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劳保法考试大纲

劳保法考试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I. 说明部分一、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比例分别为20%和80%。

其中平时成绩由三次作业成绩和考勤成绩组成,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75%,即每次各占25%,考勤成绩占25%。

二、考试内容说明考试内容限定在下面的考试大纲中,其中较易题目占20%左右,一般题目占45%左右,偏难题目占20%左右,较难题目占15%左右。

三、考试题型考试题型一般由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辨析、论述、案例分析等构成。

II.考试大纲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学生掌握名词、概念、原理、基本内容;领会: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领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相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等;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原理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简史1. 识记:劳动法诞生的标志;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性质、立法形式;核心劳动标准2. 领会:三方性原则第二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 识记: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概念2. 领会:劳动关系的特征3. 应用: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能够利用劳动关系理论处理实务问题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特征1. 识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2. 领会:劳动法的特征第二章劳动法主体第一节概述1.识记:劳动法主体及其分类2.领会:劳动法主体的现实表现第二节劳动者及其团体1.识记:劳动者的概念、资格、工会的性质及职能2.领会: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3.应用:劳动法上的劳动者的具体范围第三节用人单位及其团体1.识记:用人单位的概念2.领会: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3.应用:用人单位的具体范围第四节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服务主体1.识记: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律地位、劳动服务主体的种类2.领会: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第三章劳动合同第一节概述1.识记: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特征;劳动合同的立法状况;劳动合同的种类。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知识点汇总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知识点汇总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目录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的概念2.风险与保险的联系3.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4.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5.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6.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构成7.两类不同性质保障项目的界定及其分类管理8.分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点和区别9.社会保障制度主体10.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1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涵12.社会保障的定位与功能。

13.国家、用人单位、受保人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15.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选择的结果16.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17.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功能18.分析如何确定适度社会保障水平19.分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济贫法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社会经济根源2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4.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5.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6.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与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27.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28.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29.贝弗里奇报告与英国率先建立福利国家30.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3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3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3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争论与风险34.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其改革的背景3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前期改革的基本实践3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模式3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路径与策略第三章社会保障基本的分析范畴38.公平的内涵及其多维度性39.效率的具体形式及其适用条件40.产权的内涵及其对效率的影响41.机会均等与平均主义42.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协调方式43.重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机制44.社会保障是一种应强制消费的优效品45.外部效应的存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46.政府承担社会性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47.规避投保方的逆向选择倾向48.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之外的再分配职能49.政府干预社会保障领域的有效性在一定条件下方可成立50.政府转移支付项目的产出和质量难以度量51.政策目标与政策效应产生偏离52.社会保障领域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选择53.逆向选择的机理54.道德风险的内涵55.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关系56.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57.规避逆向选择的基本方法58.道德风险的成因和规避路径第四章养老保险59.养老模式的分类60.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61.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内涵62.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63.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必要性64.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近期目标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保6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依据66.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做实个人账户的关系67.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的来源和结构。

《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考试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代码:0515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在整个社会劳动经济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完善劳动关系、分配关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较强性的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重点阐释以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点,渗透宽厚的人文精神,突出社会保障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管理方法论的普遍性,并从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角度,融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社会保障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管理方法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自学应考者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相关知识体系,为社会保障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同时,立足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认识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尝试性地理解和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初步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保障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从事有关社会保障管理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有关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作必要的的理论准备和专门训练。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及特征,理解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主体及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理解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及其适度性,了解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位与功能,了解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一、总体要求具体内容(一)注重理解,把握体系。

本课程共二十章,内容比较丰富,涉及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个领域。

在学习或复习时,应当学好课件,掌握课程讲解、课程作业、例题分析、综合练习等栏目的内容。

考生应围绕课件,全面系统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识记重点名词、重要概念,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复习。

本课程考试重点在考察考生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对于案件的处理能力。

因此,在复习时必须重点突出,但一般性的内容也应了解。

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把握重点章节,掌握重点内容。

识记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名词、概念、重要知识点等。

这部分内容多出单选、多选、名词、简述等题型。

领会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性的掌握。

应用层次主要涉及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试卷中的单选、多选、名词、简述和案例都会涉及到领会层次和应用层次的内容。

(三)以课件为核心内容进行全面练习。

围绕课程内容,并依据考试大纲的题型,本课程有关课件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并提供参考答案,供考生复习时用。

这些练习题都是围绕课程中和实际生活中可能的出现的问题来设计的,力求覆盖课程中考生应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以此提高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法学学科,与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学习中,需要随时注意新的情况,吸收新的内容。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我国和国际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和司法实际出发,去思考和研究如何处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和试卷结构1、考核方式:闭卷;答题时间:120分钟;2、试卷结构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多项选择题为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名词解释为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为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为1题,20分;案例分析题为1题,10分。

江西2013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预安排表

江西2013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预安排表

人力资源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理 020218 创业理论与实务
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 09470 本原理概论
工程管理 020279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1852 施工组织与管理 07140 土木工程合同管理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 00054 管理学原理
采购与供应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管理 020282 销售管理 020314 中小企业 经营管理 03616 采购战术与运营 09470 创业理论与实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9470 创业理论与实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 09469 财经应用写作 00015 英语(二) 00183 消费经济学 09469 财经应用写作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00861 刑事侦查情报 00015 英语(二) 本原理概论 00245 刑法学 学 08028 审讯学 08027 侦查措施与策 略
08030 毒品犯罪侦查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8034 查缉战术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00402 学前教育史 本原理概论 00399 学前游戏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 00455 教育管理心理 学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 学 00015 英语(二)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887 儿童文学名著 导读 00015 英语(二) 00453 教育法学 00450 教育评估和督 导 00015 英语(二) 00453 教育法学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 00468 德育原理 本原理概论 理辅导 00472 比较教育 展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 06445 现代生物学进

017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概论-考试大纲

017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概论-考试大纲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社会保障概论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1、考试内容:按照章节详细列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考核比重:5%)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体系结构(一)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结构第二节社会保险(一)定义:要重点把握社会保险的含义: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是指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二)地位:知道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原因有三点::1、它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即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2、它承担的风险最多;3、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障中最大的部分;(三)特点:强制性、储蓄性、互济性、补偿性;(四)内容:老年社会保险、疾病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第三节社会救济(一)定义及地位:社会救济亦即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不同:1、对象不同;2、目标不同;3、经费来源不同;(三)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由于意外灾害一时困难的人;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四)内容:归为两大类: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其中灾害救济工作的主要形式包括紧急救济行为、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三种。

第四节社会福利(一)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具体了解四种含义,即公共福利事业、特别的专门性的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以及上述三种形式的综合。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2018年4月真题试卷及答案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2018年4月真题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的真题是作者本人考试时在考场上记下来的,只是没有记单选题和多选题。

一、名词解释1、劳动法:答:狭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指定公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一般以法典的形式出现。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社会保障:答: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集体谈判:答:指工会或工人代表与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组织的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4、社区服务:答:政府、居委会以及其他社区组织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涉及范围广泛,除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内容外还包括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婚姻指导防止青少年犯罪等。

5、社会救助:答:一种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程序向其提供保障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二、简答题1、工资分配的原则答:①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②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③宏观调控原则;④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原则。

2、劳动法产生的原因答:(1)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2)是维护自由平等竞争的需要(3)是劳动者长期斗争的结果3、社会福利的特点答:1)社会福利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普惠性2)社会福利待遇标准的一致性4、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分类及特征(分类我在网上也没找到可靠答案)答:特征:生俱来、终身专属、不可剥夺5、第五题简答题我忘了,不敢乱写。

三、论述题1、法的价值取向。

(此题的答案是我自己网上找的感觉比较靠谱的,对于我考试中写的答案我已经忘了)答: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是表层价值取向和深层价值取向的组合体。

表层价值取向包括个人生存权和社会安全。

深层价值取向包括正义、公平和社会效率。

由于我国处于改革和制度变迁时期,所以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安全和个人生存权。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36.法律渊源即法的存在形式,包括国际渊源和国内渊源。
(一)国际渊源
国际渊源来自国际组织公约、建议书和国家间的双边、多边国际协议,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
国家间双边协议指两国之间的协议。国家间多边协议指多国之间的协议。
(二)国内渊源
国内渊源以国家立法为主,分硬法和软法。国家立法包括认可法和制定法。
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内容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如下特点:(1)不同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对应性,有时会出现分离状态;(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甚至复杂
18.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客体,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资金、物和服务行为。
19.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形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引起一个具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硬法,即由国家权力(立法)机关依法律制定程序制定的宪法、法典(如劳动法、保险法)、单行法(如养老保险法)。由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如条例);由中央行政机关的部委为执行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制定的行政规章(如部颁规章);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法令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
软法,即权威部门的法律解释等。
社会保障关系归纳为以下五类:(1)社会保障税/费征收机构与缴费人之间因缴费、信息交流和数据管理等事务发生的社会关系;(2)参保单位内部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因缴费和代扣缴费发叶:的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交叉发生);(3)社会保障基金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囚基金管理发生的社会关系;(4)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机构和社会保障受益人因资格审查和待遇发放等事务发生的社会关系;(5)社会保障行政执法与监督检查机构和相对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1.法律的科学价值则在于:(1)引导人们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2)基于公平、合理原则规范人的意图和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3)通过结构严谨的法律规范来预测人们的行为、法官的判决,以及追究责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涵有四个要点:1.社会保障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即以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消除竞争机制运行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全因素 2.它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以区别于纯粹的国家保障和用人单位保障 3.它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其中既有属于共同保险性质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项目4.它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社会保障的外延界定:1.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2.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1.国家主导性 2.法制性3.社会性4.福利性5.人道性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

国际劳工组织正式采纳的社会保障的各种要素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的福利补贴、家庭补助以及储蓄基金、还有为雇主规定的补充条款和围绕社会保障而发展的各种补充方案。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组成: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社会保险是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

社会救助是解决社会保障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

社会福利组成:1.公共福利事业2.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3.指员工福利4.特殊社会福利,亦称民政福利。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待特定优抚对象——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社会保险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联系和区别: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

这种收入的横向转移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 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

01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学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纲-2020

01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学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纲-2020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劳动经济学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1、考试内容:第一章导言(考核比重:5%)一、学习目标与要求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力市场发展成长起来的一门学问。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劳动经济学形成的背景,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的基本含义,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1、劳动的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的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2)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认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

(3)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4)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2、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次重点)识记: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注意力投向人们工作的范围,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2、与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联系在一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派生需求。

(三)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般)识记:劳动经济学形成的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工问题理解: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产业关系或劳工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济学的关系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考核比重:15%)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劳动力供给的基本范畴与劳动参与率等相关概念,理解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掌握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理解家庭生产的实质以及家庭生产理论,掌握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学会利用劳动供给理论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以及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2)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提出劳动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__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A 终止劳动关系B 劳动争议发生C 调解不成D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2、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的,除了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外,还可责令支付__。

A 赔偿金B 违约金C 滞纳金D 罚金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__。

A 解除合同B 终止合同C 变更合同D 续订合同4、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____规定。

A 企业规章制度B 劳动合同C 法律法规D 集体合同5、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__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 一年B 六个月C 一个月D 十五天6、劳动争议调整委员会主任由__担任。

A 职工代表B 工会代表C 用人单位代表D 三方面选举产生的代表7、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条件出现,劳动合同__。

A 解除B 自行解除C 撤销D 终止8、工会与企业签订的以劳动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是__。

A 集体合同B 经济合同C 民事合同D 劳动合同9、支付__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

A 临时工的劳动报酬B 加工承揽的劳动报酬C 轮换工的劳动报酬D 雇佣工人的收入10、某女职工遇到难产,按劳动法规定应给予的产假为__天。

A 56天B 90天C 105天D 120天二、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1、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工。

()2、社会保险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受或摆脱人生的各种灾害。

()3、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方可申请仲裁。

()4、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指出下列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每题10分,共20分)1、劳动关系、劳动行政关系2、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四、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1、我国对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2、建国以后,我国劳动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五、案例题(16分)某邮电部门的女工,因拒绝周日送报,被认定为旷工,遭到用人单位的违纪处罚。

《劳动法考核大纲

《劳动法考核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三、编写说明这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

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意在帮助学生熟悉劳动法的体系结构及重要的劳动法律规范,能够运用劳动法的专业知识分析、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本大纲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它是法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54学时)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适用于法学本科专业。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1章劳动法的产生1、识记:劳动法产生的前提。

2、理解:劳动法产生的过程、劳动法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发展、中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3、运用:热点案例展示劳动法的思维模式。

第2章劳动法的概述1、识记:劳动法的概念、渊源及调整对象。

2、理解:劳动法上劳动的特征;劳动法的功能;劳动法的渊源;劳动关系的特征和种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内容。

3、运用:分析比较狭义和广义的劳动法含义;能够分析并举例说明劳动法的渊源;对实例进行分析,哪些社会关系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第3章劳动法律关系1、识记: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者的概念和分类、劳动者的资格、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工会的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及其团体的相关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服务主体。

2、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

3、运用:分析并举例说明劳动法律关系与非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

第4章劳动就业法1、识记:劳动就业法;就业歧视2、理解:了解国家实施的就业促进措施,了解就业歧视。

3、运用:对实例进行分析,劳动者的就业权的保障第5章劳动合同法1、识记: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的分类、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终止与解除等;2、理解:劳动合同的立法概况、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3、运用:能运用劳动合同的基本特征对劳动合同与相近法律形式进行比较第6章集体合同法1、识记:集体合同的效力2、理解:集体劳动关系的发展状况、集体合同的内容3、运用:能运用集体合同效力分析具体案例第7章劳动基准法律制度1、识记:最高工时标准、非标准工时形式;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和补偿;最低工资立法等2、理解: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概念和划分、工时立法的起源和发展、工时立法的任务和内容、最高工时标准、工时形式;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制度、年休假制度、探亲假制度以及其他假期制度,掌握延长工作时间的的概念和形式、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延长工时的补偿、以及不同情形下的法律责任;工资的概念和职能、工资分配制度确定的方式、工资构成、工资形式、工资保障等法律规定。

自考本科0515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重点

自考本科0515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重点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重点知识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一节公民、劳动和社会保障公民对国家的第一需要是基本生活的安全保障,公民应有的最基本权利是劳动权和基本生活保障权。

劳动权和保障权属于社会法范畴。

一、公民与劳动(一)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劳动劳动产生劳动力,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它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并引起相应的社会问题:(1)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割。

(2)劳动力是生产要素。

具有商品属性;劳动力是特殊商品。

(三)劳动者1.劳动者的定义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相应义务,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2)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四)劳动权1.公民劳动权的定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即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就业权,即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即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参与权,即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

2.公民劳动权的意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及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1.就业权2.结社权3.参与权.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2024江苏省自学考试1月份考试科目资料

2024江苏省自学考试1月份考试科目资料
12585 物联网限制原理与技术
建筑工程
2080806
02446 建筑设备
28887 土木工程概论
06006 地基处理技术
30456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
环境工程
2081102
28447 大气污染限制工程
28490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
28525 环境分析与监测
29804 工程制图(二)
28529 环境化学
27092 财务管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24243
271871 国际运输与保险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27186 制单结汇与报关实务
27183 国际经济学
会计
2024204
11002 公司法与企业法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27350 企业会计准则与制度
市场营销
2024208
11002 公司法与企业法
2024282
03615 选购绩效管理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03614 选购法务与合同管理
03618 选购项目管理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30203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0 西方社会学理论
00278 社会统计学
27051 社会保险学
27052 社会福利思想
学前教化
2040102
02189 机械制造基础
房屋建筑工程
1080801
00170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2394 房屋建筑学
化工工艺
108120102481 物理化学(三)来自02175 分析化学(一)
27056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03146 化工原理(二)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复习提纲

历史-资料-打印版第21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复习提纲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经过全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就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渐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国家对劳动就业制度实行了深刻的改革,从“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由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制定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改革社会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统包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一、覆盖面狭窄,仅仅限于企事业单位职工;二、不具备社会保险性质;三、往往以政府命令的方式实施,拖欠、克扣现象时有发生,无法可依;四、享受者不直接承担医疗养老等保障费,自我保障意识到淡薄。

就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但在企事业“减员增效”过程中出现的下岗现象,以及城镇失业员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覆全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新体制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的当务之急。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根据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新机制,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