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理论

合集下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影像无处不在。

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向观众传递各种信息和情感。

然而,除了表面上的内容之外,这些媒介影像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的镜像理论为我们解读媒介影像的象征和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其基本原理雅克·拉康认为,儿童在初期的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大致在出生后6个月至18个月之间)通过自视镜中看到的自己的镜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

在这个阶段,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将其作为自我的标志。

而在此过程中,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镜像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观看的幻见”,即镜子给予婴儿的幻觉,它强调了身份和认同的主观性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在镜像阶段,婴儿认为自己与镜中的形象是一致的,从而认同并接纳了自己。

拉康认为,这种幻觉形成了人的自我意识,并决定了个体未来的主体性和社会性。

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1. 构建观众的自我认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塑造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特征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认同感。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常常会将自己代入到电影角色的境地中,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过程类似于镜像阶段中婴儿将自身与镜中形象视为同一的认同过程。

观众通过与电影角色的交互,从而映射出自身的欲望和情感,并建立起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感。

2. 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媒介影像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也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映。

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选择特定的主题、故事线和视觉呈现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过对影像信息的解码和理解,不仅能够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还能够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种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观众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中看到自己的“镜像”。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理论拉康三界理论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将人类心理分为三个界限: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本文将探讨拉康三界理论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对人类心理发展的意义。

实在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一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与自身感知到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实在界主要涉及感官经验和直接经验,它是个体感知外部世界的媒介。

在实在界中,个体通过感知和互动来认识和理解客观存在,它包括了个体的五官感受、身体感受以及与外界的交互作用。

象征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二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与社会符号之间的关系。

象征界主要涉及语言、符号和文化等社会交往的媒介。

在象征界中,个体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运用来传达和接收信息,进而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欲望、情感和认知。

象征界的形成是个体进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使得个体能够通过符号系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

想象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三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内心世界的幻想与想象。

想象界主要涉及无意识、幻想和欲望等个体内心的媒介。

在想象界中,个体通过幻想和想象来解释和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它是个体内部意义的创造和表达的场所。

想象界的发展与个体的情感经历和欲望满足密切相关,它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内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拉康三界理论强调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社会符号和内心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不仅是被动地感知和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也能主动地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解释和塑造自身的内心体验。

同时,拉康的理论也强调了潜意识和幻想对个体心理的重要性,个体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在潜意识中得到表达和满足。

通过对拉康三界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

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语言和符号的运用以及内心世界的幻想和欲望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心理发展也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解个体心理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

吴琼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拉康的“凝视”理论就像一道无法绕开的目光,在远处规定着我们对观看的思考,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阅读和运用中,这一理论原本的激进性被大大弱化。

本文以拉康集中讨论凝视问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为基础,围绕他者的凝视来思考拉康凝视理论的要旨。

按照他的理解,主体的观看并非主体自身的看,而是由他者的凝视结构出来的,并由此引发了一个悖论性的效果,即主体一方面通过想象某个他者的凝视来使自身作为观看主体得以可能,可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者凝视的背后总隐藏着实在界的对象a 的凝视而使得主体的看变成了一种不可能的看。

他者的凝视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自我与主体的构成分别与某个特别的结构性时刻关联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观看和言说: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通过镜像的凝视完成的,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康就已经在讨论视觉性,讨论观看行为对于自我的构成功能,并先后引入“镜像阶段”和“想象界”的模式来对此做理论化的阐述;到50年代中期,由于拉康致力于讨论象征界的运作,并且这一讨论基本上是在语言的维度中进行的,所以对发生在想象界的观看行为的讨论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

可是到1964年以“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主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上,拉康突然又回到了视觉性问题,并以“凝视”(gaze )的概念对视觉活动做了激进化的处理,他不仅在我们的观看行为中嵌入了大写的他者(Other )的结构功能,而且还引入实在界的维度,把属于实在界的“对象a ”(object a )看作是规定看的行为的绝对之物,从而使得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最简单不过的观看行为变得迷雾重重。

一正如许多的研究者说过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秘密诞生地,是进入拉康———拉康的“凝视”理论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迷宫般的思想世界的最佳入口。

实际上,其镜像阶段理论本身也有一个隐秘的入口,可以说入口的入口,那就是个体在镜前的凝视:自个体走向镜子向里探视的那一刻起,自我朝向异化的戏剧就一幕接一幕悄然上演。

拉康“三界”理论下类型片母亲形象的主体建构——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情感类电影的视角

拉康“三界”理论下类型片母亲形象的主体建构——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情感类电影的视角

2023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结合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镜像理论引申出主体理论的核心——关于主体构成的“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学说是指“能指”统治的“象征界”、产生“镜像”误认的“想象界”及以“缺场”表征在场的“实在界”三大秩序[1],而所谓主体,就是“象征界”“想象界”“实在界”的统一体。

拉康提出的三元理论模型,涵盖了整个存在界,既是人类现实性的三大界域,也是组成人类所有经验的三大秩序,打开了一条从精神分析理论通向跨学科影视批评理论的道路,为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家庭情感类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主体性建构和心理嬗变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解析视角。

一、“象征界”:“他者”凝视下的空洞能指在拉康的“三界”理论中,“象征界”代表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最基本秩序。

“象征界”的存在,其根本点在于语言的介入。

而语言所包含的想象维度和符号维度,分别指涉了索绪尔曾深入阐释的能指与所指概念。

①在语言介入、人们获得表达权力之后,所有人随之置身于能指之网组成的“象征界”——这一被能指所统治的秩序,覆盖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支配着人们的无意识。

主体的欲望为得到满足,不得不承认并遵守“象征界”的统治秩序,自愿接受并沉溺于能指的规则与束缚中。

(一)女性“他者”化在最初的意识中,父亲是法则与权威的代表,父权同样也是象征秩序的代表。

每个个体都必须在认同及顺从这一秩序的前提下,“内化父法所代表的超我的严律”[2],才能被主体化,获得主体性的身份,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

一直以来,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关系使二者的话语权呈现出了男强女弱的差异,就像波伏娃在存在主义的理论框架上所提出的“女性其定义参照来自于男性”[3]。

为了实现并深化对秩序的绝对支配,父权制自建立伊始便按照“他者”的理想来描摹女性形象。

因此,在“象征界”秩序下所浮现的抽象化、符号化的女性形象,负载的其实都是男性所定义和支配的内容,是男性凝视下用男性话语塑造出的空洞能指。

以《情书》为例分析拉康三界理论

以《情书》为例分析拉康三界理论

以《情书》为例分析拉康三界理论《情书》是由法国哲学家拉康提出的三界理论的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通过对其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关系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拉康的三界理论。

本文将以《情书》为例,对拉康的三界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情书》是一封真实的情书,它深情地描绘了情书的写作过程以及情书中的情感表达。

在拉康的三界理论中,情书可以被看作是“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三个界限的交汇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情书中的实界。

实界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身体和感官体验。

在《情书》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向收信人表达了对他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他描述了与收信人见面时的心情和体验,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真实性和触感。

这种真实的表达使情书具有了独特的感人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象征界。

象征界是指符号和语言所代表的意义和象征。

在《情书》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字句来表达情感。

他使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情感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转化成文字。

这些符号和语言在情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义。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想象界。

想象界是指个体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来的虚构世界。

在《情书》中,作者通过写作和文字创造了一个情感世界,他通过描绘场景、表达情感和构建故事情节等方式,将想象融入了情书中。

这种想象世界不仅丰富了情书的形象化表达,还带给读者更多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对《情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拉康的三界理论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情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沟通的方式,既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又运用了符号和语言的象征性,同时融入了个体的想象和创造。

这种综合的特性使得情书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体。

除了情书,拉康的三界理论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学形式都可以通过情感表达、符号象征和想象创造来展现三界的特征。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拉康的三界理论,并在文学创作中探索更多的表达可能性。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对于主体的理论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拉康主体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关注时间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拉康对主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一、主体与时间的关系拉康认为,主体的形成过程与时间密不可分。

他提出了“主体在语言中形成”(the subject is constituted in and by language)的观点,即主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语言的运作来建构自我身份。

拉康将主体分为“实在自我”、“象征自我”和“想象自我”,它们分别对应了主体在时间中的不同层面。

1. 实在自我拉康的实在自我是指主体的最初状态,是在出生前存在的无意识现象。

在实在自我中,主体没有语言能力,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这一阶段的存在是主体主观世界的核心,它体验到的一切都是无法被语言表达的。

2. 象征自我随着主体逐渐成长,他开始接受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影响,进入了象征自我的阶段。

在象征自我中,主体开始学习语言并将其与事物进行符号交互。

主体在象征自我中建立了一种语言和符号的秩序,通过语言的规范与人群产生联系。

这个阶段的主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也与他人有所不同。

3. 想象自我最后,主体进入了想象自我的阶段。

在想象自我中,主体通过镜像阶段的经历,认同自己通过镜子反射的图像,并开始建立自我形象。

这个阶段的主体产生了“虚伪的自我”(the imaginary ego),试图通过自我投射来满足自我本能和自我认同的需求。

二、拉康主体理论的核心观点除了时间与主体的关系,拉康主体理论还包含了一些其他核心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体的形成和发展。

1. 欲望的嗜好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是由语言和符号系统所媒介的。

主体通过言说和符号的交流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又受到社会文化的规范和限制。

因此,欲望不仅仅是内心的冲动,还与语言、符号和他人的评价紧密相关。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一.拉康其人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雅克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

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

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

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 20 岁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

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

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

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

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

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 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

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

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

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二.何谓“镜像”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拉康理论

拉康理论

拉康目录简介拉康的理论A.斯通的评论简介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的理论拉康严厉批评偏离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而走向“自我心理学‘的美国式精神分析学派。

在美国,精神分析治疗集中于自我意识,解释病理性心理防御,并促进无冲突矛盾的适应能力的成长。

拉康全盘否定这种做法。

根据他的观点,无冲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敌视潜意识与主要精神分析过程的。

他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咨询,而不是一种治疗。

拉康以他典型的玩弄文字游戏的手法,讽刺美国试图将精神分析变成一门实践科学的研究,是“无心理”和“周围心理”。

英语“实践”一词experimental拆成两面半就成了“无心理”(ex-mental)和“周围心理”(per﹣mental)。

对拉康来说,那种用动物进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为心理必然与语言、意义和价值观念相关联。

拉康视S.弗洛伊德早期著作《梦的解释》为精神分析的精华。

他提出这样的理论:潜意识就其结构而言颇似一种“自然语言”;而作为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是通过重新捕捉具有一定含义的联想锁链来发现这样的自然语言。

拉康在理论上强调语言学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对恋母情结的重新解释。

他认为这个情结包括幼儿从形象阶段向多义性符号阶段发展的活动。

婴儿的心理活动最初处于“镜子”阶段,就像溪流旁的奈喀索斯看见自己水中的映像一样。

当婴儿获得语言和识别符号的能力时,该形象通过这些媒介,其意义就发生了变化。

婴儿成了一个分裂的主体,潜意识成了“另一个”和另一种语言。

拉康的著作神秘、隐晦、富于技巧而有诗意,读来艰涩难懂。

存在主义、新黑格尔理论和语言学理论都对拉康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其后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难懂,因为他将拓扑学和数学,置于他的理论的中心地位。

一、自我作为幻象人文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存在一个所谓的稳定的自我的东西,后者具有诸如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之类的所有的美好品质。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的三界理论具体指的是:一、实在界。

不可接近性、不可领会、不可掌握性;二、想象界。

对主体构建起重要作用的镜面图像;三、象征界。

语言的介入。

例子
有个司机有急事赶路赶得很匆忙,这时他来到一个红绿灯前,刚想开过路口,发现红灯亮了,他不得不停下来,抱怨着“越忙越赶上红灯”。

如果他有某种类型的偏执狂,他会认为红灯是一种恶意信号。

从拉康的三界理论分析:
实在界:遇到三色灯是实在的状态,灯的颜色是按频率转换的,红灯本身并不阻碍司机通行,它没有真实的阻挡作用,还是有人会越过红灯的。

想象界:司机的投射和内在的挫败感。

司机会说:“这个红灯意味着一种针对我的阴谋”,这是由挫败感带来的想象性的投射。

事实上,颜色只是一种规则,也可以规定绿灯停红灯行。

象征界:遵守规则。

具有意义的不是随便选一个颜色,而是取决于由别人来制定契约。

象征界、想象界、实在界发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也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现实和心理。

拉康

拉康

主体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讲幼儿的多种变态可能的三个阶段:口腔的、肛门的和性 器的(力比多),是俄底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终结了多种变态的可 能性并造就了一个个“成年的”人。拉康提出新的分类概念来解释 上述的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发展轨迹。他讲三个概念——需求、请 求和欲求——它们大致上对应到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人类发展的三 个领域——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本我是人的本能,包括种种欲望,如爱欲,性力等,受“享受原则”支配,追求快 感,渴望表现,超越一切外界的干扰,具有原始性,自发性、混沌无序性。
自我是从本我发展来的,他控制本我,保护整个生物体,是人的精神的较高功能。
超我指的是那种超出自我、高于自我与不脱离自我的心理结构、超我主要由良知和 自我理想组成,受“道德原则”支配,他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 ——摘自《走向当代形式的文艺学》
发展阶段I 需求与现实界
现实域绝非客观现实界,而是一个语言之外的主观存在, 是一种主体支配不了的动力,是欲望之源。婴儿处在此种 需求状态中识别不了在它自己与满足它需求的客体之间存 在什么区分,认识不到一个客体(比如乳房)是另一个作 为一个整体的人的一部分(因为它还不具有关于“整体的 人”的概念)在它与另外的人或者物之间完全不存在区分, 唯一存在的只是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物。
镜像理论
镜像阶段大约发生在婴儿的6个月至18个月这段时间,它的功能在于 “建 立起机体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建立的标志就是主体自我” 的形成。在镜像阶段之前, 婴儿处于一种缺乏任何确定的、以自身为中心 的生存状态。婴儿认为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存在 ,包括母亲的身体、玩具 等都是他存在的一部分。这时,主体的 “自我”是不存在的。 因为对于主体的自我意识而言,在对象上观照到自己, 是其形成并独立发 展的唯一前提。 在镜像阶段,婴儿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并在与周 围事物的比较中辨认出了自己。 拉康把这一过程称为婴儿与镜中映像合一 的 “自我”认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通过认同某个完整的对象而 产生了 “自我”功能。 “自我”的形成, 意味着婴儿对主体与客体、内 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有了初步的区分界限。

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拉康欲望理论阐释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需要(need) 、要求(demand) 和欲望(desire) 三个层面。

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层面,之所以属于现象层面在于需要体现为可满足性,要求虽然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但要求仍然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个层次属于现象层。

而欲望由于具有绝对条件性,所以属于本体的形而上的层面。

可以将欲望的三个层次和三界图的形成对应起来来看。

这样看的话,需要就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婴儿出生之后的六个月之内,即前镜子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即6—18个月之间,欲望(desire)发展于象征阶段,即18个月之后。

当然,这种划分和镜像阶段的三界图的划分一样,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

也就是说,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具体讲来,需要是生理需要,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有条件性,它表现为可满足性。

要求是对于爱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它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

拿婴儿来说,需要就是对乳汁的需要,他饿了就要吃奶,渴了就得喝水,这些是就需要而言的具体内容。

等到他长大一些时,就有了爱的需求,希望母亲经常抱着他、大人在身边爱护着他,宠着他,这是对要求而言的内容。

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像想象界的认同一样,主体总认为爱的对象越多越好。

要求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主体就会产生焦虑。

而要求的对象却总是缺席的,比如孩子爱的要求对象―母亲。

母亲的缺席,会引起孩子的焦虑。

为什么呢?因为给于自己爱的对象不在了。

为了减缓这种缺席而造成的焦虑,儿童用玩缠线板游戏的方式来抵御焦虑和恐慌,他(或她)借助把线球一放一收这样的重复性动作,来象征母亲的不在与在,从而为爱的缺失建立起防御机制。

儿童玩缠线板这一游戏,其意义引申开来意指要求的实现过程其实是一种话语的言说方式。

这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表明,从需要到要求,主体的欲望发生了一个扭转,从原来的本能需要转为现在的文化需要。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拉康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镜像理论对自我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自我的建构过程,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关键词联想的方式,对自我建构与镜像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围绕镜像意识、镜像人物和镜像时间等方面展开。

镜像意识指的是个体通过镜子中的影像来认识自己,确立自我形象。

镜像人物则是指个体在镜子中看到的影像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被扭曲、异化的形象。

而镜像时间则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认为时间是人类认知的先决条件。

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照镜子,通过镜像意识来认识自己的外貌、身材等。

然而,由于镜像人物的异化作用,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自己,而是被扭曲的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来重新认识自己,以获得更为真实的自我形象。

自我的建构过程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等方面。

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知;自我认知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和自身行动的认识;而自我建构则是指个体通过语言、符号等媒介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例如,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自拍、修图等方式来建构自己的形象,并以此为媒介与他人交流。

这种自我建构的方式不仅让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加顺畅。

在进行关键词联想时,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玉樽中带些酸楚”。

这句话描绘了贾宝玉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

他感受到自己身处繁华的金玉之中,却也感受到内心的酸楚和无奈。

这恰好反映了拉康的镜像理论中个体通过镜像认识自己,但这种认识往往是被扭曲和异化的。

正如贾宝玉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并不完全真实。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自我的建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社会。

three orders theory

three orders theory

three orders theory拉康的三界理论(Three Orders Theory)是拉康对于人类经验、知识和理解的基本构成的分析框架。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实在界(The Real)、想象界(Imaginary Order)和象征界(Symbolic Order)。

实在界(The Real):这是拉康理论中的第一个界,被描述为不可知的,是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的。

实在界与我们的感官经验有所不同,它是未经过加工的、原始的和难以捉摸的。

在这个界中,主体通过不完整的、断裂的、甚至是扭曲的方式与世界接触,这种接触方式使得实在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想象界(Imaginary Order):这一界的核心概念是理想自我(Ideal Ego),这是我们在想象中构建的自我形象。

在这个界中,我们通过想象和认同来构建我们的身份和存在。

想象界是我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理想化理解,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性构建。

象征界(Symbolic Order):这是拉康理论中的最后一个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界。

在这个界中,我们通过语言、符号和文化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象征界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共享理解,是我们通过语言和文化来构建和传达意义的方式。

在象征界中,我们不再仅仅是通过个人的想象来理解世界,而是通过共享的语言和文化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拉康的三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分析人类经验和知识的有力工具。

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以及这些理解方式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同时,这个理论也提醒我们,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并不是客观的、绝对的,而是受到我们的主观经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的影响。

拉康的三界理论

拉康的三界理论

拉康的三界理论拉康的三界理论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心理现象和主体性的构成。

拉康认为,人类的主体性并非完全固化和稳定的,而是在不同的主体地位之间不断变动和转换。

这三个主体地位被称为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一、实在界实在界是拉康三界理论的第一个主体地位,主要指的是人类的本质和身体存在。

实在界是一个无法被人类完全理解和捕捉的领域,它超越了语言和符号系统的能力。

在实在界中,个体无法通过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因为语言只是代表和符号化的一种工具。

二、象征界象征界是拉康三界理论的第二个主体地位,它是人类主体性的核心所在。

象征界通过符号系统和语言来建立和传达意义。

拉康认为,个体在象征界中通过语言和符号来理解和表达自己,同时也依靠语言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语言和符号在象征界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们不仅提供了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还承载着文化和社会的规范。

个体通过掌握和运用符号系统,形成了自我的认同和社会角色。

然而,象征界也存在着符号的滞后性,即符号无法完全捕捉和表达个体的真实意义和需求。

三、想象界想象界是拉康三界理论的第三个主体地位,指的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之间的交错区域。

想象界与象征界密切相关,拉康认为,个体在象征界中获得了社会认同和角色,但同时也存在一种非理性的、难以被符号化的自我认同。

这种非理性的自我认同在想象界中得以表达和展现。

想象界中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是多样而模糊的,个体通过想象界来构建自我形象,并与他人进行情感和意义上的互动。

在想象界中,人类的欲望和潜意识得以表达,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和社会规则的限制。

总结拉康的三界理论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主体性和心理现象的视角。

在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三个主体地位之间,人类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转换。

个体在不同的主体地位中经历着自我的塑造和变迁,同时也受到语言、符号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通过对拉康的三界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定位。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拉康的“凝视”理论,特别是其如何揭示“他者的凝视”对我们自我认同和主体性构建的影响。

拉康作为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自我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从拉康的理论出发,分析“凝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形象和对他人的认知。

我们将简要介绍拉康的理论背景及其“凝视”理论的核心观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他者的凝视”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同,包括我们如何在他人的目光中找寻自我、如何被他人的期待所塑造,以及这种凝视如何可能导致自我分裂和异化。

我们将讨论如何在理解“他者的凝视”的基础上,寻求自我解放和主体性重构的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拉康的“凝视”理论,并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他者的凝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保护自我,并实现自我成长。

二、凝视理论的基本概念凝视,作为一种视觉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不仅是眼睛对物体的简单注视,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现象。

拉康的“凝视”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凝视背后深层的意义和机制。

在拉康的理论中,凝视不仅仅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更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凝视者通过凝视将自身的欲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投射到被凝视者身上,从而实现对被凝视者的控制和塑造。

同时,被凝视者也在凝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形成自我认知。

拉康进一步指出,凝视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凝视是欲望的载体,凝视者通过凝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凝视也是权力的工具,凝视者通过凝视对被凝视者施加压力,使其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

这种双重性使得凝视成为一种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的力量。

拉康还强调了凝视的意识形态性。

他认为,凝视不仅仅是眼睛的行为,更是大脑的思维活动。

凝视者通过凝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被凝视者,使其接受和认同凝视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种意识形态的传递和接受使得凝视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象征。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旨在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赋予其更深的哲学和语言学维度。

拉康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和需求,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想象界则是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它包括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情感和幻想。

象征界则是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它包括了语言、规则和价值观。

拉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可能会受到想象界自我形象的约束,而象征界的社会规范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和想象界自我形象。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并揭示了语言、文化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旨在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赋予其更深的哲学和语言学维度。

拉康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和需求,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想象界则是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它包括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情感和幻想。

象征界则是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它包括了语言、规则和价值观。

拉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可能会受到想象界自我形象的约束,而象征界的社会规范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和想象界自我形象。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并揭示了语言、文化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康的凝视理论

拉康的凝视理论

拉康的凝视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及其学生拉康(Jacques Lacan)都将“凝视”纳入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但他们的看法存在显著的不同之处。

尤其是拉康的凝视理论,可以说明精神分析是如何看待凝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映射或对象关系。

拉康认为,凝视是一种精神分析中常见的客观交流过程,它可以捕捉到像物理上的投
影一样的凝视活动。

拉康认为,人们看到的凝视活动之所以能带来变化,是因为凝视者在
他看到的凝视之中加以解释,并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出行动或变化。

进而,这种变化本身又
会对凝视的对象的视野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对象也做出调整,就会产生反馈。

凝视不仅
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投影,双方都有看和被看的行为,所以凝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同时进行
的心理活动。

拉康还认为,在凝视过程中,主观者和客观者互相影响,对对方的了解变得更加深刻。

凝视结合镜像的原理,也就是说,一方的行为会反映在另一方的行为中。

拉康认为,凝视
本身就在不断受到影响,他把它比作一面反射镜。

穿越镜子的同时,主观和客观的视野更
容易相互吸引,形成了一种思维的空间感官,用来发掘自我关系和建立对我们自己以及别
人的立场等。

拉康认为,由此可见,凝视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它有助于连接两个个体之间的客观
物理差异,使之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看法,这种短暂的空间能够构成真正的客观性经验,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精神分析师特别强调凝视之重要性在精神分析中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黄华,权利,身体与自我一福科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必须注意的是,自我的建构是在一种时间的辩证法中实现的。

对拉康来说,镜子阶段远不仅是幼儿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而且是主体发展中一个体现了时间辩证法的、先行和回溯相互交织的决定性的时刻。

“这一发展是作为时间的辩证法而经历的,它把个体的形成决定性地投射进历史之中:镜子阶段是一出戏,其内在压力迅猛地从不足冲向先行(anticipation)——对于受空间认同诱惑的主体而言,这出戏生产了从身体的破碎形象到我所说的关于身体整体性的外科整形形式的种种幻想——直到最终穿戴起异化身份的盔甲。

这副盔甲以其僵硬的结构标识出主体的精神发展。

”[2](p6)拉康认为,镜子有一个整体的功能,构建统一的自我,自我形成于镜像阶段。

来源于作者与自我分裂6Lacan and His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Theory of Subject Jacques Lacan(1901-80)is undoubtedly the central figure of psychoanalysi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He has not only revolutionized the psychoanalytic practice but also exerted a global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entire psychoanalytic theoretical edifice by employ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nd semiotics.The reinterpretation has changed the entire field of the scientific debate.Some of his formulas such as“[T]he unconscious is structured like a language”;“[D]esire is thedesire of the Other”(Ecrites:A Selection 121,123),etc.acquire an almost iconic statuslike Einstein’s E=mc2.The least one can say about Lacan is that nobody was undisturbed and unaffected by his work:even those whopassionately oppose him have to take stance from his theory. For Lacan, psychoanalysis totally changes the way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notions like “subject’,“cause”,and“reality”,which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e Freudian unconscious as primordial and irrational drives is ridiculous; on the contrary, the unconscious is in a specific way fully rational, discursive, “structured likea language”(Ecrites:A Selection 121),which entails that Lacan reduces all psychic lifeto a symbolic interplay. He proposes the triangle of Imaginary-Symbolic-Real as the three basic phases of forming the subject,the elementary matrix of the human experience.The term Imaginary is obviously similar with fiction but in Lacanian sense it is notsimply synonymous with the fictional or unreal;on the contrary,imaginary identifications can have very real effects. There is of course an air of unreality to the Imaginary: it traps the subject into alienating identifications that prevent the truth from emerging. In the Mirror Stage that is a key step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ject,when the baby at the age from six to eighteen months glimpses its own image in a mirror or some equivalent to a mirror, it greets the image in the mirror with great jubilation and thus identifies with it which is unreal by definition and shows somethingyet to become: an integrated unity. It is this identification that forms its unconscious, but its initial self-identification is inevitably based on the Other; so identification with this image in the mirror means alienation of the subject. Therefore, from the beginning, the site of the subject is occupied by the other; the subject is in fact deteriorated into emptiness in essence. The unconscious which is the soul of the subject becomes accordingly the other’s unconscious, while the desire of the subject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In this sense, the unconscious is not a latent being since it is not an entity; on the contrary, it is rather a negativity, a lack of being, and a hole in chains of signifiers. Lacan calls it pre-ontological. Strictly speaking, the unconscious cannot be defined in the sense of being delimited.The Symbolic is a register that exists prior to the individual subject, into which the subject must be inserted if he/she is to be able to speak and desire. The Symbolic is often exhibited as languages, cultures, persons and surroundings around. Insertion into the Symbolic is a negative or privative process which implies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the child that it is not in possession of the phallus which is the object of the mother’s desire. It is also an object with which the child attempts to identify (desire always beinga desire of and for the Other).The agency that imposes the law and deprives the child of the phallus in an act of symbolic castration isthe name of father. It is in the name of father that we recognize the symbolic function which has identified the person with the figure of the law. In other words, the name of father is the sign of law. Insertion into the Symbolic thus implies renunciation of the illusion of omnipotence associated with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hallus, and it also introduces a split into the subject. The subject, as used by Lacan, is a deliberately ambiguous term; it refers to both the subject of a sentence and the subject of the impersonal laws of language. The subject is always divided or decentered,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unconscious, but because of the structures of language itself. “Existence is a product of language”(Xie Qun:24). For a subject,to be given a signifier or named is of vital importance.Thesymbolic/language decides the existence of being.The things that enter the Symbolicand are represented by language become existent. The things unnamed by language will not exist into being.By analogy,a subject that is represented is recognized as a being.A child has to allow itself to be represented by language/signifier in order to be a subject. Losing the mark of a signifier,one becomes non-being.Although the Symbolic differentiates dimensions that are confused in the Imaginary, it does not replace or transcend the Imaginary.Though every subject must be inserted into or inscribed in the Symbolic,no subject lives in the Symbolic alone, just as speech does not replace imagery. The two orders co-exist with a third: the Real. It is not synonymous with external reality but equal to the left dimension that constantly resists symbolism and signification. The two conceptions the Real and the reality are mutually exclusive. What we experience as “reality”―the daily life-world in which we feel athome—can only stabilize itself through the exclusion or primordial repression of the traumatic Real, while the Real is often in the guise of fantastic apparitions which forever haunt the subject. It is the threatening element that invades the subject when rifts appear in the Symbolic, and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or submit to the name of the father opens up such rifts. The implication of Lacan’s theory may be two-fold in analyzing Joseph Conrad’s works. First, the mirror stage marks the child’s initial attempt to construct an identity as an independent entity from the Other and to locate a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Since its self-ident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idealized unitary image, fragmentation and loss underline its experience as a subject once it steps into the register of Symbolic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are haunted by severe loss and inner split when they experience what differentiates its prior existential conditions.Second,the implication of Lacan’s theory is found in its explanation of the causes and destination of human desires and how they are related to become a subject. Lacan emphasizes that man’s desire is the mother’s desire, and the desire aims at the phallus, in accessible to the subject, and ushers the subject into an endless desire chain. To be a subject means to fill in an ontological lack that can never actually be fulfilled. Lacan’s revelation of the psychic structure of the self and its way of function offers us a tool to interpret the cause of the frust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experienced by Conrad’s characters in his fictional work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