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教育研究

跨文化教育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和目标、跨文化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深入探讨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和目标跨文化教育是指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旨在让学生掌握多种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俗的教育方法。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以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和机遇。
二、跨文化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并提高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艺术、习俗等,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
2.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跨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现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学生需要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跨文化教育通过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跨文化交流的环境。
3. 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学生在跨越地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较大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
跨文化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跨文化环境的挑战。
三、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1. 多元文化课程设置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让学生学习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语言等知识,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通过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跨国教育交流项目学生参与跨国教育交流项目,如留学或者国际交换计划,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并与当地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经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
3. 培养跨文化教育师资学校应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对跨文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和交流。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摘要】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nurturing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broadening their perspectives and thinking, enhancing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creasing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ing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By fostering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appreciate diversity but also equips them with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It is evident that nurturing students'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pathway for achieving this goal. In conclusi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ir personal growth but also meets the demands of the evolving society.【关键词】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尊重,视野,思维,跨文化沟通,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时代需求1. 引言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In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mong studen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s globalization continues to reshape the world, it is essential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different cultures. Through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various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thus broadening their perspectives and enhancing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2. 正文2.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模因论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18-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模因论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赵凌志【摘要】模因理论为外语教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据。
多模态话语模因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包括:多模态协同的教学设计、课堂话语整体意义的构建、师生互动策略。
教师需要发展和提高自我,才能最大程度优化多模态话语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
【关键词】语言模因论 英语学习者 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引言“模因”一词由牛津大学理查德·道金斯(R i c h a r 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
他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以复制的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传播。
它是“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得到复制和传播,同时语言习得者和交际者之间不断地得以传递下去。
因此,语言成为模因的载体之一。
根据语言学家理查兹(2000),交际能力指不仅能使用语法规则来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 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
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使用的语言要能使英语本族人接受。
外语教学的目标即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提出为外语教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据。
二、多模态模因环境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按照语言模因复制传播周期的四个阶段(Heylighen ,1998):同化(a s s i m i l a t i o n )、记忆(r e t e n t i o n )、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
语言模因首先从传播源出发,通过传播媒介,在合适的传播环境中到达学习者头脑(即同化阶段),经过认知处理吸收之后(即记忆阶段),学习者进入表达阶段,其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比如篇章、图片等。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 典型:德国、瑞士、美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 加拿大
• 意义直接包含在言语中。 • 依赖于语言交流。 • 特点:直接、坦率
实用文档
案例2:烤糊的汉堡
• 德国人 直接批评了这个厨师。
日本人
德国人 美国人
• 美国人 说,虽然肉的口味不太好,但是面 包、沙拉、香葱的味道不错
• 日本人 说,面包、沙拉、香葱的味道不错 ,是啊,至于肉,你自己揣测去吧。
实用文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 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
实用文档
2007. 7.7
777
818
上帝用6天创造世界,第7 天休息 Lucky 7 "希腊七贤"、 "7大美德"、"神的7大礼 物"
西班牙酒店迎合中国游客:不安排房 号带4的房间;美国华盛顿DC的国际 战略问题研究所建筑物有1-3楼,上 面直接是五楼
间
惜时如金,守时观念强,办事 重预约
实用文档
案例5 烦恼的医生
来自纽约的布朗医生在阿拉伯的一个乡下行医。 他开业的日子已经在一周前订满了。但是,开业的 时间到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病人也没来。
Why?
Why?
Why? Why?
实用文档
(三) 思维方式的差异
1.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中国: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 (1)直觉的整体性
中国社会的群体取向: 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可以牺牲。 言行上不愿得罪人、逢人说好话;主张“审时度势”、“以和为贵”。
互相依赖 谦卑 大公无私 看重关系、面子
西方社会的个人取向: 提倡个人主义,崇尚个性解放、提倡自我奋斗。
以模拟文化情境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0 l— l
_ l l 1 薯 _ _ _毒 ll _ l 一 曩
| l
l
l墓,曩 簿。一 《 薯 一 垂 簦 ≤ 器 l 善嚣 。菪 誊_雾 垂 t 簿雾 . | 誊妻 每簿黪亭 ≮嚣雾 簿嚣 。 善
在 英语 《 程 标 准 》 ,文化 意 识 ” 综 合语 课 中 “ 是 言 运用 能 力 的一 个 组成 部 分 。 吸收 文 化 知识 、 培
情 景 中学 到 的语 言材 料 运用 到 另一 语 境 之 中 , 从
题 是 缺 乏英 语语 言环 境 。 生 难 以形 成 用 英语 进 学
行 思 维 的 习惯 , 而 阻碍 了英 语学 习 。营 造 的模 因
拟情 境 和英 语 氛 围 ,即可较 好 地 消 除这 种 弊 端 。
、
以模 拟 文 化 情 境 培 养 小 学 生 跨 文 化 意 识
的 重 要 性
( ) 内 外 并 重 。 根 据 教 材 的 功 能 项 目和 话 1室 题 确 定 不 同 的 语 境 , 根 据 语 境 的 需 要 设 计 各 种 并 实 践 课 。室 内 、 外 两 种 语 境 实 践 教 学 共 同 配 合 , 室 对 教 材 进 行 活 化 处 理 , 到 实 用 、 高 的 目的 。 达 提 A.室 内 语 境 实 践 教 学 ” 可 根 据 不 同 的 教 学 内 “ 。 容 , 用 实 物 、 片 、 笔 画 、 言 动 作 、 势 等 形 体 利 图 简 语 手
一
生 在 这 种 英 语 环 境 中 听 英 语 、 英 语 、 英 语 或 亲 说 看 身 体 验 英 语 , 接 、 然 地 学 习英 语 , 有 利 于 培 养 直 自 就 起 一 定 的语 感 和 良好 的语 音 、 调 , 他 们 逐 步 获 语 使
培养跨文化意识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作者:黄卫东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48期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根据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跨文化意识不仅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
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語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
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凡是学习过许国章英语的人决不会忘记,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占有相当的比重。
60年代至70年代,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特殊用途英语)兴起并很快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有人曾责问,学习Dickens 和Shelley等人的作品,对阅读科技文献何用之有?70年代后期,文学内容几乎从外语课中消失。
80年代,人们对文学又有了新的兴趣。
文学在外语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外语教学有了根本的不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 引入跨文化话题: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所在文化不同的话题,如不同国家的节日、传统习俗、饮食习惯等。
通过了解其他文化的差异,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增强跨文化意识。
2. 多样化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阅读材料,如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短篇小说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4. 创设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属文化的特点和习俗。
教师也可以邀请一些国际学生来分享自己的文化经验。
这样可以创设一个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5. 观看跨文化影视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影视作品,如《阿甘正传》、《千与千寻》等。
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6. 导入跨文化思维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跨文化思维策略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从其他文化的角度解读一个故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声音和情绪等元素的差异。
通过跨文化思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
培养高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跨文化话题、多样化阅读材料、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创设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观看跨文化影视作品以及导入跨文化思维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路径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路径一、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可以专门设置跨文化交流课程,通过课内外的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并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国外文化特色的视频、图片、音频等素材,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感知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态度。
二、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际交流活动,比如与国外学校进行线上交流、参加国际学生夏令营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加对跨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结识国外的朋友,开阔自己的交友圈子,增加自己的社交能力。
三、借助文化差异引发课堂讨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化差异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不同文化的看法,引导他们充分交流、讨论、交流观点,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影视剧等引导学生思考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逐渐形成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
四、开发跨文化教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教材,让学生从课文、文章、小说、影视剧等多种形式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文化,避免使用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
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模因论视角下西方体育文化模因在我国传播的适应与变异

0 04 ) 5 0 1
模 因论 与 体 育 文化 传 播 牛 津 大学 的道 金 斯 教授 首 次 提 出 了文 化 传 递 的 单 位 一 模 因 。 作 者 看 来 正 如 基 因是 生 命 繁 衍 的基 本单 位 一 样 。 因是 在 模 文 化 传 递 的 基 本 单 位 ,通 过模 仿 这种 手段 模 因在 不 同 的宿 主 间传 递 , 而这 个 宿 主 就 是 人 类 。此 后 , 多 学 者 试 图从 模 因论 很 的角 度 解 释 文 化 。首 先 , 化 定 义 为 模 因 的 动态 重 组 过 程 。即 文
一
自然 界 的 和谐 , 有 某 种经 验 、 觉 、 糊 的性 质 , 西方 竞 技 带 直 模 而 体 育 文化 模 因 是科 学 实 验 、 剖 学 、 解 生理 学 、 代 医 学 等 的综 现 合 运 用 ; 国 民族 传 统 体 育 文化 模 因重 神 韵 、 涵 . 朦 胧 、 中 内 重 抽 象 , 西方 竞 技 体 育 文 化模 因重 阳刚 、 度 重 外在 、 而 速 形体 。 其次 , 民族 传 统 体 育 文 化模 因 一贯 向 着表 演 性 、 仪 性方 礼 向发 展 . 重 个 人 修 养 , 成 以追 求 “ ” “ ” 目的 的 民族 注 形 健 和 寿 为 内 向性 格 , 进 了身 心 合 一 、 静 结 合 的养 生 、 技 , 而 削 弱 融 动 武 然 了体 育 运 动 中 的竞 争性 ;西 方 竞 技 体 育 文 化 模 因 始 终 向 着竞 争性 、 险性 、 开性 方 向发 展 , 使 体 育 形成 体 系 . 重 人 的 惊 公 并 注 全 面发 展 , 忽 视 了人 竞 争 中 的 道 德 教育 , 易 产 生 残 忍 与 暴 而 容 力。 西方 竞 技 体 育 文化 模 因追 求 “ 与 险 ” 而 中 国 民族 传 统体 强 , 育 文 化 模 因 追求 “ 与 寿 ” 健 。 体 育 文化 模 因 的产 生 是 一 个 长 期 孕 育 演 变 的 过 程 ,其 发 展更 是 一 个 长 期积 累 、 选择 、 变异 、 突 、 融 、 型 的 过 程 。 冲 交 定 因 为体 育 文 化模 因 是 一个 动态 的社 会 存 在 ,所 以 中国 民族 传 统 体育 文 化 和 西 方 竞 技体 育 文 化在 相 互 交 流 的 同时 ,势 必 会 互 相 吸 收融 合 其 文 化 中 的 精粹 部 分 ,这 就 是 文 化 模 因 的传 播 与 变异 。表 现 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1 伦 理 道 德观 念 的追 求 。西 方 的 竞 争 观念 、 . 对 自我价 值 的 彰 显逐 渐 成 为 中 国 民族 传 统 体 育 文化 的追 求 。西 方 一 些 知 识 分 子 也 开始 致 力 于 东 方 体 育 文 化 精 神 的研 究 。试 图从 东 方 的 处世 之 道 和 养 生方 法 中寻 求 解 脱 。 2 中 国接 受 对 方 的优 秀运 动 项 目。篮球 、 球 、 球 、 乓 . 足 排 乒 球、 田径 等项 目已深 人 中 国 各 民族 的心 中 , 到 大 家 的 喜爱 。 受 3西 方竞 争观 念 为 东方 所认 可 。 西 方 体 育 文 化 的健 康 观 . 和 与 此相 适 应 的保 健 体 育 , 含 着 有 关 人 体 科 学 的丰 富 内容 , 蕴 对 指 导 当今 的人 类 保健 活动 ,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方 竞 技 体 育 具 西 所 表 现 的竞 争 观 念 和现 代 社 会 相 吻 合 .正 为 中 国 民 族 传 统 体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是模因。
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它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基因,但它是指文化中可以传承、影响和变异的基本单位。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价值和意义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模因论视角下,文化翻译可以被看作是将一种模因转换为另一种模因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首先,模因论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互相交织的模因构成的。
这些模因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不仅是语言、词汇、语法等表面的信息,还需要关注文化背景、传承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模因。
例如,英文中“Christmas”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模因是关于基督教文化、圣诞节等的一系列模因。
如果将它翻译为中文,就需要考虑中文文化中与此相关的模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或观众。
因此,文化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表面信息,也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其次,模因论认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的模因不断地相互作用、转化和变异。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
例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翻译为英文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其中的模因转换为西方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这可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使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传达,但又不失去原始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最后,模因论强调模因在文化传承中的自组织和演化能力。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简单地将一个文化的模因复制到另一个文化中。
相反,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转换和重组模因,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受众需求。
例如,在将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翻译为中国观众时,译者需要对其中的模因进行重组和调整,以适应中国观众的观感和审美需求。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
跨文化教育旨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技能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以及它在现实中的应用。
理论基础1. 文化认知理论(Cultural Awareness Theory)文化认知理论是跨文化教育的基石之一。
它认为,学习者在接触不同文化时,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背景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文化认知能力能够增进对不同文化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者对文化的认知,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并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个体在跨文化教育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体的社会身份是由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所决定的。
在跨文化教育中,学习者需要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身份,并与他人建立共同的认同感。
这能够促进学习者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和关系,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实践方法1. 文化交流和互动文化交流和互动是跨文化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方法之一。
通过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学习者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并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可以通过组织跨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学生交换和志愿者活动来实现。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并培养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
2. 多元文化课程多元文化课程是跨文化教育中的另一种实践方法。
通过在教育课程中融入不同文化的内容和视角,学习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
在多元文化课程中,学习者可以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文学作品等。
这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 跨文化沟通技能培养跨文化沟通技能是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者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包括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文化礼仪和适应能力等。
跨文化沟通中的自我认知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技巧

跨文化沟通中的自我认知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技巧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能力。
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必须培养自我认知和文化意识。
本文将讨论一些跨文化沟通中培养自我认知和文化意识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每个人都被自己所处的文化所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了我们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提高我们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学习他人的文化除了了解自己的文化,还需要努力学习他人的文化。
这涉及到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包括语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
通过学习他人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避免误解和冲突,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关注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沟通中,非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姿势、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都传递着信息。
不同文化对非语言交流的解读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的非语言信号,并注意自己的非语言表达。
通过关注和理解非语言交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四、保持开放心态面对不同文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的习惯和方式。
接受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可以促进合作和友好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五、倾听与尊重在跨文化沟通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技巧。
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给予足够的时间倾听,并保持开放和谅解的态度。
与此同时,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要尽量使用积极、尊重和清晰的语言,避免偏激或冒犯性的言辞。
六、提高语言能力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提高语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除了学习他人的语言,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不仅要准确,还要关注文化背景下的言辞礼仪和用语习惯。
文化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者:亓蓉清来源:《卷宗》2017年第34期1 跨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随着各国间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具有较强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教学领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是出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论考察。
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依存于文化(Sapir, 1921)。
语言既是文化的表达,又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毫无疑问,若想培养出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要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纳入教学范围。
其次,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是突破传统语言教学瓶颈、提高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仅靠灌输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所培养的“能听能读不能说,会记会被不会用”的语言学习者早已不能满足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英语专业教育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有娴熟的跨文化技能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克服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无法将所学英语语言技能合理有效地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中去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 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及问题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始于文化教学方法的引入。
就西方来讲,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教学就已经在语言教学中出现,当时的文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熟悉目的语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等文化信息;至七八十年代,文化教学在当时流行的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下转向了针对源语和目的语日常生活文化差异的介绍和操练;九十年代以来,文化教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作为语言教学的真实语境,另一方面作为源语文化的比对样本,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步提高(常晓梅&赵玉珊,201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合作。
在现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建立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之上。
以下是几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1. 多元文化教育: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引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友好学校交流项目、文化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3. 语言学习:学习外语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同时,学习外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以下是几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1. 提供真实情境: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方式,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挑战,并学会解决问题和化解误解。
2. 强调批判性思维:学生应该学会质疑自己的文化观念,并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讲座等方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结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语言学习等手段,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而通过提供真实情境、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提供文化背景知识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如何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

如何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培养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增强与其他文化成员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个人培养跨文化意识。
1.接受多样性: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多样性。
学习欣赏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
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给其他人。
2.学习语言:学习其他文化所使用的语言是建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一步。
掌握一门其他语言有助于更好地与其他文化成员进行沟通,并更好地理解其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3.研究文化差异: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关键。
研究其他文化的历史、价值观、社会结构和社交规则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成员。
4.参与跨文化体验:参与跨文化体验活动,例如留学、交换生项目、实习或志愿者机会等,能够让个人深入了解其他文化并与其他文化成员互动。
这样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能够提升个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跨文化沟通技巧:学习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沟通。
了解不同文化对沟通方式和非语言行为的理解和解释的差异,并适应并尊重其他文化成员的沟通方式。
展示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并避免使用冒犯性语言或行为。
6.培养文化灵活性:在跨文化环境中,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对于未知的文化和情境,保持开放态度,并接受变化和挑战。
学习适应他人的行为和做法,并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其他文化。
7.寻求互相理解和合作的机会:寻找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尊重并理解其他文化的观点和意见,学会以合作和共同利益为导向,建立富有互信和尊重的关系。
8.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意识觉察。
定期反思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偏见,并努力纠正自己的偏见和歧视。
总而言之,跨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交流和改进。
通过接受多样性、学习语言、研究文化差异、参与跨文化体验、建立跨文化沟通技巧、培养文化灵活性、寻求互相理解和合作的机会以及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个人可以逐渐增强跨文化意识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培养跨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备理解、尊重和适应他人文化的能力和素养。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需求。
本文将从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实践中,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促进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更在于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首先,跨文化意识能够让个体更好地接纳多元文化,消除文化冲突和偏见,增强文化包容性。
其次,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最后,跨文化意识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有效沟通,增进互信与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与包容的发展。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提高文化自觉和自省意识。
个体需要从自我角度出发,反思自身的文化认知和偏见,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对于行为和思维的塑造。
通过自觉和自省,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并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
2. 增强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沟通技巧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
个体需要学习并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如积极倾听、尊重差异、避免刻板印象等,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3. 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
通过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个体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信仰、习俗等因素。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深入了解其他文化,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4. 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体验。
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体验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可以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志愿者项目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亲身体验其他文化的魅力,提升跨文化沟通和适应能力。
5. 培养智慧多元性。
智慧多元性是指个体拥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跨文化思维的能力。
个体需要具备接纳多元文化的态度,学习多种语言和文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愈发频繁。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高中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需要在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理解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意识和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个体对文化差异的认知、理解和尊重,以及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既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更要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二、多元化的教材设置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材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多样化的教材,如介绍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还可以引入一些国外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教学还可以开展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国外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间的国际交流,让学生通过与外国学生的交流,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跨文化学习。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国外优秀文学作品、观看国外优秀电影、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主动了解不同文化的习俗、风俗和传统。
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和交流。
五、强化文化比较与批判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比较与批判意识。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让学生明白不同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而是各有所长。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与策略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与策略【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因此,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即跨文化的交际。
《英语课程标》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着重论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措施及原则。
【关键词】课程标准跨文化意识策略原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未来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1、文化制约语言教学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词语,而是把词与适当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词语体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使用语言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
因此,学习语言必须学习相应文化;学习外语,也得了解相应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本身;比如美国英语有数百个单词指汽车,反映汽车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个“汽车文化”。
英语的fair play不仅指公平竞赛,也指一种为人准则。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不同,语言中就有相应的结构形式加以反映。
所以不了解文化就不能学好语言;学好语言的综合目的与结果,也就是了解相应的文化。
这是文化成为外语教学的第五目的的原因。
2、外语教学受到跨文化的制约跨文化指两种文化的交叉作用及相互影响,也可称为跨国文化。
因为外语教学不是母语教学,它是在一种语言的实际中学习另一种语言,属于双语教学,必然涉及双文化,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吸收外国文化,也要宣传本国文化,故不得不涉及跨文化。
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摘要】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掌握英语语言的关键。
本文从当前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原因入手,分析了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则影响和制约语言交际,二者有着密切联系。
外语中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1]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程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
[2]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交往。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鉴别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1 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原因目前我国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了解较少,不能使用英语文化思维和价值观来理解和运用英语,跨文化意识淡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考试制度弊端等,导致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1 教学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重语言、轻文化因素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等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纯语言能力,忽视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1.2 考试制度弊端。
英语高考注重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进行考察,没有突出对跨文化知识考察。
虽然有部分教师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但由于受现行考试制度限制,教师还是将英语高考大纲规定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很少顾及到跨文化部分内容。
2 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2.1 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6期山东社会科学No.6总第202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2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邵萍仲红实(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1)[摘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模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其看作一种复制因子,通过人脑进行输送和传播。
基于最小单位的传播理念为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模因认知观的指导下,完成文化模因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过程,可以更好地充分认知外国文化,排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模因理论;模因认知观;模因复制[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6-0160-03在当今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模因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所倡导的文化基因复制与传输,为跨文化情景下的文化传播和认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以模因理论作为主要依据,结合跨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的认知特点,提出模因认知观,并试图探讨其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
一、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指学习者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异族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有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和适应,充分融入到所处的异族社会文化中。
①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特定群体的人们为人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惯有方式,这些方式是该群体成员的共同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标志。
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无不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而当人们身处异族文化环境中,或与有着异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本族文化所刻在他们思想、行为上的烙印就会凸现,并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
很多情况下,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受阻或失败。
而具有跨文化知识结构和跨文化敏感性的人,其思想更为开放和灵活,对异质文化有着较好的接受能力和包容度,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并能够采取适应异质文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跨文化沟通和交际更为有效。
可以说,对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无论是语言或是非语言的沟通形式,都是文化传播的工具。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这些工具的驾驭能力无法做到与处在本族文化中的成员之间那样自如,因为参与交际的成员来自非同质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又有着不同的深层结构,直接影响了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只有对交际对象所处在的异族文化有所感知和理解,才能够促成交际的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的主动认知则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跨文化的情景下,认知者受到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刺激作用,一种是自己所处的本族文化,另一种则是交际方所处的异族文化。
由于文化的不同,交际双方的思想、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认知图式都有所不同,因此常会出现认知偏差,无法实现双方传递的信息与理解力对等,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造成这种跨文化障碍出现的主要因素,则是在认知者的认知系统中处于弱势的异族文化与处于强势的本族文化之间不对等抗衡的结果。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或不自觉地用强势的本族文化收稿日期:2011-03-12作者简介:邵萍,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仲红实,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1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国际商业文化冲突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RKGA5014。
①Kohls,L.R.,&J.M,Knight.(1981),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Awareness,Nicholas Brealey Pr.p59-62.061去衡量、要求,甚至是批判相对弱势的异族文化,导致后者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影响了认知者对异族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受到这种不对等关系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而产生跨文化障碍,我们需要更多地把视线和注意力投向异族文化一方。
二、模因认知观模因(meme )一词最早是由英国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1976)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提出。
从词源上来说,模因来自于希腊语“mimeme ”,是“被模仿的东西”的意思。
道金斯把模因看作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或者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①生活中有曲调的旋律、思想潮流、时髦用语、时装服饰等都属于模因的表现形式。
此后,许多学者对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做了进一步研究和阐述,并尝试建立学科模因理论。
随着国外模因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此领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同学者相继从不同的视角对模因理论进行拓展和延伸,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并得出各种新的研究成果。
模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其看作一种复制因子,通过人脑进行输送和传播。
小到一个生活理念,大至民族文化,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因单位,或模因复合体。
②这种基于最小单位的传播理念为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模因认知观是基于模因理论探讨认知的各个阶段,模因的形成、保持、变异和复合都可以在人类的认知领域找到依据。
③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信息单位。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模因通过非遗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它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并像病毒一样感染人的思维,并传播给其他人。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还包含正确地运用文化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自我建构能力。
因此,文化的导入对跨文化沟通者而言更为重要。
模因认知观的形成是在遵循人类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文化分解为文化因子单位,通过有意识地形成注意力、模因保持、模因加工整合三个阶段来实现。
模因形成的注意力,能提高识别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对异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影响着跨文化沟通者的交际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将文化看做是文化因子的集合体,通过对这些因子进行记忆和传递,实现文化的传播。
模因认知观强调的就是文化模因在认知中的作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参与者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信息的保真和对等。
实际上,人们用语言所表达的只反映了能引起表达者注意的一部分。
当某一文化模因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刺激人的大脑将神经组织激活,模因将在宿主的记忆中得到停留;与此同时,宿主也会更愿意对此类模因所承载的信息倾注更多和更长久的注意力,并使大脑对这些信息作出积极的反应。
模因刺激注意力的形成,有利于增强认知者在识别异族文化和本族文化差异时的敏感度。
正如模因形成是由于某些信息会首先进入人们的注意力范围之内,因此,文化认知的开端渗透着模因认知观。
模因的保持过程,能提高和调整文化理解的自觉性。
文化模因的最初状态实际上是有等级上的划分的,即具有基本范畴的属性。
早期基本范畴的研究者Roger Brown 认为,某种事物在范畴等级中可以有不同的名称,而某一范畴等级的名称具有优先地位的,就是基本范畴。
④基本范畴是认知的基本领域,是人们认知自然、社会以及各种事物的最直接、相关性最大的关联点。
文化模因作为文化的基本单位,是文化的基因,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具有使用频率高、易于记忆等特点,是文化因子发生变异、复合前的最初形态。
文化模因的这一基本范畴的属性决定了它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具有较长的保持时间和较真的保持力度,这使得认知者在对待不同文化时有了一定的差异感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帮助认知者处在异族文化中时来根据自己的认知深度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
模因的加工与整合,能促进不同文化的积极融合。
文化模因具有可复制、可模仿的特性,但模因的复制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模仿。
Distin 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模因进化传递与人类大脑创造力的结合产物,人的大脑因获取了模因而得到进化,而与此同时,模因本身倘若离开了人的大脑则无法发挥作用,人脑对模因而言,既有复制功能,又有创新功能。
⑤从认知的角度看,人们在文化模因复制的基础上,运用对现实世界所掌握的经验,对其进行加工整合等处理,模仿出具有某种特定信息含量的文化因子。
一个文化模因进入人们的认知161①②③④⑤Dawkins ,R.(1976),The Selfish Ge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2006,p189-202.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第39-42页。
马丽娅:《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探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Brown ,R.(1958).How shall a thing be called.Psychological Review ,p14-21.Distin ,K.(2005),The Selfish Meme :A Critical Re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 Pr.,p126-134.领域后,人们依靠认知能力对该文化模因进行大脑反映、解读、分析和意义描述,逐步掌握其基本内涵,再凭借人们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现实世界和环境需要,对同类事物进行投影,变成内容不同但表现形式相似的表现性文化模因。
文化模因的这一复制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后的加以应用。
对模因进行加工和整合,有利于在跨文化情景中认知者对异质文化信息内涵的把握,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来看,也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积极融合。
①三、模因复制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Hanv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认知者对异质文化中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有所感知,感觉奇特但不能理解;第二层,认知者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某些与本族文化明显不同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但反应仍为不理解;在第三层,认知者通过理性分析,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层,认知者通过深入体会目的语所处的异族文化,已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来感受其文化,达到感所其感的理解。
②可以说,第四层次是跨文化认知的最高层次,也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模因认知观的指导下,文化传递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化模因的复制过程,这一过程也促进了跨文化意识的层层深化。
以Heylighen所提出的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过程为基础,本文将跨文化意识培养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意识唤起、保持、产出和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