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修订稿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环境监测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检测和监测的活动,旨在评估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变化并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本指导书旨在为环境监测作业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要求,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监测计划1. 监测目标环境监测的目标是评估特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并了解环境变化趋势,既可以关注单一环境要素,也可以综合多个环境要素。

监测目标应明确,可操作,并与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需要相对应。

2. 监测方案根据监测目标和要求,建立详细的监测方案。

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监测设备和仪器的选择、样品采集和保存等内容。

在编制监测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监测的可行性、精确性和经济性。

3.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价。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培训,并执行质控程序,记录和报告质量控制的结果。

三、监测实施1. 采样方法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是保证样品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环境监测中,采样方法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监测人员应了解各类样品的采样方法,并根据监测目标和要求进行选择。

2. 采样设备和仪器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合理选择和使用采样设备和仪器。

在采样设备的选择中,应考虑到设备的精确度、灵敏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同时,仪器的校准和维护也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3. 样品采集和保存监测人员应按照采样方案的要求进行样品采集,并注意采样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采样结束后,应妥善保存样品,避免污染和损坏。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1.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应进行及时、准确的录入和处理。

监测人员应熟悉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并按照质量控制程序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除异常值、归一化等处理。

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趋势分析、空间分析等。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数据分析技能,并能够合理解读监测数据,为环境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概述 (3)1.2 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重要性 (4)1.3 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基础 (4)2.1 监测技术概述 (4)2.1.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 (4)2.1.2 环境监测目的与任务 (5)2.2 监测方法与设备 (5)2.2.1 监测方法 (5)2.2.2 监测设备 (5)2.3 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5)2.3.1 数据处理 (5)2.3.2 数据分析 (5)第3章污染物采样与监测 (5)3.1 采样技术与方法 (6)3.1.1 采样基本要求 (6)3.1.2 采样方法 (6)3.2 污染物监测原理 (6)3.2.1 监测方法分类 (6)3.2.2 监测原理 (6)3.3 典型污染物监测技术 (6)3.3.1 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 (7)3.3.2 水污染物监测技术 (7)3.3.3 土壤污染物监测技术 (7)第4章空气质量监测 (7)4.1 空气质量指标体系 (7)4.1.1 污染物指标 (7)4.1.2 评价方法 (8)4.1.3 空气质量标准 (8)4.2 空气质量监测设备 (8)4.2.1 基本原理 (8)4.2.2 设备类型 (8)4.2.3 功能要求 (8)4.3 空气质量监测案例分析 (9)4.3.1 案例一: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9)4.3.2 案例二:工业区域空气质量监测 (9)4.3.3 案例三: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9)第5章水质监测 (9)5.1 水质指标与标准 (9)5.1.1 水质指标 (9)5.1.2 水质标准 (9)5.2 水质监测技术 (9)5.2.1 采样技术 (10)5.2.2 分析技术 (10)5.3 水质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0)5.3.1 数据处理 (10)5.3.2 分析方法 (10)第6章土壤污染监测 (10)6.1 土壤污染概述 (10)6.1.1 土壤污染概念 (10)6.1.2 土壤污染来源 (11)6.1.3 土壤污染危害 (11)6.1.4 土壤污染分类 (11)6.2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11)6.2.1 采样方法 (11)6.2.2 检测方法 (11)6.3 土壤污染监测案例分析 (11)6.3.1 案例一:某化工厂周边土壤污染监测 (11)6.3.2 案例二:某农业区土壤农药残留监测 (12)6.3.3 案例三:某城市公园土壤有机污染监测 (12)第7章噪声与振动监测 (12)7.1 噪声与振动监测基础 (12)7.1.1 噪声与振动的概念 (12)7.1.2 噪声与振动的来源 (12)7.1.3 噪声与振动的危害 (12)7.1.4 噪声与振动监测的目的 (12)7.2 噪声与振动监测设备 (12)7.2.1 噪声监测设备 (12)7.2.2 振动监测设备 (12)7.2.3 设备的校准与维护 (13)7.3 噪声与振动监测案例分析 (13)7.3.1 工业企业噪声监测 (13)7.3.2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监测 (13)7.3.3 建筑工地噪声与振动监测 (13)7.3.4 社会生活噪声监测 (13)第8章环境治理技术 (13)8.1 污染治理技术概述 (13)8.2 水污染治理技术 (13)8.2.1 水污染治理技术概述 (13)8.2.2 物理法 (13)8.2.3 化学法 (14)8.2.4 生物法 (14)8.2.5 组合技术 (14)8.3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14)8.3.1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概述 (14)8.3.2 物理法 (14)8.3.3 化学法 (14)8.3.4 生物法 (14)8.3.5 组合技术 (14)8.3.6 燃烧法 (14)8.3.7 冷冻法 (14)8.3.8 膜分离法 (15)第9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15)9.1 固体废物分类与特性 (15)9.1.1 固体废物分类 (15)9.1.2 固体废物特性 (15)9.2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5)9.2.1 减量化处理技术 (15)9.2.2 无害化处理技术 (15)9.2.3 资源化处理技术 (16)9.3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16)9.3.1 填埋处置 (16)9.3.2 焚烧处置 (16)9.3.3 资源化利用 (16)9.3.4 生态处置 (16)第10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应用 (17)10.1 综合应用概述 (17)10.2 案例分析 (17)10.2.1 案例一: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 (17)10.2.2 案例二:水污染监测与治理 (17)10.2.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与治理 (17)10.3 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3.1 发展趋势 (17)10.3.2 展望 (17)第1章绪论1.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概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过程、方法及其控制与修复技术的学科领域。

作业指导书(环境监测)

作业指导书(环境监测)

为正常开展各项监测工作,结合本站实际,特制定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望全体监测人员通力协作,严格按照本制度之规定执行.1、监测工作应按站工作年度计划或阶段计划进行,并由各室主任根据各自任务组织实施。

2、有分析样品时,由质量监督员接受样品,检查登记,安排项目,然后通知各室主任领取样品。

3、各室主任领到样品后,根据分析项目通知分析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析、结果上报等各项工作,不允许有遗漏样品、遗漏项目、漏报数据及数据上报延误等情况发生,否则追究其责任.4、样品分析后或监测工作完成后,由监测分析人员在原始记录上填写相应内容并签字,经校审人员校审,由质量负责人审定后交综合技术室报出或存档。

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诚环保,热爱监测,兢兢业业,勤奋工作。

业务精通,技能熟练,求真务实,优质高效。

二、科学监测,诚实守信科学严谨,数据准确,排除干扰,杜绝虚假。

规范程序,质量保证,履行承诺,接受监督。

三、遵纪守法,廉洁自律遵守法律,执行规章,纪律严明,工作有序.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不谋私利. 四、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和睦谦让.互相协作,顾全大局,淡泊名利。

甘于奉献.五、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护公物,珍惜资源,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励精图治,艰苦创业。

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崇尚科学,爱护人才,与时俱时,开拓创新。

为创建优质、高效实验室,使监测数据具有准确性、可靠性,特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

1、实验室必须保持清洁、整齐、安静,实验用具摆放合理、有序,并保持整洁,标志清新.2、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吃食物、喧哗和会客,禁止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或人员带入实验室.3、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一律要穿上工作服,保持衣帽整洁。

实验过程中,应专心致志,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离岗闲谈.4、实验室应建立卫生值日制度,及时清扫保持清洁。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的重要性 (3)1.1.1 环境保护监测的必要性 (3)1.1.2 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4)1.2 指导书的目的与意义 (4)第2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2.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4)2.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5)2.2.1 环境保护基本法 (5)2.2.2 环境保护单行法 (5)2.2.3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5)2.2.4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5)2.2.5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5)2.3 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 (5)第3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6)3.1 环境监测概述 (6)3.2 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6)3.2.1 大气监测方法 (6)3.2.2 水质监测方法 (6)3.2.3 土壤监测方法 (6)3.2.4 噪声监测方法 (6)3.3 环境监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7)3.3.1 新技术 (7)3.3.2 发展趋势 (7)第4章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 (7)4.1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7)4.1.1 采样技术 (7)4.1.2 分析技术 (7)4.1.3 在线监测技术 (7)4.1.4 遥感监测技术 (7)4.2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8)4.2.1 物理治理技术 (8)4.2.2 化学治理技术 (8)4.2.3 生物治理技术 (8)4.2.4 综合治理技术 (8)4.3 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8)4.3.1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案例 (8)4.3.2 工业企业空气污染治理案例 (8)4.3.3 区域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案例 (8)4.3.4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案例 (8)第5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 (8)5.1.1 采样技术 (9)5.1.2 水质参数测定技术 (9)5.1.3 水质在线监测技术 (9)5.2 水污染治理技术 (9)5.2.1 物理治理技术 (9)5.2.2 化学治理技术 (9)5.2.3 生物治理技术 (9)5.3 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9)5.3.1 案例一: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10)5.3.2 案例二:某化工园区废水处理 (10)5.3.3 案例三:某饮用水源地保护 (10)第6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 (10)6.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10)6.1.1 监测方法 (10)6.1.2 监测流程 (10)6.1.3 监测结果应用 (11)6.2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1)6.2.1 物理治理技术 (11)6.2.2 化学治理技术 (11)6.2.3 生物治理技术 (11)6.3 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1)第7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 (12)7.1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2)7.1.1 噪声监测技术 (12)7.1.2 振动监测技术 (12)7.2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2)7.2.1 噪声治理技术 (12)7.2.2 振动治理技术 (12)7.3 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3)7.3.1 噪声监测与治理案例 (13)7.3.2 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 (13)7.3.3 综合监测与治理案例 (13)第8章固体废物监测与治理 (13)8.1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 (13)8.1.1 监测方法 (13)8.1.2 监测指标 (14)8.2 固体废物治理技术 (14)8.2.1 填埋技术 (14)8.2.2 焚烧技术 (14)8.2.3 资源化利用技术 (14)8.3 固体废物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5)第9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15)9.1 生态保护概述 (15)9.1.2 生态保护原则 (15)9.1.3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15)9.2 生态修复技术 (15)9.2.1 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16)9.2.2 生物修复技术 (16)9.2.3 物理修复技术 (16)9.2.4 化学修复技术 (16)9.3 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分析 (16)9.3.1 案例一:某地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16)9.3.2 案例二:某矿区生态环境修复 (16)9.3.3 案例三:某城市河道生态修复 (16)第10章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发展趋势 (16)10.1 环境保护监测新技术展望 (16)10.1.1 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 (17)10.1.2 环境物联网技术 (17)10.1.3 基因组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7)10.2 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7)10.2.1 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 (17)10.2.2 生态修复技术 (17)10.2.3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 (17)10.3 环境保护政策与管理创新前景 (17)10.3.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 (17)10.3.2 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创新 (18)10.3.3 环境保护协同治理 (18)10.3.4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8)第1章绪论1.1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为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环境工程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前言环境工程监测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任务,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监测,确定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将为环境工程监测人员提供一份详细的作业指导书,以指导他们在实践中的监测工作。

二、监测设备准备在进行环境工程监测之前,首先需要准备以下设备:1. 温湿度计:用于测量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选择精确可靠的温湿度计进行监测工作;2. PH计:用于测量环境中液体的酸碱度,确保选择合适的PH计进行监测;3. 气体采样器:可采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确保选择可靠的气体采样器进行监测;4. 水质监测设备: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设备,如PH计、溶解氧仪、浊度计等;5. 数据记录器:记录监测数据的设备,确保选择可靠性高的数据记录器。

三、监测方法1. 空气质量监测- 使用气体采样器采集空气中有害气体样品;- 将采样器连接到气体分析仪,分析样品中各项指标的浓度;- 根据监测结果,评估空气质量是否达标。

2. 水质监测- 选择合适的水质监测点位,遵循监测规范进行采样;- 使用水质监测设备对采样水样的酸碱度、溶解氧、浊度等指标进行测量;- 根据监测结果,评估水体的质量状况。

3. 噪声监测- 定位需要监测的噪声源,设置合适的监测点位;- 使用噪声计对目标区域的噪声进行测量;- 根据监测结果,评估噪声是否超出规定标准。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记录- 使用数据记录器对监测期间的数据进行记录;- 记录的数据应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指标等。

2. 数据处理- 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绘制相应的图表和统计数据。

3. 分析结果- 对监测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判断监测对象是否达到相关监测标准;- 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五、监测报告撰写1. 报告结构- 标题页:包含监测项目名称、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等基本信息;- 摘要:对监测过程和结果进行简要概括;- 监测目的和背景:明确监测目的和背景信息;- 监测方法:详细描述监测方法和使用的设备;-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列出相应的图表和统计数据;- 结论与建议: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0 目录0.1 确保监测站监测业务独立性和公正性声明0.2 公正性声明0.3 质量手册发布令0.4 监测站简介0.5 质量手册的管理0.6 编写页0.7 修改页1 范围1.1 概述1.2 适用范围1.3 删减的要求2引用标准和法规2.1 引用的标准2.2 引用的法律、法规3定义和缩略语4 管理要求4.1 组织4.1.1 总则4.1.2 组织机构4.1.3 权利委派4.1.4 职责与权限4.1.5 比对和能力验证4.2管理体系4.2.1 总则4.2.2 职责4.2.3 管理体系的建立4.2.4 体系文件4.2.5 质量方针4.2.6 质量目标4.2.7 质量承诺4.2.8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承诺的内部沟通4.2.9 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4.3 文件控制4.4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 客户服务4.7 投诉4.8 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4.9改进4.10 纠正措施4.11 预防措施4.12 记录的控制4.13 内部审核4.14 管理评审5 技术要求5.1 总则5.2 人员5.3 设施和环境条件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5.5设备5.6测量溯源性5.7抽样5.8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5.9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5.10结果报告附件1:监测站组织结构图附件2:监测站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附件3:质量保证体系框图附件4:程序文件清单附件5:监测站平面图附件6:仪器设备一览表根据CNAS-CL01:2006 idt 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要求:“实验室或其所在组织应是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

实验室及其员工不会受到任何可能影响其技术公正性的来自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以保证实验室的公正地位。

据此,我代表********,就监测站监测业务的公正性作如下声明:监测站是********的下属单位,受总经理班子领导,公司各单位不得干涉监测站的监测业务,确保其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并为保障监测站的监测业务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

最新环境检测RBT214-2017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模板(含生态环境监测测机构补充要求)

最新环境检测RBT214-2017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模板(含生态环境监测测机构补充要求)

XXXX有限公司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受控章:发放编号:总页数: 161页(含封面)质量手册(2.0/1版)XXXX有限公司发布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实施日期:XXXX年XX月XX日日2345《质量手册》(第2.0/1版)批准令为了保证本公司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现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63号)、RB/T 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等文件,编制了适用于本公司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行,情况基本正常。

为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再次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进行了修订。

本《质量手册》(第2.0/1版)及相关的其他体系文件已经审定,予以发布,自XXXX年XX月XX日日起实施。

《质量手册》(第2.0/1版)阐明了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全面描述了本公司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本公司检验检测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全体员工必须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XXXX有限公司总经理:XXXX年XX月XX日6公正性声明和承诺XXXX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环境检验检测机构,为确保检验检测的公正性,特做如下声明并承诺:1、本公司是依法注册成立、并取得资质认定的独立法人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报告)负责,对涉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因自身原因导致检验检测数据出现错误、不准确或者其他后果的,本公司承担相应解释、召回报告的后果,并承担赔偿责任。

2、本公司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3、本公司建立和保持维护其公正和诚信的程序。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页共7页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1、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范,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

1.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1.3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

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

表1 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

表 1 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监测环节主要控制因素主要影响的目标布点系统 1.监测目标2.监测点位、点数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采样系统 1.采样次数或采样频率2.采样仪器技术、方法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运贮系统 1.样品的运输2.样品保存准确度分析测试系统1.样品的预处理2.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检测范围控制精密度、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3.分析人员素质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数据处理系统1.资料整理、处理及精度检验2.资料分布、分类管理制度的控制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综合评价系统 1.信息量的控制2.结果的表述及原因分析、对策1.4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

室内环境检测作业指导书三篇

室内环境检测作业指导书三篇

室内环境检测作业指导书三篇篇一: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作业指导书篇二:室内环境氨作业指导书实验名称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室内氨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室内空气中的氨2.了解室内采样布点的要求及空气采样器的使用方法3.熟练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二、仪器设备、环境条件1 仪器设备722s分光光度计:可测波长340——1000nm。

电子天平:精确到0.1mg。

气泡吸收管。

空气采样器:使用前后,用皂沫流量计校准采样系统的流量,误差应小于±5%。

2 环境条件检测室温度: 20±10℃湿度:60±10%三、采样方法及样品规格。

3.1 氨吸收原液(A1*):量取2.8mL浓硫酸(LS)加入水中,定容于1L容量瓶中;氨吸收液(A2):临用时将氨吸收原液(A1)稀释10倍。

吸取10mL A2入气泡吸收管。

3.2 采样3.3.1.在采样地点打开吸收管,与空气采样器入气口垂直连接,打开采样泵,调节流量0.5L/min,采样时间10min,采样体积5L。

采样后,将其保存在有密封措施的具塞比色管中。

采样的同时做好室外空白点的采集,记录采样时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

3.4 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V0=Vt·T0·P/(273+t)P0四、检测方法4.1 前期准备溶液的配制4.1.1 水杨酸溶液(50g/L)(A3):称取10.0g水杨酸[C6H4(OH)COOH](SYS)和10.0g柠檬酸钠[Na3C6O7·2H2O](NSN),加水约50mL,再加55 mL氢氧化钠[c (NaOH)=2mol/L](A4),用水稀释至200ml。

此试剂稍有黄色,室温下可稳定一个月。

4.1.2 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10g/L)(A5):称取1.0g[NaFe(CN)5·NO·2H2O]亚销基铁氰化钠(XPN),溶于100ml水中。

检验检测机构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RBT214-2017)

检验检测机构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RBT214-2017)

检验检测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保证检验检测活动的质量,确保检验检测场所环境条件满足舒适、标准、规范、有序、安全、环保的要求,保证检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范围适用于本机构检验检测业务范围内环境的识别、控制和维护。

3、依据3.1《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中4.3条款:场所环境。

3.2法律法规和安全要求、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的要求、特殊或精密仪器设备的要求、样品的要求以及操作人员本身的要求。

4职责4.1机构负责人负责保证检测室、养护室、样品室等设施资源配置符合要求,执行《仪器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

4.2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检验检测人员根据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组织制定环境控制目标、建立监控手段和措施。

4.3监督员、内审员负责监督环境控制的有效性。

4.4设备管理员负责对环境控制设施的维护、检定/校准,并负责状态标识的有效性张贴。

4.5检测人员负责对环境条件进行日常控制并记录环境条件控制记录。

5要求5.1检验检测工作环境的要求5.1.1检测场所面积和布置要满足检验检测工作要求和相关资质管理规定的要求;5.1.2检测场所与办公场所分离,防止影响检验检测工作;5.1.3房屋的布局设计或改造应考虑能源、采光、采暖、通风以及温湿度、噪音、振动等对检测工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5.1.4保证动力电和照明电的供给,检测室供电系统应与检测设备使用电量相匹配,并具有良好的接地线,以保证用电安全;5.1.5检测过程中有废气、烟雾产生的检测项目,应配有通风橱柜或有效地排气、排烟设施条件下进行操作,以保证检验检测工作质量和检测人员健康不受影响或损害;5.1.6检测过程有废水、废液产生的检测室或试验装置,应安装排污、收集系统,以保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1.7有温、湿度要求的检测室、样品处理室、养护室等应根据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要求控制养护的温度、湿度,配置环境监控设施(如干湿温度计)、养护设备,环境控制要求见《检验检测场所环境要求一览表》。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环境监测设备:包括空气质量检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采样容器:例如空气样品采集瓶、水样采集瓶等。

3. 标准物质:包括空气标准物质、水质标准物质等。

4. 实验仪器:如pH计、电导率仪等。

5. 其他辅助器材和试剂。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目的并选择适当的环境监测设备,如需要监测空气质量,则选择空气质量检测仪。

2. 准备好采样容器,并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的干扰。

3. 校准实验仪器,例如使用标准气体校准空气质量检测仪,校准pH计等。

4.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取样点位,并进行采样。

如需要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则在不同房间进行采样。

a) 空气采样:打开空气质量检测仪,根据仪器指示进行采样,将样品采集瓶置于适当位置。

b) 水样采样:使用水样采集瓶,将待测水样采集到瓶中。

5. 将采样容器密封并标记好采样点位、时间等信息,确保样品不受污染。

6. 将采集到的样品送至实验室,或者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现场分析。

7.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各项分析,如使用pH计测试水样的酸碱度,使用电导率仪测试水样的电导率等。

8. 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续可以制作相关数学图表进行展示。

9. 按照实验要求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清洗和储存。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眼镜等。

2. 操作时注意不要弄破采样容器,以免造成污染。

3. 使用实验仪器时,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 样品采集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力、温度等。

5.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并储存实验器材和试剂,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可以比较不同样品的环境参数,例如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水体的酸碱度等。

利用统计和图表分析,可以得出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和建议。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

目录目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布设及管理规程1.目的为规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布设,明确点位增加、变更、撤消要求,规定点位管理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布设、增加、变更、撤消、审批等管理。

3.点位布设3.1 定义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是以监测城市建成区的空气质量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目的而设置的监测点,参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其设置的最少数量由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确定。

每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代表范围一般为半径500 米至4 千米,有时也可扩大到半径 4 千米至几十千米(如对于空气污染物浓度较低,其空间变化较小的地区)的范围。

可简称城市点。

3.2 点位数量要求各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最少数量应符合表1 的要求。

按建成区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确定的最少监测点位数不同时,取两者中的较大值。

表 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设置数量要求3.3 布设原则城市点的布设要保证点位具有代表性、可比性、整体性、前瞻性和稳定性的原则,其中代表性、可比性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1)代表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水平和变化规律,客观评价城市、区域环境空气状况,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满足为公众提供环境空气状况健康指引的需求。

(2)可比性:监测点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3)整体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应考虑城市自然地理、气象等综合环境因素,以及工业布局、人口分布等社会经济特点,在布局上应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空气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从整体出发合理布局,监测点之间相互协调。

(4)前瞻性:应结合城乡建设规划考虑监测点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能兼顾未来城乡空间格局变化趋势。

(5)稳定性:监测点位置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应变更,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3.4 布设要求(1)位于各城市的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覆盖全部建成区。

环境监测技术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技术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技术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技术是一门关于环境状况、污染物浓度和环境影响的监测、分析和评估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在实践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特编写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实践要求。

二、作业概述本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仪器设备,并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一个环境监测项目。

具体要求如下:1. 调查研究: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环境监测领域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选择大气环境、水环境或土壤环境等方面的课题。

通过文献查阅和现地调研,了解该领域的监测方法、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

2. 实验设计:学生需要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设计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实验。

实验要求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采样点布设、仪器设备选择和实验操作步骤等。

3. 实验实施: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开展实际的环境监测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数据准确性和安全问题。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需要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图表绘制等手段,得出合理的结论和推断。

5.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编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报告要求格式整洁,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三、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如下:1. 调查研究(25%):对所选环境监测课题的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 实验设计(25%):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创新性。

3. 实验实施(20%):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20%):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 实验报告(10%):实验报告的格式、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

四、作业流程1. 学生选择环境监测领域的课题,并完成调查研究。

2. 学生设计环境监测实验,并得到指导教师的确认。

3.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概述 (4)1.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 (4)1.2 环境治理基本任务 (4)1.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发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5)2.1.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1.2 监测方法 (5)2.1.3 监测点位及布局 (5)2.2 水质监测技术 (5)2.2.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2.2 监测方法 (5)2.2.3 监测点位及布局 (5)2.3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5)2.3.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3.2 监测方法 (6)2.3.3 监测点位及布局 (6)2.4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6)2.4.1 监测对象及指标 (6)2.4.2 监测方法 (6)2.4.3 监测点位及布局 (6)第3章环境治理技术 (6)3.1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6)3.1.1 燃烧法 (6)3.1.2 吸附法 (6)3.1.3 冷凝法 (6)3.1.4 生物法 (7)3.2 水污染治理技术 (7)3.2.1 沉淀法 (7)3.2.2 过滤法 (7)3.2.3 膜分离法 (7)3.2.4 生物法 (7)3.3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7)3.3.1 物理修复技术 (7)3.3.2 化学修复技术 (7)3.3.3 生物修复技术 (7)3.4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7)3.4.1 吸声技术 (8)3.4.2 隔声技术 (8)3.4.3 减振技术 (8)3.4.4 噪声控制技术 (8)第4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8)4.1 监测设备选型与配置 (8)4.1.1 设备选型原则 (8)4.1.2 设备配置 (8)4.2 设备校准与维护 (9)4.2.1 设备校准 (9)4.2.2 设备维护 (9)4.3 仪器操作规范 (9)4.3.1 操作人员要求 (9)4.3.2 操作流程 (9)4.3.3 操作注意事项 (9)第5章环境监测方案制定 (10)5.1 监测项目立项 (10)5.1.1 项目背景分析 (10)5.1.2 监测目标确定 (10)5.1.3 监测项目立项申请 (10)5.2 监测方案设计 (10)5.2.1 监测点位布设 (10)5.2.2 监测指标及方法 (10)5.2.3 监测频次及周期 (10)5.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0)5.3 监测计划实施 (10)5.3.1 监测人员培训 (10)5.3.2 监测设备准备 (10)5.3.3 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1)5.3.4 监测报告编制 (11)5.3.5 监测结果运用 (11)第6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1)6.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1)6.1.1 数据收集 (11)6.1.2 数据整理 (11)6.2 数据分析技术 (12)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2)6.2.2 趋势分析 (12)6.2.3 相关性分析 (12)6.2.4 空间分析 (12)6.2.5 模型分析 (12)6.3 数据报告与发布 (12)6.3.1 数据报告 (12)6.3.2 数据发布 (12)第7章环境治理项目管理 (12)7.1 项目立项与审批 (13)7.1.1 项目可行性研究 (13)7.1.2 项目立项申请 (13)7.1.3 项目审批 (13)7.2 治理方案设计 (13)7.2.1 治理目标及原则 (13)7.2.2 治理技术选择 (13)7.2.3 治理方案编制 (13)7.3 项目实施与验收 (13)7.3.1 项目招投标 (13)7.3.2 项目施工 (13)7.3.3 项目监理 (13)7.3.4 项目验收 (13)7.3.5 项目运行与维护 (14)第8章环保法规与政策 (14)8.1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4)8.1.1 法律层面 (14)8.1.2 法规层面 (14)8.1.3 规范性文件 (14)8.2 环保政策解读 (14)8.2.1 国家环保政策 (14)8.2.2 地方环保政策 (14)8.3 环保执法与监管 (14)8.3.1 环保执法体制 (14)8.3.2 环保执法监管 (15)8.3.3 环保执法手段 (15)8.3.4 环保执法监督 (15)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新技术 (15)9.1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趋势 (15)9.1.1 遥感技术 (15)9.1.2 物联网技术 (15)9.1.3 大数据分析技术 (15)9.2 环境治理新技术研究 (15)9.2.1 生物技术 (15)9.2.2 物理化学技术 (16)9.2.3 资源化利用技术 (16)9.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16)9.3.1 政策支持 (16)9.3.2 产学研合作 (16)9.3.3 产业化推广 (16)9.3.4 宣传与培训 (16)第10章环保产业与市场分析 (16)10.1 环保产业概述 (16)10.2 环保市场分析 (16)10.2.1 市场规模 (16)10.2.2 市场结构 (17)10.2.3 市场竞争格局 (17)10.3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3.1 发展趋势 (17)10.3.2 展望 (17)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概述1.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指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系统、连续、定量的观察、测定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第一篇: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编写要点环境监测作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能够全面评估环境质量,并提供数据基础,以支持环境保护与管理。

为了有效指导环境监测作业的开展,下面将提供一份作业指导书的编写要点。

一、引言作业指导书的引言部分应简明扼要地介绍环境监测的背景和意义,包括环境质量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与改善的作用等。

此外,还可以简要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为后续的作业指导做好铺垫。

二、作业指导原则在作业指导原则中,应明确环境监测作业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要求作业人员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要遵循科学准确、客观公正、规范统一的原则。

此外,还可以强调作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比如做好安全防护、保护环境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

三、作业流程作业流程是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最关键的部分,它详细描述了作业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要点。

在编写作业流程时,需要尽量具体、明确地描述每个步骤和操作流程,以保证作业人员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环境监测。

作业流程应包括以下要点:1. 环境监测计划编制:描述环境监测计划的编制要求和步骤,包括监测内容、样品收集方法、监测点位布设、监测频次等。

2. 仪器设备校准与准备:说明作业人员应如何进行仪器设备的校准和准备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样品采集和保存:详细描述样品采集的方法、采样器具的选择与处理以及样品保存的要求。

4. 数据记录与处理:阐述数据记录的方式和要求,包括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相关信息的记录。

强调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标准,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5. 报告编写与分析:指导作业人员如何撰写监测报告,包括报告的结构、格式以及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等。

四、作业安全与质量控制考虑到环境监测作业的特殊性,作业指导书还需要对作业安全与质量控制进行相关要求与说明。

这部分可以明确要求作业人员执行标准操作程序、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提供应急措施和风险评估等内容。

五、作业评价与改进作业指导书的最后一部分是作业评价与改进,它可以用于总结和评估监测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3)1.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3)1.1.2 环境监测的任务 (4)1.2 污染控制原理与方法 (4)1.2.1 污染控制原理 (4)1.2.2 污染控制方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监测点位布设 (5)2.1.1 点位布设原则 (5)2.1.2 点位布设方法 (5)2.2 监测项目与频次 (5)2.2.1 监测项目 (5)2.2.2 监测频次 (6)2.3 监测方法及设备 (6)2.3.1 监测方法 (6)2.3.2 监测设备 (6)第3章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 (6)3.1 大气污染概述 (6)3.2 大气污染物监测 (6)3.2.1 监测方法 (6)3.2.2 监测项目 (7)3.3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7)3.3.1 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 (7)3.3.2 有组织排放控制技术 (7)第4章水污染监测与控制 (8)4.1 水污染概述 (8)4.2 水质监测方法 (8)4.2.1 采样方法 (8)4.2.2 水质分析方法 (8)4.3 水污染控制技术 (8)4.3.1 预处理技术 (8)4.3.2 主体处理技术 (8)4.3.3 深度处理技术 (8)4.3.4 综合处理技术 (9)第5章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 (9)5.1 土壤污染概述 (9)5.2 土壤污染监测 (9)5.2.1 监测方法 (9)5.2.2 监测程序 (9)5.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5.3.2 化学修复技术 (10)5.3.3 生物修复技术 (10)5.3.4 综合修复技术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控制 (10)6.1 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 (10)6.1.1 噪声与振动定义 (10)6.1.2 噪声与振动来源 (10)6.1.3 噪声与振动危害 (10)6.1.4 我国环境标准 (10)6.2 噪声与振动监测 (11)6.2.1 监测方法 (11)6.2.2 监测设备 (11)6.2.3 技术要求 (11)6.3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1)6.3.1 控制原则 (11)6.3.2 控制技术 (12)6.3.3 控制措施 (12)第7章固体废物监测与处理 (12)7.1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12)7.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12)7.1.2 固体废物的分类 (12)7.1.3 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12)7.1.4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12)7.2 固体废物监测 (13)7.2.1 监测目的与意义 (13)7.2.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3)7.2.3 监测技术规范与标准 (13)7.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13)7.3.1 减量化处理技术 (13)7.3.2 资源化利用技术 (13)7.3.3 无害化处理技术 (13)7.3.4 安全填埋技术 (13)7.3.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设施建设与管理 (13)7.3.6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创新与发展 (13)第8章辐射污染监测与防护 (13)8.1 辐射污染概述 (13)8.1.1 辐射污染定义 (14)8.1.2 辐射污染来源 (14)8.1.3 辐射污染危害 (14)8.2 辐射监测方法 (14)8.2.1 辐射监测原理 (14)8.2.2 辐射监测设备 (14)8.2.3 辐射监测方法 (14)8.3.1 防护原则 (14)8.3.2 防护措施 (14)第9章环境监测数据与分析 (15)9.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5)9.1.1 采样方法 (15)9.1.2 采样设备 (15)9.1.3 数据处理 (15)9.1.4 数据存储 (15)9.2 数据分析与评价 (15)9.2.1 数据分析方法 (15)9.2.2 评价标准 (15)9.2.3 污染源解析 (15)9.2.4 风险评估 (15)9.3 环境质量报告编制 (15)9.3.1 报告内容 (16)9.3.2 报告格式 (16)9.3.3 报告提交 (16)9.3.4 报告公开 (16)第10章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16)10.1 环境污染概述 (16)10.2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16)10.2.1 监测目的与任务 (16)10.2.2 监测方法与手段 (16)10.2.3 监测程序与要求 (16)10.2.4 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 (16)10.3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与善后工作 (16)10.3.1 应急处理原则与措施 (16)10.3.2 应急处理流程与操作 (16)10.3.3 善后工作内容与要求 (17)10.3.4 应急处理与善后工作的组织管理 (17)第1章绪论1.1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环境监测作为评估和保障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2.22•【文号】环办监测函[2017]249号•【施行日期】2017.02.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17]2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办发〔2015〕56号)有关要求,规范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地表水网)监测工作,提高国家地表水网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作业指导书)。

本作业指导书包含28个文件,规定了国家地表水网监测任务全过程的操作规程,包括术语定义,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要求,现场监测项目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室分析测试方法选择,地表水监测项目操作作业指导书,内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要求以及数据处理及报送要求等内容。

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各地环境保护厅(局)应及时将作业指导书转发监测部门使用。

可登录我部网站()“通知公告”栏目检索下载作业指导书。

试行期间若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侯帮磊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邮编:100035电话:(010)66556824传真:(010)66556824邮箱:******************.cn附件: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7年2月22日。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工作。

三、监测人员要求(一)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标准。

(二)监测人员应经过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

(三)监测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监测设备和仪器(一)监测设备和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性能符合监测要求。

(二)在使用前,应对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对设备和仪器的校准、维护和检查应做好记录。

五、大气环境监测(一)监测项目常见的大气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₁₀、PM₂₅)等。

(二)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直接采样法、富集采样法等。

2、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认可的分析方法,如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

(三)监测频率根据不同的区域和污染源,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

一般来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每日或每周进行。

(四)数据处理与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量。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地点、时间、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等内容。

六、水环境监测(一)监测项目主要监测项目有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总氮等。

(二)监测方法1、水样采集按照规定的采样点和采样方法采集水样,保证水样的代表性。

2、分析测试运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方法进行测定。

(三)监测频率对于河流、湖泊等水体,监测频率根据其功能和水质状况确定。

(四)数据处理与报告对水样分析结果进行处理,评价水体的水质状况,并编制监测报告。

环境部作业指导书(修改)

环境部作业指导书(修改)

环境部作业指导书拟制:日期:日期:日期:版本号:生效日期:〔受控文件,未经许可不得复印修改〕环境部作业指导书名目一、职责与权利环境治理部的职责与权利〔文件编号HFZD-001A〕-----------------〔3〕二、工作制度保洁治理流程〔HFZD-002A〕------------------------------------〔7〕清洁治理制度〔HFZD-003A〕------------------------------------〔8〕绿化治理制度〔HFZD-004A〕-----------------------------------〔17〕消杀治理制度〔HFZD-005A〕-----------------------------------〔20〕三、附件:公共部位清洁检查标准及扣分标准〔HFZD-001B〕-----------------〔22〕室内保洁工作考核标准〔HFZD-002B〕---------------------------〔23〕清洁质量总结表〔HFZD-003B〕---------------------------------〔24〕绿化检查标准及扣分标准〔HFZD-004B〕-------------------------〔25〕绿化养护周检表〔HFZD-005B〕---------------------------------〔26〕绿化工作日检查表〔HFZD-006B〕-------------------------------〔27〕消杀效劳记录表〔HFZD-007B〕---------------------------------〔28〕消杀效劳检查表〔HFZD-008B〕---------------------------------〔29〕附件:作业指导书操纵程序〔HFZE-001A〕-------------------------------------(30) 文件修改建议表〔HFZE-001B〕---------------------------------------------------(31)环境部职责与权利〔泓福物业受控文件HFZD-001A,第版第次修改,生效日期:年月日〕环境治理部主管职责环境治理部主管权力保洁领班岗位职责绿化领班岗位职责清洁工岗位职责1.负责所属区域清洁卫生,保养等工作,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完成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页共7页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1、目的及适用范围目的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范,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

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

表1 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

表1 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

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

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等同采用 I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下高效、规范的运作。

2、样品采集根据监测方案所确定的采样点位、污染物项目、频次、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样。

必要时制订采样计划,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交通工具以及安全保障等。

采样人员应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监测点位的周边情况,掌握采样方法、监测项目、采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的保存技术和采样量等,做好采样前的准备。

采集样品时,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并对采样准备工作和采样过程实行必要的质量监督。

需要时,可使用定位仪或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证实采样点位置。

样品管理样品运输与交接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沾污、损失和丢失。

样品接收、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标签及其包装应完整。

若发现样品有异常或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并尽快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采样。

样品保存样品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志,以免混淆。

样品保存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

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监测人员应执行相应监测方法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内部质量控制措施。

空白样品空白样品(包括全程序空白、采样器具空白、运输空白、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3页共7页白等)测定结果一般应低于方法检出限。

一般情况下,不应从样品测定结果中扣除全程序空白样品的测定结果。

校准曲线采用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仅限在其线性范围内使用。

必要时,对校准曲线的相关性、精密度和置信区间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是否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

若不满足,需从分析方法、仪器设备、量器、试剂和操作等方面查找原因,改进后重新绘制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不得长期使用,不得相互借用。

一般情况下,校准曲线应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

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开展新的监测项目前,应通过实验确定方法检出限,并满足方法要求。

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计算方法执行 HJ 168。

平行样测定应按方法要求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样品做平行样品测定。

加标回收率测定加标回收实验包括空白加标、基体加标及基体加标平行等。

空白加标在与样品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

基体加标和基体加标平行是在样品前处理之前加标,加标样品与样品在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

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加标物质的形态、加标量和加标的基体。

加标量一般为样品浓度的~3 倍,且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应超过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

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在方法检出限附近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

加标后样品体积应无显着变化,否则应在计算回收率时考虑这项因素。

每批相同基体类型的样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比例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及其平行样测定。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监测工作中应使用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或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的物质。

应有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的管理程序,对其购置、核查、使用、运输、存储和安全处置等进行规定。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应与样品同步测定。

进行质量控制时,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不应与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来源相同。

应尽可能选择与样品基体类似的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定,用于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或检查实验室(或操作人员)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4页共7页质量控制图常用的质量控制图有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均值-极差控制图等,在应用上分空白值控制图、平行样控制图和加标回收率控制图等,相关内容执行 GB/T 4091。

日常分析时,质量控制样品与被测样品同时进行分析,将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标于质量控制图中,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测定值落在中心附近、上下警告线之内,则表示分析正常,此批样品测定结果可靠;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表示分析失控,测定结果不可信,应检查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和上下控制线之间,虽分析结果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应予以注意。

方法比对或仪器比对对同一样品或一组样品可用不同的方法或不同的仪器进行比对测定分析,以检查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指本机构内质量管理人员对监测人员或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下级机构监测活动的质量控制,可采取以下措施:密码平行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样品作为密码平行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

若平行样测定偏差超出规定允许偏差范围,应在样品有效保存期内补测;若补测结果仍超出规定的允许偏差,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失控,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必要时重新采样。

密码质量控制样及密码加标样由质量管理人员使用有证标准样品/标准物质作为密码质量控制样品,或在随机抽取的规样品中加入适量标准样品/标准物质制成密码加标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

如果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在给定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受控。

反之,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作废,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

人员比对不同分析人员采用同一分析方法、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测定,比对结果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控制要求。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5页共7页实验室间比对可采用能力验证、比对测试或质量控制考核等方式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证明各实验室间的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3.. 留样复测对于稳定的、测定过的样品保存一定时间后,若仍在测定有效期内,可进行重新测定。

将两次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样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处理应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确保全面、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

不得利用数据有效性规则,达到不正当的目的;不得选择性地舍弃不利数据,人为干预监测和评价结果。

有效数字及数值修约数值修约和计算按照 GB/T 8170 和相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要求执行。

记录测定数值时,应同时考虑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读数误差。

对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有效数字位数可以记录到最小分度值,最多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

精密度一般只取 1~2 位有效数字。

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只舍不入,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个非 9 数字。

如果小数点后多于 4个9,最多保留 4 位。

校准曲线斜率的有效位数,应与自变量的有效数字位数相等。

校准曲线截距的最后一位数,应与因变量的最后一位数取齐。

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 GB/T 4883,当出现异常高值时,应查找原因,原因不明的异常高值不应随意剔除。

数据校核及审核应对原始数据和拷贝数据进行校核。

对可疑数据,应与样品分析的原始记录进行校对。

监测原始记录应有监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的签名。

监测人员负责填写原始记录;校核人员应检查数据记录是否完整、抄写或录入计算机时是否有误、数据是否异常等,并考虑以下因素:监测方法、监测条件、数据的有效位数、数据计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6页共7页算和处理过程、法定计量单位和质量控制数据等。

审核人员应对数据的准确性、逻辑性、可比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重点考虑以下因素:监测点位;监测工况;与历史数据的比较;总量与分量的逻辑关系;同一监测点位的同一监测因子,连续多次监测结果之间的变化趋势;同一监测点位、同一时间(段)的样品,有关联的监测因子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和合理性等。

4、监测结果的表示监测结果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平行样的测定结果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时,用其平均值报告测定结果。

监测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用“ND”表示,并注明“ND”表示未检出,同时给出方法检出限值。

需要时,应给出监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范围。

5、监测报告(见附录A)监测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报告标题及其他标志;——监测性质(委托、监督等);——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编制时间,采样(监测)现场的地点(必要时);——委托单位或受检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报告统一编号(唯一性标志),总页数和页码;——监测目的、监测依据(依据的文件名和编号);——样品的标志:样品名称、类别和监测项目等必要的描述,若为委托样,应特别予以注明;——样品接收和测试日期;——需要时,列出采样与分析人员,监测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名称、型号及品牌;——监测结果:按监测方法的要求报出结果,包括监测值和计量单位等信息;——报告编制人员、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的签名和签发日期;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7页共7页——监测委托情况(委托方、委托内容和项目等);——需要时,应注明监测结果仅对样品或批次有效的声明。

当需对监测结果做出解释时,监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信息:——对监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殊监测条件(如环境条件的说明);——当委托单位(或受检单位)有特殊要求时,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监测报告中应包含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结果和结论;——需要时,提出其他意见和解释;——特定方法、委托单位(或受检单位)要求的附加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