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2章
高中地理2011正式修订版(第二册) (1)
![高中地理2011正式修订版(第二册) (1)](https://img.taocdn.com/s3/m/44df06ea6294dd88d0d26b08.png)
2011本套装仅适用于上海地区的地理教材中国地理部分绿色能够更好地保护你的眼睛Chapter 1:国土和疆域一、疆域和行政区划1.从世界看中国中国处于北半球,东半球,大多在北温带2.疆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3.四至点①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②最南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附近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④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上二、濒临的海洋1.起始海岸线鸭绿江河口—北仑河河口2.海岸线长度1.8万多千米3.四海一洋(洋是主体部分,洋的边缘为海)渤海:四海种面积最小,我国的内海之一,黄河入海口黄海:黄海东海分界线——济州岛,与韩国隔海相望东海:长江入海口,与日本隔海相望南海:“四海”种面积最大的一个注: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我国的内海有:渤海,琼州海峡(更多内容请见“中国的近海”一章)三、疆界和邻国①陆上邻国②海上邻国四、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表格(见书上P3)①华北地区②东北三省③华东地区④华中地区⑤华南地区⑥西南地区⑦西北地区⑧港澳台地区2.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中,省级行政区有34个。
其中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3.在各简称中,注意简称“宁”的省是“宁夏”,简称“宁”的城市是“南京”;“宁波”的简称是“甬”。
4.各个行政省区的地形轮廓(见书上P4)5.地理位置与简称的由来山西——山东之间太行山脉①河北——河南之间黄河湖北——湖南之间洞庭湖湖南省:湘江(简称“湘”因此得名)福建省:闽江(简称“闽”因此得名)②江西省:赣江(简称“赣”因此得名)安徽省:皖山(简称“皖”因此得名)云南省:滇池(简称“滇”因此得名)6.省级行政区划之最①我国最南面的省级行政区:海南省②我国最北面的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③我国跨经度最广省级行政区:海南省④我国跨纬度最广省级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⑤我国面积最大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⑥我国面积最小省级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⑦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省级行政区:河南省⑧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省级行政区:江苏省⑨我国人口最少和密度最小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Chapter 2:中国的近海(选修)预备节1.海洋定义“洋”是指大洋的核心区域,“海”是“洋”的边缘地区,在大陆的沿岸2.海洋的分类A.边缘海(例:东海、黄海、南海)B.内海(例:渤海、琼州海峡)C.地中海(陆间海,例:红海)D.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我国近海特点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一、海区特点1.渤海冬季有冰冻现象,盐度较低。
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e324165727a5e9856a61dd.png)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https://img.taocdn.com/s3/m/80aa68d3ad51f01dc281f1d2.png)
2、教学设计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 贯通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一般到个别 2)综合贯通原则 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 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 组合。
3、教学设计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 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他 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 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5、选择学习(教育)经验的内涵 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 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 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 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强化)。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 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 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6、组织学习经验的内涵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组织” (如:5-6年级地理课)和“横向组织”(如:5 年级的地理和历史) 三个标准: 1)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元素” (如:主要概念) 2)序列性:超越连续性,而(对概念涵义)做出 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3)整合性:“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2、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条件 五类学习结果: 1)智慧技能-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 维的能力 3)言语信息-把知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包括三类: 命名;用简单命题(句子)表述事实;知识群。 4)动作技能-动手操作能力 5)态度-习得的内部状态,它影响个人对某些事物采取 行动的选择
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word版[1] - 副本
![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word版[1]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7332b41df18583d049645914.png)
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球位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及课本P3阅读材料,简单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通过读“地球大小图”,初步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标准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习目标:1.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观察并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北极和南极)及周期。
2.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初步了解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通过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并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动画,观察并理解地球公转方向、周期。
5.通过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初步学会描述地球运动到不同位置时所处的节气和太阳直射位置。
6.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动画,初步了解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7.通过观看自制动画或板画,理解地球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影长、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的关系.8.通过读地球五带图,了解地球五带分布范围及特点,理解五带形成原因。
标准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初步了解经纬线的概念2.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地球仪立体图片,初步理解经纬线的基本特征。
3.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学会判断经纬线。
4.通过观察地球仪、经纬度划分动画并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经纬度划分原理。
5.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学会判读经纬度。
6.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半球划分图、中低高纬度划分图),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7.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理解经纬度变化规律与部分相关地理常识的关系。
(二)地图标准: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学习目标:1.通过读不同类型地图,掌握判断方向的基本方法2.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掌握判读经纬度。
课堂经济地理学11级地理科学第一章
![课堂经济地理学11级地理科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55b2d466caaedd3383c4d33c.png)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The objects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subject system)
一、研究对象
壳"等概念,于70年代发表了《地理系统学说导论》。
统,也就是地理系统……”
地理系统的概念 白光润:地理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张超:地理系统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
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物质、能量、信息运动 系统。
牛文元:在地理环境中,一组结构有序、功能独特,
有一定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的要素、属性或 对象的集合。 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它包括了非生物、生物 和人。三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相互作用。这
3.代表性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 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 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 苏格兰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1989。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相关的参考书
1.《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2.《经济地理学导论》刘甲金、肖志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3.《经济地理学导论》张维邦编,1985. 4.《经济地理学导论》胡兆量等,商务印书馆,1987。 5.《经济地理学基础》陈才主编,1988. 6.《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忠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7.《高等经济地理学》杨吾扬、梁进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现代经济地理学》吴传钧、刘建一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9.《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陆大道 10《区位论原理》杨吾杨主编 11.《行为地理学导论》,[美]D.J.沃姆斯利、G.J刘易斯著,王兴中、 郑国强、李贵才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2.《经济学》(第12版),[美]保罗.A.萨缪尔森,中国发展出版社 13.《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相关杂志:《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资 源科学》、《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 等。
(完整版)地理教学论全面版
![(完整版)地理教学论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976f9603d8ce2f006623b7.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一、早期的地理教学论(1904年——1949)(填空)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在“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这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小学地理程。
1919年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法”的名称正式确立。
早期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或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3.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步伐。
(二)发展时期的地理教学论(填空)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沿用,中小学地理教学思想深受苏联影响;2.20世纪60年代:“地理教学法”被片面理解为仅仅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学科,并认为地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也要体现在名称中——“地理教材教法”;3.“文化大革命”期间:地理教学论发展研究停滞;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地理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法研究日趋繁荣。
当代地理教学论的特点:(重点考点)1.地理教学法主要是对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与地理教育学有各自的功能和价值;2.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育理论和地理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3.研究涉及了基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地理课程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必考)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简答)学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
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
《地理教学论》习题库内容
![《地理教学论》习题库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cafa6d676a20029bd642d37.png)
10.基于不同的课程观,近现代学校常见的课程主要有哪四种。
11.请结合实际案例说出地理课程的功能。
五、论述题
12.请说出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
【参考答案】
1.简单而言,地理课程就是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2.问题课程指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以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绘图题
3.绘图示意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教材体系。
三、论述题
4.举例说明初中某一版本地理新课程教材的主要特点。
5.分析某一版本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的表述结构、内容结构或者重点难点。
【参考答案】
1.2001年
2.地理1、地理2、地理3
3.略
4.体系创新:“人教版”教材以先学习世界地理再学习中国地理的学习顺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为地理教材改革的突破口,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湘教版”教材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打破传统的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编排结构,而是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交互编排,并适当增加人文地理比重;教材不拘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将地球的运动、地图知识等相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较难的内容分散到有关章节中讲述,形成新的教材体系。中国地图出版社新世纪版初中地理教材以先学习中国地理再学习世界地理的为学习顺序。该套教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编排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编排了一个探究系列,形成双重系列的内容结构新体系。
5.略
第五章地理教材的分析与应用
一、名词解释
1.三维目标
二、填空题
2.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
3.对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主要包括地理教材的()分析和地理教材的()分析。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d6b8dd0722192e4436f6b9.png)
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一、地理课程与教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2)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01地理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01地理教学论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252165466137ee06eff918ab.png)
专业理念与师德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
貌。
专业知识
(五)教育知识 19.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0.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
有关: 研究地理教学系统,揭示地理教学规律、指导地理教学
实践。 揭示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应遵
循的法则、标准和要求等。 研究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内容、课程结构、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地理的方法等
通俗地说:解决5个问题, 为什么教? 教什么? 怎样教? 为什么这样教? 如何引导学生学?
1949年后,大陆在全面学习原苏联教育学家凯洛 夫主编的教育学时,接受了这样的一种定义:教学是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我国的教育学或教学论 教科书以及教育方面的词典大多是这样解释的,一直 沿用至今。
学者们关于教学的定义
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 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王策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的学的统一 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方式,有效实施教学。 42.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43.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
新能力。 44.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专业能力
(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4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
地理教学论+第二章+第一节2011-09
![地理教学论+第二章+第一节2011-09](https://img.taocdn.com/s3/m/8a0d77f04693daef5ef73daf.png)
中国古代地理学
发展 简史
发展 机遇
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最早出 现“地理”一词:“仰以观于天文,俯以 察于地理” 。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秦族训》的解释是: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 之理。” 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籍:《尚书-禹贡》、 《山海经》等。
发展 趋势
《尚书·禹贡》全文不足1200字,包括
古希腊的地理思想 研究方法 跋涉山海之间或推测 创建学说(哲学和考 察的作用) 欧洲中世纪的地理思想 组合材料,从事编纂或 读先哲著作,从事评论
发展 机遇
目的任务 发展 趋势 继承方法
观察地表现象,解释 把文献中的地理思想和 地表现象(致力了解 《圣经》,特别是《创 世界、探索未知世界) 世纪》中的典据协调起 来。缺少创建。 继承以前学者的成就 (开放进取的精神) 早期致力于拉丁文去了 解古希腊思想;晚期则 致力于阿拉伯文进入古 希腊的思想领域。
发展 简史
5
科学技术发展
• 航天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类跳出地球看地球 • 航空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的 半径越来越大,世界相对变小
发展 机遇
•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时空尺度在发生 变化 • 观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定量观测越 来越广泛 • 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分析的定量化 程度越来越高 • 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 模拟越来越准确
发展 趋势
比较:
工业文明观 综合发展观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可持续 发展观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生态发展
(资源与环境)
发展 简史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学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环境 构成的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始终贯穿着人地关系的 内容,人地关系成为其研究的主线;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7章考点精华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7章考点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b4a3f78c6bec0975f465e2fe.png)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现象:定义为主体意识到的存在问题:定义为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我们定义为解决问题方法。
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
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4.研究任务:界定研究范围,明确研究路向深化研究思想,彰显学科价值总结课程实践,提升教学经验梳理研究方法,推进深化改革二、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的关系1.共同指向关系地理课程是为一定的课程目标而创立的。
地理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围绕地理目标而展开的。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内在的关系,地理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地理课程中的体现,地理教学目标是为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结合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因此两者存在共同指向的关系。
2.补充创建关系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建立是在对学生已有水平的假设,制定的是基本目标是静态的但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鲜活的,是生成的。
教学目标是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因生施教,建立一种教学补充目标,帮助学优生超越和帮助学困生达到基本要求3.意义对话关系地理教学内容是师生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进行的对话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地理课程内容地理课程内容仅仅是提供给师生的基本的、共同的对话材料,用以发起、引导师生的对话行为。
教师是在现场创作课程。
4.整合多赢关系一方面地理教学不仅受到地理教材的课程观念、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的指导和影响,而且受到师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的作用。
另一方面课程观念、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发展,地理课程的价值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和提升,地理教学在地理课程的指引下,创生发展,形成新的地理课程和教学价值。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2.联系实际问题意识,实践兴趣3.注意拓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第二章:地理课程论一、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及其进程的安排”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李家清)笔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00e817c3b3567ec102d8a61.png)
绪论南京十二中王宝剑一、地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1、共同指向关系地理课程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存在内在的联系,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2、补充创建关系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目标是静态的,但是地理教学时动态的、生成的,所以要建设动态补充目标,帮助学优生超过目标和学差生达到基本目标。
3、意义对话关系地理课程为师生提供对话材料,地理教学不仅涉及教材,还包括师生的生活经验、课程资源开发及补充材料。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在创作课程。
4、整合多赢关系地理教材是课程观念、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评价的载体,地理教学过程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另外这些课程要素需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发展。
地理课程的价值在教学中得到提升和实现。
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研究对象地理课程与教学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
研究地理课程对地力教学的引领作用,地理教学对地理课程的发展作用。
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目标:知识—三维目标课程管理:国家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学术性—地理素养,地理生活、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
课程性质:单一必修课—必修、选修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1)教学理念:从注重双基到强调建构。
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生活中取材、在交流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在活动中建构。
(2)教学方法:从注重讲授到注重探究(3)教学过程:从预设到生成。
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4)教学媒体:从单一到多元:地理教学挂图、地理图片被电子地图和多媒体所取代系统论、传播学、生态论、教学哲学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地理课程论第一节:地理课程目标一、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1、地理课程目标的上位与下位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上位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的根本性问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1)](https://img.taocdn.com/s3/m/15c6ec9cee06eff9aef807ae.png)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xx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
![《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8ec35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3.png)
《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第一篇:《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地理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明确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教学重点:课程的含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程与学科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1.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百度百科定义)2.什么是课程改革?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一)新课程出台的背景(二)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三)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三、优秀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评价有一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
蕴义: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提升基本素质1.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3.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素质(1)教材加工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动手表达能力;(4)指导实践能力;(5)开展活动能力;(6)运用技术能力。
4.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5.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素质。
第二章地理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掌握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和系统结构;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高师学生学习地理教学论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讨论引入:地理教学法、现代地理教学论、地理学科教育学和地理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教学论》含义: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研究对象及任务(p9)(一)研究对象(不同表述)1.研究对象的发展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地理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教学系统;2.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等(p10教学系统结构图)。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ae04509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4.png)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课程》B、《什么是课程》C、《怎样编制课程》D、《课程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是20世纪初的事情。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参见教材P3。
2、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博比特认为,所有的目标,无论复杂与否,都应适合于学校课程B、博比特认为,那些复杂的、无法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能力不宜于成为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C、博比特认为,根据每一年龄或年级的儿童每天活动制定的详细计划就可以构成课程D、按照博比特的理论,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应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正确答案:C解析:博比特认为并非所有分目标都适合于学校课程,只有那些复杂的、无法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能力才宜于成为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
所有A选项错误、B 选项错误。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即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所有推断D错误。
参见教材P7。
3、关于查特斯与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博比特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各种经验和能力B、查特斯认为课程开发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C、博比特的课程开发更强调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D、查特斯认为理想可以从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因此不能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正确答案:A 解析: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 ) 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 ) 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7207bff90c69ec3d4bb759d.png)
第一章:地理课程标准及其理念1、地理素养:一个人能够以地理的观点观察事情且运用地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
2、地理学科能力:即是将地理学科知识以及地理观点应用于实际情境而展现出来的能力。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①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③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④转变地理学习方式;⑤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
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1、地理课程目标:指地理课程对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期望达到的成都或水平。
2、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①其处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②是地理课程内容组织与优化的主要依据,是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重要向导;③是地理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④是地理课程评价的主要标尺;3、国际地理课程目标变革的四大趋势:①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清晰;②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趋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强化、细化技能或能力目标;b、追求地理学科的人为价值;c、日益强调方法目标的培养;③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多使用行为动词;④地理课程目标的变革——具有时代性;4、国际地理课程目标变革对我国地理课程目标研制的启示:①强调三种价值取向的融合;②知识要点粗化,说明细化;③注重地理科学方法的培养;④情感态度目标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⑤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实际,其去国外地理课程标准的合理内核,集中体现国内外地理课程目标的改革大势;第三章:地理课程内容1、地理课程内容:是指地理学科中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以及处理这些内容的方式。
2、一般来说,对地理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这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①地理课程内容即地理教材;②地理课程内容即地理学习经验;③地理课程内容即地理学习活动。
3、地理课程内容编制中存在的问题:①地理课程内容在学生发展中并未体现其真正价值;②以往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忽视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③地理课程内容偏离学生发展的需要;④地理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自然、轻人文的倾向;⑤区域地理内容比重过大;⑥地理课程内容的编制反映现代教学理念不够;⑦地理课程改革缺乏研究的积累和地理学家广泛而深入的参与;4、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①连续性原则,是指地理课程内容“广度”范围内的水平组织原则;②顺序性原则,是指地理课程内容“深度"范围内的垂直组织原则;③整合性原则,是指在不同课程内容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bdf2c24afe04a1b171de1a.png)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理理性知识教学方法小结: 逻辑方法
地理基础知识体系表
地理基础 知识类别
种 类
地理名称
举
例
教学方法设计
地图法、地名学 地图法 多媒体、观察法 多媒体、比较法
北京、阴山、亚洲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两侧 温带草原景观、城市景观 昼夜更替、人口变化
地理 感性 知识
地理分布 地理景观 地理演变 地理数据 地理特征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的概述
一、地理教学目的的含义 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 的)、教学目标关系? 1、地理教学目的就是地理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简 言之,就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陈澄) 2、几点说明 (1)教育目的是社会培养人的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 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是不同课程要达到的结果; 教学目标是指“反映学生学习结束后的行为表现” 的预期教学 效果。 (2)课程目标处于“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课程目标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4)课程目标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 发展并趋于完善。
二、研究任务 (一)研究的总任务:
发展地理教学理论 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二)研究的具体任务
1.中学地理教学历史 2.中学地理教学目的 3.中学地理教学内容 4.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5.中学地理教学原则 6.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7.中学地理教学媒体 8.中学地理教学形式 9.中学地理教学评估 10.中学地理教学科研 11.中学地理教学心理
4时代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先进性、时代性和一定的超前性, 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体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 究的最新成果,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同样,高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是指学科,也是指社会 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 5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还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 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 不同的学习需要。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 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 择他们喜爱的课程。
• 3、地理景观 • (1)种类:自然景观知识、文化景观知识 • (2)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观察法、描述性语 言的运用 • 4、地理演变 • (1)种类:自然地理演变知识、人文地理演变知识 • (2)教学方法:录像、电影、计算机、模型等媒体 的运用 • 5、地理数据 • (1)种类:定量数据、比率数据 • (2)教学方法:图表法 • 地理感性知识教学方法小结:直观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目标)的组成 案例:通过对初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的分析说 明地理教学目的的组成 7-9年级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 地理课程总目标是: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 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 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 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 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地理教学论的内容结构
(一)地理教学论总论 (二)为什么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目的 (目的论) 中学地理教学历史 (三)教(学)什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 (课程论) (四)怎样教(学):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方法论、形式论、媒体论) 中学地理教学心理 中学地理教学原则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媒体 中学地理教学形式 (五)教(学)得怎样:中学地理教学评估(评价论) (六)如何教(学)得更好:中学地理教学科研(科研论)
(2)地理教学法阶段:1922年-1960年
代表性著作:竺可桢的《地理教学法之商榷》 (《史地学报》1922年第2期),葛绥成的《地理教学 法》(中华书局,1932年),褚绍唐的《地理学习法》 (中华书局,1935年)等(杨尧:《中国近现代中小 学地理教育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地理教材教法阶段:1960年-1982年
内蒙古118万km2、中国人口世 图表法 界第一 气候特征、中国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天气、温带草原 比较法、地理科学 方法
直 观 方 法
地理 理性 知识
地理概念
地理规律
地理成因
内蒙古草原分布规律、水循 环规律
气候的成因、气旋的成因
逻 归纳法、定义法 辑 地图法、版图版画 法
法、归纳法 分析综合法
• 二、地理基本技能 • 技能;地理技能;地理基本技能 • (一)地理动作技能(地理操作技能) • 1、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 • (1)填绘地图技能 • (2)绘制图表技能 • 2、地理仪器使用技能 • (1)地球仪的使用技能 • (2)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 等方面的简单测报技能
中学地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 贾福平 2011年8 月
地理教学论课教学说明
(一)课程名称:地理教学论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64学时 (四)修读对象:地理教育专业专科生 (五)考核形式:考查 (六)教学模式:讲练结合式教学模式 (七)教学目的:1、培养地理教师职业意识; 2、形成地理教学和地理教学研究初步能力; 3、掌握地理教学基本理论。 (八)主要参考书: 1、地理教学论,陈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地理教育学,袁书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宝芳,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一章
• • • • • • • •
地理教学论总论
研究题目:1.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特点 3.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及其训练方法 研究思路: 1.文献调研法 2.案例分析法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代表性著作: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刁传芳主编,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王树 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地理教学法阶段:1982年-1992年 代表性著作: 褚绍唐等编著的《地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年),褚亚平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1年),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等。 (5)地理教育学阶段:1992年-1999年 代表性著作:褚亚平等著的《地理教育学》(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2年),②孙大文主编,《地理教育学》(浙 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③李涵畅等合著,《地理 教育学》(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④袁书 祺主编,《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版)。此外,1998年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褚亚平等合 著的《地理学科教育学》一书。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学科属性: 属于教育科学 二、学科主要特点(性质) (一)曹琦先生的主张 1.很强的综合性 2.显著的实践性 3.明显的艺术性 (二)袁书琪先生的主张: 1.社会性 2.边缘性 3.概论性 (三)陈澄先生的主张: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四)刁传芳先生的主张 1.教育性 2.应用性 3.边缘性
(
(二)支持地理教学论学科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地理教学论的定义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 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的学科。(陈澄) (2)地理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地理教学活动包括七个要素:学生、地理教学 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 教学反馈、教学环境。这七个要素之间关系的 揭示,就是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徐宝芳)
三、地理教学目的的功能
(一)动机功能:目标-兴趣-动机
(二)选择功能:内容能:要素;环节
四、地理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
社会需求
.
时代性
基础性
. .
学科体系
素 质
.
学生发展
选择性
几点说明: 1、制定依据: 社会需要;地理学科;学生发展。 2、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3、基础性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 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地理课程 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经典性和继承性,提供未来 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 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 以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一点是最基本的。 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要体现社会需 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学科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基础。
(3)地理教学论的核心思想 地理教学论主张地理教学是有规律的,地理教 学论就是要揭示这些地理教学规律,为地理教 学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4)现代地理教学论的根本宗旨 要以“学”为出发点去研究“教”,研究“教” 是为“学”,即以“学”为目的去“教”。 (陈澄) 结论: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
• (二)地理理性知识 • 1、地理特征 • (1)种类:地理要素特征、地理区域特征 • (2)教学方法:比较法、地理科学方法 • 2、地理概念 • (1)种类:地理个别概念(地理名词术语)、 地理区域概念(集合地理概念) • (2)教学方法:逻辑方法
• •
• • •
3、地理规律 (1)种类: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2)教学方法:地图法、版图、版画法、 归纳概括法,与感性知识关系 4、地理成因 (1)种类: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 果、多因多果 (2)教学方法:逻辑法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研究对象 (一)地理教学论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地理教授法阶段:1904年-1921年 代表性著作:谢洪赉编写的《地理教授法》, 南洋公学发行的《小学地理教授法》,姚明辉 编著的《高等小学地理教学法》等(杨尧:《中国
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一)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领域) (四个目标) (二)说明: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以能促知,知能合 一(4个子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对“过程”的参与,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4个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国家意识、 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4个子目标)。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优先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导目标; “知识与技 能”目标--基础目标(4个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