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课程设计
幼儿园大班支架教案
幼儿园大班支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搭建支架,让幼儿了解支架的结构,认识工具和建筑基本知识。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4.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
二、教学方法
1.演示法:老师先展示如何搭建支架,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2.合作学习法:同班幼儿分为小组,通过协作完成支架的搭建。
3.互动问答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讲解支架的基本结构和工具
在黑板上画出支架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并向幼儿讲解每个部件的名称和所需的工具。
让幼儿观察实物模型,并逐个介绍工具的作用。
第二步:分组进行支架搭建
将幼儿分为小组,每组约3-5人,让幼儿自主选择搭建位置,并用工具搭建支架。
在过程中,老师可适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第三步:小组间交流和展示
等所有小组完成后,让小组间进行交流,让幼儿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最后,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一起欣赏、品评和分析。
第四步:总结教学内容
在教学结束时,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幼儿的学习成果,并引导幼儿思考未来的学习方向。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幼儿的动手参与,教师能直观的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对幼儿的
个体教学进度进行评价和反馈。
2.教师可记录幼儿在小组内的表现,促进幼儿个人和小组合作能力的提
高。
3.教师运用问答法对幼儿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进行评价。
支架式教学设计(共5篇)
支架式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支架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1.搭脚手架~ 围绕《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两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 2.进入情境脚手架搭成以后,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个小方格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截去一半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3.独立探索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
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地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 支架1: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可能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支架2:用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
支架3:用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协作学习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师生共同得到:(l)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以下的关系: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三角形面积=底x高+2 5效果评价教师给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①判断:下面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3×5÷2=6(平方厘米)”,对吗?为什么?在下面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中,最大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吗?②讨论出结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形状不一定相同。
③问题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除了这些推导方法,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 ④要求学生动手动脑,用其它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小学手机支架课程设计教案
小学手机支架课程设计教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手机支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手机支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场景。
3. 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手机支架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制作技巧,动手制作一款简单的手机支架。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手机支架进行改进和创新。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手机支架的制作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技产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分享和互相帮助。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手机支架,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动手和创新能力。
针对小学年级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手机支架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手机支架的定义、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课本章节:科学技术与生活,第三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2. 手机支架的结构与功能- 讲解手机支架的组成部分,如底座、支撑臂、夹持装置等。
- 分析不同结构对手机支架功能的影响。
- 课本章节:科学技术与生活,第四节“常见机械装置的结构与功能”3. 手机支架制作实践- 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制作技巧,动手制作一款简单的手机支架。
- 教学进度的安排:第一阶段,设计草图;第二阶段,选择材料;第三阶段,动手制作;第四阶段,改进与创新。
- 引导学生关注制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 课本章节:科学技术与生活,第五节“动手制作与改进”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知识,使学生在了解手机支架基本概念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制作技巧,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和创新能力。
床上手机支架课程设计
床上手机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床上手机支架的设计原理,掌握其结构组成及功能特点。
2. 学生能了解床上手机支架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如简单力学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床上手机支架的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床上手机支架。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
3. 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社会责任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创新。
4.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分享成果,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程针对中学生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床上手机支架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床上手机支架的设计原理,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学基础等,对应教材《物理》中力学章节及《材料科学》相关内容。
2. 掌握床上手机支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特点,结合教材《科技制作》中关于结构设计和功能实现的相关知识。
3. 学习床上手机支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教材《信息技术》中关于科技与生活的章节内容。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床上手机支架,运用教材《科技制作》中的制作技巧和工具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床上手机支架的设计原理,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讲解床上手机支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特点,分析生活中相关的科技创新案例。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确定设计方案,明确制作任务。
第四课时: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制作床上手机支架,教师巡回指导。
支架式教学的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如概念、原理、方法等。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解题技巧、实际操作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评价工具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准备好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2. 搭建支架(1)教师围绕核心知识,建立概念框架。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3. 独立探索(1)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自主探究核心知识。
(2)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协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2)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5.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总结学习心得。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观察、提问、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效果等。
六、教学特色1.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3.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4.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学评价应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 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注意】1. 教案设计应结合具体学科和学段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夹具支架
课程设计夹具支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夹具支架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应用;了解其在机械加工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夹具支架,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估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该培养对工程实践的兴趣,认识到了解和掌握夹具支架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其工程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夹具支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夹具支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夹具支架的应用实例;4.夹具支架的评估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夹具支架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应用实例;2.讨论法:用于探讨夹具支架的评估和优化方法;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夹具支架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4.实验法:学生动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夹具支架,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2.参考书: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深入的理论分析;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夹具支架的应用场景和设计过程;4.实验设备: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包括夹具支架的设计和制作工具。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了解其对夹具支架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作业:布置相关的设计练习,评估学生对夹具支架设计的掌握程度;3.考试:设置闭卷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安排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和实践环节;2.教学时间: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七、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我们将采取以下差异化教学措施:1.针对 visual learners,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夹具支架的应用场景;2.针对 auditory learners,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传授知识;3.针对 kinesthetic learners,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如设计实验、制作模型等。
课程设计支架
课程设计支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二单元: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结构;–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物质性质实验操作;–能够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物质的性质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创新;–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第二单元展开,具体包括:1.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2.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密度、颜色、状态等);3.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燃烧、反应等);4.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课时: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第3-4课时:物质的物理性质;•第5-6课时:物质的化学性质;•第7课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物质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操作,增强实践能力;4.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初中化学》,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2.参考书:《化学知识手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直观展示物质性质的实验操作;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室,让学生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第二单元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与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关的基础性、拓展性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考试:进行单元考试,测试学生对物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kcsj05支架课程设计
kcsj 05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KCSJ 05支架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掌握支架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具备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课程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支架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学科实践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科素养为目标。
学生特点分析:针对所在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对支架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1. 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支架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支架课程的设计原理与步骤- 支架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2. 实践操作:- 支架课程的搭建与调整方法- 支架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 学科知识在支架课程中的实际应用3. 教学大纲:- 第一周:支架课程基本概念、分类及设计原理的学习- 第二周:支架课程设计步骤及案例分析- 第三周:支架课程搭建与调整方法的实践操作- 第四周:支架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及学科知识应用4. 教材章节:- 第一章:学科基础知识- 第二章:支架课程设计与实践- 第三章:支架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本章节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组织。
固定支架课程设计
固定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固定支架的概念、分类及用途。
2. 学生能掌握固定支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固定支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固定支架的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工具和仪器进行固定支架的搭建和调整。
3. 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固定支架的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固定支架在工程领域中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固定支架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固定支架的定义、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固定支架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固定支架及其特点,如角钢固定支架、槽钢固定支架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二节3. 固定支架的结构与原理:- 结构组成:支架本体、连接件、支撑件等;- 工作原理:力的传递与分配。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固定支架的设计与计算:- 设计原则:稳定性、强度、刚度等;- 计算方法:受力分析、材料力学性能。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固定支架的应用案例分析:- 实际工程中固定支架的选型与应用;- 案例分析:桥梁、建筑物等工程中的固定支架。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6. 固定支架的操作实践:-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固定支架的搭建和调整;- 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中间轴轴支架课程设计
中间轴轴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中间轴轴支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学生能了解中间轴轴支架在工程应用中的作用,掌握相关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3. 学生能掌握中间轴轴支架的失效形式及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间轴轴支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工程分析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完成中间轴轴支架的简易设计与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中间轴轴支架的失效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对机械工程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间轴轴支架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但对工程实际问题分析能力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间轴轴支架基本概念:介绍中间轴轴支架的定义、分类及用途,使学生了解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轴承与轴支架2. 中间轴轴支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中间轴轴支架的各部分结构,讲解其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轴承与轴支架的结构与原理3. 中间轴轴支架设计方法与计算:教授中间轴轴支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轴承与轴支架的设计计算4. 中间轴轴支架失效形式及防治措施:介绍中间轴轴支架的失效形式,分析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轴承与轴支架的失效分析与防治5. 中间轴轴支架工程应用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中间轴轴支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导向支架课程设计
导向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学科关键词)的基本原理与运用。
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XX(相关知识点)的发展历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运用XX(学科工具或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形成合理的论述。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XX(学科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XX学科产生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
3. 学生关注XX学科的发展趋势,认识到其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XX学科导向支架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针对XX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课程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安排以下教学大纲:1. XX学科基础理论- 章节一:XX原理及其运用- 章节二:XX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 XX学科实践操作- 章节三:XX工具的使用方法- 章节四:XX软件的操作技巧3. XX学科综合应用- 章节五:XX问题的分析及解决- 章节六:XX项目的研究与实践4. XX学科拓展与探究- 章节七:XX学科的前沿动态- 章节八:XX学科在生活中的创新应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章节一、章节二第二周:章节三、章节四第三周:章节五、章节六第四周:章节七、章节八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以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创意手机支架课程设计
创意手机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创意手机支架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生能了解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科学知识,如几何、物理中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进行支架结构设计;3.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创意手机支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草图、模型制作等手段将自己的创意具体化;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学生能够利用3D打印等现代制造技术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对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兴趣;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和不断优化的学习态度;3. 学生通过设计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和实用美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理解设计的责任和社会意义。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展开,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
在明确课程性质、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入概念:介绍创意手机支架的定义、功能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 相关章节:《科学》稳定性原理、《技术》产品设计与开发。
2. 知识讲解:讲解几何结构、力学原理在手机支架设计中的应用。
- 相关章节:《数学》几何图形特性、《物理》简单力学。
3. 设计原理:分析创意支架的设计要素,如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美观与实用结合。
- 相关章节:《技术》材料学基础、《美术》设计原则。
4. 创意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构思,绘制草图,制作模型。
- 相关章节:《美术》草图绘制、《技术》模型制作。
5. 技术应用:介绍3D打印等现代制造技术在创意支架制作中的应用。
- 相关章节:《信息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技术》数字化设计。
6.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支架设计、制作和优化。
zy3200液压支架课程设计
zy3200液压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zy3200液压支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功能。
2. 掌握液压支架的主要技术参数,如工作阻力、行程等。
3. 了解液压支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及维护保养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特定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液压支架。
2. 提高学生液压支架操作、维护及故障排除的技能。
3.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煤矿生产事业,关注液压支架技术的发展。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正确使用和维护液压支架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液压支架技术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技术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但对液压支架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1. 液压支架概述:介绍液压支架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液压支架概述2. 液压支架结构及工作原理:详细讲解zy3200液压支架的各部件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液压支架结构及工作原理3. 液压支架技术参数:学习液压支架的主要技术参数,如工作阻力、行程、泵站压力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支架技术参数4. 液压支架的选择与使用:分析不同工作条件下液压支架的选择方法,讲解正确使用液压支架的操作步骤。
教材章节:第四章 液压支架的选择与使用5. 液压支架的维护保养与故障排除:介绍液压支架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分析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液压支架的维护保养与故障排除6. 液压支架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了解当前液压支架技术的发展动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支架课程设计
支架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XX、XX、XX等内容。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XX技能,如XX、XX、XX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XX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XX概念和原理,介绍XX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XX现象。
2.第二章:XX方法,讲解XX的常用方法,如XX、XX、XX等。
3.第三章:XX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XX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传授XX知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XX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析并运用XX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XX原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XX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XX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XX知识和方法。
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z字型支架课程设计
z字型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z字型支架”的概念,理解其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知识,分析“z字型支架”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3. 学生能够了解“z字型支架”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场景和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绘图工具和计算软件,设计简单的“z字型支架”结构;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完成“z字型支架”的设计和制作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学生能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3. 学生能够关注工程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本课程为初中物理学科课程,涉及力学、工程学等领域知识;2. 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3.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 介绍“z字型支架”的结构特点、应用领域;- 讲解稳定性、承重能力与“z字型支架”设计的关系;- 结合教材相关章节,阐述力学原理在“z字型支架”中的应用。
2. 实践操作:-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z字型支架”模型的制作;-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z字型支架”的稳定性及承重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绘图工具和计算软件,进行“z字型支架”的设计。
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回顾力学知识,介绍“z字型支架”的概念和应用;- 第二课时:讲解“z字型支架”的设计原理,分析稳定性与承重能力;- 第三课时:分组制作“z字型支架”模型,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 第四课时:总结实验结果,展示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4. 教材章节关联:- 《物理》教材第四章: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教材第六章:简单机械;- 《科学探究》教材相关章节:科学探究方法与实践。
钢结构现浇支架课程设计
钢结构现浇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钢结构现浇支架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结构特点;2. 学生掌握钢结构现浇支架施工图的识读方法,了解其施工流程及要点;3. 学生了解钢结构现浇支架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钢结构现浇支架的相关问题;2. 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绘制简单的钢结构现浇支架施工图;3. 学生掌握钢结构现浇支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实际操作的安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行业的热爱,增强对我国建筑事业的自豪感;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3. 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培养沟通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类学科的专业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善于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明显的进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钢结构现浇支架基本概念及分类:介绍钢结构现浇支架的定义、作用、分类及结构特点,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使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建筑钢结构》第二章第四节2. 钢结构现浇支架施工图识读:讲解施工图的组成、符号、标注等,使学生掌握施工图的识读方法。
教材章节:《建筑钢结构》第三章第二节3. 钢结构现浇支架施工流程及要点:详细讲解施工流程,包括支架搭设、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强调各环节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建筑钢结构》第四章第三节4. 钢结构现浇支架施工安全防护:介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活动支架课程设计
活动支架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核心概念,包括物质的组成、状态变化、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学生应能识别和解释不同的物质状态,计算物质的量的变化,以及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练习,培养观察、实验设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面对科学问题时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依据教材第三章进行,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状态变化(固液气相变),能量的转化(热能、机械能、电能),以及守恒定律的应用。
具体到每个知识点,如水分子的构成,晶体与非晶体的特性,沸腾与凝固的原理,功、能和功率的概念,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解释物质组成、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能量守恒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3.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
4.实验法:进行热传递、机械能转换等实验,让学生直观理解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将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1.教材:《自然科学基础》第三章内容。
2.参考书:提供关于物质和能量额外解释和例题的教科书。
3.多媒体资料:制作动画和视频,展示分子运动、能量转换的微观过程。
4.实验设备:温度计、热量计、简单的机械装置,以及其他进行能量转化实验所需的器材。
教学资源将结合传统讲授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增强学生对抽象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兴趣。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
平时表现将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
作业将包括练习题和实验报告,以检验学生对物质与能量概念的理解。
小测验将定期进行,以监测学生对课程进度的掌握。
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全面评估。
电脑支架课程设计
电脑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脑支架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功能。
2. 学生能掌握电脑支架的结构组成,了解其工作原理。
3. 学生了解电脑支架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选择合适的电脑支架。
2. 学生能通过动手实践,组装和拆卸电脑支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电脑支架,提高电脑使用的舒适性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脑支架及相关电子产品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正确的电脑使用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喜欢动手实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电脑支架概述1. 电脑支架的定义、种类及其功能。
2. 电脑支架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设计上的创新。
3. 电脑支架在保护视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电脑支架的结构与原理1. 电脑支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 电脑支架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要点。
3. 常见电脑支架的优缺点分析。
第三部分:电脑支架的应用与实践1. 电脑支架的选择与使用方法。
2. 动手实践:组装与拆卸电脑支架。
3. 电脑支架在实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及维护保养。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部分(1课时):电脑支架概述。
2. 第二部分(2课时):电脑支架的结构与原理。
3. 第三部分(2课时):电脑支架的应用与实践。
教材章节:1. 课本第四章:电脑配件及其功能。
课程设计支架
课程设计支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养。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学生能够理解**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学生能够运用**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学生能够撰写报告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学生能够形成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和兴趣。
•学生能够认识**学科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学生能够培养**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1周:**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
•第2周:**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学习。
•第3周:**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4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第5周:**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践。
•第6周:报告撰写和交流的训练。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交流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学科的问题和现象。
•案例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学科的应用和方法。
•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技能和实验能力。
•交流法:学生通过撰写报告和进行交流,提高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教材:选择一本适合学生水平的**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
•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的**学科参考书,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资料,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能力。
传动轴支架课程设计
传动轴支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动轴支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2. 学生能掌握传动轴支架的设计原理,包括力学原理和材料学知识;3. 学生能描述传动轴支架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整体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传动轴支架,并进行合理的力学分析;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或模拟实验,验证传动轴支架设计的有效性;3.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传动轴支架的制图和性能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问题;3. 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质量和细节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以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机械结构有一定的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动手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动轴支架基础知识:- 传动轴支架的定义与分类;- 传动轴支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传动轴支架的常见结构与材料。
2. 传动轴支架设计原理:- 力学原理在传动轴支架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学知识在传动轴支架设计中的应用;- 传动轴支架设计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3. 传动轴支架设计实践:- 设计简单的传动轴支架;- 力学分析与计算;- 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制图和性能评估。
4.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节课:传动轴支架基础知识;- 第二节课:传动轴支架设计原理;- 第三节课:传动轴支架设计实践与讨论;- 第四节课:作品展示与评价。
教材章节关联:- 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 第二章: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 第三章:常用机械零件及其设计;- 第四章:机械零件的加工与制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华信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及加工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一、主要内容1、绘制毛坯图2、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3、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机械加工工艺卡片4、夹具设计(夹具总装图、零件图)5、课程设计说明书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图纸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
生产数量为400件/年,备品率5%,废品率2%,每日一班。
三、主要参考资料1、有关的教科书:《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等。
2、有关手册:《实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手册》。
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签名:课程负责人签名:年月日郑州华信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前言机械制造业是制造具有一定形状位置和尺寸的零件和产品,并把它们装备成机械装备的行业。
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既可以直接供人们使用,也可以为其它行业的生产提供装备,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机械或机械制造业的产品。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制造业,因此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有力支柱。
从某中意义上讲,机械制造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支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其铣右端面的夹具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等进行课程设计之后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并设计出专用夹具,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本次设计也要培养自己的自学与创新能力。
因此本次设计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
所以在设计中既要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要注意生产实践的需要,只有将各种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很好的完成本次设计。
本次设计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缺点错误,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零件分析1.1零件的作用支架是机床上用于支撑轴的机构,支架以Φ80孔套在轴上。
本设计任务给定的零件转支架即传递运动并保持其他零件正确工作方式,和保持互相之间的正确位置。
其对加工平面,平行度,加工孔,垂直度,等有一定的要求,由于零件不成规则,故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复杂的夹具。
1.2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和零件图的审查分析零件图可知,该零件除主要工作表面和基准面精度要求比较高,其余表面加工精度均要求较低,不需要高精度机床加工,通过铣削的粗加工就可以达到加工要求;而主要工作表面虽然加工精度相对较高,但也可以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采用较为经济的方法保证质量地加工出来。
对支架的加工工艺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求:1.21铣底面保证长度260±0.5和铣左侧面保证长度14,并且保证粗糙度为1.6.1.22镗内孔保证Φ80的孔,同轴度为0.005,直线度为0.01,平行度为0.005.二选择毛胚2.1 确定毛坯的成形方法该零件材料为HT15-35,大批量生产,考虑到支架工作过程中受力不大,轮廓尺寸也不大,各处壁厚相差较小,从结构形式看,几何形体不是很复杂,采用铸造生产比较合适,故可采用砂型铸造成形。
2.2 铸件结构工艺性分析该零件底平面因散热面积大,冷却快,又采用砂型铸造,保温性能好,冷却速度较慢,故能满足支架使用要求。
2.3 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铸造方法的选择:根据铸件的尺寸中等,形状比较简单,而且选用灰口铸铁为材料,并且铸件的表面精度要求不高,结合生产条件选用砂型铸造。
三工艺规程设计3.1定位基准的选择本零件是有精度较高要求的孔的方状零件,平面和孔是设计的基准,也是装配和测量的基准,在加工时,应尽量以大平面为基准。
先铣出A表面,以下A表面为基准,加工出B表面,再以A 表面为基准加工左右侧面,以左右侧面加工左右端面,以A面和B面共同为基准钻出直径为80的孔。
3.2制订工艺路线一、加工面的要求本设计任务给的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有:端面,内孔,园角等,其加工方法如下:(1)A表面(大面积表面)和B面:是定位基准面,表面粗糙度R1.6.用铣车进行端铣平面,先粗铣,在进行半精铣和精铣。
(2)孔处的左右端面:表面粗糙度R6.3,进行粗铣,后要半精铣。
(3)孔处的上端面和侧面:不是重要表面,没有粗糙度要求,只要进行粗铣即可。
(4)Φ80孔的内表面:是重要的表面,表面粗糙度Ra1.6,可进行粗镗后半精镗和精铣镗。
(5)圆角:R3-R5圆角,可用立铣刀周铣出圆角。
二、工序顺序的安排(1)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如下:遵循“先粗后其他”原则,首先加工精基准----支架A面;遵循“先粗后精”原则,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工工序;遵循“先主后次”原则,先加工主要表面-----支架的A面和B面,后加工次表面侧面和端面;遵循“先面后孔”原则,先加工支架A面和B面和铣左右端面,再镗Φ80的孔。
(2)热处理工序的安排如下;1.31支架材料为HT15-33,为达到表面硬度,耐磨,中心韧性好的要求,安排如下热理工序:1.32毛胚铸造后退火,通处过退火工序,消除铸造内应力,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机加工时的切削性能。
1.33进行调质处理,在粗加工阶段经过粗铣、等工序,支架大部分余量被切除。
粗加工过程中切削和发热都很大,在力和热的作用下,支架产生内应力,通过调质处理可消除内应力代替时效处理,同时可以得到所要求的韧性。
(3)辅助工序的安排如下;粗加工下表面和热处理后,安排校直工序;半精加工后,安排去毛刺和中间检查工序;精加工后,安排去毛刺,清洗和终检。
方案一:工序号工序内容01 铸造02 退火03 粗铣A面和B面04 粗铣左右侧面04 半精铣左右端面05 粗镗内孔06 半精镗内孔07 精铣A面和B面08 精镗内孔09 倒角10 去毛刺11 中检12 热处理13 清洗14 终检方案二:工序号工序内容01 铸造02 退火03 粗铣A面和B面04 粗铣左右侧面05 半精铣左右端面06 钻孔07 粗镗内孔08 半精镗内孔09 精铣A面和B面10 精镗内孔11 倒角12 去毛刺13 中检14 热处理15 清洗16 终检在劳动量和经济的方面考虑,方案一工序少,节省材料,故选择方案一进行加工。
三、工序的合理组合1、定加工方法以后,就按生产类型,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和机床设备等具体生产条件确定工艺过程的工序数。
确定工序数的基本原则:(1)工序分散原则工序内容简单,有利选择最合理的切削用量。
便于采用通用设备、简单的机床工艺装备。
生产准备工作量少,产品更换容易。
对工人的技术要求水平不高。
但需要设备和工人数量多,生产面积大,工艺路线长,生产管理复杂。
(2)工序集中原则数目少,工件装夹次数少,缩短了工艺路线,相应减少了操作工人数和生产面积,也简化了生产管理,在一次装夹中同时的加工数个表面易于保证这些表面间的相互精度,使用设备少,大量生产可采用高效率的专业机床,以提高生产效率。
但采用复杂的专业设备和工艺装备,使成本提高,调整维修费时,生产准备工作量大。
2、在国内目前的情况下,大批量生产中,没有要求工人要很高的技术,大多不采用专业设备,工序集中程序受到限制。
所以采用工序分散原则,结构简单的通用机床和专业工夹具组织流水线生产。
3、工序完成以后,将工件清洗干净,清洗是在80-90℃的含0.4%-1.1%苏打及0.25%-0.5%亚硝酸钠溶液中进行的。
清洗后用压缩空气吹干净保证零件内部基本无杂质、铁屑、毛刺、砂粒等残留物。
4、工艺路线时,应考虑工序的数目,采用工序集中或工序分散是两个不同的原则。
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各有特点,必须根据生产类型。
加工要求和工厂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决定采用哪一种原则。
四、加工阶段的划分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常把整个加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1)粗加工阶段粗加工的目的是切去绝大部分多余的金属,为以后的精加工创造较好的条件,并为半精加工,精加工提供定位基准,粗加工是能及早发现毛胚的缺陷,予以报废或修补,以免浪费工时。
(2)半精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是完成一些次要面的加工并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保证合适的加工余量。
半精加工的表面精度等级一般为IT9-IT10。
半精加工阶段切除的少量加工余量,主要目地是保证零件的形状位置及精度,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使各主要表面达到图纸要求,另外精加工工序安排在最后,可防止或减少工件精加工表面损伤。
(3)精加工阶段精加工应采用搞精度的机床小的切前用量,工序变形小,有利于提高加工精度。
精加工的加工表面精度等级一般为IT6-IT7。
(4)光整加工表面对某些要求特别高的需进行光整加工,主要用于改善表面质量,对尺寸精度改善很少,一般不能纠正个表面相互误差,其精度等级一般为IT5-IT6。
五、技术要求加工表面粗糙度Ra 硬度HRC 精度要求允许值A面 1.6 40-50 平面度B面 1.6 40-50 平面度左右端面 6.3 40-50 垂直度IT6Φ80孔 1.6 45以上圆度,平行度,直线度3.3选择加工设备及刀、夹、量具3.31选择加工设备(1)工序3,5和8,用的是铣床,分别进行粗铣,精铣。
用普通的卧铣床X62W型万能卧铣床即可。
(2)工序6,7和9是镗孔工序,分别是粗镗和半精镗。
使用普通的镗床即可。
3.32 选择刀具(1)在工序3,5和8铣平面时,铣刀可以选择直齿或错齿的端铣刀和周铣刀,工序中有粗铣和精铣,在粗铣后,要留有一定的加工余量,供精铣工序加工。
(2)镗孔只需要镗Φ80的孔,有粗镗,半精镗和精镗,粗加工可用镗刀YT8,半精加工可用YT15,精加工可用YT30。
3.33选择量具本零件是单件大批量生产,故采用的是通用量具。
选择量具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选择;二是按计量器具的测量方法的极限误差来选择。
在这里选的是第一种方法。
3.33.1选择平面的量具:由零件图上看,各平面的相互位置要求不是非常严格,其最小不确定度为0.1mm,选用分度值为0.05mm,测量范围为0-350mm 的游标卡尺就行了,因为其不确度为0.1mm,显然满足要求。
3.33.2选择内孔的量具:此零件对孔的精度要求较高,孔的上下偏差要求在0.005之内,故可选用分度值为0.001mm,测量范围为0-100mm的内径千分尺,其圆柱度为0.005,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3.34加工量计算表工序加工位置毛坯(mm)粗加工(mm)半精加工(mm)精加工(mm)总加工余量(mm)A面266(双面) 262(双面) 260(双面) 6B面245(双面) 242(双面) 240(双面) 5左右端面324(双面) 320(双面) 4左右侧面244(双面) 240(双面) 4孔Φ80 Φ70 Φ75 Φ79.7 Φ80H7 103.4、加工工序设计(1)确定基准面零件A面表面较大,其精加工后精度要求较高所以选择A 面做为加工零件的基准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