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
人与永恒读书随笔
人与永恒读书随笔读书是我们学生的头等大事,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书是知识的宝库,读书的益处十分的多。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人与永恒读书随笔,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天,我要谈谈我读周国平先生的哲理随感集——《人与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人与永恒》,乍看之下,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这本书很好读。
这个”好读”是从书的结构形式上来说的,这本书不厚,大约260页,分为26个主题。
在每一主题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一小节里面大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短的不过十来字,长的也就一百来字,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变化飞快,人心浮躁,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的时代。
读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比较轻松容易;二是这本书有点意思。
这个”有点意思”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写这本书的作者有点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虽然研究的是哲学,但是天性不喜欢做深奥的学问或实际的事务,总是被一些例如生与死、爱与孤独等大而无当的问题所吸引和折磨,欲罢不能,六年里随手写下一些小杂感,每次写完就锁进抽屉,谁也不让看。
没想到这些小杂感最后汇总起来,就成了这本书。
其次,书的内容有点意思。
就像作者说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
在人类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谜。
”而且,又由这人与永恒两个最大的谜,派生出了诸如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无穷的人生之谜。
上述这些”谜”都是你、我平时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思考的问题,而且作者又赋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体验和灵动,读起来既非常亲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说”有点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不过因为这本书很好读和有点意思,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好似读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籍一般,那么严肃。
我们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边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飞机、火车等旅途中,百无聊赖时,打开这本书进行阅读;也还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我则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坐在台灯明亮的书桌前,或者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安静用心地去阅读。
最新《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读书笔记爱心永恒第二篇:人与永恒第三篇:人与永恒读后感第四篇:《人与永恒》个别片段第五篇:人与永恒-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读书笔记爱心永恒爱心永恒——读《教海漫记》有感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在我的书架上已经躺了4年之久了,是我2020年去上海听课时买的,读过的时间也久了。
这次要写读后感,又重新翻了一遍,使我感动不已。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玄妙的新名词,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一篇篇读来,似一杯茗茶在手,清谈高雅,给人以气若神闲之感觉;一次次重读,又会有新的感受在心头。
于老师崇拜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我时常在思考,于永正老师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爱心永恒!这是我在读完《教海漫记》后蓦然闪现在脑海中的4个大字。
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
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
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
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
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
好一个,敲山震虎哦,教育的艺术就在这里。
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
于老师懂得宽容。
他在《忍耐宽容》一文中说到: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
有一年,他接了一个5年级的班,前任班主任就告诉他,这个班“不好教”。
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天上课,就有学生搞怪,于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送给学生一个坦诚的微笑,化解了危机。
在他的引导下,班级慢慢走上轨道,与以前大不相同。
【笔记】读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有感
【关键字】笔记《人与永恒》读书笔记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81页,但是,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去阅读它。
尽管,我最后将它读完了。
但是,我仍不敢说,我读懂了它。
然而,尽管在这片海滩上,我根本算不上是一个拾到贝壳的孩子,但我仍愿不自量力地将我之所得展示在人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但是,我认为生是一种并不深刻的存在,而死才是生的终极。
试想一下,假如人的生命是不息的,那么,生的一天,两天,甚至十年又因何而珍贵?正因为会死,人才穷其一生去创造价值,如此生才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死还成就了生的意义。
还曾在《人生哲理小品》这本书上看到老宣说,“人生就是离了母腹走向坟墓的过程。
”可见,死终究是人最后的归宿。
周国平在他的小书里说,“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可能是因为年轻吧,路还很长,我还不曾想到因最终会死而同情自己。
但是,我却因经历别人的死而心生感触。
其实,对于死,人并不是本能的害怕的,它给带来的伤心绝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最终会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
我看到过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向上天祈求,让他们代替孩子死。
这让我觉得,许多人其实是不畏自己死的,而是担心他人死。
然而无论是谁死,最后大家也都“殊途同归”:死。
曾经,我因为一个至亲的离世而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
正如无人不知的谁都必须死,我也深知这个道理。
但是,就是不能释怀。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老师对我说,“人就是这样的,来这世上一趟,做完了他该做的事,他也就走了。
”多么微妙,我顿时放下心中所有的阴郁。
死,未必应该悲伤的。
它有时,只是按程序办事而已。
我们人赋予它各种惨白的情感,有时真是太自作多情了。
如果,我们豁达一点,心平气和一点,死不也是平常事么?其实,我一直疑惑,为什么我们总要谈论幸福与痛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夹杂在幸福与痛苦之间,并且也是我们经历得最多的,不是平淡吗?白岩松也说,“我们的日子80%都是平淡的。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人与永恒》读后感《人与永恒》读后感1《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
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
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
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
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
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
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
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
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
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
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
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
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读周国平《人与永恒》摘记+感想
读周国平《人与永恒》摘记+感想言行不一,使我们丢失的是真诚;心口不一,使我们丢失的是安宁;知行不一,使我们丢失的是自强。
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人生了病,会变得更有人情味一些。
一方面,与种种事务疏远了,功名心淡漠了,纵然是迫不得已,毕竟有了一种闲适的心境。
另一方面,病中寂寞,对亲友的思念更殷切了,对爱和友谊的体味更细腻了。
疾病使人更轻功利也更重人情了。
一天是很短的。
早晨的计划,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
一生也是很短的。
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很小一部分。
今天的计划没完成,还有明天。
今生的心愿没实现,却不再有来世了。
目的只是手段,过程才是目的。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幸福喜欢捉迷藏。
我们年轻时,它躲藏在未来,引诱我们前去寻找它。
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把它错过,于是回过头来,又在记忆中寻找它。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
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
对于人生,我们无法想得太多太远。
那越过界限的思绪终于惘然不知所之,不得不收回来,满足于知道自己此刻还活着,对于今天和明天的时光作些实际的安排。
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或者说,当我们改变了对命运的态度,命运也随之潜移默化地改变。
因为命运和幸福一样,在你我心中,在你我的感受里。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会软弱,求完美就难免有遗憾。
也许,宽容自己这一点软弱,我们就能坚持;接受人生这一点遗憾,我们就能平静。
关于写《人与永恒》读后感
关于写《人与永恒》读后感关于写《人与永恒》读后感1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
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
我会因为作业写到很晚而发出一种无名怒火,仇视时间的催促和高考的审查。
我会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而担心一周。
我会因为一大早起来带着瞌睡,顶着寒冷上学而抱怨。
可是,这些痛苦并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过后笑一笑呢?仔细观察,幸福可谓无处不在。
顶着寒冷回家后桌上热水带来的温暖,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的付出,家人团聚后坐在一起聊天的快乐,身边每个人的笑容,给我的不都是一种幸福吗?对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为我已拥有很多;对痛苦我不再厌恶太多,幸福会填补这片空白…“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
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
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
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后感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周国平,感觉他是个很深刻的人,读他的作品时仿佛在和一位睿智的哲人交流,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尚未达到,大部分是像在听讲座一样,听他把人生哲理回归自然生活,然后娓娓道来……《人与永恒》,字数不多,看完之后却有一种上了一个档次的感觉。
全书由12个小主题,分别是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真实、艺术、诗、美、人生、幸福和痛苦、超脱、幽默,每个小主题下面有几十段文字,少则十来个字,多的也不过一两百个字,随感集嘛,这样一来就给人一种特真实的感觉。
围绕一个一个主题而已,有些话你可以不赞同,看看而已,权当了解作者的思想,有些话你很赞同,就多看一遍,吸进自己的大脑,带着这样的随意心情来读《人与永恒》,悠闲自在,受益匪浅!虽然在宗教信仰方面,我不太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我却无法否认作者给我们读者带来的那份宁静,甚至是份超然。
12个主题中,我最喜欢是“幸福与痛苦”。
一开始作者就说“幸福的和不幸的人呵,仔细想想,这世上有谁是真正幸福的,又有谁是绝对不幸的?!”的确如此,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幸福与痛苦其实是很难说的清的,回望逝去的事情,无论是使人幸福的,还是令人痛苦的,无论它们曾经是如何地让我们激动不已或悲痛欲绝,隔了一段时间了,它们都归于美丽。
那时候我们便会恍然大悟:原来,幸福和痛苦的差别并不像当初想得那么大。
原以为它们水火不容的,没想到它们水乳交融,幸福的回忆夹着忧伤,痛苦的追念掺着甜蜜。
幸福与痛苦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人气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人们的偏见,准确地说是没有深度的人们一味地追捧幸福,却又不明白什么是幸福,给幸福二字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幸福是因人而异的,而且,真正的幸福都是在痛苦中破茧而出的,换句话说,我们不可以把幸福与痛苦看得太肤浅。
周国平说:“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快乐。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人与永恒》读书心得笔记范文五篇
《人与永恒》读书心得笔记范文五篇#《人与永恒》读书心得体会1#《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作品,这本富有哲理意味的随感短文集,从许多方面给人以启示。
而最为让人注目的当属标题,即“人与永恒”的探讨。
人是一个奇怪的动物,明知人生苦短,却一直在不懈地寻找着永恒,而对“永恒”的执着从古至今未曾间断。
古代帝王寻丹问道,是为了让自己短暂的人生得到无限的延续,可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于是,在对“永恒”的追求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形式——既然生命无法延续,那就保留死去的肉体(奇特的保尸术应运而生);既然肉体无法保留,那就保留无形的精神(各种文艺作品应运而生),于是乎,人类成了唯一有语言及文字记载,并且掌握高深医学的物种,而这种对“永恒”的执着却往往让人苦不堪言。
首先,人类陷入了“执”,这种“执”会演变为固执,让人在对永恒的欲望和现实的不可得之间苦苦挣扎,特别是当亲历生命消逝的过程时,那血淋淋的现实会敲碎那看似坚强的心,让人不得不因面对这种对“永恒”的“不可得”而悲从中来。
其次,人在对永恒的追求中,编织了太多象征着美好意义而实际上毫无意义的网,我们用这些网去网住别人,也网住了自己。
我们总是喜欢自欺欺人地以为赋予某件事情一个高尚的意义,就会使之成为“永恒”(比如爱情),而事实上,该消失的仍然会消失,“短暂”是我们不可抗拒的命运。
而正是这种矛盾构成了人类的悲剧性。
人们总说“人生如戏”或者“人生就像一本书”,当我们初次看到这两句话时,总是喜欢把关注点放到“戏”和“书”所暗含的内容上,认为人生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并且充斥着巧合与荒诞,然而,却忽视了“戏”和“书”都会有“唱完”和“看完”的一天。
人生就是这样,无论多么精彩或是多么糟糕,无论人生的“书”的末尾是句号、问号、叹号还是省略号,它所表达的都是无奈的结局,而作为结局,它的意义已经随着它的消亡而消亡,但是人们却偏偏想要这个结局延续,这就使人生具有了荒诞性,父亲们希望子承父业,可却忘记了自己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却想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强迫必然带来反抗。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读一本好书,写下读后感,以下就是来自笔为整理的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欢迎阅读和借鉴。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散文集【第一篇】:《人与永恒》读后感“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含意的人动物。
”在苍茫大地上,有朝生暮死的飞虫,有乔松之寿的乌龟,当然,也有居于其间的人因。
有趣的是,只有人类惶恐于此命——长生不老,是人们追寻的终极。
可是人们殊不知啊,人,本就是永恒的。
每个人出生,老去,死亡,又重新投胎为人,如此往复,不正是永恒的吗?已经得到了永恒,每一个瞬间才变得重要、值得珍藏。
若是为了追求永恒的而忽视永恒中的每一个segment,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我压根都不太喜欢哲学,一年特别是在半年第三世界哲学史的熏陶后,更是闻哲学色变。
与其他哲学家相异,写信给周国平的文字不是写给他们“圈内人”看的。
西方哲学用生动的文字表达高深的哲学思想,是周先生的一大本领。
《人与永恒》算是他的一些随笔,你却能看出他领悟的那些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人与永恒家教随笔【第二篇】:《人与永恒》读后感初次接触周国平,是在很久之前,书店看到他的桑泰《妞妞》,翻了介绍,知道是写他女儿的。
又一次去书店,看到小半个展馆放的都是他的书,才知道他写过许多书,了解到他是学哲学的。
后来关注王小波,看小波的书,也认得了那句名言“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遂对其另眼相看,也开始热议他的书。
去年曾淘到一本《妞妞》,鼓气再三,还是没敢翻开,实在怕自己承受不了要不然那种悲伤。
如今发现他的书旋即再版,没流泪还是出手了,就从《人与永恒》这本有名的随笔集开始探寻他的罢。
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里面是一条一条的随笔,按照相似的主题并肩分类到一起。
第一条,嗯有道理,准备摘抄,第二条,嗯有道理,准备摘抄,第三条……第四条……好吧,我不抄了,看这情形,只怕要抄上以大半本书了,改变策略,这本还是加入里头书的行列,时常翻看、多多回味吧。
他的文字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不愧是学过哲学的,感觉他的话都好有哲理啊,有些需要闭上双眼,驱除杂念,仔细地咂摸咂摸其中的滋味。
《人与永恒——周国平》读后感
《人与永恒——周国平》读后感《人与永恒——周国平》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与永恒——周国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后岁月里是否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我也不愿别人来指指点点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为自己生病,还有懒惰慢慢悠悠的才读完了周先生的《人与永恒》,生病是真,也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来让自己好不那么备受内心的煎熬。
孤独、艺术、哲学、诗、真诚。
你看,现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读书,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可笑,看的时候,总在被书中的观点,说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书本,还是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想安慰自己说虽然现在不记得,但是它已经融在我的观点了,等需要用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的,什么时候要用,考虑问题还是向别人卖弄自己的时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实上,连那时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谓融进自己观点里的别人的观点都不太清楚。
我实在是看不上那些时时刻刻卖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难保证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尤其是最近发现,自己所瞧不上别人身上的点,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是自己从未发现而已,越是这样,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许一直以来讨厌的是那些自己在无意识的时候扮演的“角色”,总归还是觉得有些可笑。
“老是听别人发表同样的见解和感叹,我会感到乏味。
不过我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更乏味,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叹也听不到,我不愿重复,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给他们。
与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来……”何尝不是呢?只能听到别人同样的“见解”,感到无聊至极,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再嚼,实在是让我听的难受。
不想对着这样的观点拍手叫好,告诉对方你真有想法。
我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或许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很友善,没有如我这般苛刻的对待我,我开始逃离,现在不愿再随意与人谈论这些话题,总是会觉得对方太年轻气盛,就如“谈愁的都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饱经人生沧桑的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刚二十出头的年纪,也不敢说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还是一个幸运的人,身边总归是有一两个愿意听我讲,我也愿意好好听他们观点的人。
人与永恒读后感
导语《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
下面整理了人与永恒读后感,欢迎参考借鉴!【篇一人与永恒读后感】提笔之前,我重温了一遍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
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 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
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
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
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
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
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
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一直是不朽的传说。
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
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
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
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
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爱与孤独一直是个矛盾,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人与永恒读后感
一直都很喜欢周国平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而《人与永恒》就体现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怀的角度看问题。
提醒着人们要爱护珍惜自然。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
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
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
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
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
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
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
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
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
”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
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
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
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
《人与永恒》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人与永恒》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人与永恒》读后感作文(篇1)我喜欢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点。
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云雾上来俯视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们,这样,我们对己对人都不会太苛求了那些有着明显弱点的人更使我感到亲切。
没有一种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点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
认识到这一点,对人对己的态度或许会更宽容、更平和了吧。
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越大,快乐常在,痛苦也不会少,你既离不开人群,那就要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痛苦。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很生动形象的比喻。
记得不要忘记开花哦!心理学家们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
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
犯禁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在儿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证。
许多无关紧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诱惑了人们触犯禁忌的欲望。
这一现象真该引起父母、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类管理者的反思啊!每个人的个性是一段早已写就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人的个性是天性与后天环境熏陶的结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事件一方面作为人的个性的展示平台,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断面强化着人的个性品质。
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
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
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时彼一时地不靠谱,不同状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因为人终究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的只是适度的自由和解脱罢。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
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往往如影随形,假如我们能够把痛苦和欢乐当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无比的!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第一篇:读书笔记爱心永恒第二篇:人与永恒第三篇:人与永恒读后感第四篇:《人与永恒》个别片段第五篇:人与永恒-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爱心永恒——读《教海漫记》有感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在我的书架上已经躺了4年之久了,是我xx年去上海听课时买的,读过的时间也久了。
这次要写读后感,又重新翻了一遍,使我感动不已。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局部: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玄妙的新名词,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一篇篇读来,似一杯茗茶在手,清谈高雅,给人以气假设神闲之感觉;一次次重读,又会有新的感受在心头。
于老师崇拜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我时常在思考,于永正老师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爱心永恒!这是我在读完《教海漫记》后蓦然闪现在脑海中的4个大字。
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
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
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
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响,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到达警告他的目的。
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
好一个,敲山震虎哦,教育的艺术就在这里。
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
于老师懂得宽容。
他在《忍耐宽容》一文中说到: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
有一年,他接了一个5年级的班,前任班主任就告诉他,这个班“不好教”。
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天上课,就有学生搞怪,于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送给学生一个坦诚的微笑,化解了危机。
在他的引导下,班级慢慢走上轨道,与以前大不相同。
于老师牢记赞可夫的话:“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导读:本文是关于人与永恒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人与永恒读后感(一)《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
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
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
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
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
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
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
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
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
”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
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
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
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
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人与永恒》读书笔记(通用14篇)《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人与永恒》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的阅读。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篇1一直在琢磨精心挑选哪本书来写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我在无数次的抉择与舍弃中终于邂逅一本与我产生共鸣的书籍,其中周国平先生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人生的展望和总结,对于我这个正处于人生萌芽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颇有感悟和启迪的,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沉淀的心情细细咀嚼字里行间的深邃灵魂的洞悉,仿佛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在他生命的尽头对人生经历和体验的呐喊和思量,周国平先生正由于历经生活与事业的不断磨练而羽翼丰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浓缩的精华—《人与永恒》。
《人与永恒》这本书对于周国平先生来说感到十分出人意料,他提到是他随笔写下的一些随感的结集,他根本没想到要发表,但后来却成了最受欢迎之作,许多读者包括我在内都十分喜欢这本书,都把它翻烂了,或者把其中的许多句子抄在笔记本。
它对于作者而言,记录的仿佛是思念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脑里,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怀疑,因此获得了包括我在内的读者的喜爱。
《人与永恒》是作者许多年里陆续写下的,对于对于同一问题难免有不同的说法,会给人自相矛盾的印象,但恰恰是这种不想抹平矛盾,追求表面统一的不同寻常的做法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找到了在人性与人生之间的那一丝真实和平衡。
人生种种大谜,谁也不可能找到最终的谜底,也许每个谜都有无数个谜底,因而就没有谜。
似乎周国平先生的兴趣就在于猜谜,而当每次似乎谜底被猜中,却发现真正的谜底游离我们后退一步时,我们就觉得这谜底更有趣了。
全书的标题来源于书中的第一个题目最后一个题目的合并。
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
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两极之间有幻化无穷的人生之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读一本好书,写下读后感,以下就是来自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欢迎阅读和借鉴。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第一篇】:《人与永恒》读后感“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
”在苍茫大地上,有朝生暮死的飞虫,有乔松之寿的乌龟,当然,也有居于其间的人。
有趣的是,只有人类不安于此命——长生不老,是人们追寻的终极。
可是人们殊不知啊,人,本就是永恒的。
每个人出生,老去,死亡,又重新投胎为人,如此往复,不正是永恒的吗?已经得到了永恒,每一个瞬间才变得重要、值得珍藏。
若是为了追求永恒的生命而忽视永恒中的每一个segment,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我从来都不太喜欢哲学,特别是在半年西方哲学史的熏陶后,更是闻哲学色变。
与其他哲学家不同,周国平的文字不是写给他们“圈内人”看的。
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高深的哲学思想,是周先生的一大本事。
《人与永恒》算是他的一些随笔,你却能看出他领悟的那些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第二篇】:《人与永恒》读后感初次接触周国平,是在很久之前,书店看到他的那本《妞妞》,翻了介绍,知道是写他女儿的。
又一次去书店,看到小半个展台放的都是他的书,才知道他写过许多书,了解到他是学哲学的。
后来关注王小波,看小波的书,也知道了那句名言“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遂对其另眼相看,也开始关注他的书。
去年曾淘到一本《妞妞》,鼓气再三,还是没敢翻开,实在怕自己承受不了那种悲伤。
如今发现他的书再次再版,没忍住还是出手了,就从《人与永恒》这本有名的随笔集开始探寻他的征程罢。
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里面是一条一条的随笔,按照相似的主题分类到一起。
第一条,嗯有道理,准备摘抄,第二条,嗯有道理,准备摘抄,第三条……第四条……好吧,我不抄了,看这情形,只怕要抄上大半本书了,改变策略,这本还是加入床头书的行列,时常翻看、多多回味吧。
他的文字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不愧是学过哲学的,感觉他的话都好有哲理啊,有些需要闭上双眼,驱除杂念,仔细地咂摸咂摸其中的滋味。
他的这本随笔里包含很多主题:人,生命,爱,孤独,艺术,美,人生,读书,写作,婚姻,思想,信仰,死,永恒……每一部分都总能让你有所触动,似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所能表达的实在不足其思想之万一。
关于读书,周国平说:“藏书多得一辈子读不完,可是,一见好书或似乎好的书,还是忍不住要买,仿佛能够永远活下去读下去似的。
嗜好往往使人忘记自己终有一死。
”我想爱书之人大多如是吧……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其又言:“前人的思想对于我不过是食物。
让化学家们去精确地分析这些食物的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着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
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乐而健康,这就够了,哪里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是啊,对于书,没必要处处钻得透彻,捡自己喜欢的去读去消化就好。
“世人不计其数,知己者数人而已;书籍汪洋大海,投机者数本而已。
我们既然不为只结识总人口中的一小部分而遗憾,那么也就不必为只读过书籍中的一小部分而遗憾了。
”——之前我总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淡淡的焦虑中,因为有那么多的好书,我什么时候才能都看过来啊,现在想来,管那么多干嘛,碰到好书,对自己胃口的书,大快朵颐一番就好。
“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
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轻易被书中的观点带跑偏了,要辩证地思考,要多方求证。
就像周国平自己说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
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两极之间又幻化出无穷的人生之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
生与死、爱与孤独、真实、美、哲学与艺术、写作、天才、女人和男人,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或体验。
”且让我们与周国平一起探究这人世间的谜罢。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第三篇】:《人与永恒》读后感初识周国平,是在他的书籍《女儿四岁了,我们一起聊哲学》中,那时我就在想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父亲,居然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谈哲学这样令人倍感深奥的问题。
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和作家。
这么多头衔挂在一个人身上不仅让人觉得这个人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有句话说的很好:“当你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格外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而我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关注了这位鼎鼎大名的周国平个人公众号。
不得不说,他所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有内涵,也让人觉得真实,也带着诸多的烟火气儿。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灵光一现的火花,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就飘在脑海里了。
可惜的是,很有有人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尤其是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不过周国平却有这样的爱好,并长久的坚持下来,我们才能看到《人与永恒》一书。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收录他诸多随笔的结集。
此书经过不断的再版,据说现在已经出了10版了,可见他的文字有多么受读者喜爱。
在初秋这个依然炎热的午后,能够有幸拿着新书,和作者在书中相遇也是种莫大的幸福呢。
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说是随感集,不如说是一本引导人思考的哲学小书。
作者首先从人本身谈起,之后又说到自然、爱、孤独、哲学、幸福、天才、信仰等这样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最后又回归到死亡、时间与永恒,这些与人息息相关的东西。
读这样的书,总是不经意间就被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很多问题是平时想不到或者根本没时间去想的的。
与此同时,读这样的书也是轻松的,因为那些一段又一段的文字与感悟并不真的是在引导人去想什么,而是平静地诉说着自己的看法,仅此而已。
正因为篇幅短小,所以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空闲时间比较少的人阅读。
读书,读书,读的就是经验与智慧。
在书中,无论是怎样也安静不下来的人也会静心凝神,放空自己,得到精神的愉悦。
最后借用作者的一段话,与君共勉: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
我们不妨用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第四篇】:《人与永恒》读后感年轻人的时候几乎不怎么爱看散文,只在语文课本里看过朱自清和朱光潜。
后来因为沉迷少女小说,接触的散文就更寥寥可数了。
不过我经常说,年轻人最不应该的就是给自己设限,每个人也不应该总是找自己喜欢的而不去接触自己不擅长的,那样就不会有进步。
所以长大了开始看各种类型的书籍,小说好看,脑补的空间是大,但是几年后忘记的也多。
散文虽散,但情怀不老,绝大多数的人生总有共性,所以或多或少的有共鸣。
那种情感上的共振,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永恒是什么?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问我,我也不知道。
我甚至没听过自己的第一声啼哭,只知道那声啼哭一定是一个号角,吹响了我在人世间奋斗的冲锋号。
对永恒的意识觉醒在小学的某一年,那一年外婆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外婆去世。
一个每天都打招呼见面的老太太转眼只剩冰冷的肉身。
外公怕我和弟弟看到害怕,让我们待在房间不要出门。
只是房间又怎么能关住两个孩子的好奇心呢,我们把门打开一条小缝,眯着眼睛往外看。
人是那么的僵硬,不像枯草,但毫无生机。
外婆给我们戴上了能带在胳膊上的黑色布条,太外婆的被褥衣服都扔进了小区门口的回收站。
再后来,外婆每个清明都会不辞劳苦的去祭奠,风雨无阻,毫不理会日逝渐高的年纪。
多年后我去了一次火葬场,太外婆的照片在墙上已经褪色,眉目模糊,而我的记忆也想不起她的容貌和声音了。
记忆像是海绵,想要记住新的东西,只能把旧的记忆像水一样挤掉。
原来没有永恒,真实的肉体不能,虚妄的精神也不能。
正因为不能,才会有人类(可能也有外星人)在一直追求探索。
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像伊甸园的苹果那么诱人,张牙舞爪的伸出诱惑的手。
从《西游记》开始,古人就梦想着能长生不老,这个诱惑有多大,连修炼千万年的妖精都难以抗拒。
翻山越岭心心念念想要抓住唐僧,只为那一口就能长生不老的唐僧肉。
再远一点的秦始皇,沉迷仙术,派徐福东渡,只为去东瀛求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只可惜,还没等到就一命呜呼。
所以永恒是什么,没人见过,也没人说的清楚。
唯一偷了灵药长生不老的人,或许是嫦娥,可是她一定也不快乐,不然也不会发出哀怨的感慨了。
所幸闲暇时我们还能翻开周国平老师的书,看看名人名家对生死对人生的看法,也能获得几分释然的心境。
这本书很受读者欢迎,前后再版了十几次,一度引发了巨大轰动。
这次新版有了新的序言,时过境迁作者对人生有了新的想法。
封面也很空灵,日落仓山,更多了几分时间千古的心境。
厚度适中,都是短篇,小段落,随时可以读,没有太多局限的,好书,值得收藏。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随笔【第五篇】:《人与永恒》读后感今天看了电影《战狼Ⅱ》,这部电影8天创票房20亿,11天30亿,很了不起的成绩,观众直呼过瘾的同时,还对这部影片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与之前一边观看影片,一边直呼上当,或者谩骂导演不自重的挑剔观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呢?是一部表现中国士兵勇猛无敌的影片,是一部充满商业气息,却满满正能量的爱国影片,进了影院的观众说,看这部影片热血沸腾,是一部还想看第二遍的影片。
《士兵突击》我看了六遍,既然观众这么看好这部影片,那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看一遍,我想知道这部影片有没有像众多观众所反映的那样,是一部看了不后悔的影片,我看了,我不后悔。
周国平的随笔集《人与永恒》出了10版,作者都觉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周国平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文字优美而富哲理。
对于现在全民少读书的时代,能有很多人读他的文字,甚至还很期待,以至于一版再版,确实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这本书的开篇,作者说: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
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
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作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
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的意义。
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反。
每段文字都不长,每段文字都在阐释一个道理,这里面没有批判和讥讽,只有思考。
写随笔也需要沉淀和经验的累积,很多文字的组合都代表着作者的一个观点。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一些人是专门喜欢鸡蛋挑骨头的,比如我前文说的《战狼Ⅱ》,票房突飞猛进之时,就有小编开始怼这部电影了,什么宣传片抄袭了,什么电影过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了,我很纳闷,他们这样贬低一部势头正猛的电影出于什么目的,是嫉妒?还是过于追求完美?但愿他们是后一种,这样还能算做一个人,如果是前者,活着也就没什么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