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学习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并认为学习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

该理论对个体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提供了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新的视角。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含四个关键概念:观察学习、模型、反馈和自我效能。

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包括动作、言语和情感表达,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模型指被观察者希望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媒体中的角色。

反馈指他人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和后果,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中性的。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它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学派进行了批判。

其次,该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个体学习和行为的新框架,强调了观察和模仿他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通过试错和奖惩来实现的,而且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也可以实现。

最后,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效能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其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和努力程度。

然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评价和争议。

首先,一些学者认为该理论过于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忽视了内部因素的作用,如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能力等。

其次,一些人认为该理论对社会影响的解释过于简化,没有考虑到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些方法上的局限性和局限性,如样本选择的偏差、观察方法的主观性等。

总的来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学习和行为模型,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观察学习、模型、反馈和自我效能等关键概念。

虽然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它为我们理解个体学习和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学派的第三个代表人物,班杜拉在华生和斯金纳理论的基础上再次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详细的划分,班杜拉人的行为的发展与产生不仅仅与刺激有关还和我们的认知相关,认为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而社会中的环境、个人的认知及我们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又叫社会学习理论,具体内容如下:一、三元交互论个体(认知)、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观察学习(一)班杜拉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所或得的,通过“打波波玩偶实验”可以将学习分为以下:1.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为直接的观察模仿学习;2.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3.创造性观察: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二)学习的环节为:1.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2.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3.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4.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

再次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解进行记忆,注意过程可以理解为观察、看的过程,保持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识记,记住的过程,复制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行为的再次简单的呈现,动机过程则为内心倾向,通过这样的方法识记理解。

三、强化的分类班杜拉通过“打波波玩偶实验”将强化细致的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真实榜样:学习者直接接触的人与事,包括家庭成员、朋友、 同事以及与个体有直接关系的其他人。
象征性榜样:指符号化的人与事、行为的图示表征。
观察学习的条件
2、强化
观察学习的条件
3、个人的信念
信念是人对自己和对外界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认识。据班 杜拉分析,人的信念有四个来源: (1)亲生经历; (2)替代经验;
引起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第一,榜样或范例要能引起观察者的注意, 也就是说刺激的本质决定注意的产生。 第二,是否复习所观察的行为,以增强记忆 。 第三,是否强化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行为。 第四,能否灵活地将观察到的行为用于自己 的行为之中。
导致思想和行为形成与改变的两类学习
2、亲历学习
社会认知论认为,观察学习是人们形成思想和行动的一种 途径,但也没有否认直接经验得到的学习。班杜拉将通过反应 结果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 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人们 对反应结果功能性价值的认识。
观察学习的效应
3、反应促进效应
反应促进效应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后加强原先习得的行 为。
4、刺激指向效应
刺激只想效应指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 向特定的刺激。
5、情绪唤醒效应
情绪唤醒效应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着身上容易唤 起类似的情感。
观察学习的条件
1、榜样人物及其行为后果
对个体来说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影响他的行为,而 其中榜样的影响值较大的。 班杜拉把被模仿的榜样人物或事件分为两类:
儿童观看一位女性成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电影后,精确再现这四 种攻击是行为的情况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 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 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 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这一过程 受到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见下图)。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注意到其结果,从而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观察学习。

此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四个关键概念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 注意(Attention):个体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与自己当前需求和兴趣相关的行为。

2. 记忆(Retention):个体通过将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存储在记忆中,以便以后引用和复制。

3. 仿效(Reproduction):个体会试图模仿观察到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仿可以是直接的行为复制,也可以是尝试着从观察到的行为中提取某些关键要素。

4. 动机(Motivation):个体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激励,从而决定是否要模仿观察到的行为。

例如,如果观察到的行为获得了奖励,个体可能会更有动力去模仿。

综上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并通过注意、记忆、仿效和动机这四个过程来加深和巩固学习的效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Bandura)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

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

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

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

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

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

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奥斯丁班杜拉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也被称为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分析其对社会认知的贡献。

在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他认为个体的学习和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其行为,从而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在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社会认知理论着重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引入了社会模型的概念,这些社会模型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

通过观察社会模型的行为,个体形成了对于这些行为的知觉记忆,通过模仿和实践,逐渐掌握和运用这些行为。

除了观察和模仿外,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激励和反馈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激励和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正向的激励和积极的反馈会增强个体对于某种行为的学习和模仿,而负向的激励和消极的反馈则会减少个体对于某种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可以充当社会模型的角色,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正向的激励和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

除了教育领域,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导力培养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组织中,通过培养正向的社会模型,可以帮助员工学习和掌握新的工作技能;通过激励和反馈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需要指出的是,奥斯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在解释个体认知发展和行为习得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首先,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及行为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引入了新的观点来理解和认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及其行为发展的机制。

班杜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与个体本身的决定性因素有关,如学习及认知过程,而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如何尝试解决与社会环境所提出的挑战,以及个体如何通过观察、建构和动机方面的因素来形成自身行为。

这一理论观点由三部分组成:表演复制、建构行为和塑造因素。

首先,表演复制是指个体从社会环境中观察、学习、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行为。

换句话说,个体受到其他人行为的冲击,使其产生行动上的影响,这也是社会学习概念重要的一部分。

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对社会环境的观察,能够建立一种“内在的动机”来影响自己的行为,而不一定就是被外在环境的刺激所影响。

另外,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进行表演复制的愿望,有的更高,有的更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学习的能力也不一样,从而有可能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

其次,建构行为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外在媒介环境中提出的挑战和困难所作出的回应,是一种相对主动的行为。

班杜拉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调节外界环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如不同形式的学习,从而影响个体行为发展的方式和结果。

此外,可以通过调整个体内部的认知和情感动机来调节外在环境,而不是被外在环境直接影响,从而有助于个体改变和控制自身的行为。

最后,塑造因素是指个体受到外界刺激后,通过社会内外部因素所带来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行为的一种因素。

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个体内外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角色权力关系、文化社会价值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塑造因素来控制个体行为的发展。

综上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表演复制、建构行为及塑造因素,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非只是通过个人的个体经验。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学习”或者“建模学习”,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技能或者其他的知识。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首要的一步,因为要想学习某个新的行为,必须注意到别人正在执行这个行为。

在这个阶段中,观察者必须特别注意这个行为的特点以及这个行为是如何执行的。

保持是依次发生的步骤,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对于学到的内容的记忆。

如果在观察其他人的时候没有适当的记忆,那么在之后需要模仿时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复制是接下来的步骤,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成功的保持对于学习内容的记忆,那么就可以尝试重复要学的行为。

这个阶段最好是通过模仿其他人,因为观察者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行为,但是慢慢地可以达到熟练地程度。

最后一个步骤是强化,也就是说,在成功地复制了其他人的行为后,需要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正确地强化这些行为,观察者可以越来越熟练地执行他人的行为,最终达到自己掌握这个行为的目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质,并且拓宽了原先只侧重于内在体验的学习观念。

这个理论对于教育和心理治疗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和成人的学习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观察学习
•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经历四个过程。 •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 3.复制过程 4.动机过程
• 在动机过程中,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 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榜 样 行 为 表 现来自1 注 意 过 程2 保 持 过 程
3 复 制 过 程
4 动 机 过 程
经 模 仿 习 得 行 为
(1)注意过程
在注意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和直觉榜样 情景的各个方面。 影响注意的因素: 1.榜样的特征:与自己相识;有吸引 的人(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 2.观察者自身:有依赖性的, 自身概 念水平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 3.环境: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
(2)保持过程
• 以表象和言语的形式将观察到的信息在记 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储存。实质是一 个由外到内的过程。

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观察者 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 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 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 的行为 。 • 这意味着,经管学习已经发生了,但除非情景 是合适的或者有引起行为的刺激,否则是不会表 现出来的,外在强化或者学习者对即将出现的后 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而不是学习。 •
(3)复制过程
• 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 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实质是一个由 内到外,动作再显的过程。
(4)动机过程
• 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模仿动机:1.直接强化,直接强化的作用并 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信息和诱因。观 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 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 行为。2.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 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3.自我强化:依赖于 社会传递的结果。即个人的价值和信念。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

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刺激—反应”和认知学习理论上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强调人是怎样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学习。

所谓社会学习,就是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

而与一般“刺激—反应”不同的是,“刺激—反应”强调个体对某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并进行强化,从而进行学习,而社会学习只需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学习,不需要亲自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有的过程主要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和动机过程。

在该理论提出之前,班杜拉进行过充气娃娃的实验。

实验中,实验者分别让小孩观看三种不同的场景,第一场景是一个大人陪充气娃娃玩耍,第二个场景是大人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第三个场景中大人不对充气娃娃进行任何操作。

观看完三种情景后,分别把小孩带到一个周围没有人的充气娃娃面前,结果发现,观看第一种场景的小孩多与充气娃娃和睦相处,观看第二种场景的小孩则模仿大人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观看第三种场景的小孩则没有太多表现。

班杜拉的这个实验说明了观察学习在塑造人行为方面的影响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影视剧方面把控严格的原因,因为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容易模仿周围人和媒体传播的暴力内容,一些暴力视频容易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强化。

这是一种替代强化,意思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强化自身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给孩子塑造榜样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教育必须重视的。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②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前者可以从自身活动以正反两方面结果及其经验教训中学习。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籍此谈谈榜样教育的作用和策略一、社会学习理论(又称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1、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2、学习与表现班杜拉将新的学习与习得行为的表现区别开,强调知识的获得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是不同的过程,人所知道的要比表现出来的多,外在强化或学习者对于即将出现的后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而不是学习3、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那些导致成功后果的行为被保留下来,而导致失败后果的行为则被舍弃。

参与性学习的后果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激励,是在建立预期,影响动机并塑造信念,是学习者的认知而非行为的后果影响了学习。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人类大部分学习是替代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速度,还避免人去经历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后果。

二、观察学习1、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①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

什么样的榜样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而加以模仿呢?应从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三方面考虑。

三方面中,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对注意的影响更重要。

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或者二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学会榜样行为。

如:子女较多地模仿父母,学生较多地模仿教师,斗殴分子则更易于模仿电视剧中的攻击行为,其原因就在于此。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2.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也广泛应用了社会学习理论。治疗师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帮助患者 学习和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同时,他们也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和面对挑战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3. 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
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也受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更加重视社区和社 会的榜样作用,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来鼓励人们采取健康的行为模式。同时,他们也 注重提高公众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和公共事务
理论三大支柱
理论三大支柱
3. 情绪和动机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动机在行为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个体对行为的情绪反应会影响他们 对该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同时,动机也调节着学习的过程,影响着学习的方向和结果
PART.3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1. 教育和教学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教育者和教师 们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观察学习和自我效 能。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新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仅仅通过直接的奖 励或惩罚。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
汇报人:x2 理论相关实验 3 理论优缺点 4 结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与价值
PART.1
理论提出者的简介
4 理论提出者的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 12月4-2021年7月28日),男,新行为主义的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心理 学系约丹讲座教授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当道的现在 独树一帜,对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11章学习与动机的社会认知观首先要了解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这是一位成长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并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大学期间上午上课,下午打工,仅用三年完成本科学业,28岁获得博士学位,也仅用了三年。

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教师,至今60多年。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四个主题:超越行为主义、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的作用与价值、主体性和自我效能信念。

1、班杜拉的早期“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示范及经由观察他人受到强化或惩罚而习得某些特定行为。

后来他发现基本行为主义观点的局限性,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扩展了社会学习理论,并将诸如信念、自我知觉以及期望等认知因素纳入其中的理论。

2、社会认知理论描述了一个系统,叫做“三元交互决定论”,指的是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行为因素等三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个人因素(信念、期望、态度以及知识)、物理和社会环境因素(资源、行为结果、他人、榜样和教师以及物理设置)与行为(个体的行动、选择以及口头陈述)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外部因素诸如榜样、教学策略或教师反馈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体因素,如目标、对任务的效能感、归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及自我调节过程(如计划、监控和控制干扰)。

比如,教师的反馈会让学生要么更自信,要么更沮丧,这样学生就会相应地调整他们的目标。

当学生付出努力达到目标(行为)时,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会增强(个人)。

3、通过观察他人而进行学习,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关键要素。

三个因素发挥了作用:第一,观察者的发展水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能更长久的集中注意力、使用记忆策略来保持信息,而且能自我激励去进行练习。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榜样的身份地位。

孩子更可能效仿有能力有名气的人。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通过观察他人,我们了解与我们相像的人的哪些行为是适宜的,因此,我们更容易模仿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的榜样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关于学习与模仿。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的,学习者不直接介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作出反应,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

他将模仿分为两种类型:适应性模仿是指人为了积极地达到目的而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是指人们经过思考有选择地选取模仿行为。

对榜样人物的观察、模仿是人们学习产生新的符合文化的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手段。

第二,关于替代强化。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赞赏和惩罚得到强化的。

班杜拉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替代强化。

第三,关于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认为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

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持,观察学习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必须细心注意被观察者的行为,同时还要积极地整理、吸收,然后将这些信息储存到我们的记忆中,以备我们将来对该行为的模仿。

第四,关于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创造了交互决定论的概念,他认为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等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第一,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组员通过观察和模仿会学习和习得一些行为,其中有正面的行为和负面的行为,小组工作者要正确地利用奖励和惩罚,使得组员能观察和模仿到正确的行为,从而学习和习得良好的行为。

第二,小组组员之间分享经历、经验的材料,可以为每个组员提供学习的榜样或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在继承了前人研究“刺激-反应”的基础上,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认知—行为主义模式,并建立了社会学习理论或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一、班杜拉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

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

通过这一实验,他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即观察学习。

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

换而言之,观察者自己不去做,看别人做(实验中的别人就是成年人),由此儿童学会或者改正某一行为。

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

实验中的成年人就是作为榜样存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引言在教育学领域,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设计和学习管理中。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及通过社会互动和交流来实现的。

本文将介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并从中获取信息、模仿他人行为并进行实践、以及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实现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

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

观察学习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形式。

直接观察是指学习者亲眼目睹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从中获得学习效果。

而间接观察是指学习者通过间接渠道(如电视、书籍、互联网等)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从中学习和获取知识。

模仿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学习者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模仿学习可以是直接模仿和间接模仿两种形式。

直接模仿是指学习者直接模仿他人的行为,通过实践来获得学习效果。

而间接模仿则是学习者通过模仿他人的描述、演示或图像等来获得学习效果。

社会互动和交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社会互动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构建知识、发展技能和形成态度。

社会互动和交流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与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教学设计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和模仿学习的环境来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专家的行为并从中获取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模仿实践的任务,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提高学生的技能。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行为学习理论,即个体通过社会交往中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新的行为,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基因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详细的探讨,重点介绍该理论的特点、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概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起源于他对动物学习的研究。

他认为,动物的行为主要受到外部刺激和回报的影响,即刺激-反应机制。

然而,人类的行为是更加复杂和灵活的。

人类表现出一种更高级别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社交学习来获取新的行为和技能。

人类的社交学习主要依赖社会认知的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意图和动机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发生的。

也就是说,个体能够学习新的行为,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来实现的。

2. 学习不仅是基于明确的奖惩机制,而是基于内在的强化机制。

也就是说,个体内在地决定什么是正确和有价值的行为,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3. 学习过程涉及很多认知过程,例如注意、记忆、评价和自我监控等,而这些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4. 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部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意味着环境和社会因素可以对人类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5. 学习过程不仅依赖于个体内在的动机和目标,还依赖于个体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和评价。

基于以上特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为了证实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许多研究人员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一个典型的实验范例是博卡洛夫老鼠实验。

实验者将一群老鼠放在一个带有一定空间的圆形迷宫中,观察它们如何找到食物。

其中,每只老鼠都只有一次机会。

结果表明,当老鼠被放在一个新的迷宫中时,它们无法找到出路。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引言社会学习理论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不仅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和借鉴。

本文将介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学习的关键。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个体可以模仿、重复或避免这些行为,从而获得经验和知识。

观察学习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实际人物或通过媒体如电视、电影等来进行。

2.模仿行为:班杜拉指出,人类学习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个体可以模仿他们的动作、言语和情绪表达等。

这种模仿行为可以帮助个体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

3.认知过程: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时,还会进行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如注意力、记忆、动机和自我调节等。

这些认知过程会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例如,如果个体对他人的行为感兴趣并且认为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利,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模仿并学习。

4.强化: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的结果会对其学习和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个体的行为得到积极的结果,他们就会倾向于继续这种行为;相反,如果个体的行为得到负面结果,他们就会避免这种行为。

这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强化。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 观察学习的应用:在教育中,观察学习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一系列模范行为的视频和图像来实现。

学生可以观察到优秀的教师和同学的行为,学习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行为规范。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者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来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2. 模仿行为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模仿的方式来教授新的技能和知识。

教师可以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和练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

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Albert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学习原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自然背景中的学习寻求解释。

与实验室背景下的学习不同,个体通过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在社会坏境中得到大量习得复杂技能的机会。

一、基本假设社会认知理论的假设论述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和学习结果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的性质社会认知理论对观察学习的定义,是在确认了以前的各种模仿学习观点的缺陷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1)关于模仿学习的其他观点学习者模仿一个榜样行为,该行为因受到模仿而巩固,过后,学习者就会重复这一行为。

各种理论已经提出多种机制来解释反社会行为,其中一种机制认为挫折刺激了一种“挫折内驱力”,因而产生了攻击行为。

(2)关于学习的假设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习得的关键机制是观察和决策过程。

班杜拉认为行为(B),环境(E)和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内部事件(P)三者之间存在着三维连锁关系,也叫相互决定论。

(二)学习的结果个体习得了行为的内部编码后,可能表现出来也可能不表现出来。

学习和操作是两个单独的事件。

学习的定义是习得能指导将来行为的符号特征,这种符号特征的形式可能是言语的,也可能是视觉的。

视觉编码包括对事件具体特征的概括,不仅仅是心理的复制。

事件的具体特征包括活动、地点和对象。

视觉和言语两种符号编码都很重要,它们以一种很容易的方式存储了大量的信息。

二、学习成分学习的主要元素包括:(1)行为的榜样;(2)榜样行为的结果;(3)学习者的内部过程;(4)自我效能感。

(一)行为榜样1、榜样的作用(1)榜样行为是提示他人作出类似行为的一种社会性提示。

这一作用的阴暗面是引起轰动的犯罪在公开曝光后也会出现同样的事件(2)加强或者削弱学习者对已有具体行为的抑制。

如果榜样行为受到惩罚或者引起其他令人讨厌的结果,个体对该行为的抑制作用就会加强。

长期处在应该受到责罚的活动中也会影响观察者的一些行为(3)示范新的行为模式。

榜样不论是对儿童还是对成人的社会化过程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言语、道德观念、家庭习俗以及教育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习惯做法等都在无数的情境中被模仿有两种方式会使学习者对特定行为的抑制减弱。

(1)本应该受到责罚的行为却没有收到惩罚。

(2)示范防御性暴力行为,在这里,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2、榜样刺激的内型榜样是由一个有组织的刺激序列组成的。

榜样刺激主要有真实的和象征的两种类型。

(1)真实的榜样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及与个体有直接联系的其他人。

(2)象征性榜样就是行为的图示表征。

3、榜样的特征三种情境特点影响观察着对榜样的响应。

(1)榜样的特殊属性或特征。

(2)不清楚一种特殊行为的过程,即对具体行为过程不了解的程度。

(3)已经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内在值的程度。

4、观察着的特征(1)缺乏自信和低自尊的人特别倾向于采用业已成功的榜样特征。

(2)当示范行为为明确地用来发展能力时,有天分和乐于冒险的人会通过观察有专长的榜样而获得最大利益。

即有明确目标的个体选择具有所需技能的人为榜样。

(二)行为结果社会认知理论包括两个类型:替代结果,自我加强结果。

1、替代强化(1)代替强化发生时,榜样在作出具体行为的时候必须得到强化,观察者必须产生积极的情绪反映。

(2)代替强化表达哪些情境合适哪些行为的信息。

换句话说,榜样由于一个行为得到持续的强化,为观察者预报了成功,即行为获得了功能性价值。

2、替代惩罚当榜样受到惩罚时趋向于三种基本效应:(1)行为表达出将要被惩罚的信息。

(2)会发生对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影响(抑制效应)。

(3)传递给观察者的行为不成功,榜样的地位会被贬低。

但如果榜样表现出的行为受到一个对等群体的高度赞扬,惩罚可能会使榜样的地位提高。

3、惩罚的缺失对惩罚的预期通常会抑制对被禁止行为的模仿,如果个体并没有因为违反行为而受到惩罚,就会传达出这种行为已经被默许的信息。

代替结果的影响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影响的程度随观察者对行为类型和行为结果类型的评价而变化。

当观察者认为榜样的行为是偶然的而不加以模仿时,观察到结果的影响力达到最小值。

4、自我强化自我强化独立于社会给予的结果,是个体自己对其行为给予的强化,并且必须由个体有意识的培养。

自我强化包括三个辅助因素:自我规定的行为标准;个体控制强化的事件;个体本身作为强化物。

5、与外部结果的交互作用自我加强结果经常与外部结果一起出现,这两个强化的来源相互补充。

当自我谴责比外部奖励多一些的时候,外部奖励相对来说就无效了。

(三)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认知过程在学习中起了核心的作用。

学习者对短暂的经验以符合的形式进行编码和贮存并在心里表征未来结果的能力是习得和改变人类行为的核心。

1、注意过程(1)学习者的注意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榜样特点、行为的特点、功能性价值和观察着特点。

观察着倾向于注意和编码榜样的成功行为。

(2)影响注意过程的观察着特征包括:知觉定势、观察技能、觉醒水平、过去成绩和感觉能力。

2、保持过程(1)保持过程负责对行为进行符号编码并把视觉和言语编码贮存在记忆中。

只有对所观察行为进行了编码和贮存之后,学习者才能运用所观察的行为。

(2)一个重要的保持过程就是复述。

包括心理复述和运动复述。

3、运动再现过程在观察者习得一个符号编码后,对习得行为的操作依赖于学习者的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作用过程。

4、动机作用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诱因作用的三个过程是直接强化、代替强化、自我强化。

对榜样的强化是在行为模仿过程中使学习者注意和编码所观察行为的重要动机(四)自我效能感1、所谓自我效能涉及的是个体对其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学习。

自我效能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是自我效能的本质特征。

效能信念的来源以及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2、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其有能力组织和完成必要活动来处理特定情境的信念。

自我效能判断一般应用于含有新异、不可预知因素的情境或者含有能产生压力感因素的情境3、效能信念的来源影响个人效能信念的因素有四个:掌握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1)掌握经验。

掌握经验为个体有获得成功的能力提供最可信的证据。

成功趋向于提高效能判断,重复失败则降低效能判断。

偶尔失败一次对有强效能感的个体影响不大,但对于对自己的能力不确信的个体来说,失败有很大影响。

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的掌握经验不应该包括很容易得到的成功。

(2)代替经验。

由社会榜样提供的替代经验也影响自我效能。

观察相似个体的成功操作可以提高自己的效能评价。

当个体对某种情境有很少或者没有直接经验时,代替经验的影响特别大。

榜样也示范了处理环境的要求和积极态度的有效策略。

(3)社会说服。

这是效能信念的第三个来源。

言语说服能帮助减少个体轻微的自我怀疑,是个体避免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不足上,并用自己的进步而不是比别人做的好来衡量成功。

但是,说服不能在缺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单独提高个人效能信念。

(4)生理和情绪状态。

个体倾向于把压力反应和紧张状态解释为受到不好成绩打击的指示器,改变个人效能的一个方法是减少压力和消极情绪倾向。

同时,个体应该学会把第一个紧张的信号作为应该更加努力的指示器。

4、对心理过程的影响总的来说,自我效能信念主要通过四个过程直接影响人类的机能: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1)高自我效能的人建构成功的方案,低自我效能的人则不这么做。

特别是在需要不断探索的情景下,高自我效能的人致力于持续的分析思考,低自我效能的人采用策略和思考过程都是不确定的。

(2)效能信念通过影响个体为自己设置的目标类型、努力程度、面对困难的坚持性来加强或者削弱动机。

低自我效能的人努力不足并有轻易放弃的倾向。

(3)受个人效能影响的情感过程包括焦虑感、挫折感、沮丧感,效能感帮助控制破坏性想法并支持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学习(4)效能信念影响个体选择活动的类型和环境的类型。

三、复杂学习的性质社会认知理论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它不描述表现复杂学习的思想或行为的形式。

而是描述在各领域和学科得到良好成绩的主要因素。

班杜拉认为,获得复杂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自我调节系统。

(一)个人、行为和坏境的影响1、自我调节系统的主要目标是调节影响学习和行为的来自个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

除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之外,个人因素还包括自我效能感、学习者目标、学习者价值观和兴趣,对他人的感知以及对学习环境的感知。

自我调节的学习者主动学习。

他们为自己设置目标,准确地自我监控并在学习策略的选择上表现出足智多谋。

2、自我效能对自我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自我效能不仅影响目标的设置,也影响个体对没能达到先前设置目标的反应。

在任何领域中,目标设置和自我评价都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

3、三个主要的行为因素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

自我观察要求对其行为有预先安排的注意。

自我判断则是把自己现在的成绩与预先设定目标做比较。

(二)自我调节系统的发展1、班杜拉认为个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自我调节系统的发展。

个体从他人的行为中抽象出信息,个人因素影响行为一般标准的发展。

个体的行为影响环境和个人反应。

反过来,环境的结果影响个人感知及后来的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三者交互作用也会导致对自我评价能力的背离,并导致被社会所谴责行为的发展。

2、个体的自我调节行为影响环境,然而环境也反过来影响自我监控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发展。

自我监控能力和评价能力也支持内部标准的维持。

自我调节是循环的。

3、外部强化包括对卓越才能的奖励和对个体不值得进行自我奖励行为的消极惩罚。

4、个体给予强化所采用的行为标准取决于特定任务与个体专业水平之间的关系。

学习心得:1、在自然背景下,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和自己活动的结果来学习新的行为。

所以,当行为展示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对学习的发生来说,也就要符合不同的要求。

2、对于榜样而言,榜样越具有威信,可信度就越高。

榜样的特征与观察者的特征都会影响对榜样的理解。

3、当对榜样发生替代强化或惩罚时,会相应的对观察者造成影响。

替代强化发生时,观察者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而当传递给观察者的行为是不成功的,榜样的地位就会被贬低。

但是如果榜样表现出的行为受到一个对等群体的高度赞扬,惩罚可能会使榜样的地位提高。

4、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自己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应对新异情境或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境的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