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年第 一本 国际性有 关化 学 中哲学 问题 的杂 志 H L Y E创 刊 , 标志 着 化学 中的哲 学 研究 已经成 为 一个 兴 这
趣 不断增 长 的独立 研究 领域 。本论 文将 从化 学 的研究 内容 、 学 的研 究 方法 和 著 名化 学 家 的哲 学思 想 化 这 三个方 面浅谈 蕴 含于化 学研 究 中的哲 学智 慧 。
特性 即特殊 性也是 存在 的 , 者是相 互联 系 的。 两
13 主 副 反 应 共 存 — — 主 次 矛 盾 的 关 系 .
化学 反应 中 , 特别是 有机 反应 中 , 当一 个 主
反应 进行 的时 候 , 无法 避 免一 些 复 杂 的副反 应 的发 生 。例 如 乙醇 在 10℃ ( 1 , 4 图 ) 加入 浓 硫 酸 可 以发生 分 子 问脱 水 , 生成 乙醚 ; 10 o 在 8 C, 加入 浓硫 酸 , 以发 生 分 子 内脱 水 生 成 乙烯 。 可
关 键 词 :化 学 ; 学 ; 哲 内容 ; 法 ; 应 ; 素 ; 构 方 反 元 结
中图 分 类 号 :0 0 6—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0 7—4 6 2 1 )2— 15— 5 20(0 10 0 0 0
0 引 言
化学 主要是 研究 物质 的分 子转变 规律 的科 学 。哲学 , 是人 们 观察世 界 的道理 , 是人们 对世 界上一 切
不 可分 , 这正如 电子 永无 休止 地在 原子 核附 近做高 速运 动 。物质 的根本 属性 是运 动 , 子核 外 电子 的转 原 移 、 子 的运动 、 子核 的裂变 、 分 原 橡胶 的老 化 、 金属制 品 的被腐 蚀 等等也 充分证 明了这一 点 。
浅谈有机化学中的哲学内涵
浅谈有机化学中的哲学内涵Ξ吴方领(湖北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 有机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教学中渗透这些哲学思想,能帮助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教学 哲学中图分类号 G64210 文献标识码 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和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方面化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事实依据,另一方面,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给化学发展扫除了思维的障碍,指引其前进的方向。
有机化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认识科学与世界的能力。
一、有机化学中的认识规律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遵循人类普遍的认识规律,人们对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和应用的认识,无不是从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深化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不断达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有机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追求真理,认识真理的历史,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的发展过程。
19世纪初期“生命力”论者认为有机物是由有机体内的生命力制造出来的,在实验室里不可能用人工方法制造出有机物。
然而,德国化学家维勒于1828年蒸发氰酸铵水溶液得到了尿素,提供了一个从无机物人工制成有机物的例证,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
随后,1845年柯尔伯合成了醋酸,1854年贝特洛合成了属于油脂的物质,从而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合成莫不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得到的真理。
随着有机化学与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密切,在生物学和医学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给有机化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未来。
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现象、某一部分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有机物结构的认识就是从许多现象入手,不断地深入本质。
高中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摘要: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
本文通过实例展现了具体的化学知识中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利用哲学观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教学;哲学思想;体现;应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一部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
一、对立统一规律互相对立而又共存的例子在化学中有很多。
比如升华与凝华、溶解与结晶、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酸碱中和与盐类水解、加成与消去、正反应与逆反应、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贯穿高中化学的重要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氧化反应是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失去电子的反应,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但是两者共存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比如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有些学生误认为只有氧化反应,而没有还原反应。
殊不知没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无从谈起。
在教学中,笔者曾经提问学生:“NaOH溶液中是否存在H+?”学生的回答是:强碱性的溶液没有H+。
学生认为OH—和H+两者是对立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
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对立面,而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统一联系:C(H+)·C(OH—)=KW。
在教学中,涉及到对立统一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双方的互相斗争,还要认识到双方的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外一方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其溶液的导电性很弱,所以碳酸钙是弱电解质B.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氯气和氨气是电解质C.二氧化硫气体使溴水褪色,表现了SO2的漂白性D.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答案:D分析:选A的解题思路:导电能力很弱(现象)→该物质是弱电解质选B的解题思路:水溶液都能导电(现象)→该物质是电解质选C的解题思路:溴水褪色(现象)→有漂白性从解题思路分析,以上三种错误的解答过程都是从表面上分析,没有深入的理解概念或反应的本质。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作者:杜瑛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27期摘要:把哲学思想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化学思想,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更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从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立与统一、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7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高中化学哲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183-02《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其中,包括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哲学与化学的联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3]。
下面从7个方面结合化学课程具体阐述。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内容安排知识与用途相结合,二氧化硫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发展,氯气的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酸雨的形成,硝酸和氨的作用都和具体物质的性质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2 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万变不离其宗。
例如化学学习中,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事实,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成易挥发、难溶、难电离的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揭示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更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化合价的含义和氧化还原反应。
高考化学渗透的哲学思想 你知道几个.doc
高考化学渗透的哲学思想你知道几个高考化学竟然渗透了一些哲学思想,你知道吗?化学中的学科思想的渗透和引入,对学生学习化学帮助很大。
高考化学渗透的哲学思想你知道几个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灵魂,它与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科体系的三个方面。
不同学科它所包含的学科思想也必然不同。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既抽象又具体,其学科思想的内容丰富多彩。
中学化学学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立统一思想对立统一思想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在中学化学学科中无处不在。
这一思想所体现的相互对立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从关系。
运用这一思想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很有帮助。
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氧化和还原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依从又相互对立。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电子的得失,又有化合价的升降,既有氧化剂又有还原剂,既有氧化产物又有还原产物,有氧化反应发生,必有还原反应发生等等。
这一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颇有帮助。
另外在其他方面,如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电化学中的正负极和阴阳极,等等都包括对立统一思想。
2、量变与质变的思想哲学中明确告诉人们,物质量的积累必然会达到质的飞跃。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物的量的多少,如足量,适量,少量必然会引起生成物的改变。
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多少,会引起生成物的改变。
另外,如碳和氧气,硫化氢和氧气,铁与硝酸,三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偏铝酸钠和盐酸,浓硫酸和酒精制备乙烯气体时170℃和140℃会生成不同物质。
P2O5与冷水和热水反应的产物不同等等。
这一思想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想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思想在化学学科中体现得更为具体和直观。
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特殊性使学科内容多姿多彩。
化学中各主族元素原子结构,性质的相似性是一般规律,而其中所包含的许多特殊性更是不容忽视。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2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然而,究竟什么是物质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对于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不容易。
他们接触到的物质和理解上的物质是在客观上的、能看到的、能触摸到的实物。
这仅仅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对于微观的、看不到的、不可触摸的微观世界里的物质他们如何理解呢?首先能较全面的接触微观世界的学科就是化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宏观和微观的物质的性质,当然,对于中学化学,虽然涉及到的物质不能全面准确地完全概述物质的定义但是这些也足够使他们能够较全面的看待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能够较准确的理解物质的含义,同时也能够开发和培养他们认识问题的全面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从原子、分子、电子到宏观实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但是,在中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往往看到的是:静止的楼房、地面,运动的汽车、火车,等等。
这些静止都是指物体未作机械运动和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保持一定平衡而言。
那么,如何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唯物主义关系呢?构成物质的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这些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所以物质在运动;其次,对于物质本身而言,它又是构成其它物质的的一分子。
比如,地球、银河系,这较大级的物质在不断运动,所以物质在运动。
平衡理论更能进一步地透视这一关系。
开始时,由于V正>V逆或V正<V逆。
所以,他们处于不断的运动。
随着时间的发展,V正=V逆后,体系达到平衡。
平衡后,这一运动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的继续,即体系存在,运动就存在。
平衡是运动的平衡。
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对于理解平衡的运动性是非常容易的,从而分析、处理平衡问题及理解平衡移动原理是相当简单的。
三相对性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同样,稳定是相对的稳定。
化学研究的主要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从而可以根据其性质分析制造其产品来服务与我们人类的生活。
哲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杏坛沙龙2014-03“读史使人明智,学哲使人深刻”。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作为世界观,它提供了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蓝图,从本质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方法论,它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科学精神和哲学素养的培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经验总结。
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化学素材,发掘化学学科内涵,渗透哲学思想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从宏观角度,宇宙万物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硅原子的图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等相关章节时,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哲学观点。
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永远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和变化。
而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物质及其变化。
如,高锰酸钾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扩散、碘单质的升华、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玻璃棒蘸取浓氨水与浓盐酸的白烟实验、Fe 3+和Cu 2+的纸上层析等实验现象都可让学生观察到物质微粒运动的真实情景。
此外,师生在共同研究化学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解平衡以及电离平衡时,“动态平衡”就充分揭示了“平衡”并非变化的停止。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摘要:哲学思想应用于化学教学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会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一思想的迁移提高将会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哲学渗透化学教学启发指导哲学来自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规律提炼,因而中学化学中固然渗透了哲学较多精髓部分,如何将此抽象的学科知识综合、分解、渗透于教学中,并结合事例加以生动活泼的讲解,将会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掌握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
即认识的渗透。
大多中学化学中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均为前人总结完善的公理、哲理。
而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有很大困难,学生头脑中会产生许多为什么,无法理解。
思想意识中很难认可这一知识。
这样一来,教师只能用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其识记,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具体是哪种物质,让好多同学无所适存,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完全肯定地讲解氢气和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就是水,就如同1+1=2一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等于二,但只要知道1+1=2即可。
以此类推,1+2=3,在此基点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数学计算。
同样的方法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将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法并没有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此时可举实例:张三家的一群羊和李四家的一群羊混合在一起,是一群羊而不是两群羊,但羊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而这两个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讨论方式不同而已。
通过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很容易地接受许多新知识,从而轻松愉快地迈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不会产生排斥现象。
而此法可广泛应用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并会在化学教学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天人合一”或“和谐稳定”思想的引入。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深刻的认识,而这一思想广泛地应用在化学领域中真是恰如其分。
如在氧化还原的学习中,得失电子的守恒即是对平衡稳定最好的解释。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力求保持平衡稳定的巨大需求,只有保持和谐统一万物才能稳定存在,否则人类星球将经受巨大的灾难。
化学与哲学
化学与哲学化学的世界里,往往渗透着哲学的思想。
各种现象,各种规律,都体现出哲学的思想。
当我们把化学与哲学放在一起,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似乎每种化学规律和现象都有对应的哲学理论。
氧化反应是指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是得到电子的过程。
得电子,失电子是完全对立的过程,却始终在一起同时发生。
有得必然有失。
氧化还原反应,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得与失,这两个对立的矛盾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如果没有一种物质失去电子,何来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这让我想到我国道家的太极图阴阳鱼图案的寓意。
阴与阳,黑与白完全的对立,互不相容,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们用自己的盈余填补对方的亏缺,互补包容。
光与暗,正与邪,都是对立互不相容的,没有阴,黑,暗,邪的存在,就没有阳,白,光,正的存在。
这就体现了哲学中矛盾与统一的对立思想,而不论是原子核与电子,氧化与还原,电子得失,从宏观上来看,都是守恒的,呈中性的,这就体现了哲学中另一个思想:中庸。
当然,化学与哲学的联系远远不止这些,就说物质的组成吧,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只要能够得到样品(甚至借助于光谱连样品都不用得到),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的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
再说细一些: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而起关键作用的是质子和电子。
再往深了说,也逃不出夸克等等的粒子。
从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论,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从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阴阳理论,到现在的公认的原子核与电子的电性,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当然,物质的本源还远远没有找到最终答案,物理学家们还在孜孜以求,穷追不舍。
其实早在2500年以前就有觉悟者这样说过:宇宙其大无外,灰尘其小无内。
一滴水中含有八万四千小虫,一粒沙中也含有一个大千世界。
我们期待着科学家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就,更深入地揭示物质的本源。
就像中国古代的万物归宗,任何事物都是在几种简单的事物上建立起来的。
浅谈中学化学中哲学思想的教学
新校园XinXiaoYuan浅谈中学化学中哲学思想的教学陶颉(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511)教学研究型”教学的传统。
这种语文教学观念更多地把学生看成“容器”,使学生必须接受传授者所传授的一切。
以知识为权威,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范,亦步亦趋。
语文教学成了这种框架下的唯一工具,而丢掉了语文首要的本质属性———人文性。
于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传道授业,学生要学习的似乎不是作者的作品,而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让作者和学生都在教师的“学术权威”面前俯首贴耳。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行知识的专制,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和作为人的独立性,创造能力被极大地扼杀。
2.口语训练的忽视。
虽然传统语文教学也强调诵读,但诵读终究不能替代口语训练。
诵读,究其根本,还是书面表达的辅助训练方式。
而口语能力是直接影响现代人们社会交际、情感交流、文化沟通的重要因素。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于口语能力薄弱不以为意,还没有看到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口语能力不足对于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有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不足的,他们往往在走出校园后,靠社会工作与交际来弥补本该在学校就应完成的能力训练,当然其中还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传统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的缺少,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选本形式的局限。
“语文课的课程体系不是学科性的,整个教学主要不是引导学生对某个学科对象的认识。
所以,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不可能像物理、数学等课程一样直接依靠本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支撑,通常采取的是文选式的安排。
”文选教材在我国已有1500年的使用历史,这充分说明文选教材是有生命力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选择少数优秀作品作为示范,精读细讲,举一反三。
但选本教学形式也有其弊端:一方面,选本内容多为抒情散文、古现代小说、政论文、文艺评论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书信、说明文、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却很少选取。
化学学科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化学学科中的哲学思想【关键词】化学;辩证;哲学0 前言自从有人类以来,化学知识就处于不断积累过程,但在各个历史阶段,其发展状况也不一样,史前时期人类掌握了对火的运用是人类开始化学实践活动的起点,化学史界普遍认为“金丹术”是“化学的萌芽”[1]。
1824 年,德国有机化学家维勒(f. woh ler)首先从无机物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尿素的合成,突破了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的绝对界限,为有机合成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0世纪以来,化学迈入了现代化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化学开始由宏观领域进入到微观领域,把宏观的理论研究和微观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更深刻地揭示了化学现象的本质[2]。
1 哲学原理在化学科学中的体现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研究哲学的问题上也有重大意义,而哲学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普遍的规律和原则[3]。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发展作出贡献。
而哲学也正深刻影响着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们是否愿意承认,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4]。
1.1 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的变化。
恩格斯说:“化学可以说是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成分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
”例如,有机化学中烃类物质的熔沸点生动体现了这一规律。
实验测定表明,在烃的各类同系物中,当碳数为4个以下时,通常为气态物质,碳数为5-16时为液态,当碳数超过16时,通常为固体。
可见,随着碳原子数增加,各类烃的同系物的熔沸点也递增,但在一定范围内状态一致,当其累计到一定数目时,其状态出现质的改变。
哲学与化学的联系
哲学思想在化学中的体现哲学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回答,其实哲学是帮助人们研究、认识和了解世界本源的科学,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
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包罗万象;深度上,哲学的反思又是无穷无尽。
那么化学是什么?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是研究物质及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以及随之产生能量变化的科学。
化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哲学与化学,看似不相关的两个词汇,其实化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思想在化学中无处不在。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世界。
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抽象总结。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哲学犹如灯塔,为科学的航船指引着方向。
化学作为科学的一大分支,自然而然的与哲学脱不开关系,虽然化学与哲学形式上是分离的,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但二者的关系并没有相互隔绝,而是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化学的研究与发展过程时刻都充满着哲学思想,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在化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哲学思想。
我们从哲学的角度,以哲学的思想分析和了解化学,探究化学理论的哲学价值,那么我们就能更好的掌握化学,促进化学的进步。
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主张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即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应。
这与化学的思想不谋而合,从化学的角度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说是化学组成的理论基石。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五行之说,即金、木、水、火、土,以土与金、木、水、火杂而成百物,万物统一于五行。
古希腊哲学家又提出类似的四元素说,即火、土、水、气。
关于化学科学中哲学思想的探讨
关于化学科学中哲学思想的探讨摘要: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具体科学包括化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维理论和方法。
化学科学及其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处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光芒。
本文结合大量的化学实例,从化学的研究内容、化学的研究方法和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哲学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了化学科学中渗透出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哲学;化学科学前言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哲学早在几千年就已经存在。
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哲学,总体而言,就是人们观察世界的道理,是人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也是关于思维的学问,是人类思维(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它所研究和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关于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个局部的问题,而且是有关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问题[1]。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它是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及其组成和结构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化学与哲学形式上是分离的,这表明哲学和化学在研究的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化学与哲学的关系割断了,互不相关了,互相隔绝。
二者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在一起,化学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时刻都充满着哲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
当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化学,探讨化学理论的哲学价值、化学研究中的思维与方法,便能更好地掌握化学,促进化学和哲学的发展。
1.化学的研究内容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
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看法—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学科,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哲学有关,哲学问题渗透于化学问题的方方面面。
1.1化学变化—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化学中的“人人”平等
• 所有反应都不能无限进行,平衡是所有化 学反应最终要达到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建立是以可逆反应为前提的。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正 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反应。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都可在不同 程度上达到平衡。化学平衡则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可用 ΔrGm = ΣνΑμΑ= 0判断,μA是反应中A物质的化学势。根据吉布斯自 由能判据,当ΔrGm=0时,反应达最大限度,处于平衡状态。
•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 头是宗教。 ———杨振宁
谢谢!
反应物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发生一次碰 撞,直接生成产物微粒。这种反应称为基元反 应。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一个个基元反应组 合而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目前未发现超过四个同时反应的基元反应
量变是质变的初级阶段,当量变发展到一定时候就 会跃迁即发生质变,这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普遍 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 就是吃馒头,吃到第七个饱了,前六个是量 变,第七个是质变,没有前六个只吃第七个是不 行的,只吃六个也饱不了。所以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低温时 △H(焓变)<0 △S(熵变)<0 自发 进行 (量变) • 温度升高 △G (吉布斯自由能)变大 自发 性降低 • 温度达到一定后, △G变为正。反应不自 发。(质变)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
• 自由与必然的辨证关系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 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 性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民主,自由,人人 有工作,人人有好的生活. 是追求人自身价值 全面发展的过程。
化学教学教案九十五:化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思想对化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现代分析哲学 对科学方法的重视,促进了化学理论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哲学思想对化学实验设计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基于哲学思想的理论指导 实验方法:采用哲学思维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实验结果:验证哲学思想在化学实验中的指导作用
提升人类文明:化学与 哲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 人类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和世界,提升人类文明 的水平。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化学与哲学在方法论上的交融:化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和哲学研究中的思辨方法相互借鉴, 相互补充。
化学与哲学在科学伦理上的交融:化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和哲学研究的伦理原则相互呼应,共 同推动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化学与哲学在实践中的结合
化学实验中的哲学思考: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解释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化学与伦理学:化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决策,如环境保护、安全性和社会责任 化学与形而上学:探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本质和意义,如原子、分子和化学键的本质
步和发展。
化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
化学中的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 的原子构成的,这是对物质本质的深入探 究。
化学中的变化观:认为物质会发生变化, 但变化是有规律的,这是对事物发展变化 的哲学思考。
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间的 内在联系和规律,体现了哲学中的普遍联 系和规律性思想。
化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能量既不 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 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是对能量守恒 思想的哲学思考。
引导深入探究:哲学思考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化学现象的本质和意义,增强对化学 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人文精神:通过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促进 全面发展。
化学平衡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化学平衡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化学平衡体系是化学中的一种重要体系,主要由可逆反应决定,如:工业合成氨、水的电离和盐的水解。
同时,只要仔细思索,就会发现化学平衡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哲学道理,那么化学平衡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哲学思想?运动是永恒的在一定条件下,许多化学反应都不能进行到底, 即反应到一定的程度就“进行不下去”了,达到了终点。
此时反应物生成产物的速度与产物生成反应物的速度相等,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该平衡我们称之为化学平衡。
此时,各组分浓度恒定不变可看作是一种静态。
但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在时时刻刻的进行着,这体现了哲学中运动是永恒的原理。
例如,在一定的温度下,将食盐放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在起始阶段,食盐溶解的速率大于析出的速率,食盐不断的溶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盐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析出的速率逐渐增大;最终溶解的速率等于析出的速率,食盐不再溶解,体系达到了动态的平衡。
这时,如果向体系中加入蒸馏水,则体系的动态的平衡被打破,食盐将继续溶解,直到再次建立新的动态的平衡。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对立统一的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他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而在化学中,这种辩证思想也是处处存在。
例如,化学平衡反应中经典的“勒夏特列原理”,其内容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此原理不仅适用于化学反应平衡,而且适用于一切平衡系统。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我们所讨论的化学反应平衡问题中正包含着正反应和逆反应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它们除受化学反应自身因素影响外,还在温度、压强、浓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相互转化。
所以,化学反应平衡过程和结果都展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究竟什么是世界观,从高中起,这一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人类正是在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与之相应的方法论。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
它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它看的是宇宙“大全”。
如果我们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
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
而且哲学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
人们的世界观往往通过其做事的方式即方法论表现出来。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正如前面所说的,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而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部分世界。
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它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抽象化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为具体科学提供理论指导,正如我们在课堂上探讨的结果:哲学是路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而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 它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组成和结构的关系, 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化学的研究与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在化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哲学思想。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
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学科,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哲学有关,哲学问题渗透于化学问题的方方面面。
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变化, 不是凭空想象中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物质世界会永远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这也是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观点。
物质与运动永不可分这正如电子永无休止地在原子核附近做高速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子核外电子的转移、分子的运动、原子核的裂变、橡胶的老化、金属制品的被腐蚀等等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人们在化学研究中总结出了很多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又都不是绝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不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吗?按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大规律,原子外层电子应先占满3d轨道,再占据4f轨道,但是由于钻穿效应和屏蔽效应,事实情况与理论相反。
此外,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在镧系中却出现了镧系收缩现象;绝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也有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Ca(OH)2 ,也存在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如KCl的溶解度。
在化学研究中,这些例子有很多,这表明化学中存在着很多规律性的认识,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事物的各自特性即特殊性也是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在化学研究中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化学反应中,特别是有机反应中,当一个主反应进行的时候,无法避免一些复杂的副反应的发生。
例如乙醇在140℃ 加入浓硫酸可以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在180℃加入浓硫酸,可以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但是人们无法通过控制温度而得到单纯的乙醚或者乙烯,在140℃会避不可免有少量乙烯生成,180℃也会有少量乙醚生成。
主副反应可以说是一种矛盾,其中主反应起着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副反应的存在影响制约着主反应的进行。
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尝试各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遏制副反应的发生,使反应沿着主反应的方向进行。
例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人们发现了Zigga-Natta 催化剂,大大提高了主反应的进程。
化学中的可逆反应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人们为了使反应向某一个方向进行,就会根据勒沙特列原理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向产物的方向进行;提高温度会使反应向吸热的方向进行,增大压强会使反应向压力减小的方向进行,合成氨工业正是运用了这一原理。
这些,恰恰反映出哲学中关于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通过对化学现象的研究,人们能总结出许多规律,用这些规律处理我们在科研及生活上遇到的诸多问题,从而推动科技与社会的进步。
在物质的化学运动中,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蛋白质、橡胶、纤维素等高分子化合物之所以具有一般有机化合物所没有的特殊性质,首先在于它们的分子量特别大,并由许多重复的结构单位组成长链大分子。
一般有机物的分子量在500以下,而高分子物质没有确切的分子量,只有平均分子量,随着聚合度的不同,高分子的分子量可以达到上百万,这样大的分子量导致其化学性质起了突变,产生异常的弹性性能、抗拉性、韧性、耐高温性、吸水性等等,从而使高分子材料成为材料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对于化学反应,必须使反应物分子的能量提高到活化分子的高度,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按照过渡态理论,必须使反应物的分子能量足以克服其势能垒,才能发生反应。
这正如恩格斯在论述质量互变规律时指出的:“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以对于每一个别场合都是严格地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
”所以,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一个物体的质的。
化学这门学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就是实验。
拉瓦锡是通过实验发现了燃烧的氧化本质,从而推翻了燃素说;维勒由于在实验中偶然实现了尿素的人工合成,从而打破了无机和有机的界限;“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长期从事气象观测和气体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近代原子论;居里夫妇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终于从沥青铀矿中首次制得放射性元素擂和钋,这些都是刻苦实验的结果。
虽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理论化学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进展,化学与数学、逻辑学等密切结合,但是理论的推导和数学计算结果正确与否还需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因此,在化学的任何一个分支中,都离不开实验。
没有实验, 就不可能有化学的今天和明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普遍适用的逻辑方法,在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归纳的基本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
无论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的整理,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归纳的思维过程。
我们在做大量的化学实验之后,就要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冷静地分析,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得到启示,这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工作。
通过归纳,由事实得到概括性的结论,可抽象为共同点,上升为本质规律。
例如,拉瓦锡在对某些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得出结论,认为酸是一种含氧的化合物;接着,戴维通过归纳,得出结论: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组元;不久,布朗斯特和劳瑞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后来,路易斯又指出,酸是能接受电子对的任何物质,碱是能给出电子对的任何物质,这就是广义的酸碱理论。
这是对酸碱化合物较为全面和本质的概括。
由此看出,一个理论的提出是在对前人的工作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懂得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结论,要学会扬弃,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
演绎的基础是一般结论,其思维行程表现为从一般到个别,因此能更多的得到个别,所以有加速理论形成、扩大理论面、发现新物质的作用。
例如我们在合成中发现某一配体和铁离子有很好的配位作用,那么由于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性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一配体和镍离子也可能有类似的作用,就会有目的的进行实验。
演绎的思维方式往往使我们有预料不到的收获。
我们在基础化学理论的学习中,常会遇到关于统一问题的不同假说,化学家们借助于假说,可以从观察实验中确立事实,过渡到建立理论和创造发明。
所谓“假说”,就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于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作出初步的解释,它是人们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原因还没有知道的时候所作的一种推测。
假说是建立在推理之上的。
化学假说是由科学假说过渡到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例如苯环结构的推测是建立在假说基础上的成果,苯分子的分子式当时已经广为人知,但是人们无法运用经典的结构价键方式描绘出其结构。
而凯库勒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有一次他在书房中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象蛇一样盘绕卷曲,忽然蛇被激怒而咬住自己的尾巴尖,就形成了环状。
他从梦中得到启发, 使他在探索苯分子结构中产生了新的联想和类比,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导致了苯环假说的提出。
化学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做实验,观察到现象后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建立相关假说,并预测相关实验的结果,随后,又通过做实验去检验假说的正确性,不正确再建立另一个假说……如此,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我们对化学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不断接近本质。
在化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化学家们的科学研究中往往体现出了很多哲学方法,在他们的言行中也时常闪烁着哲学的智慧。
鲍林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化学家,是杂化理论和共振论的创建人,也是化学结构理论和键参数的开创者。
鲍林认为,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的知识构架不能单薄,所以他虽然是化学家, 但是他比一般的化学家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他从玻尔、薛定谔、布拉格等物理学家那里了解到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的最新进展,事实证明,这使他终生受益。
1927年,他在对离子的大小和离子晶体的结构研究中,根据薛定谔方程导出原子结构模型,计算了多电子原子和离子的电子屏蔽常数,然后通过对离子间相互作用力和离子大小的关系的讨论中得出离子半径,再将这种计算值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经过多种校正而获得一套比较令人满意的离子半径表。
他在研究中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实验结合在一起了。
鲍林认为学科之间是交叉的, 所以他非常注重边缘学科的研究。
例如,他从他建立的三电子键理论和过渡金属杂化理论得到启发,从磁性角度探讨血红蛋白的结构。
他提出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一方面是依据酰氨基的平面性,另一方面是根据对蛋白质晶体的X射线测定的长期研究。
他把结构化学的知识运用于一些非常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解决新的研究课题,开拓新的学科边缘地带,就形成了一种优势,取得一般人在短期内很难取得的成果。
人们在化学研究中,除了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等物质手段之外,还必须使用化学方法这种思维工具。
现代化学与早期化学相比较,具有从宏观向微观、从静态向动态、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性向推理性过渡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