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究竟什么是世界观,从高中起,这一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人类正是在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与之相应的方法论。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世界观,观者,看也。它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它看的是宇宙“大全”。如果我们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而且哲学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人们的世界观往往通过其做事的方式即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正如前面所说的,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而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部分世界。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它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抽象化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为具体科学提供理论指导,正如我们在课堂上探讨的结果:哲学是路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而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 它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组成和结构的关系, 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化学的研究与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化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哲学思想。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学科,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哲学有关,哲学问题渗透于化学问题的方方面面。

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变化, 不是凭空想象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物质世界会永远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这也是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观点。物质与运动永不可分这正如电子永无休止地在原子核附近做高速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子核外电子的转移、分子的运动、原子核的裂变、橡胶的老化、金属制品的被腐蚀等等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人们在化学研究中总结出了很多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又都不是绝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不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吗?按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大规律,原子外层电子应先占满3d轨道,再占据4f轨道,但是由于钻穿效应和屏蔽效应,事实情况与理论相反。此外,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在镧系中却出现了镧系收缩现象;绝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也有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Ca(OH)2 ,也存在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如KCl的溶解度。在化学研究中,这些例子有很多,这表明化学中存在着很多规律性的认识,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事物的各自特性即特殊性也是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化学研究中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化学反应中,特别是有机反应中,当一个主反应进行的时候,无法避免一些复杂的副反应的发生。例如乙醇在140℃ 加入浓硫酸可以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在180℃加入浓硫酸,可以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但是人们无法通过控制温度而得到单纯的乙醚或者乙烯,在140℃会避不可免有少量乙烯生成,180℃也会有少量乙醚生成。主副反应可以说是一种矛盾,其中主反应起着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副反应的存在影响制约着主反应的进行。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尝试各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遏制副反应的发生,使反应沿着主反应的方向进行。例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人们发现了Zigga-Natta 催化剂,大大提高了主反应的进程。化学中的可逆反应实际上是一个动

态平衡过程,人们为了使反应向某一个方向进行,就会根据勒沙特列原理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向产物的方向进行;提高温度会使反应向吸热的方向进行,增大压强会使反应向压力减小的方向进行,合成氨工业正是运用了这一原理。这些,恰恰反映出哲学中关于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通过对化学现象的研究,人们能总结出许多规律,用这些规律处理我们在科研及生活上遇到的诸多问题,从而推动科技与社会的进步。

在物质的化学运动中,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蛋白质、橡胶、纤维素等高分子化合物之所以具有一般有机化合物所没有的特殊性质,首先在于它们的分子量特别大,并由许多重复的结构单位组成长链大分子。一般有机物的分子量在500以下,而高分子物质没有确切的分子量,只有平均分子量,随着聚合度的不同,高分子的分子量可以达到上百万,这样大的分子量导致其化学性质起了突变,产生异常的弹性性能、抗拉性、韧性、耐高温性、吸水性等等,从而使高分子材料成为材料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对于化学反应,必须使反应物分子的能量提高到活化分子的高度,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按照过渡态理论,必须使反应物的分子能量足以克服其势能垒,才能发生反应。这正如恩格斯在论述质量互变规律时指出的:“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以对于每一个别场合都是严格地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所以,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一个物体的质的。

化学这门学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就是实验。拉瓦锡是通过实验发现了燃烧的氧化本质,从而推翻了燃素说;维勒由于在实验中偶然实现了尿素的人工合成,从而打破了无机和有机的界限;“近代化学之

父”道尔顿在长期从事气象观测和气体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近代原子论;居里夫妇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终于从沥青铀矿中首次制得放射性元素擂和钋,这些都是刻苦实验的结果。虽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理论化学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进展,化学与数学、逻辑学等密切结合,但是理论的推导和数学计算结果正确与否还需要经受实验的检验。因此,在化学的任何一个分支中,都离不开实验。没有实验, 就不可能有化学的今天和明天。通过实践,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普遍适用的逻辑方法,在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归纳的基本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无论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的整理,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归纳的思维过程。我们在做大量的化学实验之后,就要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冷静地分析,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得到启示,这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工作。通过归纳,由事实得到概括性的结论,可抽象为共同点,上升为本质规律。例如,拉瓦锡在对某些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得出结论,认为酸是一种含氧的化合物;接着,戴维通过归纳,得出结论: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组元;不久,布朗斯特和劳瑞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后来,路易斯又指出,酸是能接受电子对的任何物质,碱是能给出电子对的任何物质,这就是广义的酸碱理论。这是对酸碱化合物较为全面和本质的概括。由此看出,一个理论的提出是在对前人的工作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懂得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结论,要学会扬弃,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演绎的基础是一般结论,其思维行程表现为从一般到个别,因此能更多的得到个别,所以有加速理论形成、扩大理论面、发现新物质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合成中发现某一配体和铁离子有很好的配位作用,那么由于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性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一配体和镍离子也可能有类似的作用,就会有目的的进行实验。演绎的思维方式往往使我们有预料不到的收获。

我们在基础化学理论的学习中,常会遇到关于统一问题的不同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