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构建

合集下载

基于 DEM 河网干支拓扑关系的子流域编码规则

基于 DEM 河网干支拓扑关系的子流域编码规则

基于 DEM 河网干支拓扑关系的子流域编码规则刘佳嘉;周祖昊;贾仰文;王浩【摘要】A new rule for sub-watershed codification is put forward to realize sub-watershed division and multi-confluence codification and to split a non-bifurcated river into small parts .This rule, which is called stem-branch topological codification ( SBTC ) ,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tem-branch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 of drainage networks .The SBTC codes the drainage networks from the river mouth to the source , and uses the hierarchical inheritance rule to reflect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 to the Weihe Basin shows that the SBTC is competent for the coding of anomaly-simulated dendritic drainage networks , which have one-way, two-way, and multi-way confluence situations.%为实现子流域划分、编码过程中多汇流编码并达到加密无分叉河段的要求,提出一种新型的子流域编码规则---干支拓扑编码规则。

基于DEM的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构建

基于DEM的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构建
维普资讯
第4 o卷
第 2期
V o . 0 NO. 14 2
A Dr 2 08 . 0
20 0 8年 4月
基 于 DE 的数 字 化 渭 河 流域 水 系构 建 M
西

林 金 辉 , 张 荔 , 晓 昌 , 田 哲 也 。 王 楠
河 水陡涨 陡 落 , 季河流 干涸. 枯 渭河 在陕西 横 穿关 中地 区 , 西起 渭河宝 鸡峡 水库 , 至 潼关 港 口镇. 究 范 围为渭 河 流 经 的主 要城 东 研 区 , 括宝 鸡市 、 阳市 、 安市 、 包 咸 西 渭南 市及其 所辖 地 区. 2 0 从 0 2年 起 , 沿着 渭 河 陕西 段 进 行河 流 断 面 的
渭 河发 源于 甘肃 省渭源 县 , 流经甘 肃 、 夏 、 宁 陕西 三省 2 个 县市 , 6 于潼 关 汇人黄 河 , 为黄 河第一 大支
流. 渭河南 岸 支流 发源 于秦岭 山 区 , 有黑 河 、 河 、 河 、 沣 灞 尤河 等 , 自南 而北 , 切割 秦岭 山地 , 成许多深 邃 形 的峡谷 , 成为关 中平 原 出入 秦 岭 的通 道 ; 岸 主要支 流 有泾河 、 河 、 河 、 水 河 、 川河 、 北 洛 千 漆 石 沮河 等 , 期 汛
州 ) 处 理 有 限 公 司 从 事 水处 理 方 面 的 工 作 . 水
水质监 测. 体 的 1 个 监测 断面 如下 : 家 村 、 具 3 林 卧龙寺 桥 、 虢镇 桥 、 常兴桥 、 兴平 、 营 、 阳铁 桥 、 南 咸 天江人 渡、 耿镇 桥 、 新丰镇 桥 、 沙王 渡 、 园 、 树 潼关 吊桥. 1为 生 化需 氧 量 B Dj 测 值 的分 析 , 污染 最 严重 图 O 监 其 期 为 20 0 3年 1 , 月 平均 值达 到 1 5 6mg L, 2 . / 超过 国家地 表水 V 类标 准 1 . 1 5倍 ; 2 0 从 0 3年 1 1月开 始 ,

基于DEM分析的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调蓄节点选址研究

基于DEM分析的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调蓄节点选址研究

万方数据与生态用水,促进渭河流域中下游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整体恢复,同时,引汉济渭工程也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实现引黄置换配置目标的战略性水源工程悼J。

引汉济渭工程在黄池沟处的来水过程与关中地区的需水过程很难天然地达到时空一致,故需要在关中受水区设置大大小小的调蓄工程对工程来水进行调蓄。

然而,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城市密集,很难寻找条件较好的地点修建调蓄工程∞j。

基于此,本文提出利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的方法对整个受水区可供调蓄的潜在洼地进行提取。

并结合秦岭北坡各个峪口的建库条件分析结果,得到关中平原受水区可利用调蓄工程的选址结果及其关键参数,为引汉济渭工程调蓄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的高学睿,等∥基于DEN分析的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调蓄节点选址研究情况下,可以利用秦岭北坡峪口通过修建挡水坝形成小型调蓄水库,采取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增加一部分调蓄库容。

按照上文设计的方法,本研究需要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如表1所列。

表1研究所需资料和数据项目属性获取途径地形数据高精度DEM(30mx30m)hap://datamirror.csdKcn/土地利用数据2000年制作(1:100000)遥感解译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工程输水线路数字线路(GIS格式)办公室秦岭72峪峪口精确坐标现场测定其他基础数据和统计数据实地走访收集技术支撑。

1方法与数据2调蓄工程选址过程经过前期的考察和论证,由于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地处关中平原,区域地形平整,城市数量多,人口稠密,采取单一式大容量调蓄工程方案的可行性不大,因此,调蓄工程宜采用分散式布置为主。

首先寻找多个调蓄条件较好的洼地,洼地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形、土地利用、与引汉济渭主输水线路的距离等条件;其次,对选取的可能调蓄节点要进一步进行筛选。

由于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巨大,通过遥感手段得到的高精度DEM也很难精确反应实际的细部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因此,初步选取的调蓄节点确定之后,需要对照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优选。

基于DEM的数字水系的生成

基于DEM的数字水系的生成
主要 物 理 关 系 方 面 进 展 。
决 凹 陷 的 问题 , 即将 洼 地 内所 有 栅 格 单 元 垫 高 至 洼 地
周 围最 低 栅 格 单 元 的 高程 , 生 成 的 河 网可 以连 续 。 使 对 D M原 先 存 在 的 或 经 过 垫 高 产 生 的 平 坦 区域 , E 则采 用
维普资讯
第2 卷第4 2 期
20 年 8 0 2 月 水 文 HYDR0L0GY
V o122 No. . 4
基 于 D M的 数 字 水 系的 生 成 E
郝振 纯 , 李 丽
( 海 大 学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国 家 专 业 实验 室 , 苏 南 京 2 0 9 ) 河 江 1 0 8
位 置 的 问题 。 经 过 这 些 处理 后 生成 的 河 网 , 实 际情 况 比较 接 近 , 而 使 水 文要 素 的模 拟 更 具 有 实 际 意 与 从
义 。
关 键 词 : 字 高程 模 型 ; 网生 成 ; 字水 文 数 河 数
中图分类号 :28 P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9 41 出 的 坡 面 流 模 拟 方 法 , 依 据 水 文 学 坡 面 流 18 )提 4 1 它
概 念 来 判 别 水 流 路 径 。先 根 据 每 一 栅 格 单 元 与 相 邻 单
元 之 间 的 最 陡 坡 度 识 别 求 取 沿 水 流 路 径 集 水 面 积 累 计 , 选 择 合 适 的 水 道 集 水 面 积 定 值 来 确 定 河 网 。 该 再
成 较 合 理 的 河 网 。 还 有 一 种 就 是 0’ alg a 和 Mak C l hn a r
小对 雨 量 信 息 利 用 没 有 明显 的效 益 。 依 据 最 陡坡 度 法 则 , 定 水 流 方 向 唯 一 。 每 一 格 假 对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水系自动生成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水系自动生成
以生成所需要的水系,依Strahler的水流分级系统
对水流线进行分级[10]:根据水流方向栅格阵列,从
水系起点开始,不从相邻单元格接受水流的单元格
是等级为1的水流线的上游端点,然后从上游端点
出发向下游追踪,直到遇到交点时停止,在该水流线
上所有单元格等级为1,以上追踪过程需针对上游
端点逐个进行,直到把等级为1的水系追踪完毕;当
resultssimilartotheresultsbyhandhaveprovedthatthemethodofautomaticallyextratingiseffective.
Keywords:DigitalElevationModel(DEM),automaticextraction,preprocessing,streamsimulation,regionalstream
网间距离为1。
图3 DEM阵列生成方向代码阵列
Fig.3 DirectioncodearraybuiltfromDEMarray
4 上游集水面积的确定和河流栅格网
络的生成
上游集水面积是指所有水流流经本结点的单元
格所占地面积[9].集水面积确定的基本思想是DEM
的每个单元格处有一个单位水量,按水往低处流的
4 周贵云,刘瑜,邬伦.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水系提取算法
[J].地图学与国土研究,2000,16(4):77~81.
4 ZhouGuiyun,LiuYuandWuLun.Algorithmsofextvacting
characteristic
1 引言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Miller和Laflamme于
1958年提出的,它是利用在一个任意坐标场中大量

基于DEM的水系自动提取算法研究

基于DEM的水系自动提取算法研究

基于DEM的水系自动提取算法研究董洪霞;张威;龚振华【摘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水文信息自动提取,是进行水文模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 DEM数据进行快速而正确的提取信息将大大提高水文模型的应用效率,为更好地完成水文、地质分析提供保证。

对利用DEM获取水文信息的洼地填充算法、水流方向计算算法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编程加以实现,最后将水系提取进行了测试,与ARCGIS中的实现结果对比,结果较一致、实现效率较高。

【期刊名称】《测绘技术装备》【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33-34)【关键词】DEM;填洼;水流方向;水系提取【作者】董洪霞;张威;龚振华【作者单位】西安测绘总站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测绘总站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测绘总站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即数字高程模型[1],是地形、地物识别的重要原始资料,是对地表的一种有效的数据记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表水文特征的提取和地形的模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提取水文特征信息,可以获取大量的潜在数据,进行很多的直接利用或者二次利用。

直接利用提取到的水文信息进行判读、使用,如在建立大坝的区域选址上,可以利用DEM数据获取地区的水文信息,通过计算汇流累积量得到最易于建立大坝的位置,从而进行大坝的地址构建等工作;在获取水文信息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可利用水文模型生成特有的信息,如结合利用矿井中的特有水文特点,利用水文模块进行处理利用、分析评价;还可提取水文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利用栅格数据模型来表现评价因子的地理分布,进行深入的空间分析和处理。

目前,利用DEM获取水文信息的算法层出不穷,本文研究使用改进的填洼算法和流向计算方法,适用于各种地形。

利用DEM自动提取水系的关键步骤包括:洼地填充、水流方向计算、河网提取。

基于DEM的数字流域特征提取研究进展_宋晓猛

基于DEM的数字流域特征提取研究进展_宋晓猛

第32卷第1期2013年01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2,No.1Jan.,2013收稿日期:2012-06;修订日期:2012-0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究基础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951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003,50939006)。

作者简介:宋晓猛(1987-),男,江苏徐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流域水文模拟研究。

E-mail:wenqingsxm@ 通讯作者:占车生(1975-),主要从事陆面过程模拟与水文水资源研究。

E-mail:zhancs2006@031-040页1引言流域水文模型是研究水文自然规律和解决水文实践问题的主要工具(宋晓猛等,2010,2011),而流域水系特征是流域水文建模的主要参数,是水文模型分析的基础数据,因此流域水系特征的提取一直是水文科学研究中的热点(许捍卫等,2008)。

随着数字技术和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水文科学与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形成了一门科学——数字水文学,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出现也为数字水文学的发展和数字水文模型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李丽等,2003),由DEM 自动获取水系和子流域特征,代表着流域参数化迅速发展阶段(Martz et al,1992)。

由于DEM 数据能够反映一定分辨率的局部地形特征,因此可借助一定算法自动提取一定范围的自然水系(孙艳玲等,2004),为数字流域水文模型的建立及进一步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基于DEM 流域河网的自动提取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3类(李晶等,2009):①利用一个矩形窗口扫描DEM 矩阵来确定洼地,位于洼地内的栅格单元标记为水系的组成部分(Tribe,1992)。

②坡面流模拟方法,依据水总是沿斜坡最陡方向流动的原理,确定DEM 中每一个栅格单元的水流方向,然后根据栅格单元的水流方向计算每一个栅格单元的上游给水区,再选择合适的集流阈值(水道给养面积)来确定河网(O'Callaghan et al,1984;Jenson et al,1988;Martz et al,1988)。

基于ArcGIS的DEM流域划分

基于ArcGIS的DEM流域划分

基于ArcGIS的DEM流域划分程峥;李永胜;高微微【摘要】从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 Elevation Models)直接提取河网及流域信息,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本文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工具从DEM中提取了流域水文特征.主要包括:DEM的预处理、水流方向的确定、水流累积量提取、河网的提取、集水区的提取和流域的划分.本文探讨了两种不同划分流域的方法,为流域划分及水文分析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3页(P128-130)【关键词】DEM;流域;河网;水文分析【作者】程峥;李永胜;高微微【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2.4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DEM在测绘、土木、地质、防洪、农业、景观建筑、道路设计、城市规划、军事工程与战场仿真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

在水文分析中的应用虽相对较晚,但其发展却相当迅速。

从DEM直接提取河网及相关流域信息,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与应用的基础。

由DEM自动获取水系和子流域特征,是流域参数化方便而迅速的一种途径。

河网生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水文模型模拟的精度,生成的河网需尽可能反映区域地形。

要在栅格DEM上提取流域信息,栅格间流向的判别是基础[1]。

本文利用 ArcGIS软件的水文分析工具以两种不同方法从DEM中提取流域单元,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对比,为基于DEM的流域划分提供参考。

1 ArcGIS下的水文分析水文分析是DEM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利用DEM生成的集水流域和水流网络,成为大多数地表水文分析模型的主要输入数据。

表面水文分析模型应用于研究与地表水流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如洪水水位及泛滥情况,或者划定受污染源影响的地区,以及预测当某一地区的地貌改变时对整个地区将造成的影响等,应用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农业及森林、交通道路等许多领域,对地球表面形状的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三维gis的智能渭河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三维gis的智能渭河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三维GIS的智能渭河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梁怀翔寇明镜王晨辛金泽(西安天茂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21)摘要:为了适应渭河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建设智能渭河综合管理平台。

该平台的开发采用基于SOA架构的B/S模式;平台建设的主要技术为:综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等手段,整合多源数据和平台资源;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秉持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开放性、可维护性及合理投资原则;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建设渭河水利信息感知体系,健全保障支撑环境,推动水利综合业务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化调度管理水平,形成“透彻感知,万物互联”,面向全市各级渭河管理单位建成适应渭河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关键词:陕西渭河综合管理平台水利信息化精细化管理1引言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

在陕境内的渭河干流,河长502.4km,流域面积67108km2,占陕西境内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

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m3),其中陕西境内产流62.66亿(m3);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

千百年来,她孕育了华夏文明,见证了中华历史,滋养着三秦儿女,如今更是对关中经济区建设和陕西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保障作用[1-2]。

西安市渭河管理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其要求还是相对落后,与沿河发达城市河道管理水平相比,在管理理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难以适应渭河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目前,许多水文站仍然采用人工方法测量水位,存在测量精度低和实时性差等缺点,而且不便于统计和管理历史数据,特别是在遇到暴雨或特大暴雨时,观测人员很难进入观测地点,各种数据的采集与传递都无从谈起,势必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旧。

此外,根据陕西省渭河长远发展规划,西安市正在加快渭河全线整治步伐,沿线滨河大道、湿地公园等公众休闲、亲水空间正在形成,这些设施的管理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己不能适应目前形势需求。

基于DEM的流域尺度水资源网络图构建

基于DEM的流域尺度水资源网络图构建

1引言水资源配置及调度模型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是水资源系统网络图构建,即通过节点、水传输系统连接线对水资源系统中水库、计算单元、河渠道交汇点、河道、渠道等进行概化。

其中水库是水资源网络图中的水源节点,计算单元是用水节点,河渠道交汇点、河道、渠道等则描述了水源节点与用水节点之间的水力联系。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包括天然地表水流关系、地下水开采回补关系以及人工供水关系等。

魏传江等[1]详细论述了构成水资源系统网络图的基本原理,各元素的构成、功能、简化和抽象方法,并进行了实例研究。

Daene C.McKinney 等[2]提出了一种结合GIS 和水资源管理的面向对象的模型,并利用GIS 对水库、渠道、地下水源等进行了概化,从而通过GIS 来构建水资源系统网络图。

邢志等[3]提出了一种基于SuperMap Objects 的水资源系统网络概化图绘制方法。

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GIS 的发展与成熟,可以较好地支持水资源模拟分析与综合管理,与GIS 相结合将成为对水资源系统进行分析的主流。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构建过程包括:①确定各个计算单元之间的天然地表水流关系;②确定各个计算单元的地下水开采回补网络;③确定各个水库的供水对象、供水范围。

本文把分布式水文模型子流域划分的思想引入到水资源网络图的构建,提出一套新的根据DEM 数据自动构建网络图的方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利用从DEM 中提取得到的模拟河网来自动判断各个水库、计算单元之间的天然水流关系。

对各个计算单元的地下水开采回补网络而言,提出结合计算单元分区图与平原区分区图自动计算得到各个计算单元的地下水开采回补网络的方法。

而供水网络则由于其主要受人为控制,仍然采用手工方法确定。

最后,本文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践验证。

121Feb水文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第30卷第2期2010年4月Vol.30No.2Apr .,2010收稿日期:2009-04-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50721006);“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峡及长江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2008BA29B08)作者简介:雷晓辉(1974-),男,陕西澄城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研究。

渭河流域三维晕渲水系图

渭河流域三维晕渲水系图

渭河流域三维晕渲水系图
佚名
【期刊名称】《测绘信息与工程》
【年(卷),期】2007(32)4
【摘要】黄河设计公司测绘信息工程院利用GIS技术和数字制图技术相结合,利用渭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GIS表面分析技术,成功研制出渭河流域三维显示模型,经与数字制图结合,编制出以三维晕渲方式表示地貌的渭河流域水系图,直观清晰地表示了渭河流域地貌特征,水系与地貌的关系一目了然。

【总页数】1页(P51-51)
【关键词】渭河流域;三维显示;水系图;晕渲;流域数字高程模型;GIS技术;表面分析技术;地貌特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基于晕渲技术的新型专题海图制作研究——以"湛江港地貌晕渲图"为例 [J], 周素娥
2.基于DEM的地貌晕渲地图的制作——以"辽宁省三维立体仿真地势图"为例 [J], 朱国珍
3.三维海底晕渲图绘制方法探究 [J], 魏金桃;方强飞;齐永刚
4.立体晕渲与建模技术在三维景观地图编制上的应用 [J], 黄亚萍;白光平;徐祥根;刘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混合进化算法的渭河流域(宝鸡段)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混合进化算法的渭河流域(宝鸡段)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 发展与创新 |·245·2020年第21期基于混合进化算法的渭河流域(宝鸡段)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刘淳安,邢 星(宝鸡文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摘 要:内在并行机制和全局优化是微分进化算法的两个重要特性,但算法后期搜索易陷入局部最优。

为此,文章通过对搜索空间进行划分,采用一种混合进化算法,能够较好地避免算法早熟现象的发生。

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多目标、难求解,可将其模拟为生物进化问题,通过选择、交叉、变异来产生新群体,进而完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优化结果可以看出此算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运用是成功的。

关键词:混合进化算法;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20)21-0245-03基金项目:宝鸡市科技局项目(2018-JH17);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20JK0485)作者简介:刘淳安,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最优化、进化计算及其应用。

通信作者:邢星,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1 研究背景“以需定供”和“以供定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提出的时间最早,为了求解的便利,不统一考虑需求和供给。

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理论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和需求供给达到动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配置理论兴起最晚,它相较于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它综合了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各方面的要素,强调这些要素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该配置理论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

以上就是水资源配置理论的主要体系[1]。

在某个特定流域(区域)内,针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内容。

为此流域(区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提供优质可靠的水源,从而获得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利益在内的更好的综合效益,让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利用得更加充分合理,同时保障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目标。

基于DEM的河网水系生成研究

基于DEM的河网水系生成研究

基于DEM的河网水系生成研究作者:苌沙沙卢玉东来源:《软件导刊》2012年第11期摘要:介绍了在ArcGIS9.3环境下从DEM中生成水系的一种实用方法。

首先进行DEM 的生成以及预处理,其次判断流向和划分集水区,最后提取河流网络,生成需要的水系图件。

以蓝田县为例,进行河网生成的操作,最后和实际水系比较基本吻合。

此方法快速简单、成本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ArcGIS;DEM;蓝田县;水系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07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苌沙沙(1987-),女,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0 引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以及GIS的普及和应用,DEM数据已能精确方便地获取,直接从DEM中提取河网水系的方法也渐渐成熟,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研究流域地貌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

DEM是描述地面高程值空间分布的一组有序数组,能够反映一定分辨率的局部地形特征,通常有格网(GRID)、不规则三角网(TINs)、矢量(数字线划)(DLGs)3种形式,其中最为普遍的是采用栅格DEM格式。

1 研究区概况蓝田县位于陕西省中部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属西安市,是古城西安的东南门户,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

县境东西长64km,南北宽55km,总面积1 969km2。

蓝田县地形地貌复杂,南部和东部为秦岭山地,中西部蓝川、白鹿塬相间,北部为横岭,海拔800~2000m,最高峰王顺山海拔2 311m。

河流有辋、灞、焦、汤、青河汇入渭河。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1℃,年降水量720mm。

2 河网水系的生成基于DEM提取河网水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概括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一个矩形窗口扫描DEM矩阵来确定洼地,位于洼地内的栅格单元标记为水系的组成部分,该方法的缺陷在于生成的水系不连续;另一种方法是O’Callaghan和Mark(1984)提出的坡面流模拟方法,模拟地表径流在地表的流动来产生水系。

基于DEM的流域水文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基于DEM的流域水文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基于DEM的流域水文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原立峰;周启刚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06(028)005
【摘要】运用GIS软件ArcGIS,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为例,探讨了从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流域水文特征的详细过程,包括:DEM的生成和预处理、水流方向的确定、流域汇流能力分析、河网的提取、流域边界的确定和子流域的划分.提出了基于DEM自动生成数字流域的一种方法,并将自动提取的流域与从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相结合手工提取的流域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提取的流域与利用手工方法提取的流域基本一致,平均误差为4.3%,从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原立峰;周启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4
【相关文献】
1.基于DEM的延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与分析 [J], 宋向阳;吴发启;赵龙山;吴光艳;张青峰
2.基于DEM的普渡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J], 冉磊;王健;程丽萍;胡志法
3.基于DEM的秋浦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取研究 [J], 汪玲玲
4.基于GIS和DEM的洋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J], 马振刚;李黎黎
5.基于DEM和ArcGIS的浐灞流域水文特征提取研究 [J], 姚炳光;周维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渭河年径流量多时间尺度分析的EMD方法

渭河年径流量多时间尺度分析的EMD方法

时间尺度分析 , 结果表 明: ①渭河还原后的 天然年径 流量 时序 可以分 解为 4个具有 不 同波 动周期 的 分量和 1个 趋势 分 量; ②渭河入黄年径流量存在 准 3年 、 6年、 1 、 2 的波动周期 ; 预计渭河入黄 年径流 量在 2 世 纪初期将 准 准 2年 准 5年 ③ 1
h ()一m 1= t 1 () 1
E ) MD基于信号局部 特征时间尺度 , 原信号 中提取 本 MD 。E 从
征模 态函数 (nr s o eF nt n 简 称 I ) Itni M d u c o , i c i MF 。该 方 法从 本
质上讲是对一个信 号进行平 稳化处 理 , 信号 中不 同尺度 ( 将 频 率) 的波动或趋势逐级分 解开来 , 生一系 列包 含原信 号不 同 产 时间尺度局部特征 信息的 I MF分量 , 这使得分解 得到 的各 I MF
分量具有 明显 的物理背景 。而最低 频率 的 I MF分量 通常代 表
原信号 的趋势 或均值 。在线性框架下基 于 E D得到 的 H le M i a b
谱 与小波谱具 有相同的表现特性 , Hlet 在频域和时域 内 而 i r谱 b
通 常 ,, h 并不是 I MF分量 , 为此需要对 h 重复 以上 处理过 程 , 次筛选 后所得到 的平均包络线趋 于 0 此时所得数据为 k ,
持 续减 少, 丰水年 时段和枯水年 时段 的持 续时间将 增加 。 关 键 词 :E D;趋势分析 ;波动周期 ;多时间尺度 ;年径流 量 ;渭河 M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 17 (0 8 0 — 0 6 0 10 — 3 9 20 )8 0 3 -2 中 图分 类号 :P 3 33

基于MapX的渭河流域水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

基于MapX的渭河流域水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
严重 , 质最 差 ) 。 水 水
展则为水环境信息 管理 的标 准化、 网络 化、 间化 空
提供 了有效 的工 具 。 现 以渭河 流 域 为 例 , 探讨 基 于 GS技 术 的 流域 I
水环境信息系统 的开发 与应用 问题 。此项研究 不
仅 为 GS技 术 在 流 域 水 环 境 领 域 中 的 应 用 积 累 经 I 验, 而且 对 于渭 河流 域 的环境保 护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
中图法分类号
X 2.2 ; 3 109
文献标识码

渭 河是 黄河 流 域最 大 的 一级 支 流 , 流域 内有 宝 鸡 、 阳 、 安 、 川 、 南 等 陕 西 最 重 要 的 大 中城 咸 西 铜 渭 市 以及 杨凌 农业 示 范 区 , 域 内人 口 220万 , 陕 流 0 是 西 的母 亲河 。渭 河 流 域 地 处 大西 北 的前 沿 , 沟 通 是 我 国东 、 部 , 西 连接 欧 亚 大 陆 的 咽 喉要 道 , 我 国实 在
地表水循 环 的过程 是在 流域 空 间 内完成 的。 而流域 是 进行 水 管理 方 面科 学研 究 的 自然 单 元 … 。 当前 , 在水 资 源 和水 环 境 管 理 方 面 , 国 和 世 界 上 我

些 国 家都开 始采 用 流 域 的方 法 , 为 这 种方 法 提 并
供数 据 和 技 术 方 法 上 的 支 持 J 。流 域 管 理 的制 定
管理功能


环境专题图
显示 、图表、打印、文档
图 1 渭河流域水环境信息 系统 的功能需求框图
处 理和 分析 , 以直观 的 图 、 和数 字 形 式 呈 现 , 行 表 进 水 体质 量评 价 , 染 源 追踪 等工 作 。 还 可 以进 行 综 污 合 的信 息查 询 、 计 分 析 、 域 水 环 境 质 量 现 状 评 统 流 价 、 环境 污染模 拟 预 测 、 环境 保 护 年 度 考 核 、 水 水 环

基于Arcgis与Delft 3D的渭河下游洪泛区洪水数值模拟

基于Arcgis与Delft 3D的渭河下游洪泛区洪水数值模拟

基于Arcgis与Delft 3D的渭河下游洪泛区洪水数值模拟赵明登;曾威;唐小春;彭兴;顾超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12()10
【摘要】利用Arcgis将航拍DEM数据转换为渭河下游河道地形数据,采用Delft 3D生成正交曲线计算网格,并模拟不同工况下洪水在河道及淹没区的演进过程,实现了河道及溃堤洪水演进的实时动态演示,可以为洪水风险分析及防洪调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4页(P145-147)
【关键词】Arcgis;Delft;3D;洪泛区;洪水演进
【作者】赵明登;曾威;唐小春;彭兴;顾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13
【相关文献】
1.洪灾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估与区划——以渭河下游洪泛区为例 [J], 李景宜
2.渭河下游洪水风险的数值模拟分析 [J], 郭岗;冯普林;严伏潮
3.基于ArcGIS的渭河下游洪水淹没面积的计算 [J], 冯丽丽;李天文;陈正江;姚任平;吴琳;程一曼
4.渭河下游河道及洪泛区洪水演进的数值仿真(Ⅰ)——数学模型及其验证 [J], 槐
文信;赵振武;童汉毅;张长江
5.渭河下游河道及洪泛区洪水演进的数值仿真(Ⅱ)——成果分析及可视化 [J], 赵明登;张长江;童汉毅;赵振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 第2期2008年4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1Xi′an U niv.of Arch.&Tech.(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40 No.2Apr.2008基于D EM的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构建林金辉1,2,张 荔1,2,王晓昌1,2,楠田哲也3(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21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陕西西安710055;3.日本九州大学工学研究院环境都市部门,日本福冈81228581)摘 要:为了更好地进行渭河流域的研究与管理,构建了数字化渭河流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在Arc2 GIS平台上提取流域的河网、确定流域边界;依据Pfaf stetter河网分级编码方法划分渭河流域并进行编码;探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预处理及分析方法,并基于流域的DEM数据,分析了流域各点的高程、汇流面积等地形数据.关键词:DEM;GIS;Pfaf stetter编码;渭河流域中图分类号:P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930(2008)022******* 近10年来,数字技术正促使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水文科学也正在经历着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1].地形因素是影响流域地貌、水文、生物等过程的重要因子,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一直是人们用于描述这些空间过程变化的重要指标.高精度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高分辨率、高光谱、多周期的遥感影像,为定量描述流域空间变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使人们对流域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过程空间变化机理的理解不断加深.基于DEM数据自动提取流域地貌特征和进行流域地形自动分割是进行流域空间模拟的基础技术[2].根据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U SGS提供的一公里DEM数据(G LOB E,Global Land One-kilometer Base Elevation),在Arc GIS的平台上提取渭河流域的水系及其流域信息.1 渭河流域基本概况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26个县市,于潼关汇入黄河,为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南岸支流发源于秦岭山区,有黑河、沣河、灞河、尤河等,自南而北,切割秦岭山地,形成许多深邃的峡谷,成为关中平原出入秦岭的通道;北岸主要支流有泾河、洛河、千河、漆水河、石川河、沮河等,汛期河水陡涨陡落,枯季河流干涸.渭河在陕西横穿关中地区,西起渭河宝鸡峡水库,东至潼关港口镇.研究范围为渭河流经的主要城区,包括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及其所辖地区.从2002年起,沿着渭河陕西段进行河流断面的水质监测.具体的13个监测断面如下:林家村、卧龙寺桥、虢镇桥、常兴桥、兴平、南营、咸阳铁桥、天江人渡、耿镇桥、新丰镇桥、沙王渡、树园、潼关吊桥.图1为生化需氧量BOD5监测值的分析,其污染最严重期为2003年1月,平均值达到125.6mg/L,超过国家地表水V类标准11.5倍;从2003年11月开始,渭河主流水质逐步得到改善,到2006年2月BOD5监测结果平均值为9mg/L,达到国家地表水V类标准.3收稿日期:2006212230 修改稿日期:2008202225基金项目: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 ST)国际合作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D06)作者简介:林金辉(19802),男,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流域水文水质模拟及GIS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奥加诺(苏州)水处理有限公司从事水处理方面的工作.图1 渭河流域陕西段河流断面的水质Fig.1 The water quality of t he Weihe River at Shaanxi basin 2 流域数字化2.1 数字高程模型1958年麻省理工学院Miller 和Lanflamme 首次提出了数字地面模型D TM (Digital TerrainModel )的概念.D TM 是利用一个任意坐标场中的大量选择的已知X 、Y 、Z 的坐标点对连续地面的一个简单地统计表示,其本质属性是二维地理空间定位和数字表达.若D TM 所描述的地面特性是Z 表现地形特征,此时D TM 称作数字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 TM/D EM 的出现为数字水文学的发展和数字水文模型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3].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 EM 研究流域的地形、水系、集水面积有多种软件可实现.李春红、任立良提到三种软件:由Martz 和Garbrecht 研制的数字高程流域水系模型(Digital Elevation Drainage Network Model ,1992),美国RSI (Research System Inc.)公司的River Tools 软件,以及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 开发的Arcview 、Arc/Info 软件[4].2.2 D 8理论单流向法是通过D EM 计算水文流向的一种方法.它假定一个格网中的水流只从一个方向流出格网,然后根据格网高程判断水流方向,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流向法是D8(Deterministic 8)法[526],采用3×3窗口按8方向搜索计算最大坡度为各网格点的流向.基本原理是:假设单个格网中的水流只有8种可能的流向(如图2所示),分别定义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和东北,并用1、2、4、8、16、32、64和128这8个有效特征码表示,即流入与之相邻的8个格网中.它用最陡坡度法来确定水流的方向,计算中心格网与各相邻格网间的距离权落差,取距离权落差最大的格网为中心格网的流出方向,该方向即为中心格网的流向.图2 D8水流方向定义Fig.2 Definition of Deterministic 8(D8)2.3 DEM 分析与凹地填充本项目使用的流域数字化平台是Arc GIS 8.3版.依据Arc GIS 8.3中的空间分析扩展功能及水文分析模块ArcHydro ,进行流域水系的提取.基于D EM 数据提取流域地貌特征和流域地形自动分割是进行流域空间模拟的基础.在D EM 中存在的凹点,使一些流路异常,所以在进行流域自动分割之前,先要对凹点进行处理.流域中凹点既可能是真实的凹点,也可能是由于插值误差造成的,所以不能使用简单的滤波或平滑函数.通过填洼将凹点全部去除,使凹点造成的断路连接到主沟谷网络[2].用水文模块Arc Hydro 中Fill Sinks ,可以对每一个格网点进行搜索,找出凹陷点并使其高程等于周围点的最小高程值,最终得到一个与原DEM 对应的“无洼地”的D EM.2.4 水系生成与流域确定通过对D EM 中凹地的填充,依据D8理论来确定格网的水流方向(Flow Direction )与汇流路径(Flow Accumulation ),最后根据汇流出口确定流域的边界.从填充后的D EM 提取的渭河流域河网如图3所示.根据不同的精度选择,从填充后的D EM 提取的渭河流域主要河网如图4所示.2.5 子流域的划分流域河网提取之后,为了更好地研究面积较大流域的水文情况,往往需要划分子流域.目前子流域162第2期 林金辉等:基于DEM 的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构建图3 渭河流域河网提取结果 图4 渭河流域主要河网Fig.3 Result of river network in t he Weihe basin Fig.4 The main river in t he Weihe basin划分的主要方法有Strahler 河网级数提取法,Pfaf stetter 河网分级编码及其改进方法[728].本研究采用由巴西工程师Pfaf stetter 提出的河网分级编码方法.这种方法按汇流面积分出干流和支流.在流入任何一个交汇点的两条河流中汇流面积大的为主流,反之为支流.这样沿河口向上游可找出所有的支流,然后选出四条最大的支流并从下而上依次编号为2、4、6和8.河口与支流2之间的干流部分编号为1;支流2和4之间的干流部分编号为3;依次向上游分别为5和7;最上游的干流为9,干流9的汇流面积总是大于支流8.图5为DEM 中流域的原始汇流区域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河网的分级编码,其一级编码结果如图6.图5 DEM 中流域的原始汇流区域 图6 流域一级编码结果Fig.5 Original conflux area of t he basin based on DEM Fig.6 First class coding for basin subdivision按同样的方法,可在第一级划分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级划分.例如,支流2就分成编号为22、24、26和28的四条子支流,和编号为21、23、25、27和29的五条子干流.第二级划分出来的子流域的编号原则为第一位数字是其上一级流域的编号,第二位数为本级的Pfaf stetter 编码.同理,子支流24更进一步划分为编号为242、244、246和248的四条支流,及编号为241、243、245、247和249的五条干流,编号中的头两位数源自上级编号,第三位数为其本级的Pfaf stetter 编码.根据DEM 的网格尺寸和实际需要,流域可细分至一个合理尺度.细分后的子流域是水文模拟和水资源管理的最小流域单元.使用上述方法在同一级划分出的子流域中,汇流的顺序是惟一的.子流域9和8汇流叠加后流入子流域7;子流域7和6汇流叠加后流入子流域5;子流域5和4汇流叠加后流入子流域3;子流域3和2汇流叠加后流入子流域1;然后通过子流域1汇流至出口.262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3 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渭河流域子流域划分结果如图7所示,从DEM 中提取的流域面积及其子流域的分析结果见表1.Pfaf stetter 编号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子流域的相互关系依其惟一编号可以十分容易地确定.图7 渭河流域子流域划分结果Fig.8 Result of basin subdivision in t he Weihe basin表1 子流域数目及平均面积Tab.1 Number and average area of sub -basins CodeNumber Area/km 2Average area /km 211150015002926662296239122441360417455312678514134136125872587792403126708911312125799120121335Total 651362922097通过对流域DEM 的分析,可以获得流域各点的高程、流域的地表面积、汇流面积、坡度/坡向及其变化率等数据[9].渭河干流高程及流域汇流面积数据分析,渭河干流从甘肃的高程2426.2m 处顺流而下,到达潼关入黄口的高程为271.4m ;整个渭河流域的面积达到136292km 2.4 结 论应用GIS 技术,在对原始DEM 分析并填充洼地的基础上,提取渭河流域的河网及整个自然汇流流域的划分和子流域边界的确定.通过对流域DEM 的分析,可以获得流域各点的高程、汇流面积等数据,从而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提供下垫面参数.依据Pfaf stetter 的河网分级编码方法,对流域进行了划分和编码,为进一步研究流域的具体水文情况提供了地理信息.利用DEM 提取流域水文特征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及精度,对于渭河流域的水文模拟及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R eferences[1] 任立良,刘新仁.数字时代水文模拟技术的变革[J ].河海大学学报,2000,28(5):126.REN Li 2liang ,L IU Xin 2ren.Transformation of Hydr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in the Digital Era[J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2000,28(5):126.[2] 邬 伦,刘 渝,张 晶,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WU L un ,L IU Yu ,ZHAN G Jing ,et al.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rinciple ,Method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3] 李志林,朱 庆.数字高程模型[M ].第1版.武汉:武汉科技测绘大学出版社,2000.L I Zhi 2lin ,ZHU Qing.Digital Elevation Model [M ].Wuhan :Wuhan Technology and Map University Press ,2000.[4] 李春红,任立良,达卫特,等.数字流域水系构建方法浅析[J ].水文,2002,22(6):124.L I Chun 2hong ,REN Li 2liang ,ER GICHO Dawit ,et al.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Method of Building Digital Ba 2sin[J ].Hydrology ,2002,22(6):124.[5] J urgen Garbrecht ,Lawrence W M.The assignment of drainage direction over flast surfaces in raster digital eleva 2tion models [J ].Journal of hydrology ,1997,193:2042213.[6] Martz W ,G arbrecht J.Numerical definition of drainage Network and subcatchment Areas f rom digital elevationmodels [J ].Computers &G eosciences ,1992,18(6):7472761.[7] 杜庆顺,孔凡哲,牛志刚,等.基于DEM 的河网提取方法对比分析[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2):76278.DU Qing 2sun ,KON G Fan 2zhe ,N IU Zhi 2gang ,et parative Analysis of Methods Deriving Drainage Network362第2期 林金辉等:基于DEM 的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构建462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Based DEM[J].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6,12(2):76278.[8] V ERDIN K L,V ERDIN J P.A topological system for delineation and condification of the Earth’s river basins[J].Journal of Hydrology,1999,218:1212.[9] DAWEN Yang,SRIKAN T HA Herath,KA TUMI parison of different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2el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catchment spatial variability[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0,14:4032416.The river net w ork building for adigital We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DEML I N J i n2hui1,2,Z H A N G L i1,2,W A N G X i ao2chang1,2,KUS UDA Tetsuy a3(1.School of Envir.and Muni.Eng.,Xi′an Univ.of Arch.&Tech.,Xi′an710055,China;21State Key Laboratoty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est China(XAUA T),Xi′an710055,China;3.Dept.of Urban Environmental Eng.,School of Eng.,Kyushu Univ.,Fukuoka81228581,J apan)Abstract:Digital Weihe River basin was built for the area studying and management in details.Based on the G 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divided the river network and drew the boundary of the basin.And according to the Pfaf stetter coding rule,subdivided and coded the river network i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etreat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and analyzed the elevation values,conflux area and other top2 ographic data of the We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DEM.K ey w ords:D EM;GI S;Pf af stetter coding rule;Wei he river basin Biography:L IN Jin2hui,Master,Xiπan710055,P.R.China,Tel:0086229282202729,E2mail:linjinhui2001@(上接第253页)Activated carbon modif ied with microw aveirradiation for toluene adsorptionCA O X i ao2qi ang1,2,H UA N G X ue2mi n1,2,L I U S heng2rong3,CA O L i1,2(1.School of Environmental&Municipal Engineering,Key Laboratory of Northwest Water Resource,Environment and Ecology,MO E,Xi′an Univ.of Arch.&Tech.,Xi′an710055,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est China(XAUA T),Xi′an710055,China;3.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266520,China)Abstract: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GAC)modified with microwave irradiation was studied.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io2 dine number of original and modified GAC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odine number was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of microwave heating increasing;and the content of surface basic f unctional group was also increased 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When heated by microwave at850℃,GAC had the highest ability for toluene adsorption at650℃and450℃,and the ability for toluene adsorption of GAC was similar.The SEM photo showed that microwave heating made the porous structure smoother than original GAC,but high temperature made the structure of GAC shrinkage.A2 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SEM photo,indicated that toluene adsorption with activated carbon including two mechanism were chemical adsorption and physical adsorption.When GAC was modified at low temperature,the physical adsorption was dominating mechanism and,at a high temperature,the chemical adsorption would be dominating.K ey w ords:activated carbon;microw ave;modi f ication;adsorption;tol uene3Biography:CAO Xiao2qiang,Candidate for Ph.D.,Xi′an710055,P.R.China,Tel:0086229282204007,E2mail:xiaoqia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