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概述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 人际知觉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 Bruner,1947年) 首先在知觉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言行、外表各方面的 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 动、性格、兴趣、动机、 态度等过程,即 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 解。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和人际知觉的过程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各种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除一般的特征外,主要是社会意义。 布鲁纳的实验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社会知觉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所以, 判断人的行为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 e.g.坐在车里看行人与行走时看开车的
(二)主观因素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了 解自己的能力与态度(Festinge,1972) 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和在某种特定特点或能力 上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期望的最高水 平)。 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特点和能力 上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 策略)
(二)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行为中加以了解
自他关系,他──他关系,关系到底怎样, 你亲自去体会。
(三)人际知觉中感情成份的作用非常突出
“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四)塔旧里(Tagiuri)的研究 10人一组,自由交往,自由谈话,畅 所欲言,增进了解然后问卷: ①这个小组里你喜欢谁? ②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③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④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出来的?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感知与理解。
它是人类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动机、情感和态度。
社会知觉涉及感知、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知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我们走在人群中时,我们会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动作和语言交流,从中获得关于他们内心状态和意图的信息。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知觉也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形成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观点。
社会知觉的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我们的感知系统会捕捉到他人的外部刺激,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语调和身体语言。
这些刺激被传递到大脑的感知中枢,然后进行整合和解码。
大脑会自动识别出一些基本的情绪信号,如愤怒、喜悦和恐惧,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然后,推理过程介入社会知觉的形成。
推理是基于刺激和上下文信息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图。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尝试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某些内部特质或外部情境。
例如,如果我们朋友生气了,我们可能会猜测他生气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感到被忽视了。
推理有助于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并且在互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了感知和推理,社会知觉也依赖于我们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
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观察,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读。
不同文化对于情绪的表达和展示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于他人情绪和意图的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同时,社会知觉也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自我中心偏差的影响,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与自己相关,忽视其他可能的解释。
此外,人们的第一印象也往往会对后续对于他人的认知产生持久影响。
社会知觉的理解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知觉问题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对他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来评价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及其意图。
社会知觉是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认知过程之一,对于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知觉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人们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人格特质。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乐于助人、友善和善良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亲社会的人格特质。
2. 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因原因的评估。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境,来推断他们所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受伤了,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受伤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疏忽,或者是外界环境的原因导致的。
3. 期望:期望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期和期待。
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期望来规范他人的行为,并根据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来评价他们。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饭店里大声喧哗,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粗鲁和不礼貌的,因为我们期望在公共场合他人应该保持安静和文明。
4. 信念:信念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观念和信仰。
人们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送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和积极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的行为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符合。
社会知觉在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到群体活动和社会行为中。
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社会知觉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研究社会知觉的过程和机制,来揭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评价的规律和原理,以及社会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和特性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和特性社会知觉是指人类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却对人类的思维、行为、感知和意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发展历程悠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知觉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都在不断深化和丰富,这也使得社会知觉在形态、内涵和作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知觉具有多种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几点:1. 社会知觉是动态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也受到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2. 社会知觉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的社会知觉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人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个性的影响。
3. 社会知觉是相互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知觉相互影响,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知觉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它对人类的思维、行为、感知和意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社会知觉将继续发挥1. 社会知觉的定义1. 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是指人类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却对人类的思维、行为、感知和意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文化、历史、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等密不可分。
社会知觉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受到人类的生活经历、教育、文化环境和个人特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知觉包含了人类对社会的各种认识和理解,如对社会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环境、艺术、新闻、媒体、宗教、科学、技术等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知觉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社会知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对人类的思维、行为、感知和意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知觉也在不断演进2. 社会知觉的发展2. 社会知觉的发展社会知觉的发展历程悠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知觉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都在不断深化和丰富,这也使得社会知觉在形态、内涵和作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感知、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社会知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环境,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并根据自己的知觉做出相应的反应。
社会知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人格知觉:人格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和特点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人们可以对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态度进行推断。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善良、乐观和友善时,我们就会认为他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
2. 动机知觉:动机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结合对其背景和环境的了解,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帮助他人而主动行动时,我们就会认为他的动机是善良和乐于助人。
3. 情绪知觉:情绪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情绪状态,例如快乐、悲伤、愤怒或焦虑等。
情绪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并适当地回应他们的情绪。
4. 社会角色知觉:社会角色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辞和社交互动,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例如领导者、下属、父母或朋友等。
社会角色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交往中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
5. 文化知觉:文化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感知。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辞,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所属的文化群体和相应的价值观。
文化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6. 社会关系知觉:社会关系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之间关系和互动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互动方式、言辞和非言语表达,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亲密关系、合作关系或竞争关系等。
社会关系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并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社会知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交往和理解他人行为的重要能力。
第五章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
一、印象的内涵
• 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 对人的看法、认识 • 1、持维度观(dimensional View)的学者(如Osgood, 1977) 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 • 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 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 • 能量(potency):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 • 活动水平(activity): 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 决定着我
•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
Asch 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 为“中心特征”,
•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 缘特征”。 (联想) •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
•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 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 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 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 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 统一一致的认识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Brewer(1988) 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 此模型(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认为, 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 • 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 processing ), • 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 – based processing )。
第二章 社会知觉
第二章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概述二、自我知觉1.认识自己2.印象管理三、人际知觉1.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2.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四、归因——行为与事件的原因推断第1节社会知觉概述一、基本概念★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包括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及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另: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即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社会知觉:人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做出推论。
)★社会知觉范围: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对他人和群体)、原因推断★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中知觉的含义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二、基本思维规律(认知规律)(一)自动化:低付出水平思维1.基于图式的自动化思维⑴定义★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分类思维: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的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图式(也译基模):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⑵图式的作用:减少模糊性。
人们对当前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总是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加以引导和解释,如果没有合适的图式,就必须形成一个新的图式。
如:快餐店;黑暗的小巷“把钱包拿出来”;单膝跪地举着鲜花;上讲台;第一次乘坐飞机,“和乘坐火车差不多吧”,实际上不是这样而形成新的图式⑶图式的分类★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折不挠等。
第二讲:社会知觉
二、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 一定的印象或看法。 多数情况下,我们有意观察,以了解对方的性格、 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 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 是否该信任、重用对方?
印象——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系列讲座:
第二讲 社会知觉 主讲:王永
副教授
QQ: 805643195 Email:klyg06@ Tel:5586060
一、社会知觉概述
1、知觉
定义: 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 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分类: 物知觉( object perception ) 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又称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 本身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 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 识来解释的。 人们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 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 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 论意义的特性。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三、社会知觉的偏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 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 响,人们在知觉他人或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偏差。 晕轮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 积极性偏差: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 定的评价。“宽大效应” 证实偏差: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 觉和行为。 “自我证实” 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 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我就知道……”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心理状态和特征进行感知、解释和理解的一个过程。
它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从而获得他人意图、情绪和个人特征的能力。
社会知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来判断他们的动机、感受和意图。
社会知觉可能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如人们对他人内在特质的知觉、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解释、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人际关系的预测等。
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被心理学家广泛应用和研究。
其中之一是人们常使用的“第一印象”这一概念。
第一印象是指个体在初次接触他人时所形成的对其印象和评价。
这种印象往往基于外貌、声音、行为等非常有限的信息,但却对后续的判断和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与社会知觉相关的概念是“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解释其原因或动机。
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将行为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当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对方的性格、意图或能力造成的;而当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环境、机会或运气引起的。
此外,社会知觉还与情绪感知密切相关。
情绪感知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语言语调等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通过情绪感知,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产生共情和相互支持的行为。
社会知觉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沟通和社会互动的本质非常重要。
它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爱和信任,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更具有影响力。
此外,社会知觉也有助于我们改善自我认知和提高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交中的行为和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知觉也存在一些偏见和局限性。
由于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所使用的信息有限,他们可能会根据一些表面特征和刻板印象做出错误的评价。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3、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客体所赋予的特征或品 性十分突出,犹如给人罩上了色彩斑斓的光环, 使人产生好感或敬畏。晕轮效应与人的认识浮 浅有关,出现以偏概全现象,光环掩盖了对本 质的认识。 “情人眼里出西施” “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爱屋及乌”
晕轮效应与名人广告
案例导入:
知觉定势
课堂讨论
讨论发生在你身边的“定势作用”的真实例 子。
案例导入: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 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 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 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 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 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 响在发生作用。
案例导入一: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 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 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 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 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 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 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 此。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 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 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 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 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 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 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 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 生的效应,他们把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六章-社会知觉.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
• 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 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 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四)中心品质理论 • 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 们的总体印象。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5
•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前,需要对他人的某些 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他人情绪和个性的 知觉和判断(J.S.Bruner & R.Tagiuri, 1954),后来扩充为对他人潜在情感、性格、 意向、思考、能力、特质等的知觉,以及 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内在一切心理状态以 及行为等的观察判断,甚至团体特质状态 (H.Tajfel,1981)也成为社会知觉对象。
• (三)加权平均模式
• 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 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 程度(强度),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 进行平均计算。
第六章 社会知觉
望相一致;
对群体的知觉 4、刻板印象 认知主体应用对某一内容的一种固化、概括化的
先入之见来看待社会群体所产生的社会错觉。
用陈规旧习去套用人像、群像、社会像,先入为
主的产生的对群体难以改变的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1)以图式为基础
(2)类别化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分类、群际比要是将被歧视方看得比
自己低劣,压迫、压制甚至剥夺对方,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
位的不平等。
四、归因
在社会知觉中,知觉主体根据知觉对象的外部表
现对其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一)分类: (1)心理活动归因;(2)外在行为归因; (3)对未来行为的预测; (4)自我归因;
(二)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印象
人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
有的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
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
1、印象形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
不同特征发挥的作用不同
信息出现的先后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关特质相互联系
重视负性信息,倾向对他人作正向评价
以有限的信息资料,形成整体形象
2、信息加工整合模式 平均模式 加法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双重加工模式
对他人形成一定印象后,会对他人产生相应期望
而此期望会引导我们采取相应行为以证实此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力翁效应
该效应产生的关键步骤: 1、知觉者对目标人物抱有一定期望; 2、知觉者按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 3、目标人物解释知觉者的这一行动;
4、目标人物用行动对知觉者做出反应;
5、知觉者解释目标人物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
第六章 社 会 知 觉
一、社会知觉的界定
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一)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
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 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 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 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 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 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 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 准确的。
亲昵区 个人区 社会区 公众区 0cm-45cm 2 背景参考 夫妇、恋人 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 45cm—1.2m 朋 友 1.2m—3.6m 熟 人 3.6m以上 陌生人 公共场所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的涵义 二、自我概念 三、自尊 四、自我认同
课堂活动-1
自我测验: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 于自我描述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 个是关于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 五个是关于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在不署名的情况下,让周围十名同学猜测, 并作评价。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 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知觉内容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 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 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 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知觉在人际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态度和情绪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态度。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同时,对他人态度和情绪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产生冲突和误解。
其次,社会知觉还包括对他人意图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言辞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意图和目的。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和协调。
同时,对他人意图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行为,避免受到欺骗和伤害。
此外,社会知觉还包括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个体通
过学习和体验来了解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念、习俗风俗等内容,从
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进行社会互动。
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
准确认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言行,避免产生误解
和冲突。
总之,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这些内容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
因此,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知觉——精选推荐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理学知识(4)⼀、基本概念社会知觉,⼜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群体以及对⾃⼰的知觉。
对他⼈的群体和知觉是⼈际知觉,对⾃⼰的知觉是⾃我知觉。
此外,对⾏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
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于⾃⼰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外部特征的知觉,⼜有对⼈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社会知觉是⼀种基本的社会⼼理活动,⼈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为的发⽣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社会知觉的范围1.⾯部表情⼈是富有表情的动物。
⼈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状态。
在诸种表情中,⾯部表情是⼀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
相同的⾯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类有较⾼的⼀致性。
⾯部表情以⾯部肌⾁变化为标记。
⽬光接触是⾯部表情的⼀个重要⽅⾯。
“眼睛是⼼灵之窗”,⽬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的情绪、态度、意向等。
⼏乎⼈的全部体验尽在⽬光之中。
2.⾝段表情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个体的情绪状态。
其中双⼿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语表情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是指说话时的⾳量、语调、节奏等特征。
⼈们通过⾔语表情判断他⼈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部表情的判断⼀样。
(⼆)对他⼈⼈格的知觉指个体对他⼈的看法,对他⼈的印象。
个体将他⼈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较、概括与综合,形成⼀种总的印象。
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样,有些处于知觉中⼼,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
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格知觉中,处于中⼼位置是中⼼特征;⽽⽂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研究表明,根据外表判断⼈格特征往往是不可*的。
通过⾏为观察、分析⽣活史以及使⽤⼈格量表进⾏测查等⼿段可对他⼈⼈格的知觉较为全⾯和准确。
(三)对⼈际关系的知觉括⾃他关系认知,即⾃⼰与他⼈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与他⼈的关系。
第四讲 社会知觉[4]
第四讲社会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做出推论的研究。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行为等)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的过程。
如对情绪的感知,对性格的感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二、社会知觉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1、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有时也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
有研究(Berry & McArthur, 1985)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2、语言▪3、非言语行为:非言语交流是指人们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沟通。
面部表情、语调、手势、肢体位置和动作,身体接触以及目光的注视等,是最常用的最有启发性的非言语交流方式。
非言语行为的功能▪表达情绪(“我生气了”:眼睛变小,严厉注视,嘴巴闭成一条狭长直线)▪表达态度(“我喜欢你”:微笑,注意对方良久)▪传达个人特质(外向:肢体动作大,语气活泼有力,单调富于变化)▪辅助言语沟通(结束说话时将声音压低,视线移开,表示你说完了,轮到对方讲话)▪重复语言的信息,帮助完整表达▪流露真实含义,与口语相矛盾。
▪代替语言信息。
▪ 3.1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达尔文认为面部表情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共通的,而非文化经验的产物:即所有人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或编码),所有的人也可以准确地解释这些情绪并加以编码。
▪ 3.2目光接触和注视: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诚实、直率▪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
▪文化差异:有些地方,直接的注视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在面对长者时更是如此。
3.3姿势:身段表情3.4具有特定意义的手势或头部动作3.5个人空间与身体接触3.6言语表情(副言语)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二、印象形成1、定义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社会直觉概述
低
归因类型
行动者 客观刺激物
情境
心理咨询师培训辅导讲座(4)
19
三种信息的内部和外部归因的关系
解释
区别性 高低
一致性 高低
一贯性 高低
归因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心理咨询师培训辅导讲座(4)
20
三、归因偏差
(一)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的不一致 行为者本人对自身行为动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
自己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行为, 但是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而 他人则归因于该人的个人倾向;行为者把自己成功 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的倾向,而他人则可能归因于情 境。
13
2.四种因果关系 外在因果关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中行为控制
的手段、方式、程度等 内在因果关系:表现为行为者的品质、动机、
情绪、心境、能力、努力程度等 稳定的外在因果关系 不稳定的外在因果关系 稳定的内在因果关系 不稳定的内在因果关系
14
则有努力程度、情 绪、心境等因素对 行为的影响。
包括品质、能力、 动机、目标、个人 价值系统等人格特 点对行为的影响。
3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
者所具有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认知对象, 可以是某个个人,某个团体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 物。由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因而认知结 果也不同。
4
(二)当时的情境 社会认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认知社会中他人
行为的善恶与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情境的分析。 (三)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 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 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 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指行动者是否 对同类其它刺 激做出相同的 反应,他是在 众多场合下都 表现出这种行 为还是仅在某 一特定情境下 表现这一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导课: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
一个世界500强的公司经理在回办公室取东西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已经下班,经理试图联系未果。
于是经理难忍怒火给他的秘书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
经理在邮件中写到: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时不要想当然,结果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了,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可想而知啊,这样的一封邮件发出去,秘书会怎么回复呢?后来秘书给经理回复了邮件,她写到:首先,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果丢了东西这个责任谁来负?其次,你有钥匙自己没带,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对。
第三,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你无权干涉我的私人时间。
第四,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很尽责任,加班也没有怨言,你还用这种语气,请注意一下。
由此可见,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
知觉过程就是人们依赖自己的经验,对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预见和理解人的行为,认识到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觉差异与归因是十分重要的。
本章将介绍知觉的一般概念机特征,然后对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社会知觉以及归因进行探讨与学习,希望对管理者的实践有所启迪,达到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知识。
{写板书,第三章,第一节}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感觉。
感觉—个体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PPT感觉分类)⑴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⑵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1954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知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人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许多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通过感觉也不断在了解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
但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和事物一起被反应出来,人们总是把各个感觉通道产生的感觉信息整合起来。
例如,当人们看见一个苹果,既能感觉到它的形状、颜色,也感觉到它的味道等特征,把整个信息加工起来这就是知觉。
感知觉的关系•①二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均为感性认识过程;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③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的感觉。
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感知觉的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
知觉的特点:1.选择性:人们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的感知事物。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其他的声音会成为知觉的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觉过程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鸡尾酒会效应”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知觉对象的选择也与很多因素有关,与知觉者的经验、兴趣、爱好职业都影响。
2.理解性:不同经验的人对着同一个事物,知觉也会有所不同。
对着一个X光片,不懂医学知识的人,是看不出其中问题的,而医生就能从中看出身体出现了哪些病变。
比如听课学习,没有受过社会教育的人是不会学习的。
“狼孩”根据过去已有的经验来说,他认为人是不应该直立行走的。
知觉的理解性与语言指导有很密切的关系,能使在知觉过程更迅速,映像更完整。
例如导游介绍山像什么样,我们就会觉得它像什么。
当仅凭过去的经验无法知觉的时候,只要提示出来,就能很快别理解。
例如赵本山小品卖拐吧,越说腿瘸了,范伟越觉得瘸。
而且不自觉地就走路学腿瘸。
3.整体性: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要优先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例如,一辆疾驰的汽车,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整体,然后才是细节。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通常无法区分开。
定律:接近率(空间时间上接近的容易被感知成一个物体),相似率(物理属性相同的),连续律(具有连续性的)。
4.恒常性:大小: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人,无论他离我们远近,我们对他个子的高矮的知觉总是一样的。
颜色:当阳光照射的时候,人们就会把粉笔看成黑色,但事实并非如此。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主要是理解的作用,当知觉对象超出了个体通常经验的范围后,知觉的恒常性就会被破坏。
个体经验越丰富,越可有效的适应环境。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经验:社会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经验的。
比如打疫苗,农村不打。
人的知觉除了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外,还受到个体知觉经验的影响。
由于每个人所处主客观条件不同,所以即使面对同一个事物,人与人的知觉也会存在差异,而这种知觉上的差异又会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差异。
巴克拜也做了一项实验:以美国人和墨西哥人为被试,立体镜一面展示的是斗牛场面,一面展示的是美国小孩玩耍的情境,墨西哥人看到斗牛,美国看到小孩玩,实际上,要不就是什么也看不清楚,要么就同时认知两种事物。
比如单位里新来了一个临时雇用的同事,那有的人就会想了,为什么要雇用临时工作人员呢?单位里是不是要裁员了?如果领导者能够向下属提供更多的信息的话,那么是不是会减少这种人心惶惶的感觉呀?性格:自尊心强的人具有独立性,自卑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出现随大流。
比如上课,突然有人说老师点名了,那么一个性格很独立的人就会认为无所谓,反正都没去,但是一个相对性格弱一点的同学就会反复思索到底要不要去。
一个平常爱怀疑他人的人,那么他所认知到的东西往往从猜疑的立场加以判断。
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甚至注意的中心。
硬币实验:布鲁纳,将一套分值大小不同的硬币和与硬币大小相同的硬纸片投射在屏幕上,让来自富裕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观看,结果画出纸片的大小一致,但硬币的大小就不相同了。
贫困个家庭的孩子更是具有这种倾向。
知觉对象的特征: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中,更有特点的人容易被记住。
美得,丑的,王小波有一句话,不做一个平凡无奇的人,宁可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认识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人人都自私,他大方,奇怪;反之亦然)动态与静态的影响,(广告牌,爱说爱笑的人比沉默的人更容易被感知到),认知对象的重复性(单位里经常为大家打扫,很快就认识了)情境因素:知觉离不开社会背景。
比如老年人插队,大家会觉得没什么,年轻人插队会觉得没道德;珠海偷摸刻章给老婆做了4年的肾透析。
错觉:消除不利影响。
例如分行训练;可为人类服务。
艺术,建筑,桥梁等。
•知觉的分类•A、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B、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C、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第二部分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与普通的知觉有所不同,要放到社会这个环境中来对人的行为加以思考。
比如一个每天来办公室打扫的人,人们在认识这种行为时候也会思考:一个同志乐于每天助人,是真心的吗?是不是其他的目的呀?比如学生与老师亲近,是不是想从老师那里获得什么呀?是真心的尊重吗?是因为老师课讲的好吗?“已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社会认知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认识其内在的心理状态机动机的。
然而,动机等因素是内在的,动机和行为也不是单一的关系,一种动机可能表现出多种行为,同一种行为又可能有多种动机。
所以,整个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社会认知特点:直接性:最基本的特点。
对心理反应是直接的,局部的。
容易产生社会错觉。
一致性:以物为认知对象时,不存在一致性。
例如衣服,只看新旧颜色,并不看质地。
以人为认知对象,不可能又好又坏,无法容忍自相矛盾,人们还是会把他当做一个一致性的对象,通过歪曲事实等来消除不一致性。
选择性:除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根据人们自身的社会经验,价值经验等来进行选择处理信息。
防御性:社会地位高低,不卑不亢。
为了维持自我的完整。
社会知觉的种类:(1)对他人的知觉:姿势:垂头丧气,兴高采烈,坐立不安,手舞足蹈,浑身颤抖。
仪表特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
❖这些特征可以提供一个人的年龄、职业、角色、身份等部分信息,这是了解一个人的依据,有经验的人据此就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1❖一个外貌端庄,举止文明的人,总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一个其貌不扬,举止失度的人也总会给人留下不好印象。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一个人的外部特征,特别是初次与人接触时,总会影响人的认知,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表情特征:❖是人情绪情感的外部特征,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通过表情流露出来,人类的表情有共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同人的思想意向、精神状态、身心健康状态相关,是其内心状态的真实流露,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了解其思想状况。
对表情的判断力来自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得来。
对先天性盲人进行面部表情的对比后发现,年幼的和与正常没区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不同。
正常的儿童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模仿。
言语表情:开朗人说话大声,内向文静的说话缓慢,傲慢的人说话总带有训斥被人的口气,性格谦卑的人说话有懦懦的语气等。
目光接触:愿意听,目光中闪光;逃避的话,不看对方的眼睛;提问要是不会,眼神闪躲。
犯罪心理学中的测谎,可通过这些语言来感知事物。
(2)人际知觉:越相处越喜欢,越喜欢越相处。
人际关系从主体角度来看,包括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人和他人的关系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人们越是彼此接近、交往频繁、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彼此就越是会产生友谊、同情和好感。
(3)自我知觉:自我认知时,自己既是主体,又是认知对象,人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