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03 实验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0%,以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02
基本原理与方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误差来源与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
概念、评价方法及提高措施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色谱法技术及应用
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将待测物质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和分 析,如气相色谱仪测量挥发性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
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扫描仪 测量各种化合物。
液相色谱法
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离子交换 等作用将待测物质分离和分析,如液相色谱仪测量高沸点、 热不稳定和极性化合物。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实验结果评价与报告撰写
1 2 3
结果评价 根据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实验结果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处理、图 表绘制和结果解释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报告撰写 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 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以便于 交流和发表。
样品制备
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 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粉碎、筛分、干燥等,以 便于后续的分析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
0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确保实
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操作
02
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实验结果不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供化学学院各专业用)总学时:51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分析化学是化学各专业主要基础课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化学教育、化学、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的基础,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授课与实验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滴定方式,标准溶液配制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掌握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2、掌握酸碱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平衡浓度和各型体分布系数的计算,副反应及其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3、掌握酸碱、配位、氧化还原、沉淀滴定曲线的计算,化学计量点体系的平衡计算,正确选择指示剂。
4、掌握直接准确滴定的判断式,分级和分步滴定的判据,终点误差的计算方法。
5、正确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含义,误差与测量值的正态分布,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检验,可疑值的取舍,置信区间的含义和计算。
6、掌握四大滴定法的应用,测定原理;分析方案的设计和分析结果的评价。
7、了解沉淀类型和沉淀纯度对重量分析的影响,掌握四大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和利用换算因数对结果进行计算。
8、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掌握郎伯—比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摩尔吸光系数,物理定义及影响因素。
测量误差及比耳定律适用范围。
9、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和原理,复杂体系的分离与分析。
三、讲授大纲绪论(1学时)§0-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0-2 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
§0-3 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第一章定量分析概论(4学时)§1-1 定量分析概述。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分析化学B》是化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分析化学的延伸和深化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能够熟练进行常用分析方法的应用与探讨,并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方法的分类与应用等;2.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静态与动态平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等;3.学会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样品的制备与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等;4.能够熟练运用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5.能够独立进行分析实验设计与实施,并准确分析结果和数据处理;6.能够熟练使用分析仪器和设备,并能进行仪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分析化学发展及方法分类-分析化学的历史发展-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与应用2.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化学计量学基础-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3.分析化学实验操作与技术-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技术-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分析实验的设计与操作4.分析仪器和设备-基本分析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分析仪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技术5.分析结果与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实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践,并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处理实验数据。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分析化学B》,主编XXX,出版社:XXX。
2.参考书目:六、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30%):包括课堂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情况等。
2.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40%):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形成性评价:通过定期的小测验和课堂回答问题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试行)一、教学目的分析化学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与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理论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但又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其主要目的是: 加深对化学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正确和熟练地掌握化学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撑握各种典型的分析方法。
确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等概念, 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 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的科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前认真预习, 领会实验原理, 了解实验内容、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认真阅读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内容及简要步骤等, 设计要记录和处理的实验数据的表格。
2.按时到指定实验室进行实验。
实验前应认真清点清洗要用的仪器, 注意记录, 积极思考, 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提问, 不可做其他的事情。
3.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要求进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并及时记录。
要善于思考, 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研究实验中的问题。
实验数据必须记录在专用的、预先编好页码的实验记录本上, 不得涂改、编造实验数据。
认真书写并按时递交实验报告, 经老师许可, 方可离开实验室。
4、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持实验室内安静、实验台面的清洁整齐, 爱护仪器和公用设施, 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树立环保意识, 注意安全, 厉行节约。
5、值日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 关好水、电、门、窗。
实验一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训练(4学时)实验二分析天平称量练习(4学时)实验三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4学时)实验四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五混合碱的分析(4学时)实验六 HCl—NH4Cl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七水的硬度的测定(4学时)实验八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4学时)实验九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十胃舒平中Al2O3和MgO含量的测定(8学时)实验十一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十二铁矿石中铁的测定(无汞法)(4学时)实验十三铜合金中铜含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十四食盐中含氯量的测定(4学时)三、教材及参考书1.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谢能泳、陆为林、陈玄杰编.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四、其它说明五、实验项目一览表清。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二)2024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二)是围绕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份教学大纲。
本文将介绍该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五个主要部分:样品制备与处理、指标测定与判定、色谱与质谱技术、电化学分析以及光谱分析。
正文:1. 样品制备与处理:- 样品收集与保存- 样品预处理方法- 样品分离和富集技术- 样品溶液的调制与稀释- 样品化学处理方法2. 指标测定与判定:- 指标物质的选择与应用- 指标测定方法的原理与步骤- 指标测定的仪器与设备- 指标判定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指标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3. 色谱与质谱技术:- 色谱技术的原理与分类-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操作方法- 质谱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质谱仪的操作与数据解析-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4. 电化学分析:- 电化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电化学分析仪器与装置- 常用电极的类型与应用- 电化学分析的步骤与操作- 电化学分析结果的处理与解释5. 光谱分析:- 光谱技术的原理与分类- 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的应用- 红外光谱与紫外-可见光谱的原理与操作- 激光光谱与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 光谱数据的解析与分析总结: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样品制备与处理、指标测定与判定、色谱与质谱技术、电化学分析以及光谱分析五个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同时,教学大纲也为分析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相应指导。
通过适当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分析化学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并能将其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供本科临床药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供本科临床药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Ⅰ前言《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一门科学。
分析化学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并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分析方法使用的仪器;培养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分析,主要内容为经典化学分析法及部分电化学分析法;第二部分为仪器分析,主要内容为色谱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临床药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
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已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其中掌握和熟悉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讲课46学时,实验课44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05:1。
四教材:《分析化学实验指导》,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13年;《仪器分析实验》,苏克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5年。
Ⅱ正文实验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水的硬度测定一教学目的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的方法以及水的硬度测定及计算方法。
掌握配位滴定中剩余滴定法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二)熟悉配位滴定法测定水硬度的原理和方法。
(三)熟悉水的硬度的方法及计算。
(四)熟悉铬黑T指示剂的使用条件及终点判断。
(五)了解水的硬度的测定意义和常用的硬度表示方法。
三教学内容(一)EDTA标准溶液(0.05 mol/L)的配制。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轻工系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分析化学是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课程。
它的任务是:在系统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即化学平衡、物质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等基本分析方法。
使学生较好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1.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定量分析中误差、有效数字及其运算等知识。
(2)理解滴定反应的条件及方式、标准溶液的配制及表示、滴定分析法的相关计算。
(3)掌握四大平衡及四种滴定分析方法。
(4)掌握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运用化学科学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化学(3)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4)具有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用其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大纲.doc
《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大纲.doc《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分析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主干基础课之一,其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分析的基础,也是其它一切与化学有关的课程以及专业的基础。
分析化学课在教给学生基木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2、任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 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在阐明经典定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 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前沿课题,以拓宽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
二、说明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基础上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要用到无机化学中常用元素的性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及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与表达。
3.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仪器的原理及应用。
5.初步了解分析化学在化工、医药、生物、信息、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对分析化学的促进与发展。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实验英文名称: 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课程编号: A081530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 独立设课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 42;课程总学分: 1.5;实验课总学时: 42 ;实验课总学分: 1.5(化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 42;课程总学分: 1.5;实验课总学时: 42 ;实验课总学分: 1.5(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学期: 第二学期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二、课程简介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即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又是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
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为定量分析实验, 重点学习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需完成10个实验项目, 大纲共安排实验项目12个:基本操作实验2个、验证实验8个、综合实验2个。
12个实验中必做实验8个, 选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由学生任选其中2个实验合计组成10个实验。
在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内容。
合计42学时。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 树立“量”的概念, 加深分析化学〈定量〉理论部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为了完成本实验教学任务,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内容, 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
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掌握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仪器的使用,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2024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大纲的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五个方面,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概述:1. 教学大纲的背景和意义2. 教学大纲的适用对象3. 教学大纲的编制依据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5.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a.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析方法c. 分析化学常用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与实践操作a.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巧b. 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c. 分析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3. 分析化学中的实际应用a. 分析化学在工业、环境和生物领域的应用b. 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c. 分析化学的新兴领域与前沿技术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2. 实验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3. 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5. 合作学习与团队建设五、评估方法:1. 笔试和实验考核相结合2. 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评估3. 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评分4. 课程综合评估与反馈机制总结: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涵盖了分析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希望本文对于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的分析和总结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使用范围:前言《分析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
根据中药专业的特点,涉及的分析对象以有机化合物为主,内容包括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以及重量分析、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吸收光度分析(可见、紫外及红外吸收光谱法)、色谱分析(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近代各种测试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了解分析测定成分的一般方法。
在实验技能方面,应掌握天平的称量、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各类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测试;柱层和薄层色谱的分析方法。
有条件的学员应进行实验的操作练习,通过学习注意培养学员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其具备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习中药化学、炮制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剂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册学习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发展趋向。
【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是研究测定物质化学组成及其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包括定性和定量及其结构解析等部分。
在中医药领域中,如中药的采集、鉴定、炮制、制剂特别是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其重要作用。
二、分析化学的分类与发展趋向:按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法。
根据测定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的需要,分析化学正向着快速、灵敏、自动化以及各种方法的联用等方向发展。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求】1.掌握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及其应用。
2.熟悉误差产生的原因,种类及其表示法。
3.掌握逸出值的取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方法。
4.掌握定量分析结果的处理。
【内容】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1一、概述:定量分析是对化学体系某一性质进行测量的方法学,任何性质的测量均受到人、仪器和体系三方面的影响,使测量值偏离真实值。
因此正确理解测量所得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是分析得到较为满意结果的重要环节。
二、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有效数字是在测量中能得到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因使用测量仪器不同,而决定有效数字位数。
在计算有效数字时,要注意“0”在数据中的作用。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准确度是指测量值(X )与真实值(Xr )接近的程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样品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相互间接近的程度。
用标准偏差表示测量的精密度()121-=∑-=n ni i x x s用变异系数(C.V )表示测量的精密度: C.V=%100⨯xS四、误差和偏差误差(E )=X —X т相对误差(RE%)=E/X т×100% 绝对偏差(d )=X —X 相对平均偏差=d/X ×100%五、误差的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误差分为二类,由确定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其数值基本上具有恒定单向性,称之为系统误差。
由一些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所造成其数值无定向规律称之为随机误差。
检验或校正定量分析的误差常用方法有:对照试验、回收试验及空白试验。
六、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㈠离群值的舍弃:在重复多次测试时,发现某一数据与平均值偏差较大,这一数据称之为离群值。
Q检验法和G检验法是确定离群值舍或取的常用方法。
㈡结果处理与报告:记录所得数据,检验有无离群值,求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标准偏差:七、逸出值的检验:逸出值常用的检验方法有Q检验法和G检验法。
八、分析结果的比较。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要求】1.熟悉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常用滴定方式。
2.学会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
3.掌握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法。
4.掌握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内容】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一、滴定分析的方法:将一种已知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按化学计量反应后,根据试剂的浓度和用量计算被测物质含量即滴定分析。
根据反应类型可分为酸碱、沉淀、配位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四种。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应能利用简单的反应方程式显示出全部反应的计量关系,且在计量点时反应完全。
滴定方式有直接滴定、回滴定和置换滴定法。
二、标准溶液㈠标准溶液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即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某物质的物质的量。
滴定度:即每ml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常采用直接配制法和间接配制法。
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是:纯度高、性质稳定、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摩尔质量较大。
三、滴定分析法的计算㈠滴定分析法的计算基础:在化学计量点时,被测物的物质的量与消耗的滴定剂的物质的量相等。
C被V被=(a/t)C滴V滴m被/M被=(a/t)C滴V滴㈡被测物质百分含量的计算: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1%100Ws M V C %X ⨯=标标标 %100Ws VT X%⨯=㈢ 物质A 浓度与对物质B 滴定的换算 T A/B =C A ×M B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要求】1.熟悉酸碱质子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的原理。
2.熟悉滴定误差及分析结果的计算。
3.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其选择。
4.掌握非水滴定中溶剂选择的原则,熟悉溶剂对酸碱强弱的影响及碱的滴定。
【内容】一、概述 酸碱滴定法是以酸碱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应用较广 二、酸碱质子理论简介㈠ 酸碱的定义:凡是给出质子(H +)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H +)的是碱,因得失一个质子而相互转变的每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㈡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碱间的质子转移,在极性溶剂中,质子转移是通过溶剂合质子来实现的。
在非质子性溶剂中,质子转移直接在酸碱之间进行。
㈢ 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质子性溶剂自身分子间的质子转移作用称为溶剂的自递反应。
自递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K S )。
已知K a,通过K S可求出其相应共轭碱的K b,酸愈强其共轭碱愈弱;碱愈强其共轭酸愈弱。
三、酸碱水溶液中的H+浓度㈠酸的浓度、平衡浓度与酸度:1.弱酸水溶液中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用[ ]表示。
2.溶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总和称为总浓度,又称分析浓度,用C表示。
3.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称为酸度,一般情况下氢离子的平衡浓度近似等于氢离子的活度。
质子条件是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基本关系式,通过质子条件导出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式为精确式,通过各种近似条件可以得到近似式和最简式。
㈡分布系数是指溶液中某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以δ表示。
已知溶液的pH值可根据C求出各组分的平衡浓度。
四、酸碱指示剂㈠变色原理:当溶液的pH值改变时,引起指示剂分子结构的改变,因而发生颜色的变化。
㈡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HIn)颜色的变化是在一定pH值范围内进行的。
它在溶液中的平衡常数为K HIn时,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温度、大量电解质、溶剂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五、酸碱滴定酸碱滴定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了解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选最合适的指示剂来确定终点,及估计被测物质能否准确被滴定。
㈠滴定曲线:是指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随滴定剂体积增加而变化的曲线。
可根据溶液中各种酸碱形式存在情况,计算出溶液的pH值而绘制出。
曲线中关键的是pH“突跃”部分。
pH突跃范围是指在计量点附近,溶液pH值的突变范围,它是衡量酸碱滴定是否可行的依据,又是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酸(或碱)浓度极其K a(或K b)值越大,突跃范围越大,反之,越小,突跃范围小于0.2pH单位就无法用指示剂确定终点。
㈡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分处于pH突跃范围内或其变色点要接近计量点。
㈢各类型酸(或碱)可准确滴定的条件是:如滴定误差≤0.2%,强酸强碱的条件是C>10-5mol/L,弱酸、弱碱、两性物质的条件是:C·K a(K b)≥10-8,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条件是:K al(K bl)/ K a2(K b2)≥104(滴定误差≤0.1%)。
㈣滴定误差是指由于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pH值不同引起的误差用TE%表示。
㈤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NaOH、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㈥应用实例:苯甲酸、药用NaOH、洋金花的含量测定及计算。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六、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㈠酸碱强度与溶剂性质的关系:一种物质在某溶剂中所表现出的酸碱强度,不仅与物质本身的酸碱强度有关,而且也与溶剂本身的酸碱强度有关,碱性溶剂可增强弱酸的酸性,酸性溶剂可增强弱碱的碱性。
㈡溶剂的介电常数(D):是溶剂极性强弱的量度。
在D大的溶剂中,极性溶质溶解度增大。
对同一种不带电荷的酸(碱)溶质,在其他性质相同而D 不同的溶剂中,如溶剂的D大,溶质的酸或碱性就强。
㈢溶剂的拉平与区分效应:拉平效应是溶剂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碱拉平到溶剂化质子或溶剂阴离子水平的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拉平性溶剂;区分效应是溶剂能区分出不同酸碱强度的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区分性溶剂。
㈣溶剂的分类和选择:溶剂分质子性和非质子性两大类。
质子性溶剂中又分酸性、碱性、两性溶剂。
选择溶剂是非水滴定中的关键,选择的一般原则是:1.应有利于滴定反应进行完全,从增大试样的酸或碱性,适当减少溶剂的Ks和D来考虑。
2.有利于试样和产物的溶解,主要从溶剂的D来考虑。
3.纯度要高,粘度要小,挥发性低,安全,易回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㈤碱的滴定:常用冰醋酸为溶剂,以HC1O4冰醋酸溶液为标准液,结晶紫为指示剂,适于滴定在水中Kb>10—11的弱碱。
如对生物碱及生物碱盐的测定。
七、实验(酸碱滴定法)1.0.1mol/L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草酸(或其他样品)的含量测定。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要求】1.熟悉配位平衡的副反应系数,明确条件形成常数的概念。
2.掌握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并能正确选择滴定的pH条件。
3.熟悉常用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及EDTA法的应用范围。
4.了解EDTA滴定的方式及滴定的选择性。
【内容】一、概述配位滴定法是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通常所说的配位滴定法主要是指以EDTA为滴定剂,滴定金属离子(M)的方法。
二、EDTA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大都以1:1的计量关系进行,形成配合物稳定,其反应为M+Y=MY,平衡常数[][][]YMMY MY=K三、EDTA配位反应平衡在EDTA水溶液中总浓度为C Y,其中[Y]称为EDTA的有效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