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类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医学遗传学实验报告【实验题目】人类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目的】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常用方法及G分带的带型特征,会初步识别G分带人类染色体。
【实验原理】将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的图像称为该细胞的核型(karyotype),这通常是用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相片剪贴而成。
在显带技术问世以前,人们主要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着丝粒的位置,将人类染色体顺次由1编到22号,并分为7组。
但要想精确、有把握地鉴别每条染色体是比较困难的。
70年代初出现了染色体显带技术,不仅解决了染色体识别困难的问题,而且为深入研究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
将染色体标本用显带方法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这类技术称为G分带,通过显微摄影,就可得到G带染色体的显微相片。
【实验方法和步骤】(1)胰酶液的配制:称取胰酶0.2g溶于100mlHanks液中,搅拌30min,用1mol/L NaOH调pH值至7.0~7.2,冷冻保存(最好现配现用)。
(2)先将胰酶液水浴加热到37℃。
(3)将染色体标本浸入胰酶液中,作用时间几秒到几十秒不等,依标本存放时间长短而定(标本需预先经60℃~70℃烤2h,或37℃恒温老化5~7d。
若标本太新鲜,则染色体有些毛糙)。
(4)取出玻片标本,在生理盐水中过一下,再用蒸馏水洗。
(5)Giemsa染液染色8min。
(6)自来水洗、晾干。
(7)镜检:选择分散及显带良好的分裂象,在油镜下观察。
如观察到染色体变粗并显得边缘毛糙,有时甚至呈糊状,是处理过度了。
观察细胞的标准:1)细胞完整,轮廓清晰,染色体在同一平面上均匀分布。
2)染色体形态和分散良好,最好无重叠现象,即使染色体个别重叠,也要能明显辨别。
3)所观察的染色体长短大致一样,处于同一有丝分裂时期。
4)在所观察的染色体周围没有多个或单个散在的染色体。
(8)显微摄影,将相片上的染色体逐个剪下,按丹佛和人类染色体遗传学命名的国际机制(ISCN)排列编号。
遗传学实验:人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结果
• 作人类染色体核型图
• • • • • • • • • A-G 染色体组的名称 1-22 染色体编号 X,Y 性染色体 del 缺失 der 结构重排的染色体 dup 重复 inv 倒位 t 易位 +/在染色体符号前表示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在 染色体符号后表示染色体多出或缺少一部分
实验步骤
1. 计数,沿边缘剪下染色体,编号 2. 初步目测配对,分组 3. 测量长度,计算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 臂比,相同的染色体间配对 4. 将配对好的染色体排列并粘贴在纸上,每一 组下面画一横线,在两端注明起止号,并在 横线下的中部写明A-G组号,染色体从大到 小编为1-22号,性染色体单独列为一组
染色体的特征
• 数目 (2n=?)
• 长度 (绝对长度、 相对长度)
• 着丝粒位置 (M\SM\ST\T)
• 随体与次溢痕的数目、 大小和位置 • 带型分析
人类23对染色体
组型分析实验方法
• • 染色体数目确定 染色体形态特征:
长度:绝对、相对 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全套染色体长度 臂比=长臂/短臂
记述一特定带时,需 要写明4个内容:染 色体号,长短臂,区 的号序和带的号序。 这些内容按顺序写, 不用间隔或加标点。 如果某一带被再细分, 在原带号数后加一小 数点,编号原则仍按 从着丝粒往臂端序贯 编号。如1p31.2代表 一号染色体短臂3区1 带第2亚带
核型描述
• 首先列出染色体总数,然后是性染色体组成, 接着列出异常的染色体数目或形态。下列统一 的命名符号:
着丝点指数=短臂/(长+短臂)
随体的有无
分组排队原则
• 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 • 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排列 • 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 • 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 • 将染色体按长 短排队,短臂向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和分析不同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并探讨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组健康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其外周血样本。
通过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技术,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染色体悬液。
接下来,我们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了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同个体之间染色体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应该为23对,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是指除性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它们负责携带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大部分遗传特征。
性染色体则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某些个体的染色体数量存在异常。
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重复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丢失,而染色体重复则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重复出现。
染色体结构异常则是指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断裂、倒位、交换等变化。
染色体异常与许多遗传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上的三个染色体引起的,患者通常具有智力发育迟缓、面部特征异常等症状。
另外,爱德华氏综合征是由于18号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患者通常出现心脏和肾脏畸形等问题。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这些染色体异常,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除了遗传疾病,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它可以用于法医学领域的亲子鉴定,通过比对父母与子女的染色体核型,确定亲子关系。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环境因素对染色体的影响,例如辐射和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的损伤程度。
总结起来,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染色体缺失、重复和结构异常等问题,并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3.关于分析的主要指标①着丝粒指数(%)——短臂占整条染色体的百分比:p/(p+q)×100%;②臂比——长臂与短臂的比值(q/p),是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标,SAT(随体)。
1.0~1.7(M); 1.7~3.0(SM); 3.0~7.0(St);7.0~(Ot);③相对长度(%)——该染色体长度占染色体总长度的百分比人类某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该条染色体长度/∑22条染色体长度+X染色体长。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核型: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 karyotype )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面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 idiogram )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它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核型的研究对人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对探讨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2带染色技术也称为改良的 iemsa 染色法。
因用 iemsa 染色,所以称为带。
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色体分带技术之一。
染色体标本放到37℃胰酶中是带显示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它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质特定的成分,从而经 iemsa 染色后获得良好一致的分带类型。
带的形成与 iemsa 染料的组成及染色特性分不开。
iemsa 染料即噻嗪-曙红染料,染色首先取决于两个噻嗪分子同DNA 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它们结合一个曙红分子,其次取决于一个有助于染料沉淀物积累的疏水环境。
通过胰前预处理可以使阴性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的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从而造成了染色体蛋白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明暗相间的染色体带。
染色体带技术为染色体遗传病诊断、杂种细胞检定、特殊细胞株标记、染色体的识别等开创了一系列检测方法,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
○3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3个:描述染色体的三个参数: 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或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引言:一、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步骤:1.收集样本:收集需要研究的人类标本,可以是血液、组织、胎儿细胞等。
2.细胞培养:将收集的样本进行细胞培养,通常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如使用无菌培养皿和细胞培养基。
3.处理样本:细胞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使用震荡器等设备将细胞从培养皿上剥离下来,制备成单细胞悬液。
4.固定细胞:将细胞悬液进行固定处理,一般使用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5.染色:染色是核型分析的关键步骤,可以使用吉姆萨染色法、G显带染色法等多种染色方法,使染色体可见并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和颜色。
6.干燥和贴片:将染色的载玻片进行干燥处理,然后使用透明胶带将玻片贴到载玻片上。
二、核型分析方法:1.显微镜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直接通过目视的方式判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2.数字图像分析法: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体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计算机算法分析染色体的长度、形态、染色体异常等指标。
3.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利用标记有特定荧光标记物的探针与染色体特定区域发生互补结合,从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特定区域。
4.光学显微镜配合显影法:使用特定的显影剂,使染色的染色体呈现出明亮的色带,详细观察和分析色带的大小、位置及形态等。
三、核型分析的意义:1.遗传病诊断: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一些遗传疾病有关,通过核型分析可以确定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的关联。
2.胎儿异常筛查:通过对孕妇的羊水或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等。
3.种群遗传学研究:核型分析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了解不同人群间的遗传差异。
4.基因定位:核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进而研究与之相关的遗传疾病或性状。
结论: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遗传学研究手段,通过制备标本和观察分析染色体,可以了解人类的遗传信息和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遗传学课件遗传学实验-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3] Smith J, Johnson M, Levine A. Karyotyp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7, 91(6): 987-998.
附录:相关图表和数据
图1
人类染色体核型图谱
表1
染色体异常类型及临床表现
障碍等问题。
倒位
染色体倒位是指染色体局部发 生倒转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 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 题。
缺失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部分缺 失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智力 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重复
染色体重复是指染色体部分重 复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智力 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机制
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 列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现象,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智力障碍 等问题。
实验材料准备
准备好染色体标本、显微镜、染色剂、载玻片、 盖玻片、显微操作器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环境设置
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无尘,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和湿度。
实验人员要求
实验人员应具备基本的遗传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流程
01
02
03
04
标本制备
采用适当的细胞培养和固定方 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遗传学课件-人类染色体核型 分析
目录
• 人类染色体介绍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 人类染色体核型异常 •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疾病 • 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和附录
01
人类染色体介绍
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最新医学遗传学实验: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教学讲义ppt
一次固定: 5 加固定液至6ml,吹打2-
离心7min,弃上清
3min,室温静置20min
注意事项:
秋水仙素用量过大,时间过长,会使分裂细胞增 多,染色体过度收缩而短,乃至染色单体离散; 用量过小则影响分裂相,使分裂细胞少,染色 体细长。
低渗不够,则染色体分散不好;低渗过度,则 细胞破碎,染色体丢失。
离心7min,弃上清 7
滴片、干燥
低渗: 3 加KCL至6ml,轻轻吹打
1~2min,37℃,25min
离心7min,弃上清
二次固定: 6 加固定液至6ml,短暂吹
打,室温静置20min
预固定:
离心7min,弃上清
4 加固定液0.6~0.7ml,
轻轻吹打1~2min
一次固定: 5 加固定液至6ml,吹打2-
注意:
1.用镊子取冰片,千万不要用手摸冰片的表面, 以免染色体不能附着。
2.滴片时要有一定高度,且玻片要稍倾斜。
3.冰片一定要清洁湿冷,易于染色体的分散。
染色
1∶10 Giemsa染液(pH 6.8)染色10min。 流水冲洗,吹风机吹干,镜检。
1 采血、接种、细胞培养 8 终止培养前2小时,加入秋水仙素
4 案例分析
3)试桩
荷载 p / kPa
0
68
136
204
272
340
408
476
544
612
680
0
5
沉降 s / mm
10
15
20 S6
S7
25
S8
30
1#楼场地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可取为200kPa,满
足设计要求。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核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主要用于研究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结构。
通过核型分析,可以了解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以及染色体的异常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型分析技术,深入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实验方法:1. 细胞准备:从实验者手指上集取一小滴新鲜血液,将血液样品转移到离心管中,在37℃恒温箱中孵育20分钟。
2. 细胞分离:取出离心管,将血液样品缓慢加入热平衡后的无菌生理盐水中,使血液与生理盐水均匀混合。
使用移液管向离心管中加入几滴0.075%胷缓慢搅拌,使细胞溶解。
离心管再次放入37℃恒温箱中孵育5分钟。
3. 细胞染色:将上一步得到的细胞溶液倒在带标尺的载玻片上,然后用玻璃棒慢慢摩擦,使细胞均匀分布于载玻片上。
将载玻片浸入无菌水中,再浸入4%磷酸中,使细胞进行裂解,并在4℃下孵育5分钟。
4. 染色体显色:将载玻片转移到绿琼瑶水混合液中,加热显色约15秒钟,然后反复洗涤,使游离染料被冲洗掉,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成功得到了一份标本的核型分析结果。
在正常染色体图像中,我们清晰地观察到了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自动体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染色体根据大小和带有的着丝粒的位置,分别被编号为1-22对。
性染色体由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组成,男性为XY型,女性为XX型。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某些异常的染色体情况。
出现染色体缺失、错位或重复的异常现象,例如染色体18上出现三个染色体而非两个。
这些异常情况可能与染色体突变或遗传疾病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了解这些异常染色体的具体病因和治疗方法。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利用核型分析技术对人类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除了得到正常核型的基本信息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异常的染色体情况。
这些变异的染色体可能与染色体的遗传异常和疾病有关,为我们深入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和提供精确的诊断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解读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
解读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一、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物质——是染色质的特殊表现形态,它仅出现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质在细胞分裂中期形成的特殊形态称为染色体。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不同的物种染色体的数目是不相同的,人染色体是46条,大猩猩染色体是48条,鸡染色体是70条。
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都是恒定的,染色体是种的标志,同一物种染色体数目相同,但其中一对染色体(我们称之为“性染色体”)决定生物体的性别,即存在雌性生物与雄性生物染色体形态差异。
人染色体是46条,23对,其中决定男女性别的一对染色体我们称之为‘性染色体’,其它22对称之为‘常染色体”。
核型分析主要研究染色体的数目与形态,所以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主要内容是报告研究对象的染色体数目与形态是否正常(包括性染色体).二、报告解读案例一:染色体核型46,XX解读:这是一例染色体数目与形态未见异常的女性染色体报告。
该染色体核型的染色体数目是46(与正常人数目一致),性染色体是XX(与正常女性染色体一致),并且未见到异常染色体形态结构。
案例二:染色体核型46,XY解读:这是—例染色体数目与形态未见异常的男性染色体报告。
该染色体核型的染色体数日是46(与正常人数目一致),性染色体是XY(与正常男性染色钵一致).并且未见到异常染色体形态结构。
案例三:染色体核型为45,X解读:该染色体核型的染色体数目是45(比正常人少了一条),性染色体是X(比正常女性丢失了一条X染色体)。
这是典型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又称特纳综合征的染色体核型。
临床表现为女性青春期外生殖器仍保持幼稚型外阴,闭经,体型矮小,蹼颈,肘外翻等。
案例四:染色体核型为47,XXX解读:该染色体核型的染色体数目是47(比正常多了—条),性染色体是XXX(比正常女性多了—条X染色体)。
这是XXX综合征,又称超雌综合征或X三体综合征的染色体核型。
表型大多数如正常女性,身体发育正常或稍差,乳腺发育不良,卵巢功能异常,月经失调或闭经,有生育能力或不育,智力发育迟缓甚至精神异常。
人类外周血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类外周血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浮培养的原理和方法;2.利用培养后进行分裂的细胞制备人类染色体标本;3.利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软件进行核型分析。
二、实验原理:1、植物血凝素的作用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是处在G0或G1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分裂的。
当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进而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2、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colchicines)可以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使处在分裂的细胞停留在中期。
因此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许多同步的中期分裂细胞。
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会引起染色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收缩,因此在处理时间和浓度上要合适。
3、低渗的原理:徐道觉(T.C.Hsu)等于1952年发现在固定细胞之前使用低渗液进行处理,可以使细胞的核膜吸水膨胀,滴片后细胞破裂,染色体分散开来,在显微镜下易于观察和统计,染色效果也明显提高。
这种技术被广泛采用后,使人类染色体分析技术得到了发展。
4、核型和带型:核型(karyotype):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分组、排队、配对, 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特征画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模式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带型(banding pattern)即染色体带型。
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
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称带型。
常用的显带技术所显示的带有Q带、G带、C带、R带、T带等。
就每一种分带技术而言,每一染色体的带型是高度专一和恒定的。
三、实验用具及试剂:1.实验仪器及用具:恒温培养箱、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冰箱、显微镜、显微数码摄像系统、染色体分析仪;培养瓶、注射器、微量移液器、枪头、吸管、离心管(10ml)、载玻片、烧杯、量筒。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标准
主要观察:染色体的长短,着丝点的位置, 臂的长短有无随体等。 根据丹佛(1960)伦敦(1963)和芝加哥 (1966)会议提出的标准,按照染色体的长 度依次减少和着丝粒的位置以及其它特征, 可把人类体细胞染色体分为七群:
A:1,2,3对染色体,体积大,易于区别, 有中央着丝粒。第2对的着丝粒略偏离中 央。 B:4,5两对,体积大,有亚中部着丝粒, 彼此不易区分。 C:包括6—12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中 等大小,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 的着丝粒靠近中央,X染色体大小接近介 于第6,7对之间。第9对染色体长臂上有 一次缢痕,第11对染色体的短臂较长, 第12对染色体的短臂较短。
考核内容
• 1、观察两张人染色体标本,分别拍下图片, 区别哪张为正常人或21三体的染色体标本。 • 2、拍下油镜下正常人染色体标本,并作核 型分析。 • 注意:拍下的照片可保存在桌面上以本人 名字和座位号命名的文件夹中,文件夹属 性设成共享。待实验结束后,教师收集好 会统一放到ftp上。
•实验结束后,请大家 把油镜镜头及标本片 清理干净,并把自己 桌面收拾干净!
实Hale Waihona Puke 六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染色体的类型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人类染色体可分为三种: ①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纵轴的1/2~ 5/8处; 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纵轴的5/8~ 7/8处; ③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纵轴的7/8~ 末端。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D:13,14,15中等大小,有近端着丝粒, 有随体,彼此之间不易区分。 E:16,17,18中等大小,第16对有中央 着丝粒长臂上有次缢痕,易于区别。第 17,18对有亚中部着丝粒,难以区分, 后者的短臂较短。 F:19,20两对染色体。体积小,有中部 着丝粒,彼此之间难以区分。 G:包括第21,22两对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 第21,22对染色体体积小,有近端部着 丝粒,有随体,长臂常呈分叉状,彼此 不易区分。Y染色体较前两对略大,也有 近端部着丝粒,无随体,长臂常常彼此 平行。
正常人非显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人类中期染色体结构与数目。 2.了解并掌握常规染色体的分类、分组标准。 3.掌握非显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实验原理 染色体是种的标志,各种生物染色体数目和 形态是恒定的。因此,对人类染色体的识别, 是依据正常人类染色体的固有形态特征和数目 进行对照分析,这也是确定和发现染色体异常 和染色体畸变综合征的基本手段和诊断基础。
22条常染色体+X的总长度
短臂长度 着丝粒指数 = ————————×100%
该条染色体长度
长臂长度 臂率 = —————
短臂长度
2.常染色体按长度递减的次序以1~22号编号, 性染色体则称为X和Y。
3.人类的46条染色体应根据长度递减顺序和 着丝粒位置划分为7个易区分的组,即以字母A~G 表示7组染色体,并决定将副缢痕和随体作为识别 染色体的辅助指标。
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按 照该生物固有的染色体形态 特征和规定,进行配对、编 号和分组的分析过程。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标准是丹佛 (Denver) 体制(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的标准命名体制 )。 该体制规定:
1.每一条染色体可通过相对长度、臂率和着 丝粒指数等三个参数予以识别;
每条染色体长度 相对长度=—————————————×100%
中期染色体的典型形态结构:
末端
近端
7/8
亚中
5/8
中央
1/2
染色体的类型:
按着丝粒在染色体长轴的位置,分成: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2~5/8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5/8~7/8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7/8至末端
核型(karyotype) :
一个体细胞全部染色体 所构成的图像。
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
二、实验意义
三、实验原理
人类体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 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 比、随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 相对稳定的。而这些特征正是进行染色体核型 的主要依据。
四、实验操作步骤
照片来源:取外周血---体外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固定---制片---染色---观察---显微摄影。
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
人类色体
非显带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人类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这是对常规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的主要依 据)
2、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常用方法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研究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的重要手段,是临床上用来 发现染色体异常和诊断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常 用方法。
1、将照片中的染色体用剪刀逐个剪下。
2、将剪下的染色体依据主要特征,按人类细胞 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进行染色体配对,分组。
A组:1-3号染色体 D组:13-15号染色体
B组:4、5号染色体 E组:16-18号染色体 C组:6-12号、X染色体 F组:19、20号染色体 G组:21、22、Y染色体
3、将已配对和分组的染色体逐个粘贴在实验报 告纸上,并书写核型。
五、实验报告
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报 告
实验完毕请班干部安排同学做好清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染色体长度 单倍染色体长度
×100%
(2)臂指数(arm index),指长臂与短臂之比。
按Levan(1964)划分标准,臂指数在1.0~1.7之间为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1.7~3.0之间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3.0~7.0 之间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7.0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centromere index),指短臂占 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实验六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 验 目 的
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了解人类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特征。
二、实 验 原 理
核型(Karyotype)是指一个细胞内有 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表型,如:数 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 通常将显微摄影得到的照片进行剪贴, 使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 图像。以核型图(karyogram)的方式表示。 有四种方法:
A:1,2,3对染色体,体积大,易于区别,有中 央着丝粒。第2对的着丝粒略偏离中央。无随 体,1号常见次缢痕。 B:4,5两对,体积大,有亚中部着丝粒,无随 体,彼此不易区分。 C:包括6—12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中等大小,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的着丝粒靠近 中央,X染色体大小接近介于第6,7对之间。 第9对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次缢痕,第11对染色 体的短臂较长,第12对染色体的短臂较短。
R带:与G带明暗相反(Reverse G-bands)
目前所用的R显带方法是RBG法 (R-band by BrdU using Giemsa),即经BrdU处理后用 Giemsa染色。 意义: G带染色体的两末端都不显示深染,而在 R带中则被染上深色,因此R带有利测定染色体 长度和末端区域结构的变化。对揭示染色体末端 缺失、重复、易位和断裂点的异常等有很高的价 值。
异常染色体之——21三体
先天愚型又称21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症或 Down综合症,属常染色体畸变。 60%患儿在胎儿 早期即夭折流产。 先天愚型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和残 疾等高度畸形。 19世纪末,由首次描述其病理的英国医生John Langdon Down 命名。
21三体: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
mitosis 凝聚成染色体
核型分析时对细胞进 行特殊处理,使较多 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 期,或得有丝分裂中 期的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的特征:
随体: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 形染色体节段,通过次缢痕 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随体称为 端随体,位于两个次缢痕中 间的称中间随体。
次缢痕
主缢痕(着丝粒)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可分为四种:
①中央着丝粒染色体(m); 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 ③亚端着丝粒染色体(st); ④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m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
亚端着丝粒染色体st
对于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有3 个重要特征:
(1)相对长度(relative lengh):指单个染色体 长度与所有单倍染色体的总长之比。
(1)常规的形态分析。选用分裂旺盛细胞的有 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以测定各染色体的长度或 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及两臂长的比例, 鉴别随体及副缢痕的有无作为分析的依据。
(2)带型分析。显带技术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 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 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根据染色体的不同 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特征。 如Q带、G带、C带、R带、T带、N带等。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R带带型
T带:专一显示染色体的端粒。
N带:专一显示核仁组织区。用硝酸银染色,可 显示染色体的随体及核仁形成区,呈黑色银染物, 这种银染阳性的核仁形成区(nucleolus organizing region,NOR)称为Ag-NOR。
(3)着色区段分析。染色体经低温、KCl和 酶解,HCl或HCl与醋酸混合液体等处理后制 片,能使染色体出现异固缩反应,使异染色 质区段着色可见。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着色区 段基本相同,而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则有差 别。因此用着色区段可以帮助识别染色体。 (4)定量细胞化学方法。根据细胞核、染色 体组或每一个染色体的DNA含量以及其他化 学特性去鉴别染色体。
D:13,14,15中等大小,有近端着丝粒,有 随体,彼此之间不易区分。 E:16,17,18较小,第16对有中央着丝粒, 长臂上有次缢痕,易于区别。第17,18对 有亚中部着丝粒,难以区分,后者的短臂较 短。 F:19,20体积小,有中部着丝粒,无随体, 彼此之间难以区分。 G:21,22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第21,22对 染色体体积最小,近端部着丝粒,有随体, 长臂常呈分叉状,彼此不易区分。Y染色体 较前两对略大,近端部着丝粒,无随体,长 臂常常彼此平行。
三、实 验 用 品
每一位学生 复式显微镜(带油浸物镜)、数码互动系统
每一组学生
擦镜纸,记号笔,载玻片,移液枪 标本片两张(正常人类染色体、21三体) 毫米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四、实验方法
1、油镜观察两张人染色体标本(正常和21三 体),调整焦距,使图片中的染色体最清楚。
2、分别拍下图片,区分正常人类或21三体的 染色体标本。
核型分析的意义:
★ 染色体组型分析——染色体水平上的表型
★ 可确定物种的特征,确定种属亲缘关系
★ 分析生物物种的变异和进化过程
★ 识别单条染色体、基因定位
★ 临床应用(染色体疾病、产前诊断)
染色体特征:
染色质 (Chromatin) 染色体(Chromosome)
Interphase 碱性染色的物质
3、拍下的两张照片保存在D盘以自己姓名命名 的文件夹,提交作业。从ftp上下载各自图片。
4、打印图片,测量各染色体的长短、长短臂 的长短,计算相对长度、臂指数和着丝粒 指数,初步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
5、分别将染色体一条一条剪下。根据以上计 算结果,对照实验原理中的描述,将染色 体按以上顺序排列,注意短臂向上,性染 色体单独排列。把染色体贴在实验报告的 实验结果中,完成核型分析。
G带:将染色体标本用胰酶、尿素、去垢剂或某些盐 溶预先处理,再用Giemsa染料染色,称为G带。 富含AT区染色深。
G Band Karyotype of a normal male.
人类染色体 的G带标准 图谱
C带: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结构异 染色质)带的简称,可使着丝粒区、端粒区的异 染色质及其他染色体区段的异染色质部分呈深染, 其他部分浅染。 染色前需经酸、碱、盐处理,酸处理可使 DNA脱嘌呤;碱处理可使DNA变性;盐溶液可 使DNA骨架断裂。 由于异染色质包装非常紧密,基本不受酸碱盐 的破坏,Giemsa染色深染。而常染色质区受到 破坏, Giemsa染色浅染。
Q带:70年代初,瑞典细胞化学家Caspersson首先应用荧光
染料喹吖因氮芥(quinacrine mustard)对染色体标本染 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每条染色体出现了宽窄和亮度不同的 纹,即荧光带。这些区带是DNA中AT成分丰富的部分。
Q-banded metaphase spread from a phenotypically normal human male with an additional chromosome that is an isochromosome for the short arm of 15.
人类23对染色体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标准
1. 染色体数目确定:体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
2. 形态测量:染色体的长短——绝对长度和
相对长度
臂的长短——臂指数
着丝粒的位置——着丝粒指数
有无次缢痕
有无随体
根据国际会议提出的标准,按照染色体的 长度依次减少和着丝粒的位置以及其它特 征,可把人类体细胞染色体分为7个组群:
MS2 λ噬菌体 T4 枯草杆菌 大肠杆菌 啤酒酵母 果蝇 海胆 蛙 小鸡 小鼠 玉米 人
染色体数目
1 1 1 1 1 34 8 52 26 78 40 20 46
DNA含量(bp)
3×103 5×104 5×105 2×106 4.2×106 1.4×107 1.4×108 1.6×109 4.5×109 2.1×109 4.7×109 3×109 3.2×109
A
B
C E G
D
四、作 业(实验结果)
剪贴人类正常染色体和21三体,分别做核型分析。
请分析实验过程中鉴别程度如何?那些容易鉴别, 那些不易鉴别?存在哪些问题,可用哪些方法解 决?
实验结束后,请大家把 油镜镜头及标本片用二甲 苯清理干净,并把自己桌 面收拾干净!
着丝粒指数=
短臂长度 该染色体长度
×100%
按Levan(1964)划分标准,着丝粒指数在50.0~37.5之间 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7.5~25.0之间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25.0~12.5之间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12.5~0.0为端部着丝 粒染色体。
各类常用实验生物和人细胞DNA含量与染色体数目 物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