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讲解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_30年的经验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特点。现在是过去的延续,将来是现在的延伸。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30年来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历史,对于准确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形
势,深刻理解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历史根源,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的各种分析判断也纷纷出台,但是各方面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
今后经济走向的预测存在很大的不同。比较乐观的机构和分析人士认
为,中国经济已经复苏,整体经济走势已经向好。而也有不少专家和机构
认为,由短期的数据判断经济见底还为时尚早,中国经济离复苏还有很
远的距离。我们认为:
1.中国经济目前已经企稳。首先,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09
续扩大。在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
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的增长是一个长期趋势。
进入
2008年以来,
1月份的南方雪灾、5月份的四川地震、8月份的
奥运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压力,都极大地增
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从短期来看,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导致的扩张
”。1997—1999年经济增长率下滑,为
8.8%,7.8%和
7.1%,1999年下滑至谷底。从
1993年算起,连续下滑
7年,前
4年是主
动调整,后
3年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内需不振的双重影响。这次经
济周期长达
9年,波动幅度为
7.1个百分点,上升
2年下降
7年。
年一季度
GDP增长
6.1%,同比下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形势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形势变化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总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
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GDP仅次于美国,排在全球第2位。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两者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步性。
1978-2007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步系数是3.4,即世界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3.4百分点。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从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状况,中国综合风险指数从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
政治,经济,政策和支付风险指数分别排在第42位,51位,76位和23位。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充实,经济总体安全。
然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1978-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3.2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稳健。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1978年中国人均GDP约合149美元。
2007年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系数为67.7%。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下)
五、对宏观调控手段的反思(一)判断经济过热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每次经济过热之初,争论总是十分激烈。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于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标准各不相同,有的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主要指标,有的以CPI为标准,有的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标准,也有的以过去的经验为参照,还有的看就业。
标准不同,判断起来自然会存在分歧,对于过热和偏快的标准,结构性过热和行业过热则众说纷纭。
因为判断的标准不同,最终会影响调控手段实施的时机和力度,进而影响调控的效果。
(二)宏观调控的多目标性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宏观调控目标决定于宏观调控的手段。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认可的宏观调控手段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一种政策工具只能有效调控一个宏观经济目标的原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最好坚持“单一目标”即“稳定物价水平”。
在我国鉴于宏观调控政策不仅要以稳定增长、稳定物价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还要兼顾稳定与增长、发展与改革、开放与转型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因此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多重的。
所以在多重目标下,如何有效的选择政策调控工具。
(三)单一的调控手段向多重调控手段转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发生了从行政单一化向经济、法律和行政多元化转变。
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既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一些特点,也有市场经济体制和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特点。
因此,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调控取得预期效果是当前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法制建设的推进,宏观调控将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采用相机抉择的调控方式。
(四)统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设无论是政府实施力度还是政策实施的时间选择,都要基于对形势的正确判断。
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
我们在这方面的严重不足,是造成政策力度和时间把握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宏观调控在1979—1981年、1985—1986年和1989—1990年三次调控中,由于动手晚,延误了调控的最佳时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⑥后果:(1981-1984)1985年的GDP增长率达到了16.2%,
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当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达到了9.3%,固定 资产投资在上年增长28.2%的基础上又增长了8.8%。1985年的 GDP增长率达到了16.2%,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当年商品零售价 格指数达到了9.3%,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增长28.2%的基础上又增 长了8.8%。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 ⑦政府调控措施:政府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
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这期间,中国人 民银行已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1984年11月国务院发出了《关 于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和大力组织货币回笼的紧急通知》,同时在国务 院的部署下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包括1985年4月的《关于控 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通知》,7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银行 金融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10月《关于全面开展信贷检查的报告》。 从1985年开始,宏观调控的思路开始形成。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 ②政府调控措施: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主要是抽紧银
根的政策,货币投放和各项贷款的增长都大幅减少,使整 个经济进入紧缩状态。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 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 方针。1980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 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三、1985-1992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③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及后果(1989-1991)
从1989年9月至1991年底,我国开始了历时三年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对经济过 热和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集中于1988年和1989年,出台了一系列的紧缩经济政策。主 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物价的调控。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 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1988年下半年不出台新的涨价措施。二是加强信贷控 制,提高银行储蓄利率,实行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1988年7月,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进 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严格信贷资金管理的通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2%提高到 13%,并从9月起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1989年9月1日和1989年2月两次把银行 储蓄存款利率从6%提高到9.45%。三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1989年 11月国务院转发了党中央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坚决 控制社会总需求继续压缩投资总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这些政策使得1989年经济实现了 “急刹车”,当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3.9%,比1988年下降了7.3个百分点,也成了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最低点。这次调控的效果非常显著,但由于此次调控具有行政“一 刀切”比较普遍,刹车过猛,以及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实现了“硬着陆”。从 这时到1991年底,我国经济陷入低迷时期,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注入大量信贷资产启 动处于低谷中的中国经济。1990年3月、8月和1991年4月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到 1991年底,在大量货币投放的推动下,工业生产才在非国有经济的带领下逐步走出低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演进[摘要] 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采用的做法。
本文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进程,初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言。
[关键词] 改革开放经济宏观调控历史演进有效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2006年年均经济增长9.7%。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经历了几次明显的波动,现今的宏观调控体系正是在治理经济波动的政策实践基础上不断演进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演进历程1.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阶段(1978年~1986年)。
这一阶段,“文革”刚结束不久,我国百业待兴,正处于短缺经济状态。
但随着计划控制的松动和价格改革的推进,原来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
对此,我国政府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调控手段,包括行政性财政政策和行政性货币政策。
表现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引导上,就是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对落后的中小企业进行强制性整顿和关停并转等。
由于调控手段较为单一,在复杂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往往使得政策变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尝试性引入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阶段(1987年~1991年)。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并尝试性地进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来调控经济,但由于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可应用的经验,仍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等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下手段多样的宏观调控阶段(1992年~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我国已开始告别短缺经济时代。
但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进程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进程[摘要] 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采用的做法。
宏观调控的实施是因时而宜的,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稳健经济发展的作用。
回顾和总结这六次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的阶段性特征及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对于理解当前我国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经济宏观调控历史进程有效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2006年年均经济增长9.7%。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经历了几次明显的波动,现今的宏观调控体系正是在治理经济波动的政策实践基础上不断演进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六次宏观调控措施第一次:1979—1981年“计划”式宏观调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国各地“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和冲动导致宏观经济出现经济过热:一是当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
二是投资过热和投资品价格上涨。
当年投资率为38.2%,由于投资超出了计划,计划之外的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是高于计划价格的议价产品,从而抬高了物价指数。
三是财政出现赤字。
迅速增长的基建投资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1978年财政节余10.1亿元,而1979年财政赤字207亿元。
四是外贸出现较为严重的赤字。
为了满足国内投资需要,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扩大进口,1979年外贸赤字为11.4亿美元。
五是消费增长和物价上涨。
为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政府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促使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以致供不应求的状况更加严重。
国家因此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1980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达6%。
投资和消费增长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一个高峰。
1979年,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
198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等部门以计划手段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计划指标,减少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以行政手段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压缩国防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以行政手段加强银行的信贷管理,冻结企业存款,向企业推销国库券48亿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一)经济增长速度步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设越低,这也无疑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军当中,这种转变,将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注入巨大的活力;再者,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正在制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三)企业格局日趋完善,多种企业形式共同发展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格局。
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不断进入中国的海外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主要力量,它们也给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完备。
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思想。
再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产业带正在逐步的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为代表的产业带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和商业发达的代表。
二、持续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一)人才强国战略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到,要想提高我国的人才素质和人才储备水平,首先要着眼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着眼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1、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大力投资于国民教育和促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各项事业。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
从调控手段和做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总体来看,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调控越来越成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不足甚至教训。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详细3年的宏观调控1978~1983年,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随着计划控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详细]2.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1984~1986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
[详细]3.1987~1991年的宏观调控1987~1991年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详细]4.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建立,为中国及时有效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调控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
[详细]5.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反周期调节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大幅波动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动荡和其他不利的后果。
政府的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大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采取行政管制手段直接进行调控,使政府意志贯彻于经济发展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是造成经济发展波动的主要原因,政府一般很少采用行政管制干预的办法,而是以采用经济、政策、规划、信息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去纠正市场失灵产生的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性。
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常常超出国家计划(规划)并带来物资供应和基础设施紧张等问题,因此,在大多数时间内是通过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过热”;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需求不足的问题,防止经济增长“偏冷”也成为一定时期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1.防止经济增长“过热”的调控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我国政府为压低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进行了6次:第一次是1979-1981年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加快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统一认识,并开始走上轨道。
国家制定了宏伟的建设计划,1977年4-5月召开的“工业学大庆”会议,提出了“要有十来个大庆”,在当年11-12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到1985年钢产量要达到6000万吨,原油产量达到2.5亿吨,为此拟定了基本建设的庞大计划,全国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建30个大电站、8个大型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6条铁路干线和几个大港口。
于是,在1978年开始了建设规模的大扩展,当年基本建设投资从上年的312亿元增加到417亿元,增长33.7%,能源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5.8%,交通运输投资增长28.2%,水利投资增长21.8%, 都是当时较高的增长速度。
基本建设战线出现了过热现象,使当时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持,出现了经济发展失调的局面。
30年6次宏观大调控
从“一刀切”到“点刹”:30年6次宏观大调控从“一刀切”到“微调”和“点刹”,从依靠行政命令到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多重灵活配合,改革开放30年来宏观调控思路和手段不断改进,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集中进行了6次针对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与控制,及时纠正了经济运行中的目标偏差,为我国社会经济三十年来快速平稳增长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宏观调控,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解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实际应用中常常被误解为行政部门违背市场规律对经济运行的人为控制。
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一直都是一国协调经济运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增长的重要国家职能。
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为首出台的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美国经历了十几年历史罕见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社会经济繁荣。
当然,在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宏观调控中经济和法律等间接手段更多;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国家,行政手段可能较多。
其内容会随着一国市场制度的完善而更趋灵活和间接,但不会改变宏观调控作为一国,尤其是大国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地位。
我国近三十年来6次大的宏观调控,其中的经验表明,我国经济宏观调控要做到“三适”,即适时、适度与适可而止。
比如1984年抑制通货膨胀之所以不彻底,主要原因在于不够适时,即1984年动手调控的时间偏短;而1988年抑制通货膨胀之所以欠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不够适度,即调控的力度偏大;1993年之所以也不够理想,主要是虽然较好地做到了适时、适度,但没有做到适可而止。
新世纪后,2003年的调整,因为“三适”基本上都做到了,从而取得了比较全面的成功。
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已由过去“一收就紧、一放就乱”的“一刀切”,逐步转变为目前宽严相济的“微调”和“点刹”;调控手段也从过去依靠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丰富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灵活配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 3年来我国 O 宏观调控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和 红
( 门大学 经济学 院 , 建 厦 门 310) 厦 福 60 5
摘
要 : 革开放 3 改 O年 来 , 国宏 观 调 控 经历 了从 以 直 接 的行 政 调 控 手 段 为 主 到 建 立 起 较 为 完 善 我
的宏 观 调 控 体 系 的 发 展 演 变 过 程 。3 的 宏 观 调 控 历 程 取 得 了一 些 成 功 的 经 验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一 些 0年 也
收 稿 日期 :2 0 0 8—0 —1 7 3
作 者简 介 :和 红 ( 9 1 ) 女 , 南 焦 作 人 , 门大 学博 士研 究生 。 18 一 , 河 厦
・
1 ・ 8
失 调 和 宏 观经 济 运 行 出现 的严 重混 乱 局 面 , 9 1年 中央提 出“ 18 调整 、 固 、 巩 整顿 、 高” 八字 方 针 进 行 提 的
上述 政 策 措施 的作 用 下 , 货 膨 胀 率 从 1 8 通 9 1年 开 始 下 降 , 于 1 8 并 9 3年 初 达 到 谷 底 , 外 贸 易 也 由赤 对
字转 为 盈 余 。 这 一 时期采 用 的主要 是行 政 和计划 办法 : 政 性 财 政政 策 , 制 控 制财 政 支 出 ; 行 强 行政 性 货 币 政策 , 强
1 1 7 ~1 8 . 9 8 9 3年 : 政 和 计 划为 主要 手段 的 宏 观调 控 。1 7 行 9 9年全 国在 建 大 中 型项 目 1 0 1 0多个 ,
18 9 0年又 新 增 加 了 1 0 1 0多个 , 一 庞 大 的基 建 规 模 远 远 超 过 了当 时 国 民经 济 的 承 受 能 力 。 与 此 同 这
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演变
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演变标签:经济体制;计划主导;政策主导改革开放30年来,指导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思想依次为“计划主导论”、“间接调控论”和“政策主导论”。
这三种宏观调控思想分别对应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计划主导论”发展到“政策主导论”反映了我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深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准确地说是1957年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是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控制,依靠计划手段实现经济的综合平衡。
在这种体制下,生产要素和其他资源完全由国家控制,全国实际上是一个大工厂,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不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经济问题全靠计划部门的计划指令来解决,多数情况下靠行政性措施来解决。
那时我们的经济活动中实际上没有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
因为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不能独立地做出生产经营决策,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为了完成国家计划指标而不是利润。
当时我们在理论上认为计划控制优于市场调节,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经济实践中完全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此,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宏观调控思想可以称之为“计划控制论”。
严格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只有计划经济理论,没有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理论,甚至没有宏观调控思想。
1979年随着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才逐渐形成。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经济体制和经济生活的变革引起了思想和观念的变化,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思想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回顾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演变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关于改革以来宏观经济调控经验的若干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要作 用 。 当然 , 从事后 总结 经验来 看 , 这 方 面 也有值 得斟酌之处 。 可 以 设 想 , 如 果充 分考 虑 到 原 来实 行
的宏 观经 济政策 的滞后 效 应 , 以 及 调 整后 宏 观 经 济 政策作 用 的实现 需 要 经历 一 段 时 间 , 从 而 对 积极 的
财政 政策 不是 到 2 0 5 年才进行 调整 , 稳健 的货 币 政 策也 不是 到 2 0 07 年 才 进行 调 整 , 而 是 更 早 一些 , 那 么 , 这期 间发生 的经济 偏热 状况 可能会 轻一些 , 缓 解
大水 灾 。 这 两个 重要 因 素把我 国经济 增速迅 速推 向
下 滑 。 于 是在 19 98 年 又 提 出 了 以 扩 大 内需 为 主 的
方 针和积 极 的财政 政策 , 从 而抑制 了经济迅速 、 过 度
下滑 的趋 势 , 使 得 19 98 年 和 19 9 年 经济 增 速 分 别 达到 了 7 . 8 % 和 7 . 6 % , 仍然处 于 我 国现 阶段潜 在 经
经济调控直接 相联 系的 。 改 革 以来 , 宏观 经济调 控最 重要 的经验② 有 :
.
1
在宏观经济调控 指 导思 想 方面 实现 了根本
转 变。 早在 19 81 年党 中央 、 国务 院依据 对改革 前片
面强调经济增 速 、 忽 视 经 济 效益 提 高和 人 民生 活改
善 的教训 的总结 , 明确 提出 : “ 要 切实 改 变 长期 以 来
轮经济周 期运 行 , 可 以清 楚 观察 到 以 下 特 点 : ( l) 就
经济周 期 的总体构 成看 , 不仅 不会 出现 由经济 、 政治
等 因素造成 的 19 6 0 一 9 62 年 那 种 经济 危 机 阶段 , 也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第34卷第11期财经研究Vol134No111 2008年11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v1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3黄赜琳(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对于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历次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与波动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所有制结构、社会总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价格体制、调控手段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波动形成机制产生的影响;接着从国际经济周期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美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15个不同市场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周期存在的特征事实;最后给出了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周期;宏观调控;特征事实 中图分类号:F049;F1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8)1120088213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发展模式的转换,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在实施,尽管面临的形势不一样。
计划经济针对的是短缺经济,主要通过计划来平衡经济;市场经济面对的是过剩经济,更多的是靠市场调节。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已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与把握每一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及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对于制定目前和今后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的观点存在分歧,刘树成(2000)以1977-1998年GDP增长率为考察对象,根据传统“谷-谷”划分法将我国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和1991-1998年共4个短周期(参见图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宏观调控概述、经验及不足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大致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 17 到 19 年为第一阶段 。 98 91 这一阶段经历了 1 7 到 18 98 91
年、92到 18 年 和 18 到 19 年三次经济波动 , 18 96 97 91 相继 采取 了 18 90到 18 年 的调整 、9 6 的 “ 91 18 年 软着陆” ,以及 18 9 9到
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 经济运行偏热 , 采取 了 19 相继 93到 19 97 年 的紧缩和适度从 紧的财政 、 币政策 ,98到 2 0 年 的积极 货 19 03 财政政策和稳健货 币政策 ,0 4到 20 年 的稳健财政 、 20 07 货币政 策 ,以及 20 07年 1 2月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稳健财政
1. 成为 17 到 18 年经 济波动的波峰 。 1 %, 7 98 91 而在 18 年 , 91 基 18 99到 19 年 , 9 1 经济呈现下滑趋势。从 18 98年的 1 O月一 本建设投资比上年降低 2 .%, P增长 率为 52 且零售物 起 , 06 GD .%, 中国开始实行从严 的“ 治理整顿”价格增速迅速下降。11 , 9
3 18 、9 7到 19 年 经 济 形 势 变化 特 征及 主 要 宏 观调 控 简i 91
18 97到 1 8 年 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18 98 97年的固定资 投 资增速 比 18 年进一 步放缓 , 96 同比增长仅为 1 .%, 由 65 但 生产持续稳定 的发展 , DP的增长仍 旧高达 1.%,构成新 G 1 6
【 摘要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宏观 经济出现 了六次比较 明
显 的 波动 , 经历 了六 次 比较 大 的宏 观 调 控 。在 这 个过 程 中 , 也 我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杨来科(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在职博士生,广东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内容提要: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又是经济波动的治理工具。
本文中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并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宏观调控特异性经济的波动与循环是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
经济的循环有良性循环与非良性循环之分。
所谓良性循环,是指经济的上下波动以及物价的水平被限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总的经济态势比较平稳、均衡。
所谓非良性循环,是指经济的上下波动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大大偏离了均衡增长的轨道,而呈现出严重震荡、大起大落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故而总是难免陷入“忽热忽冷、冷热交替”的怪圈。
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理论界看法不一。
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特异性分析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共经历了四个波动周期(其中第四次仍未完成,如图一)。
这四次经济周期分别是:第一次周期,从1978年开始到1984年结束,历时七年。
此次周期的峰值出现在1984年,经济增长率为15.3%;波谷出现在1981年,经济增长率为4.4%;该次周期的平均增长率为9.43%,波幅为10.9个百分点。
第二次周期,从1985年至1987年,波长为三年。
波峰为1985年,经济增长率为13.3%;波谷为1986年,经济增长率为8.5%;周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07%,波幅为4.8个百分点。
第三次周期,从1988年开始至1992年,波长为五年。
宏观调控30年
宏观调控30年摘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在转轨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宏观调控一直是与市场手段并行。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历经数次经济周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和把握每一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和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对我们应对今后的经济周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周期、宏观调控正文: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整体上获得了高速的增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得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的潜能得以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支配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总体状态是接近优化的。
但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波动有时的影响会非常巨大,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停滞,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现象,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反周期操作,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周期。
第一次出现在80年代初期,1981年左右开始发动,到1984年达到最高点;第二次经济增长的最高点出现在1987年;第三次出现在90年代初期,1992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逐渐减速,在1999年达到最低点;第四次出现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最低点出现在2009年。
同期,我国通货膨胀也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周期,通货膨胀率的相对高点分别出现在1985年、1988年、1994年和2008年。
这种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是振幅减小、最高点在下降而最低点在上升,波动的周期在延长。
整个经济增长的波形越来越平缓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说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深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不断加强。
随着中国转轨过程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进行各类经济决策的主体不断分散化,这一点和改革开放初期有重大的差别。
当时,国有企业的投资如果不能取得效益,它们的对策大都是继续扩大投资,使投资风险继续发散,而对现在的民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来说,它们中的大多数更多地会通过对风险的评估来调整投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中的投资风险是逐渐收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①背景:(1978-198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出现第一个经
济周期是从1977年的洋跃进开始的。这次洋跃进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增 长,物资缺口过大,引进项目所需大量的配套资金无法落实,由此造成财政赤 字迅猛增加。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全社会进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1978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 《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重点》,提出于1980年在全国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由此导致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进口扩大。 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2.3%,成为第一个经济周期的波峰。1978年国家预 算节余10.1亿元,1979年财政赤字猛增至170.6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支出总额 的13.4%和当年贷款增加额的90%,对货币供给造成很大压力。货币信贷政策 方面也采取了扩张性的政策。现金(M0)供给增长从1978年的9.7%急剧上升 到1979年的24.4%和1980年的25.5%;银行信贷余额增长率从1979年的10.2% 迅速提高到1980年的18.3%。在这样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尽管当时大部分商品 价格仍处于行政管制之下,但物价仍然开始攀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从1978年 的0.7%上升到1979年的1.9%,进而上升到1980年的7.5%。1980年赤字仍高达 127.5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10.5%和当年贷款增加额的34%。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
1978年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农村推广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1984年, 我国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 建立。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78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长了57.8倍,年 均增长9.7%,远远高于世界3%的平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现已排 名世界第四。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⑥后果:(1981-1984)1985年的GDP增长率达到了16.2%,
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当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达到了9.3%,固定 资产投资在上年增长28.2%的基础上又增长了8.8%。1985年的 GDP增长率达到了16.2%,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当年商品零售价 格指数达到了9.3%,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增长28.2%的基础上又增 长了8.8%。
一、总述
图表说明:
经济增长都是在上上下下、高低起伏的波动中向前推进的,我国经济也不例外。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明显,从上图我国经济 实际运行的曲线可以清晰地观察出来。在图中,坐标的横轴是以年为单位表示 的时间,纵轴表示的是GDP,左边表示GDP的绝对量,右边表示GDP的年增长 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波动的性质属于增长型波动,只是经济增长率 的减缓和增加,不是经济总量的绝对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78年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GDP的变动情况。从GDP的绝对值来看,很难看出我国经济运行的周 期性特征,我们通过GDP的年增长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波 动状况。如果按照波峰——波峰分析,图形显示我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 一种规律性波动,经济发展的扩张与收缩是循环交替出现。我国从1978年至今 有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第一个经济周期为 1978—1984年;第二个经济周期 为1985—1992年;第三个经济周期为 1993—2007年。从耗费的时间来看,第 一个周期耗时7年,第二个周期耗时8年,第三个周期耗时15年。这表明改革开 放后,我国经济周期平均长度增大,经济稳定性增加。第三个周期是建国以来 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周期波动。从2008年起,我国经济有可能会向下调整,进 入收缩阶段。
• ③调控结果:到1981年GDP的增速回落到4.5%,比上
年回落2.7个百分点。1981年3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基 本建设计划管理控制基本建设规模的若干规定》,这一年 经济继续走低,成为第一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④背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81-1984)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
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根据中央提出的目标,政府实 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整个经济运行走出低谷,开始经济周期的上 升期。到1984年上半年,三年调整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农村改革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同年9月召开的中 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1984年我国决定把 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并把部分投资项目 的审批权下放,即“拨改贷”。1984年下半年,银行由于受“贷 款规模基数”政策规定的影响而盲目放贷,导致当年的货币发行比 上年增长28.16%,并且许多放款并没有考虑还款人的还款能力, 结果是社会有效供给增加不多,流通领域中的票子增加较多,社会 消费需求迅速膨胀。同时在货币的启动下,许多规模小、效益差的 加工工业盲目上马,使1985年的许多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扬。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 ②政府调控措施: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主要是抽紧银
根的政策,货币投放和各项贷款的增长都大幅减少,使整 个经济进入紧缩状态。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 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 方针。1980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 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二、1978-1984年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
• ⑦政府调控措施:政府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