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合集下载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案含背记清单)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案含背记清单)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任务一:隋朝的统一】1.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隋统一的时间、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在位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心和起始点(三点):以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南至_____。

4.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正式成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四:隋的灭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①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 ②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解释: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掌握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了解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掌握大运河的概况;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那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探究新知(一)隋的统一展示材料:材料一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雯(jibng)为铜斗铁尺,重之于肆,百姓使之。

——《隋书•赵观传》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1)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及统一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师生归纳:(1)时间:581年;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都城:大兴:统一时间:589年;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展示材料:隋朝都城大兴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

605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同年推动大运河的建造,以使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北方,同时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使用。

迁都凿河,还可以掌控关中政治中心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便于对东北用兵。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提示:经济方面: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解决粮食问题;政治方面: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对东北用兵。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2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从 605 年起 (隋炀帝统治时期)。
3.概况:大运河以 洛阳 为中心,北抵 涿郡 ,南至 余杭 ,连接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 多千米。
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基础梳理
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 门第 ,不太注重 才能。 2.过程: 隋文帝 即位后 , 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 学识 ,初步建 立起通过 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 科举制 的正式 确立。 3.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 的权力,扩大了 官吏选拔 的范围,使有 才学 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 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 300 年。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 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 经济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知识网络
基础梳理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
C.创立科举制
D.营建东都
4.西汉时开通的丝绸之路贯穿东西,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纵贯南北。它们像两道
美丽的丝线交织在一起,构成绚丽多彩的十字结。“十字结”的中心位于
(B )
A.北京
B.洛阳
C.开封
D.杭州
基础达标
5. (2022·福建漳州期末)2022年杭州国际音乐节上,民族交响诗《大运河》呈现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和教学反思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知道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知道科举制的创立;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大运河开通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隋朝的灭亡的原因”等,培养沉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隋朝大运河”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朵,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农民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引导学生回顾北魏统一之后到隋统一的历史。

北魏统一北方之时,南方的东晋政权被权臣所取代,建立了另一个国家,史称宋,这一年是公元420年,之后,宋又被权臣所取代,改国号为齐,齐又被梁取代,梁又被陈取代,宋齐梁陈,这就是南方的四朝。

而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不久因为两个儿子争夺王位,把国家分裂为一东一西,就是东魏、西魏。

东魏西魏不久也接着被权臣所取代,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尽管北齐有战神兰陵王的存在,奈何北齐后主高玮昏庸无度,最终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但是北周之后不久也被外戚杨坚所取代,什么是外戚呢?外戚就是皇后那个家族的人。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评,祖宗没做过高官就一定得差评,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弊端:
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了国家的 发展和进步。
这样能不能选拔出有用的人才? 对我的统治有利不吗利?
太不公 平了!

李富贵
皇帝
张有才
合作 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 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 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巩固提高
2.下列不属于隋的贡献的是( D ) A. 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统一 B. 创立科举制 C. 开通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D. 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巩固提高
3.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 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 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D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四 隋朝的灭亡
合作
1.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①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统治残暴
②开凿大运河; ③修筑长城和驰道;
④游江南;
⑤三次征辽东。
2.时间:
618年
【知识拓展】
隋 朝 “ 三 省 六 部 制 ”
课堂小结
589年 国家统一
隋 朝
繁盛

经济繁荣 开创科举制
统 一
大运河的开凿

灭 亡
灭亡
时间:618年
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
六省:跨越六个省份(从 北至南)河北--山东--河 南--安徽--江苏--浙江
二 开通大运河
5.地位: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知识梳理
• 一、南北重归统一
• 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定都长安。 • 2、南北统一:589年,隋朝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 3、繁荣一时: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 • 二、大运河的开通 • 1、目的: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的灭亡:
• 由于隋炀帝的 暴政,公元 618年农民战 争使隋朝灭亡。
本课小结

国家统一 589
盛 繁盛 一 时
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
的 一时 隋 朝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课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隋朝建立于(A ) A.581年 B.582年 C.508年 D.907年 2.隋文帝是( C ) A.杨广 B.杨勇 C.杨坚 D.杨业 3.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C ) A.统一南北 B.创立科举制度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三
• 2、开始时间:605年 • 3、情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
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 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 活动与探究
• 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 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 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 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 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 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 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新课导入 隋炀帝三下江南看琼花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华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过程和影响。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从 三 国 到 隋 的 政 权 更 迭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根据 用官方法
影响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低授官“上权品贵无垄寒断门官,吏下选品无拔士族”
隋以后 科举制
学识高低 按才学高低授官“朝扩为大田了舍官郎吏,选暮拔登范天围子堂”
前朝选官看重门第,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 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三、科举取士选人才
3.影响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游大运河
二、开通运河贯南北
2.概况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 的大运河。 【读图】完善大运河的基本情况 一条动脉: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二千多米:2700多千米 三个点位: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 四段工程: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两首诗对隋唐大运河的 评价有何不同?
皮日休持基本肯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
胡曾持否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推动了隋朝灭亡。
辩证分析 一分为二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巩固国家统一)。
开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 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建立
朝代知识小卡片(隋)
·时 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 城:大兴(今陕西西安)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D
2、科举制的创立,从本质上反映了统治者( A.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的需要 B.笼络读书人的策略 C.发展教育事业的举措 D.扩大统治基础,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A)
3、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沿其重要, 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的废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 一件大事。科举制存在时间是( ) A.唐朝一明朝 B.隋朝一清朝 C.隋朝一中华民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清朝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由此参政,成为历朝
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完善于唐朝 19世纪英国 文官制度的产 生受中国科举 制度的启示
他没有灰心丧气,连 唐朝诗人孟郊在科 败连战,终于在年已 举考试中一再受挫, 50 岁时于贞元 12 年 终于憋不住心中的 (公元796年)金榜 郁闷写下了: 题名。然后写下了: 《再下第》 《登科后》 一夕九起嗟, 昔日龌龊不足夸, 梦短不到家。 今朝放荡思无涯。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
C
C
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制 度?它确立的标志是 什么?这一制度的开 创有什么意义? 科举制
标志:进士科的创立
意义: 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 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由此参政, 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
2、修建者和时间:隋炀帝,605年起
3、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消极的作用: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32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32张PPT)

隋中期 结论(表现)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粮仓
1900多万顷 长安太仓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耕 地面积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604年七月,隋文 帝病危,杨广派人入 宫将父文帝杀死,又 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 死,缢杀之;遂即位, 为隋炀帝。
3.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一、隋的统一
一、隋朝的统一
1.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北朝


西
魏 国


东魏
北方:
十六国 并存
北魏
(鲜卑族) 西魏
北齐
581年
北周 隋
南方: 东晋 宋 齐 梁 陈 589年
南朝
2.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_5_8_1_年——___杨_坚_建立隋朝,定 都__长_安__,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_5_8_9_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__长_期__分_裂___的 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 展大趋势。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随堂训练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A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A D.②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朝廷得到了什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①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 隋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 怎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 ②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 因是什么?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 定;②隋文帝发展经 济,编订户籍,加强
“躬节俭,平 徭赋,仓廪实, 法令行,君子咸 乐其生,小人各 安其业,强无凌 弱,众不暴寡, 人物殷阜,朝野 欢娱。二十年间, 天下无事,区宇 之内晏如 也。” ——《隋 书》
以做官,选官大权就控制在中央
手中。
五、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行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徭役繁重。营造东宫洛 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动辄数百万 民力;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南下巡游,拉纤的 民工多达数十万; ③三征辽东,兵役繁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大业元年三月营建东都、开通济渠、邗沟、八月巡幸江都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涿郡(今北京) 永济渠 通济渠 洛阳 邗沟
江南河 余杭(今杭州)
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
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结论: 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主要是①加 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小组讨论】: 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 过。
(1)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
【小组讨论】1、隋朝是哪年建立的?开国皇
帝是谁?都城在哪? 2、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3、有什么意义?
北周 陈
隋 (581年) 陈
隋统一 (589年)
小结: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 【归纳】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 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 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 础”。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内容主旨】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在其短暂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创举,尤其以开通大运河和创立科举制为代表,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灭亡等相关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隋朝骤亡的原因;通过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初步掌握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识读东汉至隋朝政权更迭示意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等历史地图和相关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认识隋朝完成统一的意义,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对比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通过分析典型材料,增强思辨意识,认识到历史解释的复杂性。

感悟隋朝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王朝兴衰的规律;认识到国家与社会治理必须以民为本,与时俱进,方能长治久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大运河的开通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启示【教学过程】环节1:教师出示东汉至隋朝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带领学生回顾从东汉至隋朝之前中国社会政权的变迁。

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环节2:教师出示课文第一目“隋的统一”相关内容节选,讲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的历程,提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隋的统一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史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及意义。

环节3:以设问“隋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为过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对隋朝统治者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形成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提取与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于隋朝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形成基本认识,为之后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环节4:出示《隋朝三省六部制》框架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隋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继续提出设问“当时的官员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呢?”,引出“隋朝在人才选拔上创设科举制”的内容,并出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度与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点及其进步意义。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训练知识梳理一、隋的统一1.建立: 581年,(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1)时间: 589年。

(2)过程:隋文帝灭掉,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统治(1)措施:①发展,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隋朝成为辽阔、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修建:从605年起,征发百万人开凿了大运河。

3.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连接了海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创举: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推动了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激化。

2.概况: 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基础过关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杨广D.李渊2.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都出现了盛世B.都曾制订了有利统:一的制度和措施C.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3.“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

”他在1978年美国学科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相关史事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 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 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 “福手福足”。有的地区 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 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 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 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 流恶难尽。”
隋炀帝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每年都要征发 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 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夯实基础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下列关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 )
A.赞扬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B.诗人认为,隋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C.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我国南水北调 D.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答案】A【详解】根据诗句中的“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诗
隋炀帝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 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 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隋炀帝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 工,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2、概况:隋末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 隋朝灭亡
知识拓展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隋朝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 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人前往流 求,先后有三次。第三次是在610 年,由文臣武将率领10000多人, 从义安出发,渡海抵达流求,加 强了与流求的联系。隋朝对台湾 地区的认识比前代前进了一大步。 在《隋书》中,就有对流求的专 门记载,详细记述了这一地区地 理、物产、社会组织、饮食服饰、 习俗等方面宋朝
明清
1905年
增加考试科目
开武举 创殿试
大幅度增加 科举取士名额
八股取士
清政府废除 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皇权;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矛盾,加速隋朝灭亡
洛阳
涿郡(北京)
余杭(杭州)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长安
四段:
五河:
洛阳、涿郡、余杭
三点:
2700多千米
二长: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该如何评价隋炀帝修建大运河?
唐·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小组讨论
运河风光
(2017广东深圳中考)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A
B
C
D
D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
汉武帝开始:察举制
西周:分封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拼爹娘
拼人命
拼人品
拼爹娘
隋朝之前的选官制度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九品中正制: 由北魏魏文帝(曹丕)创立。在各州郡设置中正,中正的职责主要是评议人物,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根据对这三方面的评议,将人物分为九品。 但是,由于中正多为门阀世族,于是在实际评议中,才能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期,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
2.隋炀帝暴政表现: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3.灭亡:
隋(581—618)
②营造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
③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④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材料一: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垦田
三千多万人 一千九百多万顷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五千五百多万顷
材料二: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 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 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 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 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 十年。
●对比秦朝和隋朝,思考这两个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统治时间短 都是二世而亡。 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隋朝修建了大运河。
②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③都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 ④都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⑤灭亡的根本原因相同
建于何时、目的何在?大
运河的南北两端分别在哪 里?大运河的修建有何重
大影响呢?
改 编 自 《 话 说 运 河 》 解 说 词
地 、 有 血 气 、 有 温 情 的 中 国 人 。
捺 是 京 杭 运 河 , 这 才 是 一 个 顶 天 立
阳 刚 的 一 撇 是 万 里 长 城 , 阴 柔 的 一
材料一:“(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 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
都是因为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在农民起
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返回主界面
1.隋朝的建立: 581年, 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 ,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
3.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 的局面,顺应了 趋势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

的统治
隋 2.概况: 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朝 开通大运河 3.沟通五大水系: 的 从北向南: →黄河→ →长江→钱塘江 统 4.作用(意义): 加强了 一 和 1.诞生: 隋炀帝时,创立 灭 2.意义: 上的权力, 亡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扩大了加强了皇帝在 的范围,推动了
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进士科:科举考 试的主要科目, 考试内容以经学 和时务策为主。
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 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 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 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 科,标志着科举制正 式确立。
你知道有哪些名臣名将曾参加科举吗?
房玄龄(579-648),
唐初年名相,杰出谋臣, “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 之一。18岁时中进士,授羽 骑尉。
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 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7《隋纪一》 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 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 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潜商旅,来往不绝。 ——杜佑《通典· 州郡典》卷177
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是古代中国选官制 度的进步,是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
返回主界面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 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材料:公元316年,短暂的统一王朝西晋灭亡。直
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再一次实现了 南北统一。期间,政权并立,战火纷飞。
宋璟:17岁中进 士。唐朝开元十七年 ( 729 )拜尚书右丞 相。在任52年。开元 年间与姚崇同朝为相。
狄仁杰 ,唐代著
名政治家。早年考中明 经科,出任汴州判佐。 后升任大理丞,他刚正 廉明,执法不阿,一年 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 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 却无一人冤诉,一时名 声大振。
材料一:这种制度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最大的 合理性在于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 要目的是什么?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有何 重大的历史意义(重大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哪位同学能结合大运河的地图给大 家讲一讲,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两端的 位置,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
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 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 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 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代史(隋唐史)
(1)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
举制度正式确立。
(2)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帝 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说:“方今
区宇一家,烟火万里,百姓乂安, 四夷宾服”。可是好景不长,这个 强大的王朝和秦朝一样,很快就灭 亡了,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C.余杭
(
B.洛阳 D.涿郡
)
4.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 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
度正式诞生的是 ( ) 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想一想: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隋朝
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
(1)隋朝人口激增,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粮食储藏 丰盈。 (2)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②经济 上: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促进了社 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本 结合相关图文资料思考: “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
1.概况: 618年, 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的灭亡
2.原因: 返回主界面
1.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 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武则天 2.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 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C.土地兼并严重 ( ) B.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
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
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思考: (1)材料一、二中所提及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 其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又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制度”的 创立有何划时代的意义。
返回主界面
5.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了一个淫逸暴君的传奇; 一条古运河,千年流淌,见证了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 【传说之中找目的】 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绮丽的琼花。隋炀帝为了能去 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 (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 么呢?
不同意,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 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统一、文明、富强 暴虐、造反、短命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1.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大运河的开通及其 作用,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基本史实。 2.知道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作 用,隋朝创立科举取士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思考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以及开通大运河的目 的、作用,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的原因和影 响,培养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思考,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你从中能得
到哪些启示?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隋朝灭亡 的根本原 ②隋炀帝修筑长城、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民力, 因:隋炀 帝的暴政。 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启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必须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材料一: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
官。由特定官员(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
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材料二: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 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 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 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
思考: (1)隋朝之前,我国是怎样选拔官吏的?你认为这种选官 方式科学吗?为什么? (2)为了解决选官制度的缺陷,隋文帝和隋炀帝又采取了 哪些措施呢?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 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2)不科学,因为这种制度选拔的人没有才能,不利
【地图之中记运河】 (2)左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请你将 A、B两处补充完整。
A
A:
B
涿郡
B:
余杭
【科举取士谱新篇】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 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 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沈即济 (3)隋朝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这项选官制度有 何划时代的意义?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意义: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 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 动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年号)民役简表
时间 605年三月 605年三月 605年四月 605年五月 606年七月 607年八月 608年正月 608年七月 612年正月 大事 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 开凿通济渠 开凿邗沟 营建西苑 巡游江南 修筑长城 开凿永济渠 再修长城 远征高丽 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兵役) 每月二百万人 男女百多万人 十多万人 一百七十多万人 四十多万人 一百多万人 男女百多万人 二十多万人 三百多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