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2、导入: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 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 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 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9:5 B.3:2 C.2:3 D.5:9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 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B、月亮躲进云里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停表)(刻度尺+=t S v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 t1= v1=s2= t2= v2=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初中物理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 ...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一、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_____和______等,分别用符号_______和_______表示。
3.1h=_______min=________s4. 如图3-4-1 是机械停表的实物照片。
(1)停表大表盘一周 量度的时间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 ;小表盘一周量度时间是_______,分度值是_____。
(2)图中停表所示的时间是_____。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在室外量出40m 的直线路程,每隔10m 作一记号,在各记号处各站一人记时,发令枪响,一同学开始起跑,各记时员同时记时,分别记下该同学经过他们记号处所用的时间,记录结果如表1所示,要求依据表1中的数据,填写表2中的各空表格。
表1表2史密斯的旅行史密斯先生计划驾驶汽车从芝加哥去底特律,然后返回.他希望整个往返旅行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O 英里(1英里=1.609千米).在抵达底特律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平均速度只达到每小时3O 英里。
为了把往返旅行的平均速度提高到每小时60英里,史密斯在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必须是每小时多少英里呢? 答案:求解这道令人困惑的小小趣题,并不需要知道芝加哥与底特律之间的距离。
在抵达底特律的时候,史密斯已经走过了一定的距离,这花去了他一定的时间。
如果他要把他的平均速度翻一番,他应该在同样的时间中走过上述距离的两倍。
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不花任何时间便回到芝加哥。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史密斯根本没有办法把他的平均速度提高到每小时6O 英里。
无论他返回时的速度有多快,整个旅行的平均速度肯定要低于每小时60英里。
如果我们为史密斯的旅行假设一个距离,事情便会容易理解一些。
比如说,假设往返旅程各为3O 英里。
由于他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3O 英里,他将用1小时的时间完成前一半的旅行。
初中物理测量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 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2. 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讲解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并计算出平均速度。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出平均速度。
5. 结果分析: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拓展知识:介绍其他测量速度的方法,如光电门等。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速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3. 学生能独立完成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教学资源1. 刻度尺和停表。
2.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片等。
七、教学建议1. 课前准备:确保实验器材齐全,学生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2. 课堂纪律:注意维持课堂秩序,确保实验安全。
3.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课型: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实验探究教学活动:表达交流、实验设计、实验测量、记录数据、数据分析、解释、体验、评价、讨论、反馈教学用具:秒表(每组一只)、课本、笔记、笔、直尺、卷尺、演示小黑板、红色发令旗、口哨等.(二)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与体育老师联系,准备10只左右的秒表及红色发令旗、口哨等;2、与体育老师一起设定10个跑道的范围,以免影响体育课;3、邀请体育老师一起帮助组织教学,并将全班按每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4、课前一天,要求学生自带计时器,可以是电子手表、机械表等等.同时,要求学生预习测平均速度一节的内容,思考自己从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注,平均速度的基础知识已经讲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也已经学习过)附录:一、课堂评价手册:二、板书设计:三、课后反思:(一)优点:1、本节课采用室外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例如:学生自己分工合作;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各组独立探讨使用的实验器材;有的小组使用手表测时间等等,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2、与以往的实验室实验课相比,这样的实验更接近生活实际,学生上这样的实验课感觉会更轻松.3、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这样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二)不足:1、组织教学相对更困难一些,而且,会影响其它课程的安排,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如常规教学扎实.尤其对书面知识的落实,不好掌控.3、本次教学,由于在室外进行的原因,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学生讨论、回答: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1)S1,t1,(2)S2,t2,【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3、进行实验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2讲《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 12 讲《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梳理【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 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v =st要点诠释: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原理:v =st实验过程: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根据公式:v =s 算出平均速度。
t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连云港)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 与运动时间t 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 段B.bc 段C.cd 段D.de 段【思路点拨】比较汽车运动的快慢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据此判断。
【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ab 与bc 段、cd 段相比,通过相同的路程,ab 段所用时间最短,因此,ab 段速度更大;cd 段与de 段相比,相同时间内,de 段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速度更慢。
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 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故选A。
【总结升华】本题既要明确平均速度的比较方法,同时更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较。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 8.72(m/s)=31.4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一)实验原理【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
【总结】实验原理:【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4—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与反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知识点平均速度的测量1.课前准备.停表、卷尺、小红旗.2.引入新课.找一些或者描述一些跑步及裁判计时时的照片.问:同学们,想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平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哪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 =ts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所走过的路程和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尺子和表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3.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 ,甚至是10-6s 或更小.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4.分组实验.(1)分组,每组至少6人.(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 的路程,每隔10m 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争抢.)(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5.数据处理.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6.写出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跟进练】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追上了它前方450m 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 A )A .5m/sB .10m/sC .15m/sD .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的速度之比是( D )A.3∶2 B.3∶1C.3∶4 D.4∶3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C )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 C.乙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8. 一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4m/s ,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6 km/h=4.44 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4.25m/s .常见的速度单有米/秒(m/s)、千米/小时(km/h),是由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而且这两种单位的“进率”不同,因此在单位变换时,分别把分子和分母按各自“进率”倍数扩大或缩小,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变换都是适用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含解析)(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2.实验器材: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交流评估】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跟踪训练】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课堂检测1.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小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纠正错误.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路程s/m 10 20 30 40时间t/s 2.5 4 5.5 6.5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参考答案自主探究跟踪训练1.刻度尺停表v=2.小3.大课堂检测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故A、B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 m/s×10 s=100 m,故C项正确,D项错误.2.答案:不可以原因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3.答案:(1)4 (2)6.7 (3)8 (4)变速解析:(1)从起点到10 m处的路程s1=10 m,所用时间t1=2.5 s则平均速度v1==4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路程s2=10 m,所用时间t2=(4-2.5) s=1.5 s.则平均速度v2==6.7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路程s3=20 m,所用时间t3=(6.5-4) s=2.5 s.则平均速度v3==8 m/s.(4)王军同学在40 m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全碳气凝胶”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密度最小的材料,密度只有3kg/m3.某型号汽车发动机采用质量为120kg、密度为6×103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若采用“全碳气凝胶”制造,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A.6g B.60g C.600g D.6000g2.把两个物重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A.相等B.铝球的比铁球大C.铝球的比铁球小D.浮力都等于重力3.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班级:姓名: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
4、会用公式v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实验原理
v
三、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四、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s1 = t1 = v1 =
S2 = t2= v2 =
S3 = t3 = v3 =
五、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六、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测量平均速度
4.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 图9 运行时刻表。 列车由北京开 T13 往上海, 列车由上海开往北 T14 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 1462 km,请根据下表提供 的信息进行分析: 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 T13、T14 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北京 T13 T14 到站时间 发车时间 到站时间 发车时间 „„ 14:40 9:03 „„ 天津西 16:11 16:16 7:23 7:28 济南 20:11 20:23 3:14 3:26 上海 8:04 „„ „„ 15:45
(1)T13、T14 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少?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不包括列车在中途站停车的时间)的平 均速度多大?(用 km/min 做单位) (3)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估算,T13 与 T14 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大约多远(铁路 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点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 前 预 习
个人补充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 ﹚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课 后 训 练
(1)小高跑 100 m 的平均速度是 (2)小高在第 个 20m 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 ;
(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他有 什么建议?
教 学 反 思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音的速度是 340m/s,人喊话后 0.2s 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称钩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内容: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4.会用公式V=S/t进行简单的计算。
实验原理:V=S/t
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
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
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
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
距离S2。
(5). 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
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S/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
S1=t1V1=
S2=t2V2=
指导教师:等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一、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_____和______等,分别用符号_______和_______表示。
3.1h=_______min=________s4. 如图3-4-1 是机械停表的实物照片。
(1)停表大表盘一周 量度的时间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 ;小表盘一周量度时间是_______,分度值是_____。
(2)图中停表所示的时间是_____。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在室外量出40m 的直线路程,每隔10m 作一记号,在各记号处各站一人记时,发令枪响,一同学开始起跑,各记时员同时记时,分别记下该同学经过他们记号处所用的时间,记录结果如表1所示,要求依据表1中的数据,填写表2中的各空表格。
表1表2史密斯的旅行史密斯先生计划驾驶汽车从芝加哥去底特律,然后返回.他希望整个往返旅行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O 英里(1英里=1.609千米).在抵达底特律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平均速度只达到每小时3O 英里。
为了把往返旅行的平均速度提高到每小时60英里,史密斯在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必须是每小时多少英里呢? 答案:求解这道令人困惑的小小趣题,并不需要知道芝加哥与底特律之间的距离。
在抵达底特律的时候,史密斯已经走过了一定的距离,这花去了他一定的时间。
如果他要把他的平均速度翻一番,他应该在同样的时间中走过上述距离的两倍。
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不花任何时间便回到芝加哥。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史密斯根本没有办法把他的平均速度提高到每小时6O 英里。
无论他返回时的速度有多快,整个旅行的平均速度肯定要低于每小时60英里。
如果我们为史密斯的旅行假设一个距离,事情便会容易理解一些。
比如说,假设往返旅程各为3O 英里。
由于他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3O 英里,他将用1小时的时间完成前一半的旅行。
他希望往返旅行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0英里。
这意味着他必须在1小时中完成整个6O 英里的旅程。
可是,他已经把1小时的时间全都用了。
无论他返回时速度有多快,他所用的时间将多于1小时,因此他必定要用多于1小时的时间完成6O 英里的旅程,这使得他的平均速度低于每小时60英里。
1. 时间及其测量(1)时间的单位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方案课堂学习方案时间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常用符号t 表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符号s 表示,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 )、分钟(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lh =60min=3600s。
(2)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仪表。
机械停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的时间通常有30 秒和60 秒两种。
常用的停表分度值也有两种,一种是0.2秒,另一种是0.1 秒。
停表上端的按钮是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针转动的。
(3)停表的使用方法用手紧握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
按停表分三步: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表针弹回零点(回表)。
(4)使用停表的注意争项①使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宜过紧,以免损坏发条。
②按表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机件.通常按钮先向下按到停表即将产生动作的位置,当需要产生动作时立即再下按,以提高计时的准确性.③回表后,如秒针不指零,应记下其数值(零点读数,指针过零点其值为正,指针不到零点其值为负),实验后从测量值中将其减去.④要注意防止摔碰停表,不使用时应将其放回盒内,并让其继续走动,以放松发条.有的停表在按钮左侧有一个弧形的制动装置,把这个装置往上推,表针就停止,再往下推,表针又继续走动。
这样可以直接测出几次时间累加数值。
(5)用停表计时,误差来源主要有三个:①秒针的初时刻不在0s 的位置.②操作时,手按按钮有超前和滞后的情况.③当被测对象为运动物体时,判断位置有误差。
比如测量单摆的周期,对平衡点的位置判断有误。
2.平均速度的测量(1)原理:(2)测量时所用器材:时间: ①日常生活:钟表②物理实验:停表、光电计时器③体育比赛:电子计时系统④科学实验:精密计时器(准确到10-6S )路程: ①日常生活:用皮尺、卷尺等刻度尺.②交通运输:交通路标、里程碑、电线杆间距、一节铁轨的长度、里程表等.③天文学以“光年”为单位衡量.【例1】在“测定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经B滑到底端C,所用的时间与通过的路程如图3-4-2所示,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该实验要保持斜面的坡度很小,目的是______________。
【例2】甲同学用脉搏跳动次数作记录时间的工具,测定乙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
(1)甲先测定自己脉搏跳动的规律,结果见下表: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出脉搏每跳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2)甲站在乙同学起跑位置附近指挥起跑,在下达口令的同时,开始数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并注意观看乙同学到达终点时终点同学的信号。
甲看到终点同学的信号时,共数得脉搏跳动22次,请计算乙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
【解析】我们知道健康人脉搏的跳动是稳定的,它是我们随身带的钟表。
根据甲同学测定的结论可知:脉搏跳动的总时间为300s ,总计脉搏跳动的次数450次,平均1.5次/秒,即脉搏每秒跳动1.5次。
【答案】脉搏每跳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为0.67s ;乙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6.8m/s 。
一、填空题1.如图3-4-3为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F 点作的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小球从A 点到D 平均速度是______m /s ,小球从D 点到F 平均速度是 m /s ,小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 /s 。
2. 某校探究学习研究小组,为了研究蚯蚓在粗糙面上爬得快,还是在光滑面上爬得快,他们用同一条蚯蚓在相同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分别让它们在不同的表 面上爬行,为了比较蚯蚓在不同表面上爬行的快慢,必须算出蚯蚓爬行的_________。
为了准确测出爬行的路程,在确定蚯蚓的爬行起点和终点时,它们应该选择蚯蚓的_________(填“头部”或“尾中”)作为观察对象,在确定蚯蚓的爬行路径是弯曲的,为了测出它爬行的路程,除了使用棉线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
3. 下表是一次短跑中记录的数据,请你将表填完整。
通过计算可看出小明25m 的平均速度_________150m 的平均速度。
4. 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 .B .C 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 的米尺紧靠直线,A .B .C 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3-4-4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 .B .C 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 .B .C 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3-4-4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 .BC 和AC 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 AB =___________;v BC =__________;v AC =___________。
5. 在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全长80cm ,小车用20s 走完全程的前一半,又用10s 走完后一半,则小车在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 m/s ,限时课堂训练在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______ m/s 。
(略去小车本身的长度)6.如图3-4-5所示是特技跳伞运动员在离地面3000m 的高空表演时形成的一定造型,以A 运动员为参照物,B 运动员是__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若2min 后运动员到达地面,则整个过程中,运动员下降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m/s 。
7. “力神杯”国际泳联马拉松游泳世界杯赛于2002年6月5日在我国琼州海峡举行。
出发点为广东省徐闻县海安镇白沙湾,终点为海口“假日海滩”。
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25km ,出发时计时表的指针位置如图3-4-6 甲示,第一个游完全程的俄罗斯选手到达终点时的计时表的指针位置如图3-4-6乙示,则该选手比赛全程用时 h ,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km/h 。
二、探究实验题8.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
为探究这一问题,让一个机警的司机开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刹车后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如下表所示:通过以上数据分析:(1) 归纳出刹车总距离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的关 系是(2)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3)在雨雪天制动距离将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简答题9. 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 路上匀速行驶,如图3-4-7 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出租车行驶的时间及速度。
10. 钢轨每根长12.5m ,车轮滚过钢轨接头处要发生一次撞击声,通过数撞击声的次数就可测得火车行驶的速度,某人从听到第一次撞击声时开始计时,25s 内共数得51次撞击声,则该火车速度应为多少?11.研究蚂蚁爬行的平均速度(1) 问题的提出。
蚂蚁在爬行过程中时快时慢、爬 爬停停,爬行路线也很复杂,看似毫无规则,但可通过测定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它爬行的快慢.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施放食物引诱后,测出蚂蚁抵达食物的时间,由s=vt , 从而确定蚁巢在多远处. (2) 研究方案一。
研究器材:透明塑料管、尺、停表.选择不同的几只蚂蚁测试,求出v .此外还可研究在有食物引诱与无食物引诱情况下平均速度的不同,分别作记载.(3) 研究方案二。
在自由爬行状态下研究蚂蚁爬行的平均速度.建议组成小组,共同设计测量爬行轨迹的最佳方案,求出平均速度,且与方案一作比较. (4) 研究方案三。
“热锅上的蚂蚁”, 在一端加热的金属杆上,研究蚂蚁逃生的平均速度. (5) 写出实验报告。
(除了对结果作出报告之外,还应总结研究方法、感受,以及此项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包括其拓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