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A Teaching Progra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课程编号:总学时数:32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共建人类的多元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具体做到: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了解文学范围的比较研究。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
广泛运用综合、分析、例证、对比、辐射式思维、点面结合、课堂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作品分析与欣赏相结合等多种方法。
同时,辅以多媒体、电化教学、课堂讨论、观看录像、小论文写作等其他方法。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导论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机制第二节研究比较文学的意义第三节比较文学研究者的知识装备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兴起的先决条件、比较文学兴起的内在依据以及比较文学兴起的思想条件和学科基础。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二节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1、开放性2、综合性3、跨越性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2、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3、可比性第二节比较文学的重要概念1、国别文学2、世界文学3、总体文学4、比较文学第三节比较文学的研究的内部体系1、法国学派2、美国学派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把握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特征规律,将一些与比较文学相关范畴的关系加以区别,了解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基本类型,以便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时获得方法论的支持。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582课程名称:比较文学原理英文名称:Comparative 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
通过大量比较文学研究事例,在跨文化的文学视野中,揭示中外文学的异同和特点,并分析其深层的文化原因,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开阔其人文视野,培养其文学、文化的比较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英文简介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a branch for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at comparatively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two or above national literatures as well as the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other artistic arts and other ideologies. It includes influence research, parallel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course teaching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principle and research metho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rough lot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cases, it can reveal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in the cross-cultural literary vision, and meanwhile, analyze the deeper cultural reason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literary accomplishment, broaden their humanistic vision, and cultivate their comparative consciousness and divergent thinking capacity for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及艺术作品的比较赏析问题,从哲学、艺术学、心理学、媒介学等角度进行的一种综合类理论课程。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2、引导学生从全球文学角度来认识和评价文学遗产,以他种文化为参照认识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
3、帮助学生把握文学的共同规律,初步掌握、运用比较文学原理进行文学上的学习和研究。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能够结合所学的理论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认识中外文学发展的不同规律与文化特征,以及中外文学交流关系,尤其要理解比较文学所强调的文化对话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对世界文化发展规律及各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涉及到大量比较文学的理论及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理论与作品的研读。
2.在具体问题的讲述中,可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电子资源,带领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3.课程内容丰富,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目标(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1.教学内容(1)中西文化文学关系;(2)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3)比较文学学派;(4)比较文学的目标。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条件;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2)难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问题。
第四章影响研究(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1.教学内容(1)影响研究基本理论;(2)流传学;(3)渊源学;(4)媒介学;(5)译介学;(6)形象学。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基本理论;比较文学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译介学、形象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各子学科的研究成果;(2)难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各子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平行研究(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1.教学内容(1)平行研究基本理论;(2)主题学;(3)题材学;(4)文类学;(5)比较诗学;2.重、难点提示(1)重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基本理论;比较文学主题学、题材学、文类学、比较诗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各子学科的研究成果;(2)难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各子学科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加深对各种文化和文学形式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概论1.1 文学的定义和分类1.2 文学作品的创作要素及其表现形式1.3 文学的功能和意义2.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2.1 跨文化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意义2.2 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工具2.3 跨文化比较文学的困难和挑战3. 主题比较研究3.1 选取主题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3.2 分析主题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形式和意义3.3 比较研究的深入和拓展4. 文学作品的比较4.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4.2 分析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4.3 探讨作品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5. 文学批评的比较分析5.1 比较不同文学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5.2 选取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比较5.3 分析不同批评方法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参与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包括讲座、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
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学时安排本课程共设45学时,根据不同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和讨论。
建议每节课的时间为90分钟。
四、评估方式与考核要求1. 课堂参与和讨论(20%)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独到的见解,与他人展开良好的学术交流。
2. 作业和小组项目(30%)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和小组项目,包括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对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批评和评价。
3. 期中考试(25%)学生参加期中考试,测试对课程内容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期末论文(25%)学生提交期末论文,篇幅不少于2000字,内容要求包括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和批评分析。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原理和历史沿革。
2、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3、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特征、研究目标,重点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动向与研究现状。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与研究方法。
掌握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术语;第一编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章文类学了解和掌握文类学比较研究的一般情况、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对中外文类学的比较研究进行方法论梳理和个案分析。
第二章主题学了解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般情况;对主题学研究的对象进行梳理分类;了解主题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学术动态。
第三章译介学了解文学翻译和译介学理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地位;动态掌握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了解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历史;了解和掌握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第四章形象学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概况,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当代形象学的主要特点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第五章思潮流派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构成;了解西方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情况;了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类型学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历史与基本概况;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展望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比较诗学了解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况;了解和掌握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对比较诗学的发展前景做出前瞻。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doc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比较文学不是一种文学现象,而是一种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以及文艺学密切相关。
学习比较文学对于拓宽研究视野,扩大研究领域,更新研究方法,培养枇界文学的眼光和全球意识等大有好处。
“比较文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让学生对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形成、发展及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有一个基木的认识,对木学科的基木原理以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以此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教学活动的方式,是将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机结合,以基本原理为纲,以具体文学事例和研究个案来说明理论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比较文学有一个具体的、系统的了解,初步具备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能力,为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打基础。
考虑到这是一门专业主干课,并且理论性较强,同时, 由于课吋较少(为36课时),因此在教学上以讲授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为主。
在教给学生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及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翻译文学等对象的研究, 对丁难于理解的比较诗学只作初步介绍,不作详细分析。
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史作简单介绍。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定位。
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理论构成。
掌握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等特征。
2、学习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对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有着重要了解。
熟悉并能掌握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翻译文学等研究对象的具体运用,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运用。
3、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简史。
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对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现状有大致的掌握。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比较文学” 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拓宽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认识和研究各国文学的关系和文学的普遍规律及特征,进而推进不同文化和文学间的理解和互补。
学习方法指导可采取自学教材、网上听课、扩展阅读及思考相关问题或自测题等方式,使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完整地了解和掌握。
本课程重、难点1、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2、比较文学中各分支学科(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和跨学科比较)。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章绪论(2 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比较文学的定义2 、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3 、比较文学学者的素养重难点提示】:比较文学的定义、什么是比较文学二、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三、比较文学学者的素养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2 课时,其中授课1 课时,自学1课时)【知识点提示】1、比较文学的诞生2、比较文学的发展3、中国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重难点提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俄苏学派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及特点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诞生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比较文学”的萌芽三、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法国学派二、美国学派三、俄苏学派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次兴起三、中国比较文学的再度兴起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第三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2 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2、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重难点提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相关概念一、民族文学二、世界文学三、总体文学第二节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跨国界的文学研究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第三节影响研究一、何谓“影响”二、影响产生的条件三、影响的类型四、影响研究的范围第四节平行研究一、平行研究的可行性二、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三、平行研究的特点和局限第四章流传学(2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流传学研究类型2、流传的方式3、流传中的变异【重难点提示】流传中的变异及原因第一节流传学的研究类型一、中国文学在国外二、外国文学在中国三、外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第二节流传的方式一、作家作品的外国声誉二、文学思潮流派的传播第三节流传中的变异一、变异的现象二、变异的原因初探第五章渊源学(2 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渊源学研究类型2、渊源研究的两个途径3、创造性误读【重难点提示】渊源学研究途径误读第一节渊源学的研究类型一、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二、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三、渊源的国际循环第三节渊源研究的途径一、西方渊源研究理论二、渊源研究的两个途径:文献研究与文本研究第四节创造性误读一、误读与期待视野二、创造性误读第六章媒介学(2 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媒介的承担者2、翻译理论及翻译的作用3、媒介学的其他传播方式【重难点提示】翻译理论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第一节媒介的承担者一、媒介的变迁二、媒介的承担者第二节翻译一、翻译理论初述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三、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四、翻译的负影响第三节媒介学的其他传播方式一、改编二、评介三、借用与仿效第七章形象学(2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形象学的基本概念2、形象学的研究对象3、形象学的基本特征【重难点提示】形象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一、形象学在西方二、形象学在中国第二节形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形象二、“社会整体想象物”三、“套话”四、他者第三节形象学的研究对象一、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二、异国形象的“流变”三、多重身份与形象塑造第四节形象学的基本特征一、异国形象与自我形象二、形象学中的政治第五节形象学反思与前景一、对形象学的反思二、形象学的价值与前景第八章主题学(2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2、主题学的研究范围3、主题学的研究价值【重难点提示】主题史、主题学、主题学研究范围、研究价值第一节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一、主题学的发展历史二、主题学的定义三、主题的概念四、主题史的研究第二节主题学的研究范围一、题材史研究二、主题学(狭义)研究第三节主题学研究的价值一、主题学与作家研究二、主题学与作品研究三、主题学与文化研究第九章文类学(2 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 、文类理论2、文类学的研究类型3、文类学的研究意义【重难点提示】文类文类学文类学研究类型第一节文类学与文类研究一、中西文类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二、文类学的提出与发展第二节文类学的研究类型一、文类的历时研究二、文类的共时比较三、缺类研究第三节研究文类学的意义一、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二、了解作家的艺术贡献三、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第十章比较诗学(2 课时,其中授课1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2、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3、研究比较诗学的意义【重难点提示】比较诗学体系范畴比较学者对比研究阐发研究流变研究第一节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家的比较研究第二节比较诗学的研究类型一、对比研究二、阐发研究三、流变研究第三节研究比较诗学的意义一、拓展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二、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传统文论的体系特征三、推动建立现代、兼容、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理论批评第十一章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2 课时,其中授课1 课时,自学1 课时)【知识点提示】1 、跨学科研究2、文学与绘画3、文学与音乐4、文学与影视【重难点提示】跨学科研究文学艺术绘画技巧音乐本体性文学与影视第一节文学与绘画一、文学从绘画中获取技法二、借鉴绘画的空间意识三、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第二节文学与音乐一、对音乐技巧的吸收二、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三、文学理论批评与音乐第三节文学与影视艺术一、文学和影视的联姻二、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三、文学的魅力第十二章文学与社会科学(2课时,其中授课1 课时,自学1课时)【知识点提示】1 、文学与宗教2、文学与哲学3、文学与心理学3、文学与现代语言学【重难点提示】文学与宗教、哲学、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关系第一节文学与宗教一、文学史与宗教二、文学创作与宗教三、文学批评与宗教第二节文学与哲学一、哲学对文学的滋养二、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哲学思想三、文学与哲学的互渗第三节文学与心理学一、文学心理学二、精神分析与文学活动第四节文学与现代语言学一、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二、现代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第十三章文学与科学技术(2课时,其中授课1 课时,自学1课时)【知识点提示】1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2、科学技术对文学的冲击和渗透3、文学与科技关系再审视【重难点提示】文学与科学发现计算机和文学文学批评与科学第一节文学与科学的联系一、文学与科学的共生与分离二、文学与科学的互通与差异第二节科学技术对文学的冲击和渗透一、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文学发展观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文学观念的变革三、电子计算机与文学革命第三节文学与科技关系再审视一、文学对科学的崇尚与反思二、文学艺术对科学的忧虑和恐惧三、人文与科学的协调第十四章:比较文学的未来(讨论课,2 课时)自学:2 课时本课程使用教材:胡亚敏编著:《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 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属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理论教学课程之一。
其内容包括比较文学的理论、比较文学的性质意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学派、比较文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的发展史、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史、比较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等有关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发展历史,并懂得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把握文学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共通规律,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及文学关系的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习开阔视野,具有一定的比较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较文学的特质、研究对象以及可比性问题。
教学难点: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比较文学历史概念、研究对象。
2、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研究方法和“可比性”问题。
3、掌握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比较文学的历史概念;跨越性特质;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可比性问题;对象和方法;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各个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各个学派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对整个比较文学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的大概历史。
2、理解各个学派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原因。
3、掌握各个学派主要的研究方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前比较文学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代表性作品;法国学派的历史;影响研究的重要类型;美国学派的历史;平行研究;俄苏比较文学的历史;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的特色;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中国学派的建立;阐发研究;比较文学的现状。
(三)文类学(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较文学文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比较文学文类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理解文类学研究的特征对象和范畴。
3、掌握比较文学文类学研究方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何为文类;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中外神话比较;缺类研究。
(四)主题学(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主题学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比较文学主题学的历史境遇变迁。
2、理解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3、掌握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要达到的效果。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何为主题;何为主题学;主题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关系;主题学受到的质疑比较文学主题的确认;主题学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何为母题;主题与母题的关系;举例说明主题学研究。
(五)形象学(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从哪三个方面可以进行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研究。
教学难点:在形象与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关系中如何进行形象学研究。
如何进行文本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形象学的历史。
2、理解形象学研究的两个方向和三个层面。
3、掌握如何较有深度地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何为形象;何为形象学;形象学研究的历史;历史上形象学研究代表人物的理论;研究形象的两个方向;形象研究的三个层面;异国形象与他者视域;形象学研究实例;形象学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六)比较诗学(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较诗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教学难点:比较诗学与可比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比较诗学的历史。
2、理解诗学的三种范畴及比较诗学的理论。
3、掌握比较诗学的方法论。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三种“诗学”范畴;比较诗学的诗学主要指“文学理论”;何为“文学理论”;比较诗学的目的;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中西文论的异同;比较诗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比较诗学研究实例。
(七)思潮流派比较研究(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关系。
教学难点:思潮比较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思潮与流派的关系。
2、理解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3、掌握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思潮;流派;思潮与流派的区别与联系;西方主要文学思潮历史;西方文学思潮比较研究;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思潮流派比较研究实例。
(八)跨学科研究(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如何进行正确的跨学科研究。
教学难点:跨学科研究存在的误区。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理解跨学科研究的合理性与危机和质疑。
3、掌握如何进行正确的跨学科研究。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何为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历史;跨学科研究与美国学派;跨学科研究的合理性;跨学科研究的危机和质疑;跨学科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跨学科研究实例。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一)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及作业为辅。
(二)强调理论学习与研究案例相结合。
(三)正确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比较思维,用国际化的视野看待当前的文学问题。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一) 考核目的本门课程为考查课,通过考核旨在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发展历史,并懂得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把握文学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共通规律,为认清文学本质,扩大学术视野,并加深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及文学关系的认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要求对中外文学史有基本了解和把握,并对学术发展前沿问题有基本的认知。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最后成绩评定由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构成。
平时评价包括三部分:课堂表现、考勤、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评价主要是通过结课论文的形式进行,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命题要求1、对所选课题当前研究成果有相对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需要写出研究综述。
2、选题应具有问题意识,需针对比较文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选题或具有前沿性或反应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综述)。
4、论文要件(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齐全。
5、结课论文应不少于三千字。
6、打印美观,合乎规范。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二)参考书目[1][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法]乌里奥斯•法朗索瓦•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瑞士]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上海外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4][罗]亚里山大•迪马.《比较文学引论》.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5][法]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孟昭毅编著.《比较文学通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7]曹顺庆等.《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8]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9]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0]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1]干永昌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2]周发祥主编.《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3]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美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5]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7]陈鹏鹏翔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东大图书公司.1983[18]Ulrich Weisstein,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Survey and Introduc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19]C•Bernharmer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20]David Damrosch , Natalie Melas, Mbongiseni Buthelezi ed. The Princeton Sourcebook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From the European Enlightment to the Global Pres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21]Haun Saussy,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22]Susan Bassnet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ress,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