (5)12、微细粒斑状英云闪长岩 (5)13、英云闪长斑岩 (5)二长花岗岩类 (6)1、细粒二长花岗岩 (6)3、细中粒二长花岗岩 (6)4、中粒二长花岗岩 (6)5、粗中粒二长花岗岩 (6)6、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6)7、粗粒二长花岗岩 (7)8、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7)9、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7)10、粗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7)11、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7)12、微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 (7)13、二长花岗斑岩 (8)正长花岗岩类 (8)1、细粒正长花岗岩 (8)2、中细粒正长花岗岩 (8)3、细中粒正长花岗岩 (8)4、中粒正长花岗岩 (8)5、粗中粒正长花岗岩 (9)6、中粗粒正长花岗岩 (9)7、粗粒正长花岗岩 (9)8、中细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 (9)9、细中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 (9)10、粗中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 (9)11、中粗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 (10)12、微细粒斑状正长花岗岩 (10)13、正长花岗斑岩 (10)碱长花岗岩类 (10)2、中细粒碱长花岗岩 (10)3、细中粒碱长花岗岩 (10)4、中粒碱长花岗岩 (11)5、粗中粒碱长花岗岩 (11)6、中粗粒碱长花岗岩 (11)7、粗粒碱长花岗岩 (11)9、细中粒似斑状碱长花岗岩 (11)10、粗中粒似斑状碱长花岗岩 (12)11、中粗粒似斑状碱长花岗岩 (12)12、微细粒斑状碱长花岗岩 (12)13、碱长花岗斑岩 (12)石英碱长正长岩类 (12)1、细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2)2、中细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2)3、细中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4、中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5、粗中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6、中粗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7、粗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碱长正长岩 (13)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碱长正长岩 (14)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碱长正长岩 (14)12、微细粒斑状石英碱长正长岩 (14)13、石英碱长正长斑岩 (14)石英正长岩类 (14)1、细粒石英正长岩 (14)2、中细粒石英正长岩 (15)3、细中粒石英正长岩 (15)4、中粒石英正长岩 (15)6、中粗粒石英正长岩 (15)7、粗粒石英正长岩 (15)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正长岩 (16)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正长岩 (16)10、粗中粒似斑状石英正长岩 (16)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正长岩 (16)12、微细粒斑状石英正长岩 (16)13、石英正长斑岩 (16)石英二长岩类 (17)2、中细粒石英二长岩 (17)3、细中粒石英二长岩 (17)4、中粒石英二长岩 (17)5、粗中粒石英二长岩 (17)6、中粗粒石英二长岩 (17)7、粗粒石英二长岩 (18)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二长岩 (18)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二长岩 (18)10、粗中粒似斑状石英二长岩 (18)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二长岩 (18)12、微细粒斑状石英二长岩 (18)13、石英二长斑岩 (19)石英二长闪长岩类 (19)1、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9)2、中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9)3、细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9)4、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9)5、粗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20)6、中粗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20)7、粗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20)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0)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0)10、粗中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0)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1)12、微细粒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1)13、石英二长闪长斑岩 (21)石英闪长岩类 (21)1、细粒石英闪长岩 (21)2、中细粒石英闪长岩 (21)3、细中粒石英闪长岩 (22)4、中粒石英闪长岩 (22)5、粗中粒石英闪长岩 (22)6、中粗粒石英闪长岩 (22)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 (22)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 (23)10、粗中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 (23)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 (23)12、微细粒斑状石英闪长岩 (23)13、石英闪长斑岩 (23)闪长岩类 (24)1、细粒闪长岩 (24)2、中细粒闪长岩 (24)3、细中粒闪长岩 (24)4、中粒闪长岩 (24)5、粗中粒闪长岩 (24)6、中粗粒闪长岩 (24)7、粗粒闪长岩 (25)二长闪长岩类 (25)1、细粒二长闪长岩 (25)2、中细粒二长闪长岩 (25)3、细中粒二长闪长岩 (25)4、中粒二长闪长岩 (25)5、粗中粒二长闪长岩 (25)6、中粗粒二长闪长岩 (26)7、粗粒二长闪长岩 (26) 正长岩类 (26)1、细粒正长岩 (26)2、中细粒正长岩 (26)3、细中粒正长岩 (26)4、中粒正长岩 (27)5、粗中粒正长岩 (27)6、中粗粒正长岩 (27)7、粗粒正长岩 (27)8、正长斑岩 (27)二长岩类 (27)1、细粒二长岩 (27)3、细中粒二长岩 (28)4、中粒二长岩 (28)5、粗中粒二长岩 (28)6、中粗粒二长岩 (28)7、粗粒二长岩 (28)8、二长斑岩 (29)碱长正长岩类 (29)1、细粒碱长正长岩 (29)2、中细粒碱长正长岩 (29)3、细中粒碱长正长岩 (29)4、中粒碱长正长岩 (29)5、粗中粒碱长正长岩 (29)6、中粗粒碱长正长岩 (30)7、粗粒碱长正长岩 (30)8、碱长正长斑岩 (30)火山岩 (30)玄武岩类 (30)1、橄榄玄武岩 (30)2、气孔杏仁状橄榄玄武岩 (31)3、玄武岩 (31)4、气孔杏仁状玄武岩 (31)5、致密块状玄武岩 (31)6、气孔杏仁状玄武岩 (31)7、玄武质火山集块岩 (32)8、玄武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 (32)9、玄武质火山角砾岩 (32)10、玄武质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32)11、玄武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32)12、玄武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33)13、玄武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33)14、玄武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33)15、玄武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33)17、玄武质沉凝灰岩 (34)18、凝灰砂岩 (34)19、凝灰砾岩 (34)20、安山玄武岩 (34)21、玄武质自碎角砾岩 (34)安山岩类 (35)1、辉石安山岩 (35)2、角闪石安山岩 (35)3、安山岩 (35)4、气孔杏仁状安山岩 (35)5、致密块状安山岩 (35)6、气孔杏仁状安山岩 (36)7、安山质火山集块岩 (36)8、安山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 (36)9、安山质火山角砾岩 (36)10、安山质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36)11、安山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37)12、安山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37)13、安山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37)14、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37)15、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37)16、安山质凝灰岩 (37)17、安山质沉凝灰岩 (38)18、凝灰砂岩 (38)19、安山质凝灰砾岩 (38)20、粗安岩 (38)英安岩类 (39)1、英安岩 (39)2、流纹英安岩 (39)3、英安岩 (39)4、英安质火山集块岩 (39)5、英安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 (39)6、英安质火山角砾岩 (40)8、英安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40)9、英安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40)10、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41)11、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41)12、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41)13、英安质凝灰岩 (41)14、英安质沉凝灰岩 (41)15、英安质凝灰砂岩 (42)16、英安质凝灰砾岩 (42)流纹岩类 (42)1、流纹岩 (42)2、流纹岩 (42)3、花岗斑岩 (43)4、流纹质火山集块岩 (43)5、流纹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 (43)6、流纹质火山角砾岩 (43)7、流纹质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44)8、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44)9、流纹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44)10、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44)11、流纹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45)12、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45)13、流纹质凝灰岩 (45)14、流纹质沉凝灰岩 (45)15、凝灰砂岩 (45)16、流纹质凝灰砾岩 (46)17、流纹质熔结火山角砾岩 (46)18、流纹质角砾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 (46)19、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 (46)20、流纹质角砾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 (47)21、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 (47)22、流纹质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 (47)23、流纹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 (47)沉积岩 (48)陆源沉积岩类 (48)1、卵石砾岩 (48)2、含卵石砾岩 (48)3、砾岩 (48)4、砂砾岩 (48)5、含砾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 (49)6、含砾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49)7、含砾粗粒岩屑长石砂岩 (49)8、含砾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49)9、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 (50)10、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50)11、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50)12、粗粒岩屑长石砂岩 (50)13、粗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51)14、粗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51)15、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51)16、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51)17、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52)18、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52)19、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52)20、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52)2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53)22、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53)23、粉砂质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53)24、粉砂质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53)25、细砂质粉砂岩 (53)26、粉砂岩 (54)27、泥质粉砂岩 (54)28、粉砂质泥岩 (54)29、泥岩 (54)30、含砾中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4)31、含砾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4)32、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5)33、含砾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5)34、中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5)35、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6)36、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6)37、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6)38、粗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6)39、粗中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6)40、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7)41、中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7)42、细中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7)43、细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7)44、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8)45、中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8)46、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8)47、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8)48、含砾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9)49、页岩 (59)变质岩 (59)变粒岩类 (59)1、黑云斜长变粒岩 (59)2、黑云钾长变粒岩 (59)3、黑云二长变粒岩 (60)4、二云二长变粒岩 (60)5、二云斜长变粒岩 (60)6、二云钾长变粒岩 (60)7、角闪斜长变粒岩 (60)8、角闪钾长变粒岩 (61)9、角闪二长变粒岩 (61)10、透辉斜长变粒岩 (61)11、透辉钾长变粒岩 (61)12、透辉二长变粒岩 (61)13、斜长浅粒岩 (62)14、钾长浅粒岩 (62)石英岩类 (62)1、石英岩 (62)2、长石石英岩 (63)3、斜长石石英岩 (63)4、钾长石石英岩 (63)角闪岩类 (63)1、角闪岩 (63)2、含黑云母角闪岩 (64)3、黑云母角闪岩 (64)4、斜长角闪岩 (64)5、含黑云母斜长角闪岩 (64)6、黑云母斜长角闪岩 (64)麻粒岩类 (65)1、黑云辉石斜长麻粒岩 (65)2、含黑云辉石斜长麻粒岩 (65)3、斜长麻粒岩 (65)大理岩类 (65)1、大理岩 (65)2、白云石方解石大理岩 (66)3、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岩 (66)4、白云石大理岩 (66)5、透辉石大理岩 (66)6、透闪石含金云母大理岩 (66)7、含橄榄石大理岩 (66)8、透辉石大理岩 (67)9、含透辉石透闪石大理岩 (67) 片麻岩类 (67)1、黑云斜长片麻岩 (67)2、黑云二长片麻岩 (67)3、黑云钾长片麻岩 (68)4、白云斜长片麻岩 (68)5、白云钾长片麻岩 (68)7、二云二长片麻岩 (69)8、二云钾长片麻岩 (69)9、二云斜长片麻岩 (69)10、角闪斜长片麻岩 (69)11、斜长角闪片麻岩 (70)12、透辉片麻岩 (70)片岩类 (70)1、石榴黑云石英片岩 (70)2、黑云石英片岩 (70)3、白云母石英片岩 (71)4、二云石英片岩 (71)5、长石二云石英片岩 (71)6、长石白云母石英片岩 (71)7、长石黑云石英片岩 (71)8、石榴黑云片岩 (72)9、黑云片岩 (72)10、白云母片岩 (72)11、二云片岩 (72)12、长石二云片岩 (72)13、长石白云母片岩 (73)14、长石黑云石英片岩 (73)15、斜长角闪片岩 (73)16、角闪片岩 (73)千枚岩类 (74)1、绢云千枚岩 (74)2、绿泥千枚岩 (74)3、绿泥绢云千枚岩 (74)4、绢云绿泥千枚岩 (74)5、绿泥绢云石英千枚岩 (74)6、绢云绿泥石英千枚岩 (75)7、绿泥石英千枚岩 (75)8、绢云石英千枚岩 (75)9、绿泥绢云长石千枚岩 (75)11、绿泥长石千枚岩 (76)12、绢云长石千枚岩 (76)板岩类 (76)1、泥质板岩 (76)2、粉砂质绢云板岩 (76)3、泥质绿泥板岩 (76)4、绢云板岩(绢云千枚岩) (76)轻微变质岩类 (77)1、变质细粒花岗闪长岩 (77)2、变质玄武岩 (77)3、变质含砾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77)侵入岩花岗山长岩类1、细粒花岗闪长岩岩石风化面呈土黄色,新鲜面呈灰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三大岩类定名总结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al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l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l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引言简要介绍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以及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岩石分类概述1. 岩石的定义定义岩石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 三大类岩石列举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野外观察的重要性讨论野外观察对于岩石分类和定名的重要性。
二、火成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火成岩的特征描述火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2. 观察方法介绍火成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火成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火成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三、沉积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沉积岩的特征描述沉积岩的成因、层理结构和矿物组成。
2. 观察方法介绍沉积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沉积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沉积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四、变质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变质岩的特征描述变质岩的变质程度、矿物重组和结构变化。
2. 观察方法介绍变质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变质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变质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五、野外观察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1. 观察误差分析野外观察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2. 定名困难讨论在岩石定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 解决策略提出解决观察误差和定名困难的策略和方法。
六、野外观察与现代技术结合1. 地质信息系统(GIS)讨论GIS在野外岩石观察中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介绍遥感技术如何辅助岩石的野外观察。
3. 便携式分析仪器描述便携式矿物分析仪器在野外观察中的作用。
七、经验总结与建议1. 观察技巧总结总结野外观察岩石的关键技巧和方法。
2. 定名经验总结汇总岩石定名的经验和建议。
3. 持续学习与实践强调持续学习和实践在提高野外观察能力中的重要性。
结语总结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用,强调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高中 地理三大岩类知识点
高中地理三大岩类知识点
地理三大岩类是指岩石学中的三大类岩石,分别是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壳中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根据岩浆的不同冷却速度和成分,火成岩又可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深成岩如花岗岩、辉绿岩等,常见于地壳深部;浅成岩如安山岩、玄武岩等,常见于地壳浅部。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石破碎物质在水、风、冰等力量作用下搬运沉积形成的岩石。
主要包括碎屑岩、化学岩和生物岩。
碎屑岩如砂岩、页岩等是由碎石、砂土等物质沉积而成;化学岩如石盐、石灰岩等是由溶解的矿物质重新沉积而成;生物岩如煤、石膏等是由生物遗体沉积而成。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的岩石,常见于地壳深部。
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石英岩等。
变质岩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和热液活动,使原有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和结构上的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
三大岩石命名
三大岩石命名虽然岩石的面貌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从它们形成的环境,也就是从成因上来划分,可以把岩石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
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
不论那种方式形成的碎屑物质都要经历搬运过程,然后在合适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压实作用,石化成坚硬的沉积岩。
沉积岩依照沈积物颗粒的大小又分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岩的形成1.风化侵蚀:在河流上的大石头,经年累月被侵蚀风化,逐渐崩解成小的沙泥、碎屑。
2.搬运:这些碎屑被水流从上游搬运到下游。
3.堆积:下游流速减缓,搬运力减小,岩石碎屑便沉积下来。
4.压密:新的沉积物压在旧的沉积物上,时间久了,底下的沉积物被压得较紧实。
5.胶结:地下水经过沉积物的孔隙,带来的矿物质填满孔隙,使岩石碎屑颗粒紧紧胶结在一起,形成沉积岩。
6.露出:堆积在海底的沉积岩层在板块运动的推挤下拱出海面,露出地表。
2、岩浆岩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因为它生成的条件与沉积岩差别很大,因此,它的特点也与沉积岩明显不同。
岩浆岩又分安山岩、玄武岩、花岗岩。
由地底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由于岩浆成分和冷却凝固方式不同,便形成不同的火成岩。
岩浆岩的形成: 1.安山岩:岩浆藉由火山口喷发出地面,快速冷却形成的。
2.玄武岩:岩浆经由缓和喷发漫流而出,逐渐冷凝形成的。
3.花岗岩:岩浆并不喷出地面,而是在地底下慢慢冷却形成的。
3、变质岩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种岩石被称为变质岩。
变质岩是大陆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之一。
【2019年整理】三大岩岩石命名原则
1、沉积岩石命名原则: 附加修饰词+基本名称。 2、沉积岩岩石基本名称的规定: 岩石中内源矿物量或陆源碎屑物量大于 50%或能反映岩石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者, 为确定岩石基本名称的依据; 岩石中有用组分具开采利用价值,按现 行矿产工业指标的具体规定,并换算为相 应的矿物百分含量,确定基本名称。
火成岩命名原则
9)浅色岩、中色岩、暗色岩和超镁铁质岩的 M’(颜色指数)值范围。
浅色岩:0-35 中色岩:>35-65 暗色岩:>65-90 超镁铁质岩:>90-100
火成岩命名原则
10)成分相同,而结构构造不同的岩石应有各 自特定的名称。 11)不使用废弃性术语,不要在特定的地区以 外的地方使用地方性术语。 12)蚀变作用作为附加修饰词,只有在能恢复 原岩时才使用。 13)附加修饰词常用的只是一、两种,一般不 超过三种。
三、沉积岩命名原则
3、次要矿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1)次要矿物量小于5%,不参与命名。当 具特殊意义时,以微含XX质作为修饰词。 2)次要矿物量为5%及小于25%时,以含 XX质作为附加修饰词。例:含砾砂岩。 3)次要矿物量为25-50%时,以XX质作为附 加修饰词。例:钙质泥岩、钙质页岩。
沉积岩命名原则
1)矿物含量小于为5%时,加“含”字前缀。有些重 要变质矿物含量小于5%时,直接作为修饰词, 例:蓝晶石、蓝闪石、紫苏辉石。 2)矿物含量大于为5%时,直接作为附加修饰词。 3)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特征变质矿物,而且其生成 顺序符合一般规律时,选择生成最晚或具有最重 要意义的矿物作为附加修饰词。 例:含有蓝晶石、十字石、石榴石的黑云母片麻岩, 称为蓝晶黑云片麻岩。
火成岩命名原则
附加修饰词在岩石名称中通常排列顺序如下:
岩石定名(奎有生版)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一〕岩浆岩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构造、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就是颜色。
颜色根本可以反映出岩石成分与性质。
对岩浆岩进展肉眼鉴定:a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方,假设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假设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含量逐渐增多,岩石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颜色与风化后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相对含量来进展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构造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与玻璃质等构造。
不仅要对全晶质构造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构造,还要对其中显晶质构造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构造。
对具有斑状构造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设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构造,那么属深成岩类;假设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构造,那么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设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构造,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方向。
假设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假设有定向排列,那么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那么为流纹构造与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那么排列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与定名
THANKS
感谢观看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 与定名
目录
• 火成岩 • 沉积岩 • 变质岩 •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01
火成岩
定义与特性
定义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固化形成的 岩石,是三大岩石中的一种。
特性
火成岩通常具有晶质结构,由矿 物晶体构成,且矿物晶体在岩石 中分布较为均匀。
分类与特点
分类
火成岩可根据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花岗岩、橄榄岩、玄武 岩等。
分类
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 学岩三大类。
特点
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组成,粘土岩 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化学岩则是由 化学沉淀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矿物成 分较为单一。
形成过程与环境
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个阶 段。
环境
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可以是海洋、河流、湖泊、沼泽等水体环 境,也可以是冰川、风等陆地环境。
特点
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因此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也有所不同。例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具有坚硬、耐 磨、耐久等特性,因此在建筑和道路工程中广泛应用。
形成过程与环境
形成过程
火成岩的形成过程通常与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有关。当地壳中的岩浆从地壳裂 缝中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中,随着岩浆的冷却和固化,形成了火成岩。
变质岩
成分较为复杂,包括石英、 长石、云母等矿物,且矿 物间相互交织。
岩浆岩
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如橄榄石、角闪石、辉石 等。
结构比较
沉积岩
结构多样,包括层状、粒状、砾 状等,层理明显。
变质岩
结构较为复杂,有变晶结构、变 余结构等,且矿物定向排列。
三大岩类岩石定名与描述(详细版)
目录侵入岩 (1)花岗闪长岩类 (1)1、细粒花岗闪长岩 (1)2、中细粒花岗闪长岩 (1)3、细中粒花岗闪长岩 (1)4、中粒花岗闪长岩 (1)5、粗中粒花岗闪长岩 (2)6、中粗粒花岗闪长岩 (2)7、粗粒花岗闪长岩 (2)8、中细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2)9、细中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2)10、粗中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2)11、中粗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3)12、微细粒斑状花岗闪长岩 (3)13、花岗闪长斑岩 (3)英云闪长岩类 (3)1、细粒英云闪长岩 (3)2、中细粒英云闪长岩 (3)3、细中粒英云闪长岩 (4)4、中粒英云闪长岩 (4)5、粗中粒英云闪长岩 (4)6、中粗粒英云闪长岩 (4)7、粗粒英云闪长岩 (4)8、中细粒似斑状英云闪长岩 (4)9、细中粒似斑状英云闪长岩 (5)10、粗中粒似斑状英云闪长岩 (5)11、中粗粒似斑状英云闪长岩 (5)12、微细粒斑状英云闪长岩 (5)13、英云闪长斑岩 (5)二长花岗岩类 (6)1、细粒二长花岗岩 (6)3、细中粒二长花岗岩 (6)4、中粒二长花岗岩 (6)5、粗中粒二长花岗岩 (6)6、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6)7、粗粒二长花岗岩 (7)8、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7)9、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7)10、粗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7)11、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7)12、微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 (7)13、二长花岗斑岩 (8)正长花岗岩类 (8)1、细粒正长花岗岩 (8)2、中细粒正长花岗岩 (8)3、细中粒正长花岗岩 (8)4、中粒正长花岗岩 (8)5、粗中粒正长花岗岩 (9)6、中粗粒正长花岗岩 (9)7、粗粒正长花岗岩 (9)8、中细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 (9)9、细中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 (9)10、粗中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 (9)11、中粗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 (10)12、微细粒斑状正长花岗岩 (10)13、正长花岗斑岩 (10)碱长花岗岩类 (10)1、细粒碱长花岗岩 (10)2、中细粒碱长花岗岩 (10)3、细中粒碱长花岗岩 (10)4、中粒碱长花岗岩 (11)5、粗中粒碱长花岗岩 (11)6、中粗粒碱长花岗岩 (11)7、粗粒碱长花岗岩 (11)9、细中粒似斑状碱长花岗岩 (11)10、粗中粒似斑状碱长花岗岩 (12)11、中粗粒似斑状碱长花岗岩 (12)12、微细粒斑状碱长花岗岩 (12)13、碱长花岗斑岩 (12)石英碱长正长岩类 (12)1、细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2)2、中细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2)3、细中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4、中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5、粗中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6、中粗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7、粗粒石英碱长正长岩 (13)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碱长正长岩 (13)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碱长正长岩 (14)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碱长正长岩 (14)12、微细粒斑状石英碱长正长岩 (14)13、石英碱长正长斑岩 (14)石英正长岩类 (14)1、细粒石英正长岩 (14)2、中细粒石英正长岩 (15)3、细中粒石英正长岩 (15)4、中粒石英正长岩 (15)5、粗中粒石英正长岩 (15)6、中粗粒石英正长岩 (15)7、粗粒石英正长岩 (15)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正长岩 (16)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正长岩 (16)10、粗中粒似斑状石英正长岩 (16)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正长岩 (16)12、微细粒斑状石英正长岩 (16)13、石英正长斑岩 (16)石英二长岩类 (17)2、中细粒石英二长岩 (17)3、细中粒石英二长岩 (17)4、中粒石英二长岩 (17)5、粗中粒石英二长岩 (17)6、中粗粒石英二长岩 (17)7、粗粒石英二长岩 (18)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二长岩 (18)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二长岩 (18)10、粗中粒似斑状石英二长岩 (18)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二长岩 (18)12、微细粒斑状石英二长岩 (18)13、石英二长斑岩 (19)石英二长闪长岩类 (19)1、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9)2、中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9)3、细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9)4、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19)5、粗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20)6、中粗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20)7、粗粒石英二长闪长岩 (20)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0)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0)10、粗中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0)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1)12、微细粒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 (21)13、石英二长闪长斑岩 (21)石英闪长岩类 (21)1、细粒石英闪长岩 (21)2、中细粒石英闪长岩 (21)3、细中粒石英闪长岩 (22)4、中粒石英闪长岩 (22)5、粗中粒石英闪长岩 (22)6、中粗粒石英闪长岩 (22)8、中细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 (22)9、细中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 (23)10、粗中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 (23)11、中粗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 (23)12、微细粒斑状石英闪长岩 (23)13、石英闪长斑岩 (23)闪长岩类 (24)1、细粒闪长岩 (24)2、中细粒闪长岩 (24)3、细中粒闪长岩 (24)4、中粒闪长岩 (24)5、粗中粒闪长岩 (24)6、中粗粒闪长岩 (24)7、粗粒闪长岩 (25)二长闪长岩类 (25)1、细粒二长闪长岩 (25)2、中细粒二长闪长岩 (25)3、细中粒二长闪长岩 (25)4、中粒二长闪长岩 (25)5、粗中粒二长闪长岩 (25)6、中粗粒二长闪长岩 (26)7、粗粒二长闪长岩 (26)正长岩类 (26)1、细粒正长岩 (26)2、中细粒正长岩 (26)3、细中粒正长岩 (26)4、中粒正长岩 (27)5、粗中粒正长岩 (27)6、中粗粒正长岩 (27)7、粗粒正长岩 (27)8、正长斑岩 (27)二长岩类 (27)1、细粒二长岩 (27)3、细中粒二长岩 (28)4、中粒二长岩 (28)5、粗中粒二长岩 (28)6、中粗粒二长岩 (28)7、粗粒二长岩 (28)8、二长斑岩 (29)碱长正长岩类 (29)1、细粒碱长正长岩 (29)2、中细粒碱长正长岩 (29)3、细中粒碱长正长岩 (29)4、中粒碱长正长岩 (29)5、粗中粒碱长正长岩 (29)6、中粗粒碱长正长岩 (30)7、粗粒碱长正长岩 (30)8、碱长正长斑岩 (30)火山岩 (30)玄武岩类 (30)1、橄榄玄武岩 (30)2、气孔杏仁状橄榄玄武岩 (31)3、玄武岩 (31)4、气孔杏仁状玄武岩 (31)5、致密块状玄武岩 (31)6、气孔杏仁状玄武岩 (31)7、玄武质火山集块岩 (32)8、玄武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 (32)9、玄武质火山角砾岩 (32)10、玄武质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32)11、玄武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32)12、玄武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33)13、玄武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33)14、玄武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33)15、玄武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33)17、玄武质沉凝灰岩 (34)18、凝灰砂岩 (34)19、凝灰砾岩 (34)20、安山玄武岩 (34)21、玄武质自碎角砾岩 (34)安山岩类 (35)1、辉石安山岩 (35)2、角闪石安山岩 (35)3、安山岩 (35)4、气孔杏仁状安山岩 (35)5、致密块状安山岩 (35)6、气孔杏仁状安山岩 (36)7、安山质火山集块岩 (36)8、安山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 (36)9、安山质火山角砾岩 (36)10、安山质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36)11、安山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37)12、安山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37)13、安山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37)14、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37)15、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37)16、安山质凝灰岩 (37)17、安山质沉凝灰岩 (38)18、凝灰砂岩 (38)19、安山质凝灰砾岩 (38)20、粗安岩 (38)英安岩类 (39)1、英安岩 (39)2、流纹英安岩 (39)3、英安岩 (39)4、英安质火山集块岩 (39)5、英安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 (39)6、英安质火山角砾岩 (40)8、英安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40)9、英安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40)10、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41)11、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41)12、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41)13、英安质凝灰岩 (41)14、英安质沉凝灰岩 (41)15、英安质凝灰砂岩 (42)16、英安质凝灰砾岩 (42)流纹岩类 (42)1、流纹岩 (42)2、流纹岩 (42)3、花岗斑岩 (43)4、流纹质火山集块岩 (43)5、流纹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 (43)6、流纹质火山角砾岩 (43)7、流纹质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44)8、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44)9、流纹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44)10、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 (44)11、流纹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45)12、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45)13、流纹质凝灰岩 (45)14、流纹质沉凝灰岩 (45)15、凝灰砂岩 (45)16、流纹质凝灰砾岩 (46)17、流纹质熔结火山角砾岩 (46)18、流纹质角砾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 (46)19、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 (46)20、流纹质角砾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 (47)21、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 (47)22、流纹质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 (47)23、流纹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 (47)沉积岩 (48)陆源沉积岩类 (48)1、卵石砾岩 (48)2、含卵石砾岩 (48)3、砾岩 (48)4、砂砾岩 (48)5、含砾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 (49)6、含砾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49)7、含砾粗粒岩屑长石砂岩 (49)8、含砾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49)9、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 (50)10、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50)11、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50)12、粗粒岩屑长石砂岩 (50)13、粗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51)14、粗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51)15、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51)16、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51)17、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52)18、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52)19、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52)20、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52)2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53)22、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53)23、粉砂质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53)24、粉砂质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53)25、细砂质粉砂岩 (53)26、粉砂岩 (54)27、泥质粉砂岩 (54)28、粉砂质泥岩 (54)29、泥岩 (54)30、含砾中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4)31、含砾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4)32、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5)33、含砾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5)34、中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5)35、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6)36、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6)37、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6)38、粗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6)39、粗中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6)40、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7)41、中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7)42、细中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7)43、细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7)44、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8)45、中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8)46、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58)47、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8)48、含砾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59)49、页岩 (59)变质岩 (59)变粒岩类 (59)1、黑云斜长变粒岩 (59)2、黑云钾长变粒岩 (59)3、黑云二长变粒岩 (60)4、二云二长变粒岩 (60)5、二云斜长变粒岩 (60)6、二云钾长变粒岩 (60)7、角闪斜长变粒岩 (60)8、角闪钾长变粒岩 (61)9、角闪二长变粒岩 (61)10、透辉斜长变粒岩 (61)11、透辉钾长变粒岩 (61)12、透辉二长变粒岩 (61)13、斜长浅粒岩 (62)14、钾长浅粒岩 (62)石英岩类 (62)1、石英岩 (62)2、长石石英岩 (63)3、斜长石石英岩 (63)4、钾长石石英岩 (63)角闪岩类 (63)1、角闪岩 (63)2、含黑云母角闪岩 (64)3、黑云母角闪岩 (64)4、斜长角闪岩 (64)5、含黑云母斜长角闪岩 (64)6、黑云母斜长角闪岩 (64)麻粒岩类 (65)1、黑云辉石斜长麻粒岩 (65)2、含黑云辉石斜长麻粒岩 (65)3、斜长麻粒岩 (65)大理岩类 (65)1、大理岩 (65)2、白云石方解石大理岩 (66)3、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岩 (66)4、白云石大理岩 (66)5、透辉石大理岩 (66)6、透闪石含金云母大理岩 (66)7、含橄榄石大理岩 (66)8、透辉石大理岩 (67)9、含透辉石透闪石大理岩 (67)片麻岩类 (67)1、黑云斜长片麻岩 (67)2、黑云二长片麻岩 (67)3、黑云钾长片麻岩 (68)4、白云斜长片麻岩 (68)5、白云钾长片麻岩 (68)7、二云二长片麻岩 (69)8、二云钾长片麻岩 (69)9、二云斜长片麻岩 (69)10、角闪斜长片麻岩 (69)11、斜长角闪片麻岩 (70)12、透辉片麻岩 (70)片岩类 (70)1、石榴黑云石英片岩 (70)2、黑云石英片岩 (70)3、白云母石英片岩 (71)4、二云石英片岩 (71)5、长石二云石英片岩 (71)6、长石白云母石英片岩 (71)7、长石黑云石英片岩 (71)8、石榴黑云片岩 (72)9、黑云片岩 (72)10、白云母片岩 (72)11、二云片岩 (72)12、长石二云片岩 (72)13、长石白云母片岩 (73)14、长石黑云石英片岩 (73)15、斜长角闪片岩 (73)16、角闪片岩 (73)千枚岩类 (74)1、绢云千枚岩 (74)2、绿泥千枚岩 (74)3、绿泥绢云千枚岩 (74)4、绢云绿泥千枚岩 (74)5、绿泥绢云石英千枚岩 (74)6、绢云绿泥石英千枚岩 (75)7、绿泥石英千枚岩 (75)8、绢云石英千枚岩 (75)9、绿泥绢云长石千枚岩 (75)11、绿泥长石千枚岩 (76)12、绢云长石千枚岩 (76)板岩类 (76)1、泥质板岩 (76)2、粉砂质绢云板岩 (76)3、泥质绿泥板岩 (76)4、绢云板岩(绢云千枚岩) (76)轻微变质岩类 (77)1、变质细粒花岗闪长岩 (77)2、变质玄武岩 (77)3、变质含砾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77)侵入岩花岗山长岩类1、细粒花岗闪长岩岩石风化面呈土黄色,新鲜面呈灰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三大岩岩石定名原则
四、变质岩命名原则
1、一般原则 1应以变质岩的岩石特征为基础,具有一定的
矿物组成、含量及结构、构造等特征. 2同一变质岩类型可以是多成因的. 3既要划分标志和界限明确,又要符合自然界
的内在联系;既要有科学性,又要简明实用. 4应尽可能与传统 习惯用法一致.
变质岩命名原则
2、变质岩石名称的构成 附加修饰词+基本名称
三、沉积岩命名原则
3、次要矿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1次要矿物量小于5%,不参与命名.当具特
殊意义时,以微含XX质作为修饰词.
2次要矿物量为5%及小于25%时,以含XX
质作为附加修饰词.例:含砾砂岩. 3次要矿物量为25-50%时,以XX质作为附加
修饰词.例:钙质泥岩、钙质页岩.
沉积岩命名原则
4、结构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1一种结构存在,即以该结构作为附加修饰
1基本名称反映岩石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 矿物组成、含量及结构、构造特征.
2附加修饰词是用以说明岩石的某些重要附加 特征. 附加修饰词主要有次要矿物、特征 变质矿物、结构、构造及颜色等.
变质岩命名原则
2.2特征变质矿物作为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1矿物含量小于为5%时,加含字前缀.有些重要变质矿 物含量小于5%时,直接作为修饰词,
火成岩名称的构成 附加修饰词+基本名称
1基本名称是岩石分类命名的基本单元,反映 岩石的基本属性及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如 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
2附加修饰词可以是矿物名称、结构术语、化 学术语、成因术语、构造术语等.
火成岩命名原则
2、附加修饰词的规定 1附加修饰词必须与基本名称无冲突. 2如果附加修饰词的词义不能一看就明了的话,
石-十字;石榴石-石榴;绢云母-绢云;紫苏辉石紫苏; 2简化后易引起误解的矿物名称不能简化, 如白云石、白云母等不能简化. 3岩石名称前附加修饰词的字数以偶数为宜.因此,由 两个汉字组成的矿物名称不宜简化,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与定名
5、次生变化及其它;
6、正确定名。
B
20
火成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对于侵入岩命名,一般要按顺序考虑如下 几个方面:
(1)根据主要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定出大类名 称,如花岗岩。 (2)根据次要矿物,定出岩石种属名称;若有多 种次要矿物,则按含量多少的顺序排列,多者在 后,少者在前,如黑云角闪花岗岩。 (3)根据绝对粒度,加上修饰语,如中粒云闪花 岗岩。 (4)某些岩石(标本)B 的颜色特殊,命名时考虑21
叠层构造
水平层理
同生结核
生物遗迹构造
平行层理
成岩结核
虫迹和虫孔
交错层理
次生结核
生物成长构造
递变层理
晶痕与假晶
韵律层理 层面构造
鸟眼构造 缝合线
冲刷
波痕
变形
同生变形构造
B
5
沉积岩矿物成分
沉积岩与火成岩的平均矿物成分(%)对比
矿物
沉积岩
火成岩(65%花岗
利思与米德(1915) 克里宁(1948) 岩+35%玄武岩)
石灰质白云岩
根据方解石和黏土含量划分
岩类
方解石/%
黏土/%
岩石名称
石灰岩
100~90 90~75 75~50
0~10 10~25 25~50
石灰岩 含泥石灰岩
泥质灰岩
0~10
100~90
泥岩
泥岩
10~25
90~75
含灰泥岩
25~50
B75~50
灰质泥岩
8
碎屑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碎屑岩手标本观察的基本内容
B
2
沉积岩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按照其成因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 其中原生色又可划分为继承色和自生色。
岩石定名(奎有生版)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a●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三大岩岩石定名原则
目 录
• 岩浆岩定名原则 • 沉积岩定名原则 • 变质岩定名原则
01
CATALOGUE
岩浆岩定名原则
岩石颜色
01
02
03
颜色
根据岩石的颜色进行命名 ,如红色、黑色、灰色等 。
色调
考虑颜色的深浅和明暗, 如深红色、浅灰色等。
颜色变化
描述岩石中颜色的变化, 如斑状、条带状等。
矿物组成
结核构造
结核构造是指在沉积岩中形成的各种结核,如黄铁矿结核 、钙质结核等。这些结核的形成与沉积环境中的化学作用 和生物活动有关。
矿物组合
• 矿物组合是指沉积岩中含有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不同的 矿物组合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例如,富含有机 质的黑色页岩通常形成于还原环境,而富含海绿石的砂岩则形 成于海湾环境。
主要矿物
根据岩石中含量最多的矿 物进行命名,如橄榄岩、 辉长岩等。
次要矿物
描述岩石中次要矿物的含 量和种类,如含角闪石、 黑云母等。
矿物组合
描述岩石中矿物的组合关 系,如石英+长石、角闪 石+辉石等。
结构构造
结构
矿物排列方式
根据岩石的结构特点进行命名,如粗 粒、细粒、斑状等。
描述岩石中矿物排列的规律和特点, 如定向排列、杂乱排列等。
的碳酸盐沉积。
海洋环境
海洋沉积物的特征包括水深、海 流、海浪等。海洋环境下的沉积 岩通常含有大量的生物化石,如
珊瑚、贝壳等。
沉积构造
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构造之一,它反映了沉积物 的形成过程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根据层理的类型和特征, 可以推断出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
层面构造
三大岩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
三大岩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值得一看)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l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l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l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与定名
– 该项内容的观察与描述主要是在野外的岩层上进行,在手标本上,只 能看到1些规模很小的沉积构造现象,粗、中碎屑岩多数为块状层 理
5、碎屑岩的名称的确定
1 首先根据粒度确定碎屑岩的类别,即基本名称 砾岩、砂岩、粉砂岩 和泥岩,其中砾岩和砂岩还可进1步划分 ;
2 认真鉴别碎屑成分及其含量; 3 1般定名方法,粒度+成分特征+基本名称; 4 较典型的沉积构选、颜色、胶结物或杂质成分在1定情况下可参与
定名
碎屑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中碎屑岩 砂岩 描述实例
标本1 产地: 北京昌平 时代: 震旦系龙山组 手标本观察:灰绿色,碎屑粒度以0.2mm左右为主,细粒砂状结构,
分选及圆度均好 碎屑物质含量>90%,以石英为主,石英略带浅红色,可能由于表面染
有氧化铁簿膜 胶结物为硅质和海绿石质,含量约10% 可见微交错层 理,由海绿石富集的薄层状而显示出来 岩石命名:灰绿色细粒海绿石质石英砂岩
杂砂岩
粉砂岩、铁质 泥岩、页岩、
粉砂岩、钙质 粉砂质泥岩gt;256mm 、粗砾岩 256mm~64mm 、中砾岩 64~4mmmm 、细砾岩 4mm~2mm ,其中按照砾石的圆度可分为砾岩和角 砾岩
砂岩:根据粒度,可将砂岩分为极粗砂岩 2mm~1mm 、粗粒砂岩 1mm~0.5mm 、中粒砂岩 0.5mm~0.25mm 、细粒砂岩 0.25mm~0.125mm 和极细砂岩 0.125mm~0.063mm
沉积岩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按照其成因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其中 原生色又可划分为继承色和自生色
继承色与碎屑成分的颜色有关,如富含浅肉红色长石的 砂岩呈浅肉红色,富含暗色岩屑的砂岩呈暗灰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al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l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l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
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若暗色矿物多系辉石,则属基性岩。
对于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
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矿物形态、大小及其性质。
其次,要对次要矿物作简略描述。
l第四步是为岩浆岩定名。
在肉眼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确定岩石名称。
请注意在岩石名称前面冠以颜色和结构,比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浅灰色粗粒花岗岩。
l另外,在野外还要注意查明岩浆岩体的产状,即岩体的空间分布位置、规模大小以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结合岩石的结构与构造,以推论岩石的形成环境。
也要注意不同侵入体或同一侵入体之间的岩性变化、时间顺序及相互关系。
(二)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
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
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
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
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
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v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
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
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
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 —0.005毫米是粉砂岩。
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
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0.5毫米)中砂岩(0.5—0.25毫米)和细砂岩(0.25—0.05毫米)。
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
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
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
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
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
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
钙质滴稀HCI起泡。
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
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
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
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v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
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
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鉴定u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
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
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
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
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
页岩常含化石。
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
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
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
3、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
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
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
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
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
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u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u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u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u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u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
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三)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
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
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
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
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
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
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
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
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
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
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
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
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
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
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
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
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
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
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
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
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
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复制网址隐藏签名档小字体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日志列表相关搜索词:矿物岩石岩浆岩晶质碎屑本文链接:复制评论列表想第一个看到日志抢沙发?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
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发表评论取消批量删除批量删除全选删除使用签名档匿名评论发表评论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点击这里发表评论,如果您要显示签名档,请点击“附加功能”并勾选“使用签名档”日志评论推出新附加功能!评论可以通知所有好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