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主要围绕热现象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热的相关概念,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热的现象,探索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热的相关概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热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热量、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关系。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现象,探究热的规律。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热现象中的规律。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生活实例法:将热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热源、冷源、实验用品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作业准备:相关练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热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季节,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

2. 掌握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如温度、降水、植物生长等。

3.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不同季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介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特征。

教学内容和过程
Step 1 引入引入
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引导学生了解季节的概念。

Step 2 季节的分类季节的分类
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资料,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并介绍每个季节的特点。

Step 3 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
介绍不同季节的温度、降水、植物生长等变化特征,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与解读。

老师可以采用双组合、小组合作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互动性。

Step 4 季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季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探究不同季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春季播种、夏季收获等。

老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季节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介绍季节的分类、变化特征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与解读,加强了学生们的视觉感受和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实践作业则加深了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2024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简单机械《斜坡的启示》优质课件

2024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简单机械《斜坡的启示》优质课件
科学课是小学中的一门有趣的副课,其中的科学实验是课程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科学实验包含的内 容很多,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说说 如何做好小学科学实验? 一、备课方面 虽然小学科学不是主课,但是老师应该对小学科学实验充分重视,在备课方面要精心准备。确定好教学内容和 方向,明确教学目的,对一学期的科学实验都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二、学生准备工作 有的实验课是实验室里本来就有现成的工具可以使用的,但是有的实验课是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工具的,老 师应该在上课前,让学生们准备好相关实验工具,并提前预习实验内容。 三、提升学生兴趣 小学生刚开始对科学实验课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孩子们年纪比较小,容易在短时间内就对科学实验失去兴趣。 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动手做科学实验,并及时予以一定的奖励。 四、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有的是让学生一个个的操作过关,有的是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然后互相 合作完成实验。不管什么教学方式,一定要学生们写下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考核方面 小学科学实验一般不做考试要求,但是老师们可以自己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做实验的态度、实验操作过 程、实验结果进行评分,作为小学生的平时成绩,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课的重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1课时:温度与水的变化1.双手握住一杯热茶,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会变得越来越冷。

2.我们平时说得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

它很容易“跑来跑去”,也就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逐渐上升,升到100℃时水开始沸腾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开始下降;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次给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对水的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

4.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

5.水的沸腾过程和温度的变化有关。

6.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时会结冰,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7.水在100℃时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第2课时:水的蒸发和凝结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

2.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3.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从气态变成液态。

4.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有关。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的速度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水蒸发的速度越慢。

5.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有小水珠附着,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6.自然界的云、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7.自然界的霜、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而成的。

第3课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将冷的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由凉变热。

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2.将凉水和热水相互接触,凉水的温度会上升,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最后温度会相同,都等于室温。

3.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把感温粉末加入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温度的变化。

第4课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往两边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开始往四周传递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含科学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含科学实验)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基础知识1、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提出了四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通过实验发现,四种假说都能形成昼夜现象,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知道第四种假说才是正确的。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1小时自转一周。

太阳是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

他的不朽著作叫《天体运行论》。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法国物理学家傅科通过实验发现摆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转,证明地球在自鼓。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

5、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比西边早。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北京先迎来黎明。

6、坐在车中,车向前行驶,两旁的树木就运动。

坐在转椅上,沿顺时针转动转椅,周围的景物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地球相当于一个“大转椅",太阳、月亮有産升西落(顺时针方向)的现象,地球应该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动的。

7、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左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径,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8、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自转一周大约24小时。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9、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却1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

10、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里不动的秘密。

11、极昼和极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时,绕太阳公转,地轴倾斜,保持不变,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移动形成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13、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再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14、赛车的设计特点:
9、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11、增大摩擦的例子:鞋子底上有花纹;车轮上有花纹;雪地上铺稻草、 足球鞋鞋底有鞋钉等。
减小摩擦的例子:在拉链上涂蜡烛;往齿轮里加点油、滚珠轴承等。
12、自行车上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需要减小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7、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滚动还是滑动等因素有关。
8、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或水平匀速运动)
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单元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归纳汇总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烟花、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4、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停止施加动力(用阻力)。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04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04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第13课撬重物的窍门一、知识点梳理:1、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三要素是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3、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如开罐头的螺丝刀、修剪花枝的剪刀、拔钉子的羊角锤、压水井等。

4、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这样的杠杆是费力杠杆,如扫帚、理发剪刀、镊子、筷子、食品夹子等。

费力杠杆虽然在使用时比较费力,但是能节省距离,更方便。

5、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这样的杠杆是一种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如天平、跷跷板等。

6、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人可调节阻力点(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根据此刻阻力点(秤砣)的位置读出物重。

在称重时,杆秤实为一个省力杠杆。

7、不同的剪刀,被剪物体在剪刀的不同位置,所属杠杆的类型也不同。

8、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前人使用吊杆和撬棍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杠杆原理。

9、为了说明杠杆原理的威力,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二、教材中问题解答:1、下面两种抬起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P38)图一图二答:图一这种方法很费力,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讲台。

图二这种方法很省力,只要一个同学就能撬动讲台。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费力杠杆不省力,为什么还要用它?(P39)答:花剪、开罐头的螺丝刀是省力杠杆。

扫帚、理发剪刀、镊子是费力杠杆。

生活中的不省力杠杆,即费力杠杆,并非真正“费力”,用它是为了省距离、更方便。

3、成人坐在哪里,跷跷板另一端的小朋友才能翘起他?(P40)答:成人应尽可能往支点靠近,小朋友才能轻松翘起大人。

4、你知道小杆秤称重物的原理吗?(P40)答: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一、判断题1. 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2 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3.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4. 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而且同时自传的..5.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很多种..二、选择题6. 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哥白尼B托勒密C 牛顿7.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A太阳的东升西落B乌云的遮盖C地球的自转..8.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年B天C小时9.下列哪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的解释A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B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C地球在自转;D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也在转..10.下列哪种现象中与昼夜交替有关的是A猫头鹰B 大雁南飞C 小草枯萎11. 地球自转一周为..A一天B一个月C一个季度D一年答案:1 √2. √ 3 √4 √5√6A 7C 8 B 9D 10A 11A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判断题1. “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天体围绕着地球运动..”2.“日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转..3.哥白尼认为地球包括其他星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4.托勒密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5.托勒密和哥白尼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二、选择题6.在“地心说”示意图中; 处于宇宙的中心..7.A地球 B 太阳C月亮三填空题7. “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的;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8. 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它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9. 不朽的名著《天体运动论》是_________的著作..10.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________地球的形状是______的..11.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_________12. 哥白尼认为答案:1√2√3√4×5√6A 7托勒密8. 哥白尼9 哥白尼10 地心说11日心说12 球形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一、判断题1. 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地球在自转..2.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3. 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外面的景物在向后移动..4.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二、选择题5. 下列哪项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A潮涨潮落 B 冬去春来 C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6. 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A昼夜现象 B 日食现象 C 四季现象7.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正确的解释是A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C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8.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 顺时针9.傅科是通过过程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A星星 B 摆 C 水流三、填空题10.昼夜现象与▁▁▁▁▁有关11. ▁▁▁▁摆动后;地面的刻度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证明▁▁▁▁▁12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或▁▁▁▁▁▁;周期为▁▁▁▁▁;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13. ▁▁▁▁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证据..答案1√2√3√4√5C 6 A 7C 8A 9B 10地球自转11 摆地球在自转12 自西向东24小时13 傅科摆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一、判断题1. 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2. 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3. 经线每个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差相差一个小时..二、选择题4. 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B上海C乌鲁木齐5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个区时..A、12B、24C、366. 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对表A、太阳B、地球C、地球自转轨道7. 在世界时区圈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A1小时B12小时C24小时三、填空题8. 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9.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这就意味着越是▁▁▁▁▁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10. 不同地区所处的▁▁▁▁▁▁决定了地区之间▁▁▁▁▁▁..答案:1× 2 √3√ 4 B 5A 5B 6C 7A 8 北京时间9 自西向东东边10 经度差时差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判断题1. 人们在观星时方向;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2.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3. 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在逆时针的运动..4. 晚上迷路时;可以通过北极星找到方向..5. 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二、选择题6.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A头顶正上方 B 北极星 C 北斗星7. 在星星的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A月亮 B 北斗星C北极星8.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的线叫做A赤道 B 纬线 C 经线9.地球仪上环绕一圈指向东西;并且长短不一的线叫做A赤道 B 经线 C 纬线三、填空题10. 天空中星星围绕着▁▁▁▁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产生的现象..11. 天空中星星围绕▁▁▁▁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象的轴在转动;称作▁▁▁▁▁▁▁13 ▁▁▁▁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答案:1. √2√3×4√5√6B 7C 8 C 9C 10 北极星地球自转11北极星地球自转12 地轴13 北极星第6课地球会公转吗一、判断题1. 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区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2. 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区公转的关键证据..3. “日心说”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这与地球的公转的意义是一样的..4. 地球自转的方向跟地球公转的方向一样..二、选择题5.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A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6. 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A 渐渐加快B 逐渐减慢C先加快后减慢D 先减慢后加快7. 在不同的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A由西向东 B 由东向西 C 由北向南8. 下列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现象的描述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太阳的东升西落B 一年四季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9. 打扰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24小时 B 一个月 C 一年三、填空题10.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11. 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转动;公转的方向是▁▁▁▁;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答案:1√2√3√4√5B 6 A 7B 8A 9C 10 公转11太阳逆时针一年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判断题1. 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2. 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3. 阳光直射的地区;比阳光斜射的地区温度低..4. 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5. 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也还会有四季..6 秋分时;太阳直射在A南极B长度C北极7. 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8.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B 夏季 C 冬季9...下列四个节气中;白昼最短的是A劳动节B儿童节C教师节D国庆节填空题10.阳光的____射与____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11.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运动的两个特点有关..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12.在四季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________..答案1 ×2×3×4×5×6B 7 B 8C 9D 10 直斜11地球的公转地轴是倾斜的12夏至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判断题1. 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2. 北半球到了夏季;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这种现象叫做极昼..3.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4.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地区范围..5. 去南极考察时最好时期是北极出现极夜的时候..二、选择题6. 引起极昼、极夜时间不等长是由于A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B地球在公转的轨道上运行速度不同C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D地球是不规则球体..7.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在极地附近有半年时间处于黑夜之中;这种现象称为A极昼B黑夜C极夜三、填空题8. 极昼与极夜现象与▁▁▁▁▁▁▁▁、▁▁▁▁▁▁▁▁▁▁▁和▁▁▁▁▁▁▁有关.9. 北半球的夏季时;太阳挂在天空就是不会落下;北极中心的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于黑夜之中..人们就把这样的现象叫▁▁▁▁▁和▁▁▁▁..10. 地轴倾斜度大约是▁▁▁▁度..11. 公转过程中;地球倾斜方向▁▁▁▁▁▁;形成极昼和极夜..12. 地球的轨道是一个▁▁▁▁▁;地球距离太阳远近会影响地球上的气温..答案:1√2√3√4√5√6B 7C 8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9极昼极夜10 23 11 保持不变12 椭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课件(全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课件(全单元)
地球每日绕地轴自转了一周
2.落体偏东
• 在地球上,朝着地心的方向为下,反之 为上。受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从高处 向下落,若没有别有因素影响,它应该 一直朝向地心下落。大量的实验证明, 物体下落过程中并不是直向地心,而是 略向东偏。落体东偏现象的产生与地球 自转有关,因而可以用它来证明地球的 自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 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 讨论方法后再进行。
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 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把 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列。
由于科技的发展,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研 究和科学计算,我们终于知道,太阳和地球的 距离是1.5亿千米。
单摆沿一个平面缓慢地摆动起来。傅科仔细地 测量了单摆的摆动角度以后,就打开一本书看 起来,想过一会儿再量一次。几个小时过去了, 傅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 现象出现了:开始时单摆的摆动方向是跟自己 接近平行的,现在居然偏向自己了。傅科不相 信地揉揉自己的眼睛,一点儿没错!他干脆放 下书,找来一些细沙铺在地板上,使单摆的尖 端在沙面上划过。一段时间后,单摆留下的痕 迹就偏离了原来的方向,沙面上形成了两个对
3.水平运动的偏向
• 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一切物质,都会 发生偏向。假设从北极向位于赤道上的A 地发射一枚火箭,当火箭到达赤道时, 不是落在A处,而是落到了A以西的B地。
4、深井测量
• 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 行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 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 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 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 自转运动.
在“北极昼”的日子里,街上的路灯都是通夜不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我们看到地球周围的星体, 如太阳、月球等,它们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50
51
52
53
54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 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这个时间称为恒 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 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 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 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想一想,哥白尼的观点相当于 我们模拟试验中的哪一种解释?
上面的两种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他们都运用了哪些证据来证明他们各自的观点?这些
证据充分吗?
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呢?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做出的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哪
些可以被排除或是保留?为什么? 搜集其他天文学家的研究内容,看看他们对地球运 动的观点和证据。
1.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
地球在自转。(
( )

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3.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4.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外面的景物在向后移动。( ) )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课件
那克塔学校
于万江
42
既然地球在自转,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 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会一样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 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我的发现
热从边缘温度高的部分向 热从中心温度高的部分向 四周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四周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部 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1.金属条上的热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 金属。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2.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 热在金属条中,是从从温度高的(热的)部分向温度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 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 察蜡(或感温油墨)的变化情况 ,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 递的。
实验步骤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 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或感 温油墨)的变化情况,推测热在 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热在金 属中的
传递
热在汤勺 中的传递
观察热在 金属条中 的传递
观察热在 金属片中 的传递
热传递
热汤-勺口-勺柄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说明温度的变化是先后的,也 间接说明了热的传递路径。
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 周各个方面逐渐扩散的过程。
三种方式:热对流、 热传导、热辐射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用示意图记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播路径
我的发现: 在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加热一样,热总 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哪种实验方法,观察起来更直观形象?
观察感温油墨的变化更直观形象。
3 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实验材料
科学 部编版 五年级 下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第四单元热》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第四单元热》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第四单元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第四单元《热》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热传导、比热容、温度计的使用、热能的转化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热的性质、热的现象以及热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抽象出科学的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热传导的原理,掌握比热容的概念,正确使用温度计,理解热能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热的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明白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导的原理、比热容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热能的转化。

2.教学难点:热传导的原理、比热容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器材、教学挂图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热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热传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热传导的原理。

3.学习比热容: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比热容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温度计的使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5.热能的转化: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热能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热能的利用和转化。

6.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思考,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思维导图+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思维导图+知识要点)

第四单元 单元划重点思维导图蒸发 沸腾 升化 凝结 凝固 数量转移 温度变化保温瓶内胆向低温物体 固体导热物体容易传导热量不容易传导热量陶瓷、木头、橡胶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空气、水 三个杯子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循环流动 太阳、篝火陶瓷杯吸热 放热 原因水的三 态变化热对流 热辐射方向之间接触气体、液体 不需要热传物质 由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热传递金属 散热性好 保温性好 制作 制作保温杯塑料杯 不锈钢杯 加盖包裹保温材料木塞真空隔层 镀银内壁知识要点一、水的三态变化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一般情况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4、水吸收热量蒸发变成水蒸气(吸热过程),水蒸气遇冷凝结变成水(放热过程)5、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适合的条件下液化而成的。

雨是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

它们在去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

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二、热量的传递1、两个系统在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3、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4、三种热传递的方式的不同点:(1)热传递的过程不同,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传递。

(2)热传递的媒价不同,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5、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6、太阳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热辐射。

7、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三、传热快慢1、根据物体的导热性,我们可将物体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自转产生的。

乒乓球转动,手电筒也绕着乒乓球转动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地球。

2、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6、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山脉的变化”、“沙洲的形成”、“溶洞里的钟乳石”、“人类改变地表”四课。

探究影响地表形状改变的诸多因素。

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对山脉、沙洲的形成与变化,对鹅卵石、钟乳石的形成等进行分析、想象,认识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实验,启发归纳。

直观演示,质疑引导。

教学准备:酒精灯、玻璃、试管夹、喷壶、苏打、烧杯、曲别针。

课时安排:7课时13、山脉的变化备课时间:3月24日授课时间:4月11日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实验,启发归纳。

学法: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教学准备: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后回答:(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

第二课时三、拓展延伸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讲风化作用时,有个学生讲到:大街上建筑物上的磁砖,时间长了会掉下来。

这也是风化作用。

我让全班给这个学生鼓掌。

这次掌声很及时。

保护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他学生的观察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蘑菇石的成因不能猜测准确。

改进措施:多做模拟实验。

14、沙洲的形成备课时间:4月6日授课时间:4月15日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直观展示,组织活动,加强概念的梳理,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知识,避免死记硬背。

利用生活实例或具体情景,充分运用直观手段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法: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观察理解,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分析探究。

教学用具: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沙洲图片二、探究沙洲的形成1、提出问题:沙洲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观察示意图,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有什么不同?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3、汇报自己的猜想。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5、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

6、讨论: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7、小结沙洲的形成。

8、拓展:试着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

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三、探究鹅卵石的形成1、欣赏鹅卵石2、学生猜想,提出假设:鹅卵石原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它们上怎样形成的?3、汇报自己的猜想结果。

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5、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

6、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7、分组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做好实验记录。

8、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打磨机,概括鹅卵石的形成。

10、拓展:(1)风的搬运作用;(2)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做实验后的小砖块交给我,收集起来,也让全年级的学生观察。

不足之处:过了四五天,有的学生告诉我,他的砖砖块烂了,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

改进措施:收集学生实验的成果要及时,即使砖块不烂,也可能会丢失。

15、溶洞里的钟乳石备课时间:4月8日授课时间:4月19日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3、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5、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实验,启发归纳。

直观演示,质疑引导。

学法: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观察理解,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分析探究。

教学准备: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

烧杯、玻璃瓶、碟子、曲别针、线绳、苏打晶体、蒸馏水。

教学过程一、科学引入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同学们是否知道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中的钟乳石随处可见,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景观,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多媒体展示钟乳石景观)二、科学探究1、语言描述通过观察,谈谈你对钟乳石的印象?(观看钟乳石图片,用自己的话对钟乳石进行描述。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你知道溶洞里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教师适当提示: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3、指导实验(1)选择一块石灰岩(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4)滴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5)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

4、汇报实验结果谁能把刚才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汇报给大家。

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交流时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并和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5、自制钟乳石(1)、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2)、提示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3)、教师展示提前一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按教师的提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实验结果用条形图画下来。

结合自己的实验装置,观察教师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6、阅读科学在线,验证自己的推断。

三、拓展活动1、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并随时做好记录。

2、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节假日,到广西桂林或其他有溶洞的地区旅游,感受钟乳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1、写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后小结:成功之处:我做的钟乳石模拟实验,直接用的是苏打粉,没有结晶,也做成了。

而且线绳上有苏打晶体,状似钟乳石,下面有晶体,状似石柱。

不足之处:有的学生的作品不尽人意。

改进措施:要及时纠正学生的缺点,以免造成不好的效果。

16、人类改变地表备课时间:4月13日授课时间:4月22日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的哪些活动起到了改变地表的作用。

2、能将人类各种改造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3、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或研究的结果。

4、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5、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

6、能提出一些对小学生来说切实可行的保护地表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实验,启发归纳。

学法: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教学准备:有关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作用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人类引起地表形态发生的活动图片、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壮美的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前三课的研究,你认为是哪些自然力量引起地表变化的?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某种地表形态的改变往往是由许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自然力量,还有那些力量能引起地表的变化?科学探究一、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对于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我们已有所了解,把课下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1、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3、板书学生总结的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方式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地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按着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把这些活动进行分类。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呢?二、辩论会1、提出问题:某地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不足以维持当地的粮食供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案。

对这一方案,你的意见是什么?2、自由结组赞成围湖造田的为正方,反对围湖造田的为反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结组。

3、组内准备辩论材料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观点是什么?围绕这些观点的理由都有哪些?怎样总结。

4、展开辩论(教师随机组织,但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5、总结经过辩论,我们的观点是什么?谈谈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信息。

拓展活动我国是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大国,每年出口量很大,同时也是使用大国。

使用一次性木筷有什么利弊?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保护环境,拯救森林的角度思考,可采用何种解决方案?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讲解了河、湖干了容易,再恢复就难了,甚至永远也恢复不了。

深深震慑了学生。

懂得了大自然的保护是人人有责的。

不足之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不多,我就直接结合图片讲解,特别是辩论会,学生准备不充分,改进措施:我细致给学生讲解,并以实际的例子进行说服,学生的感触很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