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缺伴发热处理指南课件

合集下载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业务学习PPT课件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业务学习PPT课件
CSF)皮下注射。
2 护理原则
2
护理措施
1. 保护性隔离 ① 房间消毒:500mg/L有效氯溶液擦洗房间内所
有物品和地板。 ② 病人全身擦洗干净,换上干净消毒衣服后再进
入隔离房间。 ③ 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戴一次性
口罩帽子,六步洗手法洗手。
护理措施
2. 对症护理 ① 升白治疗:遵医嘱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如:粒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② 抗感染治疗:注意观察用药的反应及效果。 ③ 其他:出汗较多者嘱多饮水,遵医嘱静脉补充
电解质及补液治疗。
护理措施
3. 病情观察 ① 每日持续监测患者T、P、R、BP及血氧饱和度。 ② 用药后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发热、抽搐、皮疹、
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4. 皮肤护理 ① 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② 勤换内衣裤,内衣应宽松柔软。 ③ 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皱褶部位的干净卫生。 ④ 剪平指甲,避免搔抓皮肤。 ⑤ 床单应保持清洁、平整、干燥。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 或预计48小时内ANC<0.5×109/L
发热(Neutropenia)
单次口温测量>=38.3℃ 或口温测量>=38.0℃且持续>1小时
2 病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粒细胞生成减少或成熟停滞 二.放疗或化疗药物作用 三.粒细胞无效增生 四.粒细胞破坏增加 五.多种因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 六.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激性食物。
护理措施
6. 呼吸道护理 ① 鼓励病人多饮水,指导病人进行腹式呼吸、
缩唇呼吸练习。 ② 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面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时的抗感染治疗PPT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时的抗感染治疗PPT

抗感染治疗的原则
经验性用药
在明确病原体之前,可根据临 床经验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
联合用药
在某些严重感染情况下,可能 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感染药物 。
及时诊断
对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应尽 早诊断,明确感染源。
针对性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敏感的抗感染药物。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密切监测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 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代谢改变
发热可引起代谢增快,加 重心脏负担,导致心率加 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免疫功能抑制
发热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 能降低,增加感染风险。
抗感染治疗的意义
控制感染源
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能 够控制感染源,减轻病情 。
缓解症状
抗感染治疗有助于缓解发 热、咳嗽、疼痛等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
及时抗感染治疗可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
分类
根据粒细胞缺乏的原因,可分为 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后天获得 性粒细胞缺乏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多种多样, 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药物因素 、感染因素等。
发病机制
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包括免疫系 统异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抗寄生虫药物
吡喹酮
对多种寄生虫感染有效,如血吸虫病 、肺吸虫病等。
青蒿素
主要用于疟疾的治疗,通过干扰疟原 虫的细胞膜结构及功能而起到抗疟作 用。
05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时的护理与预防
护理措施
监测体温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 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发
热。
保持清洁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指南-PPT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指南-PPT

抗菌药物得调整
对于病情稳定却有无法解释得发热患者很少需要更换抗菌 药物,如果发现感染进展,则需相应地调整抗菌药物
对于临床或微生物学检查明确得感染患者,应根据感染部 位和分离细菌得药物敏感报告来调整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
对于初始应用万古霉素或其她抗革兰阳性菌得抗菌药物治 疗得患者,如果未发现革兰阳性菌感染证据,应尽早停用
抗菌药物得调整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2~4天判断疗效。 在 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如果患者反复 或持续发热>3 d时,应再次进行全面得检查, 包括一套新得血培养检查和根据相应症状 进行相关得检查以寻找感染源。
抗菌药物得调整
正在接受经验性口服或静脉治疗得低危门 诊患者,如果其发热和临床症状在48 h内无 好转,应该住院重新评估,并开始静脉应用广 谱抗菌药物治疗。
尽管革兰阳性菌为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血流感染得 主要原因,但初始治疗加用万古霉素并不能使发热时间缩 短或总病死率明显降低。
初始经验性治疗低危
初始治疗可以接受口服或静脉注射经验性 抗菌药物治疗。推荐联合口服环丙沙星和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可以单用左氧氟沙星。
初始经验性治疗高危
需加抗G+菌药物: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有其她严重血流 感染证据;②X线影像学确诊得肺炎;③在最终鉴定结果及药 敏试验结果报告前,血培养为革兰阳性菌;④临床疑有严重 导管相关感染(例如经导管输液时出现发冷或寒颤以及导 管穿刺部位周围蜂窝织炎,导管血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间 早于同时抽取得外周血标本);⑤任一部位得皮肤或软组织 感染;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或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定植;⑦已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药 物且经验性应用头孢她啶治疗时出现严重黏膜炎。可以选 择得药物包括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

粒缺伴发热 ppt课件

粒缺伴发热  ppt课件
必需再次住院,按标准的静脉广谱抗菌素经 验性用药常规进行治疗。
ppt课件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19
背景资 料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高危患者的治 疗
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
碳青霉烯类、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单药治疗
① ② ③
病例资 料
治疗方 法


讨 论
结 论
需要住院治疗,静脉应用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和其它严重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素
ppt课件
4
背景资 论文前言 料
病例资料
治疗方 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 FN)定义[1]: • 中性粒细胞缺乏: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或
预计48 h后 ANC<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指ANC<0.1×109/L。
ppt课件
11
背景资 料
病例资料
治 疗方 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疗效评价
根据2004年1O月《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导原则》,临床疗效按痊愈、 显效、进步、无效四级评定。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
(1)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4项均恢复正常;(2)
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是上诉 4项中 1 项未完全恢复; (3)进步:用 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4)无效:用药后72 h病情无明显进
进步 2 0 1 0 1 4
无效 3 1 0 0 0 4
有效率(%) 70.6 80 100 100 0 71.4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时的抗感染治疗PPT课件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时的抗感染治疗PPT课件

治疗结果
经验总结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粒 细胞计数逐渐上升,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应尽早使用 抗生素和免疫增强剂进行治疗,同时注意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案例二:失败教训总结
患者情况
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因粒细胞缺乏症发热入院治疗。
治疗方案
采用常规抗生素进行治疗,未使用免疫增强剂。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感染、疲劳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
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主要依据外周血检查结果,当外周血中粒细胞数量明显减 少时即可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同时,还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02
发热与抗感染治疗的重 要性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
详细描述
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是指在接触可能的病原体前或发生感染前,采取一系列预防性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这些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加强手卫生、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等。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 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也是必要的。
04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 的抗感染治疗药物选择
抗生素类药物
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总结词
根据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详细描述
针对性抗感染治疗主要依赖于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病原体 种类和药敏情况后,医生可以调整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以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总结词
在接触可能的病原体前或发生感染前,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01
02
03
体温调节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处理课件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处理课件
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可能是药物对骨髓的毒 性作用,或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可能是由于 自身抗体对骨髓或免疫系统的攻击作用。
相关危险因素
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较弱 ,更容易发生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疾病 ,可能增加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风 险。
03
监测病情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 感染症状,及时就医 。
04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 极配合治疗,增强战 胜疾病的信心。
05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病例分享 与经验总结
Chapter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因肺部感染导致粒细胞缺乏 ,经过抗生素和升白细胞药物治
疗后恢复。
病例二
患者因化疗引起粒细胞缺乏,出 现高热,经抗感染和升白细胞治
如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也可能导致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
感染 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疾病
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是 导致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常见原 因。
如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等,也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伴发 热。
发病机制研究
感染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通常是由于感染原对骨 髓的抑制作用,导致粒细胞生成减少。
足量足疗程用药
02
确保抗生素的足量使用和足够的治疗周期,以提高疗效和减少
耐药性的产生。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03
密切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及时处理和调整用药方案。
04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预防与护 理
Chapter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 良好的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降低感染的风险。

以粒缺伴发热指南指导血液病感染患者治疗课件

以粒缺伴发热指南指导血液病感染患者治疗课件
方面的内容
亮点所在:强调 了指南的重要性 和实用性,提供 了具体的诊断和 治疗建议,同时 介绍了相关的临 床经验和研究成
果。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机遇并存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病感染患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血液病感染患者的治疗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推荐的食物与禁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饮食调整的原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营养补充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心理干预与护理指导建议
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焦虑和恐惧 护理指导建议:指导患者正确护理,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调整: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运动锻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成功案例展示与分析
案例一:粒缺伴 发热患者的诊断 与治疗过程
案例二:血液病 感染患者的成功 治疗经验
案例三:医护人 员的团队合作与 沟通技巧
案例四:患者及 家属的教育与支 持
失败案例反思与总结经验教训
原因分析:分析失败案例的 原因,包括诊断、治疗、护 理等方面
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注意观察不 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退热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策略
退热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 类
针对不同发热原因选择合 适的退热药物
退热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
常见退热药物的副作用及 处理方法
添加标题
经验总结:总结在粒缺伴发热血液病感染患者 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包括诊断、治疗、护 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肿瘤患者粒缺伴发热的抗感染治疗ppt(完整版)

肿瘤患者粒缺伴发热的抗感染治疗ppt(完整版)

亚胺培南单药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疗效显著
研究显示,亚胺培南治疗粒缺伴发热肿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达71%
N=102 有效 71%
无效 29%
不明原 已知病原 不明原 因发热 体感染 因感染
结果来自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02名1996-2001年入院治疗的肿瘤患者接受亚胺培南500mg IV 每6h治疗
头孢他啶对革兰阴性菌的 抗菌活性降低
头孢他啶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 的活性较弱
1.Spanik S et al. J Infect Chemother.1999;5:180-184 2. Fritsche TR et al.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03;47:435–440
根据可能致病菌初始经验性治疗

环丙沙星+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院内静脉给药
符合院外治 疗条件
高风险
院内静脉给药:单药治疗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碳青霉烯类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门诊观察4-24h,确保患者对初 始经验性治疗可以耐受,且患者 状态稳定可以出院治疗
根据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培养结果 调整抗菌药物,如
• 根据ANC 值、病原体 或感染部位 确定治疗终 点
粒缺伴发热患者重度感染风险评估
粒缺伴发热患者应进行重度感染并发症风险评估
临床评估 MASCC评估
经验性抗细菌治疗
根据风险评估确定: • 给药方式:口服或 静脉给药 • 给药地点:院外治 疗或入院治疗 • 治疗持续时间
临床重度感染风险评估
高风险患者
─ 化疗≥1个周期的实体瘤患者约10-50%出现发热 ─ 化疗≥1个周期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80%以上出现发热 约20-30%的发热有临床感染证据 常见感染部位有消化道、肺部和皮肤 菌血症发生率约为10-25%,常见于粒减持续时间长或重度粒减患者(ANC<

粒缺伴发热处理指南课件

粒缺伴发热处理指南课件

*皮肤黏膜感染:7-14d *菌血症不合并心脏病:7-14d *金葡菌或酵母菌:感染控制后再使用2w *鼻窦炎或多数肺炎:14-21d *真菌(霉菌):≥12w *HSV或水痘病毒:7-10d *CMV:14-21d,加上2-4w维持治疗
!!影响投药时间的因素: 中性粒细胞恢复的程度;感染部位; 致病菌;肿瘤性质;
具 备
在家、医院或诊所滴注 抗生素/同时口服抗生素 单纯口服抗生素抗生素 首次剂量应监测以便: 明确患者能否服药;投 药稳定;制定投药计划; 患者教育;可短期入院、 急诊或门诊、诊所间隔 2~12h监测投药;
不 具 备
住院治疗
在家 治疗
医生在12~24h随访,之后患者应该接受 随访1次/d,每天3次以:*检查感染区域; *复查实验室检查和培养结果;*确定治疗 有效;*处理治疗中的其他问题;
ANC(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正常范围:2500-6000/µl;
*中性粒细胞数目越低,感染的机会越大;
&当ANC<500/µl,感染几率增加;
&当ANC<100/µl,特别是持续时间> 1周,感染的 几 率大大增加; &极低ANC持续时间>2周,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 任何严重和难治性感染。
*持续、大量有针对性地给予抗 生素; *低危且4d内未发热患者可 选择口服; *感染未得很好控制时 需考虑以下情况:G-CSF或 GM-CSF(增加中性粒细胞数 适用于感染加重、合并肺炎、 真菌感染进展者); *当普通抗生 素无法控制感染时给予高效 抗生素 *特殊患者可使用IVIG 增强免疫力
抗生 素投 药疗 程
黏膜皮肤喉或鼻咽腔季节性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发热和粒减存在预计严重anc缺乏100ul持续时间预计粒减持续时间7d日常活动可以自理间隔212小时评估住院静脉给抗生素住院一般诊所静脉给抗生素在家地位患者抗生素先静脉后改口服且院外护理良好在家医院或诊所滴注抗生素同时口服抗生素单纯口服抗生素抗生素首次剂量应监测以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真菌:假丝酵母菌、曲霉菌、隐球菌、组 织胞浆菌 ;
4、原虫:肺囊虫、弓形虫、隐孢子虫;
诊断感染所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明确中性粒细胞计数; *抽取血培养:至少2个不同部位,如有大的静 脉置管时,每个置管的静脉处血都要抽取做培 养; *做尿培养; *胸部X片 *可能成为感染源的部位都必须取样做培养, 如咽痛时做咽拭子培养、腹泻时做便培养;
!感染早期一般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待培养结果出来 后,就可有针对性地投入抗生素。
粒减病人感染的处理:
1、药物治疗
*早期、足量用药
*先经验性用药,致病菌明确后有针对性给予药物
*注意药物副作用
2、随访
*复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检查感染部位
3、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主要用于严重粒细胞低下且持续时间较长的 患者 *尽管预防性使用过抗生素,依然需要警惕感 染的可能
感染风险评价(高危) 除了ANC降低之外,合并下列因素将使发生感 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1、住院病人; 2、临床合并症严重; 3、肿瘤未受控制而不断进展; 4、肺炎(肺部感染)或其他严重感染; 5、年龄>60岁; 6、近期做过干细胞移植; 7、肝肾功能异常; 8、脱水或低血压; 9、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病;
具 备
在家、医院或诊所滴注 抗生素/同时口服抗生素 单纯口服抗生素抗生素 首次剂量应监测以便: 明确患者能否服药;投 药稳定;制定投药计划; 患者教育;可短期入院、 急诊或门诊、诊所间隔 2~12h监测投药;
不 具 备
住院治疗
在家 治疗
医生在12~24h随访,之后患者应该接受 随访1次/d,每天3次以:*检查感染区域; *复查实验室检查和培养结果;*确定治疗 有效;*处理治疗中的其他问题;
机体自我保护机制
1、皮肤、黏膜 2、免疫系统及其免疫细胞(WBC) 中性粒细胞 B细胞--分泌抗体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单核细胞 !肿瘤病人中,各类白细胞减少很常见,但中性 粒细胞数目是衡量免疫功能的标志。
肿瘤和肿瘤治疗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
1、免疫系统被抑制;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全血细胞生成减少,其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 细胞)最先减少,其次是血小板,最后是红细胞。 当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后,机体抵抗感染 能力下降而变得容易被感染,而此时发生的感染 比免疫功能正常时的要严重得多。
4、CSFs的使用 *3种CSFs *与化疗药同时使用以维持WBC数目一定水平 *与抗生素同时使用抗感染
降低感染的风险
*通过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白细胞数到达谷底的时间; *关注机体感染的体征和症状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每年秋季注射流感疫苗,同时鼓励与自己密切接触 者也注射疫苗(免疫力低下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不推 荐滴鼻疫苗); *当你的白细胞计数低时,注意以下措施可以预防感 染:出行、饮食、穿衣、个人卫生(女性);
Fever and Neutropenia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Version II /2006 by NCCN
NCCN对发热的定义:
单次体温>38.3℃或体温>38.0°C且持续时间≥1小时。
!多数发热由感染引起,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 药物反应、肿瘤增殖、炎症反应、输血等,甚至还有一 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持续、大量有针对性地给予抗 生素; *低危且4d内未发热患者可 选择口服; *感染未得很好控制时 需考虑以下情况:G-CSF或 GM-CSF(增加中性粒细胞数 适用于感染加重、合并肺炎、 真菌感染进展者); *当普通抗生 素无法控制感染时给予高效 抗生素 *特殊患者可使用IVIG 增强免疫力
抗生 素投 药疗 程
*皮肤黏膜感染:7-14d *菌血症不合并心脏病:7-14d *金葡菌或酵母菌:感染控制后再使用2w *鼻窦炎或多数肺炎:14-21d *真菌(霉菌):≥12w *HSV或水痘病毒:7-10d *CMV:14-21d,加上2-4w维持治疗
!!影响投药时间的因素: 中性粒细胞恢复的程度;感染部位; 致病菌;肿瘤性质;
决策树
Decision Trees
*单次口温>38.3°C或腋温>38.0°C 持续1小时
*ANC<500/ul或ANC<1000/ul,但未 来48h内ANC<500/ul。
初步评估
*观察感染好发位置:口,咽,食道,肠道,直肠;腹 股沟;生殖道/肛周;肺、鼻窦和耳道;皮肤;静脉 插管; *询问病史:近期旅行,宠物接触史,结核接触史,合 并症,近期输血及血制品,近期应用抗生素,类似表 现的家人,用药,距上次化疗时间,既往感染,HIV *实验室检查:CBC+DC,肝肾功能;常规胸透,尿常 规,氧饱和度;胸片(有咳嗽或呼吸系统症状时); *必要时其他部位影像学检查; *评估感染严重程度;
3d后改为电话随访;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 必须就诊:不能服药;发热持续或加重; 实验室检查异常;治疗反应差;其他异常 情况;
每天检查可疑体征患者 必须向感染科医生咨询 实验室检查和培养必须 每天复查,需要时随查 每天做血细胞计数检查 如果持续发热,必要时多 次血培养肝肾功2~3d复 查一次
感 染 部 位 明 确
ANC(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正常范围:2500-6000/µl;
*中性粒细胞数目越低,感染的机会越大;
&当ANC<500/µl,感染几率增加;
&当ANC<100/µl,特别是持续时间> 1周,感染的 几 率大大增加; &极低ANC持续时间>2周,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 任何严重和难治性感染。
粒减伴发热时初始征象
*皮肤温度增高
*疲倦 *头痛 *感觉困惑、发晕、虚弱 *身体发冷或发热
*口腔疼别是出汗之后
*喉咙痛 *咳嗽或气短 *吞咽困难
*身体疼痛
*鼻塞 *排尿灼热感
*损伤、手术切口或静脉输液处出现红、肿、痛
粒减伴发热的早期处理:
一、自我处理 1、测口温4次/天,感觉不适时随测(进食或饮水之后 至少15min),如果你的体温>38º C或更高,就医; 2、记录体温变化; 3、多补充液体(如水、果汁、可乐、冰棒、冷冻品) 4、感觉发冷时加盖; 5、感觉发热时减盖; 6、如果发烧可于前额敷冰袋降温。 二、就医 1、体温>38º C或更高; 2、出现感染症状或体征。
Level of Neutropenia
ANC(cells/µl) 1,500-2,000 1,000-1,500 500-1,000 <500
发生感染的几率 没有增加 轻度增加 中度增加 严重增加
Causes of Neutropenia 1、化疗:化疗药种类、剂量、化疗方案、其 他治疗、年龄、营养状况、肿瘤类型、肿瘤分 期。 2、放疗:剂量、方案、照射面积; 3、免疫疗法: 4、移植。
请感染科会诊,做更深入的检查 或改换抗生素
谢 谢!
感染风险评价(低危)具备以下任何一条者:
*不具备以上高危因素中任何一条 *预计粒减持续时间<7d *日常活动可以自理
住院----静脉给抗生素 高危 组患 者评 估 住院 一般诊所 静脉给抗生素 在家(地位患者 OR抗生素先静脉后改口服 且院外护理良好) OR口服抗生素
低危 组患 者评 估
患者具备下列表现: *无恶心或呕吐? *能口服药? *希望在家治疗? *急诊随诊方便? *良好而负责的24h 护理? *家中具备良好的 治疗条件? *1h内能到达医院?
常见感染部位:
*皮肤或软组织; *口腔和咽喉; *食道; *瘘; *直肠、肝或腹部; *人工静脉通路装置处; *静脉输液处的皮肤组织; *肺部; *肾和膀胱;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致病微生物种类主要有:
1、细菌:绿脓杆菌、克雷白杆菌 、大肠杆菌、 难辨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肠球菌、链球菌; 2、病毒:HSV(单纯疱疹病毒)、 HZV(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CMV(巨细胞病毒)、流 感及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季节性病毒如RSV;
*血培养 -从两处取样 -体征明显部位 *腹泻:便培养和其他检查 *尿培养 *皮肤:疼痛明显处或出现损伤处 *病毒培养:黏膜、皮肤、喉或鼻咽腔 -季节性呼吸道感染流行时
发生严重感染的
风险评估
感染风险评价(高危)具备以下任何一条者:
发热和粒 减存在
间隔 2~12 小时 评估2 次
*发热开始时正住院的病人 *临床合并症严重 *肿瘤未得到控制或加重 *肺炎 *近期干细胞移植 *脱水或低血压 *肺气肿或其它慢性肺病 *肝肾功异常 *预计严重ANC缺乏≤100/ul, 持续时间≥7 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