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幻想美的审美功能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奇妙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童话故事进行审美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童话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话故事充满了奇幻的元素和丰富的想象,如飞翔的魔毯、会说话的动物、神奇的魔法等。
这些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开阔视野,增强创造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童话情节进行续写或改编,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培养创新思维。
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童话故事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学生在阅读和模仿这些语言表达时,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童话故事的朗读、表演和复述,帮助他们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艺术,进而提升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许多童话故事通过鲜明的对比和情节的设置,传递了正义、勇敢、善良等积极的价值观。
例如,《灰姑娘》中的善良和坚强,《小红帽》中的机智和勇敢等。
这些故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童话故事中的场景描写、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
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故事,欣赏其中的美学价值,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讨论《白雪公主》中人物形象的美与丑,欣赏《小美人鱼》中海底世界的奇幻美景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五、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健康童话故事往往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代入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这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或同情,促进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童话作品中的“美”
浅谈童话作品中的“美”童话作品是世界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幻想、故事性和寓教于乐为特点,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
在这些童话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想象和故事情节,但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塑造的“美”。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浅谈一下童话作品中的“美”。
童话作品中的“美”体现在其精彩纷呈的故事内容。
童话作品往往以美好的故事情节为基础,通过各种各样的冒险和奇遇来吸引读者。
这些故事情节通常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充满了悬念和刺激。
安徒生的《白雪公主》和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都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女孩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这些故事情节的荒诞和奇幻性质赋予了童话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童话作品中的“美”还包括其绚丽多彩的语言和描写方式。
童话作品往往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出美好的场景和情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描述了仙境般的花园和美丽的公主,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描写了富有想象力的海底世界。
这些描写方式常常采用比喻、暗示和象征手法,使读者在想象中沉浸感受到美的力量和幸福的滋味。
童话作品中的“美”还体现在其寓教于乐的作用。
童话作品往往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传递一些道德和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安徒生的《小王子》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格林童话中的《红鞋子》告诫人们要珍惜自己的选择和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些小故事通过幻想和想象来传达一些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使人们在欣赏童话的同时受到启发和感悟。
童话作品中的“美”还体现在其鼓励人们追逐梦想和追求幸福的精神。
童话作品往往以主人公追求幸福和实现梦想的故事为主线,给人以正能量的力量。
格林童话中的《勇敢的小木匠》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通过勇敢和智慧战胜困难的故事,安徒生的《风筝》描述了一个小男孩通过飞翔风筝来寻找自由和幸福的故事。
这些故事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挑战,追逐自己的梦想,让人们相信美好的未来。
童话作品中的“美”不仅体现在其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还包括其绚丽多彩的语言和描写方式,寓教于乐的作用,以及鼓励人们追逐梦想和追求幸福的精神。
浅谈童话教学的美育功能
浅谈童话教学的美育功能梅列实幼许丽萍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和谐统一的奇妙故事,是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历史和人类共享性的文学样式之一。
它是以“幻象”为一岸,以“真实”为另一岸,其间流淌着对孩子充满诱惑的奇妙故事。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
它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情感,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
在童话教学中美育则侧重于以美动人,以情感人。
常常可以使孩子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能激发孩子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感;可以使孩子学到助人为乐,勇敢顽强的精神,可激励孩子热爱生活。
童话教学寓教于乐的特点可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孩子情感的共鸣,使孩子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美的熏陶,获得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美育功能是童话教学中最深刻的特殊功能之一,它的特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童话教学能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是指审美者凭借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
”而发现美就必须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幼儿对童话一直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个趣就带有情感意味的注意。
兴趣愈浓,观察就愈仔细,感受亦愈强烈。
童话的这一美育功能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体现得更充分。
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童话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信息集合体。
幼儿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了幼儿“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幼儿兴趣盎然的去欣赏和表演童话,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多媒体童话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童话作品和幼儿紧紧连接起来,使童话教学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在童话教学中,把幼儿的视听觉充分地调动起来,把童话作品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及有形的图象,使得幼儿更乐于接受,更直观的感受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的美。
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艺术意义
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艺术意义童话和幻想故事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独特而神秘的文学形式,拥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意义。
它们凝聚了人类对于想象力的极致体现,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对生命、爱情、勇气、智慧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因此,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艺术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其文本中,更体现在对人类文化、社会和心灵深处的启示和影响中。
一、童话和幻想故事的文学艺术特点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艺术意义首先体现在它们独特的文学艺术特点上。
在传统的童话和幻想故事中,情节常常超出日常现实而显得非常惊奇和神秘。
通过设想幻想的情节,童话和幻想故事可以大胆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揭示生命、死亡和爱情的真谛。
童话和幻想故事不拘泥于现实,它们可以追随自由的脑海,描绘出各种奇怪、不可思议的情节,透过奇妙的人物和场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和美感。
同时,童话和幻想故事具备简明明了、审美的敏锐性和强烈诗性的特点,这些让它们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童话和幻想故事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童话和幻想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到当代,童话和幻想故事始终是各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话和幻想故事不仅吸引着各年龄层的读者,在文化传承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童话和幻想故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特征也影响着各国文学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演进,成为了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
三、童话和幻想故事对社会思想的启示和引领童话和幻想故事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思想,成为了构建人类文化精神的一种重要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童话和幻想故事给了人们关于未来的一份希望,透过故事中人物的岁月和勇气,人们能看到自己的选择,得到勇气与力量。
童话和幻想故事的世界中充满了人类正义和真善美的力量,给予了人们积极的心灵力量和启示。
童话和幻想故事传达出的情感和思想节点,引领着人们的思想探索和精神生活。
总之,童话和幻想故事作为文学艺术形式中的代表作品,是人类文化与尊严的基石,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小学语文童话审美功能与审美教学特点分析
小学语文童话审美功能与审美教学特点分析作者:吴晓岚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6期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童话借助夸张、想象、拟人等艺术手段塑造出鲜明形象,编织出曲折、奇异、生动的故事情节,可折射生活,富有童趣,能被儿童接受,使其在阅读与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与审美熏陶。
对此,笔者由童话审美功能出发,分析了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特点,为儿童创造出良好的审美环境,使其乘着想象的翅膀,在童话殿堂中自由翱翔,快乐学习。
一、把握童话审美功能,营造童真氛围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本身极富美感,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如多彩斑斓的风格与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富有想象与幻想的故事情节、富有哲理的思想情感等,这些都是极具趣味与生动性的审美对象,可营造出美丽、生动的童话王国,呈现极富真善美的童话世界,可滋润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健康而快乐成长。
第一,在文本内容方面,童话故事富有主题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一般而言,童话常见的主题是“自然”、“顽童”、“爱”这三大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以自然为主题的优秀童话故事,如《小河与青草》等,可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学会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其次,以爱为主题的经典童话故事,可让学生体会深深的爱、温馨而伟大的爱。
而顽童主题童话,如《哪吒闹海》等,可让学生体会冲破约束的自由感、勇敢的美感。
第二,在作品形式方面,童话有着具体而形象、明快而简洁、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可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由语言来准确把握鲜明形象,增强感性认知。
如《北风与小鱼》一文中,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
”语言轻快简洁、形象生动,未过多铺垫与修饰,却可体会到小鱼勇敢的形象。
第三,在写作手法方面,童话往往运用了拟人、幻想、夸张等表现形式,塑造出生动的形象,编织出奇异生动的故事情节,极具荒诞之美、奇妙之美,可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
浅谈童话作品中的“美”
浅谈童话作品中的“美”童话作品中的“美”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展现,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好感受。
无论是作者通过绘画描绘出的景色和人物形象,还是通过文字描写出的情感和思想,都能够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梦幻的世界中。
童话作品中的“美” 可以体现在景色的描绘上。
许多经典童话作品中的场景常常被描绘成美不胜收的仙境,如《小红帽》中森林里的美丽花朵和翠绿的树木,以及《美女与野兽》中宏伟奢华的城堡。
这些场景都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让读者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沉浸在其中。
童话作品中的“美” 也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体现。
经典童话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常常是美丽善良的少女和野兽、巫婆、精灵等不同寻常的角色。
《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被描绘成容貌极美丽、性格善良纯洁的女子,《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则被赋予了美丽、善良、善良和耐心的特质。
这些人物形象在童话作品中起着激发读者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作用。
而童话作品中的“美” 也可以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中体现。
童话作品常常通过情节和对话表达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同时也引导读者的思考。
《小红帽》中的小女孩坚持帮助祖母,表达了童心未泯、勇气和善良的价值观,《青蛙王子》中的青蛙通过坚持自己的诺言,展现了诚实与执着。
这些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使童话作品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童话作品中的“美” 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景色的描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来展现。
童话作品中的“美” 充满了想象力和梦幻色彩,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好感受。
它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还传递了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和思想。
我们应该珍惜童话作品中的“美”,通过阅读和欣赏它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幻与美好。
格林童话培养孩子们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格林童话培养孩子们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格林童话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童话之一,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在人物塑造上,它们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启发与魅力。
这些故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培养了许多孩子们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本文将探讨格林童话对于孩子们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一部分:故事情节的多样性格林童话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通过不同的情节展开, 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说过:“童话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美的体验”,而格林童话正是通过其多样的情节将美带给了孩子们。
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魔法,从红鞋子、灰姑娘,到小红帽、白雪公主,这些鲜活的形象引发了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挖掘,培养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第二部分:世界观的培养格林童话故事中的世界常常是一个虚构的奇幻世界,不受现实约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灵的空间。
这个世界中充满了森林、湖泊、城堡等美丽的景观,孩子们可以通过想象力去探索这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观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学会欣赏美丽的事物,加强了他们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能力。
第三部分:人物塑造的深思格林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人物有勇敢的王子,善良的公主,也有邪恶的巫婆和懦弱的猎人。
他们各展所长,身上的性格特点和智慧给了孩子们许多启示。
例如,白雪公主的善良与纯真,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教会他们如何对待他人。
同时,巫婆和其他邪恶人物的形象也教育孩子们如何辨别善恶之间的差别。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学习,孩子们更加理解和欣赏人物的复杂性,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第四部分:寓意与启示的思考格林童话的故事中蕴含着各种寓意和启示,给了孩子们很多思考的机会。
例如,“灰姑娘”告诉孩子们坚持自己的梦想,有勇气追求幸福;“小红帽”教会孩子们谨慎对待陌生人。
这些故事中的深层寓意引导孩子们思考道德价值观、社会义务和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思维方式。
结论格林童话作为经典的童话作品,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童话故事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童话故事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童话故事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能带给孩子们快乐和娱乐,还能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学前儿童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文将探讨童话故事对于学前儿童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童话故事常常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充满了令人激动和奇妙的情节。
当孩子们阅读这些故事时,他们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童话世界。
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孩子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二、培养审美意识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描述情节以及图画插图等都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审美意识。
通过欣赏美丽的插图和用词精炼的描述,学前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和丑的区别,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对于孩子们来说,美的认知是非常直观的,而童话故事提供了一个靠近现实的美的体验,让孩子们容易接受并理解。
三、拓展视野和世界观童话故事中不乏各种各样的人物和背景,这些都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世界观。
当他们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国家存在不同的故事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元化和包容性。
此外,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往往具有正面的品质和价值观,这也有助于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童话故事还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童话故事中通常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描写,这样能够激发孩子们对语言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学前儿童可以通过模仿故事中的表达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童话故事对于学前儿童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审美意识,拓展视野和世界观,以及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与美进行互动。
从哲学角度看儿童幻想小说的美学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儿童幻想小说的美学价值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小说《哈里・波特》的连续出版,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儿童幻想小说的狂飙,中国当然也受到了这股热潮的强烈冲击。
近几年,中国不仅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儿童幻想小说,也产生了不少本土原创的幻想作品。
这些儿童幻想小说之所以风靡,从表层上看,是由于这类文学作品适应了市场的呼唤、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但从深层分析,儿童幻想小说之所以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具有审美价值,符合了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本文从哲学角度对儿童幻想小说的创作和欣赏进行了深度剖析,发现了它的独特魅力,即儿童幻想小说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都达到了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高度的美学价值。
一儿童幻想小说的定义与沿革“幻想小说”与“童话”有着紧密的联系。
汉语“童话”一词是清代末年从日本引进的词汇,最初见于1909年孙毓修创编的《童话》丛书,迄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引进时的原意主要指广义的儿童读物,但在人们心中渐渐形成了“以幻想为重要特色,以拟人、夸张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的狭义概念。
一提到童话,人们就不自觉地联想到《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经典。
但事实上,在中国,长久以来所有儿童幻想文学作品都被归类于童话。
“幻想小说则是指运用小说的写实手法所创作的一个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长篇幻想故事。
幻想小说与童话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幻想小说需要把幻想写得像真的一样,让孩子们相信这事就会在眼前发生。
而在童话中,一句话,你就可以上天入地了。
童话就是童话,它不需要让你相信它所讲的故事是真的!”作为与成人幻想小说相对而言的儿童幻想小说,是指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幻想小说。
其实,就幻想小说而言,成人和儿童二者之间并没有径渭分明的界限,它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一部经典的儿童幻想小说打动的不仅仅是儿童读者,还应当包括成人。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儿童幻想小说的历史并不算久远。
17世纪以前,西方就有为儿童编写的以教化儿童为目的的书籍。
充分发挥童话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功效
充分发挥童话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功效【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56-02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欢乐,契合了幼儿的精神世界,也为幼儿的审美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对象,给予他们多方面的营养。
一、利用童话的蕴涵,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童话具有妙趣横生的童话形象、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浅显易懂的语言、独特的文学构思方式等,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童话,童话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底蕴。
我们尝试利用美的童话意境,激发幼儿产生审美愉悦,许多道理可以很轻松地在通话欣赏中倾入幼儿的心扉。
如跟幼儿讲“不要以外表取人”的道理时,就可以选择《动物王国的故事》:外表漂亮的金龟子、蝶类和各种蛾类,虽然它们“鲜艳夺目”,但因为它们啮食农作物,与人类为敌,往往不被认为是美的;而外表并不好看的蝙蝠、青蛙,却因为能够消灭害虫,有益于人类,人们都时时不忘它们,它们的本质是美的。
童话的艺术表现形式、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等都很独特,多让幼儿接触和学习童话故事,能够为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格林童话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特别是儿童故事,开辟了民间童话许多新的表现领域。
在表现形式上,差不多囊括了民间童话所有的类型,如魔物宝物型、哲理型、“灰姑娘”型、特殊小人型、奇人奇事型、“小红帽”型等。
利用这些童话蕴涵的魅力,发挥这种文学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功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美的感受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和反映,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联想、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对美的理解能力,感受美是理解美的前提。
在一些教学或游戏活动中,投幼儿所好,选择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为幼儿先创设好环境。
如在课外自由自选活动中,我首先是为幼儿合理地划分好场地,利用走廊与平台,划分好区域把幼儿分散开,“白雪公主”、“蓝精灵”、“樱桃小丸子”、“葫芦娃”等区域有明显标志,幼儿对各个区域都有很浓的兴趣,玩起来也很逼真、很容易遵守规则。
浅谈童话作品中的“美”
浅谈童话作品中的“美”童话作品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它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力,把人们代入到美好幻境中,历经千年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童话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美的描绘。
美在这里不仅只是指美的外表,还包含一种内在的美感与魅力,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因此,本文就从童话作品中的“美”入手,探究它的内涵与意义。
童话作品中的“美”,在外表上表现为人物或场景的美丽形象。
比如《灰姑娘》中的华丽舞会、美丽的舞蹈,以及最终灰姑娘穿上魔法裙子的美丽形象,让人们沉浸在梦幻、浪漫的气氛中;《美女与野兽》中,美丽的玫瑰花、壮观的城堡、精美的餐具和华美的舞会等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了童话世界里的美。
这种外表的美,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直观需求,也可以为童话作品增色不少。
但童话作品中的“美”远不止于此,它还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童话中的美,往往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人们心灵中所追求、所尊崇的价值。
比如,《小王子》中的美,即是纯洁、深邃、无限的人类精神世界,它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丰富和高尚;《白雪公主》中的美,则是关于美德和真善美的探讨。
在这些童话中,美是灵魂的提升和心灵的愉悦。
童话作品中的美,就如同诗歌一样,它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考、情感体验等内涵通过艺术形式进行了塑造,让读者无形中受到了启迪和熏陶。
同时,童话作品中的“美”,也是构成童话作品的那一份奇幻色彩。
童话世界中的美,常常不合乎日常生活的规则,其特异性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阅读体验的愉悦感。
比如,《小人书》中的美,是小人走过几英寸间隙时所能看到的微观世界,它既有强大的感官震撼力,也体现了创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阿拉丁和神灯》中的美,则是在想象与现实之间的游移和转化,它既有着神话传说的迷惑性,也有着现实世界的某些影射性。
这种奇幻色彩的美感,让童话作品带有一种神秘和魔幻的氛围,引领人们进入一种别样的感官体验。
总之,在童话作品中,美是一种神秘而光彩夺目的存在,它不仅存在于人物、场景等外在形式之中,也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和人性的情感体验。
童话的表现手法与特征 童话的审美特征
例:《假话国历险记》
[加]佩里·诺德曼《儿童文学的乐趣》
• 每个童话中的魔法似乎仅限于一两个元素,此外的一切在读者 看来同现实世界似乎没什么两样。
• 与科幻小说不同,童话不通过幻想描述复杂的未来,却对纯朴 的旧日时光满存怀念。
• 童话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是不变的,善恶分明。
• 童话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它们不表现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是 表现隐含读者想象中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因为故事情节提供了 在想象中获得力量的满足感,所以对那些认为(或喜欢假装认 为)自己是受压迫者的人来说,这些故事是美梦成真的幻想。
的真实性” 3.环境的虚拟 • 《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慈善的巨人》 、
《绿野仙踪》
童话的审美特质之二
• 童话的隐喻
①儿童审美心理的隐喻,即对儿童思维的模拟表达,如对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的追求,常体现为童趣;
②成人理性的隐喻:表达成人对生活与社会的思考,有意识 地帮助儿童成长,以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提升审美水平与认 识社会的能力 ;这种隐喻儿童不一定能理解。
童话的审美特征
常见幼儿童话结构形式
• 三段式《灰姑娘》《大家来跳舞》 • 循环式《萝卜回来了》《出走的绒布熊》 • 对照式《仙女》(正反对照)《自私的巨人》
(前后对照)《小老鼠和大老虎》
童话的审美特质之一
• 幻想——童话的本质特征(奇幻、荒诞之美)
1.;情节发展中“虚幻
童话的审美特质之三
• 童话语言的幽默性与模糊性
• 《女巫》 《一只会开枪的狮子》《咯咯噜·绒绒》 • 《穿靴子的猫》《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詹姆斯
与大仙桃》
童话的审美特质之四
• 童话的假定逻辑性
作者必须为幻想人物的活动、虚构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个假设 的条件,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事物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 去,使假想人物在假想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合理、自然地发展。
浅谈小学童话文本的审美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小学童话文本的审美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本正好地对接了美育的这种功能.童话故事以其奇幻的想象、夸张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孩子,虽然情节虚幻,却蕴含着美好、纯真与善良,这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学的最佳资源。
儿童文学研究者周作人就认为童话与其他文本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艺术审美性,童话文本教学的首要使命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和谐的内心,而相比于这一功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因此,教师在进行童话文本教学时,应该创设情境,将孩子带进童话故事的美好境界里,通过童话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在快乐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的体验与陶冶,培养孩子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得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以读促悟,培养审美感悟能力童话以其生动有趣又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孩子,在童话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尽量保持故事的完整性,避免过于琐碎的分析讲解,通过引导学生多方式的读,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使他们在读中享受阅读童话的快乐,让童话如丝丝春雨无声滋润稚嫩的心田.(一)在读中品味童话意境美很多童话故事用简洁、鲜活、准确、朴素的语言为读者构建了唯美的、富有诗意的、充满温情的画面,教学中不要过多进行理性的讲解分析,而应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童话构建的美好意境。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蒲公英》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飞翔时的唯美境界:师:现在让我们进入蒲公英的世界。
(出示课件:伴随着柔美的音乐,无数蒲公英的种子如一个个洁白的小降落伞,纷纷扬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飘然而下,宛如无数飞舞的小精灵。
)生:好美呀!师:陶醉了,是吗?老师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把它的美表现出来的.(学生自由朗读后,进行个别朗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浅谈童话作品中的“美”
浅谈童话作品中的“美”
童话作品中的“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美,而是指心灵
上的美。
童话作品要通过描绘美的形象和情感来启发读者,让读者了解人性的品质和美丽
的生活。
一、物理上的美
童话中描绘的风景是美丽的。
从城堡到花园,从森林到山川,小说家绘制了一个令人
惊叹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包含了美丽的景色,还有清新的环境,如湖面上的水波,黎明
前的阳光和白雪覆盖的枝条。
这些场景不仅是为了迎合读者们视觉的需要,更是要让人们
想起和思考自己所处的世界。
二、内心上的美
童话中的美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美,还包含了内心上的美。
这些美好的品质,如善良,
爱心和勇气,成为了童话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方面。
经常在童话作品中的宣扬,在外表看来
相貌平凡的人,其实内心的美往往比外表更为重要。
舍己为人,理解别人心情,准备自己
去面对恶势力,这些都是童话中我们可以学到的“真义”。
童话中的美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美和内心上的美,还包含了人物上的美。
童话作品中的
好人们往往是对抗邪恶势力,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而努力奋斗。
他们善良、正直、聪明、
强壮、勇敢、谦虚、有责任感、大胆直率、温柔、有创造力、深思熟虑、富有同情心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无论谁都应该表现出来。
童话作品中的美是人们对于心灵上美的不断追寻和表达。
童话作品提醒我们,不要只
看外表,更要了解内在,需要为自己购买一个良好的仪表,亦需要修养完善内在。
从童话
中的美中我们可以品味生活,体验生命的美好。
浅论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
浅论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引言童话作为一种以儿童为受众的文学形式,深受小学生喜爱。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授审美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童话的定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意义以及有效的童话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童话的定义与特点童话是一种以想象力、故事性和奇幻性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形式。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情节以及独特的故事结构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童话常常包含着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和寓言故事的形式,通过表现善恶对立、美丑对比和主题的阐释来传递人生哲理。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意义2.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童话故事具有生动有趣的情节和丰富多彩的角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童话,学生能够享受到故事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并逐渐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童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其独特的美感、构思和表现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童话故事中的艺术元素,如形象描写、语言表达、情感描绘等,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2.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童话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道理,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培养出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童话故事的思考,例如推理剧情发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联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有效的童话教学方法3.1 教师解读法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原版经典童话故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向学生详细解读故事情节和寓意,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思想。
3.2 学生创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童话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自己的童话故事。
通过学生的创作,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
品味童话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品味童话之美提高审美情趣作者:洪立云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10期儿童喜新奇、富幻想,而童话顺应儿童天性,符合儿童生长特点。
经典的童话作品能丰富儿童的阅读体验,拓展儿童的知识视野,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
童话之美,美在语言的生动传神,美在句式的规范整齐,美在体裁的丰富多样,美在传神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童心、顺应童性、激发童趣、开启童智,带领儿童深入文本,品味童话之美,让儿童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激励。
一、表演讨论,感知形象美童话的语言浅显、形象、生动,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教师要以儿童的口吻开展对话,在表演、讨论中感知作品塑造的童话形象。
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教师让学生以动物的语气说话,感受“虎之威”“狐之猾”。
教师先让学生将“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几个词语分别贴在狐狸和老虎的图下,再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边读边做动作。
随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老虎、狐狸、百兽,感受童话塑造的动物形象。
再如,在学习《北风和小鱼》时,教师让学生模拟北风的呼呼声,感受北风的威力,体味形象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讨论“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
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落了叶”,感受北风的“ 得意”,读读这个词,并带上得意的表情。
教师让学生找出小鱼不怕北风的句子,把小鱼勇敢的样子读出来。
学生在读中读出了北风狂妄、愚蠢的形象,读出了小鱼聪明、勇敢的形象,懂得了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
二、比较分析,学会分辨美教师以文中观点,引领学生对比人物形象,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辨别,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例如,在《蚂蚁和蝈蝈》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由图入手,比较说话,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季节蚂蚁与蝈蝈的不同表现,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蚂蚁在做什么?(一群蚂蚁在搬粮食)蚂蚁是如何搬粮食的呢?(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你们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蚂蚁?(勤劳)夏日炎炎,蚂蚁在烈日下搬粮食,而蝈蝈在做什么呢?(他们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觉得这是几只怎样的蝈蝈呀?(懒惰)看,冬天来了,蚂蚁在干什么?(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过冬是什么感觉呀?(舒服)那蝈蝈呢?他们怎么样了……另一方面,教师由文入手,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蚂蚁与蝈蝈,懂得辛勤劳动能换来幸福生活、好逸恶劳是没有好下场的道理,能促其养成勤劳朴实、脚踏实地的好品质。
童话故事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观
童话故事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童话故事如同一个个梦幻的宝藏,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充满幻想的夜晚。
它们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欢乐和感动,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
童话故事往往通过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和奇妙的情节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那些美丽的公主、勇敢的王子、神奇的精灵和可爱的小动物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美。
比如,白雪公主的善良和美丽,她那如雪般的肌肤、乌黑的头发和红润的嘴唇,成为了许多孩子心中美丽的典范。
这种直观的形象描绘让我们在年幼时就对美有了最初的认知和向往,让我们知道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光鲜,还包括内在的善良和纯真。
童话故事中的场景设定也对我们的审美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神秘的森林、华丽的宫殿还是梦幻的仙境,都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奇妙的元素。
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色彩斑斓的花园和奇形怪状的生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奇幻世界的美妙和无限可能。
这些场景的描绘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对美的理解更加多元和富有创造力。
我们开始懂得欣赏不同风格的美,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标准。
此外,童话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在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观。
它们常常强调真、善、美最终会战胜假、恶、丑,勇敢和善良的人总是会得到幸福和美好的结局。
这种价值取向让我们明白,内在的品质比外在的容貌更加重要。
一个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的出众,更在于心灵的美好。
比如《丑小鸭》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不能以貌取人,只要拥有坚韧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终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而且,童话故事中的爱情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美的感受。
许多故事中描绘的浪漫爱情,让我们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想象。
那种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爱情,让我们懂得了在感情中,真心和付出才是最珍贵的。
这种对爱情的理解,也会影响我们对自身和他人在情感关系中的审美判断。
同时,童话故事对于性别美的刻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公主通常被描绘为温柔、善良、美丽且需要被拯救的形象,而王子则是勇敢、强壮、英俊的拯救者。
童话家的审美想象
当然童话审美想象的方式还有多种,审美 想象原本就极富创造性、自由度,所以想 象的方式自然也不拘泥,作家可以充分发 挥个人的创造性。 此外,上述的审美想象方式在具体运用中 也并非是单一的互不关联的,而是大都交 叉运用、互为贯穿。即在一部童话中既有 联想式的审美想象,同时又有融合式的、 虚构式的审美想象。多种方法的交叉运用 也使得审美想象更加丰富多彩,使童话充 满了审美想象的无穷魅力。
思考题:
1、谈谈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各自的作用及 在创作中的相互关系。 2、分析安徒生的童话《拇指姑娘》或《海 的女儿》的艺术想象。
三是童话家的审美想象也与作家理性的探 索有一定的关系。它也包含着作家对生活 的认识与探索,包含着作家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因此,童话的审美想象实际上也就具有了 一定的理性色彩。
五、童话审美想象的主要方式
(一)联想式 这种想象方式往往以某一表象为出发点,触类旁通, 将表象与表象联合在一起,联缀一片,形成整体形 象。 比如周锐的《未来考古记》、《挤呀挤》 如美国画家克· 约翰逊的《阿罗系列》等 (二)移植法 所谓移植法是根据表达上的审美需要进行移植想象。 有出于形象塑造的需要;有出于情节构造的需要等 等。 例如周锐的《兔子的名片》、《九重天》等
(三)融合式
融合式的审美想象不同于联想式想象的连 接,它是把不同的表象中的某些特征进行 分析、综合,形成一个新的表象,产生具 象。这一想象方式在童话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运用比较普遍。 比如日本卡通明星——“阿童木”、“机器 猫”、我国卡通明星——“黑猫警长”、 “海尔兄弟”、新版《小红帽》等。
童话幻想美的审美功能
Tasting Functions in the Fancy Nature of Fairy Tales 作者: 徐永泉
作者机构: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
出版物刊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2-14页
主题词: 童话 幻想美 审美功能 儿童 民族创造力
摘要:童话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幻想性.童话的幻想美具有特殊的功能:第一,童话通过幻想张扬
与提升儿童的幻想天性,对儿童幻想天性的张扬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张扬;第二,宣泄与补偿儿童的游戏精神,童话与儿童游戏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有未来实践的社会内容和释放心理能量的双重功能,使积淤于儿童内心中受到压抑的冲动得以宣泄,无法满足的欲望得以补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7月 Vol. 25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3────────── 收稿日期:2003-01-06作者简介:徐永泉(1958-),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12 -童话幻想美的审美功能徐永泉(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童话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幻想性。
童话的幻想美具有特殊的功能:第一,童话通过幻想张扬与提升儿童的幻想天性,对儿童幻想天性的张扬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张扬;第二,宣泄与补偿儿童的游戏精神,童话与儿童游戏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有未来实践的社会内容和释放心理能量的双重功能,使积淤于儿童内心中受到压抑的冲动得以宣泄,无法满足的欲望得以补偿。
关键词:童话;幻想天性;宣泄;补偿中图分类号:I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3)04-0012-03童话是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曾接触过的艺术形式。
从夏日傍晚外婆讲的大灰狼传说到格林童话记载的小红帽的故事,从安徒生笔下的小人鱼到叶圣陶塑造的稻草人,五彩缤纷的童话将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带进一个超时空、亦真亦幻的神秘世界中。
儿时审美经验的积淀,即便在成年之后也挥之不去,以至人们在赞叹异常美丽的情景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惊呼:“真美呀!简直和童话一样”。
童话究竟具有怎样美的魅力呢?人们一般认为童话的美学特征是夸张、拟人和变形,而这些通常只是童话塑造艺术形象时采用的表现手法而已。
目前儿童文学研究界普遍的看法是:把童话的美学特征归结为幻想。
贺宜曾说:“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同时具有象征性、逻辑性、夸张性。
”[1]著名童话家陈伯吹也说:“如果把童话看作一种精神的‘物质构造’,那么童话也有一个‘核’,这个‘核’就是幻想”。
[2]本文立足于这个理论上的逻辑起点,进一步阐述童话幻想美的审美功能。
一儿童天生具有超强的幻想力,他们常把普通的日常生活变为富于艺术色彩的生活。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蚁穴……,[3]幼儿把火柴盒排成一列火车,把纸卷当作隧道,把铅笔当作医生用的针头,把棋子当马骑,这类生活情景都表明儿童是极富幻想天性的,他们通过幻想完成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进入到卡西尔所说的“理想的”或“可能的”生活中去。
皮亚杰也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证明了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主要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儿童“丰富地持有着所有一切还未拥有的东西。
他们居住在深藏着无限可能性的魔法的世界。
幻想不仅是他们的首要乐趣,也是他们自由的标志。
”[4]童年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幻想天性的最佳时期,它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
因此,童话幻想美的审美功能之一便是张扬与提升儿童的幻想天性。
优秀的童话作品是通过展现儿童的幻想世界来引起小读者的共鸣的,在日本童话《不不园》中,作者中川李枝子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展开描写的,在作家笔下,现实与幻想发生了自然、和谐的融合。
《不不园》中,除了具有引子作用的“郁金香幼儿园”,其他六个故事都充溢着幻想美。
《捕鲸鱼》写的是星星班的男孩们用积木搭了一只船,并取名为“大象狮子号”。
孩子们决定出海钓鲸鱼,在经过与风浪的搏斗后,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鲸鱼,但鲸鱼知道幼儿园的游泳池没有大海大,就让船长解开绳子,游回了海里。
很显然,《捕鲸鱼》描写的只是儿童面对玩具时的一次幻想过程,但作家却从儿童的心理真实出发,煞有介事将其作为“事实”来描写,自然获得了儿童的喜爱。
现实中的儿童都爱好“吹牛”,这实际上是他们幻想力外射的一种方式,因此童话中的“吹牛大王”形象深受儿童喜欢。
德国童话《敏·豪生历险记》(又译为《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的敏·豪生就是这样一个童话形象,他骑着炮弹到敌军中侦察敌情;抓着自己的头发连人带马地拉出泥潭;用拳头猛击自己的眼睛,让眼里迸出的金星点燃枪筒中的子弹……,这些违背物理常识的荒唐经历却令儿童颇感羡慕。
长袜子皮皮则好吹嘘自己的见多识广,她声称自己到过阿根廷,那里严禁小孩儿上学;在巴徐永泉:童话幻想美的审美功能- 13 -西,人人都用鸡蛋擦头发;中国的上海人,长着大得可以当雨披用的耳朵……,作者林格伦就是通过让皮皮海阔天空地“神侃”,以此激发儿童的幻想的。
不是每一位成人都像童话作家那样欣赏、守护着儿童的幻想。
多数人常用理性的知识将儿童拉回现实世界中,因此在法国童话《小王子》中,作者圣·埃克絮佩利在“作者题辞”中宣称将此书“献给每一位大人——当他还是小孩的时候”。
英国童话《彼得·潘》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永不愿长大的孩子”,他居住在“永无岛”上,带走一批批相信神仙的孩子。
这两部作品虽然都隐喻着深沉的人生哲学,但作品中对天趣圆融的童心世界的描写仍然博得了小读者的掌声。
中国童话的幻想性不强,奇幻美稀薄的状况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关键在于作家对儿童的幻想不能抱一种欣赏的态度。
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宝葫芦让王葆想什么便有什么,充满着神奇力量,但在故事的结尾被王葆扔掉了,原因就在于作者预设了“批判那种总想不劳而获的思想”的教育意图,小读者读后却不买账,对王葆的做法感到迷惑,“可惜宝葫芦的故事不是真的,要是真的,我有那么一个宝葫芦该有多好!王葆干吗又砸它,又烧它?”[5]这种接受中的偏差现象也说明了儿童对童话奇幻美的审美需求。
对儿童幻想天性的张扬在当今社会中犹显重要。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里,强大的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统治,含藏着马尔库塞所说的把人变成“单向度的人”的危险,人的幻想能力正在衰退。
作为研究和治疗有严重心理障碍儿童的精神分析学家,贝特尔海姆也指出,儿童需要借助幻想超越幼年期,否则,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力的阶段,他们就难以经受成年生活的困难和艰苦。
而在魔力的制造上,童话的价值是不可取代的。
对儿童幻想天性的张扬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张扬。
在我们闭关锁国的历史上,想像力的贫弱、思维空间的平面和狭窄,思维模式的封闭性,削弱、制约着我们民族争雄于世的能力。
“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6]重新造就一代勇于开拓创新的民族中坚,想像力的培养、思维空间的拓展是不可或缺的,而打破时空常规、冲出思维常规,正是童话奇幻美的基本品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古老的童话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童话幻想美若没有鲜明的时代品格,将最终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多种多样的电子传媒手段,为当代童话提供了新的创作结构和表现形式,提供了丰富童话幻想美的思路,如童话形象的变化,科学精神的弘扬,这些对于处于电子媒介环境中的儿童的幻想天性,是更高层次上的提升。
二激情的宣泄和心灵的补偿也是成人阅读作品时获得的审美效应,但这两种审美效应在审美感序列中处于较低的层次,成人多会通过对作品的观照而最终上升为对生命、对宇宙的通脱把握。
儿童由于人生经验缺乏,审美经验不足,而进入不了成人所能达到的审美境界,童话对于儿童来讲,只是一种游戏性的存在。
因此,有论者认为:“儿童审美趣味中纯审美的成分相对少些,他们的趣味更多与快感相联系。
他们喜欢的东西常是能在感官上给他们以刺激的东西。
”[7]同是属于象征性的符号体系,童话与儿童游戏有许多共同特征,它们都有未来实践的社会内容和释放心理能量的双重功能,都能使积淤于儿童内心中受压抑的冲动得以宣泄,无法满足的欲望得以补偿。
现代心理学表明,童年的心理现象已不再是以往认为的那种纯粹的无忧无虑的童心天堂。
相反,童年期其实是一个充满压抑感、焦虑感的不安时期。
这种压抑与焦虑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从意识层面看,少年儿童开始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弱势地位上,无论是身体与力量上,还是情感与精神上,他们都无法回避自己的微弱存在。
加之,成人社会以“禁忌”出现的种种道德规范,对儿童本性也是一种违拗。
虽然这些规范是成人社会对儿童所进行的一种有意的“社会化”进程,但对孩子却是一种压抑。
当儿童步人社会以后,又直接受到各种社会性、法规性的限制与束缚,但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又无法实现突破,这在儿童意识中便造成了“焦虑”(霍妮语),阿德勒将这种“焦虑”称为“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就是他作为一个儿童,所以要连续不断地浮躁不安,渴望进行活动,扮演各种角色,和别人比斗气力,预料未来的情景以及他在身体上和心理上进行准备的原因。
”[8]当儿童在童话作品中读到各种奇情异趣,各种冒险与探险时,他实际上是在幻想中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着角色的恣意狂放,他的生命力在幻想的广阔时空中自由无碍地释放、宣泄。
例如,当瑞典童话作家林格伦创造出“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卡尔松”这两个童话形象时,曾遭到教育界的严厉批判。
的确,从道德家和教育家的眼光看,这两个人物是不折不扣的“小坏蛋”。
长袜子皮皮邋里邋遢,天不怕地不怕,专在学校里同老师作对;小飞人卡尔松任性调皮,爱吹牛而缺乏责任感。
他们的共同爱好便是搞恶作剧,只讲玩得热闹和痛快。
但这两个童话人物却受到了全世界儿童的喜爱,因为小读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日夜想干而又根本干不成的事,正如在《长袜子皮皮》一书的结尾,这个无法无天的小姑娘所喊的那样——“我大起来了要当海盗!”因此,评论家认为这两个人物其实是一种象征,作品是以最具象的方式,展示了现代生活中的儿童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天性,如同瑞典心理学家乌拉·龙克薇丝所说:“关于皮皮的故事,我的理解是作为一种释放。
”民间童话中也常常出现小人物打败大巨人,小孩战胜巫婆的结尾,也是童话宣泄功能的最好注脚。
同样,童话幻想美所构成的五光十色的世界,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局限的儿童提供了一种补偿。
儿童在童话中可以识见在第25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14 -他狭小的生活时空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各种事实,可以参与各种大开眼界的探险,他们原本狭小的生活范围通过童话在纵深和广度上都极度地扩展开去,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生命力受局限的补偿。
第二,从无意识层面看,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压抑与焦虑来自“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深层心理中,但由于儿童缺乏现实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感的制约,而更多的只是受“快乐原则”驱使的“本我”存在,因此“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无意识压力更大,甚至是毁灭性的。
而童话的作用就在于,它针对了儿童深层心理中的无意识压力,以提供种种奇幻的审美意象来帮助儿童缓解原始情感,从而达到人格上的整合。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贝特尔海姆就在研究中发现,民间童话几乎触及了儿童的全部幻想,囊括了儿童所有的情感体验,如《少年出门学害怕》中涉及了儿童害怕、焦虑等情绪;《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女儿与继母对立的故事模式中隐含着小女孩的恋父情结;《小红帽》中所触及的性(祖母与狼共寝)、吞并恐惧(狼吞食小红帽)、快乐原则(顺从狼的诱惑)与现实原则 (拖延乐事以抑制自毁性诱惑)之间的冲突等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