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诊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谢 、遗传 、凝 血 、免疫 等 因素 有关 ,其基 本病 理 特征 为 肾
小球 毛细血 管基底 膜增 厚 ,但 是具 体机 制 尚不 清楚 ,防治
上除强调 控制 血糖 、血压 、血脂 等基 ,延 缓 肾 功能 减 退 的进 程 ,近年在 常规治疗 的基础上采用 中医辨证治疗 D N,取得 了较满 意的疗 效 ,现报道如下 。
王 玲
洮南 170 3 10 吉林 省洮南 市疾病 预防控 制中心 ,吉林
【 关键词 】 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JR8. 57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7 (02 1 06 — 2 07 81 2 1J1 - 05 0
糖尿病 肾病 ( N)是糖尿病 严重 的微 血管并 发症 ,是 D 糖尿病 的 主要死 亡 原 因。现代 医学认 为 ,D 的发 生 与代 N
4 疗效标准及治疗效 果
4 1 疗 效 标 准 .
议所确定 的诊断标 准 ,确 诊为 2型糖 尿病 ;② 糖尿 病 肾病 分期标 准属I 床糖尿病 肾病期 即 I } 缶 V期 ;③ 除外原发 性高血 压 ,心功 能不 全 ,严 重 感染或 其它 肾脏 疾病 引起 的 肾功能 改变 ;④ 中医辨证 属气 阴两虚脉络瘀阻者 。
12 一般 资料 .
①显 效 :临床症状消失 或基本 消失 ,2 4小时 尿蛋 白定
量减少 5 %以上 ,血肌酐较前下 降 2 % 以上 ,空腹 、餐 后 0 5 血糖及血脂 达标或较前 下 降 5 % ;②有效 :症状或 体征 减 0 轻 ,2 4小 时尿 蛋 白定量较前减少 3 % ,空腹 、餐 后血糖 较 0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经验分享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往往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患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该症相当于中医学消渴病继发的水肿、胀满、尿浊、关格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赵进喜一、辨证论治1.辨体质因素论治导师临证用药,非常重视病人素体状况,他把人群划分为三阴三阳六类体质,结合病人体质讨论最容易罹患哪种并发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
导师认为虽然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但都和病人的体质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眼病,而有的则易发肾病或心血管病变等等。
如果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治疗过程中用药干预,或者是考虑到病人的体质辨证施治,则其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会有所推迟和减轻。
赵师认为本病患者多是少阴体质或厥阴体质的病人。
少阴体质素体肾虚或后天失养,房事不节,或久病伤肾所致。
患者平素体虚,体形瘦长,善思,有失眠倾向,出现双目干涩,身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小便异常,性功能障碍,溲黄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常表现为六味地黄汤证、肾气丸证、真武汤证等;厥阴体质者多阴虚阳亢,肝阳上扰所致,平素性急易怒,不善于控制情绪,患者多见头晕,视物昏花,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头晕头痛,甚至呕血、飧泻,易合并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肾病等,常表现为建瓴汤证、杞菊地黄丸证、白术芍药散证等。
2.辨证分期论治早期本虚三型:阴虚型:患者多伴有气虚证,包括肝肾气虚阴虚证、肺肾气虚阴虚证等,治以益气养阴、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参芪地黄汤、二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化裁加减。
阳虚型:患者亦多伴气虚证,包括脾肾气虚阳虚证、心肾气虚阳虚证等,治以益气温阳、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济生肾气丸、人参汤、水陆二仙丹、五苓散等方化裁。
阴阳俱虚型:患者多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同在,包括肝脾肾阴阳俱虚证、心脾肾阴阳俱虚证等,治以益气、滋阴、助阳、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黄芪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二仙汤、五子衍宗丸等方化裁。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 抗 生素 的购 买途径过于方便 除了医院 , 老百姓 的家里 都会 有抗 生 素存在 , 药 店 里 的 很 大一部分也是 抗生 素 。作 者所 在地 区为 例 , 在 这里 , 作 者 曾有 意识 的到多家药 店及 药 品零售 企业 柜 台前 购买 按 照 当 前法规规 定的需要处方才能购买抗 生素 , 都能很 方便 的购买 到, 甚至都不需要处方 而且可 以让 自己选择抗 生素药 。而在 医疗机构 , 虽然需要处方 , 但 当人们 提出购买 抗生 素时 , 哪怕 是限致使用 或特殊使用级别 的抗 生素 , 医疗机构 工作人员 只 是提醒患 者不 要过多滥用 , 但 一般都能 得到满 足。加之 由于 卫生经费投入 不足 , 许多 医疗 机构 必须担 负本机 构工作人员 的职工工资福利 以及机构本身 的营运 经费及 发展基金 , 另外 目前 国内医疗 环境 不 善 , 医患 矛盾较 大 , 患 者稍 不满 意就有 可能纠缠 医生 , 发生纠纷 , 而有的抗生 素利润较 大 , 医疗机构
组均采用糖尿病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 , 常规给予调脂、 生活方式干预 。结果 与 C、 B与 C组 比较均 P< 0 . 0 5 。结论 A与 B组 比较 P> 0 . 0 5 , A 糖尿病 肾病 的早期治 疗极其 关键 , 中西 医结合 贝那普利 和益 肾
汤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 疗效优 于贝那普利单药 治疗 和单 纯 口服益 肾汤治疗 ( P< 0 . 0 5 ) 。
工作人员也乐 的开具这类处方 , 以达到“ 双赢 ” 。
3 人 民 医疗 保 健 知 识 的 缺 乏
模式 , 净化 医疗 环境 , 缓解 医患 矛盾 , 改善 医患关 系 , 让 医生 不再 以业务 收人来 决定 自己的实 际收入 , 让 患者不再 影响到 医生 的用药决策 。从 源头上堵止抗生 素滥用情况 的发生 , 让 抗生素 的使用 回归 到合理 的轨 道上 来。使抗 生素 成为 人们 抵御疾病 的利器 , 而不是有可 能伤 到 自己的双刃剑 。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一、引言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综合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综合评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以期提供有益的指导意见。
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评估1. 西医诊疗指南的综合评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西医诊疗指南主要包括疾病的分期、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指导等内容。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联合发布的最新指南,疾病分期的诊断标准更为严格,药物治疗方案更加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更加注重长期管理。
这些指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亦存在一定局限性。
2. 中医诊疗指南的综合评估中医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诊疗主要包括辨证施治、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糖尿病诊疗规范》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临床指南》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诊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了以药食同源、阴阳调补为主要特点。
这些指南在维护患者肾功能、调节血糖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亦需谨慎对待。
三、综合评估与个人观点综合评估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中,中西医结合诊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医的辨证施治和中药调理与西医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
个人观点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达到疗效最大化,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四、结语《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对临床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最终的落实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我们应不断总结和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经验,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更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五、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关键词
能 不全 的患 者 , 应尽 早 使 用 胰 岛
素 。肾功 能不 全患 者需 调整胰 岛素用 量 。应密 切监 测 患 者 血糖变 化来 调节 剂量 , 以免发 生低 血糖 。 中 医药 的应 用 , 床 常 以金 匮 肾 气 丸 、 味 白术 临 七
糖尿 病控 制 和并 发 症 防治 试 验 ( C T) D C 和英 国 2
型糖 尿病 前 瞻 性 研 究 ( K D ) 别 证 实 了 无 论 是 1 U P S分 型糖 尿病 , 还是 2型糖 尿 病 , 格控 制 血糖均 能 明显 减 严
少D N的发 生 和延 缓 其病 程 的进 展 。 目前 认 为 D N的 发病 与细胞 内高葡 萄糖 浓度 有直 接关 系 。 D N降糖 药 物 口服药 首选糖 适 平 , 因其仅 5 经 肾 % 脏排 出 , 增加 肾脏 负 担 ; 次 是 克 糖 利 , 代谢 产 物 不 其 其 6 % 由肠道 排 出 , 5 其余 由肾脏排 出 , 且无 活性 。应 避 免 使用 双胍 类 降糖 药 。糖 尿 病 肾病 伴 有 肾功 能 不 全 者 , 对 降血糖 药 物有 特殊 要求 :) 1 磺脲 类 药物 : 刺激 胰 岛 p 细胞 分 泌胰 岛素 而 降低 血 糖 , 中多 数 药 如 甲磺 丁脲 其 ( 80 、 D 6 ) 格列 本 脲 ( 降 糖 ) 格列 吡 嗪 ( 吡 达 ) 格 优 、 美 、 列 齐特 ( 达美 康 ) 等主要 经 肾脏 排 泄 , 肾功 能 不全 时体
羽、 甘草 、 芍药 、 橘皮 、 苍术、 黄芪、 丹参、 川芎、 大黄、 冬 虫夏 草 、 蒡 子 、 瓜 、 蛭 、 五加 等 ; 牛 苦 水 刺 中药 提 取 物 主 要有 黄芩 苷 、 黄连 素 、 飞 蓟宾 、 多 酚 、 皮 素 、 黄 水 茶 槲 大 酸 、 根 素等 , 葛 通过 抑制醛 糖 还原 酶 的活性 或蛋 白非 酶 糖基化及氧化产物形成等各种作用机制而降低血糖 。
糖尿病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危险因素和预后
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等。其中,高血糖和高血压是DKD发 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血糖和高血压可导致肾脏血管病变和肾小球 硬化。
预后
DKD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干预措施及患者自身状况 等。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可延缓DKD进展,改善患者预后。若进展至ESRD阶段 ,则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糖尿病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 治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05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糖尿病肾脏病概述 • 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 • 专家共识解读 • 临床实践指南 • 研究展望与挑战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水平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 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本共识旨在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 式,提高糖尿病肾脏病的防治水平,减少患者的病痛和经济 负担。
西医对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
01
02
03
控制血糖
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 岛素等方式,将血糖控制 在正常范围内,以减轻肾 脏负担。
控制血压
选用适当的降压药物,将 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有 助于保护肾功能。
饮食治疗
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以优 质动物蛋白为主,同时控 制钠盐摄入,以减轻肾脏 负担。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色
糖尿病肾脏病概述
定义和流行病学
定义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指由糖尿病引起 的慢性肾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 血管并发症之一。
【干货整理】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依据:(1)有确切的糖尿病史。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个月内连续尿检查三次UAER 介于20~200μg/min(28.8~288mg/24h),且可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原因者,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3)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连续2次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者,可诊断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上凡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同时应注意排除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尿蛋白增高的原因。
(二)疾病分期参考丹麦学者Mogensen提出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方案进行。
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体积增大,尿无白蛋白,无病理组织学损害。
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其初期改变为可逆性。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明显,出现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荒废开始出现。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
UAE持续200μg/min 或尿蛋白>0.5g/24h,血压增高,水肿出现。
肾小球荒废明显,GFR开始下降。
Ⅴ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GFR<10ml/min。
肾小球广泛荒废,血肌酐、尿素氮增高,伴严重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消渴病肾病临床上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即西医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Ⅲ期;中期,即西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肾功能正常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正常者;晚期,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存在肾功能损害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不全和Ⅴ期患者。
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版)
简介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肾
功能损害。
中医诊疗方案是从中医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中医诊断
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性肾病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诊断方法
1. 中医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脉等,以确定糖尿病性肾病的诊断。
2. 辅助检查: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尿常规、尿微量白蛋
白定量和血糖测定等,来确诊疾病和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个体化的
中药方剂,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益气等作用,以改善肾
功能和控制血糖。
2. 饮食调理: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帮助控制血糖和促进肾功能恢复。
3.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艾灸等手段,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机体气血,促进糖尿病性肾病的康复。
4. 中医推拿疗法:采用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肾功能的恢复。
注意事项
1.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并进行相关检查。
2. 注意卫生,避免感染,避免长时间受寒等。
3. 饮食要健康均衡,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食过咸过辣。
4. 合理进行体育锻炼,适度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情。
以上是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当肾小球的滤过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一些有毒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此时就会发生肾功能衰竭。
大多数糖尿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衰竭,肾脏滤过能力下降,就会导致大量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形成——蛋白尿。
这就是医生要为你检查尿蛋白含量的原因。
当糖尿病首先破坏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时,血液循环中的一部分蛋白会随尿液排出体外,称为“白蛋白”,由于尿里含有少量白蛋白,常被称作“微量蛋白尿”。
如果病情严重,肾脏排泄功能几乎丧失,就必须接受透析,甚至需要换肾。
1 中医辨证糖尿病肾病正气内虚常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而邪热又有湿热伤肾、郁热伤肾、热毒伤肾之分。
但基本病因在于“热”,其中有湿热、郁热、热毒之分,病位有在肾、在膀胱之异,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湿热化毒伤肾为主,慢性期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
治疗上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化湿治标为主,慢性期以健脾补肾扶正为法。
1.1湿热伤肾症见尿频、尿急、尿热、尿痛,甚则伴有恶寒发热,腰膝酸疼,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舌苔黄厚,脉滑数。
化验尿中以白细胞为主。
治宜清热化湿、通利二便。
方药:土茯苓、生地榆、石韦各30克,黄芩、山栀子、地丁、陈皮、半夏各10克,车前草15克,生大黄8 ̄10克(后下),水煎服,日一剂。
若阴伤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玄参、麦冬、天花粉;若气滞明显者加枳壳、枳实、厚朴;湿热较重者加黄柏、苍术、薏苡仁;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生地榆、三七粉。
1.2郁热伤肾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大便不爽,时冷时热,或有尿频急疼,舌暗、苔厚黄,脉弦数。
尿化验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
治宜疏郁清热、通利二便。
方药:柴胡、赤白芍各15克,黄芩、山栀子、枳壳实、厚朴、半夏、乌药各10克,石韦30克,通草3克。
水煎服,日一剂。
若下腹胀痛加橘核、荔枝核各15克;若湿重于热可用黄芩滑石汤合三仁汤化裁;热重于湿者可用八正散加减;纳少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大便秘结者加瓜蒌、大黄。
2023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术语、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的指导意见。
本指南适用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指南供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综合医疗机构的肾病专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相关科室及基层各级医疗人员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10]《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12]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糖毒(Sugar Poisoning):“糖毒”,是血糖异常升高所产生的毒邪[13,14],为人体水谷精微代谢异常所致,属内生邪气之一。
“糖毒”为阳邪,其性火热,易伤阴耗气,也易产生疖肿痈疡,更易伤人脏腑经脉[15]。
“糖毒”是导致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也是糖尿病诸多变证的内在始动因素[16]。
“糖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进一步损伤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和结构,影响气血津液代谢,伤阴损阳,致瘀生痰,壅滞血脉,痹阻经络,无处不侵,变证丛生,如出现眼、心、脑、肾、足等部位的并发症。
(2)消渴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消渴病肾病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病名,继发于消渴病(即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以及肾功能不全,是消渴病并发症中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3)肾络癥瘕(Miniature Mass of Renal Collateral):肾络微型癥瘕[17,18],简称肾络癥瘕,是国医大师吕仁和提出的用于解释糖尿病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学说,是当代络病学说的主要理论之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 关键词 】糖尿病 ; 并发症 ; 肾病 ; 肾小球滤过率; 医结合疗法 ; 中西
糖 尿 病 肾 病 ( i ei np rp ty D 是 糖 尿 da t eho ah , N) b c 病 患者最 常见 的慢性并 发症 之一 ,也是 糖 尿病致 死 的重要原 因之一 。 目前认 为 , N的发 生和 发展是 多 D 种机 制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括长期 高血糖 的 作用 、 包 肾 小球 血液 动力 学 的改变 、 种生 长 因子/ 胞 因子 的 多 细 作用 、 遗传 基因 易感性 等 。 由于 D N发 病机制 的复 杂 性 , 目前 对它 的研究远 未 获得系 统而全 面 的 了解 。 故 在D N的防治 措施 方 面 , 已经证 明控 制血 糖药 物 、 血 管 紧 张素 转 换 酶 抑制 剂 ( C I或 血 管 紧张 素 Ⅱ受 A E)
白尿 。另 外 , C I A B对 D A E或 R N患 者 具 有 降压 作
用 以外 的 肾 脏保 护 作 用 。就 延 缓 D N的进 展 而 言 ,
大 型 临床 试 验 未 能 证 实 二 氢 吡 啶类 钙 通 道 阻滞 剂 ( C B, 硝 苯 地 平 、 氯 地 平 等 ) 降 压 作 用 以 DC 如 氨 有
将 血糖控 制 在接 近正 常水 平是 防止 D 的发生 N
和延缓 D N发展 的最 重要 的治 疗 措施 。美 国糖 尿病
可能 会 引起 高 钾 血症 。因 而在 开始 使 用 A E 后应 CI 监 测 患者 的 肾功 能 和 血 电解 质 。许 多 临床 研 究 显
示 , 尿 病 肾病 患者 血 压 控 制 越 低 , 小球 滤 过 率 糖 肾 ( F 的下 降速 度 越慢 , 而糖 尿 病 肾病 患 者 高血 G R) 因 压 的 控 制 目标 要 比非 糖 尿 病 的 高 血 压 患 者 的低 , 许 多学 者 建 议 糖 尿 病 肾 病 患 者 的 血 压 控制 目标 应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 针灸治疗,如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穴位 。针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肾脏血液 循环,从而减轻肾脏损害。
拔罐治疗
在患者背部或腰部相应穴位进行拔罐治疗, 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对改善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帮助 。
定义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指由 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是糖 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
发病机制
DKD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 高血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激活、氧化应激、炎症反 应等多个方面。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DKD的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功能 损害和肾衰竭。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进行辨证分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扶正
即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 力。正气包括气、血、阴、阳等 ,通过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平衡 等方法,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
善全身状况。
祛邪
即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产 物对机体的损害。病邪包括痰浊 、瘀血、热毒等,通过化痰逐瘀 、清热解毒等方法,改善肾脏微
因时而异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 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长期随访与调整策略
长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肾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情况。
调整策略
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等,以保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我国,基本上每100个透析患者就有15个是糖尿病性肾病,有研究显示这一占比还在逐年增高,糖尿病肾病有可能成为我国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有助于提升糖尿病肾病防治效果,接下来,我们对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说说西医治疗。
主要的西医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①LPD治疗。
肾病患者摄入的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到其尿蛋白排泄量,而出现大量蛋白尿,会造成肾小球内部高滤过、高灌注和高压,加速肾小球硬化。
而肾小管重新吸收滤过的蛋白质和蛋白结合相关物质之后,能对肾小管细胞产生活化作用,从而释放致病因子,进而使得肾间质加快纤维化。
LPD能够缓解患者的蛋白尿,所以可以使得肾损害速度得到控制。
同时,LPD可以显著的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排出率,在必要情况下输入或者服用必需氨基酸,如果患者已存在水肿或高血压还要限制钠的摄入,这样能够使肾功能恶化速度降下来;②对脂代谢紊乱加以纠正。
患者如果降低胆固醇,可以使尿蛋白排泄率下降,同步使肾小球硬化速度减缓。
在人体总胆固醇(TC)当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占比在60%~70%,若HDL-C可以下降,可有助于TC降到目标水平。
他汀类药物是调脂药物首选,如果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占主要原因,那么贝特类药物为首选。
需要注意,若患者存在严重肾衰竭,则不能用此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还要和他汀类药物避免联用;③关注血糖控制。
为患者选择降糖药期间,主要原则是帮助患者减轻肾脏负担。
肾功能损害程度达到中度及以上,则要慎用磺脲类药物,最好选择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糖尿病肾病比较明显的患者最好通过胰岛素治疗,这样副作用更小,且降糖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时候需要结合肌酐清除率和血糖调整剂量,以防发生低血糖;④严格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肾病患者若伴有高血压,需要联合应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使患者血压保持在130/80mmHg之下,若患者同时伴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或蛋白尿,则最好保持在125/75mmHg之下;⑤合理使用抗凝剂。
糖尿病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辩证论治实施效果
糖尿病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辩证论治的实施效果【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辩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3例,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单纯的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另外一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上中药治疗。
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30 mg)和ⅳ期(24 h尿蛋白定量>0.5 g),即是早期dn和临床dn,排除肝功能异常、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等引起的尿蛋白增多。
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2~76岁,病程2~11年;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3~78岁,病程3~12年,对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及治疗前指标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西药控制血糖,以患者的血糖水平使用一定剂量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均给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胶囊,口服80 mg/d,伴高血脂者,给予其他汀类降脂药。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以黄芪、山药各15 g、五味子10 g、枸杞20 g、甘草3 g、熟地20 g、玉米须30 g、川芎10 g、沙苑子15 g、丹参20 g为基本方,畏寒者加肉桂、乌药,有淤血迹象者加桃仁、红花,水肿者加茯苓、车前子,水煎口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四个疗程之后,对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等指标进行测定,以结果分析来判定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治疗慢性肾炎的有关内容[2],制定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dn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60%;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及症体无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30%。
2023糖尿病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2023糖尿病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脏病(DKD)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
《糖尿病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构建DKD防治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和临床路径,提高DKD的临床疗效。
关于DKD的防治。
DKD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要点ADKD起病隐匿,知晓率低,漏诊率高,进展速度快,发生ESKD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局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爆发式增长,DKD患者数也随之增加。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DKD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2016年度报告中指出,2016年我国住院患者中慢性肾脏病(CKD)的最常见原因是DKD(占26.70%)。
DKD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后,进展至ESKD的速度约为其他肾脏病变的14倍。
2019年一项纳入约26万T2DM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随着CKD的进展,T2DM相关CKD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CKD4~5期患者心血管病患病率甚至达到了50.9%,DKD已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DKD的定义与诊断要点ADKD主要诊断依据为UACR高于30mg/g和(或)eGFR<60m1∙min1∙(1.73m2)^1持续超过3个月A排除非DKD的可能DKD的定义DKD指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脏损害,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肾血管等,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小球。
糖尿病肾病(DN)侧重于病理诊断,指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
DK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DKD主要诊断依据为UACR>30mg/g和(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1∙mini(1.73r∏2尸持续超过3个月。
部分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尿白蛋白排泄异常,但已存在eGFR下降。
临床诊断DKD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则应考虑有其他非DKD的可能,具体包括:A1型糖尿病(T1DM)病程短(<5年)或未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eGFR迅速下降;A尿蛋白迅速增加或出现肾病综合征;A顽固性高血压;A出现活动性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或细胞管型等);A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A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后2~3个月内eGFR下降>30%;A肾脏超声发现异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74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74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收治的7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即口服卡托普利和拜糖平来控制血糖,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活血的中药来治疗该病。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尿ALB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SCr以及BUN。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尿ALB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Upro)、SCr以及BUN等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效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20%~40%,目前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早期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对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近几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7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糖尿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
治疗组男14例,女23例;年龄35~73岁,平均56±7.3岁;患者的平均病程11±4.3年;糖尿病肾病的平均病程5.3±0.6年;合并症中,合并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12例,肾功能不全8例,患有高血压16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8~75岁,平均57±8.6岁;患者的糖尿病的平均病程12.5±4.7年;糖尿病肾病的平均病程4.4±0.5年;合并症中,合并冠心病11例,高脂血症14例,肾功能不全7例,患有高血压11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浅谈
2 1. ( ) 0 0 2下
C iee np l in& R h b i t nMein 2 1 , o 6 hn s Ma iuao t eait i dc e 0 0 N . la o i
9 5
中西 医结合治 疗 糖尿 病 肾病浅 谈
王 世 成
( 宁 鞍 山市铁 东 区中 医院 鞍 山 1 4 0 ) 辽 1 0 1
尽 善尽 美的程 度 。
关键词 : 中西 医结 合
糖尿 病 肾病 消渴 肝 肾不 足
Thec pe a in o oo r to fChie e a d W e tr e cn r as d a ee e hr sst ic s hal wl n s n s e n m diie te t i b t n p o i o ds u ss lo y s W an Shihe g c ng
势 , 且 已成 为 导致 糖 尿 病 死 亡 的主要 原 因之 一 。糖 尿 病 引起 蛋 白尿 、 肿 、 并 水 肾功 能衰 竭 的症 状 较 为 常 见 , 病 理基 础 是 肾 小球 硬 其 化 症 , 里我 作 为 重点 论 述 。 因为糖 尿 病 肾病早 期 发 病 隐 匿 , 程 迁 延 , 期 难 以发 现 , 这 病 早 中晚 期 又很 难 阻止 其病 程进 展 , 因此 对 糖 尿 病 肾病 的 治 疗一 直是 临床 上棘 手 的 问题 , 管 目前 治 疗糖 尿 病 肾病 有 多种 方 案 , 单 纯 的 西 医和 单 用 中 医中 药 治 疗 , 难 达 到 尽 但 很
a e e ie s c e c a e Sma k p, ib t sn p r ss as a h e d n y wh c n r a e e rb e r n a e o a — b ts d s a ei i n e r t ’ r u d a e e e h o i loh d t et n e c i i ce s d y a y y a ,a d h sb c me c u n d h S So e o i b t sd a h p i r a s s O n fd a e e e t rma y c u e .Di b t sc u e t ea b mi u i ,d o s ,t e kd e u c in f i r y t m o b r a e e a s h l u n ra r p y h i n y f n t al e s mp o t e mo e o u c mmo isp t o o y f u d t n i r n l l me u u ce o i ,h r tk h e lb r t n o n, t ah l g o n a i e a o r l s s ir ss e eI a e t ek y ea o a i .Be a s f ib t sn p r sse ry o s g o c u eo a e e e h o i a l d tme mo b d t o c ame t h o r ep o r s i ae ,t e e r i ic v r d wi i iu t h t t e mi n a e s a e i as i r i i c n e l n ,t ec u s r c a t ts h a l t y n y me d s o e e t d f c l t a h d a d lt tg s lo h f y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格式知识专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肾脏疾病诊疗指南1. 引言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全面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诊疗指南,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话题。
2. 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认识2.1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看来,糖尿病肾脏疾病是肾气虚衰、气阴亏虚,湿浊内生所致。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待糖尿病肾脏疾病,必须以“肾为主”来治疗。
2.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诊断糖尿病肾脏疾病,并结合尿常规、肾功能检测等现代医学手段进行诊断。
3. 西医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认识3.1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西医认为,高血糖、高血压等因素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的损伤,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并且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展进程分为五个阶段。
3.2 西医的诊断方法西医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尿常规、肾功能检测等手段进行诊断,尤其重视肾脏病的分期。
4. 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4.1 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强调保护肾脏功能、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等治疗原则,提倡治未病、阻断病变发展。
4.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补肾、养阴等中药治疗,而西医主要侧重于降糖、降压等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中西医药,可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4.3 营养指导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还提倡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指导,保证患者身体的营养均衡。
5. 个人观点与总结我的观点是,中西医结合诊疗对于糖尿病肾脏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的治疗思路以及西医的药物治疗,通过相互协同的方式,可以更全面、深入地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降低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诊疗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 参考文献-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疗指南》-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以上就是本文关于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尿蛋白<1.0 g/d,血压:130/80mmHg; • 尿蛋白>1.0g/d血压:125/75 mmHg。
糖尿病肾病的 中西医诊治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
仝小林
概念
糖尿病肾病(DN) 1、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的肾小球 硬化症)。 2、特异的病理改变(结节性肾小球硬 化) 3、临床演变过程:肾小球高滤过状态 --微量白蛋白尿--临床白蛋白尿期- -肾功能衰竭
发病率
1型:25%~30%
2型:25%左右(西方国家DN成为ESRF 的首位约占30%)
• 控制高血脂:
• 总胆固醇<4.5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 mmol/L • 甘油三脂<1.5mmol/L。 • 胆固醇增高为主者,宜选用他丁类 • 甘油三脂增高为主者,宜选用贝特类。
• 限制蛋白:
• 四期DN-0.8g/ kg/d • GFR下降0.6g/kg/d+开同,避免营养不良。
: 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4、DN与肾动脉硬化
• 是单纯DN?还是代谢综合征大背景下的肾
动脉硬化+DN?
• 二者的熟轻熟重? • 辨明主病、合病与并病
西医治疗
• 控制高血糖 :
• 空腹血糖应<6.1mmol/L(110mg/dl) • 餐后血糖应<8.0mmol/L(144mg/dl) • 糖化血红蛋白应<6.1%
中国:血透病人中DN已占第二位(约为 13.5%),仅次于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
1、遗传易感性在D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糖代谢异常是DN发病的基础病因。 3、激素和各种炎性介质是DN发病的重要中
间环节。 4、肾小球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激活是DN
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发病机制简图
病理表现
肉眼观察:患者肾脏体积常增大
• 肾综: • 静点胶体液扩容(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再袢利尿
剂
• 白蛋白利尿效果不如胶体液 • 低盐饮食(食盐3g/d)。
• 终末期肾衰: • HD、PD、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 • 血清肌酐>530μmol/L(6mg/dl) • 肌酐清除率<15--20ml/min即开始透析
肾衰竭时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降糖药物的调整
1、DN与DR
可以不同步!
DR--病程--线性增加 DN--10~15--不再上升
提示了遗传因素在DN发病中的作用。
: 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2、Cr与Ccr
可以不一致!
Cr--不敏感--超过50%受损升高 Ccr应作为肾功不全早期观察指标
: 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3、肾小球与肾小管
小管损伤可以在前!
可能早于肾小球 老年尤易损伤 注意夜尿变化
光镜: 早期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 基膜增厚,微血管瘤。晚期将进展至肾小球硬化(弥
漫性肾小球硬化症,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管 基膜增厚,血管肾小球入球及出球小动脉玻璃样变。
免疫荧光:常见IgG、纤维蛋白及白蛋白在肾小球毛
细血管壁上呈线样沉积。 电镜检查: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多及GBM增厚。
毒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从肠道排除,故肾衰竭时仍可服用。
• 噻唑烷二酮类药:
• 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适于胰岛素抵抗,
如文迪亚。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仍可
应用。
中医认识
• 病名:肾消、消肾、下消、水肿、尿浊、关格 • 病因:
久病入络久病及肾消渴病控制不利或迁延日久,久 病入络,肾络受损,封藏不固,精微下泄; 开阖失司-开多阖少,则夜尿频频;开少阖多,则 尿少水肿。
• 核心病机:气阴两虚,肾气亏损,肾络瘀阻
治疗原则
1、降糖达标-与DN密切相关 中医在降糖方面的优势-血糖难控因素
2、特色治疗-活血化瘀通络,抗肾纤维化. 3、肾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肥胖、高血 压、高血脂、高血凝等-降糖达标仍然不能阻断
的肾动脉硬化
血糖难控因素
1、概念:除饮食、运动、药物原因外,凡 是能够严重干扰血糖控制的各种诱因,均 可称为血糖难控因素。 失眠、便秘、情绪(抑郁、焦虑)、 各种感染、过劳、月经不调、疼痛等
诊断
• 尿白蛋白排泄率
20~200μg/min或者30~300mg/24h 3-6个月--3次24h尿样--2次达标 若大于500mg/24h,表明已进入临床肾病
期。
早期诊断
• 肾小球的早期损伤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
• 肾小管的早期损伤指标:
①尿NAG、2-微球蛋白--近曲小管 ②尿渗透压、尿比重、尿糖--远曲小管
• 肾衰的早期判断:内生肌酐清除率
鉴别诊断
• 与其它非糖尿病相关肾病的鉴别
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合并糖尿病 病史:10-15年 临床表现:血尿少见,尿蛋白
持续增加, 缓慢出现肾功能不全。 眼底很重要
• 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肾动脉硬化相鉴别:谁是主线? • 继发性糖尿病:如狼疮肾、紫癜肾合并类固醇糖
尿病
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 磺脲类药: • 肾脏排泄,肾衰时,易蓄积,诱发低血糖,禁用。 • 糖适平经粪排泄,仅5%经肾从尿排除,故肾功能
不全时仍可应用,终末肾衰竭时适当减量。
• 格列奈类药: • 瑞格列奈及纳格列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仍
可应用。
• 双胍类药: • 禁用.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易在体内蓄积而导致严重乳酸酸中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1987年 Mongensen)
• 肾小球高滤过期:GFR增加约20%--40% • 无临床表现的肾损害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休
息UAE正常(<20μg/min或<30mg/d),应激增 多。
• 早期糖尿病肾病期: UAE20--200μg/min 或 30--
300mg/d。
• 临床糖尿病肾病期:>0.5甚至> 3.5g/d。 • 肾衰竭期:蛋白尿量不减,营养不良,并发症。
2、机制:血糖浓度生物调节系统(神经、 内分泌的反馈调节)--升高抗胰岛素激 素--血糖升高
血 糖 生 物 调 控 系 统 示 意 图
活血通络在DN治疗中的地位
• 实验研究显示:在不控制血糖的情况下,